高中生物期中考試教案
生物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高中生物期中考試教案,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高中生物期中考試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DNA分子復制的過程。在講述DNA分子復制的過程中:一是使學生理解DNA分子半保留復制的機制;二是使學生理解對DNA分子復制的具體過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概述DNA分子復制的過程及特點。
2.理解DNA復制的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復制原理,解決生產和生活實際中的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領悟科學探究的能力。
【教材重點】
DNA復制的過程及特點。
【教學難點】
DNA復制的過程。
【教學方法】
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獨特功能,把DNA的復制過程等重、難點知識編制成多媒體課件。將這些較難理解的重、難點知識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轉化為易于吸收的知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引言: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理解DNA分子的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那么DNA分子是怎樣進行復制的呢?
教學過程:
DNA分子復制的過程
1.DNA復制的概念
指以親代DNA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過程。DNA的復制實質上是遺傳信息的復制。
2.DNA復制的時期
細胞有絲分裂的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
3.DNA復制的場所
真核生物:細胞核(主要)、葉綠體、線粒體。
4.DNA復制的過程
學生閱讀課文P54,看圖3-13,銀幕上也出現動態的DNA分子復制過程圖解,待學生看懂圖后,回答如下問題:
①什么叫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②什么叫“子鏈”?復制一次能形成幾條子鏈?
③簡述“子鏈”形成的過程。
讓學生充分回答上述問題后,教師強調:
復制的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如下三點:
①解旋提供準確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兩條脫氧核苷酸鏈配對的堿基從氫鍵處斷裂,兩條螺旋的雙鏈解開,這個過程叫做解旋。解開的兩條單鏈叫母鏈(模板鏈)。
②合成互補子鏈:以上述解開的每一段母鏈為模板,以周圍環境中游離的4種脫氧核苷酸為原料,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在有關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與母鏈互補的一段子鏈。復制一次可以形成兩條子鏈。
③子、母鏈結合盤繞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隨著解旋過程的進行,新合成的子鏈不斷地延伸,同時每條子鏈與其對應的母鏈盤繞成雙螺旋結構,從而各自形成一個新的DNA分子,這樣,1DNA分子→2個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5.DNA復制的必需條件
總結:
DNA復制時必需條件是親代DNA的兩條母鏈提供準確模板、四種脫氧核苷酸為原料、能量(ATP)和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種,DNA復制都無法進行。
6.DNA復制的特點
講述:
高中生物期中考試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 理解DNA復制的含義和方式。
(2) 掌握DNA的復制過程。
(3) 概述DNA復制的生物學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DNA分子復制的方式及過程
難點:DNA分子復制方式;DNA分子復制的過程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問題引導法、課件演示法等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剛剛結束的咱們學校第一屆校運動會,想必大家還記憶猶新,那大家還記得這幅圖片嗎?
展示圖片:校運動會會徽
因為需要,現在還要幾張跟這相同的圖片,如何快速獲得?(學生:復印)
對,復印,也可以叫復制。對于復制,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能用到。那么,在生物體中有沒有這種過程呢?引入今天課題。
進行新課
教師: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提到過DNA的復制,那么關于DNA的復制我們已經知道了哪些?
學生:發生在有絲分裂和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在細胞核中進行
教師:那么DNA究竟是如何進行自我復制的呢?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DNA的復制方式。
對DNA復制的推測
教師:DNA有兩條鏈,當時科學家猜想可能有以下兩種復制方式:全保留復制和半保留復制。
投影圖解這兩種DNA復制方式。
教師:科學家認為DNA的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并設計了實驗證明。
思考:實驗設計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能夠區分親代與子代的DNA。
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
教師:(投影)閱讀教材P52-P53頁,結合圖3-12了解實驗方法、過程和結果。思考問題:
實驗方法是?用哪種元素進行標記?
如何將堿基組成相同但質量不同的DNA區分開?
如何區分親代與子代的DNA分子?
學生:(1)同位素標記法 N
(2)密度梯度離心法
(3)根據試管中DNA所在的位置
教師:投影實驗過程,并進行講解。
教師:通過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學生:DNA的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了DNA的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下面就來學習一下DNA分子復制的過程。
DNA分子復制的過程
教師:(投影)閱讀教材P54頁,結合圖3-13,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
概念:指以親代DNA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過程。實質是遺傳信息的復制。
時間: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
高中生物期中考試教案篇3
【課程標準】
說明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
運用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闡明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實質。
【課程標準分析】
《基因在染色體上》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②〈遺傳與進化〉》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按照遺傳學的發展順序,在學完第一章遺傳因子的發現和第二章第一節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礎上,科學家通過類比推理法以假說的形式提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而后才以實驗的方式加以證明。
本節課的內容是基于薩頓的假說,證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這一內容的學習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利用第一章學到的假說演繹法推理整個過程,得出實證,更能夠激起學生對科學研究的熱愛和興趣。
與此同時,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現代解釋,結合了細胞學和遺傳學內容,較為深奧,選擇用微課課下教學,課堂針對性解決難點問題應當會更加高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
(2)概述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現代解釋。
過程與方法
(1)掌握假說演繹法,并運用驗證摩爾根的果蠅實驗,證明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而Y上沒有對應的等位基因。
(2)運用有關基因與染色體的知識闡明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實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科學研究需要大膽質疑,勇于實踐,提高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2)參與假說演繹的推理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鍛煉實驗設計技能。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
(2)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現代解釋。
(二)教學難點
(1)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
(2)推動假說演繹法的使用,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果蠅的測交實驗。
【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學習過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孟德爾遺傳規律等相關知識,為本節內容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上一節課已經介紹了類比推理法和薩頓的假說,通過微課和課堂反饋,學生已經初步掌握并認同“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這一觀點。本節是基于薩頓的假說之后的實驗證據,運用之前的假說演繹法進行完整闡述。
(3)高中生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他們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
【微課教學內容及設計目的】
本節內容中的微課設計包括2個部分:
1.關于摩爾根設計的果蠅實驗,通過微課展示,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實驗過程和測交驗證實驗,找出其中的不足或不嚴謹進行討論;
2.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現代解釋,將其與細胞遺傳學結合,從染色體的角度解釋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這一模塊的內容需要較為復雜的圖解,使用微課可以更好地模擬各階段和過程,使得學生學習之后思路更加清晰,也更加直觀。
【翻轉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課前學習任務設計
(1)學生已經學習過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孟德爾遺傳規律等相關知識,為本節內容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通過微課學習,復習摩爾根設計的實驗,了解假說演繹法的完整過程。
(3)學習之后,完成簡單的課堂反饋練習,并且,認真觀察假說演繹的各個過程,找出實驗中的不嚴謹之處,并嘗試給出解釋。
(二)對學生課前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分析。
對于上述任務(1)(2),學生均能夠較好地完成,在認真復習之后預習本節內容,具備初步的認知雛形,從而在課堂上更能挖掘學生對于未知的探索,發散思維,而不是禁錮在老師的照本宣科當中。對于任務(3),學生的完成通常是參差不齊,課堂反饋聯系會很好地完成,但是對于從課本中或者微課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還遠遠不夠,也就是缺乏“發現科學”的眼睛,需要加強訓練。
(三)課上任務設計
(1)通過微課學習,提出疑惑,自己嘗試給出初步解釋或是共同討論,頭腦風暴。
(2)將不能理解或者概念混淆的知識點提出,有針對地解答,提高課堂效率。
(3)運用所學解答問題,學會應用知識點。
【課堂教學流程】
教學步驟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導入新課 微課復習摩爾根的果蠅實驗,包括提出假說,進行試驗,測交驗證和得出結論的全過程。
提問引入,學生觀看了完整實驗過程后,有沒有發現不足,或者有沒有什么技術難題,邀請大家提問。 重溫假說演繹法;
通過閱讀了解摩爾根實驗設計的全過程并認真找出不足和技術疑問。 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用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教學步驟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
1.觀察實驗提出問題
1.如何分辨果蠅的雌雄?
(請學生自己查閱相關資料,課堂上各小組之間相互補充,完成該題)
2.果蠅一直在飛,如何保證判斷的準確性?
(可以用乙醚滴加到相應的廣口瓶中,制作麻醉瓶,而后放在白瓷板上觀察果蠅的大小和腹部形態進行判斷)。
3.根據實驗,我們只能推出白眼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性染色體有X和Y,為什么一定在X染色體而不在Y上呢?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小組內自主解決該問題,
雌(♀)
雄(♂)
大小
大
小
形態
腹部末端稍尖
腹部末端呈鈍圓形
顏色
條紋
腹部末端色淺,腹背5條黑色條紋
腹部末端黑色,腹背3條條紋
性梳
無
第一對足跗節基部有性梳
2.根據課本和相關知識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如迷暈果蠅再進行相關操作等……
3.設計假說演繹的補充實驗,重新推理整個過程,扮演小福爾摩斯。
1.提高學生課外閱讀和文獻查閱能力,豐富知識;
2.調動課堂氣氛,引起學生的興趣;
3.創設爭相提問、爭相回答的探究氛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問題意識。
2.重提假說 1.課件展示果蠅體細胞染色體圖解,明確染色體組成及性染色體的不同。
2.引導學生都做一回摩爾根,試著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規定用w表 示控制眼睛顏色的基因,紅眼W,白眼w.
1.通過實驗結果,發現果蠅眼色與性別的關系,進而提出“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初步假設。
探究位于哪條性染色體上。
1)假說1:基因位于X染色體特有區段(XW , Y)
2)假說2:基因位于X和Y染色體同源區段(XW,YW)
3)假說3:基因位于Y染色體特有區段(X , YW) 1.重溫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的相關知識;
高中生物期中考試教案篇4
一、體驗類比推理,提出假說
師:基因和染色體是我們前面學習的兩個重要概念,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基因和染色體都跟生物的遺傳有關,兩者之間可能存在著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要和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師:(出示問題)一個基因型是AaBb的個體,在進行減數分裂時有可能產生多少種配子?
生:4種。
師:一個體細胞內有兩對同源染色體的個體,在減數分裂時產生的配子最多有多少種?
生:也是4種。
師:大家來看一下這兩幅圖。對比減數分裂中染色體和基因的行為,兩者有沒有共同的地方,誰來說說看?
生:兩者產生配子的種類是一樣的。
生:兩者產生配子時,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體都是自由組合。
師:同學們講到了兩點,一個是配子的種類,另一個是配子中基因或染色體的組合。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相似的地方?
(學生思考)
師(笑):講不出來也沒關系,在我們課本中有一段文字很詳細地描述了兩者相似的關系,大家可以看看教材列舉哪幾點。
(學生閱讀教材)
師:我們作一個小結(完成表格):
染色體 基因 在體細胞中的存在方式 存在 存在 來源 一個來自 、一個來自 一個來自 、一個來自 配子中的數目 是體細胞的 是體細胞的 配子中的組合 非同源染色體 非等位基因 師:通過比較可以知道,基因和染色體有著非常相似的關系,教材中用了一個什么詞來描述這種相似性?
生:平行關系。
師:一百多年前,美國的生物學家薩頓對兩者進行了類比推理,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兩者相似的關系。
二、師生互動,分析實驗
師:假說僅僅只是一種推理,并不等于事實,假說要成為事實,還必須經過什么環節?
生:實驗的驗證。
師:薩頓假說的證明是由另一個科學家摩爾根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實現的。我想請大家先閱讀教材,了解實驗的過程,我們再來進行分析。
(學生閱讀完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師:摩爾根為什么用果蠅進行實驗?
生:(果蠅)容易飼養和繁殖。
師:這有什么好處?
生:便于觀察和統計。
師: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與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有沒有共同的地方,誰來說說?
生1:他們實驗的對象都有明顯的相對性狀。
生2:親本都是純合子。
生3:在F2代中,兩者(表現型)的比值都是3:1。
生4:F1的性狀都只有一種。
師:既然如此,用孟德爾的方法去分析摩爾根的實驗,還有哪些現象是解釋不了的?
生:孟德爾的方法不能解釋性狀與性別有關的現象。
師:好。正是這個用孟德爾方法不能解釋的現象,才使得摩爾根的實驗變得有意義。他當時提出了什么觀點?
生: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
師:X染色體跟什么有關?
生:性別。
師:(出示果蠅染色體組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果蠅共有4對同源染色體,哪一對與性別有關?
生:下面一對
師:與性別有關的染色體我們稱之為性染色體。另外三對與性別無關的染色體,則稱之為常染色體(板書)。
師:明確這兩個概念后,怎么來表示親本中的“紅眼雌果蠅”和“白眼雄果蠅”呢?
(引導學生寫出基因型:XBXB、XbY)
師:根據假設,請大家請用圖解分析F1和F2的情況,看能否解釋實驗現象?
(學生寫圖解,教師請兩名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一個圖解,寫完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點評)
師:大家可以將自己的圖解與這兩個同學的圖解對照,看看有沒有值得改正的地方。
生1:他們的圖解沒有標出每個個體的表現型。
生2:F2除了要寫出基因型和表現型外,還要列出比例。
師:分析得很對(邊說邊改正圖解)。從圖解的分析來看,與實驗現象符不符合?
生:符合。
三、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師:摩爾根的假設能夠很好地解釋實驗現象。但單憑一個實驗就說某個假設是正確的,似乎還不夠說服力,我們通常還要設計其他的實驗來進行驗證,如果讓大家來完成這個任務,你最多能設計出多少種方案來?你們可以兩個人或四個人一起來完成設計。
(學生討論,設計方案,教師巡回指導,同時請已經設計好實驗的同學將方案列舉在黑板上,完后,師生進行點評)
組別 ♀ ♂ F1 ① XBXB XbY XBXb XBY ② XBXb XbY XBXb XbXb XBY XbY ③ XbXb XbY XbXb XbY ④ XBXb XBY XBXB XBXb XBY XbY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同學列舉出來的一些設計方案。在這些方案中,哪些是可行的,哪些也許不太適合?大家在點評的時候,應該有一定的依據,我這里給大家提供一個參考,例如:(1)不應重復教材實驗;(2)推理過程沒有錯誤;(3)F1性狀應與性別有關。誰先來作一個點評?
生:在第一組不太適合,因為他們的后代中,雌雄都是紅眼,看不出性別與性狀有關。
師:大家認不認同?
生:認同 。
師:其他的方案呢?
生:第二個方案屬于測交,符合上面的要求。
生:第三組不行,后代全為白眼。不符合上面的第(3)個要求。
生:最后一組重復了教材中F1→F2的步驟。
師:觀察得很仔細。看來只有第二組的設計是符合要求的。當然了,同學可能還有其他的設計方案,大家可以在課后進行交流。摩爾根在當時也設計了一些測交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說,結果發現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釋和驗證,這說明他的假說是正確的。他的實驗也因此為“基因在染色體上”這個假說的論證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四、分析方法,回顧科學史
師:摩爾根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誰能說說是哪些因素使摩爾根取得了成功?
生:他選用了果蠅來做實驗。
師:材料的選擇很關鍵。
生:摩爾根發現了白眼與性別有關。
師:發現果蠅的眼色與性別相關,說明他有非常敏銳的觀察能力。為了解釋這個現象,摩爾根還作了大膽的假設,進行了嚴密的推理和嚴謹的驗證,最后得出了科學的結論。可以說,摩爾根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的科學方法是值得大家好好思考和借鑒的(板書)。
師:在分析摩爾根實驗的基礎上,我們也可以一起來回顧一下其他科學家在“基因”的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示課件)。例如,首先提出“性狀由遺傳因子決定”觀點的科學家是誰?
高中生物期中考試教案篇5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簡述生物膜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
以細胞膜分子結構的探究歷程為主線,動腦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并構建模型,體驗科學的實驗思想和實驗方法。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
情感態度方面
探討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二.教材分析
本節以較多的篇幅介紹了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并安排了兩個思考與討論,讓學生在認識細胞膜結構的同時,了解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認識到可以通過對現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說,假說仍然需要觀察和實驗來驗證。隨著技術手段的改進不斷發現新的證據,原有的觀點或理論還會不斷得到修正和完善,并歸納總結出生物膜模型建構的基本方法。此外,還應重點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學會運用該模型解釋相應的生理現象。
三.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但是對問題探索的動力主要來自對相關問題的好奇與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確。所以教師的思維導向就顯得十分重要。 本節課利用科學史實驗資料,設計學生要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進行基于資料和問題的課堂探究活動。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按照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能力達到一定深度,使學生順利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難點: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1、引入新課
2.講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電鏡照片
4.演示實驗過程
5.引導構建模型
6.總結內容
教師活動
介紹19世紀末,歐文頓的實驗,“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 并提出問題:“細胞膜的組成成分
中有什么物質?你作出推論的依據是什么”引導學生分析回答。
“磷脂是一種由甘油 、脂肪酸和磷酸所組成的分子,頭部是親水的,尾部是疏水的。并逐步提出問題:磷脂分子在水表面(空氣-水界面)上將怎樣排布?磷脂分子在水中"呈球狀"又是怎樣排布的呢?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哪一種最可能是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
1925年荷蘭科學家用有機溶劑提取了人類紅細胞細胞膜的脂類成分,“將其鋪展在水面”,測出膜脂展開的面積二倍于細胞表面積。這是為什么?讓學生分析,得到答案。
“若將資料中的紅細胞改為口腔上皮細胞進行實驗,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仍然恰為口腔上皮細胞表面積的2倍嗎 ?若將資料中的人紅細胞改為雞或去壁的原核細胞,進行實驗,結果又將怎樣呢?為什么?
投影了羅伯特森電鏡下的發現及其提出的假說(見教材),然后啟發:根據不同生物之間的差異,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你能對這一模型提出質疑嗎?
隨后的一些實驗技術顯示了雙層膜脂中存在蛋白質顆粒。為此,是否驗證了你剛才的質疑?真棒!你還能推想出膜中蛋白質分子還可能有哪種分布狀態?能否將你所想的圖示出來?
播放“熒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的融合實驗”課件,然后追問:這一實驗顯示了膜中的蛋白質分子處于一定的運動狀態,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質分子都處于運動狀態?脂質分子呢?據此,人們將膜的結構特點并沒有概括為“運動性”,而是“流動性”,你能探知其中的緣由嗎?能否舉些實例證明膜具有流動性?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善于聯想和周密思維的好習慣,激發深入探究,幫助理解“膜的流動性”。
桑格和尼克森通過對已有的模型進行修正,于1972年提出了流動鑲嵌模型,這一模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至此,同學們也能想象出這一模型的“相貌”了,先自主想象一下,再掀起它的神秘面紗。
總結歸納,隨堂練習。
學生活動
探究膜的主要成分
體驗實驗過程
思考實驗結果
觀看動畫
體驗發現過程
自主構建模型
六、板書設計
4.2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探究歷程
1、現象:脂溶性物質易進入細胞膜
結論:成分是脂質、蛋白質
2、現象:單分子層面積是膜面積的2倍 結論:磷脂雙分子層
3、現象:暗亮暗結構
結論:三層結構,靜態統一
4、現象:雜交細胞膜蛋白流動
結論:膜上分子有流動性
二.流動鑲嵌模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