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的教案
八年級語文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能夠結合書下注釋和相關工具書通譯全文
2、掌握之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實等古今異義詞
3、體會晏子巧妙的外交辭令和內在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的文言現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點,體會晏子外交辭令的妙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能夠感受到本單元都是圍繞愛國二字展開的。今天,我們來學習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國古代外交家維護祖國尊嚴、不辱使命的凜然正氣。
二、整體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確:晏(yàn)子習辭(cí)者縛(fù)一人
酒酣(hān)詣(yì)曷(hé)枳(zhǐ)
(二)通譯全文
1.請學生自己小聲朗讀課文,圈畫疑難點并提問。
明確:曷、熙兩個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實、病等含義易混淆的字詞。
2.請學生集體朗讀課文,隨機抽點學生逐句翻譯。
提示:重、難點句子:(1)何以也(2)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附:《晏子使楚》的參考譯文及文言知識整理)
三、文本研讀
(一)回顧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體朗讀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計謀;第二段詳細描寫了晏子機智巧妙地應對楚王發難的過程。
(二)重點研討課文第二段,思考三個大問題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發難的?針對晏子還是齊國,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話,參照譯文復述情節,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順序。
明確:楚王和近侍先設計了一出戲,然后令官吏綁著一人從晏子面前經過并指稱這個人是齊人且犯了偷盜罪,接著楚王在宴會上質問晏子:齊人固善盜乎?
楚王針對齊國。因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齊國出使楚國的。而且楚王問句中的主語是齊人,明顯針對整個齊國而言,有意輕侮齊國。
2.晏子是怎么回應楚王的?這種回答有什么妙處?從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導:回應包括動作和言語兩方面。言語上,晏子先說什么?然后說什么?最后說什么?采用了何種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確:(1)動作上,晏子避席而對,展現出恭敬的一面。言語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盜枳作比,擺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事實并點明其原因是水土有異,然后轉述當下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最后反問楚王難道是楚國嗎?表現出犀利的一面。
(2)妙處:避席而對,有禮有節,令對方挑不出任何失儀無禮的不是。辭令上,晏子采用類比的方法,以退為進,將問題推還給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著承認自己反取其辱,展現出高超的外交語言藝術。
(3)晏子形象:機智勇敢,善于辭令;不卑不亢,有禮有節;熱愛祖國,愛惜尊嚴。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讀第二段,要求讀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語氣
四、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敘述了晏子使楚時發生的一個小故事,通過具體刻畫晏子回應楚王非難的語言,塑造了晏子這樣一個機智勇敢、善于辭令、積極維護祖國尊嚴的外交家形象,讓讀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辭令之外體會到一種強烈而充盈的愛國熱情和凜然正氣。
五、布置作業
歸納整理本課的文言現象;背誦課文第二段;課外閱讀本課節選前的兩段晏子小故事并嘗試自主翻譯(選作)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后記
八年級語文的教案篇2
《列夫·托爾斯泰》是一篇較難的文章,想理解透徹有很大難度,因為這需要結合當時俄國的現實狀況以及托爾斯泰的生平來理解。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也盡量降低了難度,點到為止,盡可能用形象化的語言來講解。而且,學生的發言并不多,多數由我來講,這也是由本篇課文特殊情況而定的。談談我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一、對課文的閱讀不夠,更多地是聯系實際來學習,而不是從課文中去挖掘,有點脫離課本。實際上,本文由大量的語言是需要細細評析的,但由于時間關系,都未能實現。
二、少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同學肯定沒有學好,需要課下再輔導。
三、聯系實際不多,僅完成了課內內容,卻忽視了課內外相結合。
四、課前準備不夠充分,未能考慮到更多的課堂實際問題。
我準備再花一節晚自習來彌補一下,再通過基礎訓練來強化。
八年級語文的教案篇3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異特點,體會作者的游蹤的順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見所遇之事。
過程與方法
朗讀課文,體會作者運用優美和幽默的語言描寫眼前景物、記敘所遇人物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熱愛大自然,以積極美好的心態面對生活。
重點體會作者以游蹤和觀察點的變化描寫眼前景物。
難點體會作者優美和風趣的語言風格。
教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具有關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要問西歐最雄偉的山脈是什么山脈,那就是阿爾卑斯山脈;要問阿爾卑斯山脈上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今天,我們將穿越到一個世紀以前,跟隨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去登游勃朗峰,這必定會是一次輕松愉快的旅行。
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幽默大師、小說家,19世紀后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風格以幽默和諷刺為主,既富于獨特的個人機智與妙語,又不乏深刻的社會洞察與剖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萬英鎊》(短篇)等。此外,馬克·吐溫還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苦行記》等。
勃朗峰是阿爾卑斯山脈峰,也是西歐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語意為“銀白色山峰”,位于法國和意大利邊境。勃朗峰地勢高聳,常年受西風影響,降水豐富。冬季積雪,夏不融化,白雪皚皚,山體約有200平方公里為冰川覆蓋。勃朗峰設有空中纜車和冬季體育設施,為登山運動勝地;山峰雄偉,風光旖旎,為阿爾卑斯山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國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庫馬約爾,長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車,使巴黎到羅馬的里程縮短了約220公里。
1.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填表格
方式所見所遇感慨
上山徒步登山
(1-6)勃朗峰美麗景色驚嘆
美好聯想
下山雇車旅行
(7-11)幽默風趣的“車夫”幸運
輕松愉快
2.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蹤怎樣,體會本文行文順序。
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館
可見,本文以作者的行蹤到展現作者旅行的所見所遇。
1.作者登山時是徒步進行,為什么認為乘車騎騾的游客“可憐可憫”呢?
見課文第1段,采用了對比的寫法。
因為路都是山坡,陡峭難行;天氣又灼熱難當,焦炙于火辣辣的艷陽下,乘車騎騾反而極不方便,所以顯得“可憐可憫”。
2.作者怎樣描繪勃朗峰的?
(1)遠望勃朗峰:穹山頂呈V字形,聳入藍天,巍峨壯觀;
(2)登山勃朗峰:望周圍的峰奇形怪狀,側面襯托了勃朗峰的雄偉。
(3)逗留高地:仰面遙望美景獨特,滿目華彩,變幻無窮,如同肥皂泡(仙境)。
3.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聯想到什么?抒發了怎樣的感慨?
作者由勃朗峰美麗景色,尤其是神奇變幻無窮的云彩聯想到肥皂泡。
肥皂泡的色彩也是變幻無窮的,且轉瞬即逝,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見到的奇美景象相似。作者這種特別聯想,一方面表達了對大自然創造如勃朗峰神奇美麗一般景觀的贊嘆;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轉瞬即逝,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人們應好好珍惜吉時美景,人們也應積極投身大自然,縱享大自然的饋贈。
4.下山作者寫的是遇“車夫”一事,怎樣理解作者的安排,這一內容和題目“登勃朗峰”有聯系嗎?
作者下山寫雇車去旅館,塑造了一位車技嫻熟、幽默風趣的車夫,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一內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緊密相連,展現了旅行的另一面。寫美景,令人陶醉留戀;寫人,風趣幽默,讓人倍感輕松愉快。這樣的旅程真是一個完美的身心之旅。
5.細讀課文,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
(1)“有些頂端尖峭,并微微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纖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p>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纖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寫出了山峰的形狀,突出了勃朗峰周圍山峰奇形怪狀、千姿百態的特點。
(2)“我們曾仰面遙望附近的一座峰巔,但見色彩斑斕,彩霞滿天,白云繚繞,輕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細,宛如游絲蛛網一般?!?/p>
描寫峰巔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態,從側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麗壯觀,如夢似幻。
(3)“自然界中最美麗最精致的造物,莫過于肥皂泡泡了:剛才空中的華麗色彩,天衣云錦,恰如那在陽光下破裂并蔓延開去的肥皂泡。”
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這個大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華麗、奇幻無比的肥皂泡泡,聯想豐富、獨特,也贊美了勃朗峰的景觀真是如夢似幻,可望不可久留。
(4)“他說的是法語,還不時地打嗝,像是在加標點符號?!?/p>
生動描寫出車夫說話的特點。語言幽默風趣,氣氛輕松愉快。
本文記敘了與友人游覽勃朗峰的一次經歷,描繪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變換光影,敘述了奇人奇事、驚險旅程、怪異車夫,表現了旅途的無限趣味,表達了對世事人生的無限感慨,抒發了對奇山異景的贊美之情。
1.全文以作者的行蹤和觀察點的移動為線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見和所遇之事。
2.作者筆法多變。寫上山,用散文筆法,描繪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變幻的光影,引出無限感慨;寫下山,以小說筆法,敘述奇人奇事,驚險的旅途,怪異的車夫,富有傳奇色彩。
3.文中語言優美又不乏幽默風趣。馬克·吐溫是語言大師。即使本篇文章是篇游記散文,也體現了他語言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語言風格。如“有些頂端尖峭……只能在分野處才得以偶見幾堆”一組句子,就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描寫出勃朗峰周圍山峰多樣的形狀;而所選的喻體都來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讀者閱讀后產生輕松愉悅之感。
登勃朗峰上山觀峰遠望:V字形壯觀周圍山峰形狀多樣美景獨特:華彩變幻,如肥皂泡(聯想)下山遇車夫車技嫻熟說話風趣輕松愉快
讀馬克·吐溫的《登勃朗峰》,我們絲毫不覺得作者同他朋友一道登山旅行的勞頓之苦,有的只是觀賞美景,享受旅行的輕松愉快。那么,我在教授這一課時,力求也能讓同學們輕松地讀,愉快地學。學習的過程也好比旅行的過程,只要我們抓住主要目標,端正我們的心態,運用恰當的方法,就能像作者游勃朗峰一樣,既能觀賞沿途的美景,又能享受出行的樂趣,從身和心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都要力求貫徹這一教學理念。
八年級語文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和新詞。
2、學習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方法。
3、揣摩質樸、真摯的語言特點。
4、感受朱德母親的高尚品德,體會作者的思念、敬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習文章通過選取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階,四川儀隴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二、檢查生字和新詞學習情況,讀音和默寫都要正確。
溺 佃農 勞碌 私塾 周濟 寬厚 仕慈 連夜 慰勉 不輟 任勞任怨 為富不仁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請學生點評課文朗讀情況。
2、把握全文結構。文章共有個部分,每部分主要寫了什么?
文章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親逝世,引出回憶的內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憶母親一生主要事跡,歌頌母親的美德,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寫思念母親,表達報答母親的決心。
四、合作探究
先自己讀課文,再思考,然后四人小組交流,再選2名學生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學補充。
1、文章開頭即說:“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毕胍幌耄耗赣H的“勤勞”是通過哪些事例體現出來的?從文中還可以看出母親具有怎樣的品格?
(母親是個好勞動,總是天不亮就起床;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從文中還可以看出母親“勤勞儉樸的習慣,寬厚仁慈的態度”,“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母親樂于助人)
2、作者在回憶往事之后,深情地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苯Y合課文具體內容,說說“我”從母親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3、課文語言平實如話,字里行間飽含深情。細讀下列語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
(1)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
(2)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
(3)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
(4)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煮飯。
4、作者在記敘事情的同時,穿插了精當的議論。找出文中議論性的語句,聯系上下文,理解它們的含義并體會其作用。
(母親沒有灰心,她對貧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起到了贊揚母親的堅韌頑強性格和愛憎分明情感的作用。)
八年級語文的教案篇5
【導學目標】
1.掌握作者游覽的行蹤,了解游記的一般特點。
2.學習作者根據各個景物的特點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寫方法。
3.通過朗讀課文,體驗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
4.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感情。
【課時計劃】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水是生命之源。一滴水,帶著夙愿,經歷了漫長的黑暗與等待,經歷了水車上的眺望,經歷了玉河中的徘徊,終于來到麗江,來到常年鮮花點綴、垂枊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從悠閑恬淡的白天到燈火闌珊的夜晚。這滴水為什么會有這么奇幻的生命旅程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阿來的《一滴水經過麗江》。
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矗立(chù)目眩(xuàn)開閘(zhá)
徘徊(huái)翡翠(fěi)硯池(yàn)
蘸到(zhàn)擦拭(shì)
2.記住重點詞的意思
矗立:高聳直立。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的走。
蒼勁:指老練剛勁。
五彩斑斕:指顏色非常好看,色彩相當豐富,多種顏色錯雜繁多耀眼。
目眩神迷:眼花繚亂,心神搖蕩。多形容所見情景令人驚異。
3.走近作者
阿來,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馬爾康縣,當代作家,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80年代中后期轉向小說創作,主要作品有詩集《棱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長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階梯》,散文集《就這樣日益在豐盈》。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聽錄音范讀課文(多媒休播放),思考:一滴水的夙愿是什么?
【交流點撥】躍入江流,奔向大海。
2.簡要寫出一滴水的經歷。
【交流點撥】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講述自己由雪變成冰川,再變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經過驛道、納西族村莊、草甸、落水洞、黑龍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納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邊的經歷。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把握情感
1.縱觀全文,如果把一滴水旅行繪成幾幅不同的畫卷,那應該是什么樣的畫呢?
【交流點撥】“一滴水”將自己的所見娓娓道來,浪漫而富有童趣,全文所展示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風土人情如同風景畫、建筑畫、民俗畫,美不勝收。
2.欣賞“風景畫”,它美在何處?
【交流點撥】這篇散文所描畫的風景——“麗江古城”作為畫面的中心,再以玉龍雪山為背景,以玉河街道為線索,以四方街小廣場為梯形,構成麗江古城風景畫,并用水的流動為畫面增加運動感。整個畫面有層次感,從高到低,由遠到近,景致分明。
3.繼續欣賞“建筑畫”,它的美又體現在何處?
【交流點撥】麗江古城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少數民族古鎮,城里的街道、宮殿、水車、小橋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四方街,麗江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達、周圍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勢而建,順水流而設,開閘放水,以水洗盡街道,地域特色明顯。水車: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小橋:歷史悠久、數量大、形式多。
4.再來欣賞“民俗畫”,它的美美在豐富而融合。具體體現在哪兒?
【交流點撥】文中所寫的民眾活動,前文少后文多,趕路、建設、放牧、經商、拉琴、澆花、閑聊、暢游、聚集、唱歌構成了麗江民俗畫。
步驟四品味語言探究寫法
1.文章采用第一人稱,從一滴水的角度,從不同視角去描述麗江,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交流點撥】親切、自然。不矯揉造作,清新自然,像從玉龍雪山上飄下來的風,里面還夾著冰冷卻動人的溫柔。有感同身受、如臨其境的意味。
2.從寫景中,可體會作者所飽含著什么樣的情感?
【交流點撥】熱愛麗江、熱愛美、更熱愛給予美的大自然。
3.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獨到之處?
【交流點撥】構思新穎,視角獨特,行文如詩,美不勝收。
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總結全文
縱觀《一滴水經過麗江》全文,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風景如畫的麗江和麗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生動、精美的語言介紹了麗江民俗民風,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2.拓展延伸
寫游記的“技巧點撥”。
【交流點撥】①最需:線索明朗清淅;②最宜:只抓重點;③:突出感受;④最美:語言靈動。
【板書設計】
一滴水經,過麗江)風景畫:麗江、玉龍雪山、玉河建筑畫:四方街、宮殿、水車、小橋風俗畫:趕路、放牧、經商、澆花自然美,無限美)
八年級語文的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調動訓練學生聯想想象思維,身臨其境地閱讀文本。
2、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句,細品文本語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發掘解讀文本的個體生命意識及民族文化內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發學生心懷天下的歷史責任擔當。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品析文本語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學難點
深入發掘解讀文本隱含意蘊,理解其個體生命意識和民族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昨夜伏案,掩卷靜思,阿來筆下的麗喚醒了屬于我的詩和遠方。如夢如幻,多么美好啊!沉醉之中,我頭腦中浮現出這樣的字句:“何妨去做個詩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詩氣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滴水經過麗》,盡情暢游在麗的詩情畫意里。
二、浸潤經典賞畫意
作者筆下的麗,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淵明筆下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聰慧的你漫步在作者筆下的麗,捕捉到了怎樣的風景呢?
請你選取形象鮮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進行合理的聯想想象,簡潔生動地描述畫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
預設:
1、玉龍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瑩、霧氣繚繞,巍峨挺拔矗立在蒼茫云海間?!搬纷诜蛉绾?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p>
2、四方街我赤腳輕踩在鋪滿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觸到千百年前麗的清涼,嗅到家家戶戶沁人的花香,聽到院落里悠揚的古樂和鳴?!疤凵想A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p>
3、馬幫行色匆匆的馬幫翻山越嶺,和著百靈鳥的歌唱,杜鵑和山茶的舞動,消失在落日余暉中?!耙胺及l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p>
三、字斟句酌品詩情
麗風光無限,風情怡人。讓我們帶著初遇麗的歡喜,細細咀嚼這座古城的悠悠詩情。請細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讀文本,抓住重點字詞句,品析本文的語言之美。
預設:
1、“又”“想”“被”
2、“看見了”“來到了”“經過”“看到了”“喧嘩”
“一滴水”“麗壩,麗壩”“麗,麗”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來之不易。它帶著美好的夙愿,經歷著漫長的黑暗與等待,為即將開始的長途旅行積蓄能量。
3、“這些人來自遠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靜時分,他們的內心也很喧嘩;在這里,盡情換歌處,夜涼如水,他們的心像一滴水一樣晶瑩。”
示例:對比,讓你感受麗古城凈化心靈,安頓靈魂的靜謐純凈,也能感受到作者對麗古城的贊美和敬意。
4、“一些薄云掠過月亮時,就像麗古城中,一個銀匠,正在擦拭一只碩大的銀盤?!?/p>
示例:詩意的比喻,精妙的聯想,把薄云掠過月亮的景象比作麗古城的銀匠擦拭銀盤,突出薄云掠過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飄逸之美、靈秀之美,讓人慨嘆并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能見到作者對麗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頂見真諦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家國天下在我心中?!盁o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相關?!?/p>
我們旅行,讀書,并不是為了從中訴求什么,而是因為:世界如此美麗,生而為人,我們應該用心去欣賞它,觸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獲益匪淺,愿分享給大家,請善思的你靜靜聆聽,希望拋磚引玉,讓你重新審視文本的意蘊之美。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昂投煌币呀洺蔀橹腥A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命題之一。它不僅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種對待世界的哲學態度,也是修德養性的關鍵,還是社會交往的準繩,更是國與國共處的原則。反復閱讀文本,我在字里行間讀出了傳統文化“和”。
(一)從個體角度來看
1、個體與自我的和諧。譬如,經過麗的這滴水,它執著尋訪四方街的夢想,經歷山高水長,激流淺灘,最終美夢成真,回歸入海,完成了生命歷程,實現了自我的價值。
2、個體與他人的和諧。譬如,遠方來的游客和民居的主人親切交談,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鄰里和諧融洽的閑聊,歡聲笑語……
3、個體與自然的和諧。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間的亭臺樓閣……麗滋養了人們,人們也美麗了麗。人們在永恒美麗的大自然的懷抱里像個純凈安然的嬰孩,返璞歸真,找到了心靈安適之所,建構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園。
(二)從民族文化角度來看
1、麗古城實現了傳統和現代的逐步融合。譬如,麗四方街白須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樂,也有華燈初上時燈紅酒綠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由此,得以窺見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脈絡。
2、麗古城以其亙古不變的歷史積淀和文化魅力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吸引著古今中外的人們前來觀覽膜拜。麗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變遷的縮影,當下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一樣堅定有力,彰顯了我們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懷和傳統文化中“和”的智慧。
五、情真意切詠家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毙凶呤篱g,我們不僅要仰望星空,更要親吻大地。我們的生活的這片土地和麗一樣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樣博大盛情,笑迎中外游客,四海賓朋。
請熱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陽的宣傳志愿者,學習借鑒本文擬人的手法,為美麗的古城洛陽一句話,為美麗的洛陽花會添光彩!
示例:
1、我愿意是古城河邊的一株垂柳,春風拂面,撫慰那遠行的天涯游子。
2、我愿意是古城花園的一只夏蟬,守候在凋零的落紅身邊,初心不改。
3、我愿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云,為姹紫嫣紅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陰涼。
作業布置:
1、復習再讀《一滴水經過麗》,并參考課外閱讀書目,完成課外閱讀。
2、選擇課外閱讀的一篇文章,寫一篇讀后感。(字數不少于300字)
課外閱讀推薦書目:
《我孤獨地漫游像一朵云》威廉、華茲華斯
《一棵開花的樹》席慕蓉
《我愛這土地》艾青
《牡丹的拒絕》張抗抗
《赤壁賦》蘇軾
八年級語文的教案篇7
教學目的
一、學習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突出重點的寫法。
二、認識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家的高超技藝。
教學設想
一、重點和難點
本文的顯著特點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藝術構思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材料,運用簡練生動的文字再現了“核舟”的形象。掌握這個特點,是成功地實施教學的關鍵。
重點是文章的第3段。這段寫蘇武和黃庭堅在船頭“共閱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矯首昂視”為烘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蘇武滴居黃州時期的閑適生活和曠達心情,也說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來。這是雕刻家藝術構思中的主要之點,也是這件藝術品的主題之所在。
難點是怎樣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這是因為文章涉及了藝術品的所有細節,如果只看字面,會給人以眼花繚亂的感覺;而要探究每一個細節跟主題的聯系,則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不可。這個難點解決了,不僅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藝術品的主題,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審美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
擬兼用誦讀和講解兩種教法。誦讀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達到當堂基本成誦。應當說明的是,課本并未提出背誦的要求,但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讀成涌有利于對課文的理解和語感的培養,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這樣做不僅必要,而且符合教學大綱精神。講解的重點是文章的寫法和雕刻家的藝術構思,個別難句也要照顧到。
三、課時安排
這篇課文擬用兩課時教讀。
第一課時:介紹作者,熟悉課文大意,講解第一段,誦讀第2、3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4段,略講第5、6段,分析寫作方法,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中第1小題。
四、預習要求
1、對照注釋弄清文章大意。
2、解決個別生字詞的讀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簡單介紹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經見過的工藝美術品,然后問:
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誰?
(目的是弄清課文中的稱名法。開頭稱姓稱字是一種正式而又親切的稱法,末尾姓、名、字并稱,是正式的稱法,這是雕刻家自稱,但也可用于稱人,如蘇武《方山子傳》中“此吾故人陳忙季常也”。)
②這件藝術品的名稱是什么?是雕刻家取的嗎?
(目的是引起學生對藝術品主題的注意。船背無“大蘇泛赤壁”字樣,從“蓋……云”可以看出是文章作者觀賞后作出的判斷,姑且以此命名。)
二、作者及原作簡介
1、補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給事中(大致相當今中央部的辦公廳主任),因上疏彈劾當時掌握朝政的閹黨頭子魏忠賢,被捕下獄遭暗害。魏學洢扶樞還鄉,悲憤而死。他一生沒有做過官。
2課文系節選,但只刪去一小段。被刪節的是:(上接“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鬼猶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須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親睹之。由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下接課文本句)
三、朗讀全文
三、正音(見“預習要求”)并標段號。
2、帶領學生從第2至5段中劃出以下話語以顯示作者的說明順序:舟首尾長——中軒敞者——一船頭———舟尾——船背
3、教師范讀全文(能背誦最好)。
4、學生齊讀全文。
強調要用一字一頓的方式,切實掌握字的讀音和意義,不要求讀出語氣、〔說明]這種讀法適用于生僻字多而虛詞較少的說明文。在大體熟悉其字句后,再劃分節奏為好。
四、講解第一段
1、指名一位學生試讀全段,仍用一字一頓讀法;教師再領讀一遍,讀出節奏。
2、講詞語:
(1)“為”,為英語中的“make”,是一個用得相當廣泛的動詞,可以說“為學”“為文”。這里指雕刻。
(2)“罔不”,是常用語匯。問學生“罔”可用哪個字來替換(“無”)。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語。
(3)“因勢”“象形”可以讀斷,即“因其勢而象物之形”。“象”是動詞,摹擬的意思。
3、概括本段內容(用討論方式)
①贊揚雕刻家王叔遠的高超技藝(板書加圈字,下同);結合課文:徑寸之木,極言原材料之小/宮室?!?木石,極言雕刻范圍之廣;“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極言技藝之精。)
②交代贈核舟事。(可以問學生“蓋大蘇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寫,并讀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連貫。只是于文義影響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內容失去依托。)
由上述內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
五、簡介蘇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武被誣以詩誹謗朝廷,下獄。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到使,實際是流放;但他以讀書和游覽自娛,表現了曠達的胸襟。元豐五年他曾兩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礬游玩:一次是農歷7月16日,一次是農歷10月15日。并寫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賦》。下文說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蘇武在這兩次游覽中未后見到的景象,是膾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壇上的這個掌故作題材的。
六、誦讀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兩段的基本教學程式是:①學生用一字一頓方式齊讀一遍,教師按節奏領讀一遍;②解釋詞語,概括段意。③練習背誦,并在試背過程中作誦讀指導z④以提問方式外導學生弄清雕刻家的藝術構思。(以下只寫解釋、指導和提問的內容,不寫過程。)、
1、解釋和指導:
①首句讀法:“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其余四字句均作二拍,二字一拍。
②按這樣的順序記誦:舟首尾——艙。艙上篛篷——旁開小富。窗啟——雕欄。窗閉——見字。
2、提問:
1)山高月小”等四句為什么膾炙人口?
(這正是在船上所見到的景象,一寫水上,一寫江邊;一寫秋景,一寫冬景,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
②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圖?
(借文壇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七、誦讀第三段。
1、解釋和指導:
①讀法:“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珠/可歷歷數也”。
②佛?。号c蘇軾極要好。在黃州時佛印曾函請蘇軾吃“皛(jiao)飯”(一碗米飯、一杯白水、一碟鹽),蘇軾則以請吃“毳(cui)飯(飯也“毛”,水也“毛”,鹽也“毛”——“毛”,黃州方言,沒有)回報。
③注意層次:首句寫三人的相對位置;第2至5句寫蘇、黃;第6至7句寫佛印(“總一分”式寫法)。
2、提問:
①雕刻家是用怎樣的方式讓人識別這三個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蘇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誰知是蘇軾的好友黃庭堅。)
②為什么雕刻家選用了“共閱手卷”這個細節?
(聯泛舟的背景來看這個細節,是足以表現人物的閑適生活和曠達胸襟,這正是雕刻品的主題。〕
八、留作業
背誦第2、3兩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略)
二、誦讀第四段
1、解釋和指導:
①“橫臥”:橫放。楫橫臥,以示不用。
②讀法:“其人//視端/容寂”?!岸恕?,正。
③也是“總一分”式寫法:前兩句總寫,以輯定位,故先出拇。后兩句分寫,先出居有者,后出居左者——
2、討論:舟子只能算陪襯人物,為什么把他們的表情動作刻得如此細致?
(雕刻品是靜止的,但“泛舟”的主題卻要求給人以動的感覺。從揖“橫臥”和兩個舟子的自在神態可以看出,這時候的船正為《后赤賦》上說的是“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體焉”,這就有了動的感覺了。再加上居揖右那個舟子的“嘯呼狀”,還可以想像出此時江上有風,風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濃。)——
三、連貫誦讀第2至4段(過程略)
四、學生自讀第五段
1、齊讀一遍后,先解釋“題名”加“篆章”是我國書、畫、雕刻作品的慣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內容提出一些小問題(如有哪些字,什么顏色,清晰度如何)讓學生作答,以加深印象。
2、讀《前赤壁賦》開頭:“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痹僮寣W生對照“題名”,看看有何異同。
(雕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但無論如何也可從中看出雕刻家對蘇軾當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過渡到下一步。)
五、小結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學生討論后,歸納要點如下:
1、原材料桃核“修長”,宜刻成舟形。關鍵是“泛舟”的主題要求將游覽的全過程集中到“核舟”上。
2、蘇軾是主要游覽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蘇軾在黃州時過從較密的黃庭堅和佛印;再將蘇軾當時的閑適和曠達心情集中到與黃“共閱一手卷”上來,使主題思想變得極其鮮明。
3、借蘇軾前后《赤壁賦》中的名句點出游覽地點和舟四圍的景色,使“核舟”的藝術空間顯得極其寬闊。
4、通過“一楫橫臥”點明船在隨水飄流,靜中有動。
5、舟子“嘯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風徐來;佛印“矯首昂視”,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斷變化,也是靜中有動。
六、學生自讀第六段
讓學生合上書本,想想:假定自己看過這樣一件藝術品,最后還想說些什么。
〔說明〕這是一道開放性的討論題,鼓勵學生自由發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刪節的原文內容,應予表揚。
討論后可歸納如下:①統計數字承第2至5段,極言細節之多;②‘借不盈寸”承第1段“徑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極言原材料之小;③自然導出贊語“技亦靈怪矣哉”,點明全文中心。
七、小結寫法——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
討論后歸納成三點:
(1)正面是藝術品的主體,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寫正面后寫背面;
(2)舟長是整體,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寫整體后寫部分;
(3)中間帶有背景性質,船頭是主題所在,船尾是陪襯,所以先寫背景,次寫主題,最后寫陪襯。
八、完成練習一第1題
1)略一。
(2)先找出譯文的毛?。?/p>
①“從頭至尾即“長度”,此四字可刪。
②“竹篛做成的篷”是解釋?不是翻譯。
③前一個“可以看見”也是多余的話。
④“八個字”可刪,其義自明。
⑤“石青”本有“上色”作用,“上色”多余“
九、布置預習下一課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執教者從各個方面進行精心準備。其中,如何選好角度分析課文,是語文老師上好一堂課的關鍵。
在這次自錄課的過程中,我認真準備了《核舟記》這一課書?!逗酥塾洝肥且黄难哉f明文,作者通過對核舟的整體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數目、大小等,使讀者弄清了局部和整體的比例關系,細筆勾畫,形象具體可觸。讀完之后,不僅使人“奇巧人王叔遠”的高超的技藝感到欽佩,同時也對作者能夠通過簡潔的文章讓讀者感到寸核中的幾多情態、幾多奇趣,不禁令人稱奇道絕,嘆為觀止。
自錄的這節課,學習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致的描述說明的寫作方法。
②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及卓越技藝。
要想達到上述的學習目的,就要清楚這篇文章的結構和說明順序。先概括介紹王叔遠技藝的精湛;然后以空間為序具體加以說明;(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背。)最后概括總結。第三段是重點段落,應抓住人物的神情,隱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兩膝,歷歷可數的念珠等細節,來體會雕刻品的精細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進而領會本文的準確、簡明的語言。這課書的教學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思路、環節較清晰
這節課是本課書的第三節課,前兩節主要是讀熟課文、疏通文意;這節課主要任務是理解,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讀書環節;
學習文言文熟讀課文是基本功。因為學習文言文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語言感性材料,這些語言感性材料只有通過誦讀,逐步積累文言字、詞、句、段、篇等語言材料,培養文言語感,才能很好的落實。朗讀文言文,應讀準音,生字字音要通過書上的注釋,查閱工具書讀準。讀多音字,應先弄清讀什么音時是什么意思,確定了詞義,才能讀準字音;也可以結合句意,確定讀音。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無備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讀音應是“jī”;在后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讀音是“qí”。通假字的讀音要念借字字音,例如“為字共三十有四”中的“有”是通假字,它通“又”,所以讀作“yòu”。要暢通朗讀課文,還應讀好停頓,特別是句中的停頓,它是用來顯示句子的層次的,單從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須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讀好句中的停頓。一上課,科代表就帶領同學們讀這篇課文,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了語文的學習氛圍中,這種學習氛圍也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習慣。同時。學生們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達到了熟悉課文的目的,為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學生自己閱讀,分析問題階段;
學生讀完課文之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篇課文寫了什么內容?都是怎樣突出‘奇巧’之意的?”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回答出來需要學生把整個文章都看遍之后才能分析出來,我認為,給學生提的問題不要過小、過碎,不然學生會摸不著頭腦,聽得糊涂,自然回答的也糊涂。所以我開始就提了一個問題。問題提出之后,我就把學生分組,一組看一段,前后桌的同學可以交流。學生們是先自己看書,然后再交流,這樣使學生既認真看書了、思考了,有不至于很盲目。這期間老師就可以及時與學生交流,聽聽學生們的看法,
(三)學生展示環節;
十分鐘之后,我讓學生每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寫出自己組的答案。學生們在這個環節中顯現得非常積極踴躍,爭先恐后地上黑板寫自己組的看法。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調動了學生
(四)老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環節。
由于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內容,寫的時候顯得有些羅嗦,且重點不突出,如:寫第一段的內容時,學生只寫出了對人物的介紹,但對于核舟的主題就給落掉了,就是學生對“蓋大蘇泛赤壁云”一句沒有看到,或沒有理解。對于“奇巧”的突出,學生也只把原文寫上去,并沒有總結、提煉,顯得有些羅嗦。我在點撥的時候,首先問問學生這樣寫的理由,盡量讓學生自己能夠隨時改造。我就順著學生的新想法在黑板上把能保留的重點圈點出來,讓學生一眼就看明白了。很直接,方便。學生自己討論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被發現問題、及時被解決問題。一段說完之后,其它段落的問題解決就快多了,學生也明白多了。讓學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想法,我認為是一種既快、又明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不足之處:
(一)由于課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學環節的設置,多媒體的運用上稍顯欠缺。畢竟語文的教學隨機性還是很大的,并且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體,有的環節就不必了。
(二)由于學生是自己寫的板書,占的地方很大,使得后來我的總結在黑板上顯現的有些隨意,不是很工整,地方顯得小。
這次的備課與反思,使我在新學期的教學有了新的方向,下學期我會更加努力,搞好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