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教案簡單
高中數學教案簡單篇1
一、 知識梳理
1.三種抽樣方法的聯系與區別:
類別 共同點 不同點 相互聯系 適用范圍
簡單隨機抽樣 都是等概率抽樣 從總體中逐個抽取 總體中個體比較少
系統抽樣 將總體均勻分成若干部分;按事先確定的規則在各部分抽取 在起始部分采用簡單隨機抽樣 總體中個體比較多
分層抽樣 將總體分成若干層,按個體個數的比例抽取 在各層抽樣時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或系統抽樣 總體中個體有明顯差異
(1)從含有N個個體的總體中抽取n個個體的樣本,每個個體被抽到的概率為
(2)系統抽樣的步驟: ①將總體中的個體隨機編號;②將編號分段;③在第1段中用簡單隨機抽樣確定起始的個體編號;④按照事先研究的規則抽取樣本.
(3)分層抽樣的步驟:①分層;②按比例確定每層抽取個體的個數;③各層抽樣;④匯合成樣本.
(4) 要懂得從圖表中提取有用信息
如:在頻率分布直方圖中①小矩形的面積=組距 =頻率②眾數是矩形的中點的橫坐標③中位數的左邊與右邊的直方圖的面積相等,可以由此估計中位數的值
2.方差和標準差都是刻畫數據波動大小的數字特征,一般地,設一組樣本數據 , ,…, ,其平均數為 則方差 ,標準差
3.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如果一次試驗中可能出現的結果有 個,而且所有結果都是等可能的,如果事件 包含 個結果,那么事件 的概率P=
特別提醒:古典概型的兩個共同特點:
○1 ,即試中有可能出現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個,即樣本空間Ω中的元素個數是有限的;
○2 ,即每個基本事件出現的可能性相等。
4. 幾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A)=
特別提醒:幾何概型的特點:試驗的結果是無限不可數的;○2每個結果出現的可能性相等。
二、夯實基礎
(1)某單位有職工160名,其中業務人員120名,管理人員16名,后勤人員24名.為了解職工的某種情況,要從中抽取一個容量為20的樣本.若用分層抽樣的方法,抽取的業務人員、管理人員、后勤人員的人數應分別為____________.
(2)某賽季,甲、乙兩名籃球運動員都參加了
11場比賽,他們所有比賽得分的情況用如圖2所示的莖葉圖表示,
則甲、乙兩名運動員得分的中位數分別為( )
A.19、13 B.13、19 C.20、18 D.18、20
(3)統計某校1000名學生的數學會考成績,
得到樣本頻率分布直方圖如右圖示,規定不低于60分為
及格,不低于80分為優秀,則及格人數是 ;優秀率為 。
(4)在一次歌手大獎賽上,七位評委為歌手打出的分數如下:
9.4 8.4 9.4 9.9 9.6 9.4 9.7
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后,所剩數據的平均值和方差分別為( )
A.9.4, 0.484 B.9.4, 0.016 C.9.5, 0.04 D.9.5, 0.016
(5)將一顆骰子先后拋擲2次,觀察向上的點數,則以第一次向上點數為橫坐標x,第二次向上的點數為縱坐標y的點(x,y)在圓x2+y2=27的內部的概率________.
(6)在長為12cm的線段AB上任取一點M,并且以線段AM為邊的正方形,則這正方形的面積介于36cm2與81cm2之間的概率為( )
三、高考鏈接
07、某班50名學生在一次百米測試中,成績全部介于13秒與19秒之間,將測試結果按如下方式分成六組:第一組,成績大于等于13秒且小于14秒;第二組,成績大于等于14秒且小于15秒; 第六組,成績大于等于18秒且小于等于19秒.右圖
是按上述分組方法得到的頻率分布直方圖.設成績小于17秒的學生人數占全班總人數的百分比為 ,成績大于等于15秒且小于17秒的學生人數為 ,則從頻率分布直方圖中可分析出 和 分別為( )
08、從某項綜合能力測試中抽取100人的成績,統計如表,則這100人成績的標準差為( )
分數 5 4 3 2 1
人數 20 10 30 30 10
09、在區間 上隨機取一個數x, 的值介于0到 之間的概率為( ).
08、現有8名奧運會志愿者,其中志愿者 通曉日語, 通曉俄語, 通曉韓語.從中選出通曉日語、俄語和韓語的志愿者各1名,組成一個小組.
(Ⅰ)求 被選中的概率;(Ⅱ)求 和 不全被選中的概率.
高中數學教案簡單篇2
圓的方程
教學目標
(1)掌握圓的標準方程,能根據圓心坐標和半徑熟練地寫出圓的標準方程,也能根據圓的標準方程熟練地寫出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
(2)掌握圓的一般方程,了解圓的一般方程的結構特征,熟練掌握圓的標準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間的互化.
(3)了解參數方程的概念,理解圓的參數方程,能夠進行圓的普通方程與參數方程之間的互化,能應用圓的參數方程解決有關的簡單問題.
(4)掌握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會求圓的切線.
(5)進一步理解曲線方程的概念、熟悉求曲線方程的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2)重點、難點分析
①本節內容教學的重點是圓的標準方程、一般方程、參數方程的推導,根據條件求圓的方程,用圓的方程解決相關問題.
②本節的難點是圓的一般方程的結構特征,以及圓方程的求解和應用.
教法建議
(1)圓是最簡單的曲線.這節教材安排在學習了曲線方程概念和求曲線方程之后,學習三大圓錐曲線之前,旨在熟悉曲線和方程的理論,為后繼學習做好準備.同時,有關圓的問題,特別是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問題,也是解析幾何中的基本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為圓錐曲線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學中應加強練習,使學生確實掌握這一單元的知識和方法.
(2)在解決有關圓的問題的過程中多次用到配方法、待定系數法等思想方法,教學中應多總結.
(3)解決有關圓的問題,要經常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論、平面幾何知識和前邊學過的解析幾何的基本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多復習、多運用,培養學生運算能力和簡化運算過程的意識.
(4)有關圓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建議適當選擇一些內容供學生研究.例如由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引申到切點弦方程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類似的還有圓系方程等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圓的一般方程
教學目標:
(1)掌握圓的一般方程及其特點.
(2)能將圓的一般方程轉化為圓的標準方程,從而求出圓心和半徑.
(3)能用待定系數法,由已知條件求出圓的一般方程.
(4)通過本節課學習,進一步掌握配方法和待定系數法.
教學重點:(1)用配方法,把圓的一般方程轉化成標準方程,求出圓心和半徑.
(2)用待定系數法求圓的方程.
教學難點:圓的一般方程特點的研究.
教學用具:計算機.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引入】
前邊已經學過了圓的標準方程
把它展開得
任何圓的方程都可以通過展開化成形如
①
的方程
【問題1】
形如①的方程的曲線是否都是圓?
師生共同討論分析:
如果①表示圓,那么它一定是某個圓的標準方程展開整理得到的.我們把它再寫成原來的形式不就可以看出來了嗎?運用配方法,得
②
顯然②是不是圓方程與 是什么樣的數密切相關,具體如下:
(1)當 時,②表示以 為圓心、以 為半徑的圓;
(2)當 時,②表示一個點 ;
(3)當 時,②不表示任何曲線.
總結:任意形如①的方程可能表示一個圓,也可能表示一個點,還有可能什么也不表示.
圓的一般方程的定義:
當 時,①表示以 為圓心、以 為半徑的圓,
此時①稱作圓的一般方程.
即稱形如 的方程為圓的一般方程.
【問題2】圓的一般方程的特點,與圓的標準方程的異同.
(1) 和 的系數相同,都不為0.
(2)沒有形如 的二次項.
圓的一般方程與一般的二元二次方程
③
相比較,上述(1)、(2)兩個條件僅是③表示圓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或充要條件.
圓的一般方程與圓的標準方程各有千秋:
(1)圓的標準方程帶有明顯的幾何的影子,圓心和半徑一目了然.
(2)圓的一般方程表現出明顯的代數的形式與結構,更適合方程理論的運用.
【實例分析】
例1:下列方程各表示什么圖形.
(1) ;
(2) ;
(3) .
學生演算并回答
(1)表示點(0,0);
(2)配方得 ,表示以 為圓心,3為半徑的圓;
(3)配方得 ,當 、 同時為0時,表示原點(0,0);當 、 不同時為0時,表示以 為圓心, 為半徑的圓.
例2:求過三點 , , 的圓的方程,并求出圓心坐標和半徑.
分析:由于學習了圓的標準方程和圓的一般方程,那么本題既可以用標準方程求解,也可以用一般方程求解.
解:設圓的方程為
因為 、 、 三點在圓上,則有
解得: , ,
所求圓的方程為
可化為
圓心為 ,半徑為5.
請同學們再用標準方程求解,比較兩種解法的區別.
【概括總結】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
(1)求圓的方程多用待定系數法.其步驟為:由題意設方程(標準方程或一般方程);根據條件列出關于待定系數的方程組;解方程組求出系數,寫出方程.
(2)如何選用圓的標準方程和圓的一般方程.一般地,易求圓心和半徑時,選用標準方程;如果給出圓上已知點,可選用一般方程.
下面再看一個問題:
例3: 經過點 作圓 的割線,交圓 于 、 兩點,求線段 的中點 的軌跡.
解:圓 的方程可化為 ,其圓心為 ,半徑為2.設 是軌跡上任意一點.
∵
∴
即
化簡得
點 在曲線上,并且曲線為圓 內部的一段圓弧.
【練習鞏固】
(1)方程 表示的曲線是以 為圓心,4為半徑的圓.求 、 、 的值.(結果為4,-6,-3)
(2)求經過三點 、 、 的圓的方程.
分析:用圓的一般方程,代入點的坐標,解方程組得圓的方程為 .
(3)課本第79頁練習1,2.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1)圓的一般方程及其特點.
(2)用配方法化圓的一般方程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坐標和半徑.
(3)用待定系數法求圓的方程.
【作業】課本第82頁5,6,7,8.
高中數學教案簡單篇3
1.如圖,已知直線L:的右焦點F,且交橢圓C于A、B兩點,點A、B在直線上的射影依次為點D、E。
(1)若拋物線的焦點為橢圓C的上頂點,求橢圓C的方程;
(2)(理)連接AE、BD,試探索當m變化時,直線AE、BD是否相交于一定點N?若交于定點N,請求出N點的坐標,并給予證明;否則說明理由。
(文)若為x軸上一點,求證:
2.如圖所示,已知圓定點A(1,0),M為圓上一動點,點P在AM上,點N在CM上,且滿足,點N的軌跡為曲線E。
(1)求曲線E的方程;
(2)若過定點F(0,2)的直線交曲線E于不同的兩點G、H(點G在點F、H之間),且滿足的取值范圍。
3.設橢圓C:的左焦點為F,上頂點為A,過點A作垂直于AF的直線交橢圓C于另外一點P,交x軸正半軸于點Q,且
⑴求橢圓C的離心率;
⑵若過A、Q、F三點的圓恰好與直線
l:相切,求橢圓C的方程.
4.設橢圓的離心率為e=
(1)橢圓的左、右焦點分別為F1、F2、A是橢圓上的一點,且點A到此兩焦點的距離之和為4,求橢圓的方程.
(2)求b為何值時,過圓x2+y2=t2上一點M(2,)處的切線交橢圓于Q1、Q2兩點,而且OQ1OQ2.
5.已知曲線上任意一點P到兩個定點F1(-,0)和F2(,0)的距離之和為4.
(1)求曲線的方程;
(2)設過(0,-2)的直線與曲線交于C、D兩點,且為坐標原點),求直線的方程.
6.已知橢圓的左焦點為F,左、右頂點分別為A、C,上頂點為B.過F、B、C作⊙P,其中圓心P的坐標為(m,n).
(Ⅰ)當m+n0時,求橢圓離心率的范圍;
(Ⅱ)直線AB與⊙P能否相切?證明你的結論.
7.有如下結論:圓上一點處的切線方程為,類比也有結論:橢圓處的切線方程為,過橢圓C:的右準線l上任意一點M引橢圓C的兩條切線,切點為A、B.
(1)求證:直線AB恒過一定點;(2)當點M在的縱坐標為1時,求△ABM的面積
8.已知點P(4,4),圓C:與橢圓E:有一個公共點A(3,1),F1、F2分別是橢圓的左、右焦點,直線PF1與圓C相切.
(Ⅰ)求m的值與橢圓E的方程;
(Ⅱ)設Q為橢圓E上的一個動點,求的取值范圍.
9.橢圓的對稱中心在坐標原點,一個頂點為,右焦點與點的距離為。
(1)求橢圓的方程;
(2)是否存在斜率的直線:,使直線與橢圓相交于不同的兩點滿足,若存在,求直線的傾斜角;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10.橢圓方程為的一個頂點為,離心率。
(1)求橢圓的方程;
(2)直線:與橢圓相交于不同的兩點滿足,求。
11.已知橢圓的左焦點為F,左右頂點分別為A,C上頂點為B,過F,B,C三點作,其中圓心P的坐標為.
(1)若橢圓的離心率,求的方程;
(2)若的圓心在直線上,求橢圓的方程.
12.已知直線與曲線交于不同的兩點,為坐標原點.
(Ⅰ)若,求證:曲線是一個圓;
(Ⅱ)若,當且時,求曲線的離心率的取值范圍.
13.設橢圓的左、右焦點分別為、,A是橢圓C上的一點,且,坐標原點O到直線的距離為.
(1)求橢圓C的方程;
(2)設Q是橢圓C上的一點,過Q的直線l交x軸于點,較y軸于點M,若,求直線l的方程.
14.已知拋物線的頂點在原點,焦點在y軸的負半軸上,過其上一點的切線方程為為常數).
(I)求拋物線方程;
(II)斜率為的直線PA與拋物線的另一交點為A,斜率為的直線PB與拋物線的另一交點為B(A、B兩點不同),且滿足,求證線段PM的中點在y軸上;
(III)在(II)的條件下,當時,若P的坐標為(1,-1),求PAB為鈍角時點A的縱坐標的取值范圍.
15.已知動點A、B分別在x軸、y軸上,且滿足AB=2,點P在線段AB上,且
設點P的軌跡方程為c。
(1)求點P的軌跡方程C;
(2)若t=2,點M、N是C上關于原點對稱的兩個動點(M、N不在坐標軸上),點Q
坐標為求△QMN的面積S的最大值。
16.設上的兩點,
已知,,若且橢圓的離心率短軸長為2,為坐標原點.
(Ⅰ)求橢圓的方程;
(Ⅱ)若直線AB過橢圓的焦點F(0,c),(c為半焦距),求直線AB的斜率k的值;
(Ⅲ)試問:△AOB的面積是否為定值?如果是,請給予證明;如果不是,請說明理由
17.如圖,F是橢圓(a0)的一個焦點,A,B是橢圓的兩個頂點,橢圓的離心率為.點C在x軸上,BCBF,B,C,F三點確定的圓M恰好與直線l1:相切.
(Ⅰ)求橢圓的方程:
(Ⅱ)過點A的直線l2與圓M交于PQ兩點,且,求直線l2的方程.
18.如圖,橢圓長軸端點為,為橢圓中心,為橢圓的右焦點,且.
(1)求橢圓的標準方程;
(2)記橢圓的上頂點為,直線交橢圓于兩點,問:是否存在直線,使點恰為的垂心?若存在,求出直線的方程;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19.如圖,已知橢圓的中心在原點,焦點在軸上,離心率為,且經過點.直線交橢圓于兩不同的點.
20.設,點在軸上,點在軸上,且
(1)當點在軸上運動時,求點的軌跡的方程;
(2)設是曲線上的點,且成等差數列,當的垂直平分線與軸交于點時,求點坐標.
21.已知點是平面上一動點,且滿足
(1)求點的軌跡對應的方程;
(2)已知點在曲線上,過點作曲線的兩條弦和,且,判斷:直線是否過定點?試證明你的結論.
22.已知橢圓的中心在坐標原點,焦點在坐標軸上,且經過、、三點.
(1)求橢圓的方程:
(2)若點D為橢圓上不同于、的任意一點,,當內切圓的面積最大時。求內切圓圓心的坐標;
(3)若直線與橢圓交于、兩點,證明直線與直線的交點在直線上.
23.過直角坐標平面中的拋物線的焦點作一條傾斜角為的直線與拋物線相交于A,B兩點。
(1)用表示A,B之間的距離;
(2)證明:的大小是與無關的定值,
并求出這個值。
24.設分別是橢圓C:的左右焦點
(1)設橢圓C上的點到兩點距離之和等于4,寫出橢圓C的方程和焦點坐標
(2)設K是(1)中所得橢圓上的動點,求線段的中點B的軌跡方程
(3)設點P是橢圓C上的任意一點,過原點的直線L與橢圓相交于M,N兩點,當直線PM,PN的斜率都存在,并記為試探究的值是否與點P及直線L有關,并證明你的結論。
25.已知橢圓的離心率為,直線:與以原點為圓心、以橢圓的短半軸長為半徑的圓相切.
(I)求橢圓的方程;
(II)設橢圓的左焦點為,右焦點,直線過點且垂直于橢圓的長軸,動直線垂直于點,線段垂直平分線交于點,求點的軌跡的方程;
(III)設與軸交于點,不同的兩點在上,且滿足求的取值范圍.
26.如圖所示,已知橢圓:,、為
其左、右焦點,為右頂點,為左準線,過的直線:與橢圓相交于、
兩點,且有:(為橢圓的半焦距)
(1)求橢圓的離心率的最小值;
(2)若,求實數的取值范圍;
(3)若,,
求證:、兩點的縱坐標之積為定值;
27.已知橢圓的左焦點為,左右頂點分別為,上頂點為,過三點作圓,其中圓心的坐標為
(1)當時,橢圓的離心率的取值范圍
(2)直線能否和圓相切?證明你的結論
28.已知點A(-1,0),B(1,-1)和拋物線.,O為坐標原點,過點A的動直線l交拋物線C于M、P,直線MB交拋物線C于另一點Q,如圖.
(I)證明:為定值;
(II)若△POM的面積為,求向量與的夾角;
(Ⅲ)證明直線PQ恒過一個定點.
29.已知橢圓C:上動點到定點,其中的距離的最小值為1.
(1)請確定M點的坐標
(2)試問是否存在經過M點的直線,使與橢圓C的兩個交點A、B滿足條件(O為原點),若存在,求出的方程,若不存在請說是理由。
30.已知橢圓,直線與橢圓相交于兩點.
(Ⅰ)若線段中點的橫坐標是,求直線的方程;
(Ⅱ)在軸上是否存在點,使的值與無關?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31.直線AB過拋物線的焦點F,并與其相交于A、B兩點。Q是線段AB的中點,M是拋物線的準線與y軸的交點.O是坐標原點.
(I)求的取值范圍;
(Ⅱ)過A、B兩點分剮作此撒物線的切線,兩切線相交于N點.求證:∥;
(Ⅲ)若P是不為1的正整數,當,△ABN的面積的取值范圍為時,求該拋物線的方程.
32.如圖,設拋物線()的準線與軸交于,焦點為;以、為焦點,離心率的橢圓與拋物線在軸上方的一個交點為.
(Ⅰ)當時,求橢圓的方程及其右準線的方程;
(Ⅱ)在(Ⅰ)的條件下,直線經過橢圓的右焦點,與拋物線交于、,如果以線段為直徑作圓,試判斷點與圓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Ⅲ)是否存在實數,使得的邊長是連續的自然數,若存在,求出這樣的實數;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33.已知點和動點滿足:,且存在正常數,使得。
(1)求動點P的軌跡C的方程。
(2)設直線與曲線C相交于兩點E,F,且與y軸的交點為D。若求的值。
34.已知橢圓的右準線與軸相交于點,右焦點到上頂點的距離為,點是線段上的一個動點.
(I)求橢圓的方程;
(Ⅱ)是否存在過點且與軸不垂直的直線與橢圓交于、兩點,使得,并說明理由.
35.已知橢圓C:(.
(1)若橢圓的長軸長為4,離心率為,求橢圓的標準方程;
(2)在(1)的條件下,設過定點的直線與橢圓C交于不同的兩點,且為銳角(其中為坐標原點),求直線的斜率k的取值范圍;
(3)如圖,過原點任意作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與橢圓()相交于四點,設原點到四邊形一邊的距離為,試求時滿足的條件.
36.已知若過定點、以()為法向量的直線與過點以為法向量的直線相交于動點.
(1)求直線和的方程;
(2)求直線和的斜率之積的值,并證明必存在兩個定點使得恒為定值;
(3)在(2)的條件下,若是上的兩個動點,且,試問當取最小值時,向量與是否平行,并說明理由。
37.已知點,點(其中),直線、都是圓的切線.
(Ⅰ)若面積等于6,求過點的拋物線的方程;
(Ⅱ)若點在軸右邊,求面積的最小值.
38.我們知道,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可以用圓心到直線的距離進行判別,那么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系有類似的判別方法嗎?請同學們進行研究并完成下面問題。
(1)設F1、F2是橢圓的兩個焦點,點F1、F2到直線的距離分別為d1、d2,試求d1d2的值,并判斷直線L與橢圓M的位置關系。
(2)設F1、F2是橢圓的兩個焦點,點F1、F2到直線
(m、n不同時為0)的距離分別為d1、d2,且直線L與橢圓M相切,試求d1d2的值。
(3)試寫出一個能判斷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系的充要條件,并證明。
(4)將(3)中得出的結論類比到其它曲線,請同學們給出自己研究的有關結論(不必證明)。
39.已知點為拋物線的焦點,點是準線上的動點,直線交拋物線于兩點,若點的縱坐標為,點為準線與軸的交點.
(Ⅰ)求直線的方程;(Ⅱ)求的面積范圍;
(Ⅲ)設,,求證為定值.
40.已知橢圓的離心率為,直線:與以原點為圓心、以橢圓的短半軸長為半徑的圓相切.
(I)求橢圓的方程;
(II)設橢圓的左焦點為,右焦點,直線過點且垂直于橢圓的長軸,動直線垂直于點,線段垂直平分線交于點,求點的軌跡的方程;
(III)設與軸交于點,不同的兩點在上,且滿足求的取值范圍.
41.已知以向量為方向向量的直線過點,拋物線:的頂點關于直線的對稱點在該拋物線的準線上.
(1)求拋物線的方程;
(2)設、是拋物線上的兩個動點,過作平行于軸的直線,直線與直線交于點,若(為坐標原點,、異于點),試求點的軌跡方程。
42.如圖,設拋物線()的準線與軸交于,焦點為;以、為焦點,離心率的橢圓與拋物線在軸上方的一個交點為.
(Ⅰ)當時,求橢圓的方程及其右準線的方程;
(Ⅱ)在(Ⅰ)的條件下,直線經過橢圓的右焦點,
與拋物線交于、,如果以線段為直徑作圓,
試判斷點與圓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Ⅲ)是否存在實數,使得的邊長是連續的自然數,若存在,求出這樣的實數;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43.設橢圓的`一個頂點與拋物線的焦點重合,分別是橢圓的左、右焦點,且離心率且過橢圓右焦點的直線與橢圓C交于兩點.
(Ⅰ)求橢圓C的方程;
(Ⅱ)是否存在直線,使得.若存在,求出直線的方程;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Ⅲ)若AB是橢圓C經過原點O的弦,MNAB,求證:為定值.
44.設是拋物線的焦點,過點M(-1,0)且以為方向向量的直線順次交拋物線于兩點。
(Ⅰ)當時,若與的夾角為,求拋物線的方程;
(Ⅱ)若點滿足,證明為定值,并求此時△的面積
45.已知點,點在軸上,點在軸的正半軸上,點在直線上,且滿足.
(Ⅰ)當點在軸上移動時,求點的軌跡的方程;
(Ⅱ)設、為軌跡上兩點,且0,,求實數,
使,且.
46.已知橢圓的右焦點為F,上頂點為A,P為C上任一點,MN是圓的一條直徑,若與AF平行且在y軸上的截距為的直線恰好與圓相切。
(1)已知橢圓的離心率;
(2)若的最大值為49,求橢圓C的方程.
高中數學教案簡單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習了隨機事件、頻率、概率的意義和性質及用概率解決實際問題和古典概型的概念后,進一步體會用頻率估計概率思想。它是對古典概型問題的一種模擬,也是對古典概型知識的深化,同時它也是為了更廣泛、高效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體現信息技術的優越性而新增的內容。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理解隨機數的概念,并能應用計算器或計算機產生隨機數。
難點:建立概率模型,應用計算器或計算機來模擬試驗的方法近似計算概率,解決一些較簡單的現實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隨機數的概念;
(2)利用計算機產生隨機數,并能直接統計出頻數與頻率。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具體的概率問題的探究,感知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2)通過模擬試驗,感知應用數字解決問題的方法,自覺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學與探究活動,體會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應用于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模式。
2、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四、教學過程分析
㈠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情境1:假設你作為一名食品衛生工作人員,要對某超市內的80袋小包裝餅干中抽取10袋進行衛生達標檢驗,你打算如何操作?
預設學生回答:
⑴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抽簽法)
⑵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隨機數表法)
教師總結得出:隨機數就是在一定范圍內隨機產生的數,并且得到這個范圍內每一數的機會一樣。(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1)回憶統計知識中利用隨機抽樣方法如抽簽法、隨機數表法等進行抽樣的步驟和特征;(2)從具體試驗中了解隨機數的含義。
情境2:在拋硬幣和擲骰子的試驗中,是用頻率估計概率。假如現在要作10000次試驗,你打算怎么辦?大家可能覺得這樣做試驗花費時間太多了,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試驗呢?
「設計意圖」當需要隨機數的量很大時,用手工試驗產生隨機數速度太慢,從而說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性,體現利用計算器或計算機產生隨機數的必要性。
㈡操作實踐、了解新知
教師:向學生介紹計算器的操作,讓他們了解隨機函數的原理??墒孪染幹茙讉€小問題,在課堂上帶著學生用計算器(科學計算器或圖形計算器)操作一遍,讓學生熟悉如何用計算器產生隨機數。
「設計意圖」通過操作熟悉計算器操作流程,在明白原理后,通過讓學生自己按照規則操作,熟悉計算器產生隨機數的操作流程,了解隨機數。
問題1:拋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出現正面向上的概率是50,你能設計一種利用計算器模擬擲硬幣的試驗來驗證這個結論嗎?
思考:隨著模擬次數的不同,結果是否有區別,為什么?
「設計意圖」⑴設計概率模型是解決概率問題的難點,也是能解決概率問題的關鍵,是數學建模的第一步。⑵拋硬幣是最熟悉、最簡單的問題,很自然會想到把正面向上、反面向上這兩個基本事件用兩個隨機數來代替。(題目讓學生通過熟悉50想到用隨機數0,1來模擬,為后面問題4每天下雨的概率為40的概率建模作第一次小鋪墊。)⑶熟悉利用計算器模擬試驗的操作流程,為解決后面例題模擬下雨作好鋪墊。
問題2:(1)剛才我們利用了計算器來產生隨機數,我們知道計算機有許多軟件有統計功能,你知道哪些軟件具有隨機函數這個功能?
(2)你會利用統計軟件Excel來產生隨機數0,1嗎?你能設計一種利用計算機模擬擲硬幣的試驗嗎?
「設計意圖」⑴了解有許多統計軟件都有隨機函數這個功能,并與前面第一章所學的用程序語言編寫程序相聯系;⑵Excel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統計軟件,也可讓學生回顧初中用Excel畫統計圖的一些功能和知識,其次讓學生掌握多種隨機模擬試驗方法。
問題3:(1)你能在Excel軟件中畫試驗次數從1到100次的頻率分布折線圖嗎?
(2)當試驗次數為1000,1500時,你能說說出現正面向上的頻率有些什么變化?
「設計意圖」⑴應用隨機模擬方法估計古典概型中隨機事件的概率值;
⑵體會頻率的隨機性與相對穩定性,經歷用計算機產生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畫統計圖的全過程,使學生相信統計結果的真實性、隨機性及規律性。
㈢講練結合、鞏固新知
問題4:天氣預報說,在今后的三天中,每一天下雨的概率均為40,這三天中恰有兩天下雨的概率是多少?
問1:能用古典概型的計算公式求解嗎?
你能說明一下這為什么不是古典概型嗎?
問2:你如何模擬每一天下雨的概率為40?
「設計意圖」⑴問題分層提出,降低本題難度。如何模擬每一天下雨的概率40是解決這道題的關鍵,是隨機模擬方法應用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
⑵鞏固用隨機模擬方法估計未知量的基本思想,明確利用隨機模擬方法也可解決不是古典概型而比較復雜的概率應用題。
歸納步驟:第一步,設計概率模型;
第二步,進行模擬試驗;
方法一:(隨機模擬方法--計算器模擬)利用計算器隨機函數;
方法二:(隨機模擬方法--計算機模擬)
第三步,統計試驗的結果。
課堂檢測將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連擲三次,出現"2個正面朝上、1個反面朝上"和"1個正面朝上、2個反面朝上"的概率各是多少?并用隨機模擬的方法做100次試驗,計算各自的頻數。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
㈣歸納小結
(1)你能歸納利用隨機模擬方法估計概率的步驟嗎?
(2)你能體會到隨機模擬的優勢嗎?請舉例說說。
「設計意圖」⑴通過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使學生理解模擬方法的優點,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⑵是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與思考,又是對本節內容的回顧與總結。
㈤布置練習:
課本練習3、4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的布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并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內容結束]
高中數學教案簡單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函數的單調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有關證明和判斷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區分增函數,減函數,單調性,單調區間,奇函數,偶函數等概念.
(2)能從數和形兩個角度認識單調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圖象判斷一些函數的單調性,能利用定義證明某些函數的單調性;能用定義判斷某些函數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簡化一些函數圖象的繪制過程.
2.通過函數單調性的證明,提高學生在代數方面的推理論證能力;通過函數奇偶性概念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抽象的能力,同時滲透數形結合,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3.通過對函數單調性和奇偶性的理論研究,增學生對數學美的體驗,培養樂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學,嚴謹的研究態度.
教學建議
一、知識結構
(1)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數、減函數的定義,單調區間的概念函數的單調性的判定方法,函數單調性與函數圖像的關系.
(2)函數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數、偶函數的定義,函數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數、偶函數的圖像.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函數的單調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與認識.教學的難點是領悟函數單調性, 奇偶性的本質,掌握單調性的證明.
(2)函數的單調性這一性質學生在初中所學函數中曾經了解過,但只是從圖象上直觀觀察圖象的上升與下降,而現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去刻畫它.這種由形到數的翻譯,從直觀到抽象的轉變對高一的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點下功夫.單調性的證明是學生在函數內容中首次接觸到的代數論證內容,學生在代數論證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較弱的,許多學生甚至還搞不清什么是代數證明,也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單調性的證明自然就是教學中的難點.
三、教法建議
(1)函數單調性概念引入時,可以先從學生熟悉的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圖象出發,回憶圖象的增減性,從這點感性認識出發,通過問題逐步向抽象的定義靠攏.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圖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從點的坐標的角度,也可以從自變量與函數值的關系的角度來解釋,引導學生發現自變量與函數值的的變化規律,再把這種規律用數學語言表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對一些關鍵的詞語(某個區間,任意,都有)的理解與必要性的認識就可以融入其中,將概念的形成與認識結合起來.
(2)函數單調性證明的步驟是嚴格規定的,要讓學生按照步驟去做,就必須讓他們明確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特別是在第三步變形時,讓學生明確變換的目標,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斷號,在例題的選擇上應有不同的變換目標為選題的標準,以便幫助學生總結規律.
函數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時,可設計一個課件,以的圖象為例,讓自變量互為相反數,觀察對應的函數值的變化規律,先從具體數值開始,逐漸讓在數軸上動起來,觀察任意性,再讓學生把看到的用數學表達式寫出來.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再得到等式時,就比較容易體會它代表的是無數多個等式,是個恒等式.關于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的問題,也可借助課件將函數圖象進行多次改動,幫助學生發現定義域的對稱性,同時還可以借助圖象(如)說明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只是函數具備奇偶性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高中數學教案簡單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直線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線方程幾種形式之間的互化.
(2)理解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的關系及其證明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分類討論能力、逆向思維的習慣和形成特殊與一般辯證統一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直線方程的一般式.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不同時為0)的對應關系及其證明.
教學用具:計算機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下面給出教學實施過程設計的簡要思路:
教學設計思路:
(一)引入的設計
前邊學習了如何根據所給條件求出直線方程的方法,看下面問題:
問:說出過點(2,1),斜率為2的直線的方程,并觀察方程屬于哪一類,為什么?
答:直線方程是,屬于二元一次方程,因為未知數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為一次.
肯定學生回答,并糾正學生中不規范的表述.再看一個問題:
問:求出過點,的直線的方程,并觀察方程屬于哪一類,為什么?
答:直線方程是(或其它形式),也屬于二元一次方程,因為未知數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為一次.
肯定學生回答后強調“也是二元一次方程,都是因為未知數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為一次”.
啟發:你在想什么(或你想到了什么)?誰來談談?各小組可以討論討論.
學生紛紛談出自己的想法,教師邊評價邊啟發引導,使學生的認識統一到如下問題:
【問題1】“任意直線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嗎?”
(二)本節主體內容教學的設計
這是本節課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如何解決?自己先研究研究,也可以小組研究,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生或獨立研究,或合作研究,教師巡視指導.
經過一定時間的研究,教師組織開展集體討論.首先讓學生陳述解決思路或解決方案:
思路一:…
思路二:…
……
教師組織評價,確定最優方案(其它待課下研究)如下:
按斜率是否存在,任意直線的位置有兩種可能,即斜率存在或不存在.
當存在時,直線的截距也一定存在,直線的方程可表示為,它是二元一次方程.
當不存在時,直線的方程可表示為形式的方程,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嗎?
學生有的認為是有的認為不是,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把它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合理性:
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上點的坐標形式,與其它直線上點的坐標形式沒有任何區別,根據直線方程的概念,方程解的形式也是二元方程的解的形式,因此把它看成形如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合理的.
綜合兩種情況,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于任何一條直線,都有一條表示這條直線的關于、的二元一次方程.
至此,我們的問題1就解決了.簡單點說就是:直線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而且這個方程一定可以表示成或的形式,準確地說應該是“要么形如這樣,要么形如這樣的方程”.
同學們注意:這樣表達起來是不是很啰嗦,能不能有一個更好的表達?
學生們不難得出:二者可以概括為統一的形式.
這樣上邊的結論可以表述如下: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于任何一條直線,都有一條表示這條直線的形如(其中、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
啟發:任何一條直線都有這種形式的方程.你是否覺得還有什么與之相關的問題呢?
【問題2】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嗎?
不難看出上邊的結論只是直線與方程相互關系的一個方面,這個問題是它的另一方面.這是顯然的嗎?不是,因此也需要像剛才一樣認真地研究,得到明確的結論.那么如何研究呢?
師生共同討論,評價不同思路,達成共識:
回顧上邊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原路返回就是非常好的思路,即方程(其中、不同時為0)系數是否為0恰好對應斜率是否存在,即
(1)當時,方程可化為
這是表示斜率為、在軸上的截距為的直線.
(2)當時,由于、不同時為0,必有,方程可化為
這表示一條與軸垂直的直線.
因此,得到結論: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
為方便,我們把(其中、不同時為0)稱作直線方程的一般式是合理的.
【動畫演示】
演示“直線各參數”文件,體會任何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
至此,我們的第二個問題也圓滿解決,而且我們還發現上述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大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個大問題揭示了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的對應關系,同時,直線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對直線特殊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而且抽象的層次越高越簡潔,我們還體會到了特殊與一般的轉化關系.
(三)練習鞏固、總結提高、板書和作業等環節的設計
略
高中數學教案簡單篇7
【高考要求】:三角函數的有關概念(B).
【教學目標】: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終邊相同的角的意義;了解弧度的意義,并能進行弧度與角度的互化.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數(正弦、余弦、正切)的定義;初步了解有向線段的概念,會利用單位圓中的三角函數線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教學重難點】:終邊相同的角的意義和任意角三角函數(正弦、余弦、正切)的定義.
【知識復習與自學質疑】
一、問題.
1、角的概念是什么?角按旋轉方向分為哪幾類?
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內角分為哪幾類?與終邊相同的角怎么表示?
3、什么是弧度和弧度制?弧度和角度怎么換算?弧度和實數有什么樣的關系?
4、弧度制下圓的弧長公式和扇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
5、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是什么?在各象限的符號怎么確定?
6、你能在單位圓中畫出正弦、余弦和正切線嗎?
7、同角三角函數有哪些基本關系式?
二、練習.
1.給出下列命題:
(1)小于的角是銳角;(2)若是第一象限的角,則必為第一象限的角;
(3)第三象限的角必大于第二象限的角;(4)第二象限的角是鈍角;
(5)相等的角必是終邊相同的角;終邊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
(6)角2與角的終邊不可能相同;
(7)若角與角有相同的終邊,則角(的終邊必在軸的非負半軸上。其中正確的命題的序號是
2.設P點是角終邊上一點,且滿足則的值是
3.一個扇形弧AOB的面積是1,它的周長為4,則該扇形的中心角=弦AB長=
4.若則角的終邊在象限。
5.在直角坐標系中,若角與角的終邊互為反向延長線,則角與角之間的關系是
6.若是第三象限的角,則-,的終邊落在何處?
【交流展示、互動探究與精講點撥】
例1.如圖,分別是角的終邊.
(1)求終邊落在陰影部分(含邊界)的所有角的集合;
(2)求終邊落在陰影部分、且在上所有角的集合;
(3)求始邊在OM位置,終邊在ON位置的所有角的集合.
例2.(1)已知角的終邊在直線上,求的值;
(2)已知角的終邊上有一點A,求的值。
例3.若,則在第象限.
例4.若一扇形的周長為20,則當扇形的圓心角等于多少弧度時,這個扇形的面積最大?最大面積是多少?
【矯正反饋】
1、若銳角的終邊上一點的坐標為,則角的弧度數為.
2、若,又是第二,第三象限角,則的取值范圍是.
3、一個半徑為的扇形,如果它的周長等于弧所在半圓的弧長,那么該扇形的圓心角度數是弧度或角度,該扇形的面積是.
4、已知點P在第三象限,則角終邊在第象限.
5、設角的終邊過點P,則的值為.
6、已知角的終邊上一點P且,求和的值.
【遷移應用】
1、經過3小時35分鐘,分針轉過的角的弧度是.時針轉過的角的弧度數是.
2、若點P在第一象限,則在內的取值范圍是.
3、若點P從(1,0)出發,沿單位圓逆時針方向運動弧長到達Q點,則Q點坐標為.
4、如果為小于360的正角,且角的7倍數的角的終邊與這個角的終邊重合,求角的值.
高中數學教案簡單篇8
教學目標:
①掌握對數函數的性質。
②應用對數函數的性質可以解決:對數的大小比較,求復合函數的定義域、值 域及單調性。
③ 注重函數思想、等價轉化、分類討論等思想的滲透,提高解題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對數函數的性質的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⒈復習提問:對數函數的概念及性質。
⒉開始正課
1 比較數的大小
例 1 比較下列各組數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⑴中這兩個對數有何特征?
生:這兩個對數底相等。
師:那么對于兩個底相等的對數如何比大小?
生:可構造一個以a為底的對數函數,用對數函數的單調性比大小。
師:對,請敘述一下這道題的解題過程。
生:對數函數的單調性取決于底的大小:當0調遞減,所以loga5.1>loga5.9 ;當a>1時,函數y=logax單調遞增,所以loga5.1
板書:
解:Ⅰ)當0
∵5.1<5.9 ∴loga5.1>loga5.9
Ⅱ)當a>1時,函數y=logax在(0,+∞)上是增函數,
∵5.1<5.9 ∴loga5.1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⑵中這三個對數有何特征?
生:這三個對數底、真數都不相等。
師:那么對于這三個對數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間量”, log0.50.6>0,lnЛ>0,logЛ0.5<0;lnЛ>1,
log0.50.6<1,所以logЛ0.5< log0.50.6< lnЛ。
板書:略。
師:比較對數值的大小常用方法:①構造對數函數,直接利用對數函數 的單調性比大小,②借用“中間量”間接比大小,③利用對數函數圖象的位置關系來比大小。
2 函數的定義域, 值 域及單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