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高中語文教案設計

時間: 新華 教案模板

高中語文教案設計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運用旁批方法,通過品味文章,引導學生掌握記敘文中寫人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掌握運用外貌、動作、語言及側面描寫等方式刻畫人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并學習梁啟超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運用旁批方法,學會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刻畫的方法

2、對《箜篌引》、《桃花扇》、杜詩作適當補充講解

三、教學方法

賞析、合作研討、探究、練筆

四、設計課時

一課時(40分鐘)

五、課前準備

事先印發導學案,設計預習問題,以及課文相關資料鏈接,包括《箜篌引》備注,《桃花扇》簡介,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清末時有一位十歲的少年,一天隨父親到朋友家做客。一進家門,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樹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寬大的袖筒里。誰知,他的這一微妙之舉,恰恰被父親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親教子甚嚴,但又不好當面開口,便匆匆走進客廳安然落座了。父親總為兒子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聲色地訓示兒子一番。筵席開始了,父親靈機一動,便當眾對少年說:“開宴前,我先出一上聯,如能對好,方可舉杯,否則,只能為長輩斟酒沏茶,不準落座。”少年不知父親的用意,毫無思想準備,但憑腹中的才學,自信不會出丑,于是滿口答應下來。父親略加思索,作出上聯:“袖里籠花,小子暗藏春色”。這少年聽后一驚,恍然大悟,但也未顯失色,隨口對來:“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對聯一經出口,堂前喝彩不已。父親早忘了那件不體面的趣事,他被兒子那字字珠璣、音韻鏗鏘、對仗工穩的下聯陶醉了。這個少年后來成為了中國歷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那么,同學們猜一猜,這個少年是誰呢?他就是--梁啟超,是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主人公。

(設計意圖:此導入能夠引發學生興趣,了解梁啟超其人。)

二、自學檢查

1、字音字詞檢查(見《導學案》,教師ppt展示)

2、解題,并提問:對于本篇文章主人公,你了解多少?

明確:公車上書、戊戌變法、云南起義。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創辦中國近代第一本新文學雜志《新小說》。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等,總約千萬余字,合編為《飲冰室文集》。中國歷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

(設計意圖:此環節在于檢查學生預習,做好基礎落實,進一步引導學生走入文本)

三、自主研習

文中對梁啟超及其這次演講做了哪些描述,畫出描寫的句子,仿照課后習題一,做旁批。然后分析梁啟超的人物形象,品味作者的語言。

正面描寫:肖像,神態,語言,動作(細節)描寫

側面描寫:聽講者的感受和表現

梁啟超的個性特點:謙虛、自負、風趣、沉著有力、洪亮激亢、聲情并茂、文采出眾、技巧純熟、博聞強記

四、合作探究

1、結合印發的資料,說說作者在文中引用的三處材料有何用意?

明確:

引用《箜篌引》的用意:

梁啟超是一個“過渡時代”的英雄,這個時代險象環生,他卻用他的行動去實踐愛國救國的理想,歷盡滄桑仍近似瘋狂滴執著于信念的梁啟超,不正是那個明知死路,仍蹈死不悔的白首狂夫么?他投身于變法洪流,踏上救國道路,飽嘗艱辛,卻義不容辭,這十六字的《箜篌引》也許就是梁啟超執著前行的真情寫照吧!

引用《桃花扇》的用意:

這個悲劇中藏著梁啟超的身影,含著他的悲苦,他就如同左良玉,幾十年憂國如病,以天下為己任,卻未能實現理想,同僚或死或逃,而推行變法的光緒皇帝死于非命,獨殉了社稷蒼生。這位一輩子都在探求中國富強之路的“行者”,演講到這一段時,心中蓄積的巨痛如潰堤洪水,噴涌而出,終于“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引用杜甫詩用意:

救國于危難之中是中國讀書人自以為的本分之責,當他高聲誦讀杜詩時,他的情感也遙接千年前的杜甫,為“官軍”收復失地而喜淚滿衣,所以他“張口大笑”了。

此三則材料都體現梁啟超一生“愛國救國”的理想。

2、歸納:梁啟超先生的形象

梁啟超是一個才華橫溢、博聞強識、風趣幽默、謙遜自負、穩健瀟灑、有熱心腸的愛國學者形象。

(設計意圖:加強印象,學會人物形象分析,為高考現代文閱讀分析人物做鋪墊)

3、進一步感受梁啟超的愛國情懷,誦讀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節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可暢所欲言,教師結合實際正確引導,讓學生對梁啟超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誦讀部分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五、小結:

規律總結--本文在寫人方面的獨特寫法:

抓住細節

突出個性

正側結合

六、課堂反饋

請模仿本文寫人手法描寫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要求:

1.抓住細節,突出特征;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

3.不出現姓名;

4.完成后由各小組推薦,本人朗讀,由聽眾辨別是誰,看誰寫得最像。

(設計意圖:讓學生活學活用,既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能鞏固寫人手法的運用)

七、作業布置:

課外閱讀梁實秋的《雅舍》。

高中語文教案設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培養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贊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澳苄泄诺溃ㄐ袕膸熤溃?,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

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薄呀處煹穆氊煆摹笆谥畷暺渚渥x”,擴大到“傳道受業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贬橅玖水敃r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并說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度與錯誤的態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語調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是疑問語

調:“……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边@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語調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作業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高中語文教案設計篇3

一、寫作背景

本文是韓愈借給學生李蟠贈文的機會,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的士大夫們“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結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會上的人對他指指點點,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韓愈。韓愈也因此落得個瘋子的名聲。結果住在長安,常常連飯都沒煮熟,就被趕走了。所以說有的時候維護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二、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提倡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文體簡介

“師說”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四、朗讀課文

1。需正音的字:

夫(fú)愚(yú)句讀(dòu)諛(yú)經傳(zhuàn)

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2。重點句子如何斷句

——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譯全文

(一)第一段著重講解的字詞:

之—助詞,的;學者—求學的人;所以—用來……的;之—代詞,指道理;固—本來;師(之)—以……為師(意動用法);庸知—哪里,管、過問;無—不論,不分

語法: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著重講解的字詞:

師道—從師求學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出—超出;焉—之于(向他);下—低于;恥—以……為恥;圣—圣明的人,圣明;愚—愚昧的人,愚昧?;蟆浚痪渥x—文句意思表達完畢叫句,句中需要停頓的地方叫讀;小學—小的學習方面;族—類;不齒—不屑一顧;歟—語氣詞;

語法: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三)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潭?;攻—學習研究;已—罷了;通—普通

語法:被動句——1、不拘于時。

介賓后置句——1、而恥學于師;2、師不必賢于弟子。

六、總結全文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2、古今異義

學者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如:句讀之不知。

今義: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如:小學而大遺,吾示見其明也。

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眾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

今義:許多人。

所以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于“用來……的”。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不必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3、一詞多義

道: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傳: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賢: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高明)

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吾師道也(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⑤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從師)

惑: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識別,動詞)

②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如“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連接定語與中心詞,相當于“的”。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二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

4、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得”中的“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學習)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孔子師郯子(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惑”活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后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①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3、賓語前置句: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4、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

①而恥學于師。

②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師不必賢于弟子。

5、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③(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高中語文教案設計篇4

一、學習要點

1、《吶喊》是魯迅1918年到1922年短篇小說的結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說集。課文是這部小說集的序言,寫于1922年12月30日。作者在序言中,通過回顧自己從19世紀末到五四時期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歷程,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和本書的主題。

魯迅的生活經歷與思想發展之間的關系如下表所列:

地點  生活經歷

思想發展

紹興  侍親疾   看透世態,想走異路

南京  求新知   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仙臺  攻醫學   領悟“要著”,棄醫從文

東京  搞文藝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北京  抄古碑   苦悶沉默,思索追尋

北京  應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吶喊

2、魯迅在本文中概述了自己心路的歷程。透過魯迅的思想、行為,我們可以看到時代的折射。這些情景對我們理解課文是不可缺少的。

①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向崩潰,屢受列強的侵略而無力抵抗。但是幾千年封建傳統思想的慣性,使中國社會各階層不能正視現實,不能接受西方現代文明的優勢地位。他們承認列強船堅炮利,卻看不到自己思想意識形態的落后,帶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落后。所以他們提倡以夷之技制夷。洋務運動的興起,正是這種思想的必然??茖W救國論成為維新的主流,而不愿從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國。魯迅想通過學醫救國救民的思想,正是當時這種社會主流思潮的反映。

②中國漫長的封建統治,使國民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抑和毒害,造成民眾的愚味、麻木和冷漠。日俄戰爭中興高采烈的看客“賞鑒”同是中國人被外國人砍頭的“盛舉”,正是中國民眾精神面貌真實的反映。對于這樣的國民性,魯迅一直是持嚴厲的批判態度的。他的文學作品,如《阿Q正傳》《祝?!贰端帯返龋际潜迵榉饨ǜ嗨枷攵竞ο旅癖姷挠廾谅槟?,呼喚革新思想追求文明進步的創作實踐。

③中國近代的改革,一直是不徹底的。

這是由于中國漫長的封建專制所造成的強大的傳統守舊勢力頑強的反抗。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共和建立等大的革新運動,都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效,中國的貧弱局面一直沒有改變。這使許多先驅者感到失望甚至絕望,于是沉淪下去,有些人逃避現實,在輝煌的古代盛世尋求安慰,有些人沉湎于聲色犬馬中麻醉自己,甚至走向了反動。

④雖然變革總是受到挫折,但是還有很多人在奮斗。

越來越多的人像魯迅一樣,認識到思想救國才是根治中國現狀的良藥。他們紛紛從西方現代思想中尋找藥方?!靶挛幕\動”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下出現的,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也是為了從思想上救治國民而發出的激烈的呼喊。魯迅的《吶喊》中的第一篇《狂人日記》所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是吃人的歷史,也是為了喚醒民眾而對封建思想做出的嚴厲否定。

3、《吶喊》的篇名和寫作時間

《狂人日記》1918年4月    《風波》1920年10月

《孔乙己》1919年3月    《故鄉》1921年1月

《藥》1919年4月     《端午節》1922年6月

《明天》1920年6月     《白光》1922年6月

《一件小事》1920年7月    《兔和貓》1922年10月

《頭發的故事》1920年10月   《鴨的喜劇》1922年10月

《社戲》1922年10月

4、下面是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富仁先生在他的《中國文化的守夜人——魯迅》一書的《自序》一文中的一段話,供學生認識與了解魯迅作參考。

“但魯迅的書都給了我一點踏實的感覺。記得小時和母親住在農村一座黑糊糊的土屋中,睡夢中醒來,見母親還坐在我的身邊,心里就感到很踏實,很安全,若是發現身邊沒有一個醒著的人,心里馬上就恐怖起來。別人的感覺我不知道,反正在我的感覺里,魯迅是一個醒著的人。感到中國還有一個醒著的人,我心里多少感到踏實些,即使對現實的世界仍然是迷蒙的,但到底少了一些恐怖感。中國現當代文人說的多是夢話,夢話也有文學價值,但對我這樣的一個膽小的人,說夢話的人甚至比不說夢話的人更加可怕。魯迅之所以在我的心靈中占了一個特殊的位置,大概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由這種感覺,我認為稱魯迅是‘中國文化的守夜人’更為合適。”

“在夜里,大家都睡著,他醒著,總算中國文化還沒有都睡去。中國還有文化,文化還在中國。我認為,僅此一點,我們就得承認他的價值?!?/p>

二、能力檢測

1、閱讀下列語段回答文后問題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①文中“鐵屋子”比喻什么?

②文中“熟睡的人們”比喻什么?

③文中“不久都要悶死了”預示著什么?

2、魯迅的小說集以“吶喊”為名,其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

1、①“鐵屋子”比喻當時異常黑暗頑固的舊社會。

②“熟睡的人們”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國民。

③“不久都要悶死了”預示著麻木的國民們可怕可悲的前途。

2、“吶喊”的含義,有兩方面。

一是表示自己寫小說是為了喚醒精神麻木的人們,使他們起來抗爭而發出的戰斗呼喊,也即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療治;一是為勇猛的革命前驅助威幫陣而呼喊,使之不憚于前驅,不再感到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無反應的寂寞孤獨。

高中語文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對比論證方法。

2、背誦全文

3、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設想】

1、安排一課時教學。

2、早自習預習文章,疏通字義。

3、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4、利用搶答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誦,直至背下全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課件、記分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課前播放《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音樂全屏展示。)

同學們,上課前給你們播放的歌曲好聽嗎?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你們知道我國的教師節是哪一天嗎?

為什么我國要設立這個節日,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大家說的很對。當今社會尊師重教已經巍然成風,但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況如何呢?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唐代散文家韓愈的千古佳作《師說》,從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解題、出示教學目標

1、解題:

“說”,古代散文中的一種,屬議論文范圍,“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通常這類文體我們可以理解為“解說關于的道理”,“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2、教學目標:

反復朗讀、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三、朗讀欣賞與指導

1、讓學生在配樂朗讀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聽清字音、節奏。

四、研讀課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為三個大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競賽,宣布比賽規則,每組派一位同學負責記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

提問: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為什么要從師?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明確: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小結:這一段從正面論述了從師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依次說明了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全班同學齊讀第一段。)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問:第二段主要運用了三組對比,抨擊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人,請同學們找出相關句子。

明確:

故之圣人──今之眾人

二段愛其子──與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學,師生合作共同朗讀第二段,進一步明確三組對比的內容。(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稍加點評。)

分組背誦三組對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齊讀第三段。)

提問:在“從師”這一問題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說的?作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

孔子的行為

三段──結論

孔子的言論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齊讀第四段。)

提問: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確:

四段──交代緣起: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小結

這篇課文四段都圍繞“從師”這個問題展開。第一段正面論述從師之道,說明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第二段運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第三段運用孔子的言行,進一步從正面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寫作緣起。

六、齊背全文

1、請同學根據板書背誦全文。

2、播放畫面,配上音樂,師生共同背誦全文。

七、總結

1、統計各組最后得分,宣布比賽結果。

2、布置課外練習。

高中語文教案設計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并進行歸類整理。

2、分析鑒賞荊軻形象。

【教學重點】

1、積累“顧”、“就”、“發”等文言詞語用法。

2、學習本文在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難點】

如何評價荊軻刺秦這一行為的意義。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入課

屏幕展示對聯: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對聯寫的都是那些歷史人物?

①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

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人寰

②盛唐詩酒無雙士

青蓮方苑第一家

③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④一詩二表三分鼎

萬古千秋五丈原

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臺

前五聯分別是司馬遷、李白、蒲松齡、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學們請看,

⑥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寫的是歷的那個人物呢?對,是咸陽荊軻墓聯。今天我們就走進那段塵封的歲月,去感受那步步驚心的往事。(板書課題)

二、識人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四大刺客之一(要離、專諸、聶政、荊軻)本是齊國人,后遷居衛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改稱荊軻,喜好讀書擊劍,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全國的大勢已定,弱小的燕國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自己在秦國做人質的“見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不成,則刺殺秦王嬴政,使其國內大亂,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保守秘密而__。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事敗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2年滅燕。

三、解題

《戰國策》是西漢學者劉向所整理、校訂的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該書記載了戰國時期二百三四十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動,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語言流暢,記人、記事形象生動。全書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__、勇于斗爭的行為?!稇饑摺吩谟洈v史事件時,過分夸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為了突出縱橫游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整體感知:

1、放配樂朗誦,疏通字詞、句讀方面的問題。

淬(cuì)憐(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創(chuāng)揕(zhèn)樊於(wū)期 夏無且(jū)

2、學生復述文章的故事情節并理順《荊軻刺秦王》的結構:

第一部分——開端(1——2段):存亡困境

第二部分——發展(3——9段):解脫困境

第三部分——__(10——17段):孤注一擲

第四部分——結局(最后一段):突圍失敗

3、學生根據課文下的注解,仔細閱讀課文,了解課文詳細內容。

五、布置作業

課后思考:

1、荊軻和太子丹是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2、荊軻刺秦王為什么失敗了?

3、你是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情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文言知識梳理

1、通假字。

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使工以藥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燒刃使紅,漬于水中。

日以盡矣 以,通“已”,已經。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陵,通“凌”,__。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請辭決矣 決,通“訣”,訣別。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懾。

設九賓 賓,通“儐”,儐相 (bīnxiàng),迎賓贊禮的人。儐,舊讀bìn。

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

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繞。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倉促,突然。

2、一詞多義

【之】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們)”/“它(們)” 使工以藥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結構助詞,“的”/不譯 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而】

①連詞,表轉折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②連詞,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③連詞,表修飾 伏尸而哭/荊軻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還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連詞,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圖窮而匕首見

⑤連詞,表遞進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以】

①介詞,因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②介詞,用 使工以藥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③介詞,按照 以次進

④已經 日以盡矣

⑤連詞,表目的,“來”/不譯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遂拔以擊荊軻

⑥連詞,表修飾 箕踞以罵曰

【為】

①動詞,做,整治 乃為裝遣荊軻

②介詞,被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③介詞,替 嘉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它(們)(的) 盡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劍長,操其室

指示代詞,那 其人居遠未來

【窮】

①盡,沒有 日暮途窮

②走投無路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③盡頭 圖窮而匕見

④穿過,走到盡頭 復前行,欲窮其林

3、重點實詞:

【顧】

①回頭看,看

②顧念,考慮

③看望,拜望

④反而,卻∕不過,只是

⑤難道

【略】

①疆界

②經過

③巡行,巡視

④侵略,奪取

【誠】

①假如,如果

②的確,確實

【發】

①打開

②出發

【就】

①成功

②登上,去

4古今異義現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 今義:鼻涕。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 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古義:品德高尚之人。 今義:年長之人。

將軍豈有意乎 古義:有心意,此引申為同意、愿意。 今義: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遇:古義:對待。 今義:遇到,碰以。

深:古義:刻杜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義:在這時 今義;表順承關系或另提一事。

終已不顧 古義:不回頭 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左右乃曰 古義:皇帝周圍的侍衛人員。

今義:表兩種方向;或表大體范圍;有時亦有控制之義。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古義:可以用它來,為“可以之”的省略。

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秦王購之金千斤 古義:指金屬總稱,文中指銅。 今義:特指黃金。

5、詞類活用現象:

(1)進兵北略地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北。

(2)函封之 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3)前為謝曰 方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遠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遠方。

(7)使使以聞大王 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8)太子遲之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遲。

(9)發盡上指冠 名詞作狀語,向上。

(10)群臣怪之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

(11)箕踞以罵曰 名詞作狀語,象簸箕一樣。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詞作狀語,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詞作狀語,活著。

(14)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動,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聞大王 聞:使動,使……聞,稟告

(16)乃朝服,設九賓 朝服:名作動,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名詞作狀語,馬上

6、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與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購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詞“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詞“以” )

欲與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詞賓語和謂語 )

待吾客與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謂語 )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詞賓語 )

嘉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設九賓 ( 省略謂語 )

見燕使者 ( 于 ) 咸陽宮 ( 省略介詞 )

使 ( 之 ) 畢使于前 ( 省略兼語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詞 )

獻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詞 )

比 ( 于 ) 諸侯之列 ( 省略介詞 )

而 ( 按 ) 秦法…… ( 根據文意省略 )

皆陳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詞 )

(3)被動句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4)倒裝句

常痛于骨髓 ( 介賓短語后置 )

嘉為先言于秦王 ( 介賓短語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賓短語后置 )

使畢使于前 ( 介賓短語后置)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 定語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語后置 )

秦王購之 ( 以 ) 金千斤,邑萬家 ( 介賓短語后置,數量詞作定語后置 )

7、文言固定結構:

【足下】對對方的敬稱,你/您 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有以】有用來……的(辦法) 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奈何】怎么辦 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

【何如】怎么樣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乃今】現在,這才 乃今得聞教

【頃之】不久 頃之未發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事所以不成者……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所”+動詞】荊軻有所待 意為:有……的人 ( 東西 ) 。“所”后常跟動詞組成“所”字結構,作“有”賓語。

【豈……乎】將軍豈有意乎 表反問,是否……呢。

【豈……哉】荊卿豈無意哉 表反問,難道……嗎。

8、成語典故

(1)切齒拊心:語出本文,又作“切齒腐心”。形容憤恨到極點。

(2)一去不復返:語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來。后亦稱人或者已成陳跡。唐崔顥《黃鶴樓》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p>

(3)發上指冠:語出《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毛發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發盡上指冠”暗引此語。

(4)圖窮匕首見:語出本文。比喻事情發展到了最后,__或本意顯露出來。

(5)無可奈何:語出本文。沒有辦法,無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無能為力。

(6)悲歌擊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思考荊軻刺秦的失敗是偶然還是必然?

第三課時

一、析文

1、討論荊軻刺秦失敗是偶然還是必然。

2、請同學們將課文中寫荊軻、秦王及群臣的語句畫出來,比較誰的著墨較少:

荊軻: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荊軻逐秦王--------

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被八創。----

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秦王:

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秦王還柱而走------

秦王方還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為------

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秦王復擊軻-------

秦王目眩良久。

群臣:

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

左右既前,斬荊軻。

【結論】荊軻的著墨不及秦王及群臣多。

3、這種安排是否違背了課題荊軻刺秦的重心呢?

【明確】《戰國策》善于描寫情節與場面,因此在此前的樊將軍獻頭、荊軻訣別、易水送別等處都寫得詳細,但是在行刺的環節突出的不是荊軻如何行刺,而是重在表現秦王的驚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來看荊軻刺秦王的手段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4、請同學們再看一遍荊軻的動作與語言:

【明確】(因)把——揕——(未至身)逐——(廢)引——提(不中)——倚——罵

5、由此可見,荊軻的劍術不是十分精湛,但是荊軻憑什么能讓秦王目眩良久?

【明確】回顧荊軻在朝堂之上的一系列表現即可找到答案:

“武陽色變震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發圖,圖窮而匕現----逐秦王---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荊軻的功夫不見得高超,但膽識卻超乎尋常!一個笑寫出了荊軻的鎮定,一個笑寫出了不畏死的大氣,一個罵寫出了荊軻的氣勢!而荊軻的身份只是一個將亡小國的使臣,然而正是這種義無反顧、不為生死的大無畏精神與氣勢震懾了秦殿之上的王與臣!因此,這對于塑造荊軻的人物形象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6、陶淵明曾在其詩歌《詠荊軻》中寫到“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可見荊軻刺秦的失敗已成千古遺憾,但是否是一次意外呢?有同學說如果秦王袖子的質量好一點的話,也許天地將會大不同,與荊軻的劍術無關,你怎樣認為呢?

【明確】我們是否可以在文章的描述中找到這一結局的暗示呢?

①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覀冏x出了等待;

②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我們讀出了懷疑;

③荊軻怒,叱太子:“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我們讀出了必死的信念與意氣用事;

④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變徵之聲中——我們讀出了訣別的凄婉與悲涼;

【總結】以上的描寫,似乎都在暗示荊軻此行的壯舉,必將以悲劇收場的結局。

7、我們能否從其他描寫中找到相同的暗示呢?

【明確】

①秦武陽,年十二,__,人不敢與忤視?!恋钕拢匚潢柹冋鹂帧撼脊种?

②荊軻刺王——王負劍

【總結】秦武陽如此勇猛之人,但在秦殿之下卻震恐,可見陣勢之大之莊嚴,而群臣的怪之與秦王的負劍上朝,更可以看出秦朝有防范之心與防范之舉,并非沒有戒備之心。

8、在行刺的過程中有一個人消失了,是誰?

【明確】秦武陽是一著敗棋。

9、現在看能否找到一點遺憾呢?

【明確】如果秦王的袖子不斷,如果隨行的不是秦武陽而是荊軻所待之客,如果荊軻擲的再準一些,如果荊軻能夠再等一等所待之客-----

10、荊軻刺秦失敗敗在哪里呢?

【明確】意氣!

11、從“將軍豈有意乎?”“荊卿豈無意哉?”樊將軍與荊軻的死是否有相似之處?

【明確】“豈有意乎”是“是否有這個意愿呢”暗示出一種積極的猜測,一種情感的煽動;

“豈無意哉”是“該不會是沒有這個意愿了吧”傳遞出一種消極的懷疑,一種情感的不信任!而兩個人的結局一個是“遂自刎”的主動,坦然接受;一個是“怒叱、終已不顧”的意氣用事,可見兩個人的行為都與古代俠的氣質胸懷相通。但一個是理智占了上風,一個是感情占了上風,成敗可見。

二、探幽

(一)總結荊軻和太子丹的人物形象?

1、荊軻:

首先,荊軻之智:

見樊於期之“私”

行刺之前之“待”

求見蒙嘉之“遺”

秦武陽震恐之“笑”

其次,荊軻之勇:

荊軻:顧笑武陽

勇逐秦王 倚柱而笑 箕踞而罵

武陽:色變振恐 (側面襯托)

秦王:目眩良久 (正面描寫)

【總結】

荊軻粗獷豪邁,沉著勇敢,不怕犧牲,鎮定自若,從容不迫。行刺秦王雖然失敗,但他那種剛毅不屈,慷慨赴難的精神,雖經千秋萬載仍令人感奮。

2、太子丹:

首先,太子丹之志:欲畢其功于一“刺”來對抗強秦,保衛自己的國家;

其次,太子丹之私:欲以刺秦來抗亡,欲以刺秦來報不理之仇;

第三,太子丹之急:飄搖之秋欲尋突破困境,逼迫荊軻出發;

第四,太子丹之情:伏尸而哭的不忍與易水送別的訣別。

【總結】太子丹雖有宏圖大志但是心胸不夠寬廣,雖有治國之心卻乏治國之術,用人上雖然可以重情重義但卻在內心里猜忌懷疑,因此這樣的太子丹是無法擔負燕國命運興亡的重任的。

(二)陶淵明《詠荊軻》中說到“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你是否贊同這一說法?為什么?

【明確】從知人的角度,太子丹對荊軻的決心、品質、謀略和性情并無充分了解,雙方稱不上“知己”。

表現:荊軻要待客而行,太子丹卻疑其悔改;

太子丹責難并用先遣秦武陽進行逼迫,荊軻怒斥太子丹并憤然倉促上路。

實質: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目光的短淺與心胸的狹隘,他完全不了解荊軻周密思慮力求全勝的大略;

荊軻怒斥太子丹的剛烈與倉促上路的意氣用事。反映了他無法容忍羞辱的自負與不理智。

因此荊軻和太子丹的關系,顯然不是一種君子之交。

(三)、你如何評價荊軻刺秦這一行為的意義?

介紹古人對荊軻的評價——

非議:蘇軾:“始速禍焉”

鮑彪:“軻不足道”

朱熹:“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肯定:司馬遷:“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為哉”

左思:“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陶潛:“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總結】

《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荊軻好讀書擊劍”,由此可見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北師__記研究專家韓兆琦先生認為,荊軻是一個有一定武功,俠肝義膽,有學問且沉穩的俠義之士,我們發現相比于太子丹刺秦王計謀體現的報私恨與報公仇的糾結,荊軻刺秦的壯舉更多的是來自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以及對太子丹的報答之心。因此他的意義在于抗秦,因此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于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__的義俠精神。但荊軻抗秦是出于一國小義,秦王統一天下則是從天下進步的大義,因此這既是荊軻的歷史局限,也是時代的局限。

四、課堂小結:見上面總結

五、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荊軻刺秦王

《戰國策》

荊軻 之智、之勇

太子丹 之志、之私、之急、之情

刺秦 為公、為私、為情、為義

546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超细|超微气流粉碎机|气流磨|气流分级机|粉体改性机|磨粉机|粉碎设备-山东埃尔派粉体科技 | TPM咨询,精益生产管理,5S,6S现场管理培训_华谋咨询公司 | 河南mpp电力管_mpp电力管生产厂家_mpp电力电缆保护管价格 - 河南晨翀实业 | 选矿设备-新型重选设备-金属矿尾矿重选-青州冠诚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无硅导热垫片-碳纤维导热垫片-导热相变材料厂家-东莞市盛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专业生物有机肥造粒机,粉状有机肥生产线,槽式翻堆机厂家-郑州华之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 旋振筛|圆形摇摆筛|直线振动筛|滚筒筛|压榨机|河南天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金属软管_不锈钢金属软管_巩义市润达管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开业庆典_舞龙舞狮_乔迁奠基仪式_开工仪式-神挚龙狮鼓乐文化传媒 | 冷柜风机-冰柜电机-罩极电机-外转子风机-EC直流电机厂家-杭州金久电器有限公司 | 旋片真空泵_真空泵_水环真空泵_真空机组-深圳恒才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武汉不干胶印刷_标签设计印刷_不干胶标签印刷厂 - 武汉不干胶标签印刷厂家 | 专注提供国外机电设备及配件-工业控制领域一站式服务商-深圳市华联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 免费个人pos机申请办理-移动pos机刷卡-聚合收款码办理 | 深圳律师咨询_深圳律师事务所_华荣【免费在线法律咨询】网 | 丝杆升降机-不锈钢丝杆升降机-非标定制丝杆升降机厂家-山东鑫光减速机有限公司 | AGV叉车|无人叉车|AGV智能叉车|AGV搬运车-江西丹巴赫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 Brotu | 关注AI,Web3.0,VR/AR,GPT,元宇宙区块链数字产业 | 液晶拼接屏厂家_拼接屏品牌_拼接屏价格_监控大屏—北京维康 | 华禹护栏|锌钢护栏_阳台护栏_护栏厂家-华禹专注阳台护栏、楼梯栏杆、百叶窗、空调架、基坑护栏、道路护栏等锌钢护栏产品的生产销售。 | 数码听觉统合训练系统-儿童感觉-早期言语评估与训练系统-北京鑫泰盛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番茄畅听邀请码怎么输入 - Dianw8.com | 防水套管_柔性防水套管_刚性防水套管-巩义市润达管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CE认证_FCC认证_CCC认证_MFI认证_UN38.3认证-微测检测 CNAS实验室 | 仓储笼_仓储货架_南京货架_仓储货架厂家_南京货架价格低-南京一品仓储设备制造公司 | 网站优化公司_北京网站优化_抖音短视频代运营_抖音关键词seo优化排名-通则达网络 | 工业机械三维动画制作 环保设备原理三维演示动画 自动化装配产线三维动画制作公司-南京燃动数字 聚合氯化铝_喷雾聚氯化铝_聚合氯化铝铁厂家_郑州亿升化工有限公司 | 色油机-色母机-失重|称重式混料机-称重机-米重机-拌料机-[东莞同锐机械]精密计量科技制造商 | 东风体检车厂家_公共卫生体检车_医院体检车_移动体检车-锦沅科贸 | 湖南成人高考报名-湖南成考网 | 膏剂灌装旋盖机-眼药水灌装生产线-西林瓶粉剂分装机-南通博琅机械科技 | 地图标注-手机导航电子地图如何标注-房地产商场地图标记【DiTuBiaoZhu.net】 | 机制砂选粉机_砂石选粉机厂家-盐城市助成粉磨科技有限公司 | 二手光谱仪维修-德国OBLF光谱仪|进口斯派克光谱仪-热电ARL光谱仪-意大利GNR光谱仪-永晖检测 | 宿松新闻网 宿松网|宿松在线|宿松门户|安徽宿松(直管县)|宿松新闻综合网站|宿松官方新闻发布 | 无线遥控更衣吊篮_IC卡更衣吊篮_电动更衣吊篮配件_煤矿更衣吊篮-力得电子 | 哲力实业_专注汽车涂料汽车漆研发生产_汽车漆|修补油漆品牌厂家 长沙一级消防工程公司_智能化弱电_机电安装_亮化工程专业施工承包_湖南公共安全工程有限公司 | 河北中仪伟创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沥青,土工,水泥,混凝土等试验仪器的厂家,咨询电话:13373070969 | SMC-ASCO-CKD气缸-FESTO-MAC电磁阀-上海天筹自动化设备官网 | 浙江上沪阀门有限公司 | 蒸压釜_蒸养釜_蒸压釜厂家-山东鑫泰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