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西師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景物特點和作者的聯想,從而體會作者喜愛和贊美大興安嶺的思想感情。
2、表情朗讀課文3——6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1、引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以——“親切與舒服”這條感情線索貫穿全文,請大家回憶一下,作者前二次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與舒服的?請讀出有關句子(出示句子)
2、大興安嶺的美麗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的(閃爍)?(板書嶺林花)
那么嶺林花到底怎么美?為什么說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閃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讀懂、讀好這一部分。
二、學習第二段
(一)學習“嶺”
1、個別讀第2 節,思考:(卡片出示)嶺的美主要表現在它的哪些特點上?
2、交流。(多、溫柔)
3、(卡片出示)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怎樣感受到的?請默讀這部分,圈畫出重點詞句。
交流:
a、秦嶺:“云橫秦嶺”
請看(出示秦嶺圖)誰能用文中的詞語來描繪秦嶺?(孤峰突起、盛氣凌人)
小結:大興安嶺同它——大不相同,那實在是——太溫柔了。
b、“這里的嶺的確很多……”
抓住橫、順……體會姿態多,誰能讀出姿態的多?個別讀,男女生輪讀。
比較句子,拿去點兒,意思一樣嗎?抓住點兒體會溫柔,誰能把嶺讀得又多又溫柔?個別讀,女生讀,齊讀。
c、“多少條嶺……”
抓住看不完,聯系該句重點詞體會多,前——不見頭,后——不見尾,抓住看不厭體會美。
d、“每條嶺……”
體會溫柔,長滿珍貴的樹木,決不是光禿禿的巖石。每條嶺的線條都是那么柔和,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一樣——
4、體會情感,熟讀這段。
呀,如果能親眼看看這嶺該多好啊!請看,(出示嶺)如果說秦
嶺是孤峰突起、盛氣凌人(出示秦嶺比較)那么大興安嶺的嶺是又——多又——柔,美得讓人感到——親切與舒服,大家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齊讀
5、小結學法:
請大家回憶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這一部分的?誰能結合思考題來說一說。(指卡片)
先讀課文,思考:嶺的美主要表現在它的哪些特點上?再讀說說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是怎樣感受到的?最后通過感情朗讀把嶺的美表達出來。
(二)學習“林”
1、嶺如此美麗,嶺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讓我們以同樣的方法學習林。
2、自由讀3、4二節,思考問題1(如海)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樣的?(廣闊、不同的藍色、海面有波浪、海邊有浪花)
3、過渡:林又廣又綠,美如海,你是怎樣讀懂的,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2。呆會兒請你把感受到的通過朗讀告訴大家。
4、誰先交流,大家仔細聽,哪些地方讀得好,哪些地方還不夠,你認為該怎樣讀?評讀。隨機朗讀。
a“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非常廣闊,一片綠色,真像林的海洋。個別讀。
b“群嶺起伏……”——長滿樹木的山嶺有高有低,像海上的波浪,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真美啊!
c“多少種綠顏色呀……”——一片綠色,有深有,有明有暗,像陽光照射下的海面一般美。
d“落葉松的海洋”——廣闊無垠,一碧千里,猶如海洋般遼闊無邊。
e“海邊上……”——嶺上的青松像大海,青松邊沿的白樺樹干是銀白色的,在陽光照射下銀光閃閃,像海邊的浪花。真美。
泛:動態美,充滿生命和活力。
你能把這句話改成不用問號的句子嗎?用問號有什么好處?誰能把這海邊的白樺讀得更美。個別讀,舉手的同學讀。
5、看圖引讀。
出示圖,引:這就是林的海洋,目之所及——的確——多少種綠顏色呀——興安嶺上——是的——看——
林這么美麗,看在眼里,真讓人感到——親切與舒服呢。
(三)同法自學“花”。
1、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學習花這一部分,不過要求可更高了,這回要請同學獨個兒自學,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讀出來。
2、個別交流特點,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請讀出來。對于她所讀地句子,假如你也有所感受的話,請跟他一起讀。隨機板書(多、艷)
3、邊講述,邊閃現嶺、林、花的短鏡頭:作者看到嶺那么多那么溫柔,又看到嶺上的林那么廣那么真像林的海洋,還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艷,一切都是那么美麗,于是,展開了豐富的想象。
出示“興安嶺……鞋”你喜歡這個句子嗎?為什么?范讀閉目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誰來描述一下。
出示燈片,作者怎么會把興安嶺當作一位姑娘的?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個別讀,范讀,齊讀。
(四)學習第6 節。
回到句子“它的美麗……不空洞。”
1、過渡:大興安嶺的確美極了。(閃美麗)更重要的是“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閃,這什么說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呢?請自由讀第6節,并聯系上文,聯系生活實際把你的理解講給大家聽。
2、小結:大興安嶺不但美麗,而且和各行各業的建設連在一起,和千家萬戶連的生活連在一起,為祖國的建設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興安嶺讓人感到——親切與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讀句2。那么第三次親切與舒服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產生的,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三、總結課文。
這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第二部分。如果還有地方沒讀懂的,請提出來。下面,老師要考考大家,看那位同學最聰明,能結合所學內容完成以下練習?任選一題說說。
1、大興安嶺的嶺真——啊!——
2、嶺上的林真——啊——
3、林中的花真——啊——
西師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篇2
一、學習目標:
1.學會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饑餓、禮拜、生銹、揉皺、昏暗、瞇縫、聳肩、一縷、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凍僵、逗笑、竄過、逮住、孤兒、打攪、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誕樹、黑糊糊、笑瞇瞇、孤零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主要內容,了解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體會他極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課文的表達方法,體會敘述、信、回憶穿插來寫、苦樂對比的表達效果,體會課文結尾“夢”的含義。
二、學習重點:
理解凡卡寫信的內容,了解凡卡的苦難生活,通過凡卡的神態、動作、聯想,了解凡卡的內心世界。
三、學習難點:
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和凡卡的回憶交叉在一起,同時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這種復雜的穿插和變化人稱的寫法是學習上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1.我們剛剛讀過安徒生的童話,今天再來讀一篇外國文學作品,是俄國的偉大作家契訶夫寫的《凡卡》。這篇小說寫于1886年,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幸免。契訶夫家的小雜貨店里有兩個小學徒,就常受他父親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學徒生活,也同情小學徒的不幸命運,所以《凡卡》這篇小說寫得真實感人,也使我們從中看到舊俄時代窮苦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板書課題)
2.我們怎樣才能讀進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學生自由說,如有感情朗讀,聯系實際進行聯想,質疑思考討論等等。)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按要求自讀課文。
(1)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畫出文中出現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將凡卡寫信的段落標記出來。(3.8.10.11.12.15自然段)
(4)準備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凡卡。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生字新詞,要讀準字音。
(2)讀準人名,并明確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說的主人公。
阿里亞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瑪卡里奇:凡卡的爺爺。
日發略維夫:老爺,爺爺工作的那家莊園的莊園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爾,阿遼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寫信過程將課文分成三段。
(4)簡單介紹一下凡卡。(凡卡是一個才9歲的農村孩子,他沒有爹沒有娘,只有爺爺一個親人。爺爺是個窮苦人,在鄉下給莊園主當守夜人。9歲的凡卡,3個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當學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慘。小說寫的是凡卡在圣誕節前夜給爺爺寫信,告訴爺爺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請求爺爺把他帶回鄉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
1.快速默讀課文,從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寫他的學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
2.輕聲讀第8.15自然段,說一說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畫一畫有關的詞句。
3.結合詞句,匯報交流。
(1)挨打:結合挨打時的動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帶”“拿楦頭”老板娘“撈起青魚”;程度--“昏倒”,來體會他們對9歲的小凡卡肆意隨便地毆打,毫無人性地對待。
(2)挨餓:結合“簡直沒有”“一點兒”“一點兒”來想凡卡一天到晚饑腸轆轆,可能餓到什么程度的表現。
(3)挨困:結合“一……就……只好”來體會凡卡即使在過道里也無法好好睡一覺,可能會困得怎樣。
小結: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著非人的折磨,吃不飽睡不好,還要挨打。聯想他每天會怎樣生活,沒人的時候凡卡會怎樣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爺爺,傷痕累累,撿東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說“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4.自由讀,說說你從感嘆號和省略號中讀出了什么。(無法忍受、絕望、哀求等心情。)展開想象,把靜止的省略號變成實在的生活內容。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還可能怎樣請求爺爺?
5.練習把凡卡的悲慘的生活和對爺爺傾訴的情緒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6.快速瀏覽第11自然段,說說你的發現。(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
(四)感受凡卡“美好”的鄉村生活
1.這篇課文除了寫信,還寫了什么。(還寫了凡卡對鄉村生活的回憶。把這些內容放在寫信中間,就是插敘。)
2.快速默讀,找到與鄉村生活有關的段落,作出標記。
3.讀一讀,說說爺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年老、困苦、勞累,但很樂觀、風趣、慈祥,跟爺爺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樂。)
4.有感情朗讀4.5自然段。
5.結合具體語段,來說說鄉村生活給凡卡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1)家鄉美麗的夜景。寧靜、優美、柔和,有著過節的氣氛,從中可以想見凡卡高興的心情。與城市悲慘的學徒生活相比,鄉村的生活是那樣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記憶中,連一個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麗。這正是凡卡對家鄉對親人思念的表現。
(2)守夜和砍圣誕樹。從“多么快樂的日子呀!”“逗笑一會兒”,還有爺爺生動趣味的語言,體會到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樂的一件事。試著讀出凡卡的快樂。
6.仔細探究,鄉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嗎?
爺爺已經65歲,還要給老爺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廚房里;守夜時要挨凍,砍圣誕樹時爺孫倆都要“凍僵”了,體會到他們的生活是非常貧困勞累的。否則,爺爺也不會把他的孫子送到城里去做學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卻如此美好,正是因為他現在的學徒生活太悲慘了,已經到了他無法忍受的程度。
(五)討論寫法的作用
1.加入插敘部分,更加襯托出了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和他迫切要回到爺爺身邊的心情。
2.小說除了運用插敘,還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們如此感動?
在文中找到幾處細膩傳神的細節描寫,來體會其真實具體,給人印象深刻,有身臨其境之感。(凡卡寫信時的動作、表情、心理,寫信中對學徒生活的描述和對鄉村生活回憶中,都有生動細膩的細節描寫,找到一兩處來體會。)
(六)自學結尾,體會表達的特點
1.找找哪些地方是細節描寫,說說細節描寫的作用。
2.美好的夢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對比,讓人對凡卡悲慘的命運產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憤恨造成這種命運的社會制度。
3.討論:凡卡的夢會實現嗎,為什么?
4.回顧全文,進行總結:結構比較復雜,它由三部分內容組成:作者敘述凡卡的悲慘遭遇,凡卡信的內容,寫信過程中凡卡的回憶。在這三部分內容的表達上,抓住了細節,表現了凡卡這個僅僅九歲的孩子復雜的內心活動,給爺爺寫信,哀求爺爺把他帶回去,說明了他在莫斯科學徒生活的悲慘,使我們深深同情他的悲慘命運,更加痛恨那個吃人的黑暗社會。
(七)拓展閱讀
契訶夫是與莫泊桑齊名的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大師。列夫·托爾斯泰說他是一個“無比倫比的藝術家”。契訶夫的創作活動是從短篇幽默作品開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務員之死》、《胖子與瘦子》、《變色龍》、《套中人》等,早已被譯成中文,為我國廣大讀者所熟悉,其中《變色龍》、《套中人》還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建議同學們課外閱讀《契訶夫短篇小說選》。
西師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長的不同時期對大自然的種.種感受,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純真的刻骨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感受生活與自然的方法。
4.認識3個生字,正確書寫10個生字。讀寫“酷愛、幼稚、抒情、遙遠、攪動、彌漫、詩情畫意、凝思、遐想、脈脈相通、寫照”等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在不同時期對大自然的種.種特有的感受。
教學準備
師生可以在課前收集了解有關作者的資料,包括作者的相關作品(詩歌)。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板書文題
1.導言:同學們,我們在成長在進步,我們耳聞目睹接觸到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低頭在水邊玩耍,抬頭望見空中的云霞,讓我浮想聯翩,郊游讓我大開眼界,外出求學之際,我心曠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詩。板書課題: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詩
2.解題:看課題,你知道“大自然”是誰心中最美的是嗎?(我)文題用逗號取代了“是我” 我具體指誰?(宗白華)
3.簡介作者宗白華。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什么事?
作者用藝術的筆觸描繪了大自然綺麗多變的景象,以及被這些景象引發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萬仞般的想象,抒發了作者無比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請同學們用筆標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開頭一句表示時間的詞語,把它圈起來。觀察這幾個詞,看看這篇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時間)
3.按這個順序給課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1.2自然段)寫孩童時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寫少年時大自然引起的奇異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寫青年時與大自然結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細品讀,理解感受
(一)自由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邊讀邊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時間內,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所產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說說你對這種感受的理解,并讀一讀。
(二)交流感受,朗讀體驗
學習第一段,誰能用一句話說一說這段主要寫了什么?
(小時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橋畔的垂柳,云譜。)
小時候,我們可以說是孩童時候。作者見到云聯想到什么?找一找寫云的句子讀一讀,讀的時候語調要錯落有致,表達出作者的興奮點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間。邊讀邊想象漢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戲劇的云都是什么樣子,并在書下邊的彩圖上有簡筆畫出各種云的示意圖。練習讀。指名讀。
剛才我們畫了一些云的示意圖,說說你對作者這種幼稚的幻想的理解。
文中的我熱愛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迷戀大自然的腳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們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畫出所去的景點及見到的景物,用“~~~~”畫出作者的感受,體會凄涼的感覺與幸福之感結合的奇妙之情,練習朗讀。
(朗讀時要突出對古跡景色既贊美又有懷念莫愁女之意;既有對空氣清新,環境靜寂的贊嘆,又有對綠樹掩映,湖水清麗景色的極度陶醉之意。)
指名讀。小組之間比賽讀。
教師小結:小時候,作者無論是一人觀賞,還是與小伙伴郊游時,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與深邃所陶醉,癡迷于自然之中,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并覺得自己與自然合二而一,飛升遠去,顯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韻,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此時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你也有過如此入情入境的時刻嗎?說一說。
這一段的板書我們也學習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來概括一下,老師教學生連詞成句,
接下來我們學習學習第二段:
十三四歲我們叫做少年, 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已經成為一名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異的情感呢? 第3自然段內,有時間,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沒有具體寫出所見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結合你現在的年齡,替作者添補上他所見到的景物。說說你的奇異的幻想。
作者長大了,有自己的觀點,自信,突出堅定并活潑好奇之意。體現我對自然的愛越來越真切。
這一段的板書,誰愿意概括?盡量讓學生完成。
下面我們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第三段:
一個人讀(4自然段),找出時間,景物,畫出感受,并理解,“青島的海風吹醒了我的心靈”的意思。
一個人學(5自然段),找出時間,景物,畫出感受,并理解,“初春的地氣,在山水里蒸發的較早,舉目都是淺藍深黛;湖光巒影籠罩得人仿佛也成了一個透明體。”
一個人學(6自然段),找出想象的句子,并理解“一個長期的微妙的音符”是什么意思?
一個人學(7自然段),說一說 “華燈一城夢,明月百年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組內學習,比賽說理解,比賽讀一讀。
學生匯報
師小結:作者17歲時到青島德國高等學校中學部修讀。此時他已經是一個青年了。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島是海濱城市,他可以經常去看海,大海浩瀚無垠、氣勢不凡,是生命的發源地,面對有這樣特征與內涵的事物,他的心靈受到震撼,思想與情感得到陶冶,升華出一種理性認識:世界是美麗的,生命是壯闊的。作者把這一過程稱之為“海風吹醒了我的心靈”“象征”用具體事物去表現某種特殊意義。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與特殊意義有相似處或必然的關聯。大海氣勢壯闊,又是生命的發源地,與世界和生命之間關聯緊密,作者抓住了關聯產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聯想。這種聯想是微妙的。
作者引用朋友的詩句,體現出他愛詩,寫詩,讀詩,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詩意”
(三)通讀全文,體會情感
師:思考作者喜歡寫詩,與大自然有什么關系?
(作者是我國的美學家,還是詩人,是大自然給了他詩的靈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詩)
下面我們共同欣賞作者的詩《我生命的流》。
四、閱讀鑒賞,突出特點
1.寫景,并直接抒發感情。找到有關的句段。
2.全文運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指出具體的句子。
五、回顧全文,概括內容
課文講了什么事?(作者描繪了大自然綺麗多變的景象,以及被這些景物引發的感受和神游萬仞般的想象,抒發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六、朗讀課文,背誦佳句
1.指名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
2.比賽背誦。
3.摘抄自己喜歡的妙詞、佳句。
七、實踐拓展,讀寫結合
回憶你所見到的自然景觀,哪些給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對它很有感情,寫寫自己的感受。
西師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能通過比較,認識有關句子的句式特點和表達作用。
2、能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3、了解日本侵略軍當年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滔天罪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教育學生毋忘國恥,這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
教學重點:
認識有關句子的句式特點和表達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第二段中的典型事例是怎樣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突出日軍暴行的。
教學準備:
錄音、幻燈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
2、學習生字新詞。
3、完成有關字詞作業。
教學過程:
1、揭題、解題。
(1)出示課題。
(2)解題。理解詞語:刻骨銘心
(3)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提?
(引導學生評議,把提的有價值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
2、初讀課文。
(1)聽錄音,思考:①“國恥”在課文中指什么?②這什么說這“國恥”是刻骨銘心的?
(2)討論交流上面的思考題。
(3)默讀課文,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學習生字新詞。
3、檢查自學情況。
(1)讀準帶點的字。
荷(hè)槍實彈(dàn)用另一個讀音分別組詞。
(2)讀讀課文中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詞語。
駭人聽聞:駭,驚嚇。使人聽了吃驚。
如愿以償:償,滿足。滿足了自己的愿望。
令人發指:發,讀fà 。叫人憤怒得頭發都豎起來了。
年逾古稀:逾,超過。古稀,指七十歲。年紀超過七十歲,指高齡老人。
毛骨悚然:悚然,害怕的樣子。
(4)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全班解疑。
4、給課文分段。
(1)本文是一篇參觀記,這種類型的文章常按“概括介紹—參觀經過
—觀后感”的結構來寫。我們可根據課文的結構給課文分段。
(2)本文也可采用先把課文主體部分(參觀經過)劃出,再看頭尾的方法來分段。
5、作業。
(1)抄寫課文中的詞語。
(2)說說下面詞語的意思。(課后第三題)
(3)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細讀課文,學習句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1)看拼音和漢字,把詞語寫完整。
xiàn yàn
淪( ) 火( )
dào tāotāo
( )田 ( )不絕
小結規律:帶有偏旁“”的,發an音;不定期有偏旁“”發ao音。
(2)聽寫課后第三題中的詞語,并說說詞語的意思。
2、指導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
(2)比較句子,說說哪一種表達方式更恰當。
①可是40多天,在南京淪陷后的短短40多天內,這35萬人竟被侵華日軍全部屠殺了!
②南京淪陷后的40多天內,侵華日軍屠殺了35萬人。
(3)抓住這一段課文的重點詞概括段落大意。
3、指導學習課文第二段。
(1)自學課文第二段,根據作者的參觀順序給課文分層。全班交流,說說根據哪些句子來分層?燈片出示。
①紀念館分史料陳列廳,尸骨陳列室和卵石廣場等幾部分。
②史料陳列大廳很寬敞,墻壁上掛著250幅圖片。
③走進尸骨陳列室,首先跳進眼簾的是櫥窗里的累累白骨!
④史料陳列廳中的圖片┅┅室外的卵石廣場卻給人另外一種感覺。
啟發學生理解第④句的過渡作用。
(2)學習第二層。
①自由讀第二層課文。
②這兩段都采用了先概括介紹后舉實例的方法,重溫歷史,控訴侵華日軍的罪行。找出課文中的實例部分。
③理解重點句。
a.從1937年12月到期938年2月初……其中包括年逾古稀的老人和剛出生不久的嬰兒。
這句話主要從哪些方面來介紹圖片內容的?(時間短,手段多,殺人面廣。)
課文用了一個長句來全面來控訴侵華日軍的暴行,讀起來一氣呵成,情感憤怒激烈沉痛。指導朗讀。
b.35萬人慘遭屠殺,日寇把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歷史文化名城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
這里兩個連續的感嘆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c.比較句子,說說哪一種表達方式更恰當
日寇把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歷史文化名城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
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歷史文化名城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
(第一句用“把”字句,突出了“六朝古都的歷史名城”變成“人間地獄”是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強調日本侵略者對這場空前的劫難罪責難逃。)
(3)學習第三層。
①指名讀課文第三層。
②讀旁注。
(4)學習第四層。
①默讀課文,劃出表示地點的詞語。
②討論:大院卵石地面——小路邊13塊浮雕——圍墻邊的一組浮雕。
小結:本層按參觀順序記敘。
(5)根據各層內容概括段落大意。
4、指導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
(2)全班討論:這什么說“這是我們民族的奇恥大辱”?“深刻的啟迪”指的又是什么?
師歸納:國力衰微,就會遭到外國人的欺負,要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就得不忘國恥,發奮圖強。
(3)這一段總結全文,點明中心。
5、布置作業。
片段練習,從下面兩題中任選取一題。
(1)站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前。
(2)學習課文按參觀順序記敘的寫法,介紹你的學校或家。
西師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篇5
第一課時
1.說說你所了解的報告文學或特寫:
(簡單根據字面猜也行,不必要求準確的答案。)
報告文學是用文學和文學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特寫是截取一個人物或事件的某個片斷,細致地加以描述。
2.你認為寫成一篇好的報告文學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①、收集素材(采訪)。
②整理、篩選素材。
③寫作。
3讓我們沿著作者的足跡先做第一步。請同學們分組進行討論:
①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②作者采訪到了哪些人?問了什么問題?得到的回答是什么?
要求陳述時由兩人組合模仿采訪現場一問一答進行。
例:
作者:請問袁教練,你說“不能把運動員的性格的棱角都磨平了”,你能說說招娣性格上有哪些“棱角”嗎?
袁教練:招娣她挺潑辣的,雖然平時脾氣沖一點,但是比賽的時候她真是拼得出、頂得住。那種豁出去的勁頭不但給自己的隊友巨大的鼓舞,也能讓對手望而生畏呢。
明確:
①可采訪招娣:了解她的理想,分析她不怕苦、為國拼搏的性格。談她對教練、對訓練的看法,分析她對教練又怨又敬的心理。
②可采訪袁教練:了解招娣的野勁(頑強拼搏)、愣勁(倔強、不甘認輸)、邪勁(超乎尋常的勁頭),談他對招娣采取的訓練策略:激將法。
③采訪隊友:
⑴招娣平日表現,對她的評價(介紹插敘的內容)。
⑵對這樣的訓練的看法(為國苦練)。
⑶對教練的評價、看法(了解隊員、平易近人、嚴格冷靜)。
總之:通過這些訪談能基本掌握文章內容,了解人物的性格,其間穿插對“腴、畔、瘸、峻、癱、僥、窖、邪”等字的讀音、寫法、意思的掌握。最后根據時間情況向學生簡介此屆女排取得的驕人戰績
補:獲得輝煌的“五連冠”,即:1981年11月,中國隊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中,以七戰七捷的佳績,首次登上世界冠軍領獎臺。
1982年9月,第九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在秘魯進行。中國隊以9戰8勝的戰績,第二次奪得世界冠軍。
1984年8月7日,中國女排在第23屆奧運會女排決賽中,以3比0戰勝美國隊,實現“三連冠”。
1985年11月,中國女排在日本舉行的第四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中,以7戰全勝的成績,第四次榮膺冠軍。
1986年9月,中國隊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行的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中,以八戰八勝的佳績,第五次奪得世界冠軍。
第二課時
1.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設想了作者采訪的內容,那我想請同學們再想象一下除了我們在課本中找到的這些材料之外,作者還會看到什么?了解到什么呢?
可以有女排一天訓練的時間、內容、強度;可以有她們的飲食狀況、傷病狀況、業余生活等等。
2.現在我們作者的手里筆記本、錄音帶已經有一大堆了,腦海里也裝滿了他所看到的訓練場面了,那么該進入第二步:構思、整理素材了。把可用的材料挑選出來,還要安排好它們的詳略。那就請同學們再想一想,做這項工作要遵循什么原則呢?作者所做的安排是否符合這一原則呢?
明確:
選材方面:①相對平時的訓練是本職任務來說,加練是招娣主動要求的,是她為國拼搏奮斗的表現。
②插敘的3件事是介紹招娣不甘落后的性格的,她在一次比一次嚴重的傷病困撓下,依然不放棄排球,相對健康的訓練來說,更能體現她為國爭光的堅強意志。
③、寫教練和隊友是對招娣進行烘托和補充。
詳略方面:①、加練的內容是文章所截取的一個典型片斷,要通過細致的描寫來展現人物性、精神世界,所以必須詳寫。而且因為是作者所見,能夠具體描繪。
②、插敘的內容只是為了介紹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豐滿,再加上是聽他人的敘述,距離時間長,所以略寫。
③教練與隊友是起烘托和補充作用,所以也略寫。
構思:①、順序:按時間順序敘事,展現二走三練的情節,其間安排插敘,一方面可使人物形象更豐滿,一方面也使文章波瀾起伏。
②、手法:運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在對教練和隊友的描寫中進一步塑造招娣的人物形象,使之更真實可信、生動感人。
3.文章的框架已經基本構建好了,接下來作者要做的就是用生花妙筆把這些設想變成鉛字了,這時他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明確:①錘煉語言 。可利用課后練習三、四兩道題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準確、生動。
②、修辭的合理應用。
如“他像一尊石雕似的”。比喻的修辭表現了教練的堅定、沉著、嚴格要求的訓練作風。
“她像一截木頭被釘在那兒”。比喻生動地描繪了招娣冷靜下來后一動不動的情景,展現了她的“理智、倔強、好勝”
小結:本堂課通過對作者寫作時選材、構思、用筆的分析,讓我們不但對文章主人公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時也學會了寫作的基本方法,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閱讀和寫作中加以運用。
作業:
寫一則200字左右的短文,談談你對招娣練球的感
西師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文節選自魯光的報告文學《中國姑娘》。文中記錄了陳招娣在排球訓練中,幾次罷練,最終克服困難,理智回歸訓練的故事,歌頌了她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
學情分析:
有的學生對陳招娣并不了解,課前需布置學生查一下有關她的資料。
教學目標:
知識: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4個生字,正確書寫9個生字。
能力:在閱讀中學習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寫人物的方法。
情感:讀懂課文內容,體會陳招娣罷練及繼續訓練時的倔強性格。
教學重難點:
朗讀課文,從課文對陳招娣罷練及繼續訓練細節描寫中,體會女排姑娘的永不服輸的頑強拼搏精神。
教學方法:
自讀感悟
教具準備:
有陳招娣的圖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用背景資料激發閱讀興趣(多媒體出示)
同學們,中國女排在世界上的賽事取得的重大成就,這些成就的背后他們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嗎?其中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今天,我們來了解女排其中的一名成員——陳招娣的故事,她是如何苦練的。板書課題,并齊讀。
二、初談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讀通課文后,可讓學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怎樣的事?
三、研讀重點,感受陳招娣的訓練吃苦耐勞的頑強拼搏的品質
1.讓學生通過認真研讀,從課文中找出描寫女排訓練辛苦的句子,圍繞課文后的第一個思考題來進行。
2.請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自己感動的場面,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先自己體會,再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學生朗讀。
課文最后九個自然段是朗讀的重點。
(1)先讓學生試著自己怎么讀,再把自己的體會和大家交流。
(2)反復朗讀,讀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讓學生匯報朗讀。
(3)教師范讀。
四、整體回顧,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個故事。
2.在筆記本上簡要地寫一寫自己了解的陳招娣。
五、遷移練習
1.識字寫字,要讀準9個生字的讀音。
2.讀下面的句子,在括號里填寫恰當的詞語,體會這些詞語好在哪里。
招娣邁動了腳步了。不過,她( )往前走,( )來個向后轉,步子( )猛,動作( )沖。
3.小練筆:學習作者寫典型事跡細節的寫法。描寫生活中的某個場面。
六、實踐活動
1.選取課文中的一個場景,演一演。
2.課外閱讀女排在賽場上拼搏的其他故事。
七、作業
抄寫本文佳句。在練習冊中自選兩道題。
西師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篇7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是我國現代美學研究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宗白華所作。本文的題目就與眾不同,實際文題應該是“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詩”作者巧用逗號,取代了“是我”,題目對本文主題高度概括,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覺得大自然好像詩那樣,給人以美好的享受。作者用藝術的筆觸描繪了大自然嬌麗多變的景象,按時間的順序展開,從對自然的朦朧之愛到賦予自然詩化的情感,可以看到作者對自然的感受不斷發展的心靈進程。抒發了作者無比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本文語言富有詩意,采用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讓學生在反復讀的基礎上,思考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找出每段的前標明時間的關鍵詞,縱觀全文,明白課文的寫作順序,理解不同時期,隨著作者年齡的增長,所接觸環境的逐漸擴大,加之所學知識的增多,視野不斷開闊,對自然的感受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看到的自然之景到由景而生的特殊感情進行深刻的理解。本文想象豐富,調動學生的思維,動手操作,力求把作者的想象轉化為圖畫,促進學生深刻理解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并積累好詞佳句,學習時按作者的描述拓寬學生的視野,激起學生的共鳴。為寫作打好基礎,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長的不同時期對大自然的種.種感受,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純真的刻骨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感受生活與自然的方法。
4.認識3個生字,正確書寫10個生字。讀寫“酷愛、幼稚、抒情、遙遠、攪動、彌漫、詩情畫意、凝思、遐想、脈脈相通、寫照”等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在不同時期對大自然的種.種特有的感受。
教學準備:
師生可以在課前收集了解有關作者的資料,包括作者的相關作品(詩歌)。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文題
1.導言:同學們,我們在成長在進步,我們耳聞目睹接觸到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低頭在水邊玩耍,抬頭望見空中的云霞,讓我浮想聯翩,郊游讓我大開眼界,外出求學之際,我心曠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詩。板書課題: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詩
2.解題:看課題,你知道“大自然”是誰心中最美的是嗎?(我)文題用逗號取代了“是我”我具體指誰?(宗白華)
3.簡介作者宗白華:(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什么事?
作者用藝術的筆觸描繪了大自然綺麗多變的景象,以及被這些景象引發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萬仞般的想象,抒發了作者無比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請同學們用筆標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開頭一句表示時間的詞語,把它圈起來。觀察這幾個詞,看看這篇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時間)
3.按這個順序給課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1.2自然段)寫孩童時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寫少年時大自然引起的奇異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寫青年時與大自然結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細品讀,理解感受
1、自由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邊讀邊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時間內,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所產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說說你對這種感受的理解,并讀一讀。
2、交流感受,朗讀體驗
學習第一段,誰能用一句話說一說這段主要寫了什么?
(小時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橋畔的垂柳,云譜。)
小時候,我們可以說是孩童時候。板書:孩童
作者見到云聯想到什么?找一找寫云的句子讀一讀,讀的時候語調要錯落有致,表達出作者的興奮點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間。邊讀邊想象漢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戲劇的云都是什么樣子,并在書下邊的彩圖上有簡筆畫出各種云的示意圖。練習讀。指名讀。(略)
剛才我們畫了一些云的示意圖,說說你對作者這種幼稚的幻想的理解。板書:幼稚
(目的:喚起自己孩童時對所鐘愛的事物的體驗。)
文中的我熱愛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迷戀大自然的腳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們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畫出所去的景點及見到的景物,用“~~~~”畫出作者的感受,體會凄涼的感覺與幸福之感結合的奇妙之情,練習朗讀。
教師小結:小時候,作者無論是一人觀賞,還是與小伙伴郊游時,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與深邃所陶醉,癡迷于自然之中,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并覺得自己與自然合二而一,飛升遠去,顯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韻,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此時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板書:幻想
你也有過如此入情入境的時刻嗎?說一說。
(目的:啟發學生想象)
這一段的板書我們也學習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來概括一下,老師教學生連詞成句,使板書成為:孩童幻想幼稚起
接下來我們學習學習第二段:
十三四歲我們叫做少年,板書: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已經成為一名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異的情感呢?板書:情感第3自然段內,有時間,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沒有具體寫出所見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結合你現在的年齡,替作者添補上他所見到的景物。說說你的奇異的幻想。
(目的:聯系實際聯系進行說話訓練)。
作者長大了,有自己的觀點,自信,突出堅定并活潑好奇之意。板書:奇異體現我對自然的愛越來越真切。
這一段的板書,誰愿意概括?盡量讓學生完成。
.板書:少年情感更奇異
下面我們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第三段:
學生匯報
板書:好音符
師小結:作者17歲時到青島德國高等學校中學部修讀。此時他已經是一個青年了。板書:青年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島是海濱城市,他可以經常去看海,大海浩瀚無垠、氣勢不凡,是生命的發源地,面對有這樣特征與內涵的事物,他的心靈受到震撼,思想與情感得到陶冶,升華出一種理性認識:世界是美麗的,生命是壯闊的。作者把這一過程稱之為“海風吹醒了我的心靈”“象征”用具體事物去表現某種特殊意義。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與特殊意義有相似處或必然的關聯。大海氣勢壯闊,又是生命的發源地,與世界和生命之間關聯緊密,作者抓住了關聯產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聯想。這種聯想是微妙的。板書:微妙
這一段的板書:青年微妙好音符
作者引用朋友的詩句,體現出他愛詩,寫詩,讀詩,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詩意”
板書心中涌起美詩意
3、通讀全文,體會情感
師:思考作者喜歡寫詩,與大自然有什么關系?
(作者是我國的美學家,還是詩人,是大自然給了他詩的靈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詩)
下面我們共同欣賞作者的詩《我生命的流》。
四、閱讀鑒賞,突出特點
1.寫景,并直接抒發感情。找到有關的句段。
2.全文運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指出具體的句子。
板書設計: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詩
1.按時間順序(小時候)孩童幻想幼稚起
2.寫景,產生聯想(十三四)少年情感更奇異詩情畫意
3.語言優美(十七歲)青年微妙好音符想象豐富
4.層層深入結尾扣題(上中學)心中涌起美詩意
第2課時
一、回顧全文,概括內容
課文講了什么事?(作者描繪了大自然綺麗多變的景象,以及被這些景物引發的感受和神游萬仞般的想象,抒發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朗讀課文,背誦佳句
1.指名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
2.比賽背誦。
三、遷移練習,鞏固生字
1.識字寫字同時組詞。教師有針對性的范寫。
2.理解詞語:酷愛、幼稚、抒情、遙遠、攪動、彌漫、詩情畫意、凝思、遐想、脈脈相通、寫照。
3.照樣子,在括號里填寫恰當的詞。
(曉霧彌漫)的海 ( )的海 ( )的海 ( )的海
4.添音節
脈脈( )含情的春水,滋潤著正當勃勃生機的山脈( )。
5.摘抄自己喜歡的妙詞、佳句。
四、實踐拓展,讀寫結合
回憶你所見到的自然景觀,哪些給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對它很有感情,寫寫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