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活動教案美術
作為一位矢志不渝的人民教師,精心制定教案是提升教學水平的必要手段,教案的細致規劃讓教學更加系統。那么,一份優秀的教案應當具有哪些特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中秋活動教案美術,僅供參考。
中秋活動教案美術(精選篇1)
一、活動背景: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中秋節的習俗也很多, 中華民族的節日有很多,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班幼兒對其有深厚的興趣及探究欲望。時值中秋節的來臨之際,為了提高孩子們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興趣,加深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和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熱愛之情。由此,我開展了此主題。
二、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了解中秋節的來歷,感受體驗傳統文化;
2、通過討論和講述,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3、讓幼兒體驗和伙伴老師一起過節日的快樂并學會分享;
4、通過觀察、記錄月亮的變化,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
三、活動準備:
1、教師和幼兒一起創設反映中秋節的環境,如張貼有關中秋節的掛圖;
2、家長幫助孩子搜集關于中秋節的資料,并為孩子準備一塊月餅;
3、關于中秋節前后月亮變化的幻燈片及民間故事《嫦娥奔月》
四、活動過程:
(1)導入給小朋友展示關于中秋節前后月亮變化的幻燈片,激發幼兒興趣。讓小朋友通過觀察、記錄月亮變化,知道月亮時缺時圓,每天都有不同的變化。
(2)引出課題通過觀察月亮的變化,讓孩子們知道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強調中秋節是豐收節,團圓節。
(3)探尋中秋節的來歷,鼓勵小朋友自己介紹,分享自己搜集的資料。
(4)議一議:"我家怎樣過中秋"。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討論結束,請小組派代表講述。
(5)"團團圓圓過中秋"--擺上月餅,讓小朋友分享、品嘗月餅,通過分享月餅體驗節日的快樂。
(6)最后環節:聽故事《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有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娶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一天,后羿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但是后羿不忍離開自己的妻子,就把藥交給嫦娥保管。有一個心術不正,名叫逢蒙的人聽說后,就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離開羿,嫦娥便飛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一直住在月亮廣寒宮。
羿聽說嫦娥奔月之后,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就在后花園中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
教學反思:
中秋佳節是我們中國一個傳統的重大節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是孩子們觀賞月亮,品嘗月餅,學習分享的大好時機。為了使孩子們感受民族傳統文化之美,活動前讓孩子們自己和家長一起買月餅,帶月餅到幼兒園,并請家長們配合晚上和幼兒在家一起觀賞美麗的月光。
中秋活動教案美術(精選篇2)
活動目標與準備:
本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幼兒觀察月亮的變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風俗,體驗節日的快樂;初步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活動開展前,進行墻飾布置,墻飾的主要內容包括花燈、嫦娥奔月圖等;給幼兒講述關于月亮的故事、中秋節與月餅的傳說;美工課上,幼兒學會了用橡皮泥捏月餅,會沿著扎有小孔的月亮圖形紙撕月亮(提供用縫紉機扎出小孔的月亮圖形紙;制作投影片或掛圖:一幅中秋節夜景圖,四張月亮逐漸變圓的投影片或圖片;錄像帶:中秋賞月;音樂磁帶《飛月夜》、《月光曲》、《爺爺為我打月餅》。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教室墻飾的變化,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2、出示投影片或掛圖:中秋節夜景圖,引導幼兒描述自己觀察到的月亮,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分別出示四張不同形狀的月亮投影片或圖片,啟發幼兒想象,月亮像什么?(如:像彎彎的小船、像一塊西瓜、像咬了一口的月餅、像圓鏡子等。)
3、放錄像:“中秋賞月”,向幼兒介紹中秋節。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晚上月亮特別圓、特別亮。我們中國人有個習慣,中秋節這一天,圓圓的月亮掛在天上,一家人一邊看月亮,一邊吃月餅,也可以玩花燈、放焰火,一家人團團圓圓,真快樂,所以把中秋節叫做團圓節。又香又甜的月餅也被人們做成圓圓的,像月亮一樣,“月餅”古代也被人們叫做“團圓餅”,中秋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
秋天也是收獲的季節,糧食豐收了,水果豐收了,所以中秋節也叫豐收節。
4、教師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播放錄音:《月光曲》或《月夜》二胡曲)。
5、師生一邊欣賞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放錄音),一邊品嘗月餅和秋天的水果,共享節日的快樂。
6、操作活動:幼兒用橡皮泥捏月餅、撕月亮(用縫紉機扎出小孔,變成月亮的形狀,讓幼兒撕下來。)
活動區域設置與日常活動組織:
1、組織幼兒參觀中班的游戲“樂樂月餅超市”;觀看中班小朋友的幻想畫《到月亮上去做客》。
2、在美工區,提供月餅盒子、橡皮泥、吹塑紙、蠟光紙等材料,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材料創造性地表現月亮和月餅。
3、在圖書區提供嫦娥奔月,吳剛砍伐桂花樹等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在語言區幼兒看月亮圖片說月亮的詩歌。
4、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將自己熟悉的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或兒歌講給同伴聽。
教學反思:
在成人眼中,中秋節就是“共享人倫”的代名詞,但對孩子他們來說,中秋節的認識要比成人簡單多了,那個節日無非就是香香甜甜的月餅而已,而對其深刻的內容則知之甚少,我們可以通過搜集有關的資料并引導幼兒大膽的表述,讓幼兒進一步的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各地民風民俗,同時通過分享不同口味的月餅, 讓幼兒在真實的體驗中感受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產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在中秋節這個涵蓋著極其強烈教育價值的節日,為我們提供了教育契機。
中秋活動教案美術(精選篇3)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年年都吃月餅,但不知道為什么要吃月餅以及吃月餅的意義。這一活動就是為了讓幼兒了解這些,同時通過說唱的形式,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幼兒了解中秋節這一團圓節日要給遠在外地的親人打電話。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理解作品要表達的情感。
2、讓幼兒知道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團圓的節日,了解中秋節的習俗。
3、讓幼兒回憶并流利地表達自己對節日的感受。
4、體驗和大家一起過節的快樂。
5、運用物品特征與諧音學說祝福語,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讓幼兒流利地表達自己對節日的感受,理解中秋節的意義。
活動準備
1、一盒月餅
2、錄音機。
3、教學掛圖《中秋節真快樂》。
活動過程
1、錄音播放有關中秋節的兒歌。
咚鏹,咚鏹,咚咚鏹
八月十五中秋節
吃著月餅來賞月
家家戶戶慶團圓……
2、教師提問:小朋友,你們剛才聽了兒歌,從兒歌里知道中秋節要吃什么,干什么嗎?
幼兒:吃月餅,晚上看月亮。
師:孩子們回答得真捧,其實中秋節不光要吃月餅和看月亮,還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出外辦事和遠離家鄉的.,有條件的都要趕回家與家人團聚。
3、教師出示一盒月餅,讓幼兒看看并嘗嘗月餅。
4、教師出示教學掛圖,引導幼兒觀察、講述。
師提問:小朋友們看一看,圖上你們看到了什么?
幼兒:天上有一個圓圓的月亮,有人坐在院子里看月亮,還有小朋友在吃月餅,他們真開心!
5、拓展幼兒的思維,讓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
①教師提問:過中秋節,小朋友們都干些什么呢?
幼兒:吃月餅,看月亮……
②那孩子們你們對遠在遠方的親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幼兒:我給遠在廣東的爸爸、媽媽打電話……我還給奶奶月餅吃……
6、師:中秋節快到了,小朋友們要給家里、身邊的親人說“中秋節快樂”,還要打電話給遠在遠方的親人說。
7、讓幼兒模仿給親人打電話。
8、總結
今天,我們知道中秋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要吃月餅、賞月亮、家人要團圓,除此之外,小朋友們要關心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本班幼兒的積極性還是很好。尤其是嘗月餅和給親人打電話時積極性很高。通過這次活動幼兒了解了中秋節這一團圓節日的意義,也知道了這一天要吃月餅。但本班幼兒年齡偏小,因此在活動中幼兒對教師的提問回答得不是很好。
中秋活動教案美術(精選篇4)
活動目標
1、聽故事,了解中秋節的起源、日期及月餅的來歷。
2、理解故事內容,可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中秋節的起源等相關問題。
3、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4、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1、節日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2、日歷。
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我們的祖先以種田為生。他們每天清早很早就要到田里工作,有時翻松泥土,有時灌溉農作物,有時要除蟲、施肥,真的很辛苦啊!一直忙到太陽下山,他們才能回家。
他們每年在春天播下種子,到了秋天便是收獲的好日子,大家都高興極了。一家大小分工合作,有的人到田里收割稻谷,有的人到果園摘水果,小孩子也會幫忙,把一束束的稻子搬回家,或者在樹下收拾大人摘下來的果子。
到了農歷八月十五,已是秋天了,秋高氣爽,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圓,家家戶戶會在一起慶祝豐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晚飯,飯后就在屋前擺放大桌子,上面放滿水果,聚在一起談天賞月,品嘗美食。后來,農歷八月十五日成為了中國人的重要節日,相傳這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至于吃月餅的習俗,傳說和蒙古人當了中國皇帝有關。那時蒙古人非常野蠻和殘暴,常常欺負老百姓,有時會強搶人們在路邊擺攤要賣的東西,不肯付錢,又隨便打人,老百姓的生活很苦!
于是,老百姓計劃在中秋節那天趕走蒙古人。為了要通知其他人一起行動,他們想出用餅來傳遞消息這個好方法。他們先在紙條上寫上“中秋節晚上趕走蒙古人”,然后把紙條放在餅里,送到家家戶戶去。結果,大家在吃餅時都發現了紙條,于是便在中秋節這天合力趕走了蒙古人。從此以后,人們互相贈送月餅,便成為中秋節的習俗。
2、 與幼兒討論:
農作物到什么季節才會成熟呢?那時人們又忙碌些什么呢?(秋天。收割稻谷和摘水果。)
豐收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怎樣呢?會怎樣慶祝呢?(高興。全家人一起吃飯。)
人們選定了哪個日子慶祝豐收呢?這個習俗成為了什么節日?(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你認為在月餅里藏字條的方法有什么好處和壞處呢?(自由回答。)
3、 出示一個日歷,請幼兒說出中秋節的日期,并請一位幼兒在日歷上指出農歷八月十五。
活動反思
幼兒在體驗中加深對中秋節的認識,了解一些有關中秋節的基本知識,幼兒對此活動較感興趣,在活動中,發現我為幼兒提問的資源不夠豐富。
中秋活動教案美術(精選篇5)
活動目標:
1、能大膽地選擇色彩印畫“月餅”,并展開想象,讓“月餅”飛起來,感受成功的喜悅。
2、知道中秋節到了,月亮圓了,感受團圓、快樂的節日氣氛。
3、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4、愿意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藍色背景圖(長卷)、大蘿卜切片做印章、黃色圓盤(后面貼兩翅膀)。
2、各色顏料、薄海綿、冰盒、美工服;
3、有關中秋的歌曲,電腦。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小朋友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嗎?”“中秋節我們要做些什么的?”(賞月,吃月餅)
二、展示背景圖
師:“藍色的夜空靜悄悄的,月亮在哪呢?”
出示圓盤,“月亮在這里呢!月亮你快飛到天上去吧!”
打開圓盤后面的`翅膀,演示飛到背景圖上。“中秋節月亮寶寶一個人在天上好孤單,她想請圓圓的月餅陪她一起玩。月餅在哪里?你們知道月餅在哪里嗎?”
三、教師示范用蘿卜蘸顏料印月餅
師:“月餅月餅在這里”(用蘿卜蘸色印在畫紙上)。引導幼兒一起說:月餅月餅在哪里?月餅月餅在這里。
師:“小朋友們的月餅在哪里呢?我們也來印月餅吧!”
四、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重點:提醒孩子蘸色時顏料不要混在一起。鼓勵孩子交換顏色印畫。
伴奏:《爺爺為我打月餅》
五、想象添畫
1、師:“這么多可愛的月餅寶寶,我們怎么讓它們飛到天上去和月亮寶寶玩呢?”
鼓勵幼兒想象出不同的方法,師簡筆畫出。說到長翅膀時,教師演示雙手蘸色印的方法。
重點:翅膀要印在“月餅”的兩側。
2、幼兒添畫,提供勾線筆和顏料,用畫或印的方法讓“月餅寶寶”飛起來。
六、展示作品
1、將幼兒作品布置在主題墻飾上,體驗成功的喜悅。
2、“‘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亮寶寶好開心啊,她給小朋友們送來了月餅感謝。”
出示圓圓的月餅,讓小朋友聞聞,一起切月餅,分享。
活動反思:
一個完整的活動不是老師一個人的操作過程,而是包含了很多前期的觀察和了解,對孩子的觀察,對孩子能力的了解,設立一個可行性的目標,適合孩子才是正確的。在一個活動中,孩子獲得了什么發展是在老師的預設之內的,也有是預設之外的,這才是活動本身帶給我們的思考。孩子是活動的主體,是我們圍繞的中心,只有關注了孩子,才能發現活動的價值。本次活動可以說是較完滿的,在幼兒示范印畫時可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相信孩子。
中秋活動教案美術(精選篇6)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并了解中秋節的來歷。
2、了解中秋節的風俗,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湯圓再一同分享,同時體會到勞動與分享的樂趣。
3、 通過這次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了解中秋節的來歷,感受體驗傳統文化。
4、提高孩子們的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孩子們感受勞動的快樂、收獲的喜悅,同時培養孩子們愛勞動的'好習慣。
5、 進一步加深了老師、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情,進一步促進親子同樂、家園共育。
6、鼓勵幼兒和家長一起動手包湯圓、吃湯圓,感受濃濃的家庭親情。
活動時間:
20__年9月30日下午3:00
環境準備:
操場與教室道具準備:月餅、盤子、塑料刀,手套,面粉。凳子、大桌子、家長簽到本等。
活動過程:
(1)導入給小朋友展示關于中秋節前后月亮變化的幻燈片,激發幼兒興趣。讓小朋友通過觀察、記錄月亮變化,知道月亮時缺時圓,每天都有不同的變化。
(2)引出通過觀察月亮的變化,讓孩子們知道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強調中秋節是豐收節,團圓節。
(3)談談"中秋節"一些習俗,議一議:"我家怎樣過中秋"。
(4) 小結小朋友的討論,引出今天"包湯圓"的活動。
(5)結束談話,讓小朋友做好包湯圓的準備。
(二)家長洗手、老師組織幼兒排隊如廁、洗手,布置好場地準備和家長一起包湯圓,教師安排好家長和幼兒分成6小組進行包湯圓、
(三)家園同樂--包湯圓。
1、教師講解包湯圓的過程。(先拿和好的糯米粉團取一小團(一個湯圓大小),在手上搓成丸狀。再壓成餅狀,在其中包上餡搓成丸狀,一個個圓溜溜的湯圓就制作完成了。包好的湯圓放在預先準備灑上糯米粉的盆上,湯圓之間空開些,以防粘住。)
2、教師時刻提醒幼兒在包湯圓的時候手要保持干凈,不可以東摸西摸,也要注意安全。
3、組織幼兒參觀每組家庭的湯圓作品。
4、煮湯圓(請兩名家長協助煮湯圓)。(要煮湯圓時,先要燒開水。把湯圓慢慢放入鍋內。放進去之后就要輕輕的攪開。要在同一個方向攪動。讓湯圓順著水流動。這樣就不會粘住。水開了待湯圓浮起后。就用小火煮,湯圓浮出水面代表已經煮熟。)(四)、家園同樂--吃湯圓,共同分享湯圓。
(五)、活動結束,老師清理活動場地。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活動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鍛煉了動手能力的想象力,更讓他們感受的我們的傳統節日的濃濃的節日氣氛!
中秋活動教案美術(精選篇7)
內容與要求:
1、嘗試表現人物抬頭時的動態。
2、回憶中秋賞月,體驗看月亮的快樂。
3、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4、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活動重難點:
能表現出人物抬頭時的動態。
活動準備:
教師范例、鉛畫紙、勾線筆等。
活動流程:
討論演示——操作表現——分享體驗
活動過程:
一、討論演示
(1)討論對比畫
1、出示范例1,師:猜猜畫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看上面的時候頭要怎么樣啊?
2、出示范例2,師:抬頭看的小朋友和正面站著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樣?
3、幼兒共同討論:通過比較來發現頭發、眼睛、嘴巴等畫的位置不一樣。
4、小結:原來抬頭看的時候我們五官的位置不一樣。
(2)討論示范畫
1、請個別幼兒來示范抬頭時的頭部特征。
2、出示范例3,師:中秋節,有好些小朋友都在看月亮……
二、操作表現
1、教師提出要求:把看月亮的人畫大,注意五官的位置;把賞月的人都打扮一下。
2、幼兒創作:人手一份繪畫紙,幼兒進行繪畫。
3、教師指導:根據幼兒繪畫表現進行鼓勵與幫助。
三、分享交流
1、共同欣賞,師:小朋友都看到月亮了嗎?
2、互相肯定:大家畫的小朋友都能看到月亮啦!真棒!
(延伸活動:出示其他范例,引導幼兒在個別化學習中繼續探索……)
中秋活動教案美術(精選篇8)
活動目標:
1、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對中秋節的活動產生興趣。
2、在集體前大膽表述,愿意和同伴共享自己的發覺。
3、體驗和大家一起過節的歡樂。
4、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是八月十五號。
活動難點:
中秋節的傳奇和民俗
難點剖析:
中班第一學期幼兒,剛剛擺脫稚嫩的.小班弟弟妹妹角色,對于社會傳統節日關注不多,缺乏相關閱歷,對于中秋節的傳奇和民俗認知少。
幼兒預期表現:
1、活動前先由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中秋節相關的信息,幼兒有了閱歷鋪墊,活動就更有參加性。
2、自主閱讀,供應閱讀空間。
活動過程:
一、關于中秋傳奇的溝通和共享
幼兒自由敘述自己所了解到的中秋節相關信息。
二、教師敘述《嫦娥奔月》
提問:
1、嫦娥怎么會飛到月亮上去的?這是哪一天?
2、后羿聽到這個消息后,做了什么?
3、從這以后,后羿是怎么寄予對嫦娥的思念的?
4、中秋節是怎么來的?
三、幼兒閱讀小圖書第17—22頁
四、邊聽故事錄音,邊閱讀完整故事。
活動反思:
《中秋節的來歷》是一個語言和社會領域的的故事活動。在課后我覺得我們學到的學問還是在社會領域的內容比擬多,整體感覺幼兒對故事的內容并不是很感興趣,但還是算接近目標了吧。
在上課時我借助了多媒體以及掛圖等教具來幫忙幼兒了解故事內容,其實對于中班小朋友的學問面來說大家都知道中秋節,但不知道中秋節的時期是八月十五,經過這次的學習,許多小朋友都認知了這一學問點,中秋節要吃月餅等。但關于中秋節的傳奇《嫦娥奔月》,幼兒卻還是沒怎么搞懂,我先請小朋友們觀賞一遍,來聽出里面的人物,接著我指著掛圖講了其次遍故事。最終,我又講了第三遍故事。
最終,在時間的緊迫下我完畢了這節課,總體來說幼兒對中秋節還是有點了解的但幼兒對這個故事的內容還不是很了解,所以我會利用平常的時間多講兩遍這個故事來提問幼兒使幼兒加深對這個故事的了解。
中秋活動教案美術(精選篇9)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中秋賞月吃月餅的習俗。
2、能畫出不同顏色花紋的月餅,體驗節日的快樂。
3、體驗運用不同方式與同伴合作作畫的樂趣。
4、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活動準備
1、《中秋月兒圓》教學資源;
2、不同款式的月餅圖片;
3、彩筆、油畫棒(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小朋友想想你記憶中月亮是什么樣子的?(圓圓的半圓形彎彎的)
二、播放《中秋月兒圓》教學資源,了解月亮變化的過程。
三、介紹中秋節的由來及相關習俗。
出示月餅圖片,引導幼兒討論月餅的外形、顏色、味道,說說為什么中秋節要吃月餅?
小結:中秋節也就是農歷八月十五,是月亮最圓的時候,古人又稱團圓節,是歡慶豐收、家人團聚、賞月、品月餅的傳統節日,月餅圓圓就像月亮一樣人們都要吃月餅來歡慶中秋節。月餅也象征團圓,一般人們把一個月餅分開來全家吃,就好像全家人永不分開。
四、引導幼兒說說自己想做什么樣的“月餅”,從月餅的顏色,形狀,圖案等方面進行引導。
五、鼓勵幼兒大膽的.繪畫月餅。
在指導過程中,提醒幼兒用不同顏色來表示不同口味的月餅,如紅色——草莓味、黃色——橙子味、綠色——青草味等等讓幼兒纏身作畫的熱情。
六、作品欣賞并展示。
教學反思:
孩子們學習積極性高。但在開始作畫時,相當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筆,在老師的鼓勵和引領后才紛紛動筆畫。分析原因,平時鍛煉機會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認為,活動時間太長,在這次活動中,教師的活動程序清晰有序,過程生動、有趣,方法得當。富于啟發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態、語言、語氣始終充滿感染力,深深吸引著孩子們情緒愉快地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因此,整個活動過程氣氛活躍,效果理想。
中秋活動教案美術(精選篇10)
設計意圖:
中秋節對中班的幼兒來說還是比較陌生,本次教學設計主要是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淵源的喜愛與認識。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所以本次教學通過聽故事,吃月餅和欣賞音樂,使孩子對中秋節有一些認識。
教學目標:
1、初步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對中秋節的教學產生興趣。
2、愿意在集體前大膽表述,樂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學準備:
1、掛圖15號;
2、教學前幼兒向家長了解有關中秋節的傳說和習俗。
教學過程:
1、關于中秋傳說的交流與分享。
關于中秋節的傳說。
引導幼兒講述、分享。
2、教師出示掛圖,講述故事《嫦娥奔月》。
提問:
嫦娥怎么會飛到月亮上去的?這是哪一天?
后羿聽到這個消息后,做了什么?
從這以后,后羿是怎么寄托對嫦娥的思念的?
中秋節是怎么來的?
3、閱讀《小朋友的書我的`家》第17~22頁“嫦娥奔月”。
4、幼兒邊聽故事錄音,邊閱讀故事。
5、關于中秋習俗的交流與分享。
教學結束:
說一說人們為什么要過中秋節,人們一般是怎么過中秋節的。
教學反思:
《中秋節的來歷》是一個語言和社會領域的的故事教學。在課后我覺得我們學到的知識還是在社會領域的內容比較多,整體感覺幼兒對故事的內容并不是很感興趣,但還是算接近目標了吧。
在上課時我借助了多媒體以及掛圖等教具來幫助幼兒了解故事內容,其實對于中班小朋友的知識面來說大家都知道中秋節,但不知道中秋節的時期是八月十五,經過這次的學習,很多小朋友都認知了這一知識點,中秋節要吃月餅等。但關于中秋節的傳說《嫦娥奔月》,幼兒卻還是沒怎么搞懂,我先請小朋友們欣賞一遍,來聽出里面的人物,接著我指著掛圖講了第二遍故事。最后,我又講了第三遍故事。
最后,在時間的緊迫下我結束了這節課,總體來說幼兒對中秋節還是有點了解的但幼兒對這個故事的內容還不是很了解,所以我會利用平時的時間多講兩遍這個故事來提問幼兒使幼兒加深對這個故事的了解。
中秋活動教案美術(精選篇11)
活動目標
1.能根據故事發展表現故事情節畫面,嘗試制作連環畫圖書。
2.在小組合作中能與同伴互相協商、分工,共同完成圖書制作。
3.體驗合作帶來的成功與快樂。
活動準備
ppt、繪畫紙、油畫棒、訂書機。
活動過程
1.回憶中秋節的主要情節。
師:你的中秋節是怎樣度過的?
2.討論怎樣制作連環畫書。
(1)師:今天請小朋友將你的中秋節故事畫下來,做成一本你的中秋節連環畫。
(2)師:你們還記得什么是連環畫嗎?做連環畫有什么要求?
(有封面、故事、封底、裝訂、標價、出版社)
(1)你的中秋節故事需要畫幾張畫面?每張畫表現了什么內容?
3.幼兒制作“我的.中秋節”連環畫。
(1)請找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本中秋連環畫,你們先商量故事內容,讓后繪畫,制作連環畫。
4.幼兒作品展示,并互相欣賞交流。
活動延伸
將幼兒連環畫放置在閱讀區,供大家互相閱讀。
中秋活動教案美術(精選篇12)
活動目標:
學習用橡皮泥制作月餅。
喜歡參與泥工活動,初步建立玩橡皮泥的常規。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橡皮泥、泥工板、稍大的圓形瓶蓋若干。
收集各種月餅盒。
活動過程:
㈠月餅店開張
小朋友知道中秋節嗎?中秋節要吃什么(月餅),我們來做月餅送給爸爸、媽媽和你喜歡的人好嗎?我們一起來制作月餅吧!
出示“月餅”禮盒,師幼一同觀察月餅。
中秋節,月亮圓圓,月餅也是圓圓的,上面會有一些美麗的花紋,有的還有漂亮的圖案。
㈡做月餅
介紹橡皮泥以及泥工板。
引導幼兒探索做月餅的方法:想一想、試一試,怎樣把橡皮泥變圓。
個別幼兒示范探索的.方法,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團泥,按壓等方法。
允許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月餅:用手掌壓或用工具壓,然后用圓形瓶蓋扣在泥餅上,按壓成圓形;把泥直接填充到圓形瓶蓋或者模具里并用手指按壓,然后用手指在圓形泥餅上壓出各種花紋。
個別指導,鼓勵不愿動手的幼兒大膽嘗試,指導幼兒想辦法把月餅盡量做得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