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一份優秀的教案應該考慮到所需教具的準備,例如教學用具、實驗器材、多媒體設備等,以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1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節,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第四章共有3節內容,第一節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么具有選擇透過性?功能與結構相適應,于是進入第二節內容膜結構的探索。而第二節內容又是第三節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課在第四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科學史的滲透,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二、說學情

本課所面對的學生為高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對“化合物”、“細胞膜”、“生物膜系統”等內容已經有了一定認識,在這一前提下學習本課內容可以做到深入淺出,層層深入。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相關的生物學科的知識,初步掌握生物學科學習的方法,認同生物結構決定功能的生物學觀點。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對于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我將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闡述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

2.簡述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強動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2.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難點】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說教學方法

1.教法

通過講授、討論、問答等多種教學手段,建立誘導探究的課堂模式,使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變成一種探究式的實驗,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家發現真理、探索真理的全過程,進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學方法,理解科學內容。

2.學法

在本課學習中,學生利用課本和課件提供的資源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綜合了探究性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構建。

接下來,我重點講解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導入,多媒體展示: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癥—肌紅蛋白—肌紅蛋白尿。隨后提出問題,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顏色和患者尿液顏色的區別,為什么有這樣的區別?隨后補充,正常人的細胞膜沒有破壞,具有選擇透過性,引導學生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功能與生物膜的成分和結構有關,從而引入本節的內容《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食源性橫紋肌溶解癥是生活中常見的示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回顧舊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學生聯系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順利引入新課,并且滲透健康飲食習慣。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對這一知識點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師提供資料→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做出假設(構建模型)→教師提供實驗驗證,通過這種思路,可以將課本中的結論轉變為學生主動探究的一個驗證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1.組成細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一和實驗二)

鼓勵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循序漸進、層層誘導。并順勢引導學生提出何種假設?又如何來證實你的假說?學生根據實驗一、二,能夠得出組成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磷脂)和蛋白質。通過引導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現象提出假說,引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隨后稱熱打鐵,繼續提出問題,脂質和蛋白質又是如何組成細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體課件展示磷脂分子資料和實驗三)

多媒體課件展示介紹磷脂的性質和細胞生存的條件,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小組討論磷脂分子在空氣—水界面以及假設組織細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況,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師評價,給出意見。最終得出細胞膜是一種磷脂雙分子層結構,其中磷脂分子的親水性頭部朝向兩側,疏水性的尾部相對朝向內側,只有這種結構才可能穩定于細胞內外均為水的環境中。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了團結協作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3.蛋白質分子的排布(多媒體展示資料4和冰凍蝕刻顯微技術)

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如果把自己當作科學家,會得到怎么樣的假設?同時表述模型。學生根據掃描電鏡技術和冰凍蝕刻技術的實驗結果,描述細胞膜結構中的蛋白顆粒的存在狀態。培養學生認識到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4.細胞膜是靜止的嗎?(多媒體展示變形蟲視頻和實驗五)

視頻展示變形蟲運動,動畫展示熒光標記技術,啟發誘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相應結論,并設計新的驗證性實驗證實細胞膜具有流動性。通過視頻和動畫的輔助,增加學生對微觀知識的感性認識,培養質疑、創新、探索的科學觀點。強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認同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模型)

多媒體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引導學生結合之前的實驗探究上進行回顧,用自己的話說出基本要點。教師糾正、展示完整內容并進行詳細講解并補充糖蛋白等相關知識。

讓學生進行回顧,增強口語表達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并檢驗教學效果。

環節三:總結提升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為鞏固學生所學內容,教師布置課外思考題,之前所學習的知識中,哪些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哪些又體現了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點?

通過學生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有助于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課后以思考題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識,應用新知,又能激起學習生物的興趣。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下面闡述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可以清晰直觀的展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掌握和理解的程度。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識記重點字詞;

⑵把握本文的結構大意,掌握文中常用的幾種說明方法。

2、能力目標:

通過全文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以及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等問題。

3、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應該密切的關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之間的微妙聯系,注意觀察生活,科學的認識與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

【重點、難點】

“能力目標”。

【策略與方法】

討論式、啟發式、分析法。

【教學媒體】

投影儀。

二分鐘演講;教師念優秀文章。

一、新課導入

念一則新聞,有關生物入侵。

二、識記重點字詞

三、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說說本文是按照怎樣的說明順序進行描寫的&39;?試概括每一個段落的大體意思。

精讀文章,然后回答問題組: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為什么在自然條件下的生物遷移不會造成生物入侵的現象發生?

3、在文中的3、4自然段作者介紹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現象?

四、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哪些生物入侵的現象?如果有,請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業

【課后記】

本文教師通過問題組的形式幫助學生解讀全文就好,通過課文聯系實際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培養學生的環保科學意識。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3

關于高中生物必修2精選單元測試題

1.孟德爾利用“假說-演繹”的方法發現了兩大遺傳規律。下列對其研究過程的分析中,正確的是

A.在豌豆雜交、F1自交和測交的實驗基礎上提出問題

B.所作假說的核心內容是“性狀是由位于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

C.為了驗證所作出的假說是否正確,設計并完成了正、反交實驗

D.先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相對性狀的遺傳

2.(·西安高一檢測)性梳是雄果蠅特有的第二性征,著生在雄果蠅的第一對前足的第一個跗節上。在果蠅群體中有一種“嵌合體”果蠅,其身體左側無性梳,而身體右側有性梳。研究發現該“嵌合體”果蠅左側身體細胞性染色體組成為__,右側身體細胞性染色體組成為XO。該果蠅染色體的變異產生于()

A.體細胞的有絲分裂中

B.原始生殖細胞的有絲分裂中

C.體細胞的減數分裂中

D.原始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中

3.一對表現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患白化病的.女兒,問這對夫婦再生一個孩子是正常男孩的概率是多少,控制白化病的基因遵循什么遺傳規律()

A.1/4,分離定律B.3/8,分離定律

C.1/4,自由組合定律D.3/8,自由組合定律

4.一個研究小組,經大量重復實驗,在小鼠毛色遺傳的研究中發現如下現象。推測胚胎致死(不能完成胚胎發育)的基因型為()

①黑色×黑色→黑色

②黃色×黃色→2黃色∶1黑色

③黃色×黑色→1黃色∶1黑色

A.顯性純合子B.顯性雜合子

C.隱性個體D.不能確定

5.下面是人體細胞分裂時,A、B、C、D四個不同細胞分裂期染色體和DNA統計數據的柱狀圖,那么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可以發生在(

)

6.如圖為某雄性動物體內細胞分裂的一組圖像,下列敘述不正確的(

)

A.基因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可發生在細胞②中

B.①中的DNA∶染色體=1∶1,②為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圖

C.細胞①、②、③、④產生的子細胞中均有同源染色體

D.細胞①分裂形成的是體細胞,細胞④分裂形成的是精細胞

7.(2013·合肥高一檢測)果蠅中,正常翅(A)對短翅(a)為顯性,此對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紅眼(B)對白眼(b)為顯性,此對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現有一只純合紅眼短翅的雌果蠅和一只純合白眼正常翅雄果蠅雜交,得到的F1再進行自交,你認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F1中無論雌雄都是紅眼正常翅

B.F2中正常翅與短翅、紅眼與白眼的比例都是3∶1

C.控制眼色和翅形的兩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D.F2性狀分離比不會出現9∶3∶3∶1

8.紅眼長翅的雌、雄果蠅相互交配,后代表現型及比例如下表。設眼色基因為A、a,翅形基因為B、b。親本的基因型是()

BbBAaAA.Aa__、AaXYB.Bb__、BbXY

C.AaBb、AaBbD.AABb、AaBB

9.如下圖所示,為了鑒定男孩8與本家族的親緣關系,需采用特殊的鑒定方案。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A.比較8與2的線粒體DNA序列B.比較8與3的線粒體DNA序列

C.比較8與5的Y染色體DNA序列D.比較8與2的X染色體DNA序列

10.已知人的紅綠色盲屬于X染色體隱性遺傳,先天性耳聾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D對d完全顯性)。下圖中Ⅱ2為色覺正常的耳聾患者,Ⅱ5為聽覺正常的色盲患者。Ⅱ4(不攜帶d基因)和Ⅱ3婚后生下一個男孩,這個男孩患耳聾、色盲、既耳聾又色盲的可能性分別是()

A.0、1/4、0B.0、1/4、1/4C.0、1/8、0D.1/2、1/4、1/8

11.下圖所表示的生物學意義的描述,不正確的是(多選)()

A.甲圖中生物自交后產生基因型為Aadd的個體的概率為1/16

B.乙圖生物正常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為8條

C.丙圖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顯多于女性患者,該病最有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D.丁圖表示雄果蠅的染色體組成,至少能產生4種配子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4

一、說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掌握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努力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本著體現這一教學理念的思想,這節課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利用多媒體的簡潔性、動態性,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變靜態微觀知識為鮮活有趣的宏觀再現,降低難度,縮短時間,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求知的心理。

二、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礦質營養》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單元第五節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植物的礦質元素及礦質元素的吸收過程,反映了《新大綱》在設計教材順序時以人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思想,關注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生德育的培養。

本節內容前與根尖的結構、水分代謝、光合作用,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等內容相聯系,后與呼吸作用相關聯,具有顯著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

同時,這節內容所介紹的實驗方案,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本節內容,還為將來學生設計實驗做好鋪墊,為此,我用創設情景的方法,讓學生面對相關現象,進行分析和設計,觀察想象并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習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系。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系和區別。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水培法培養植物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系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水分和礦質元素吸收過程的比較,學習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質,不斷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介紹植物必需元素的種類、分析影響礦質離子吸收的環境因素的教學中,聯系合理施肥、無土栽培技術、中耕松土等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培養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四、說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高二新課程標準,在理解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明確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及其種類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有關元素的知識,但只是在認知水平上,不能進行系統的分類,并且潛意識里總有水和鹽相伴而行的觀點,認為是水把鹽帶進去的,這就為理解"相對獨立"的觀點設起障礙,所以我把"對水的吸收和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作為本節課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于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于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思考,并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下面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七、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重點、難點引入新課時宜采用實驗方法導入新課,通過實驗現象巧設懸念,突出重點。教學中首先從一個實驗觀察引入,請學生觀察用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培養的植物,問:"它們在長勢上有什么區別","為什么土壤浸出液中的植物長得好?"引出植物要生長得好需要吸收土壤中的礦質元素,從而提出課題。這樣導入能造成學生急切期待解釋現象的心理,從而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力,創造學習新知的良好氛圍和激發探求知識的渴望,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教學目標的實施上來,使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很快調節到狀態,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精心設計好導言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講授新課:(30分鐘)

2.1介紹灰分元素,由此引入礦質元素,使學生了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2.2科學家們通過溶液培養法研究得到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種類。這段內容的處理,我采用請學生設計實驗找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通過啟發引導,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學生互相評價,教師評價,逐漸形成較為成熟合理的實驗設計,教師借機引導出對照實驗應注意的問題(對照的思想和實驗條件的控制等)。告訴學生科學家就是通過這種方法,即溶液培養法找到植物必需礦質元素的。

2.3根吸收礦質元素過程

植物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是主動運輸的過程,這一概念的建立在科學走過一段彎路。人類最初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錯誤的,后來經過分析大量的實驗事實才認識到:"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是主動運輸的過程".處理這段教材時,我先請學生提出猜想,"礦質元素是如何進到根細胞內部的?你能提出你的猜想嗎?"學生往往會提出一個錯誤的猜想,即認為:"礦質元素離子是隨著水進入根細胞內部的(假設一)。"同時,有的學生會根據前面章節所學過的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認為:"礦質元素離子是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入根細胞內部的(假設二)".

教師提供資料(二組實驗事實),引導學生分析,共同否定了假設一,這段討論設計的目的在于,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人們認識問題的本質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會有一些錯誤的認識,但是科學本身具有自我更正的特性。

請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何證明假設二,即科學的結論不能僅從理論到理論,一個假說要成為理論,一定要有充足的實驗證據。在這里請學生提出證明假設二的研究思路,希望能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初步了解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并在教師提示下,能夠提出問題和假設。

最后通過CAI課件的演示,把微觀粒子的運動形象化,直觀化,增強了礦質元素離子吸收的動感。使學生理解主動運輸是根尖細胞吸收礦質離子的主要形式。而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能量來自呼吸作用,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溫度和根系通氣狀況等,最后得出結論:凡是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都會影響根細胞吸收礦質離子。這與生產實踐很貼近,應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

2.4植物對離子的選擇吸收

把蕃茄和水稻實驗前和實驗后Ca和Si濃度繪制成圖像,用投影片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得出蕃茄吸收Ca多,吸收Si少;水稻吸收Si多,吸收Ca少。提問:為什么植物對離子的吸收具有選擇性?學生通過吸收過程的學習知道吸收的第二步是主動運輸,主動運輸需要載體。因此,吸收什么樣的礦質元素離子與根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有關。吸收離子的數量與載體的多少有關。

2.5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請學生自己看書,總結出離子在植物體內的三種存在形式及能否被再度利用。通過學生間的討論,補充、修正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6介紹無土栽培,引導學生分析無土栽培的好處及在我國發展的前景。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相關聯的思想,激發并培養學生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興趣。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

5、布置作業。

針對高二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最后來談談這節課的教學評價

八、說教學評價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教師了解教學過程、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評價的目的不僅在于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教學中的缺陷,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這節課采用的評價方式有以下幾種:

1、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對創設問題的討論、回答,對學生進行直觀性評價。

2、 在學生完成比較表格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動態評價,鼓勵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通過練習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課堂終端量化。根據習題正確率,進行目標達成度的評價,反饋這節課的目標達成情況,從而調整下一節課的內容(如課前復習的側重點)及課后作業的布置(加強目標達成較弱環節的習題練習)。

4、 通過研究性活動,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綜合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5

轉錄

定義:在cell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mRNA的過程。

場所: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中也可以進行,原核生物轉錄翻譯可同時進行)

模板:DNA的一條鏈

信息的傳遞方向:DNA---———mRNA

原料:含A、U、C、G的4種核糖核苷酸

產物:信使RNA

翻譯

定義:游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AA),就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AA順序的蛋白質,這一過程叫做翻譯。

場所:細胞質(核糖體)

條件:ATP、酶、原料(AA)、模板(mRNA)

信息傳遞方向:mRNA到蛋白質。

密碼子:mRNA上3個相鄰的堿基決定1個AA。每3個這樣的堿基又稱為1個密碼子。

mRNA線形 tRNA三葉草型 rRNA線型

翻譯位點:一個核糖體與mRNA的結合部位形成2個tRNA的結合位點。(一種tRNA攜帶相應的AA進入相應的位點)

習題:

如果DNA分子一條鏈的堿基排列順序是……ACGGATCTT……,那么,與它互補的另一條DNA鏈的堿基順序是 TGCCTAGAA ;如果以這條DNA鏈為模板,轉錄出的

mRNA堿基順訊應該是UGCCUAGAA在這段mRAN中包含了3個密碼子.。需要3個tRNA才能把所需要的氨基酸轉運到核糖體上。這些氨基栓酸的種類依次是半胱氨酸—亮氨酸---谷氨酸。

轉錄過程是

1 DNA雙鏈解開

2 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一條Mrna

3 合成的mRNA從DNA鏈上釋放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

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理解)

說明細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討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理解)

【技能】:

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學重難點:

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重點);

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難點)

三、課前準備:

知道兩個小組學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

回顧atp的生理功能,糖類、脂肪被細胞分解后把能量儲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鍵中。提出問題:有機物進入細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體外,有機物與氧氣發生燃燒反應,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學家發現,有機物在細胞內也是通過復雜的氧化反映產生能量的。

引出細胞呼吸的概念

回顧舊知識,受教師的問題所引導,進入新課。

(二)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對引導其他學生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提問,并進行歸納。(問題如:為什么選用酵母菌作為實驗材料,而不選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總結出結論: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引導學生說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產生co2;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2

對實驗的設計、結果進行交流和表達,并回答老師和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有氧呼吸

提出問題:在學習細胞器的內容中,和細胞有氧呼吸有關的細胞器是什么?闡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用幻燈片展示線粒體的結構,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表述,以問題作為引導:

1、線粒體是由多少層膜組成;

2、外膜和內膜在形態上有什么區別,內膜的特點如何與線粒體的功能相適應;

3、內膜和基質上有什么物質。

以幻燈片為輔助,講授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注意整理三個階段發生的場所、能量的變化、產物。

提出問題:有氧呼吸與有機物在體外燃燒放能過程比較,有什么區別呢?

簡單介紹有氧呼吸能量的轉化效率,可以讓學生來計算。一般內燃機的效率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轉變為熱能。

回答問題(線粒體)

觀察線粒體的結構,并回答相關問題,并把多個問題的答案進行整合,得出線粒體適應有氧呼吸功能的結構。

學生閱讀相關內容,填寫表格,并進行分組討論后,分別講述有氧呼吸三個階段。

比較兩者的區別

分析有機物產傷的熱能的生理意義。

(四)第一課時小結及練習

用幻燈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圖,指導學生完成

練習略

小組討論,完成概念圖

(五)無氧呼吸

提出問題:人體所有的細胞任何時候都在進行有氧呼吸嗎?師生共同列舉一些無氧呼吸的例子(如馬鈴薯塊莖,水稻的根、蛔蟲、骨骼肌細胞在缺氧的情況下等無氧呼吸的場所、過程、產物、能量的變化。

以乳酸、酒為例子,講授發酵的概念。

通過用圖表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者的區別,指導學生概括無氧呼吸的概念,舉出生活中遇到的無氧呼吸的例子。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7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三、板書設計: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四、教學過程:

〖引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2.火山爆發后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中,有些物種可能會絕滅;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群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群落結構。

〖板書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問題以“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演替的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1”,閱讀P79~P80,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分。

2.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書㈠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講述我國東北科爾沁草原地區的農田,在棄耕后開始出現恢復演替,這是一種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原,開墾后種了幾年玉米,后因產量下降而棄耕。棄耕后的1~2年內以黃蒿、狗尾草、豬毛菜、苦荬菜等雜草占優勢;2~3年后,黃蒿占優勢;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莖禾草入侵,并逐漸占優勢,進入根莖禾草階段;7~8年后,土壤變堅實,叢生禾草開始定居,并逐漸代替了根莖禾草,恢復到貝加爾針茅群落。這一過程需要經歷10~15年,根據耕作時期長短,土壤侵蝕程度,以及周圍原始物種的遠近而有所不同。

〖板書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2”,閱讀P81,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至少有兩種因素在小路周圍的雜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踐踏,從耐踐踏而言,車前草最強,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在遠離人踐踏的地方,莖稈較高的狗尾草優先獲得陽光,車前草等處于劣勢。

2.如果小路被廢棄后,人的踐踏活動停止了,在路周圍會慢慢長出莖稈較高的植物,逐漸成為優勢植物。于是,就會出現“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書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講述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邊際土地開墾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后在黑龍江三江平原、新疆和華南地區有計劃地組織大規模墾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澤和丘陵地區也開展了規模不等的墾殖活動。1952~1990年,全國累計開墾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開墾的。大量開墾直接導致農牧漁業生產能力和環境質量下降。開墾的結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嚴重退化。這些問題已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我國已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等重要政策,并從20__年1月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條例》。

退耕還林。1999年開始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試點,20__年全面實施,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計投入達232億元。規劃在20__年前退耕還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區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8.67×107hm2,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03×108hm2。這是50多年來我國涉及范圍最廣、任務量最大、農民參與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

退田還湖。1998年以來,為治理長江水患,國家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方針。5年來的“退田還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面積由3950km2“長”到了5100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積增長了35%,恢復到60年前的4350km2。兩大湖區為此搬遷的移民相當于三峽移民的1.4倍。兩大湖泊的擴容,改善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目前,長江干流水面恢復了1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積1.3×1010m3。這是歷史上自唐宋以來第一次從圍湖造田轉變為大規模的退田還湖。

退牧還草。從20__年起,用5年時間,在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約占西部地區嚴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還草”將采取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3種形式進行,實行草場圍欄封育,適當建設人工草地和飼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飼圈養。力爭5年內,使工程區內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復,天然草場得到休養生息,變過牧超載為以草定畜,達到草畜平衡,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建立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系統。

⊙要點解析

1.群落的演替是一個群落取代另一個群落的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出現一個頂極群落才會中止。群落這種依次取代現象就叫演替。如:一塊農田,如果人們不去耕耘和種植,任其自然發展,不用多久,就會長滿各種野草。多年以后,農田又會發生變化,草本植物減少,各種灌木又繁茂地生長起來。再過若干年,一些高大的喬木也在這里生長起來,灌木又處于次要地位。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這塊農田演變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擾情況下,它將成為一個非常穩定的森林群落,而不會被別的群落所取代,成為頂極群落。

2.群落的形成總是從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開始的,這種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裸地可分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從來沒有生物生長或雖曾有過植物生長,但被徹底消滅了,沒有留下任何植物的傳播體及原有植被影響下的土壤。后者指原來有植物生長,因植被遭受破壞后形成的裸地。這種裸地雖然沒有植物生長,但原有的土壤條件沒有被破壞或破壞不夠嚴重,在土壤中還保留了植物的繁殖體,如種子、根、莖等。原有的植物繁殖體和殘存的土壤條件在群落形成過程中將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過程的長短,主要決定于群落受干擾的強度和所持續的時間。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決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擇伐、皆伐)及其對林內優勢樹種的苗木、幼樹和地被的破壞程度都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條件,影響群落的復生和變化過程。在森林群落的演替過程中,動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顯的。

3.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動造成的,與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沒有直接的關系;有些情況下,是群落內物種生命活動的結果,為自己創造了不良的居住環境,使原來的群落解體,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誘發演替。

4.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決定著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響到群落的結構和生產力。氣候的變化,無論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都會成為演替的誘發因素。地表形態(地貌)的改變會使水分、熱量等生態因子重新分配,轉過來又影響到群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對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火也是一個重要的誘發演替的因子。影響演替的外部環境條件并不限于上述幾種,凡是與群落發育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態因子都可成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類的活動對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為人類社會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可以對自然環境中的生態關系起促進、抑制、改造和建設的作用。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變面貌。人還可以經營、撫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發展的道路進行。人甚至還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教育學生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8

高中生物必修一的教案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理解感覺器官的概念和意義,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

2、了解近視和遠視,眼睛的衛生保健知識,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耳的衛生保健。

能力目標:培養預防近視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眼的結構與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難點:視覺的形成與視覺異常,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

教具準備

眼、耳結構的掛圖與視覺、聽覺形成的示意圖及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裝置等。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分配為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感覺器官→眼的結構→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視覺的形成→近視與遠視)

引入新課:從“任何反射的產生都開始于某感受器對刺激的感受”出發,引出本節課題: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主體內容:首先明確,特殊的感受器與其附屬結構所組成的器官稱為感覺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關系視覺與聽覺形成的感覺器官。再進一步指出,視覺對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最為重要的功能,我們首先學習眼與視覺的知識。

提出:眼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它的結構是怎樣的?讓學生們一面觀察見圖,一面互相觀察眼的外部結構,認識角膜、虹膜、瞳孔、鞏膜等可見部分的結構部位。接著出示見圖,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內地簡要介紹眼球的解剖結構。以板書形式逐一歸納之,最后簡單介紹眼球附屬結構及功能。

接著指出,視覺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線首先射入眼球,這一過程類似這樣一個實驗現象——演示透鏡成像實驗,學生們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一方面簡單明確地介紹實驗裝置,一方面提示學生注意紙屏、凸鏡、蠟燭之間的距離與成像狀況的關系及透鏡凸度與成像狀況的關系。簡明記錄實驗結果。

要求學生觀察見圖,并聯系剛才的實驗現象。教師請學生回答:物像是怎樣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視覺產生的全過程,同時以板書形式歸納。

再提出:當物體遠近、大小變化時,如何使視網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眼球結構,認識到晶狀體曲度調節的意義,同時引出近視與遠視的現象及糾正的方法。

小結:簡要總結本節課知識要點。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來認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對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和較多的名詞概念以及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特點。

3、使學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動過程和物質循環過程,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意義。

(二)能力訓練點

1、學會識圖,提高學生分析能力。

2、通過電視錄像和多媒體軟件的觀察以及實地考查生態系統,結合課本上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4、以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與人類生存的關系為題撰寫小論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生態系統功能的學習,使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熱愛家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及特點。

(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及特點。

(3)碳循環過程圖解。

(4)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

2、難點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

(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

3、疑點

在生態系統中為什么只能是物質循環,能量能否循環。

4、解決辦法

(1)將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知識重點、難點編制成圖文、音形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使它們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將難理解的內容轉化為易接收的知識。

(2)培養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思維能力,討論交流將知識化難為易。

三、課時安排

2課時:能量流動1課時,物質循環1課時。

四、教學方法

多媒體組合教學模式,采用自學、討論與講述法。

五、教具準備

1、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多媒體軟件及電教設備。

2、電視錄像帶、放像機。

六、學生活動設計

1、自學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全部內容。

2、質疑討論、學生相互啟迪,教師點撥指導。

3、交流總結,相互取長補短,獲取新的知識體系。

4、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相互提問解答,歸納小結,課后練習,寫小論文。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使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起點,能量流動的數量及其作用。

2、以一條食物鏈為例闡述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3、使學生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人們研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目的是什么?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引言:作為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不僅具有一定的結構,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二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首先學習討論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講述: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最重要聯系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聯成一個整體,所以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主渠道。

學生活動:觀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電視錄像片和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身臨其境,看完錄像后,師生共同討論。

(1)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起點是從什么地方開始的?能不能從動物開始為什么?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從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開始的。這里指的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因為只有綠色植物才能把太陽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所以,流經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從綠色植物開始的。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起點能不能從動物開始?不能,因為我們通過動植物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學習,知道綠色植物的細胞結構有特殊的葉綠體能固定太陽光能,而動物細胞結構沒有葉綠體是無法固定太陽光能的,所以只能利用現有的有機物。

(2)能量流動的數量及作用:

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它們制造的有機物中。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就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后,就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動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動力。

(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全過程。

分組討論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的涵義:

能量流動的起點:地球上所有的生態系統所需的能量都是來自太陽,是從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它們所制造的有機物中。生產者固定的全部太陽能就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所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光能開始的。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數量,是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光能,就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這些能量能在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中進行流動。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途徑:通過食物鏈闡述其能量流動的過程,結合播放能量流動的多媒體課件,加深學生的印象。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的課件看完后,推薦一個學生歸納其中心內容,其他學生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第一、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生產者自身的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即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另一部分能量隨著植物遺體和殘枝敗葉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釋放出來;還有一部分能量被植食性動物攝入體內。

第二、植物被草食動物吃了以后,一部分以糞便等排泄物被動物排出體外,其余大部分被動物所同化。這樣能量由植物流入動物即能量從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第三營養級→第四營養級,各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過呼吸作用消耗掉;另一部分用于各營養級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等生命活動。消費者的尸體、糞便等與生產者的遺體,殘枝敗葉一樣,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并通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將其能量釋放到環境中去最終消失。

(4)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

講述:

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明確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從理論上講,一個人靠吃魚增長身體1kg,就得吃掉10kg魚,10kg的魚則要吃掉100kg的浮游動物,100kg的浮游動物要吃掉1000kg的浮游植物。也就是說,1000kg的浮游植物才能養活10kg的魚,進而才能使人增長1kg體重。

根據林德曼能量傳遞的“十分之一定律”,編制成多媒體課件,圖、文、音、形并茂,形象逼真,學生一目了然。

觀看后,學生歸納小結如下:

第一、能量流動不是循環的而是單向的:從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食物鏈各個營養級的順序是不可逆的,而各個營養級的能量總是以呼吸散失熱能。即必須源源不斷地輸入,又不斷地散失。

第二、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傳遞率為10%~20%,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一般不會超過五個營養級,因營養級上升一級,可利用的能量相應要減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個營養級時,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維持其生存的程度了。由于生態系統能量流量逐級遞減,其傳遞率為10%~20%,即構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產者固定的全部太陽能流經生態系統過程中逐級遞減,單向不循環,最終在環境中消失。

(5)研究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目的

問:能不能改變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規律?

不能,人們雖然不能改變能量流動的客觀規律,但可設法調整能量流動方向,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儲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場上,則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體內,獲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產品。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10

新課學習

設問:從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可以看出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為什么生物膜表現出這樣的特性?

進一步思考:還有更好的材料做細胞膜嗎?

引出本節內容生物膜的具體結構

創設情境:

時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紀末,讓學生思考如果他們是當時的科學家,他們首先會怎樣來探究?同時指出,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還不能親眼看到生物膜。那么,通過什么辦法進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導學生看教材,讓學生明白當時科學家是從生理功能入手來探究的。通過實驗觀察,科學家才有嚴謹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這一假說,提示學生:科學探究過程中作出假設后的步驟是什么(通過實驗來驗證假設),從而進入下面的學習,由于技術的進步,對細胞膜提取和分離,并通過化學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從而證明了前面的假說是正確的。

引導學生思考在驗證假設的實驗得出結論后的下一個步驟是什么?

小組分享學生繪制的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圖,討論細胞膜的選材

討論交流,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閱讀教材,猜想、討論

思考如果他們是當時的科學家對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會提出什么新的問題進一步探究呢?

引起學生對生物膜結構探究的興趣

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來探究新課的內容,并加深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的了解

了解假說是怎樣提出的,以及提出假設后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新課學習

總結提高 課堂練習

介紹脂質的探究,先介紹科學家的實驗,提取紅細胞的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同時介紹磷脂的結構,并舉例說明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這個現象。

介紹蛋白質的探究,先介紹由于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細胞膜,提出蛋白質—脂質—蛋白質的模型,但這一模型將生物膜描述為靜態的結構。引導學生思考變形蟲為什么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相適應嗎?

質疑:這一模型解釋不了膜的許多生理功能,如變形蟲的變形運動等,因此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與功能統一,假設不完全成立,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完善,由于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家發現,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鋪在脂質表面,有的蛋白質是鑲嵌在脂質雙分子層中。并通過實驗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引導學生總結在探究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中,運用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進一步驗證完善,不斷發展。

說明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指導學生在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和想象,加深對流動鑲嵌模型內容的理解,同時,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進一步發展。

最后,歸納總結知識、方法、態度價值觀的體會

傾聽,思考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閱讀教材資料,思考變形蟲為什么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是否相適應?

閱讀教材資料,了解膜的流動性

小組合作嘗試構建生物膜模型,并交流分享

學生交流分享本節收獲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11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于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里),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接而成的網狀物,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

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化學成分:有機酸、生物堿、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并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節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

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水分子(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作用。

二、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兩側有濃度差

四、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細胞膜結構:磷脂蛋白質糖類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12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2.為什么紅細胞放在清水或者濃度較高的以及過酸過堿或溫度過高過低的情況都無法正常生存?

3.為什么細胞外液適宜于細胞的生存?何為滲透壓?為什么細胞外液的滲透壓能夠維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4.正常人血漿的pH為

多少?為什么血漿的pH能夠保持穩定?

5.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壓的大小取決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穩定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漿pH為__________,其穩定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__________左右。

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通過觀察課本P5圖1-3思考細胞與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是如何進行的?而結合課本中的思考與討論思考內環境與外界環境之間是如何進行物質交換的?

細胞與內環境之間__________進行物質交換。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__________的參與,同時,細胞與內環境之間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題精析

〖例1〗酷暑季節,室外工作的工人應多喝()A、鹽汽水B、核酸型飲料C、蛋白型飲料D、純凈水

解析:酷暑季節,由于天氣炎熱,室外作業的人出汗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時,也排出了一部分無機鹽,使體內無機鹽的含量降低,為了維持體內鹽代謝的平衡,故室外作業的人應該多飲淡鹽水,以補充喪失的鹽分。答案:A

〖例2〗班氏絲蟲寄生在人體淋巴管內后,常造成人體下肢腫脹,這是由于()A.細胞將不能接受氨基酸B.組織間隙積聚液體C.不能消化脂肪

D.組織內葡萄糖濃度升高

解析:班氏絲蟲是我國常見的絲蟲病病原體,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現為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晚期則出現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癥,如下肢腫脹等。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組織液中的蛋白質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質積聚在組織液中,是組織液膠體滲透壓不斷升高,組織液的生成增多,使組織間隙積聚液體,造成人體下肢腫脹。答案:B

【自我診斷】●.基礎題

1.細胞外液的主要陽離子是()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項不是由人體內環境成分明顯變化引起的病癥()A.浮腫B.手足抽搐C.貧血D.尿毒癥

3.正常情況下,動物組織細胞從組織液中吸收氧氣的數量主要取決于()A.組織液中氧氣的濃度B.細胞膜上氧氣載體的數量C.細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D.細胞中ATP的數量4.下列物質中,可在血漿中找到的有()A.甲狀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質B.氨基酸、麥芽糖、二氧化碳、鈉離子C.蛋白酶、鈣離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膽固醇

5.人體內環境必須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才能保證組織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下列各項生理活動中,與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無直接關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運輸養料和廢物D.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6.在下列物質中,不參與人體內環境組成成分的是()A.血紅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漿中水的來源是()

A.組織液B.消化道、組織液、淋巴C.淋巴和組織液D.消化道和組織液

8.血細胞、肌細胞,和淋巴細胞所處的內環境依次是:()A.血漿、體液和體液B.血液、體液和淋巴C.血漿、組織液和淋巴D.血液、細胞外液和體液

9.人在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產生了大量的乳酸。請回答下列的問題:

(1)乳酸進入血液后,會與血液中的H2CO3/NaHCO3這對緩沖物質中的NaHCO3發生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這一反應會使乳酸原有的電離平衡發生什么變化?

(2)這些變化具有什么生理意義?你做出這一結論的理由是什么?●拓展題

10.從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兩種鼠種,選出數量、重量、年齡相同的鼠用于實驗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13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章學習了高倍鏡的使用及本章第一節的有關細胞膜的知識以后,再進行本節內容的學習,就有了良好的基礎。由于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還是比較低,線粒體較小,在高倍鏡下,在短時間內學生可能較難觀察到,所以教師要準備好示范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的

①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測葉綠體和線粒體。

③簡述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④討論細胞中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部分與整體的統一。

2、能力目標

通過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和分布。鞏固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和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觀察實驗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加強學生對細胞微觀結構的認識。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建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一的觀點,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①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細胞中的幾種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教學難點

①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

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

【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實驗探究法、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準備20臺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消毒牙簽,新鮮黑藻葉,1%的詹那綠染液。

2、課件制作:制作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動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等的幻燈片。

【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信息量有限制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及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第二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及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教學意圖

(1)放映一張某玩具廠忙碌的車間的動畫片。

提出問題:

①一件優質的產品是如何通過個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生出來的?

②細胞內也存在類似工廠的各種車間嗎?

③細胞內的各種“車間”是怎么樣的?

(2)總結: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發生著物質和能量的復雜變化。細胞內部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在細胞質中有許多忙碌不停的“車間”,這些車間都有一定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等,它們統稱為細胞器。

①觀看動畫片;

②結合生活經驗,以及對細胞的觀察,展開討論。

③學生傾聽,并參與交流。

①創設問題情景,引出新課;

②通過類比,學生能更形象地認識細胞內的各個“車間”──細胞器。

(1)教師先引導學生制作黑藻葉片細胞及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黑藻葉片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記載和描述觀察現象,然后依次討論與交流:

針對該試驗提出如下問題:

①描述觀察到的黑藻細胞的葉綠體分布和形態。

②植物的葉子為什么是綠色?

③描述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線粒體分布和形態。

(2)總結:在顯微鏡下葉綠體散布于細胞質中,呈綠色的、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正是由于植物葉肉細胞中有大量葉綠體,所以植物的葉子是綠色的。可以看到被詹那綠染成藍綠色的線粒體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線粒體形態多樣,有短棒狀、圓球狀、線形、啞鈴形等。

①學生動手制作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

②記載和描述觀察現象;

③展開組內討論和小組間交流等活動;

④傾聽總結,并參與交流。

①學生對微小的細胞總有一種神秘感,通過親自觀察細胞來解決自身的疑惑對學生來說是很有誘惑力的,這樣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探究的學習興趣和激情;

②訓練了學生制做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③知道葉綠體和線粒體在細胞內的分布和形態;

④對微觀世界的細胞有了初步的認識。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14

【教學目的】

1、理解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識記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利用、散失;

3、知道合理灌溉在生產和生活這的運用。

【重點難點】

1、重點:滲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滲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

【教學過程】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根;

根尖的結構組成: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圖)

吸水最活躍的部位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圖)

2、吸水方式:成熟的植物細胞主要靠滲透作用吸水,

如: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莖葉細胞、根冠細胞

未成熟的植物細胞主要靠吸脹作用吸水。

如:干燥的種子細胞、根尖分生區細胞

3、吸水的原理

(1)吸脹吸水的原理:親水性物質與水發生結合(結合水)

(2)滲透作用的原理:細胞液與外界溶液通過原生質層發生滲透作用

A、滲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的擴散(如:課本P59圖)

B、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需具備兩個條件:半透膜

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C、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理由是:細胞壁——全透性,水和溶質都可以透過。

原生質層——主要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和兩層膜間的細胞質

選擇透過性——可看做一層半透膜。

細胞液——具有一定的濃度,與外界溶液之間通常具有濃度差。

所以: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就是一個滲透系統,當成熟的植物細胞與外界溶液接觸時,細胞液就會通過原生質層與外界溶液發生滲透作用。

4、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通過細胞圖分析、講述實驗)

1)30%的蔗糖溶液——細胞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細胞壁伸縮性小于原生質層

2)清水或低液———細胞吸水——質壁分離復原

3)所以: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通過滲透作用——失水

可用質壁分離實驗驗證

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細胞液的濃度,細胞就通過滲透作用——吸水

可用質壁分離復原實驗驗證

4)質壁分離的外因: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質壁分離的內因:細胞壁伸縮性<原生質層

質壁分離復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質壁分離復原的內因:細胞壁伸縮性<原生質層

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實驗的作用:

①證明成熟的植物細胞發生滲透作用;

②證明細胞是否具有活性;

③作為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測定細胞液濃度的大小。(請設計實驗測細胞液濃度大小)

5、鞏固練習:課本P62:一、二、四學案P1、2、3、4

新學案P116:例6、11、12P120:1—6、9—14、16P124:8

課練P48:19

二、水分的運輸、利用、散失

1、運輸:結構導管,

從細胞外→導管的途徑:

土壤溶液→成熟區表皮細胞→→→導管(通過滲透作用)

土壤溶液→成熟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以及成熟區表皮細胞以內層層細胞的間隙→導管(通過擴散)

2、利用:一般只有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體內,參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動。

3、散失:途徑:主要通過蒸騰作用

意義: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重要動力

三、合理灌溉:(詳見課本P61內容)

1、概念:

2、原理:

3、意義:

4、鞏固練習:課本P62:三

【練習】

1下列某同學畫的幾個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注明圖中各標號所指的結構名稱:

1.細胞壁2細胞膜

3.液泡膜4細胞核

5.細胞質6細胞液7.外界溶液

其中2、3、5共同成原生質層。

(2)A→B→C,說明細胞發生了質壁分離現象,發生這種現象的細胞結構基礎是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原生質層和一定濃度的細胞液、以及全透性的細胞壁;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界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內在原因細胞壁伸縮性<原生質層。

(3)若將C細胞放進清水中,將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現象,若不發生,

則說明細胞已死亡。

(4)A→C過程中,細胞液濃度變大,吸水能力變強。

2、用2摩爾/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爾/升的蔗糖溶液分別浸泡某種植物細胞,觀察分離現象,得到其細胞體積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1)細胞體積在A~B段的變化說明:在該段時間內水分從細胞滲出,細胞液濃度變大。

(2)在1分鐘后,處于2摩爾/升蔗糖溶液中的細胞,其細胞濃度將不變,此時,在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充滿了2mol/l的蔗糖溶液。要使該細胞復原,將其置于清水中。

(3)在1分鐘后,處于2摩爾/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細胞,其細胞體積的變化是由于乙二醇

逐漸進入細胞,引起細胞液濃度變大而吸水。

(4)并不是該植物的所有生活細胞均可發生質壁分離,能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還必須具有大液泡(原生質層)。

3、下面是用新鮮的洋蔥表皮進行的一些實驗與結果。請分析回答:

組別處理結果

a①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①發生質壁分離

②然后將材料移到蒸餾水中②質壁分離復原

b③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③迅速發生質壁分離

④然后移到蒸餾水中④質壁分離不能復原

c⑤材料置于7%KNO3溶液中⑤開始質壁分離,后又自動復原

d⑥材料放入100℃熱水中3分鐘后取出重復(a)組實驗⑥未發生質壁分離

(1)洋蔥表皮細胞在a、b、c三組實驗中均發生質壁分離現象,其結構基礎是同題1(2)

(2)a組實驗可以說明新鮮洋蔥表皮細胞具有與外界溶液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3)出現b、d組實驗共同現象的原因是原生質層受破壞,細胞死亡。

(4)c組實驗結果說明K+、NO3-可以被主動力運輸進入細胞內。

4、施肥過多,出現燒苗的主要原因是外界溶液濃度大于根細胞中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過度而死亡。

5、在移栽花木時常常剪去部分枝葉,這是為了(D)

A、減少葉的呼吸作用B、降低葉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C、促進植物體的根的吸水D、維持植物體內水分代謝的平衡

【教后感】

植物對水的代謝中的運輸、利用和散失都在初中的補課上詳細講過,高中這一部分的重點是放在水的吸收上。主要又水的吸收的兩種方式、場所,以及兩種吸收方式CELL的特點,其中以滲透作用最為重要。這里包括滲透作用的原理、條件和植物的滲透作用以及質壁分離實驗的內容。

高中生物的簡單教案怎么寫篇15

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綜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綜合,就會見木而不見林;只綜合不分析,又會只見林而不見木。

2.比較和歸類的方法。

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采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3.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可以有兩種水平層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將有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系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也有兩種水平層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857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ph计】|在线ph计|工业ph计|ph计厂家|ph计价格|酸度计生产厂家_武汉吉尔德科技有限公司 | 代理记账_免费注册公司_营业执照代办_资质代办-【乐财汇】 | 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龙门加工中心厂家价格-山东海特数控机床有限公司_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龙门加工中心厂家价格-山东海特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 德州网站制作 - 网站建设设计 - seo排名优化 -「两山建站」 | 塑料托盘厂家直销-吹塑托盘生产厂家-力库塑业【官网】 | 工业制氮机_psa制氮机厂家-宏骁智能装备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 99文库_实习生实用的范文资料文库站 | 聚氨酯复合板保温板厂家_廊坊华宇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螺旋叶片_螺旋叶片成型机_绞龙叶片_莱州源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仓储货架_南京货架_钢制托盘_仓储笼_隔离网_环球零件盒_诺力液压车_货架-南京一品仓储设备制造公司 | 碳化硅,氮化硅,冰晶石,绢云母,氟化铝,白刚玉,棕刚玉,石墨,铝粉,铁粉,金属硅粉,金属铝粉,氧化铝粉,硅微粉,蓝晶石,红柱石,莫来石,粉煤灰,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硫酸镁-皓泉新材料 | 高楼航空障碍灯厂家哪家好_航空障碍灯厂家_广州北斗星障碍灯有限公司 | 恒压供水控制柜|无负压|一体化泵站控制柜|PLC远程调试|MCGS触摸屏|自动控制方案-联致自控设备 | 安徽净化工程设计_无尘净化车间工程_合肥净化实验室_安徽创世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凝胶成像系统(wb成像系统)百科-上海嘉鹏 | 圆形振动筛_圆筛_旋振筛_三次元振动筛-河南新乡德诚生产厂家 | 量子管通环-自清洗过滤器-全自动反冲洗过滤器-北京罗伦过滤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量子管通环-自清洗过滤器-全自动反冲洗过滤器-北京罗伦过滤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SF6在线监控泄露报警系统-武汉中电通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锻造液压机,粉末冶金,拉伸,坩埚成型液压机定制生产厂家-山东威力重工官方网站 | 除尘布袋_液体过滤袋_针刺毡滤料-杭州辉龙过滤技术有限公司 | 湖南自考_湖南自学考试| 车载加油机品牌_ 柴油加油机厂家| loft装修,上海嘉定酒店式公寓装修公司—曼城装饰 | 捷码低代码平台 - 3D数字孪生_大数据可视化开发平台「免费体验」 | 气弹簧定制-气动杆-可控气弹簧-不锈钢阻尼器-工业气弹簧-可调节气弹簧厂家-常州巨腾气弹簧供应商 | 不锈钢螺丝,不锈钢螺栓,不锈钢标准件-江苏百德特种合金有限公司 交变/复合盐雾试验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_安奈设备产品供应杭州/江苏南京/安徽马鞍山合肥等全国各地 | 根系分析仪,大米外观品质检测仪,考种仪,藻类鉴定计数仪,叶面积仪,菌落计数仪,抑菌圈测量仪,抗生素效价测定仪,植物表型仪,冠层分析仪-杭州万深检测仪器网 | 锥形螺带干燥机(新型耙式干燥机)百科-常州丰能干燥工程 | 步进驱动器「一体化」步进电机品牌厂家-一体式步进驱动 | 光谱仪_积分球_分布光度计_灯具检测生产厂家_杭州松朗光电【官网】 | 锌合金压铸-铝合金压铸厂-压铸模具-冷挤压-誉格精密压铸 | 大型低温冷却液循环泵-低温水槽冷阱「厂家品牌」京华仪器_京华仪器 | 学校用栓剂模,玻璃瓶轧盖钳,小型安瓿熔封机,实验室安瓿熔封机-长沙中亚制药设备有限公司 | 河南生物显微镜,全自动冰冻切片机-河南荣程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 工作心得_读书心得_学习心得_找心得体会范文就上学道文库 | 广州迈驰新GMP兽药包装机首页_药品包装机_中药散剂包装机 | 二次元影像仪|二次元测量仪|拉力机|全自动影像测量仪厂家_苏州牧象仪器 | 分轨 | 上传文件,即刻分离人声和伴奏 | 不锈钢水管-不锈钢燃气管-卫生级不锈钢管件-不锈钢食品级水管-广东双兴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发电车出租-发电机租赁公司-柴油发电机厂家 - 北京明旺盛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