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高中化學教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編寫教案有助于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辦事認真的習慣;可使備課充分,上起課來有條不紊。優秀的《高中化學教案》是什么樣的?下面給大家帶來《高中化學教案》,供大家參考。

《高中化學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塊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初中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都與生活聯系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的、聽到的和摸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為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知識基礎、幫助他們了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他們深入學習的欲望。

苯就是幾種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為必修內容。本節課主要介紹苯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對學生苯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它是對中學階段烴類成鍵知識以及性質的總結與拓展。學好苯的知識對后續有機物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能利用物質的結構推斷物質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性質來推斷物質的結構。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在學習苯的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甲烷和烷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結構特征和特征反應。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這些知識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已經具備的“先行組織者”,苯有關知識的學習要以此為基礎,注意新知識和“先行組織者”之間的聯系。學生運用“先行組織者”對苯分子的結構進行推測,繼而根據分子結構推測苯的化學性質。

三、具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例舉苯的主要物理性質(顏色、狀態、熔點、沸點);掌握苯的分子結構并能夠描述其結構特征;通過苯與溴、濃硝酸等反應,掌握苯能燃燒、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苯分子組成及結構、性質的探究加強觀察、歸納、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訓練,進一步認識研究有機物的一般過程和方法;以苯為例,論證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辨證關系;參與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顯地表現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體會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認識技術的更新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以化學史為載體的科學探究法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20__年4月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這一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使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根據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教學設計思想,依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原則,在構建學生的學習環境時,采用的是“拋錨式教學”。

本節課沿著歷史的發展脈絡設置了八個學習任務,將一個完整的發現苯、認識苯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運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親歷“苯的發現之旅”,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樂趣,訓練科學方法。本課采用化學史和科學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把演示實驗、探究實驗、苯分子結構假說的提出和證實(或發展)串聯起來,按科學發現基本過程的順序設計教學程序。從發展學生自主性、創新性的角度出發,先啟發學生自己寫出C6H6可能的鏈烴結構簡式,然后設計實驗否定苯具有鏈式結構,從而發現并明確問題。再通過介紹凱庫勒等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從運用假說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并體驗科學探索的基本過程。

六、教學信息技術

依據心理學知識,人類獲取的信息80%來源于視覺,多種感覺協調運用時,獲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節課采用多媒體幻燈片與板書結合的呈現方式增強信息刺激力度,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盡可能多地獲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結構模型、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相關實驗裝置及其藥品。

《高中化學教案》篇2

[教學設計說明]

通過第一節“元素與物質的分類”的學習使學生能用化學的眼光看清這個物質的世界,第二節進一步學習這六類物質中最重要的三種“電解質:酸、堿、鹽”并能書寫離子方程式;酸、堿、鹽之間大多是復分解反應(無化合價變化);

第三節研究氧化還原反應是根據反應物在化學反應中的表現(元素的化合價有變化)而將反應物分為氧化劑和還原劑,是研究物質性質的又一新角度,同時也為后面“化學反應的利用——原電池”奠定基礎.

因此根據本節教材承上啟下的作用而設計的教學思路是:

(1)鞏固和加強元素化合價知識,使學生充分感知化合價變化是“物質世界”相互轉化中最普遍和最有利用價值的化學變化;同時也是對初中化學薄弱環節一個及時的補充和提高;

(2)從新的角度歸納“物質的分類及其化學反應”的特點,使學生明確物質世界中兩大類反應:“復分解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別,認識“物質世界”的復雜性(有無數變化)與簡單性(只二大類反應)、個性(有電子轉移、無電子轉移)與共性(有新物質生成)的對立統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對多個化學反應的分析、歸納,采取“概念形成”的方法使學生能從化合價的變化的角度認識并建立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2)通過實驗事實和思考,初步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轉移,并認清電子轉移與化合價升降的相關關系。

(3)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初步了解氧化還原反應對人類社會的利弊。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由點及面的學習能力:通過氧氣作為氧化劑的代表,一種典型物質的性質可以代表一類物質的性質;這一學習方法在以后的同族元素性質的學習中要得到廣泛的應用,日常生活中“窺一斑而知全貌”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策略。

2.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的探究能力:化合價的變化是氧化還原反應的外在特征與表現,其內在的本質原因應通過實驗來探究分析,在實驗中電流計指針的偏轉可以有力的證明電子的轉移是反應內在的原因。

3.培養學生課堂學習的自我總結能力: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課堂的最后讓五名學生分別充當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氧化還原反應來上臺自我表述與總結,是本節課設計的一個亮點,生生互動的參與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1)重點是理解并建立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會用“雙線橋”法標明電子的方向及數目。組織好課堂總結的擬人化表演。

(2)難點是使學生能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并建立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理解氧化還原反應各種概念之間的聯系。掌握氧化性、還原性的內涵,能自我總結出兩組概念的對立統一網絡。

(3)關鍵是引導并做好幾個實驗探究出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的實質達到良好的效果。

實驗準備:

[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課題引入

[投影與實物]

1.旺旺雪餅----干燥劑

(主要成分:生石灰)

2.月餅---脫氧劑實物展示

(主要成分---還原鐵粉)

3.脫氧劑介紹:幻燈片

防止氧氣氧化

學生知道干燥劑

但不知道脫氧劑

比較新穎,興趣大.

概念形成

(由點及面能力)

1.最常見的氧化劑是誰?

2.氧氣在化學反應(鈉、鐵、硫、磷)中的共同特點。

3.氧化劑概念:(板書)學生能答出:氧氣

學生上板書寫化學方程式

討論:化合價均降低

知識引伸

知識遷移

(對立統一思想)1.常見的氧化劑還有哪些?

化合價變化特點?舉例:

H2+CuO=Cu+H2O

2.什么叫還原劑?

常見的還原劑有哪些?

學生討論并筆記

判斷氧化劑

學生回答

知識網絡的構成

(對立統一能力)

[重點]1.實驗演示:

銅→氧化銅→銅

2.概念聯系:

氧化劑——被還原——發生

還原反應——生成還原產物

還原劑——被氧化——發生

氧化反應——生成氧化產物

知識網絡構成:

化合價降低

氧化劑+還原劑=

深化理解

氧化劑和還原劑概念

思考并討論:

氧化劑為何是被還原?

(是被還原劑還原)

還原劑為何是被氧化?

(是被氧化劑氧化)

學生筆記:

還原產物+氧化產物

化合價升高

活動探究:

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

1.反應特征:化合價有升降,且還原劑化合價升高總數和氧化劑化合價降低的總數相等

2.為什么化合價會有升有降?

怎樣用實驗證明你的觀點?

3.實驗演示:

Zn+CuSO4=Cu+ZnSO4

電流計指針偏轉

4.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

有電子轉移學生筆記

學生交流并總結:電子是帶負電的,得電子化合價降低,失電子升高.

學生探究:電子得失形成回路則形成電流,電流針有現象.

學生討論與總結:

實質是有電子轉移

1.雙線橋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略

H2+CuO=Cu+H2O

Zn+CuSO4=Cu+ZnSO4

學生練習

活動表演

與課堂總結

(激發學習興趣,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1.要求五名學生(拿展板):

各自表述物質及反應的特點

(學生甲):氧化劑

(學生乙)還原劑

(學生丙)還原產物

(學生?。┭趸a物

(學生戊)氧化還原反應

2.組織學生上臺表演

并補充說明

3.投影與總結表揚

學生小組討論

推薦小組代表上臺表演:

(甲)我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在反應中化合價降低(因為我得電子),我會被還原劑還原,發生還原反應,生成還原產物;

(乙)我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在反應中化合價升高(因為我失電子),我會被氧化劑氧化,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氧化產物;

(?。┪沂沁€原產物,是氧化劑被還原后的產物(化合價降低后的產物);

(戊)我是氧化產物,是還原劑被氧化后的產物(化合價升高后的產物)。

(丙)我是氧化還原反應,我的特征是有化合價的升降,且升與降的總數相等;我的實質是發生了電子的轉移,且得與失的電子總數相等。

[課后反思]

1.本節課的引入與概念形成是很成功的,知識網絡的構成給學生的印象深刻,達到預期的效果,雙線橋的練習略顯“單薄”(準備是下節課的重點),最后學生的擬人化總結與表演非常成功,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2.有一個班在表演中,一名學生這樣說:“我是還原劑,在反應中化合價升高,因為我失電子.我的老婆是氧化劑,我的兒子是氧化產物.”弄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那個氧化產物的同學氣憤的不行,但也是一臉的無奈.當時我也很吃驚,評價比較形象,但不適合中學生.

《高中化學教案》篇3

各位評委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化學反應的限度》,選自新課標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課時。

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本節的教學設計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及處理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三.教學目標、重難點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確定

四.教學策略和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化學反應的限度》是化學學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識之一,也是深入認識理解化學反應特點和進程的入門知識,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廣泛的應用。

1.本節教材在編排上具有以下特點:

(1)安排在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進行探究和總結之后,為學生學習本節內容奠定了知識基礎。

(2)通過化學史實(煉鐵高爐尾氣之迷),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求知欲,為學生學習本節知識鋪設了心理橋梁

(3)經過對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可逆反應→平衡狀態的分析推進,逐步形成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體現了學習循序漸進的原則。

(4)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知識的實踐性。

(5)注重知識的基礎性,沒有從原理、定義的高度予以重點討論,體現了大眾教育的思想,并為選修教材的學習留有充足的空間.

2.教學設想:

本節課的教學旨在由淺入深,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和實驗中抽象出有關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個由宏觀到微觀、由感性到理性、由簡單到復雜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動態平衡的觀點,讓學生理解化學反應限度的本質原因及外部特征,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主要過程是:

3.教材處理(基于以上設想,我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

(1)引入學生分組實驗,通過對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的實驗設計和探究,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從而認識并相信可逆反應的`存在。

(2)通過動畫模擬,變微觀為直觀,化抽象為具體,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可逆反應本質的認識和理解。

(3)以學生實驗為媒介,通過對溶解平衡狀態的分析討論,類比導入化學平衡狀態和化學反應限度的學習。

(4)將科學史話放到本節最后,為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創造機會,從而形成其對所學知識價值的認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在知識拓展部分,增加演示實驗,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本部分知識的積極性,為選修教材的深入學習埋下伏筆。

(6)通過階梯式的習題設置,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梳理知識脈絡,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前面對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及影響因素的學習和探究為本節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

2.本節知識理論性較強,需要學生要具有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學生在此之前缺乏類似的學習經驗和探究經歷

三.教學三維目標、重難點及教學方法和手段

基于以上幾方面的考慮,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可逆反應,化學平衡的概念;了解影響化學反應限度的因素

(2)理解化學反應限度的本質原因及外部特征;

(3)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能設計并完成一些化學實驗,通過實驗探究形成化學平衡的概念及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通過探究實驗認識化學平衡與反應限度,并用得到的結論去指導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提高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

n教學重點: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

n教學難點:化學反應限度的本質原因和外部特征。

n教學方法:科學探究(問題探究和實驗探究相結合);思考與交流。

n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動畫模擬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導發現、探索問題

我們知道化學反應中,反應物之間是按照化學方程式中的計量關系進行反應的,那么,在實際反應中,反應物是否能真正按相應的計量關系完全轉化為生成物呢?

若以CaCl2與Na2SO4的反應為例,應如何設計實驗驗證呢?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這樣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并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填寫表格。培養其動手能力,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并自主發現化學反應的可逆性。激起其進一步探究的意識。

實驗步驟

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4ml1mol/LCaCl2溶液,然后滴加1mol/LNa2SO4溶液5~10ml

靜置,取上層清液少許,置于另一只試管中,向其中滴加適量1mol/LNa2CO3溶液

實驗現象

用離子方程式解釋

列出你對問題的想法

(二)提出概念、提出新的研究題目

那么什么是可逆反應呢?學生可輕而易舉地給出概念。為加深學生對可逆反應的認識和理解,變微觀為直觀,化抽象為具體,我在此處加入了動畫模擬。接著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內化其對可逆反應的認識。

并以此為契機,提出新的探究題目:根據以上探究,你能否總結出可逆反應具有哪些特征?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可逆反應的四個特征。

(三)問題引導、類比分析、合作探究

由實驗可知Ca2+與SO42-反應是可逆的,CaSO4在生成的同時也在溶解,CaSO4的生成速率與溶解速率相等時,溶液處于何種狀態?該狀態有何特征?

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此條件下溶解量達到了溶解限度,CaSO4達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狀態。

此時及時提出問題:那么化學反應中是否也同樣存在化學反應限度和平衡狀態呢?

通過這樣的類比,由宏觀到微觀,由感性到理性,為學生營造了積極的心理氛圍和思考空間。

接著,趁熱打鐵,以學生較熟悉的可逆反應氮氣與氫氣合成氨為例,引導學生展開問題探究:

(1)當反應剛開始時,是反應物濃度大還是生成物的濃度大?

(2)當反應剛開始時,是正反應速率大還是逆反應速率大?

(3)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物濃度和生成物濃度如何變化?

(4)隨著反應的進行,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如何變化?

(5)反應進行到什么時間會“停止”?

(6)此時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如何變化?

(7)給這個狀態命名?

(8)反應真的停止了嗎?

通過以上8個問題的思考討論,步步推進,化學平衡狀態和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也隨著揭開層層面紗,露出廬山真面目。

(四)提出概念、建立圖像、聯系生活

那么什么是化學平衡狀態呢?你能否用時間——速率圖象表示其建立過程?

在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后。

我用大屏幕播放化學平衡狀態建立的時間——速率圖象,以加深學生對化學平衡狀態建立過程的理解。

接著繼續引導:我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類似的動態平衡實例?你能舉出一些嗎?

然后以對“水槽中的進出流水”的生活實例的分析,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化學平衡狀態的理解。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深入淺出,實現由微觀到宏觀、由理性到感性的回歸。

此時再提出:化學反應平衡狀態有哪些特征呢?

通過學生小組交流和師生互動得出化學平衡狀態的五個特征。

此時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也已水到渠成

(五)實際應用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科學史話”。

并提出問題:高爐高度增加,為什么CO的濃度、比例沒有發生變化?使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其對所學知識價值的認同,激發學習積極性。

(六)拓展延伸

任何可逆反應在給定條件下的進程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同反應的限度不同,那么影響化學反應限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探究欲,我在此增加了演示實驗:NO2平衡混合氣在冷熱水中的顏色改變

并在說明影響化學平衡狀態的外界條件以后,強調指出:有興趣的同學可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中深入學習。以真正實現知識的延伸。

《高中化學教案》篇4

第二節分子的極性

【學習目標】

1、理解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的概念。

2、掌握分子極性的判斷方法。

3、了解相似相溶規則及其在中學化學中的應用。

[復習]

[練習]指出下列物質中的共價鍵類型

1、O22、CH43、CO24、H2O25、Na2O26、NaOH

活動與探究[實驗1]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新授]

1、分子極性的分類及其概念

極性分子:。

非極性分子:。

2、分子極性的判斷方法

(1)雙原子分子:取決于成鍵原子之間的共價鍵是否有極性

極性分子:AB型,由構成的分子,如。

非極性分子:AA型,由構成的分子,如。

(2)多原子分子(ABm型):取決于分子的空間構型

(1)空間構型法

的分子為非極性分子;的分子為極性分子。

(2)物理模型法

ABn型分子極性的判斷可以轉化為物理上受力平衡問題來思考。判斷中心原子是否受力平衡,如果受力平衡則ABn型分子為非極性分子,否則為極性分子。

分析:CO2、H2O、NH3、BF3、CH4的分子極性

課本P75-4:孤對電子法

在ABn型分子中,若中心原子A無孤對電子(未成對電子),則是非極性分子,若中心原子A有孤對電子則是極性分子。

例如:CO2、CH4、SO3中心原子(C、S)無孤對電子,是非極性分子。而像H2O、NH3、NCl3中心原子(O、N)有孤對電子,則為極性分子。

練習:請判斷PCl3、CCl4、CS2、SO2分子的極性。

課本:P73-[交流與討論]P75-5學生完?

總結:鍵的極性與分子的極性的區別與聯系

概念鍵的極性分子的極性

含義極性鍵和非極性鍵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決定因素是否由同種元素原子形成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聯系1.以非極性鍵結合的雙原子分子必為非極性分子;

2.以極性鍵結合的雙原子分子一定是極性分子;

3.以極性鍵結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極性分子,

由該分子的空間構型決定。

說明鍵有極性,分子不一定有極性。

[練習鞏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1、凡是含有極性鍵的分子一定是極性分子。2、極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極性鍵。

3、非極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極性鍵。4、非極性分子一定不含有極性鍵。

5、極性分子一定不含有非極性鍵。6、凡是含有極性鍵的一定是極性分子。

7、非金屬元素之間一定形成共價鍵。8、離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共價鍵。

[實驗2]碘在水中和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情況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3、分子的極性對物質物理性質的影響

A.分子的極性對物質的熔點、沸點有一定的影響,。

B.分子的極性對物質的溶解性的影響:

相似相溶規則:。

思考:請例舉化學中常見情況。

C.極性分子在電場或磁場力的作用下會發生偏移。

課堂小結:

1、分子的極性: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2、分子極性的判斷方法:空間構型法

3、分子的極性對物質物理性質的影響:相似相溶規則

【課堂練習】

1.把下列液體分別裝在酸式滴定管中,并使其以細流流下,當用帶有靜電的玻璃棒接近液體細流時,細流可能發生偏轉的是()

A.CCl4B.C2H5OHC.CS2D.CH3Cl

2.CO2、CH4、BF3都是非極性分子,H2O、NH3都是極性分子,由此推測ABn型分子是非極性分子的經驗規律正確的是()

A.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內B.分子中不含有氫原子

C.在ABn分子中A原子沒有孤對電子D.中心原子的化合價的絕對值等于該元素的價電子數

3.判斷XY2型分子是極性分子的主要依據是()

A.分子中存在極性鍵B.分子中存在離子鍵

C.直線型結構,兩個X--Y鍵的夾角為1800D.非直線型結構,兩個X--Y鍵的夾角小于1800

4.能說明BF3分子中的四個原子在同一平面內的理由是()

A.任意兩個B—F鍵之間的夾角為1200B.B—F鍵是非極性鍵

C.B原子與每個F原子的相互作用相同D.B原子與每個F原子的距離相等

《高中化學教案》篇5

教學重點: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與水解平衡移動。

2.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難點: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設計:

師生共同鞏固第一課時相關。

根據鹽類水解規律分析

醋酸鉀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鋁溶液呈性,原因;

【設疑】

影響鹽類水解的內在因素有哪些?

【講解】

主要因素是鹽本身的性質。

組成鹽的酸根對應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堿性就越強,越高。

組成鹽的陽離子對應的堿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強,越低。

【設疑】

影響鹽類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講解】

(1)溫度:鹽的水解是吸熱反應,因此升高溫度水解程度增大。

(2)濃度:鹽濃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鹽濃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堿能促進或抑制鹽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鹽溶液加入堿,就會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動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則抑制水解。

【設疑】

如何判斷鹽溶液的酸堿性?

【講解】

根據鹽的組成及水解規律分析。“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作為常規判斷依據。

分析: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設疑】

如何比較溶液中酸堿性的相對強弱?

【講解】

“越弱越水解”

例題:分析溶液與溶液的堿性強弱?

∵的酸性比酸性強。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溶液堿性強于溶液堿性。

【設疑】

如何比較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p>

【講解】

電解質水溶液K存在著離子和分子,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定量關系,也存在量的大小關系。

(1)大小比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據多元酸分步電離,且越來越難電離分析。如:在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鹽溶液,根據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離子濃度的比較要看溶液中其他離子對其影響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離子濃度比較,要進行綜合分析,要考慮電離、水解等因素。

(2)定量關系(恒等式關系)

①應用“電荷守恒”分析:

電解質溶液呈電中性,即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相等。如溶液中,陽離子有和,陰離子有,根據電荷守恒原理有:

②應用“物料守恒”分析。

電解質溶液中某一組份的原始濃度(起始濃度)應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種存在形式的濃度之和。如:晶體中,在溶液中:

總結、擴展: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及其影響原理。

2.鹽類水解知識的應用:

(1)配制某些鹽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離子。如除去溶液中混有的。

3.擴展

泡沫滅火劑包括溶液(約1mol/L),溶液(約1mol/L)及起泡劑。使用時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溶液和溶液的體積比約是。若用等體積、等濃度的溶液代替溶液,在使用時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為;若用固體代替溶液,在使用時也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為。泡沫滅火器內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鋁溶液,鐵筒里盛碳酸氫鈉溶液,不能把硫酸鋁溶液盛在鐵筒里的原因是。

板書設計:

1.水解的一般規律

(1)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可作為鹽溶液性質(酸性或堿性)的常規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堿越弱,對應陽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強,對應弱堿陽離子濃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陰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堿性越強,對應酸根離子濃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強不水解。

2.外界條件對鹽水解的影響

(1)溫度(實驗1)

(2)溶液的酸、堿性(實驗2)

3.鹽類水解利用

(1)應用水解知識,配制某些鹽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方法:加酸,抑制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離子:如溶液中混有雜質。方法:加熱,促使水解,使生成除去。

《高中化學教案》篇6

一、說教材

《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中的第三節。因為在中學階段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中,《氧化還原反應》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學生對本節教材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其以后對化學的學習。

這部分內容既復習了初中的基本類型反應及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的重要知識并以此為鋪墊展開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較深層次的學習,又還將是今后聯系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紐帶。

氧化還原反應像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等內容一樣,歷來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還原是一對典型的矛盾,它們既對立,又統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應發生必然有還原反應發生,它們絕對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統一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瘜W中的對立統一現象到處可見,通過認真引導,就可以使學生逐步理解對立統一規律在自然現象里的體現。反過來,這又會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學習化學知識,對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不同種類的化學反應,學習過大量的化學反應,知道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等反應類型。但是沒有形成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無法分析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鐵的反應類。初三化學教材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介紹比較簡單,即“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生成物是氧化劑。氧氣是一種常見的氧化劑?!焙汀昂趸衔锢锏难醣粖Z去的反應叫做還原反應。”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不夠全面、不夠本質。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氧化還原反應、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原子之間的電子轉移三者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2)了解氧化劑、還原劑;氧化性、還原性;被氧化、被還原;氧化反應、還原反應;氧化產物、還原產物五對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演變,由表及里培養思維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態度、勇于探索的品質學習化學。

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與研究,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

(2)通過小組討論、代表匯報的形式使表達能力得到培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知事物的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對立統一的觀點。

四、說重點、難點

重點: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理解氧化還原反應;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難點: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五、說教法

采用“問題引導—深入探究”的教學模式,并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氧化還原反應這一系統概念的建立為主線,從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價升降的表面現象再到電子轉移的本質原因層層推進,逐步深入;并以基本類型反應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氧化劑與還原劑、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等為輔線來充實基本概念;同時加以一定量的應用、練習來鞏固、深化和發展概念。

六、說學法

注重指導學生勤于思考、表達完整、學會交流、善于總結、學會比較記憶等方法。

七、說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

多媒體演示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實驗、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請學生寫出反應方程式①2Mg+O2=2MgO;②H2+CuO=Cu+H2O提問此反應屬于什么反應類型?氧化和還原反應是分別獨立進行的嗎?

(學生隨意發揮:Mg得到氧發生氧化反應、化合反應,CuO失去氧發生還原反應、置換反應。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同時存在,同時發生,它們是對立統一,不能分開的。)

提問③2Na+Cl2=2NaCl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學生認為不是,事實上這個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在這個過程中,以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提問,討論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中的矛盾點,引出氧化還原反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進行“對立統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提示學生從化合價角度分析①②③三個反應的共同點,學生經過討論、分析、尋找規律,得出結論:元素化合價有升降。

新課講授

通過引導同學分析①②③三個化學反應,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凡是有化合價升降的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元素化合價有升降。

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原子這間的重新組合,我們知道,元素化合價的升降與電子轉移密切相關,氧化還原反應中,粒子間發生重新組合,元素的化合價發生變化,必然與原子結構有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是什么?

同學們帶著問題觀看多媒體動畫模擬氯化鈉和氯化氫的形成過程。

觀看結束后,請同學寫出這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并標明元素的化合價變化。提問為什么氧化還原反應前后元素化合價會發生變化?其本質原因是什么?

同學們討論,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有電子轉移(得失電子或共用電子對偏移),培養學生由表及里的邏輯性思維。

同學們總結出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發生變化,在反應中反應物被氧化或被還原。引出氧化劑、還原劑概念的講述:在反應中,氧化劑是得到電子的或電子對偏向的物質,本身具有氧化性,反應后化合價降低;還原劑是失去電子的或電子對偏離的物質,本身具有還原性,反應后化合價升高。整個反應過程電子從還原劑轉移到氧化劑。

《高中化學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甲烷》內容選擇于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這一節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內容,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后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了解甲烷的電子式、結構式的寫法,并掌握甲烷分子的正四面體結構及其對性質的影響。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學性質,著重強調取代反應。

(3)通過對物質立體構形的理解使學生逐漸培養形象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環境、能源等問題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甲烷的結構特點和甲烷的取代反應。

難點:主要是學生有機物立體結構模型的建立,具體體現在如何將甲烷和烷烴的結構特點、有機物的成鍵特點從實物模型轉換為學生頭腦中的思維模型,幫助學生從化學鍵的層面認識甲烷的結構和取代反應。

二、學生分析

關于甲烷,學生在初中化學中已經學習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教材在介紹這些知識時,非常注重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另外,結構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結構方式,而不能真實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學生將會產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錯誤認識。而對分子的立體結構的認識有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有機分子結構的了解,并最終影響他們對有機物分子化學性質的了解和學習。因此,要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讓學生在三維空間中對有機物分子有個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其化學性質。

三、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1、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探索法

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不僅注意觀察,同時還啟發了學生積極思維,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規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

2、多媒體教學法

由于甲烷分子的正四體結構和甲烷的取代反應機理很抽象,對初學有機物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是本節課的難點。故用計算機的多媒體動畫進行直觀分析,輔以直觀教具(模型、折紙)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化解了難點。實驗錄像的播放有助于全體學生觀看到實驗現象。

3、本節課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通過創設問題、討論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設計

1、引入

通過一段生活錄像引入,從日常實際生活出發,使學生初步了解有機物,復習通過燃燒產物來確定所含元素的實驗,進入最簡單的烴——甲烷的學習

2、探索甲烷的結構

[課堂探究練習1]已知甲烷僅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其中質量分數c%=75%,H%=25%。請同學們推出甲烷的化學式。

[課堂探究練習2]畫出碳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甲烷分子的結構,空間構型又可能有哪幾種情況?

由于學生在有關物質結構方面知識的局限性,因此在學習甲烷分子的結構時,首先在課前布置學生認真預習教材,并要求學生做實踐活動,即自己動手制作甲烷分子的結構模型,然后課堂上再拿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紹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使學生在對比之中,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3、實驗探究化學性質

在學生解甲烷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甲烷的化學性質上?;貞懊嫠v的“結構決定性質”,接著引導學生通過結構理解甲烷的有關化學性質:

(1)甲烷的可燃性決定了它有什么用途呢?有什么優點呢?寫反應方程式,介紹爆炸極限問題,以甲烷作能源為例講解科學與社會的關系,滲透環保、能源問題。關心社會,并讓學生思考礦井生產為了避免瓦斯爆炸應該采取的安全措施是什么?介紹新農村沼氣池情況??梢匝a充演示甲烷通入高錳酸鉀溶液的反應。

(2)甲烷的取代反應是本節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機反應類型,對于實驗的處理,由于教材上演示實驗現象不利于后排學生觀察,播放實驗錄

像:(取代反應實驗:用排飽和食鹽水法將甲烷和氯氣依次收集在100ml的量筒中,其中甲烷20ml,氯氣80ml,光照。)在實驗的基礎上,先使學生有一個甲烷分子中氫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后再通過給出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幾步方程式,向學生說明甲烷分子中的氫原子不僅一個能夠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進而講清取代反應的確切涵義。結合球棍模型和電腦模擬,幫助學生理解取代反應的實質。通過電腦模擬,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學生學習興趣大,對取代反應的實質的理解也更深刻,對學生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反復播放。明確取代反應和置換反應的區別。

(3)簡介甲烷的熱分解反應,結合性質總結甲烷的用途。

4、練習鞏固

利用多媒體投影練習內容,讓學生當堂練習,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教師及時進行點評。

《高中化學教案》篇8

教材分析

鈉的化合物很多,本節教材在初中已介紹過的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等的基礎上,主要介紹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對于過氧化鈉,重點介紹它與水的反應,及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還簡單介紹了過氧化鈉的用途。其中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本節的難點。

對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重點介紹它們與鹽酸的反應,以及它們的熱穩定性。同時,通過對它們的熱穩定性不同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鑒別方法。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同時也是本節的重點。

本節教材與第一節教材相類似,本節教材也很重視實驗教學。例如,教材中對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介紹,都是先通過實驗給學生以感性知識,然后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編寫方式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能主動學習。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實驗,具有探索和設計實驗的性質,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能力。

在介紹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及它們的熱穩定性時,采用了對比的方法,這樣編寫,可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記憶知識,也有利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材也重視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及化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法建議

1.加強實驗教學??蓪⒁恍┭菔緦嶒炞鲞m當的改進,如〔實驗2-5〕可改為邊講邊做實驗??裳a充Na2O2與CO2反應的實驗,把蘸有Na2O2的棉團放入盛有CO2的燒杯中,觀察棉團的燃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反應及其應用。

還可以補充Na2O2漂白織物的實驗,以說明Na2O2的強氧化性。

Na2O2 的性質也可運用滴水著火這一引人入勝的實驗來引入。

2.運用對比的方法。對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質,可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填寫表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訓練學生科學的方法。

3.緊密聯系實際。

教學要盡可能地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系起來。對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據的化學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學生說明在后面的課程里將會學到。

4.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或參考有關我國純堿工業發展的史料,宣揚侯德榜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可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侯氏制堿法講座。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鈉的化合物

重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難點: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提問]鈉與非金屬反應,如Cl2、S、O2等分別生成什么物質?而引入新課

1.鈉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樣品,讓學生觀察后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

(2)演示課本第32頁[實驗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體的兩只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氣體(圖2-6)。

演示[實驗 2-6]用棉花包住約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在棉花上滴加幾滴水(圖2-7)。觀察發生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出鈉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①Na2O、Na2O2與水反應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氣)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氣)

②Na2O2、Na2O與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氣)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氣)

[討論]

①Na2O2是否是堿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強氧化劑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結論:

Na2O2與水作用除生成NaOH還有氧氣生成,與二氧化碳反應除生成Na2CO3外也還有氧氣,所以Na2O2不是堿性氧化物,由于與某些物質作用產生氧氣,所以是強氧化劑。

[補充實驗]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織物的漂白實驗,有色織物褪色。

②將酚酞試液滴入該溶液,酚酞開始變紅,又很快褪色。

[結論]過氧化鈉有漂白作用,本質是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課過程中始終要求對比的形式進行比較氧化物的聯系與區別

2.鈉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①展示Na2CO3 、NaHCO3樣品,做溶解性實驗。

演示實驗第32頁[實驗2-7][實驗2-8]

a.Na2CO3 、NaHCO3與鹽酸反應,比較反應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熱穩定性實驗

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將二者的性質總結列表。

②讓學生回憶將過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時的反應現象及有關化學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問]: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外因條件變化時,二者可否相互轉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質: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氫鈉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質:

③“侯氏制堿法”及碳酸鈉、碳酸氫鈉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學生閱讀課文后總結得出。

總結、擴展:

(1)總結

通過列表對比學習:鈉的氧化物;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以及連線法表示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轉化,可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及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2)擴展

根據Na2O2的性質可知Na2O2與CO2 、H2O反應,則可增加可燃燒氣體(如CH4、 H2、 CO……)與Na2O2共存于密閉容器,電火花點燃時反應以及酸式碳酸鹽與Na2O2共熱時的反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根據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轉化,不僅可掌握碳酸鹽、碳酸氫鹽相互轉化的一般規律,同時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態時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在固態時,可用加熱法,在溶液中則需選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決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業:

1.補充作業

(1)向飽和Na2CO3溶液中通過量的CO2的現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鈉塊(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與水完全反應,生成氣體1.12L(標準狀況),將這些氣體引燃后冷卻到標準狀況,剩余氣體為0.0336L,求鈉塊中單質鈉、氧化鈉、過氧化鈉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與NaHCO3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堝中充分加熱至質量不變時,將殘留固體用足量的鹽酸溶解可產生標準狀況的氣體3.36L;若將28.2g原混合物與鹽酸反應則放出標準狀況下氣體4.48L,由此計算:①殘留固體質量,②n值,③NaHCO3質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鹽的質量為13.7g時,通入多少克CO2?

(5)200℃時,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氣體與足量Na2O2充分反應后,固體質量增加3.6g,求混合氣體的平均分子量。

《高中化學教案》篇9

一、教學目標

1.會寫甲烷的結構式和電子式,能識別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

2.了解甲烷的化學性質,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3.通過甲烷的分子結構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質,并設計實驗來證明,初步掌握研究物質的方法。

4.認識化學微觀世界分子結構的立體美。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甲烷分子結構,化學性質及取代反應的含義。

【難點】

理解甲烷分子結構決定了性質,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上課,同學們好,請坐。

在我們前面的學習中,已經了解了很多種物質,比如堿金屬元素、鹵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也曾了解和接觸過另外一類物質,如甲烷、乙烯、乙炔、蔗糖、葡萄糖、酒精等等。前一類物質我們稱之為無機物,后者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即將學習和討論的一類重要的物質——有機物。有機物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在人們的衣、食、住、行、醫療保健、工農業生產及能源、材料和科學技術領域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甲烷的結構

【提出問題】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這是因為它本身只含有一個碳原子,而且只含有有機物必須含有的兩種元素:碳和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資料,找出甲烷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

【教師講解】教師講解結構式。

【過渡提問】那么甲烷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間是如何分布的呢?(過渡提問,可不回答。)

【教師講解】實際上,科學研究發現,甲烷分子是一個以碳為中心的正四面體結構,碳與每個氫間形成的鍵長鍵角都是相同的。下面我們大家都用自己手中的橡皮泥和牙簽是做一個甲烷的模型,觀察一下它的結構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開始制備,教師巡回進行指導。

【教師展示】通過展示實驗室中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進一步驗證甲烷分子的空間構型,它是一個正四面體結構。

2.甲烷的物理性質

【教師引導】從多媒體播放的視頻(關于甲烷應用和物理性質的趣味資料)中,你能從中提取哪些關鍵信息?

【學生回答】甲烷俗名叫沼氣,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可用作燃料;無色無味,密度比空氣小,極難溶于水。甲烷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6,空氣的平均分子量為29,因此甲烷密度比空氣小。

【過渡提問】了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質,那甲烷有什么化學性質呢?

3.甲烷的化學性質

(1)甲烷的氧化反應

【教師引導】相信大部分同學家里都使用天然氣吧,那我們很容易就能得到甲烷可以燃燒的化學性質,請推測一下燃燒產物是什么?

【學生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

【視頻演示】確實是,接下來請同學們觀看驗證甲烷燃燒生成產物的實驗視頻,通過燒杯壁的水珠以及變渾濁的澄清石灰水進一步驗證了剛剛同學們的猜想。請同學們寫出反應方程式。

【學生回答】進行書寫。

【教師補充】把等號改成箭頭,這是有機反應的一個特殊之處:

同時提醒學生可燃性氣體在點燃前要驗純。

【教師講解】甲烷燃燒是一個氧化的過程。但是甲烷性質穩定,不與酸性高錳酸鉀這樣的強氧化劑反應,也不易與酸或堿反應。甲烷四條碳氫鍵,它們是飽和鍵,由結構決定性質也可以推斷出,甲烷的性質穩定。

(2)甲烷的取代反應

【過渡】甲烷的性質穩定,與一般的物質不反應。其實,除了會與氧氣反應以外,甲烷還會與氯氣發生反應,那會產生什么現象,同學們注意觀察。

【教師演示】演示科學探究中的實驗。同學們觀察到了什么?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光亮地方的集氣瓶中氣體的顏色變淺,證明有新的物質生成了,有白霧產生,試管內壁油狀液滴,這些是生成物。

【教師提問】根據反應物的元素組成,你能推測出生成物嗎?

【小組討論】白霧可能為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氣體是甲烷中的氫原子與氯氣中的氯原子的結合,你能由此推測油狀物的成分嗎?

【學生回答】油狀物可能為甲烷中剩余原子與氯原子的結合,即甲烷中一個氫原子被氯原子替換了。

【教師講解】同學們的猜想非常好,你能嘗試寫出這個反應嗎?

【教師講解】方程式書寫的非常準確,甲烷中的氫原子確實可以被氯原子取代,但取代一個氯原子的時候生成的物質卻是氣態的,而非油狀物,這就證明反應還有其他物質生成。其實甲烷與氯氣的反應是分步進行的,一個氫原子被替代后的產物中氫能繼續被替代,共分四步完成。

【提出問題】你能猜想一下生成的其他幾種物質是什么嗎,并類比第一個反應寫出它們的方程式嗎?

【動畫展示】觀看視頻動畫展示的甲烷與氯氣發生反應時分子模型的變化,驗證學生的猜想。

【教師講解】一氯甲烷為氣體,二、三、四氯甲烷為液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稱四氯化碳,為常用的溶劑。并由黑布下的集氣瓶沒明顯現象,得出反應需要光照的條件,提醒學生補充反應條件。并介紹其為取代反應。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總結取代反應的概念?

【學生回答】有機物分子力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替代的反應叫取代反應。

環節三:鞏固提升

環節三: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可以是知識,也可以是學習方法。

布置作業:大家看到這個取代反應,能不能想到哪個無機反應類型與之是十分相似的呢?對,就是置換反應,那么同學們就在課下整理一下置換反應與取代反應的基本特點,并形成表格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分享。

《高中化學教案》篇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了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強弱電解質的概念。

(2)讓學生掌握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并從電離的角度理解酸、堿、鹽的本質。

(3)通過設計探究性實驗得到離子反應的實質和離子反應條件,并能分析離子共存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探究實驗和設想驗證得到離子反應的條件,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從實驗現象出發探尋反應本質。

(2)通過分析離子共存問題,讓學生形成從現象到本質再到運用的思維意識。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探究討論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

(2)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于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階段化學學習的重要基礎。二.教學重點、難點

電解質的概念、離子反應及其條件、離子的共存問題。三.教學方法

討論+探究+實驗四.教學過程

〔引入〕前面,我們在學習溶液中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時,簡單介紹了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生成了離子的知識。那么,請問:是不是所有的酸堿鹽都能在水溶液中發生電離呢?哪些物質能發生電離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學習新知識——離子反應。要學習離子反應的知識,我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電解質的問題。

〔討論〕什么是電解質?什么是非電解質?一、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一)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概念:電解質: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

非電解質: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狀態下都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分析:1.強調關鍵字。2.強調化合物,單質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討論1:下列物質中哪些是電解質,那些是非電解質?

稀硫酸、氯化氫氣體、氯化鈉固體、氫氧化鈉固體、碳酸鈣、銅、石墨、氧化鎂固體、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小結:化合物:1、電解質:(常見的電解質)酸、堿、鹽和許多金屬氧化物。

2、非電解質:(常見的非電解質)大多數非金屬氧化物;大多數有機物,如蔗糖、酒精等。

討論2:二氧化碳、氨氣是否電解質?強調電解質必須自身電離而導電。

討論3:BaSO4、CaCO3、AgCl等難溶于水的鹽是否屬電解質?

注:判斷物質是否屬于電解質:一看:是不是化合物;二看:是不是導電;(熔化或水溶液中)三看:是不是自身電離。

〔討論〕酸、堿、鹽的水溶液導電的原因。(學生閱讀教材P30頁)

酸、堿、鹽溶液能夠導電,是因為物質溶于水時,離解成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矄栴}〕相同條件下,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導電能力都相同嗎?(引出強弱電解質)(二)強、弱電解質

強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弱電解質:在水溶液里部分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小結]電解質的分類:

1.強電質(全部電離)強酸:如HCl、H2SO4、HNO3強堿:如NaOH、KOH、Ba(OH)2大多數鹽:如NaCl、AgNO32.弱電解質(部分電離)弱酸:如H2S、H2CO3、CH3COOH弱堿:NH3·H2O、Cu(OH)2其它:H2O

〔討論〕BaSO4、CaCO3、AgCl等難溶于水的鹽是否屬電解質?

思考:金屬和溶液導電原因的區別?金屬導電自由移動電子

溶液導電?自由移動離子

思考:電解質在一定條件下導電能力是否相同呢?影響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的主要因素:(見點金訓練P30二3)

單位體積溶液中離子數目的多少(離子濃度的大?。┖碗x子所帶電荷數的多少。練習:判斷以下說法是否正確?

(1)濃溶液的導電能力一定比稀溶液的強。

(2)強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能力一定比弱電解質溶液的強。

(3)導電性強的溶液里自由離子數目一定比導電性弱的溶液的多。練習:下列各組關于強電解質、弱電解質、非電解質的分類完全正確的是()

《離子反應》第二課時(李季全)

知識回顧:

(四)電離的表示——電離方程式(見點金訓練P30二1、2)用化學符號表示電解質電離成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

表示電解質電離的方程式叫電離方程式,簡稱電離式。注意事項:書寫電離方程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式子左邊書寫化學式,表示電解質還未電離時的狀態;右邊書寫離子符號,表示電解質電離產生的離子;強電解質用“=”表示,弱電解質用“?”表示。

(2)電離出的離子要標明所帶的電荷數以及電性,離子所帶的電荷數應等于元素或原子團的化合價數。

(3)在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所帶的正電荷總數等于陰離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且遵循質量守恒。如:Al2(SO4)3

(4)多元弱酸分步電離,多元弱堿一步電離。如:H2CO3FeOH)3

堿的電離:酸的電離:鹽的電離:

NaOH=Na++OH-HCl=H++Cl-Na2CO3=2Na++CO32-KOH=K++OH-HNO3=H++NO3-NaHCO3=Na++HCO3-Ba(OH)2=Ba2++2OH-H2SO4=2H++SO42-K2SO4=2K++SO42-

KHSO4=K++H++SO42

思考·交流:請參考酸的定義,嘗試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堿和鹽的本質。酸: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堿: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叫做堿。

〔問題〕請書寫CH3COOH,NH3·H2O的電離方程式。

鹽:電離時生成金屬離子(或NH4+)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鹽。

二、離子反應

1.離子反應(離子之間進行的反應)(30頁教材實驗2-2)及分析定義:有離子參加或生成的反應。

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屬于離子反應。2.離子方程式

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

3.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見點金訓練P32一:1、2、3)(1)寫出化學方程式(基礎):

例:2AgNO3+CuCl2=2AgCl↓+Cu(NO3)2

(2)把易溶于水、易電離的物質拆寫成離子形式(關鍵),難溶或難電離的物質以及

氣體等仍用化學式表示。

+-2+-2+-2Ag+2NO3+Cu+2Cl=2AgCl↓+Cu+2NO3

(3)刪去方程式兩邊形式相同的離子(途徑)

2Ag+-2++2Cl-==2AgCl↓2+3-

(4)整理方程式并檢查兩邊各元素的原子個數和電荷總數是否

相等(保證)

+-2Ag+2Cl=2AgCl↓

Ag+Cl=AgCl↓

步驟口訣:一寫、二拆、三刪、四查拆寫的規則:(1)可寫成離子的物質:易溶于水、易電離的物質。A.強酸:H2SO4、HCl、HNO3B.強堿:NaOH、KOH、Ba(OH)2

[說明:Ca(OH)2微溶于水,溶液中一般寫離子,懸濁液則寫化學式]C.可溶性鹽(注意記憶課本后的溶解性表)(2)仍用化學式表示的物質

+

-

A.難溶物質:BaSO4、Cu(OH)2、CaCO3、AgCl等B.難電離物質:弱酸、弱堿(氨水、難溶堿)、水等C.氣體:CO2、H2、SO2等D.單質:H2、Na、Fe、O2等E.氧化物:Na2O、Fe2O3等

4.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1)生成難溶物質,如Cu(OH)2、BaSO4、AgCl等。CuSO4+BaCl2=BaSO4↓+CuCl2

(2)生成氣態物質,如:CO2、SO2等。CaCO3+2HCl=CaCl2+H2O+CO2↑

(3)生成難電離物質,如弱酸、弱堿、水等。NaOH+HCl=NaCl+H2O

離子反應總是向著使溶液中某自由離子數目減少的方向進行。5.離子方程式正誤的判斷(見點金訓練P32二:1、2)

[練習]1.請指出下列離子方程式是否正確?如不正確,請加以改正。

(1)碳酸鈉與鹽酸反應2-+

CO3+2H=H2O+CO2↑對(2)碳酸鈣與鹽酸反應2-+

CO3+2H=H2O+CO2↑錯

+2+

正確寫法:CaCO3+2H=Ca+H2O+CO2↑2.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1)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硝酸:H+OH=H2O

+2+

(2)氫氧化銅溶于鹽酸:Cu(OH)2+2H=Cu+2H2O

-2-(3)SO2氣體溶于足量氫氧化鈉溶液:SO2+2OH=SO3+H2O

++

(4)向氨水中加入稀鹽酸:NH3·H2O+H=NH4+H2O

-+

(5)碳酸氫鈣溶液與鹽酸反HCO3+H=H2O+CO2↑

3.判斷下列離子方程式是否正確?對不正確的指明原因。

2-2-A.硫酸銅溶液與硫化鉀溶液反應:CuSO4+S=CuS↓+SO4B.硝酸銀溶液與氯化鈉溶

+-液反應:Ag+Cl=AgCl↓

+2+

C.碳酸鋇放入稀鹽酸中:BaCO3+2H=Ba+H2O+CO2↑

+3+

D.鐵片放入稀鹽酸中:2Fe+6H=2Fe+3H2↑

+-E、醋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H+OH=H2O4.操作順序或反應物相對量不同時離子

方程式不同。

例:(1)少量燒堿滴入Ca(HCO3)2溶液2+--Ca+HCO3+OH=CaCO3↓+H2O

(2)足量燒堿滴入Ca(HCO3)2溶液2+--2-Ca+2HCO3+2OH=CaCO3↓+CO3+2H2O

《離子反應》第三課時(李季全)

思考:NaHCO3溶液與Ca(OH)2溶液混合?1、⑴NaHCO3少量時:

2+--Ca+HCO3+OH=CaCO3↓+H2O⑵NaHCO3過量時:2+--2-Ca+2HCO3+2OH=CaCO3↓+CO3+2H2OKHSO4溶液與Ba(OH)2溶液混合?2、⑴KHSO4少量時:

2+2-+-Ba+SO4+H+OH=BaSO4↓+H2O⑵KHSO4過量時:2+2-+-Ba+SO4+2H+2OH=BaSO4↓+2H2O

3、請寫出以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

①Ca(OH)2和HCl②KOH和HCl③H2SO4和NaOH④KOH和HNO3并分析中和反應的實質。(見教材32頁表下)H++OH-==H2O(強酸+強堿可溶性鹽+水)思考:下列各反應中,能用離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

A、硫酸氫鈉溶液和氫氧化鉀溶液反應B、鹽酸和氨水反應

C、稀硫酸和氫氧化鋇溶液反應D、醋酸溶液和氫氧化鉀溶液反應6、離子方程式的意義

2+2-①揭示了離子反應的實質(例:Ba+SO4=BaSO4↓)

②表示同一類型的反應(例:H++OH-=H2O)教材P3410題

三、離子共存(見點金訓練P33三:1、2、3、4)離子能大量共存則表示離子間不發生離子反應。

討論:在無色透明強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2+2-+-2-2-

A、K、Cu、NO3-、SO4B、Na、Cl、CO3、SO4

2+、2+--2+3+--

C、CaBa、Cl、NO3D、Mg、Fe、OH、NO3

+-2--2--與H不共存的離子:OH;弱酸酸根,如:CO3(HCO3)、SO3(HSO3)、-CH3COO等

-+2+

與OH不共存的離子:H;弱堿陽離子,如:Cu+、NH4等;

--多元弱酸酸式根,如:HCO3、HSO3等練習:

1、下列反應不能用離子方程式Ba2++SO42====BaSO4↓表示的是()A.Ba(NO3)2+H2SO4==BaSO4↓+2HNO3B.BaCl2+Na2SO4==BaSO4↓+2NaClC.BaCO3+H2SO4==BaSO4↓+H2O+CO2↑D.BaCl2+H2SO4==BaSO4↓+2HCl2、在無色透明的&39;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組離子是()

《高中化學教案》篇11

【課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化學課堂教學應立足于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經過各種形式的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法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人文精神。教學的核心目標除了使學生真正建構起化學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能力,如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能力。

【教材分析】

物質在水溶液中的狀態和行為是一個重要的認識領域,很多化學反應都是在水溶液中進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讓學生進入這個認識領域。電解質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它們與人類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因此認識電解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生分析】

物質在水中會發生什么變化?酸、堿、鹽的水溶液為什么能夠導電?酸、堿、鹽有陰陽離子就一定能導電嗎?這些對學過初中化學的學生來說,都是有待于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同時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可從另外一個角度對化合物進行分類,從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來認識化合物。在建立電離的概念時,利用學生已經知道的酸堿鹽溶液具有導電性和陰陽離子的知識。這一節中的概念比較抽象,我們的學生基礎不是很好,這就要求教師盡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用實驗、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具以及實驗事實,幫助學生建立和理解概念。要注重學生的日常概念對化學概念的影響,教師要運用各種策略引發學生的已有認識,讓學生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并讓他們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大膽的質疑和假設,在探究體驗中構建概念。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了解電離、電解質的含義;

2、能準確書寫常見的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電解質知識學習中,學會運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2、通過“質疑”、“歸納”等活動,提高學生分析、聯想、類比、遷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電解質知識框架中各知識點有序的衍變分析、推導,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學習中的邏輯美。

2、通過“身邊的化學——電解質與細胞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其實離我們不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關注化學與生命活動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電離及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概念、常見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過程】

【問題引入】身體有汗的人為何接觸使用著的電器更容易發生觸電事故?人體在劇烈運動后為何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你能解釋這些現象嗎?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出汗后體表有更多的鹽分,這些鹽分在汗中起到了導電的作用;人體劇烈運動流汗后,體內的Na+和K+、Cl-伴隨水分一起流失很多,出現電解質濃度失衡、紊亂,產生惡心、肌肉痙攣等癥狀,故需要及時補充電解質和水分。

【板書】第二節電解質

一、電解質及其電離

【學生探究實驗】NaOH溶液、HCl溶液、NaCl溶液、KNO3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的導電性實驗

【學生匯報】

導電:NaOH溶液、HCl溶液、NaCl溶液、KNO3溶液(酸、堿、鹽的溶液)不導電: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過渡】物理學上根據導電性實驗,將物體分為導體和絕緣體,化學上根據一定條件下的導電性實驗,將化合物分為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板書】1.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電解質:在水溶液里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NaCl、HNO3、NaOH等酸、堿、鹽)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里不導電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

【學生思考】電解質在水溶液中能夠導電,在受熱熔化時能否導電呢?

【演示實驗】KNO3晶體以及其熔融狀態的導電性實驗

【實驗結論】KNO3在水溶液中可以導電,在受熱熔化時也能導電

【概念拓展

【問題探究1】為什么電解質的溶液能夠導電?與金屬的導電原理相同嗎?

(教師首先提供問題探究所必需的金屬導電的知識背景,而后進行問題的情景遷移:根據金屬的導電原理,請分析鹽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導電時除了外加電場的外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內部還有哪些因素?)

【學生討論后歸納】金屬能導電→金屬內部有自由移動的帶負電的電子→鹽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導電→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動的帶電微?!普摚喝芤褐杏凶杂梢苿拥姆謩e帶負電和正電的陰、陽離子。

【問題探究2】電解質中有陰、陽離子一定就能導電嗎?

【大屏幕展示NaCl溶于水后的微觀視頻,學生閱讀課本41頁】

【學生討論后歸納】

NaCl晶體:含有Na+和Cl-,但不能自由移動,故不能導電。

熔融狀態的NaCl:受熱熔化后,NaCl晶體中的Na+和Cl--成為自由移動的離子,可以導電。

NaCl溶液:原來在晶體中被束縛的Na+和Cl-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離解為可自由移動的離子,從而能夠導電。

【過渡】熔融狀態的NaCl和NaCl溶液都能離解為可自由移動的離子,我們把這樣的離解過程叫做電離。

【板書】2.電解質的電離

(1)電離定義:電解質在溶解于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出自由移動的離子的過程。

【過渡】酸、堿、鹽是電解質,自然能夠電離。

(2)酸、堿、鹽的電離:HCl=H++Cl-NaOH=Na++OH-NaCl=Na++Cl-

(3)電離方程式:用化學式和離子符號來表示物質電離的式子。

【學生練習】

書寫電離方程式:HNO3、H2SO4、KOH、Ba(OH)2、Na2CO3、Al2(SO4)3(三學生板演)

【問題探究3】大家能否從以上三組物質電離后的陰陽離子類型及共同特點入手,給酸、堿、鹽下定義呢?

【學生討論并歸納】

酸: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

堿: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

鹽:電離時生成金屬陽離子(或NH4+)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

【教師講解】

1.強調酸、堿定義中“全部”二字的含義;

2..酸堿鹽的電離特點:酸在水溶液中電離,液態(熔融態)不電離;堿在水溶液或熔化狀態都能電離;鹽在水溶液或熔化狀態都能電離。

【課堂小結】

【反饋練習】

1、下列電離方程式中,錯誤的是()

A.Al2(SO4)3=2Al+3+3SO4-2B.FeCl3=Fe3++3Cl-

C.HI=H++I-D.Na2CO3=2Na++CO32-

2.下列物質哪些是電解質?哪些是非電解質?哪些能導電?

①金屬銅②固態NaCl③O2④H2SO4

⑤碳棒⑥酒精水溶液⑦KOH水溶液

⑧熔融狀態的KNO3⑨葡萄糖⑩SO2

3.下列物質能導電的是()

A.熔融的氯化鈉B.硝酸鉀溶液C.硫酸銅晶體D.無水乙醇

4.下列物質中,導電性能最差的是()

A.熔融氫氧化鈉B.石墨棒C.鹽酸溶液D.固態氯化鉀

【課后作業】

1、上網查閱“電解質與生命”等資料,寫一篇小論文。

2、電解質的水溶液能夠導電,說明電解質在水溶液中能夠發生電離。那么,電解質溶于水后是否都能全部電離?可以通過Internet網在“百度搜索”上輸入關鍵詞“強電解質弱電解質”進行自主學習

教學后記

通過對案例“電解質”教學設計的實施以及學生的反饋情況,教學目標基本實現,教學重難點能夠突破,教學環節流暢有序,教學效果良好。本節通過學生探究實驗、教師演示實驗以及多個問題探究讓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電解質、非電解質、電離和電離方程式的概念,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真正參與課堂,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本節課循序漸進,銜接自然,環環相扣,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逐步加深,如在電解質和非電解質折兩個概念講解時,先從水溶液中能否導電將化合物分為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然后通過加熱固體硝酸鉀的導電實驗,引出熔融狀態下也是電解質導電的條件之一。在探究溶液的導電性實驗時,學生親自動手實驗,看到實驗現象,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這樣學生的印象非常深刻,這比老師直接講授效果要好很多。當然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如在授課過程中教學語言不夠簡練,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啟發學生思維,學生評價方面還要進一步加強。

《高中化學教案》篇12

高一化學離子反應達標測試題

一、選擇題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SO2能溶于水,水溶液能導電,所以SO2是電解質

B.NaCl溶液能導電是因為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Na+和Cl-

C.H2SO4在電流作用下在水中電離出H+和SO2-4

D.向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氫氧化鈉溶液,由于發生中和反應,溶液的導電能力降低

【解析】SO2通入水中生成H2SO3后溶液導電,H2SO3是電解質,SO2不是電解質。NaCl溶液中有能自由移動的Na+和Cl-,這些離子的定向移動可以導電;H2SO4在水溶液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電離出H+和SO2-4,它的電離不需要通電;醋酸是弱酸,不完全電離,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小,與氫氧化鈉反應后,生成醋酸鈉,鈉鹽是可溶鹽,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增大,溶液的導電性增強。

【答案】B

2.離子方程式CO2-3+2H+===CO2↑+H2O表示()

A.碳酸鹽與鹽酸之間的反應

B.一切碳酸鹽與一切酸之間的反應

C.可溶性碳酸鹽與強酸之間的反應

D.可溶性碳酸鹽與一切酸之間的反應

【解析】可溶性碳酸鹽可拆成CO2-3形式。

【答案】C

3.下列離子方程式中,不能用離子反應方程式Ba2++SO2-4===BaSO4↓來表示的是()

A.Ba(NO3)2+H2SO4===BaSO4↓+2HNO3

B.BaCl2+Na2SO4===BaSO4↓+2NaCl

C.BaCO3+H2SO4===BaSO4+H2O+CO2↑

D.BaCl2+H2SO4===BaSO4↓+2HCl

【解析】A、B、D選項中Ba(NO3)2、H2SO4、HNO3、BaCl2、Na2SO4、NaCl、HCl都是易溶、易電離的物質,應拆成離子形式,最后相應未參加離子反應的離子符號刪去;C項BaCO3、BaSO4為難溶物,寫化學式,其正確的離子方程式為:BaCO3+2H++SO2-4===BaSO4↓+CO2↑+H2O。

【答案】C

4.下列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正確的是()

A.鋁與鹽酸反應:Al+6H+===Al3++3H2↑

B.足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

CO2+2OH-===CO2-3+H2O

C.澄清石灰水與鹽酸反應:Ca(OH)2+2H+===2H2O+Ca2+

D.碳酸鈉與氯化鈣混合:CO2-3+Ca2+===CaCO3↓

【解析】A項中離子所帶電荷不相等;B項中產物應為HCO-3;C項中澄清的石灰水應寫離子形式。

【答案】D

5.下列電離方程式錯誤的是()

A.NaHCO3===Na++H++CO2-3

B.NaHSO4===Na++H++SO2-4

C.MgCl2===Mg2++Cl-2

D.Ba(OH)2===Ba2++2OH-

【解析】A中HCO-3為弱酸根離子,在溶液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發生電離,不能拆成H+與CO2-3,應寫為NaHCO3===Na++HCO-3。而NaHSO4中的HSO-4在水溶液中能完全電離成H+與SO2-4,故B正確,A錯誤。C中MgCl2應寫為MgCl2===Mg2++2Cl-,C錯誤,D正確。

【答案】ACXkb1.com

6.下列各組離子,在無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K+、H+、Cl-、SO2-4B.Na+、H+、SO2-3、Cl-

C.Na+、Cu2+、SO2-4、OH-D.H+、K+、HCO-3、Cl-

【解析】B項H+與SO2-3生成H2SO3,而H2SO3不穩定易分解為SO2和H2O,故不能大量共存。C項Cu2+在水溶液中呈藍色,不符合“無色”的要求,且它能與OH-生成Cu(OH)2沉淀,故也不能大量共存。D項H+能和HCO-3生成H2CO3,而H2CO3易分解成CO2與H2O也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A

7.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A.鋅片插入硝酸銀溶液中:Zn+Ag+===Zn2++Ag

B.碳酸氫鈣溶液加到醋酸中:Ca(HCO3)2+2CH3COOH===Ca2++2CH3COO-+2CO2↑+2H2O

C.少量金屬鈉加到冷水中:Na+2H2O===Na++OH-+H2↑

D.氫氧化銅加到鹽酸中:Cu(OH)2+2H+===Cu2++2H2O

【解析】A項電荷不守恒;B項Ca(HCO3)2易溶于水,應拆成離子形成;C項原子個數不守恒,應為2Na+2H2O===2Na++2OH-+H2↑。

【答案】D

8.在如右圖所示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裝置中,若向某一電解質溶液中逐滴加入另一種溶液時,則燈光由亮變暗至熄滅后逐漸變亮的是()

A.鹽酸中逐滴加入食鹽溶液

B.醋酸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C.飽和石灰水中不斷通入CO2

D.醋酸中逐滴加入氨水

【解析】燈光的明暗變化與溶液的導電性強弱有關。燈泡由亮變暗至熄滅說明溶液中的離子濃度逐漸下降;又逐漸變亮,說明溶液中離子濃度又逐漸增大。在鹽酸中加入食鹽溶液,離子濃度基本沒有變化。醋酸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生成的醋酸鈉是強電解質,溶液中離子的濃度增大,燈光變亮;當氫氧化鈉加到一定量時,離子濃度基本不變,燈光的明暗程度也基本不變化。C正確。醋酸中加入氨水,由于生成醋酸銨,所以燈泡先變亮;再加氨水,燈泡又逐漸變暗。

【答案】C

二、非選擇題

9.向澄清的石灰水不斷通入二氧化碳直至過量時,溶液先變渾濁,后變澄清,有關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飽和Na2CO3溶液中不斷通入二氧化碳,將有晶體析出,該晶體是________,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析出晶體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答案】Ca2++CO2+2OH-===CaCO3↓+H2O,CaCO3+H2O+CO2===Ca2++2HCO-3NaHCO3Na2CO3+CO2+H2O===2NaHCO3↓反應生成的NaHCO3的質量比Na2CO3的質量大溶劑水的量減少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

10.(濟南市高三質檢)用一種試劑除去下列各物質中的雜質(括號內為雜質),并寫出離子方程式。

(1)BaCl2(HCl)試劑________,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HCl)試劑________,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O2(CO2)試劑________,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SO2-4(CO2-3)試劑________,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被提純物與雜質的組成與性質特點。

【答案】(1)BaCO3BaCO3+2H+===Ba2++H2O+CO2↑

(2)飽和NaHCO3溶液HCO-3+H+===H2O+CO2↑

(3)NaOH溶液2OH-+CO2===CO2-3+H2O

(4)稀硫酸CO2-3+2H+===H2O+CO2↑

11.完成離子反應,然后改寫成化學反應方程式。

________+Ag+===________+A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2O3+________===Fe3++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CO3+________===CO2↑+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類題目主要考查由離子方程式逆推化學方程式。首先結合電荷守恒、物料守恒關系,結合反應物,生成物特點補充離子方程式,再改寫成化學方程式。如(1)中應選擇比Ag活潑金屬Cu、Zn等,但Na不可取,因為其活潑性太強。

【答案】Cu+2Ag+===Cu2++2Ag

Cu+2AgNO3===Cu(NO3)2+2Ag

Fe2O3+6H+===2Fe3++3H2O

Fe2O3+6HCl===2FeCl3+3H2O

CaCO3+2H+===CO2↑+Ca2++H2O

CaCO3+2HCl===CaCl2+H2O+CO2↑(若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12.(能力提高)某無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Mg2+、Cu2+、Fe3+中的幾種,請填寫下列空白:

(1)不做任何實驗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離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過量稀鹽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過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說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離子是________,有關的離子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2)中的濾液,加入過量的稀氨水(NH3?H2O),出現白色沉淀,說明原溶液中肯定有________,有關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溶液可能大量存在的陰離子是下列的()

A.Cl-B.NO-3

C.CO2-3D.OH-xkb1.com

【解析】無色透明溶液中,肯定不存在帶顏色的離子:Cu2+(藍色)、Fe3+(黃色);與鹽酸反應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應該是Ag+的性質,在Ag+全部被沉淀完全后,再加稀氨水(一元弱堿),又出現白色沉淀,說明有Mg2+,白色沉淀為Mg(OH)2。

【答案】(1)Cu2+、Fe3+(2)Ag+Ag++Cl-===AgCl↓

(3)Mg2+Mg2++2NH3?H2O===Mg(OH)2↓+2NH+4

(4)B

《高中化學教案》篇13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本說課內容是高中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五章第二節第一課時。本節內容是全新的知識,這節課通過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學習,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作綜合歸納和提升,為以后繼續學習化學平衡的學習提供知識和方法的鋪墊。本節內容以生活現象為背景,學習化學反應速率,使知識與背景相輔相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也強化了知識的應用。

2、教材處理的指導思想和方法

二期課改的化學學科提出,實驗是化學學科的特點,在化學學科中以實驗探究為突破口,

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習慣、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注重科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的統一。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注重促進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協調發展。我在處理這一節教材時本著兩個指導思想:第一是注意線索清晰使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探索活動更條理化、系統化;第二要符合研究性學力的培養要求,注意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具體的處理方法是:以生活常識及圖片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反應速率,并以此為核心構建整個課堂教學的大背景。意在突出知識源于生活,又可應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了體現這種意圖,也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將教學分為三個階段: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定義、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的探討、對具體題目作總結性回顧,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

3、重、難點分析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的分析,同時這也是本節的難點所在?;瘜W

反應速率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內容比較抽象,但又是學習化學平衡的基礎,因此是本節的重點,但對學生來說抽象的知識在認知和理解上都存在著困難,故它也是本節的教學難點所在。

4、教學目標的確立

在上述的總體分析和二期課改思想的指導下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認知性學習目標]:

(1)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

(2)理解濃度、壓強、溫度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及其原因

[技能性學習目標]:

(1)學會控制某一變量進行對比實驗

(2)培養學生實驗技能,觀察、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性學習目標]:

(1)通過小組討論、小組實驗,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協作精神

(2)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

二、教學方法分析:

1、總體的教學構想及構想依據

總的教學構想是:第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序幕,培養學生研究性學力為暗線,

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通過提問、思考、討論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研究性學力的培養。第二,以探索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為明線,將探索分為三個階段,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索,從而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松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

2、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及分析

教學導入設計:利用日常生活的實例,讓學生首先深切體會到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從

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安排也恰如其分的符合二期課改的精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環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的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針對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的現象,讓學生通過一個個實驗的探究,大膽得出結論,教師再加以點評,讓教師的認知結構迅速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整個過程中充分信任學生,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鼓勵學生大膽實驗,同時強調團隊精神。

教學結束設計:利用一道綜合討論題,讓學生充分應用現學知識進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和鞏固,教育學生學以致用。

三、教學對象分析:

1、通過初中和高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化學反應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本節內容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運用多媒體、實驗等來強化學生的理解合乎掌握。

2、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一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鞏固訓練

本節課的鞏固訓練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傳統的短期作業選用課本及習題冊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習題布置給學生完成。二是讓學生做一項長期工作,即平時留意以下生活中那些現象與化學反應速率有關,如發現做好相應的記錄,應該說學生樂于這種全新的自主學習活動。

《高中化學教案》篇14

高一化學必修一《離子反應》知識點梳理

一、離子反應的概念

離子反應是指有離子參加的反應。也就是說,反應物中有離子或生成物中有離子的反應,均為離子反應。由于中學階段涉及的問題多數是指水溶液中的變化,所以水溶液中電解質間的相互反應便成了離子反應的常見問題。但須注意的是,凡是離子化合物,就含有離子,有時固體狀態的物質之間(如實驗室判氨)或固體與氣體之間(如堿石灰與氯化氫)發生的反應,也可以是離子反應,只是通常不書寫類似這樣過程的離子反應方程式。在水溶液中發生離子反應的條件即復分解反應的三個條件(有難電離、難溶及易揮發物質生成)和氧化還原反應(比如置換反應等)。

二、離子共存問題

凡是能發生反應的離子之間或在水溶液中水解相互促進的離子之間不能大量共存(注意不是完全不能共存,而是不能大量共存)。一般規律是:

1、凡相互結合生成難溶或微溶性鹽的離子(熟記常見的難溶、微溶鹽);

2、與H+不能大量共存的離子(生成水或弱)酸及酸式弱酸根離子:

1氧族有:OH-、S2-、HS-、SO32-、HSO3-

2氮族有:H2PO4-、HPO42-、PO43-

3鹵族有:F-、ClO-

4碳族有:CH3COO-、CO32-、HCO3-、SiO32-

5含金屬酸根離子:AlO2-

3、與OH-不能大量共存的離子有:

NH4+和HS-、HSO3-、HCO3-、H2PO4-、HPO42-等弱酸的酸式酸根離子以及弱堿的簡單陽離子(比如:Cu2+、Al3+、Fe3+、Fe2+、Mg2+等等)

4、能相互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

1常見還原性較強的離子有:Fe2+、S2-、I-、SO32-。

2氧化性較強的離子有:Fe3+、ClO-、MnO4-、Cr2O72-、NO3-、此外,S2O32-與H+也不能共存(發生歧化反應)。

例1:下列各組離子:①I-、ClO-、NO3-、H+②K+、NH4+、HCO3-、OH-

3SO32-、SO42-、Cl-、OH-④Fe3+、Cu2+、SO42-、Cl-⑤H+、K+、AlO2-、HSO3-

⑥Ca2+、Na+、SO42-、CO32-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①B、③④C、②⑤D、①④

[解題分析]本題全面考查離子共存知識,在題給的六組離子中,第①組ClO-與H+、I-不能大量共存,第②組中NH4+與OH-、HCO3-與OH-不能大量共存,第③④組中各離子可以共存,第⑤組H+與AlO2-、HSO3-不能大量共存,第⑥組中Ca2+與CO32-甚至SO42-不能大量共存。因此,正確選項應為B。

例2:在pH=1的溶液中,可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A、Fe3+、I-、S2-、Cl-B、Al3+、Mg2+、SO42-、Cl-

C、K+、Na+、AlO2-、NO3-D、K+、Na+、SO42-、S2O32-

[解題分析]本題先明確了溶液的環境為PH=1的酸性條件下,因此不僅要判斷各離子組中離子能否共存,還要判斷它們能否與H+大量共存。A選項中Fe3+與I-、S2-因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不能大量共存,先排除;C選項中H+與AlO2-不能大量共存;D選項中H+與S2O32-不能大量共存;因此正確選項為B。

例3:加入鋁粉產生氫氣的溶液中,分別加入下列各組離子,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NH4+、NO3-、CO32-、Na+B、Na+、Ba2+、Mg2+、HCO3-

C、NO3-、Cu2+、K+、Cl-D、NO3-、K+、AlO2-、OH-

[解題分析]本題應先審明題干中“加鋁粉產生氫氣”的含義,酸性條件(H+)和堿性條件(OH-)下均符合題意。選項A中,由于NH4+與CO32-與酸堿性條件均有矛盾,先排除;選項B中HCO3-既不能在酸性條件下大量存在,也不能在堿性條件下大量存在(Mg2+也不能在堿性條件下大量存在),也排除;C選項中由于Cu2+的存在,因此排除堿性條件,但在酸性條件下,NO3-氧化性的原因不是產生氫氣,而是NO,也排除;D選項明顯是在堿性條件下,符合題意。所以本題正確答案是D。

類似的問題還有酸堿指示劑指示溶液的酸堿性條件下以及有色離子比如Fe3+、MnO4-等變型,原理大同小異,在此不再贅述。

三、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與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

書寫離子方程式按照“一寫、二改、三消、四查”的步驟書寫。應注意的是,第二步“改”是關鍵:

(1)沒有自由移動離子參加反應,不能寫離子方程式

(2)單質、氧化物在離子方程式中一律寫化學式,如SO2與NaOH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SO2+2OH-=SO32-+H2O,生石灰與鹽酸反應離子方程式:CaO+2H+=Ca2++H2O,與醋酸溶液反應離子方程式:Zn+2HAC=Zn2++2AC-+H2↑

(3)弱酸及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離子不能拆開寫,如NaHS溶液與NaOH溶液反應:HS-+OH-=S2-+H2O,NaHCO3溶液與鹽酸反應:HCO3-+H+=H2O+CO2↑

例4:下列能正確表示反應離子方程式是

A.氯氣通入冷水中:Cl2+H2O=2H++Cl-+ClO-

B.氫氧化鈉加入鹽酸:OH-+H+=H2O

C.往水中投入一小塊金屬鈉:Na+2H2O=Na++2OH-+H2↑

D.磷酸二氫鈉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鋇溶液:2H2PO4-+3Ba2++4OH-=Ba3(PO4)2↓+4H2O

[解題分析]選項A中HClO是弱酸,不能拆開寫;選項BCu(OH)2是難溶物,也不能拆開寫;選項C中電荷不守恒;選項D中,當氫氧化鋇溶液過量時正確,因此選D。如果磷酸二氫鈉過量,離子方程式:3Ba2++6OH-+3H2PO4-=Ba3(PO4)2↓+PO43-+6H2O。

例5:下列反應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A、氯化鋁溶液加過量氨水:Al3++3OH-=Al(OH)3↓

B、CuSO4溶液加入過量氫氧化鋇溶液:Ba2++SO42-=BaSO4↓

C、往澄清石灰水通入過量二氧化碳氣體:CO2+OH-=HCO3-

D、碳酸氫鈣溶液加入過量氫氧化鈉溶液:Ca2++HCO3-+OH-=CaCO3↓+H2O

[解題分析]選項A、B明顯錯誤,選項D中正確的應為Ca2++2HCO3-+2OH-=CaCO3↓+CO32-+2H2O,選項C,CO2(少量)通入石灰水:CO2+2OH-+Ca2+=CaCO3↓+H2O,CO2過量繼續反應:CaCO3+CO2+H2O=Ca(HCO3)2,總式(疊加得):CO2+OH-=HCO3-。故選項C正確。

[小結]離子方程式正誤判一般進行“五查”:

1查及應是否符合客觀事實

②查難溶、難電離(弱酸、弱堿)、易揮發氣體是否寫成化學式

③查來參與反應的離子是否等量消去

④查微??倲导半姾蓴凳欠窬淦?/p>

⑤查符號“↑”“↓”“=”“”是否寫對、寫齊。

《高中化學教案》篇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課選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學》上冊第一章。氧化—還原反應是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研究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和規律,對學好化學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許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識時,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所以本節內容在本章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參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確定一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初步掌握根據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加深對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學會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學會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理解氧化還原的實質。

能力培養: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分析,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思想: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科學品質:激發創造意識,培養勇于探索認識新事物的優良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難點:從電子轉移的觀點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

二、教學方法:

以講解、分析、體溫、概括為主體,抓住化合價變化跟電子得失的關系著一關鍵,通過氫氣與氧化銅反應,鈉在氯氣中燃燒等例子,從得失氧、化合價升降、電子的轉移等一一揭示反應的實質,這樣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又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練提問討論歸納總結的程序將問題逐步引向深入,使學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學習化學的思維活動,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知識有清晰的認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讓學生明白氧化—還原反應是矛盾對立的,同時又是統一的,以此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三、學法指導:

復習初中學過的知識,注重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采用講練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的。鼓勵學生做筆記并思考,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參與“學中練,練中學”。在練習中,可讓學生依老師的思維模式,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理解后再按適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記憶,最后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復習初中學生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自然過渡到新知識,使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導語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寫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同學思考回答:“氧化銅失去銅,發生還原反應,氫氣得到氧發生氧化反應,像這樣一種物質被氧化,另一種物質被還原叫氧化—還原反應?!蓖瑢W們在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已經掌握了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就進一步學習有關知識。

2、講授新知識

以Na在Cl2中燃燒和H2與CuO反應為例,通過得失氧情況和價態分析,總結如何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即:

(一)氧化—還原反應的外部特征:化合價升降。啟發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元素化合價變化原因,認識反應前后元素化合價的改變是氧化還原反應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還原反應的內部本質:電子轉移。電子得失、電子對偏移,氧化反應,失e、價升;還原反應,得e、價降。從而解除疑難,進行下一環學習。

(三)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氧化劑,得電子的物質(化合價降低),具有氧化性;還原劑,失電子的物質(化合價升高),具有還原性。就這樣邊講課邊板書,在化學方程式上畫線,標明化合價及電子得失,啟發學生分析討論,并總結歸納。教會學生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即: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

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

氧化劑還原劑

為了理解,加深記憶,讓學生先看幾分鐘書,然后讓一位學生上臺寫出H2在Cl2中燃燒這個化學反應,并分析,即:

價升,(電子對偏離)發生氧化反應;價降,(電子對偏向)發生還原反應。

為了使知識更清晰,可以給出小節,并給出類似題型的練習題,達到鞏固加強。最后一起總結出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即:

接受電子失去電子

化合價降低化合價升高

被還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還原性

五、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和記憶方法:

1、總結:元素化合價升高則原子失去電子,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該物質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元素化合價降低,則原子得到電子,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該物質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種類型的化學反應,總結出復分解反應不是氧化—還原反應,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得看元素化合價在反應前后有無變化。

3、聯系反饋:

寫出Zn與HCl反應,Cu在Cl2中燃燒的反應式,并標出化合價、氧化劑、還原劑并同時布置課后作業,以達到鞏固新知識,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發生學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透徹講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結

5、布置作業

8439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教程导航网_视频教程之家_视频教程大全_最新视频教程分享发布平台 | 液压压力机,液压折弯机,液压剪板机,模锻液压机-鲁南新力机床有限公司 | 达利园物流科技集团- | 单级/双级旋片式真空泵厂家,2xz旋片真空泵-浙江台州求精真空泵有限公司 | ?水马注水围挡_塑料注水围挡_防撞桶-常州瑞轩水马注水围挡有限公司 | 防水套管|柔性防水套管|伸缩器|伸缩接头|传力接头-河南伟创管道 防水套管_柔性防水套管_刚性防水套管-巩义市润达管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电机铸铝配件_汽车压铸铝合金件_发动机压铸件_青岛颖圣赫机械有限公司 | 知网论文检测系统入口_论文查重免费查重_中国知网论文查询_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 高扬程排污泵_隔膜泵_磁力泵_节能自吸离心水泵厂家-【上海博洋】 | 天坛家具官网| 医疗仪器模块 健康一体机 多参数监护仪 智慧医疗仪器方案定制 血氧监护 心电监护 -朗锐慧康 | 微波消解仪器_智能微波消解仪报价_高压微波消解仪厂家_那艾 | T恤衫定做,企业文化衫制作订做,广告T恤POLO衫定制厂家[源头工厂]-【汉诚T恤定制网】 | 工业硝酸钠,硝酸钠厂家-淄博「文海工贸」 | 亚克力制品定制,上海嘉定有机玻璃加工制作生产厂家—官网 | 硅胶制品-硅橡胶制品-东莞硅胶制品厂家-广东帝博科技有限公司 | 达利园物流科技集团-| 飞飞影视_热门电影在线观看_影视大全 | 生物颗粒燃烧机-生物质燃烧机-热风炉-生物颗粒蒸汽发生器-丽水市久凯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 工控机,嵌入式主板,工业主板,arm主板,图像采集卡,poe网卡,朗锐智科 | 干法制粒机_智能干法制粒机_张家港市开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PSI渗透压仪,TPS酸度计,美国CHAI PCR仪,渗透压仪厂家_价格,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华泰和合(北京)商贸有限公司 | 超声波反应釜【百科】-以马内利仪器 | 不锈钢轴流风机,不锈钢电机-许昌光维防爆电机有限公司(原许昌光维特种电机技术有限公司) | 酵素生产厂家_酵素OEM_酵素加盟_酵素ODM_酵素原料厂家_厦门益力康 | TPE塑胶原料-PPA|杜邦pom工程塑料、PPSU|PCTG材料、PC/PBT价格-悦诚塑胶 | 动物解剖台-成蚊接触筒-标本工具箱-负压实验台-北京哲成科技有限公司 | 篷房|仓储篷房|铝合金篷房|体育篷房|篷房厂家-华烨建筑科技官网 知名电动蝶阀,电动球阀,气动蝶阀,气动球阀生产厂家|价格透明-【固菲阀门官网】 | 一体化净水器_一体化净水设备_一体化水处理设备-江苏旭浩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河南卓美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卓美防雷公司-防雷接地-防雷工程-重庆避雷针-避雷器-防雷检测-避雷带-避雷针-避雷塔、机房防雷、古建筑防雷等-山西防雷公司 | CTP磁天平|小电容测量仪|阴阳极极化_双液系沸点测定仪|dsj电渗实验装置-南京桑力电子设备厂 | 亳州网络公司 - 亳州网站制作 - 亳州网站建设 - 亳州易天科技 | 睿婕轻钢别墅_钢结构别墅_厂家设计施工报价 | 无硅导热垫片-碳纤维导热垫片-导热相变材料厂家-东莞市盛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拉伸膜,PE缠绕膜,打包带,封箱胶带,包装膜厂家-东莞宏展包装 | 爱佩恒温恒湿测试箱|高低温实验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冷热冲击试验箱-您身边的模拟环境试验设备技术专家-合作热线:400-6727-800-广东爱佩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 水厂污泥地磅|污泥处理地磅厂家|地磅无人值守称重系统升级改造|地磅自动称重系统维修-河南成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华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网_在职研究生招生联展网 | 数控走心机-走心机价格-双主轴走心机-宝宇百科 | 河南新乡德诚生产厂家主营震动筛,振动筛设备,筛机,塑料震动筛选机 | 天一线缆邯郸有限公司_煤矿用电缆厂家_矿用光缆厂家_矿用控制电缆_矿用通信电缆-天一线缆邯郸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