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美術上冊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美術上冊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六年級美術上冊教案(篇1)
難忘的藝術形像
一、教學目標
1.感受竹秀美、挺拔的自然美,體驗竹帶給人們的美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2.了解部分竹制樂器(笛、蕭、蘆笙)的造型、音色和旋律風格。
二、教學重點、難點:準確繪畫。
三、教學準備
課件、笛
四、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欣賞民樂《紫竹調》進教室入座。
(二)看竹林,感受竹的色彩、形態。
“今天,老師邀請同學們一起跟隨我走進竹林去看一看。”
1.你喜歡竹嗎,為什么?
2.你能用一個詞語或者一句話來表達你對竹子的感受?
(三)討論竹與人們生活的聯系。
1.繪畫,以國畫居多
2.雕刻,竹根雕
古建筑的保護
教學目標:
欣賞了解古建筑,正確認識古建筑的價值,整理本地區古建筑資料,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現古建筑。
培養學生分析、探索、總結問題及動手操作能力。
培養熱愛家鄉的自豪感,樹立保護身邊古建筑的意識。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古建筑模型、圖片文字資料、制作材料、繪畫工具材料。
學生:搜集到的古建筑圖文資料、各種制作材料、繪畫工具材料。
教學重點:認識古建筑的價值,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現古建筑。
教學難點:能比較準確地畫出古建筑的外形,思考保護古建筑的措施。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保護文物》一課,誰還能記得文物有哪些分類?(生答)
古建筑物不僅僅是文物的一個簡單的分類,它與當地人們的歷史風俗、生活習慣和文明息息相關,中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各地的古建筑都有自己的風格,有很多還被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今天就讓我們進入《古建筑的保護》一課,來探究一下我們身邊的古建筑,并學習保護古建筑。板書課題。
二、新授階段
⒈欣賞感知
欣賞圖片:中國古代建筑欣賞------北京故宮、貴州地坪風雨橋、北京四合院、江南水鄉等。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說出這些古建筑的名稱、地理位置,初步感受建筑風貌及藝術價值。
⒉結合圖片了解古建筑的分類
宮殿是皇帝的居所,建筑面積龐大。宮殿的建筑有嚴格的法則,里面雕梁畫棟,精美至極。
壇是中國古代用來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地方。主體建筑四周要筑一至二重低矮的圍墻,四面開門。
中國園林中水榭的形式是在水邊架起平臺,平臺一部份架在岸上,一部份凌空伸八水面,平臺跨水部份以梁,柱凌空架設於水面之上。
塔是佛教建筑中獨特的一種形式,用來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像,佛經等,是高聳型點式建筑。塔身每層都砌出額,門,窗的形式。
坊是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標志等作用的建筑物。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而不加屋頂的成為牌坊。
三、整理交流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古建筑資料或相關故事。
談談自己對于親身游歷過的古建筑的認識、感想。
欣賞課件中展示的家鄉古建筑,感受家鄉古建筑的藝術美,如日照革命烈士陵園,丁肇中故居,五蓮山和九仙山上的古建筑等。
四、保護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古建筑的保護方法,并以多種形式展現:宣傳畫、手抄報、古建筑模型等。或嘗試撰寫簡單的調查報告。
五、展示賞評
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展示、賞評保護古建筑的作品。
六、總結交流
建筑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毀壞就不可能復原,我們要重視對古建筑的保護,因為它們是古代文明幸存的見證,我們有責任將它們盡可能完整地保存下來留給我們的子孫后代。
七、拓展延伸
與家人旅游時注意觀察古建筑,將本課的保護方法應用于實踐,愛護古建筑。
你對于在古建筑上寫字的行為如何評判?遇到這種行為我們該如何做?
保護文物
教學目標:
1、調查、了解本地區的文物資源,培養學生熱愛我國傳統文化的情感。2、學會欣賞,繪制文物。
3、了解保護文物的意義,增強學生的文物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什么是文物,知道保護文物是我們的責任。
教學難點:繪制文物,制作宣傳小報。
教具:
教師:課件和圖片
學生:鉛筆,水彩筆,油畫棒,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看圖片中央電視臺鑒寶現場,人頭攢動、人山人海。
俗話說盛世藏寶,亂世藏金。現在國家安定、人民富足,喜歡收藏的人也多了起來。有人說現在是全民收藏的時代,全國有七千多萬藏友,電視上也有眾多的鑒寶節目,這里說的寶大多數時候指的都是歷朝歷代的文物,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物質載體,所以我們要保護好自己民族的文物。引出課題——《保護文物》
二、講授新課:
說到保護文物,你們知道什么是文物嗎?
閱讀課本P26第一、二兩節。了解文物的范圍。
1、欣賞收集到的文物圖片資料,教師邊引導看圖,邊講解。
(1)中共一大會址1920年和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重要人物有關的,具有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建筑物、遺址紀念物等。誰能舉一下我們自己身邊的例子?繪畫大師李可染的故居,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
(2)五彩魚藻紋瓷罐明
(3)黃花梨圈椅明
(4)玉鳳商各個時代有價值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5)龍門石窟大佛唐
(6)齊景帝陵墓麒麟南北朝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物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舉個身邊的例子:獅子山漢墓兵馬俑,楚王山千佛洞,東坡黃樓,云龍山放鶴亭,興化寺北魏佛像,徐州漢畫像石……
2、小組討論,感受文物的美感
3、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
4、教師作適當小結
5、講解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過程和成就,讓學生了解祖先創造的優秀文化。
三、課堂小結資料
徐州,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十二,堯封彭祖于此,稱大彭氏國,春秋有彭城邑,戰國時為宋都,項羽亦曾在此建都,三國時為徐州州治,清代為府治。自古兵家必爭,是有名的軍事戰略要地。文物古跡有漢代戲馬臺遺址、興化寺、大土巖、淮海戰役烈士陵園,還有漢墓多處,出土有漢畫象石、兵馬俑、銀鏤玉衣等。
六年級美術上冊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比較,使學生初步掌握物體的明暗發現方法。
2、學生能初步運用明暗表現方法去觀察、分析、描繪物體的立體感覺。
3、培養學生對客觀世界存在的自然現象的研究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和比較物體在光照射下的明暗變化的原理和規律。初步運用物體的明暗畫法規律,表現出物體的立體感。
教具準備:
球體、立方體石膏模型數個,鉛畫紙、鉛筆、美工刀。學具準備:素描紙,繪圖鉛筆、畫板、橡皮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一)導入:同學們,我們看教室兩邊墻上,這些是美術興趣小組同學們的素描作品,你們能看這些作品有什么特點?
師:對,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現的石膏體。那么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來共同學習新的一課“明與暗”。(出示課題)
(二)新授:
我們首先來研究研究明暗怎樣產生的。通過剛才的觀察,你能總結出明暗時怎樣產生的嗎?
有體積的物體在光線的照射下,會呈現出一定的明暗變化。
(三)觀察體會
同學們這里有一個石膏球體,我們來觀察,當光線照射的它時,我們會發現什么?
總結: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側面受光面),暗面(即沒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線(區分明暗兩部的界限),反光(側面環境光影響)。
(四)主動參與
下面老師就用鉛筆畫素描的形式表現圓柱明暗關系。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作業設計:
1、學生選擇立方體或圓柱體畫出明暗素描,教師進行巡回指導
四、欣賞講評
教師把學生完成的作品擺放到前面,全體學生欣賞討論,然后說出自己的觀點。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物體明暗變化的基本規律,希望同學們能將生活中各種不同物體的明暗,并用畫筆把他們描繪出來。
六、拓展:
觀察其他幾何體在光照射下其結構特點及明暗變化,并進行寫生。
六年級美術上冊教案(篇3)
風景寫生
教學目標:
學習簡單的風景構圖知識,利用所學的透視和構圖知識進行風景寫生。
鞏固對透視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與構圖能力。
教學重點:了解簡單的風景構圖知識,鞏固對透視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如何把透視和構圖知識運用到繪畫實踐中。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10—12分鐘)
欣賞、分析課本圖例,鞏固對透視概念的理解。
師:“同學們學習了基本的透視知識。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組圖片,看看他們是如何運用哪些透視方法的。”鞏固、加深對平行透視(一點透視)和成角透視(兩點透視)的理解。引導學生分析他們的特點。
了解風景寫生的方法與步驟。
欣賞課本第2頁下方的圖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師:“這些方框我們稱之為取景框,在風景寫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機的鏡頭,照出來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攝者的所取的景構圖好不好有直接關系。所以畫面的美不美和你們的所取的景構圖好不好有直接關系。”師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紹其使用方法。同時介紹在沒有取景框的情況下,可用雙手架成“口”字形進行取景。
以圖片或照片資料為例或通過對窗外景物的觀察,講解風景寫生的方法和步驟,了解風景寫生中的近景、中景、遠景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進行取景構圖。在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中房屋的各條棱邊會有什么變化。如何在畫面中確定“視平線”和“消失點”。欣賞一些風景畫和學生習作。
步驟:觀察——取景——構圖——描繪——修改——收拾完成
(二)發展階段(28—30分鐘)
1、取景構圖實地風景寫生
選擇操場或頂樓陽臺先集中引導學生進行取景,觀察建筑物的透視變化,然后以小組的形式分散開進行實地風景寫生。
老師巡視輔導,及時幫助學生改正錯誤。
作業點評。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中部分學生們有點感覺了畫的還不錯,我發現學生越大越需要鼓勵,表揚。有的同學告訴我:老師,其實畫畫很有意思,用筆能表現不同的美,很神奇。課后我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學生都很喜歡畫實物。讓學生對美術感興趣,學生的作品不能要求太高了,以激勵,表揚為主,讓他們喜歡上美術課,喜歡畫,這節課目的達到了,在以后的課堂上我還要想更多的方法來讓他們喜歡畫畫。
六年級美術上冊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把圖案紋樣組織在一定外形輪廓中的一種裝飾效果紋樣就是適合紋樣。適合紋樣的外形可以是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在確立了外形之后,定出骨架線,再在骨架上具體表現紋樣的動勢走向。這種紋樣還可用來裝飾我們的生活,如有適合紋樣裝飾的地面裝飾品、靠墊、桌布、瓷盤、茶杯墊、手帕、方巾等。適合紋樣的圖案內容可以用花卉、人物、動物、風景等來設計。雖然適合紋樣有多種外形特征,但本課主要是設計方形和圓形兩種適合紋樣,但不阻止學生設計其他形狀的適合紋樣。從方形和圓形適合紋樣的圖像形式來分析,一般有對稱式、均衡式、向心式、離心式、旋轉式等。要設計一個漂亮的適合紋樣,不僅圖紋形態要美,色彩搭配也很重要。學生已學過冷暖色調,教師只須借用作品引導學生直觀感知便可。教材中有相應的圖形介紹,教師可以作為教學參考,引導學生欣賞感知。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直觀感知適合紋樣的美和適合紋樣與生活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可課前收集生活中有適合紋樣的物品(可以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示),和學生一起觀察分析、欣賞感知適合紋樣的特征。 本教學內容可以上1至2課時,上2課時的大致安排為:第一課時學習用繪畫的方式設計適合紋樣。繪畫材料可以拓寬到油畫棒、水彩筆、彩色鉛筆等。第二課時用手工制作的方式設計適合紋樣。可以嘗試用彩紙剪貼、實物拼貼、雕刻等。
教學目標:
1.認識什么是適合紋樣,了解適合紋樣的種類及構成特點。
2.學習用多種方式制作適合紋樣。用顏色繪制、雕刻制作、剪紙粘貼、實物拼貼等方法來制作,不拘泥于形式,使學生感受到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形成開放的思維意識,并掌握適合紋樣的設計方法。
3.通過學習,感受適合紋樣的藝術特色,發現適合紋樣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藝術的生命力和實用性,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適合紋樣的構成特點。 難點:掌握適合紋樣的創作方法。
課前準備(學生)收集適合紋樣圖片和生活中有適合紋樣的物品,繪畫工具。
(教師)課件、范作,生活中有適合紋樣的物品。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1.欣賞揭題。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適合紋樣的物品,引導學生感受適合紋樣美化生活的作用。在教師展示部分圖像后請學生也展示自己收集的作品,并請學生簡單說說自己對紋樣結構特點的認識。 由于師生未曾探討過,所以學生還不能講清楚紋樣的結構特點,這時教師引出課題——適合紋樣。
2.討論研究。
(1)適合紋樣的結構特點是怎樣的?
①學生欣賞分析教材中的范圖。
②教師請學生說說自己的認識,同時歸納并板書學生的觀點。
(2)結合教材中的圖例,教師組織學生集體交流討論,同時小結板書適合紋樣的結構形式:對稱式、均衡式、向心式、離心式、旋轉式等。教師再利用課件讓學生感知圖案樣式。
(3)組織學生討論適合紋樣的內容選擇。
①教師播放課件收集的適合紋樣作品,引導學生了解適合紋樣的圖案內容。
②師生共同歸納紋樣內容選擇:花卉、人物、動物、風景、幾何形狀等。
(4)教師展示設計作品,引導學生欣賞感知,激發學生設計興趣。 ①學生看圖片范作。 ②教師引導學生觀看教材中展示的“制作步驟”。
3.學生作業。
作業要求:
(1)設計創作一幅適合紋樣作品。
(2)允許用不同的繪畫工具。
(3)圓形或方形均可。
4.交流評價。
(1)老師展出學生的作品。
(2)請學生介紹自己的創作想法,并對自己的作品做出評價。
(3)同學之間互評并提出建議。
(4)教師評價,并提出建議。
5.教師小結
本節課學習情況。
6.提示學生:
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是用不同材料設計適合紋樣:編制、雕刻、剪貼、物品粘貼等,以便學生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材料準備工作。
六年級美術上冊教案(篇5)
課 題:電腦美術
學習領域:綜合探索
課 時:1 課時
教學目標:1 指導學生打開電腦并進入操作系統畫圖程序的界面。
2 指導學生采用界面上的繪畫工具進行繪畫和復制、粘貼游戲。
3 引導學生通過簡單的創意和操作感受電腦美術課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采用界面上的繪畫工具進行繪畫和復制、粘貼游戲。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采用界面上的繪畫工具組合新穎的畫面。
作業設計:利用復制、粘貼的功能組合畫面。并且可以用改變大小的
教學過程:
(一) 引導階段:
師:同學們我們學過電腦繪畫,并且用畫圖軟件畫了很多漂亮的畫,那么你們用畫圖軟件畫過那些畫?都用到了畫圖軟件中的那些工具?
生:鉛筆工具
師:老師這里也有一幅同學的電腦作品,是一只小鳥,可是它很孤單,它想讓同學們為它找一個同樣的伙伴,可以用什么辦法去找呢?
(二)新授階段
生:用手來畫,畫一個和它一樣的。
生:用電腦繪畫。
師:用那一種方法更簡單?
生:電腦繪畫
討論:從畫圖軟件中的那里可以找到?去找找看!
(讓學生上講臺來找給大家看。)
師:請同學們試一試,一起來制作更多的。
生: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電腦繪畫有趣吧!老師也非常喜歡用電腦繪畫。
想不想和老師共同完成一張電腦畫?
生:想。
師:我來操作,你們幫我思考。(講解繪畫過程)
(三)學生創作 教師輔導
(四)互評
(五)總結
課后反思:
使學生能掌握畫圖程序上菜單的功能及畫圖工具的使用。.指導學生運用畫圖程序上的繪畫工具進行繪畫,復制,粘貼和翻轉。引導學生通過簡單的創意和操作,感受電腦美術課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電腦美術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在掌握運用復制和粘貼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運用翻轉的功能進行花邊圖案的設計與制作。利用矩形,橢圓形,線形等工具進行花邊圖案的創作設計.。通過電腦屏幕引導學生鞏固認識畫圖程序窗口請學生按程序打開電腦進入畫圖界面復習復制和粘貼的操作過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與興趣. 讓學生利用復制,粘貼,變化和翻轉制作一副獨特,有趣的花邊圖案.鼓勵學生大膽,自由地創作和繪制。
六年級美術上冊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 了解三面畫構成的原理
② 學會運用切割與重復排列的方法制作一幅三面畫。
2.過程與方法:
①在欣賞中感受作者創造美的情感;
②在制作中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及增強動手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鍛煉學生的條理性和耐性.培養對美的追求,美的創造的行為習慣。
教學要點
1、教學重點
學習運用對三幅畫面進行等份切割、依次排列的方法制作—幅三面畫的技能技巧。
2、教學難點
如何將三幅畫面分別哉戊長度,寬度相同的K條,按照:頂序黏合溝成——件可以動觀賞的工藝品:
3、興趣點:
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欣賞到三個不同的畫畫。
作業要求
1.基本要求:
能制作出一幅“三面畫”作。
2.較高要求:
三幅畫面的色調、內容搭配和諧統一,做工精致,或三幅畫畫的內容構成一個內容相關的故事,
3.個性探究:
選出學生代表操作、展示優秀作品。
二、教學活動設計建議
活動一:分享、討淪;
看一看: 欣賞課本中提供的三畫面。你見過去變幻的畫畫嗎?課本中的畫面是如何變換的?
2.活動二:嘗試、探索
①看一看、議一議:為什么要將課本中的三幅攝影作品切割成大小一樣、份數一樣的長條形?
②說一說:觀察圖中的步驟圖,想一想這些長條應按怎樣的順序黏合在一個畫面上?引導學生自主嘗試、探索三幅畫的排放順序。
③想一想:課本中的三幅攝影作品組合在一起后,給我們帶出了哪些環保信息?
3.活動三:創作、表現。
做一做:嘗試制作一幅有趣的三面畫。
4.活動四:展示、評價。
①誰的三畫畫色彩搭配最美,做工最精致。
②誰的三面畫能構成一個有趣的故事。
六年級美術上冊教案(篇7)
會動的剪影(設計、應用)
教學目標:
1、學習用黑色卡紙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藝術的特點。
3、增強對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的了解。
課前準備:
1、搜集有關皮影的圖片、文字資料。
2、準備黑色卡紙、針線、竹條、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選擇幾個傳統劇目或故事(民間故事、成語故事)。所選擇的劇目或故事,內容和情節應簡單、易懂。
第一課時
一、引導階段。
1、學生之間交流搜集到的有關皮影的圖像和文字資料,談談他們所知道的皮影知識。
2、分組討論皮影戲中人物的造型特點。(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并配以音樂。)
3、指導學生觀察教科書上的圖例、技法點擊欄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過程,想一想皮影該如何制作。
(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用針線縫上手臂、腿。
(3)第三步:裝上木棍。
二、發展階段。
1、將學生根據劇目或故事,分成8組,分小組進行構思、合作創作。(提示學生要根據故事的內容和情節來考慮人物的造型特點。)
2學生進行創作,教師巡視指導。
3、未完成的可以在課后接著制作。
4、準備下節課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樣表演。
第二課時(剪影表演)
課前準備:布置環境
一、 8個小組將自己制作的剪影,輪流進行表演、展示。體驗民間皮影藝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師對學生的表演進行總結、點評。
三、總結:激發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認同感。
四、拓展:用透明膠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試著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課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課后反思: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形成較為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所以做為教師要努力改變“傳道、授業”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要以學生為中心,不要讓學生覺得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把完成美術作業看成一項艱巨任務。教師應該把自己當做學生中的一分子,和學生一起參與作品的完成和討論,拉近自己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學生以輕松的心情去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把他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并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體現出來。
六年級美術上冊教案(篇8)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通過觀察,感受各類蔬果的外形、色彩、紋理、質感等,展開豐富聯想,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過程方法目標:運用削、切、插、接等基本制作手法,小組創作一組具有情節性的蔬果立體造型。
情感態度目標:體驗蔬果造型的樂趣,養成觀察聯想的好習慣,學會善于發現和表現生活中的美。
教學重點:用各種蔬果制作出各種立體造型,體驗設計、應用的樂趣。
教學難點:讓學生有針對性的聯想,嘗試用發散性的思維創作。
教學準備:
課件、蔬果、牙簽、水果刀、墊板等。
學生用具:蔬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圖片導入
1、今天老師讓同學們帶了各種各樣的蔬菜瓜果,你們看看這些蔬果在平時的生活中用來干什么呢?——(課件展示)
2、你喜歡吃什么蔬菜瓜果?為什么?
3、為了讓吃也成為一種美的享受,我們把蔬果拼成了漂亮的圖形,雕出各種生動的形象。今天我們也要來為生活創造一份美。
看!現在老師在做什么呢?師邊示范邊講解方法是啊老師把蔬果做出了的造型——板書(出示課題)新課
二、小組交流——歸結方法及步驟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蔬果還能做出哪些造型?(出示圖片)請選擇一幅你喜歡的作品和組員說說——板書
1、你喜歡它的原因?(這件作品哪里吸引你了?)
2、在制作過程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板書)生匯報
小結:除了插、切、削、挖、接幾種常見的方法,還有很多的方法,同學們在做的時候可以去嘗試。
引導啟發——激發創新思維(走到學生中間,拿出學生準備的蔬果)老師看到……這兒有老師喜歡吃的菠蘿!你想用這菠蘿來做什么呢?
還可以用什么材料做?(這材料還能做什么?)
師小結:同學們都觀察的很仔細,不僅通過蔬果的形狀、顏色來聯想蔬果造型,還關注到了蔬果的紋理和質感。
三、大膽創新——制作造型
想做的同學還得聽清楚老師的要求:注意用刀安全,在切、削的時候要慢點,不用的話把刀收起來要講衛生
小組合作完成一組有情節的蔬果立體造型,明白的同學已經開始了。
四、展示欣賞——評價作品
創作完的小組把作品放到展示區各組的作品都已經精彩亮相了,哪個組想先自薦一下的?其他同學有想補充的嗎?
你喜歡哪組作品,給它取個名字吧。
課后延伸:同學們收獲的快樂還真不少,老師這里還有一些蔬果的圖片?這些圖片很傳神,只要我們平時細心觀察和積累,積極嘗試,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
六年級美術上冊教案(篇9)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畫家林風眠及其作品的藝術特色,初步學習彩墨畫的表現方法。
2、通過對比欣賞、遞進式體驗感知作品的獨特韻味,嘗試彩墨畫的用筆、用墨、用色技巧。
3、感悟畫家的人格魅力和堅持不懈的藝術創新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林風眠作品的藝術特點
難點:彩墨畫技法的運用。
三、課前準備
(學生)毛筆、生宣紙、水彩或國畫顏料、墨、水等。
(教師)多媒體課件、毛筆、生宣紙、水彩或國畫顏料、墨、水等。
四、教學過程:
1.設疑激趣
(1)出示課件。
有一個人,被稱為中國現代畫壇接觸的藝術大師,當代藝術教育的奠基人。以為中國現代繪畫的啟蒙者,開創了彩墨畫的新紀元,至今仍極深遠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后輩畫家。
(2)提問:猜一猜,他是誰?教師揭題并板書:畫家林風眠。
2.講授新課。
(1)初步了解。(畫家林風眠生平介紹)
①了解林風眠生平。
②教師介紹林風眠的藝術人生。
(2)作品初賞。
①教師一起欣賞教科書中《三月梨》、《琵琶侍女》、《秋之湖》、《秋鶴》等作品(教科書第10、11頁),了解林風眠其人其畫。
②教師提問。(說一說)
問題一:畫家林風眠的作品表現了哪些內容?(靜物、仕女、蘆葦、鮮花等)
問題二:你能感受到作品中彩墨交融的獨特效果嗎?
③學生欣賞、討論。)
(3)對比欣賞。(比一比)
①教師提問:為什么林風眠的畫那么有名?作品與齊白石、徐悲鴻的作品有何不同?
②比較欣賞:欣賞林風眠與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的作品(鳥、風景、侍女、蘆葦等),學生通過對比欣賞找出獨特表現形式。
A.構圖:以正方形為主。
B.造型:不是純寫生,有裝飾意味。
C.用筆:隨意、干脆、簡練、迅疾。
D.用色:以墨色為主,以墨顯色,以色助墨。色彩濃重,彩墨交融。
E.落款:落款簡單,基本只有姓名與印章。
③筆墨體驗:仔細觀察林風眠作品的用筆、用墨和用色,并嘗試用筆蘸上顏料或墨,結合水在宣紙上臨摹林風眠的作品局部,感受其用筆用墨。
④教師總結。
什么是彩墨畫?在中國畫里,以“水墨畫”為基底,在其上敷色、點彩,使畫面在色彩上比水墨畫更豐富、明快、鮮亮。林風眠獨特的表現形式不同于其他水墨畫,他的作品被大家成為“風眠體”的彩墨畫。
(4)嘗試實踐。(試一試)
①臨摹林風眠彩墨靜物畫一幅。要求:構圖飽滿、形體概括;用筆簡練、設色明快、鮮亮。PPT掩飾作畫步驟:
第一步:勾線打形;第二步:淡墨敷色;第三步:添加重彩;第四步:深入調整。
②學生作業。
③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大膽作畫,敢于用墨、用色、敢于下筆。
(5)作業評價。(評一評)
①學生互評;教師點評,并加以鼓勵。
②同齡人作品欣賞、林風眠作品再欣賞。
3.課堂總結
教師總結:林風眠作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在于他一生勤奮筆耕和“融會中西”的創新思想。我們做任何事情,只有不斷努力,不斷創新,才會有生命力。
4.課后擴展。
(1)嘗試以生活中常見的景、物為對象,用彩墨畫的藝術形式去表現。
(2)手機林風眠的相關資料,了解他的藝術對其學生及后世的影響。
六年級美術上冊教案(篇10)
一、教學目的
1.了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基本知識及其藝術表現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中國畫的興趣。
2.引導學生在欣賞、分析、感受的基礎上,研究與嘗試用中國水墨畫的形式表現身邊的人物,初步掌握水墨人物畫基本的表現方法與步驟,表現出人物的生動特點。
3.提高學生的水墨表現能力和對水墨畫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于水墨人物畫特點的了解與表現方法的掌握。
難點:學生對水墨人物畫造型的掌握及墨色關系的處理。
三、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中國畫工具。
(教師)教學的課件,水墨人物畫的圖片資料,教學演示的工具。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教師引言:中國畫的類型常根據表現題材的不同分為山水畫、花鳥畫與人物畫。人物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宋代的梁楷到現代的蔣兆和、周昌谷、劉國輝等都擅長畫水墨人物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水墨人物畫——出示課題《水墨人物畫》。
2.引導分析,了解特點。
(1)出示課本中梁楷、劉國輝、蔣兆和三位畫家的三幅水墨人物畫作品,教師簡單說明三幅畫的基本情況,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與分析:他們與一般人物畫的表現方法有什么不同?三張畫在表現技法上有什么不一樣?分別給了你怎樣的感受?你喜歡哪一種表現方法,為什么?
學生觀察討論,師生展開交流。
(2)教師出示一些其他的水墨人物畫作品,學生進一步欣賞,增加感受。
3.表現方法與步驟的研究。
(1)出示一幅水墨人物畫作品,也可以是課本中的范畫,引導學生分析與思考:它運用了哪些水墨畫的表現技法?作畫的步驟是怎樣安排的?
交流觀察與思考的結果,教師要充分地肯定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同時進行必要的引導與補充。
(2)教師現場示范基本的表現技法與步驟,如勾寫造型、變化墨色、著色方法、背景處理等。
(3)學生交流自己的一些見解,補充相關的問題:如“有其他更好的表現方法嗎”、“畫面中怎樣安排人物形象才好看”等。
4.布置作業,鼓勵創作。
欣賞一些學生的人物畫作品,可以著重欣賞人物半身像的作品,引導學生有所借鑒。
要求學生根據一些人像的照片資料,創作一幅水墨人物畫作品,也可以選擇課本中的水墨人物畫作品進行臨摹。
5.學生創作,教師巡回指導。
6.作品展示,評價分析。
請學生展示自己的水墨人像作業,介紹表現的人物,共同評價作業的優點與不足,總結表現的體會與經驗。
7.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中國畫的工具,收集一些人物圖片資料。
(教師)學生作業、教學課件、教學演示的工具與材料。
教學過程
1.作品分析,總結經驗。
出示若干張上節課的學生作業,簡要點評作品的優點,指出在這一節課中要注意的地方和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2.提出要求,激發興趣。
(1)教師明確本課學習的任務與要求:表現全身人像,構思與表現有主題的畫面。
(2)激發學生的興趣:出示幾幅學生創作的主題性人物畫與周昌谷的作品《兩只小羔羊》,肯定這些作品主題表現的意義。
3.分析畫面,研究作品的表現形式。
仔細觀察上面出示的幾幅作品:主體人物是怎樣安排的?畫面主要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他們在表現上分別有什么不同?
展開交流與總結:如主題要突出,要考慮畫面的主體,落款與背景的關系等。
4.指導構思,確定表現主題。
(1)交流學生帶的人物資料:你想選擇哪個人物作為畫面的主體形象?可以構思一個怎樣的主題畫面?
引導展開充分的交流,幫助學生選擇與形成自己的表現主題與構思。
(2)交流與解決一些表現中學生可能會碰到的問題:如“人物形象的水墨表現”、“背景資料的表現”等,教師可以出示一些常見背景資料的水墨樣本,供學生參考。
5.學生創作,教師巡回指導。
6.作品展示與評價。
可以創設一個有趣的展示與評價活動,如“作品拍賣”、“藝術鑒賞會”等,引導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交流感受:如“你喜歡誰的作品,為什么?”“誰的作品有水墨的韻味?”“誰作品的中人物有意思?具體說說”等。
進行學習主題小結:可以讓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學習的體會,或教師設計一些總結語作為學習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