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優秀教案 >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

時間: 新華 優秀教案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和方法,增強教學自信心。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從“醉”和“樂”中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礎的文言詞語。

4.背誦課文,默寫重要句子。

【教學重點】

掌握實詞解釋與重要句子翻譯;領會課文內容;體驗作者心情。

【教學難點】

領會“與民同樂”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多媒體顯示:歐陽修圖片

知道他是誰嗎?(歐陽修)誰為大家介紹一下歐陽修?

多媒體顯示: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24歲考取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體顯示:醉翁亭圖片

知道這個亭子的名子嗎?(醉翁亭)醉翁亭與歐陽修之間有什么關系嗎?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去探尋答案!

二、范讀感知

活動一:我是小導游

1.聽讀課文,要求:邊聽邊提煉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動:你來做導游,把醉翁亭介紹給游客。

注:此環節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聽讀全文,提煉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圍的環境、當年的歷史等有效信息,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聽了這幾位同學的講解,相信大家一定對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印象和了解把這篇文章齊讀一遍。

多媒體顯示:

2.齊讀課文,要求:

①讀準字音

②以導游的身份,讀出對風景名勝醉翁亭的欣賞和贊美。

注:此環節的目的在于組織學生落實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讀探究

剛才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讓我想起了許多古文鑒賞家對《醉翁亭記》的評價,他們說:《醉翁亭記》讀起來,朗朗上口,錯落有致,極富音韻美。你們認為本文的.音韻美表現在什么地方?

活動二:走進錄音棚

1.自讀課文,思考:本文的音韻美表現在什么地方?

答案明確:

①“.......者......也”判斷句式的運用,整齊而富有節奏。

②21個也字,24個而字,回環往復,韻律獨特。

③駢散結合,富有變化,搖曳多姿。

④有許多千古傳誦的名句,膾炙人口。

注:學生談出2-3點即可,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補入、補齊。

同學們,僅僅知道《醉翁亭記》的音韻美還不行,我們還要能夠讀出《醉翁亭記》的音韻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錄音棚錄下自己朗朗的讀書聲。

多媒體顯示:

2.感情朗讀,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可以是判斷句式;可以是駢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

活動:大聲朗讀,讀出節奏,讀出變化,讀出韻味,讀出感情,錄下自己朗朗的讀書聲。

注:此處是學生的朗讀表演,旨在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本文的音韻美,并隨機給學生講解字、詞、句的含義。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恰當的點拔和指導,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積累文言字詞。

多媒體顯示:3.師生共讀,要求:搖頭晃腦,拖出長腔,仿效古人,

讀出古韻美。

注:此處應成為整堂課的朗讀高潮,師生情感達到共鳴。

四、研讀品

不知同學們注意了沒有,本文除用了21個也字,24個而字,還有一個字,出現了10次之多,是哪個字?(樂)

活動三:尋找快樂源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出文中包含樂字的句子,并給出翻譯。

答案明確:

①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樂

②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山水之樂

③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觀也。——宴酣之樂

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禽鳥之樂。

⑤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太守之樂。

在該節語文課中,學生急于讀課文,都自行讀下去了,教師也就順其自然,這一點非常好,要根據課堂的變化,及時調整。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理清文章思路,培養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通過探究討論點撥,品味文中生動、含蓄、富有哲理的語句。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結合自己“錯過”的經歷談感受,并能產生新的認識。

二、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1、3

三、教學難點:

品味文中生動、含蓄、富有哲理的語句。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1、探究討論點撥法

2、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有一名人說過: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時,那你必然也會錯過月亮和星星。

2、聯系實際暢談:你在學習和生活中經過“錯過”嗎?(要求:用簡潔的語言談談)

3、結合學生的回答,導入新課(板書課題及作者)

明確:是否錯過并不重要,關鍵是你應該如何對待錯過。

二、簡介作者:

劉心武,當代作家,四川成都人。中學時期愛好文學,1961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后任中學教員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首學獎),是當代主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后,成為《紅樓夢》的積極研究者,曾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就秦可卿等專題進行系列講座,對民間紅學的蓬勃起到推動作用。劉心武對編輯,創作上,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開傷痕文學先聲,被認為是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作生活感受敏銳,善于作理性的宏觀把握,寫出了不少具有社會思獎,并由此取得在文壇上的地位。其作品以關注現實為特征,長篇小說《鐘鼓樓》(獲全國第二屆茅盾文考特點的小說,作風嚴謹,意蘊深厚。

三、學情檢查:

1、給加點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貽誤(yí)憬悟(jǐng)淵藪(sǒu)斑斕(lán)顢頇(mānhān)

咀嚼(jǔjué)情愫(sù)滯澀(zhì)惆悵(chóuchàng)

2、根據意思寫出詞語。

(1)、絕對不會出差錯。(萬無一失)

(2)、比喻生活的燦爛多彩,意味深遠。(斑斕多味)

(3)、一個念頭的差錯引起嚴重的后果。(一念之差)

(4)、形容當面錯過,失掉好機會。(失之交臂)

(5)、比喻盡力挽回險惡的局勢。(力挽狂瀾)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思考:本文寫了什么內容?

論述了錯過產生的原因及其意義,強調人要習慣和品味錯過,不要讓錯過釀成過錯,要把握住最關鍵、最美好的機會,含笑對待人生的終點。

(1)、提出問題:大小錯過真不少。第1段,用對話的口吻,說過去一年,又錯過許多。第2段,用一個長句舉例說明"錯過"的事真不少。所舉事例,一為購物,二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

(2)、分析問題:論述人生為什么會有許多“錯過”

(3)三、解決問題:論述怎樣正確對待“錯過”(習慣﹑品味)

(4)總結全文:人生中最關鍵最美好的,不能錯過

2、作者如何論述人生為什么會有許多"錯過"的?

第3段是一個疑問句,第4段是個反問句,在文中緊相連用,后句以反問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內心存在的沒有"錯過"的希望,語意明確肯定。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為什么會有許多錯過的問題。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生總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態",人有"錯過",不值得大驚小怪。第6段,是對第二部分的小結,"沒錯過"與"錯過"是我們斑斕多味的存活的見證人,有了它們,生活才會豐富多彩,有滋有味。作者在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脅后生存下來。第6段不僅小結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五、合作交流:

1、文章開頭用對話的口吻,說過去一年,又錯過許多,并在第2自然段用一個長句舉例說明“錯過”的事真不少,那么人生為什么會有許多“錯過”?

人生總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的常態”,人有“錯過”,不值得大驚小怪。

2、作者在文中分析了哪幾種“錯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正確對待“錯過”?

兩種:一種是暫時的錯過,還有機會再次相遇;一種是永遠的錯過,時不復返,機不再來。

錯過,即“有所失”,我們要習慣它。錯過,也往往構成一種得,我們要品味它。

即對待錯過要有正確的態度,不能一味的懊悔和失望,要能從錯過中汲取教訓,為今后的人生積累經驗。

六、明辨是非:請判斷下面的例子,哪個是“錯過”,哪個是“過錯”,為什么?

例一:在考試時,有一位同學因為害怕考試不過關,心想:就抄抄書吧,反正老師發現不了。于是拿出了參考書,可當他正抄得津津有味時,沒想到卻被老師發現了,受到學校公開批評。

例二:曾經有一個英語短文翻譯的比賽,我英語很好,然而漢語作文不太好,幾經猶豫,我仍沒有勇氣把自己的稿件投出去。然而,班里一位和我水平差不多的同學投稿并得了獎,我后悔莫及。

3、為什么要“習慣”和“品味”錯過?試結合閱讀課文談談你的看法。

(1)是否錯過并不重要,關鍵是你應該如何如何對待錯過。人生充滿了錯過,沒有“萬無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須“習慣”錯過;(2)錯過自有意義,人“在追悔中產生出一種真切而細微、深入而豐富的情愫。”“靈魂具備了升騰的能力”,產生“高度的應變力與把握力”。所以必須“品味”錯過。

七、合作探究:

文中說“這樣的錯過,則幾近乎過錯”句中的“錯過”與“過錯”是逆序詞,它們的&39;意思是不同的,請說說它們不同在哪里?

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有沒有“錯過”轉化為“過錯”或“掌握”的情況,你從中悟到了什么?試說給大家聽聽。

八、賞析品味:

選擇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語段進行品評。

要求:1、想一想你所品評的這一段話反映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2、找出你所品評段落中用的較為準確、精煉、生動的字、詞、句進行評價、分析。

3、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品評的段落,使大家更好地體會作者的觀點。

(1)、沒錯過,抓住了;錯過,溜走了。這正是人生的經緯線,見證著我們斑斕多味的生活。

“抓住”“溜走”兩兩對照,相得益彰,更加突出了“沒錯過”與“錯過”的常見性。作者以“人生的經緯線”這個比喻來進一步說明“沒錯過”與“錯過”的屢見不鮮,并把“經緯線”擬人化,說它“見證著我們斑斕多味的存活”。

(2)、把人生比喻為“奔馳的列車”,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錯過,把“預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階段性追求。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錯過不要緊,但不能錯過人生最關鍵最美好的。把"預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錯過不要緊,但不能錯過人生根本的追求。

(3)、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錯過”比作“碧綠的葉片”,把那些最關鍵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獲”比作“七彩鮮花”。綠葉襯托著鮮花,使鮮花“格外明艷”。作者在贊頌“七彩鮮花”的時候,沒有忘記“碧綠的葉片”的映襯作用。,作者在贊揚"七彩鮮花"的時候,沒有忘記"碧綠的葉片"的映襯作用,從而肯定了"錯過"在人生道路上的價值。

(作者的這段話使我們不由得想起了描寫保爾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動的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目’碌碌羌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

(此時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并抓住人生的機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車站奮進。)

九、各抒己見:

小東在上初二以前,一直擔任班干部。升入初二以后,班上進行班干部競選,小東聽說初二學習很緊張,當班干部影響學習,于是沒有參加報名。事后,他看到班干部們工作得很順心,學習也沒有受到影響,面對這次“錯過”,他很后悔。如果你是小東的好朋友,你打算怎樣開導他呢?

十、小結:

全文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結構,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錯過,曾使我們深深的懊悔;錯過,曾帶給我們沮喪。可是人生怎會萬無一失,錯過也是人生的常態。錯過,讓我們在懊悔中醒悟;錯過,讓我們在沮喪中奮起。錯過之后我們不再錯過,我們珍惜現在,我們創造未來,作家劉心武說過:“錯過,仿佛是碧綠的葉片。把一生中收獲的七彩鮮花映襯的格外明艷”。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3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鑒賞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的富于文采的曲詞;學習本文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詩詞的方法。

2、能力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對文章感情的感悟能力;培養學生深入探究主題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標:結合時代背景,透視《西廂記》的愛情觀,體會本文的進步意義。

教學重點:

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

藝術形象崔鶯鶯的社會意義。

教學方法:

討論探究法

輔助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語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往今來,最動人的文字是離別的文字,最難寫的文字也是離別的文字。也許一個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動人,但幾句詩詞卻可以臻其妙境。《西廂記》就是這樣一部迷人的詩劇。

《長亭送別》中的曲詞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詩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寫情態,畫盡世間有情人纏綿輾轉難舍難分的離愁別恨。

二、質疑與解疑

《西廂記》語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無論是張生的鐘情之美,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皆清麗夭矯,沁人心脾。在我們節選的劇中,還有一個人,她的語言動作不多,看似次要,實際上卻是極重要的一個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廂記》就沒有了矛盾沖突,沒有了波瀾起伏,故事也就變得索然無味。這個人就是——老夫人。

1、有關她的言語行動主要在節選的第二部分——臨行餞別,請同學們找到并閱讀有關部分,結合具體文字分析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觀念。

安排座位——不承認崔張二人的夫妻關系

“辱沒”——蔑視張生,封建等級觀念

“重功名,輕愛情”

催促敬酒——想盡快結束餞別宴

明確:從老夫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愛情觀,那是一種功名利益之余的閑情,可有可無。

2、在那重功名輕愛情的社會中,貴為相國千金的鶯鶯對白衣秀士張生除了離愁之外還有怎樣的感情和心理?表現出她怎樣的心理觀念?結合課文語句談一談。

舉案齊眉的渴望重愛情

一往情深的堅貞輕名利(板書)

明確:分析人物性格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環境,把功名利益作為愛情婚姻的基礎,這是在當時社會得到認同的一種觀點,崔鶯鶯卻反其道而行,這顯然是叛逆的,并且她反叛的絕不僅是一種觀念,還有那觀念背后的封建制度封建禮教。正因為如此,崔鶯鶯的形象在文學史中才那么光輝耀目。

3、在餞行宴上許多話說不出口,因為還有必須回避的外人在。餞別宴結束后,張生臨別前,當須回避的人離開后,鶯鶯又叮囑了哪些話?表現了她怎樣的心理?

關心——旅途風霜

擔心——考不中狀元不歸

停妻再娶妻

4、既然是兩情相悅心靈投合的愛情,為什么鶯鶯又有這樣的擔心?

明確:男尊女卑的社會現實。

在當時的社會,始亂終棄的例子不勝枚舉。漢代有一位遭遺棄的女子用從一到萬的數字串聯起自己的凄涼心境,希望借此感動負心的丈夫。

一別之后,兩地相思。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逐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也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

我為男。

這首詩的最后一句點明了這種狀況的根源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社會不改變,那被遺棄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輾轉,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與事無補。所以鶯鶯在臨別時的句句叮嚀中流露出那么多的憂慮,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無奈與愁苦,而這正是因為她對自己的愛情與婚姻沒有把握,不能自主。

無法自主的愁苦反禮教(板書)

小結:如果等級門第不再森嚴,張生便不必跋涉千里,為娶妻求取功名;

如果男尊女卑不復存在,鶯鶯便沒有了臨別前憂心將來,滿懷愁苦與無奈。

觀念總是先于制度產生的,在變革中伴隨著陣痛。崔張的愛情發生在男尊女卑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他們有對愛情自由與婚姻自主的渴望,就注定了他們滿懷愁緒。鶯鶯的離愁別恨固然反映了她對愛情的執著,同時也是她對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悲哀和抗爭,不應理解為單純的兒女情長。

5、對主題的深入分析探討

將《西廂記》的結局與唐代詩人元稹的《會真記》的結局進行對比分析,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愛情觀。

唐代元稹在他的《會真記》結尾寫道,張生沒有考中狀元,名落孫山,他反省說鶯鶯是天生尤物,紅顏禍水,是能讓沾上她的人亡國亡身的災禍。于是將她遺棄另娶。

王實甫在《西廂記》第五本中安排張生中狀元回來迎娶鶯鶯的情節。

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創作意圖和愛情觀。

明確:歌頌自由愛情,體現“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題,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同時,作者以張生中了狀元來換取幸福美滿的婚姻,這也是對封建禮教的一種妥協。

三、結束語:

《西廂記》寫才子佳人“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卻又跳出一般風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嶄新的愛情觀。提出“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婚姻理想;歌頌了“直教人生死相許”的自由愛情,這是《西廂記》高于歷代崔張愛情為內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時代其他愛情劇的地方,他被人民群眾普遍接受,《紅樓夢》中曹雪芹借賈寶玉之口評論《西廂記》“詞藻警人,余香滿口”,所繼承和稱贊的也是這種精神。

板書

西廂記長亭送別

王實甫

舉案齊眉的渴望重愛情

一往情深的堅貞輕名利

無法自主的愁苦反禮教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了解民歌的語言特色。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

問: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呢?

(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

是啊,我國古代確有一位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千百年來,她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形象,她的藝術形象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熒屏當中,深受觀眾喜愛。可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這個故事卻來自于一首詩――《木蘭詩》(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

2、介紹作品。《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詩”--繼《詩經》《楚詞》之后,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蘭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二.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配樂朗讀),學生在聽中提出應注意的字音。

2.小組疏通文意,說說情節:學生用自己語言簡要復述故事情節。

3、要求以“木蘭_________”句式概括每節內容,橫線上限填四個字。

(木蘭停機嘆息、代父從軍、奔赴戰場、征戰沙場、還朝辭官、會見親人、謳歌英雄)

三、品味語言

1、這首詩是北朝民歌,其用語就體現了民間色彩,比如擬聲詞,口語的運用,同學們可以找找。唧唧復唧唧鳴濺濺鳴啾啾

2、這首詩鋪陳錯落有致,讀來聲韻鏗鏘,富有音樂美,這主要是因為這首詩長短句相宜,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緣故,大家可以找找哪些句子運用了修辭手法。如比喻,對偶,夸張等

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并說明理由

例舉: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復沓,復疊)

②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么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確:a渲染戰前緊張的氣氛。b戰事緊迫。c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d樂府詩常用的一種寫法--互文。)互文是一種修辭手法,又叫互辭,互參。在古代漢語中,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否則就會理解出錯。

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介紹對偶、夸張、互文)

--(僅僅三十個字就寫出了征途之遙,生活之苦,戰斗之多,時間之長,戰況之烈,從而表現了木蘭十年艱苦的戰斗生涯,可見語言精煉,字字千金。)對偶句就是把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詞組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式。運用對偶時,一要注意內容形式的統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齊對稱而任意拼湊。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避免頭重腳輕,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復等現象。

④.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么情操?

(運用夸張,寫出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向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⑤.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

(排比、表現她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團聚、歡樂的氣氛。)

四、人物形象

1、學生再讀課文,小組討論:要求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說。

附板書: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2、討論:本文更側重于她的兒女性情還是英雄氣概呢?

教師小結:木蘭從軍的故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為她既有女兒情懷,更具英雄氣慨的古代杰出巾幗英雄形象,她的勇敢機智和剛毅令人嘆服。

3、學生舉例我國歷史上的巾幗英雄(如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

五、體驗反思

木蘭已經在人們心目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學習了這課,你最想對木蘭說些什么呢?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篇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5

教材分析:

這首詞寫于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之初。當時紅軍正處在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夾擊的困難境地。全詞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表達了當今革命英雄空前偉大抱負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念。讀這首詞,應著重體會作者的博大胸懷和深刻的思想。

教學設想:

1、《沁園春·雪》是一首詞,學習課文前要對“詩詞”的有關知識預習、了解。

2、朗讀教學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在領悟、品評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3、新教材語文課程標準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無不與以課文為載體的情感體驗有關。設計好授課的導語、結語以及授課的過渡語,對于調動學生體驗感受、引發學生共鳴,激發學生參與意識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教學重點:

誦讀、領悟、品評、鑒賞

授課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說:“要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就能欣賞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同學們同意這種觀點嗎?(生答)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偉大詩人毛澤東的一首詞《沁園春·雪》

教學設想:用名人名言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引出課題。

二、簡介寫作背景:

這首詞寫于抗日戰爭前夜。1936年2月,毛澤東率領抗日先鋒隊東渡黃河,開赴抗日的最前線。渡河前,恰逢大雪。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滿懷戰勝敵人的堅強信念,毛澤東豪情激蕩的寫下了這首以"“雪”為題的壯麗詩篇。請聽課文錄音。(放課文背景簡介VCD、大屏幕)

三、明確學習目標:

這節課的學習重點是:誦讀、領會、品評、鑒賞

四、課文內容學習:

(一)請欣賞課文朗誦(微機、大屏幕、課件)

(二)上闋:

1)課文前三句詩人用哪兩個詞點出了北國風光的特征?修飾限制“冰封、雪飄”的是哪兩個詞?這里“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應怎樣理解?在古詩文中,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義彼此互現的寫法叫什么?試舉以前學過的課文中“互文”的例子?

2)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詩人能看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也是站在哪里往下看?文中表示看的詞是哪個詞?這個詞一直控制到哪句?對,共七句,在古詩詞中這叫一字領起,俗稱“領字”,“望”就是一個領字。

3)哪位同學有感情的讀一讀這七句?他讀得好在哪里?誰讀得比他更好?誰聽出她讀時給哪些詞加了重音?誰能說說這些字加重音的原因?“舞和馳”把山和原寫活了,這是什么寫法?舉個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例子?

4)“望”是領字,讀時應稍頓,后邊幾句應帶有“喜悅、贊美”之情去讀,“欲與天公試比高”應讀得有豪情、有氣魄,請齊讀這七句。

5)詩人并沒有滿足于對眼前雪景的描寫,而是進一步想象雪后天晴的景色,誰讀一讀?“晴日”一詞有幾層含義?說一說這三句的深刻含義?

6)詞的上闋以寫什么為主?俗語說“景即是情”,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7)一場普通的雪,在詩人的筆下卻成了一篇優美的文字,是詩人眼前的景格外美嗎?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希望同學們善于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以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和審美能力。

教學設想:

1、語文的學習貴在積累,在學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舊的知識,努力讓新舊知識渾然一體,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習慣。

2、加強朗讀訓練,在朗讀中領悟詩的內容,在品評詩句中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三)下闋:

1)試分析“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在文中結構上的作用。

2)引出的下文中有一個表示感情的詞是誰?“惜”一直控制到哪句?共七句,“惜”也是一個領字。讀這七句應帶有什么感情?生讀。

3)“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哪些人?誰能介紹一下?這些人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謂馬上打天下的皇帝,為什么詩人用了一個“惜”字?用文中的話回答。“略輸文采,稍遜風騷”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說,他們的武功尚可,文學才華就差些了,成吉思汗更是只識彎弓射大雕。在詩人心中,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呢?齊讀文章最后三句

4)句中的“風流人物”指誰?這三句話有什么什么含義?誰才是詩人心中真正的英雄?

5)下闋的表達方式主要以什么為主?通過議論贊美了誰?

6)齊讀課文。教學設想:

在上闋學習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下闋,通過質疑、討論、反饋矯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五、擴展積累

投影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誦讀。并讓學生課后搜集有關“雪”的文章或詩文,課后交流。

教學設想:培養學生在比較閱讀中鞏固知識和搜集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讓語文教學植根于生活沃土——《變色龍》教學案例讓語文教學植根于生活沃土。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義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體會詩歌中聯想的重要作用及對主題的表現作用

3.體會哀歌式的憂郁美和人與自然重構世界的瞬間之想象思維

重點難點:

1.正確理解大海的象征意義、揣摩詩的意境。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復雜的心緒。

3.把握本詩的感情線索,理清結構層次。

4.品味形象生動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我國是詩的國度,當我們徜徉在唐詩宋詞優美的詩境中時,也不妨調轉藝術的輕舟,揚起思維的雙漿,馳向外國詩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領略到另一番藝術的優美風光。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寫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詩--《致大海》。

二、作者簡介

普希金(1799~1837),全名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9世紀俄羅斯民族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從小受文學熏陶,13歲開始寫詩,15歲公開發表詩作。1817年在皇村學校畢業后進外交部任職,廣泛結交優秀的貴族青年,寫下一些歌頌自由、反對____暴政的充滿激情的詩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從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監視下埋頭寫作。1837年在決斗中被殺害。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強烈的人民性,因而被稱為“俄羅斯生活百科全書”。他一生寫共寫抒情800多首,如著名的《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致大海》《致詩人》;敘事詩《茨岡》《青銅騎士》;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短篇小說集《別爾金小說集》和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

果戈理曾評價說:“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會立刻想到俄羅斯民族詩人。事實上,在我們的民族詩人中,沒有一個及得上他,而且沒有一個人能更適宜于被稱為民族詩人……在他身上,俄羅斯的大自然,俄羅斯的精神,俄羅斯的語言,反映得這樣的純潔,這樣的凈美,有如突出的光學玻璃上面所反映出來的風景。”高爾基盛贊普希金是一位“偉大的俄國人民詩人”,他“無論在詩句的美或是在感情和思想的表現力上,從來沒有人能夠超過的一位詩人”,他是“偉大的俄國文學之始祖”。

他的詩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憂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別林斯基贊譽他的詩:“所表現的音調的美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凈,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擊劍一樣堅強有力。”高爾基說:“我開始讀普希金的詩,如同走進了一片樹林的草地,到處盛開著鮮花,到處充滿著陽光。”

三、寫作背景

1824年夏天,普希金與奧德薩總督發生沖突,被軍警押送到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達兩年之久。詩人在奧德薩,長期與大海相依為伴,把奔騰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當他將要遠離奧德薩而向大海告別的時候,萬千思緒如潮奔涌,憂郁而又憤激的詩篇醞釀在胸。詩人在奧德薩開始寫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這一篇詩作——《致大海》。

四、分析鑒賞

全詩十五個詩節,可以分作三個部分來讀。開頭兩個詩節,詩人向大海告別;中間十一個詩節,寫詩人由大海引起的回憶和聯想;最后,詩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別,說明自己的整個心靈被大海的形象和音響所充斥,永不忘懷。

(一)第1、2節:“再見吧……你召喚的喧響。”

這兩節寫詩人向大海告別。詩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對話,向大海告別。

第1節:“自由奔放”、“翻滾著蔚藍色的波浪,/和閃耀著嬌美的容光”

寫出大海的特有的品格與美麗的形象;

第2節:“好像是朋友的憂郁的`怨訴,/好像是他在臨別時的呼喚,/我最后一次在傾聽/你悲哀的喧響,你召喚的喧響。”

詩人將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個地方,即將與大海離別,詩人對大海至為留戀。詩人把大海視為知己,所以,“好像是朋友的憂郁的怒訴”向大海訴說自己的向往與悲苦,這里,大海這一意象無疑滲透了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大海發出的悲哀的喧響、召喚的喧響,其實正是詩人憂郁之情的一種寫照,同時也是詩人對于大海所召喚的自由之神的一種向往。

(二)第3節至第7節:“你是我心靈的愿望之所在呀……使我留在你的身旁……”

這五節寫詩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隱秘的愿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失去自由的懊喪,為逃往海外的夙愿難以實現而愁苦滿懷。

第3節:“你是我心靈的愿望之所在呀”,詩人開始了回憶。

由于沙皇____制度的黑暗,詩人曾想從海上偷渡去國外一游,他也因為這個愿望得不到實現而苦惱,一個人茫然地徘徊在海邊。

第4節:再次寫大海的美好——“陰沉的聲調”、“深淵的音響”、“沉寂”、“激情”。

第5節:寫大海的雙重性格。

第6節:這里“寂寞和靜止不動的海岸”是指詩人將要離開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遠地離開”是指詩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尋求那自由的生活。進而詩人想象離開囚禁之地時的“狂歡之情”,并用“我的詩歌順著你的波濤奔向遠方”這一形象的詩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創作,再也不必擔心遭到監禁,但是詩人的美好愿望卻未能“如愿以償”,因而詩人在詩中反復強調自己的“苦惱心傷”!

第7節:因為“那個隱秘的愿望”“卻未能如愿以償”,為此詩人長久地“苦惱心傷”,面對浩瀚的大海,詩人悲憤地呼喚“你等待著,你召喚著……而我卻被束縛住”。

(三)第8節至第13節:“有什么好吝惜呢……或許是暴虐的君王”

這六節寫詩人對拿破侖和拜倫的追念,他們與作者精神相通,也與大海的精神相通,在這里,詩人深感前途渺茫,壯志難酬,哀嘆了人們的不幸命運。

詩人由大海而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拿破侖和偉大詩人拜倫,這反映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極力贊頌英雄拿破侖和偉大詩人拜倫,一方面表明詩人對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詩句:“正像你一樣,他威嚴、深遠而陰沉,/他像你一樣,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詩人對二人結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壯志難酬的悲哀,如詩句“世界空虛了”

(四)第14、15節:“哦,再見吧……帶到那靜寂的荒漠之鄉”

這兩節寫詩人絕不忘記大海的誓言,詩人決心將大海的精神作為激勵自己的動力,為自由奮斗不息。

《致大海》寫出了作者對大海的熱愛、羨慕與依戀:

大海有廣闊的襟懷,驚人的威力,壯麗的景色,所以,詩人熱愛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喪,在變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樣,所以,詩人羨慕大海;是大海使他緬懷起舉世震驚的英雄,詩人從拿破侖與拜倫兩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別大海時,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惱心傷”,這時“我整個心靈充滿了你”,這里的“你”就是爭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這種理想帶到“荒漠之鄉”——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詩人的心靈由“大海”而得到徹底的凈化,詩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華。所以,詩人更依戀大海。這正是詩人把大海說成“悲哀的喧響”“召喚的喧響”,是他“心靈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五、總結主題:這首詩贊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發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苦悶,表現詩人在殘酷____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六、特點分析:

1、借大海的形象表達自由的精神

這首詩以大海作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達了詩人與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詩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壯美形象,生發聯想,盡情抒懷,表達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強烈濃厚的抒情氣氛

詩人對大海以“你”相稱,是詩人對大海的傾訴,詩人在詩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現,直接對大海表達自己的激情,并蘊含深沉的苦悶,使全詩具有哀歌式的憂郁美。

3、人與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構世界的瞬間

詩人與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動著海一樣的澎湃。詩人把島、巖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詩人改變的自然,接著,詩人由觀照海,到由海反觀,最后與海同一了。這一瞬間,海是詩人向遠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羅斯土地的延伸,這就是作者創作這首詩的思維流程。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7

教材分析:

《世說新語》之《期行》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篇課文,主要寫了陳元方和父親友人的對話,面對父親的友人的無信、無禮,元方則針鋒相對,義正辭嚴地加以反駁的故事。既表現了他的聰敏,更寫出了他懂得“誠信”乃立世之本的道理。說明了“信”與“禮”的重要性。這一則被編入書中“方正”一門。“方正”,即正直不阿,為人正派,是一種好的品格。

學情分析:

1、七年級學生剛剛開始學習文言文,加上鄉鎮中學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缺乏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對文言文有一定的畏難情緒。這是學生接觸的第二篇文言文,已經有了一點膚淺的文言知識,能初步讀懂課文。理性分析能力弱,感性認識及模仿能力強。

2、這則短文所述故事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學生會表現得積極主動。對于本課的主題思想,學生可以較好地理解。教學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淺入深,以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用多媒體手段突破重難點,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3、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教學本文,應培養學生明禮誠信的優秀品質。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語感,翻譯難理解的句子,了解故事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獲取情感體驗,認識到“誠信”是立世之本。學習古人懂禮知儀的優秀品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難點:

1、誦讀課文,結合文章的內容,理解文章蘊含的道理。

2、通過故事內容,推究文章內涵,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

教學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中要積極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學生能夠質疑的情境氛圍,調動學生視、聽等多種感官,通過探究討論使學生在不斷地解決問題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2、生成問題策略:“生成”是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教學指

導策略,設計教學過程時,給學生留出主動參與的時間與空間,根據答問討論等學習活動情況,對學生思維行為作即時的疏導、點撥,有效的“生成問題”,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收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閱資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譯讀課文,把握內容

--悟讀主旨,質疑探究--創讀課文,指導人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展示: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說新語》

閱讀理解這個故事,由王戎的善于思考,聰慧機敏,引出《世說新語》中還有很多像王戎這樣聰敏機智的兒童,導入新課《期行》。

2、簡介《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古代筆記小說集。由南朝宋時期文學家劉義慶組織編寫,原書八卷,分為德行、言語、方正等三十六類,主要記述東漢末年到晉代之間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期行》這一則被編入書中“方正”一類。“方正”,即正直不阿,為人正派,是一種好的品格。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聽讀課文: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音頻資料,學生認真聽讀欣賞。

2、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課件展示需要注意的相關問題。

(1)讀準字音:如“尊君在不?”讀fǒu,

(2)讀好節奏:把握停頓,準確斷句。如“君/與家君/期日中。”

(3)讀出情味:由兩位同學分角色進行表演,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

3、師生評價,共同糾正:要重點讀出友人“禮--怒--慚”的語氣和情感變化。要把元方維護父親尊嚴,有理有據地駁斥友人“無信”“無禮”和入門不顧的小孩情態表現出來。

4、背誦課文。

三、譯讀課文,把握內容

1、教師提示,課件展示自譯方法:

(1)留:國名、人名、地名、年號等保留不譯

例:陳太丘,元方。

(2)補:將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例:(太丘)去后(友)乃至。

(3)比:比較異同。

例:尊君:你父親;

君:你、您;

家君:我父親。

(4)參:參考課文注釋或工具書。

(5)積:通過各種方式學習、積累文言詞匯。

2、自讀自譯:學生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教師在巡視中引導學生讀課文,讀注釋,嘗試翻譯文章,并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

3、學生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討論、解決詞句方面疑難問題。(教師適當指導。)

4、把握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交流后理出文章的兩個層次,前半部分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后半部分通過元方和客人的對話闡明寓意。

四、悟讀主旨,質疑探究

課件展示探究問題

1、友人為什么怒?

2、元方是從哪幾個方面反駁的?

3、試對人物進行評價

4、你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教師對學生的見解都要予以重視,因為很可能會出現一些我們無法預見或超出教學預設的教學情境,這時教師就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積極應對,不斷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廣闊發展時空,搞好課堂上的動態生成。特別是評價人物時,要客觀、公正、全面。

在經過師生相互的活動之后,達成共識:

1、因為陳太丘沒有等他,認為陳太丘沒有守信。

2、一是“無信”,二是“無禮”。

3、友人“無信”“無禮”,知錯能改。元方聰敏機智、懂禮識義。

4、誠信是立世之本,我們要做一個明禮誠信的人。

五、創讀課文,指導人生

課件展示“八榮八恥”內容,提出問題:

1、如果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你認為這則故事可以作為哪方面的教材?

“八榮八恥”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學生討論后明確: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2、請選擇一句或者寫一句關于誠信的格言、警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

誠實是人生永遠最美好的品格。

不信不立,不誠不行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言九鼎。一諾千金。

創誠信校園,樹誠信學風,做誠信學子。

誠信為本,學做真人。

誠信為榮,失信可恥。

我誠信,我美麗.

我誠信,我自豪!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誠信是一條流了五千年的河,涓涓不絕,流出了黃面孔,流出了黃土地,流出了華夏大地的蕓蕓眾生;誠信是一支神奇的筆,龜背上長出了漢字,漢字上長出了華夏,一代代,一脈脈,吸天地之靈氣,吮日月之精華。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牢固樹立講誠信的觀念,努力踐行:……的莊嚴承諾。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課文

2、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下列各句中詞義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顧反,為女殺彘反:同“返”

C、妻適市反適:往D、特與嬰兒戲耳特:特別

(2)翻譯“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讀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教學反思:

1、加強了誦讀,誦讀的多樣化(錄音范讀,自讀,齊讀,表演)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步積累、感悟,體會文章的內容及蘊涵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抓住教學預設之外的突發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課堂動態生成,達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按照教學預設,出示問題:“怎樣評價元方這個孩子?”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聰敏機智、懂禮識義”,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學生提出:友人已經感到慚愧,并下車牽元方,元方仍然“入門不顧”,也是不懂禮貌。我馬上組織討論,學生發表了很多見解:(1)只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確實不懂禮貌。(2)因為友人無信無禮在先,元方這么做并不為過。(3)元方只是一個七歲的小孩,“入門不顧”這只是一個小孩對別人罵自己父親后的一種很自然的反應,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標準去要求他。)然后我很自然的引導學生要學會客觀、公正、全面的去評價一個人。

3、注重了對學生品德的培養。在教學設計中有意加重了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從中領悟到如何做人。

4、環節設計過于全面,顯得臃腫繁瑣。過于看重教學的各個環節,各環節時間根本無法全部保證。一堂好課不必“滴水不漏”,應留有空間。沒有空間,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也就少有個性與創新。有時留下空間,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韻,留下創造!古人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注重方法與知識,能力并重。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特點。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3、德育目標:積累民居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

二、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

互動討論法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六、教學過程:

導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會游玩那些景點?

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

故宮。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宮很遺憾。

前些年新興旅游的熱點:胡同。坐上一個老實黃包車,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們的導游)作者介紹: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雖是江蘇人,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對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寫作風格和沈從文相似,取材自由,講歷史、掌故、花鳥蟲魚、四方食事。其作品以營造氣氛為手段來抒發情感,語言平實自然,較多使用口語,很有表現力。

下面請大家默讀課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北京胡同的特點(1----4)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胡同文化發展的趨勢(13----15)

我做一個示范:讀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反正不當影響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這個方法,快速默讀文章2------4段。

提問,然后歸納。

胡同特點:

胡同特點——正

名字來源——廣

胡同數目——多

胡同環境——靜

第五段是一個過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體現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習慣——安土重遷

鄰里關系——過往不多

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處事態度——置身事外

先讓學生欣賞電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過程注意品味語言。

1.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2.“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面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面?”

“賣!”

“還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體現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胡同文化

安土重遷

封閉

過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易于滿足

置身事外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點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語言:

1.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2.再見吧,胡同

討論作者的感情:

1.喜愛與批判

2.傷感與留戀

3.理智與豁達

七、作業

課本84頁。研究性學習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9

一、教材分析

說明文是以客觀的傳播科學知識為目的,因此說明語言往往是簡潔準確,平易樸實的,但是讀了李漁的《芙蕖》以后,一縷清新的空氣就會撲面而來。因為本文獨辟蹊徑,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紹說明了芙蕖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同時又將說明文的格局與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動說明的風格。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要與周敦頤的《愛蓮說》從寫作目的的角度比較探究,從而區別說明文與散文(記敘文)的不同之處。

二、教學設想

區別說明文與記敘文的不同,提高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領悟本文別具一格清新活潑的語言風格,同時也要學習這篇說明文結構的嚴謹,祥略得當等寫作特色。另外,作為文言文閱讀,本課有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等文言現象,需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規律,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學習了兩篇關于蓮花的文章,要因勢利導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的審美意義,聯系詩歌名句,加強學生的文學積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教學目標

1、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對照注釋準確地翻譯課文,流暢地朗讀課文。

2、比較探究說明文與散文(記敘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嚴謹的結構,學習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4、學習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多種修辭手法,形成清新生動的說明語言的特色。

5、學會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提高學生的說明文閱讀能力。

難點:

比較生動說明和平實說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蓮花常常被人們所親睞推崇,那端坐蓮花寶座的佛祖成了參禪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尋常百姓將“魚戲蓮葉間”的畫面賦予了“連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文人雅士對蓮更是愛得癡狂,周敦頤愛蓮“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潔,楊萬里愛蓮“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明艷,清朝戲曲理論家李漁酷愛蓮花,竟然以此為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李漁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檢查預習

李漁:字笠翁,號覺世稗官,清初的戲曲理論家和戲曲作家。戲曲論著《閑情偶寄》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主張“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傳后人”。

(三)解析題目

1、正確注音。明確:fúqú。

2、提到芙蕖我們并不陌生,什么是芙蕖?

明確:蓮花

3、你對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討論教師小結(從芙蕖的外形、結構、用途及習性等方面介紹)

明確:芙蕖又名蓮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中國。根莖(藕)肥大多節,橫生于水底泥中,葉盾狀圓形,表面深綠色,花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實為蓮子,圓形白色堅果,蓮子與藕皆能食用。

4、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表達目的是什么?

明確:說明,為了介紹芙蕖這種植物,給人傳授有關的科學知識。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10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悟詩歌的能力。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賞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詩感情表達的層次結構,體會畫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學重點】

賞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學難點】

詩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學方法】

1、借助多媒體,合作探究、緣景明情。

2、朗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曾經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引發了一串靈感,成就了他在詩壇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時期的詩人張若虛,這首詩就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配樂朗誦,整體感知

以“月”為典型意象。

月的流動變化過程:月生——月懸——月斜(月落)。

三、賞析詩歌

(一)第一部分:月生

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1、意象

提問:開頭八句寫了什么意象?請找出來。

2、意境

提問:這里的景物描寫有何特點?構成了一種什么樣的意境?

3、學生朗讀。

(二)第二部分:月懸

原文: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1、提問:這樣的良辰美景,引發了作者怎樣的遐想?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2、朗讀。

(三)第三部分:月落

游子思婦情

1、兩地相思

原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2、思婦懷遠

原文: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3、游子思歸

原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小結: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四、拓展

回顧曾經讀過的與“月”有關的詩歌。

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

五、作業

課后搜集、整理古典詩歌中關于“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詩歌,總結古典詩歌中這些意象的普遍含義。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11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初讀課文,初步了解作者寫錢塘江大潮的寫作順序。

2、學習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觀潮、據說、籠罩、薄霧、若隱若現、悶雷、水天相接、沸騰、猶如、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霎時、余波、風號浪吼、恢復”等詞語。

3、介紹有關擴展資料。

教學重點、難點:

1、初讀課文,初步了解作者寫錢塘江大潮的寫作順序。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到過海邊,看過海水漲潮嗎?說說海潮什么樣?(江海漲潮,氣勢宏偉,令人震撼。)錢塘江是浙江省最長的一條河流,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板書:天下奇觀)(解釋“觀潮”與“天下奇觀”中的“觀”有什么不同)。

我國的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引導學生理解“奇觀”的意思)這里的潮比別處的潮更加宏偉壯觀,潮來時,激起的白浪達數米高,像一座城墻,你們見過這種奇觀嗎?為什么這里的大潮如此的與眾不同放錄像(潮來時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觀”的壯麗與雄奇。

2、學生談看錄像后的感受。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漲”卡片,指名讀,說說共同點。(偏旁相同,都是形聲字。)組詞:觀潮、浩浩蕩蕩、沸騰、漲潮……

(2)出示“猶、據、踮、恢”指名讀。組詞:猶如、根據、踮腳、恢復……

(3)出示“罩、薄、崩、霎”,說說特點:上下結構的形聲字。組詞:籠罩、薄霧、山崩地裂、霎時……

(4)出示“悶”:里外結構。組詞:悶雷。讀音:èn

(5)說說你還有哪個字記不住?哪位同學愿意幫助他?

如“罩”字,口訣:“桌”子缺兩腿,上邊變“四”蓋。

2、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敘述順序

1、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板書)

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大潮,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把錢塘潮的景象寫具體的。(板書)

2、再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小組自己解決有關詞語方面的問題。

附:板書

觀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

(時間順序)

教學反思:字詞的理解、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度的時期。但對于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錢塘江大潮自古被稱為“天下奇觀”。我們盼望著能親眼看到這一奇景。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6課《觀潮》。上節課,我們初讀課文,了解了什么?(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通過閱讀課文,展開想像的翅膀,來感受大自然創造的奇異景象。

二、通過預習,我們讀懂了什么?提出預習中不懂的問題。

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潮來前,作者介紹了什么?(板書:籠罩白霧風平浪靜)指導朗讀。

2、潮來了,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從哪感受到的?默讀讀課文,進行畫批。

3、小組合作學習。

(1)交流感受,品讀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潮來時的景象的?

(3)分工進行有語氣地朗讀。

4、反饋交流,教師及時引導、點撥。抓住以下要點,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談自己對詞句獨特的感悟。注意品讀結合:

(1)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來寫潮來時的景象的。(板書:遠近)

(2)遠:抓住潮的聲、形來寫潮剛來時的景象:隆隆響聲,像悶雷滾動;水天相接處一條白線。潮雖遠,但氣勢已現。(板書:聲如悶雷遠處白線)讀讀描寫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聲、色寫出了潮的氣勢之宏偉:白線很快移來,加長、變寬、橫貫江,寫出了潮水由遠及近的變化。(看圖片)“白浪翻滾”、“白色城墻”寫出了潮水的浪頭之高,氣勢越來越大:形如千萬匹戰馬齊頭并進,聲如山崩地裂。(看圖片)(板書:白浪翻滾山崩地裂)(看錄像片斷)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讀出潮的氣勢: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練讀,再進行賽讀,最后安排齊讀。(讀整段時注意讀出潮水形聲的變化,氣勢由小到大。)交流學生喜歡的句子。(根據學生的交流隨即通過大屏幕展示寫潮水的句子,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重點語句,想象錄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加深理解體驗大潮的奇特。)

(4)指導學生背誦:背自己喜歡的句子。

5、課文中還從哪能看出錢塘潮的氣勢雄偉壯觀?讀第五自然段體會。抓住要點,師適時點撥:

“霎時”時間短暫,潮頭卻已西去,潮水奔騰之快。余波涌來,也使江面風號浪吼,江水平靜后,江水已漲了兩丈來高,都可以看出潮來之猛,氣勢之大。指導學生朗讀。(適時板書:漫天卷地風號浪吼)

6、學完課文,你們知道為什么人們稱錢塘潮為“天下奇觀”了嗎?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四、總結

1、我們學完了課文,對錢塘潮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壯麗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導游,你怎樣向不了解錢塘潮的游客介紹錢塘潮呢?

2、(放錄像)編導游詞,然后向同學們介紹。(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內容)

3、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小結

教學反思: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理解文章的主旨。

3.能聯系生活,多角度理解本文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誦讀,更好地理解文意。

2.能借助注釋自行疏通文意,積累詞匯。

3.通過語言的揣摩,認識本文狼和屠戶的形象以及描寫方法。

4.通過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議論,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敢于和善于同壞人壞事作斗爭的正義和勇氣。

【重點、難點】

一、重點

1.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節和內容。

2.分析狼和屠戶的形象,理解主旨。

二、難點:通過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議論,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

誦讀,教師點撥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最近有部動漫叫《喜洋洋與灰太狼》非常受到歡迎,里面不僅有善良、聰慧的小羊們,還有一個讓人討厭的大灰狼。說到狼,人們就把它和貪婪兇狠聯系在一起;帶“狼”字的成語也往往帶有貶義,如狼子野心、狼狽為奸等;而“東郭先生與狼”、“狼來了”等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現在還有一心想吃喜羊羊的“灰太狼”。但如果狼與人斗爭,結果又會怎么樣呢?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在他的名著《聊齋志異》中為我們做了一個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見解,讓我們共同欣賞。

二、作者簡介

學生簡介,教師適當補充。

三、誦讀(檢查預習)

1.請一位學生背誦。

2.請學生讀下列字音

綴行甚遠屠大窘苫蔽成丘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眈眈相向少時

目似瞑止露尻尾假寐狼亦黠矣

3.請學生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兩狼之并驅如故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屠自后斷其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4.全體學生誦讀一遍。

四、疏通文意

1.請學生就預習中遇到的不能疏通的詞句提問,師生共同解答。

2.教師點撥重點詞句。

3.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分五組,每組一段。教師點評。

五、把握故事情節和內容

1.本文可明顯分為幾個部分?

(兩個部分:敘事部分和作者的議論)(板書)

2.學生概括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板書)

六、分析狼和屠戶的形象,感悟主旨。

1.你認為故事中的狼給你什么樣的印象?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2.你認為故事中的屠戶給你什么樣的印象?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機智)3.文中主要通過什么描寫來刻畫狼和屠戶的形象的?試舉例說明。(動作、神態)

4.作者是怎樣議論這件事的?《聊齋志異》一書的“志異”二字,是“記述奇異的故事”之意,本文的故事奇異在哪兒?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教師明確:無論狼多么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5.當然,我們還可以根據這個主旨,聯系生活,多角度地去感悟這個故事給人的啟發。你有怎樣的啟發呢?

教師明確:①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的狡詐,終歸要失敗的;②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協讓步,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七、表演感知

教師可安排學生按照角色不同,把這篇短文排成小話劇,學生在參與其中之后,能夠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狼的狡猾,屠戶的機智,對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拓展遷移

狼是這樣的兇狠狡詐,令人討厭甚至恐懼,那么,我們是不是要將它們趕盡殺絕呢?

教師明確:狼的名聲是不太好,但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文藝作品將它過分渲染的。作為一種自然的生物,它也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食物鏈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我們不能夠將它們趕盡殺絕。如今,這種生物的數量也在急劇減少,我們還是有必要加以保護的。

八、作業(ppt)

1.課后背誦這篇課文。

2.展開聯想,把本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故事。

九、板書設計

《狼》

蒲松齡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13

重點:

1.理解通過傳神有趣的細節,表現一家人互敬互愛、相處和睦的生活情趣的寫法。

2.通過朗讀,體會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和曉暢素雅的語言美,加強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難點:

1:文中僅有的兩處景物描寫所提供的美妙背景。

2:對寓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輕聲讀《散步》。

用橫線畫出不認識的或讀不準音的字,注音。(具體操作參照教法建議1)能把課文順暢地讀下來之后,放聲朗讀。

二、請一位同學朗讀一遍課文。

大家從兩方面評議:

1.有沒有讀錯字音的情況。

2.有沒有讀破句子的情況。

三、分組討論:朗讀這篇課文時該怎樣把握語氣、語調?

說明:要邊討論,邊練習朗讀,邊評議。

1.明確本文朗誦的感情基調:歡愉而深沉

2.明確我的語氣、語調:

①我是個中年男子。

②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③散步中,處處表現了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3.完成討論之后,練習朗讀。每組推舉一位代表,在班上朗讀,大家評議。評議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注意把握語速、重音。

4.再請幾位同學朗讀課文,然后全班根據前面所明確的朗讀的方法進行評議,選出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

四、交流本文的心得。

下面題目供參考,可以選擇其中一兩個題目談。(可用幻燈演示題目)

1.這篇課文哪些描寫最令你感動?舉一兩處為例談談。(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等)

2.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整體感知)

3.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4.這篇課文的&39;中心意思是什么?(整體感知)

5.你最喜歡課文中哪些語言?為什么?(對語言的品味)

說明:這些問題,不要求都回答,更不宜規定統一答案。學生只要能對其中一兩個問題有所認識就可以了。注意讓學生發言時不要脫離課文。教師仍然需要注意自己導的地位,注意傾聽學生發言,及時給予點撥和激勵評價。這項練習中1、2、4小題可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落實在作業本上,以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比較閱讀。

手段:以朗讀訓練為基本形式

設計思想: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課文蘊含的道理。同時,重視識字、寫字、積累詞語的訓練。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14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學期授課計劃,在教學活動之前,任課老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的要求,確定教學重點、難點,考慮相應的教學方法,最后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它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組織能力、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設計等,是教學計劃實施的重要保障。其編寫要求如下:

一、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一堂課要達到的要求、需要完成的任務,一般包括傳授知識的要點和重點、培養技能的種類和基本要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內容等。

任課教師確定教學目標須做到以下幾點:

1.精讀教材,弄懂教材,做到無疑點。

2.認真分析教材內容,明確重點、難點、培養能力的內容、要求及方法。

二、正確選擇本次課的教學方法

1.正確選擇教學方法的根據是:教材內容、教學設備情況、學生的`知識基礎、班風及教師自身的能力和習慣。

2.正確選擇教學方法的原則是:一是使教學效果最好,二是使教學效率最高。

3.任課教師根據上述原則和依據,確定本次課的具體教學方法。

4.正確選擇直觀的教學手段。直觀教學手段通常是指掛圖、幻燈片、模型、實物、錄象及多媒體等。任課教師應盡量多的采用直觀教學方法并在備課時作好充分準備。

三、設計或選擇習題

習題分課堂用例題、課內練習題和課外習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知識基礎,選擇或設計典型性強、目的性強、深淺程度要適宜的習題。

四、編寫教案

任課教師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將選擇或設計的內容記錄下來,就形成了教案。完整的教案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

1.授課日期、授課班級、教學內容2.教學目標(或教學要求)

3.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5.教學過程(或教學步驟)

6.設計板書7.布置外作業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

體會恰當詳略敘述和成功運用排比、對偶、夸張等修的表現作用。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愛國、孝順父母。

教學重點:理清故事情節、把握木蘭形象。

教學難點:體會恰當詳略敘述和成功運用排比、對偶、夸張等修辭的表現作用。教學課時: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影片引讀(6)

問: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呢(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

是啊,我國古代確有一位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千百年來,她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形象,美國迪斯尼公司還將她的藝術形象搬上了銀幕。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位女英雄的颯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蘭》片段三~四分鐘)。

可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流傳海外,這個故事卻來自于一首詩――《木蘭詩》(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梁鼓角橫吹曲”為主,是當時北方民歌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橫吹曲”。《木蘭詩》則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詩歌誦讀,整體感悟(20’)

1、詩歌誦讀:

①教師有感情地誦讀,學生點評。

②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疏通文義,把握情感。

③學生比讀,互評互讀。

2、整體感悟:

①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概述故事情節。

②在概述情節的基礎上,學生整體把握詩歌內容與結構。

引導:這是一首敘事詩,依據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束,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了什么請用四個字來簡單概括每一部分內容。

明確:第一部分(1—3段)―――替父從軍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戰第三部分(5—6段)―――凱旋歸來第四部分(第7段)―――結尾附文

三、人物賞析,品讀探究(12’)

1、人物賞析:

你覺得花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子,你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勤勞孝順

b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愿”——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c“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勇敢堅強的英雄氣慨

d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不慕榮華富貴,甘過普通百姓生活。e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謹慎——花木蘭形象:深明大義、果敢堅強、英勇善戰、不慕名利、謹慎機敏。

2、品讀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么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

明確:a渲染戰前緊張的氣氛。b戰事緊迫。c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d樂府詩常用的一種寫法。

②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么情操

(運用夸張,寫出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向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排比、表現她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團聚、歡樂的氣氛。)

④結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對木蘭的贊美。再一次表現木蘭的機智謹慎。)

⑤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3、詳略分析:

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明確:從軍緣由——詳寫出征前的準備——略寫

出征中的思親心理——詳寫詳寫女兒情態關山飛度,征戰沙場——略寫略寫英雄氣慨凱旋辭官——詳寫家人迎接——詳寫木蘭改裝——詳寫作用:

(在內容上)突出木蘭的兒女情態,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實感人。(在結構上)詳略得當,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樣安排是因為詩歌緊扣“木蘭是女郎”的性格特征來進行詳略安排的,對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詳寫。一般的就略寫。

4、語言品味:

請同學們試著找出詩中語言精煉的句子,并感受其特點。

例:“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16

【學習重點】

1、體會文章的中心論點。

2、論證方法。

3、體會語言特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孟子(約公元前372至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他曾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推崇并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世稱亞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長于說理,善用比喻,縱橫捭闔,妙趣橫生,在中國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魚我所欲也》就體現了他的寫作風格和特點。

二、學生朗讀課文

三、注意有關字詞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萬鐘不辯禮儀而受之。通辨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鄉為身死而不受。通向,從前之意。

四、筆譯這篇課文

五、對艱難字詞句進行解釋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學生散讀課文

三、點名學生翻譯課文,對不妥之處詳加解釋

四、學生散讀課文爭取成誦

第三課時

1、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文章,它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舍生取義

2、作者是怎么樣提出中心論點的?

文章用魚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論點的。

3、作者是如何論證的?

文章用魚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論點,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為茍得不避禍患來,這是從正面論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為也這是從正面論述。結論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有比死亡更讓人討厭的&39;東西(義和不義)。后又從反面論證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

4、寫作特色:

⑴善用比喻。

①運用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論點

②用行不吃呼爾,乞不受蹴爾比喻守義不辱。運用比喻使講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淺出。

⑵運用對比。魚與熊掌生與死義與不義向與今等通篇對比鮮明,使中心論點舍生取義鮮明突出。既然能為義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輕的高官厚祿,甚至是一簞食,一豆羹的時候要辯解是不是合乎禮義。

⑶孟子的禮義是封建君臣之禮,封建君臣之義,應批判地繼承,現在的禮義已經賦予了新的含義。如陳毅取義成仁今日事。

⑷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5、結構圖示:

熊掌生所欲不茍得有甚于生義

╱正面→→

舍魚死雖惡所不避有甚于死不義

╲反面:向(為身死而不受)

受不義之萬鐘無益

今(為宮室、妻妾、窮乏者)更不可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17

課程改革后的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尤其是對學生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創新思維等能力的培養。根據這一點,我在平常教學過程中把這一教學目標滲透到教學內容里,但是,那一次的課堂,我忽視了一顆天真的心。

那天,在講授伊索寓言中的《蚊子和獅子》這則故事,課堂教學步驟由整體感知內容到分析故事情節再到探索寓意,在此基礎上,我問學生:“蚊子被蜘蛛網黏住后還會發生什么事呢?”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就是要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個問題提出后,學生很快的陷入思考中,一分鐘后,有好幾個學生舉手了,以下是他們的回答:

生1:“當蜘蛛看到有獵物落網了,一下子高興過頭,一不小心掉到地下了,蚊子趁機掙脫了。”

生2:“蜘蛛很高興看到有蚊子落入了蜘蛛網,當它爬到蚊子身邊,準備要大吃一頓的時候,但是由于它平常太懶了,不去修補蜘蛛網,導致蜘蛛網破舊不堪,不勝蚊子的掙扎,一下子就斷了,蚊子飛走了。”

生3:“當蜘蛛準備要吃蚊子的時候,蚊子就告訴蜘蛛它剛剛打敗了強大的獅子,因此贏得了蜘蛛的尊敬把它放了,并且結成了聯盟,在動物界橫行霸道。”

生4:“當蜘蛛正準備要吃蚊子的時候,剛好樹上滴下了松脂,把蜘蛛變成琥珀了,蚊子也就撿回了一條命。”

聽到以上這四個學生的回答我含笑點頭,以示贊許,課堂的氣氛也到達了最高點,再掃視了一下,看到還有一名女生仍在舉手,讓她回答,她站起來說:“蚊子看到自己很快就成為蜘蛛口中的美餐,不甘心,就跟蜘蛛說要唱首歌給它聽,于是蚊子就唱起了催眠曲,結果蜘蛛睡著了,蚊子趁機逃走了。”我一聽到這,心中馬上就想:怎么這么幼稚的想法?她話音落下后,我就說:“這太幼稚了,好像幼兒園的小朋友想的那樣。”其他同學也跟著笑了起來,那女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紅著臉坐下了。

課后反思,我很快意識到我當時說那女生的想法太幼稚是一個失誤。回想當時她的回答為什么會讓我認為太幼稚,是因為與前面四個同學的答案相比,她好像還是幼兒園小朋友的思維,好像是講著寶寶聽著媽媽唱催眠曲甜甜地睡著了的&39;故事。仔細回味,那并不是幼稚,而是她還擁有著一顆童心,是那顆童心讓她不愿蚊子就此死去,不愿蜘蛛成為殘忍的屠夫,想到了蚊子會像媽媽一樣唱催眠曲,蜘蛛就是聽催眠曲的寶寶,這是一顆如水般透明的童心,這顆童心讓她的回答是多么的天真。實際上,蜘蛛過于興奮掉到地上讓蚊子能趁機逃走,蜘蛛太懶了使到蜘蛛網日久失修讓蚊子得以逃生,蚊子打敗了獅子得到了蜘蛛的尊敬等,這些回答不也是很天真嗎?正是因為天真,他們才會有這樣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財富,智能是財富,天真也是財富。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而天真是想象力的胚胎,有天真才有想象力,才有創造力。沃爾特·迪斯尼因為天真,創造了一只米老鼠,于是建造起為全世界源源輸送歡樂、輸送天真的迪斯尼王國。安徒生因為天真,寫下了《安徒生童話》,一個個經典的童話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兒童成長,把一代又一代人兒時的夢想裝飾得更美麗。世界公認的頂級理論物理學家、“活著的愛因斯坦”霍金因為天真,在65歲時還寫下了兒童科幻小說《喬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鑰匙》,他說科學應像科幻讓人興奮,他用童心劃亮了自身,照耀著孩子們在科幻世界里上天入地。如果沒有天真,就沒有想象力,就沒有迪斯尼,沒有安徒生,沒有霍金。同樣,學生有了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成為富有創造力的人。

現在,我懂得了,作為一位語文老師,我們不能習慣地用成人的思維去衡量學生,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要呵護他們的童心,他們的天真。我想,一雙天真好奇的眼睛和一顆童心,是成長的前因,是發展的定金。有了這些,才能去發現,去探索,去求知,去開拓,無止無境,無窮無盡。

中學語文教案的模板篇18

一、教學設想

《金色花》這首散文詩,從一個孩子的假想寫起,以兒童與母親嬉戲的畫面,表現家庭之愛。在教學時,營造一個讓學生感受愛的氛圍,再通過多讀、多品、多思、多談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感悟愛的美好、圣潔。

二、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運用聽說讀寫相結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學會正確表達。

情感態度:體驗人間摯愛親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三、教學重難點

如何將聽說讀寫相結合

四、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一幅老師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請學生觀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給照片擬一個小標題。

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這樣一個主題引出課文《金色花》。

(二)整體感知

1、介紹金色花和泰戈爾

金色花:印度圣樹,開金黃色碎花,神圣而又美麗。

泰戈爾:印度文學家,詩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飛鳥集》等,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2、教師范讀課文

(教師的配樂朗讀一定要有感染力,把學生帶入到孩子與母親這樣一個嬉戲的世界中)

要求學生想像老師朗讀的畫面,感受其中的情節。

教師朗讀課文

過渡:真希望老師剛剛能把大家帶入到一個孩子的游樂世界中,下面,老師為每位同學準備了一份自助餐,想不想一起品嘗一番?

3、聊一聊

如果你剛才在朗讀中看到了些什么,請你運用畫筆將一點一滴的`感受畫下來。

如果你怕畫不好,請你用自己優美的語言將感受說出來。

如果你還擔心說不好,那就給大家有感情的朗讀一段課文。

A四人小組自由選擇一種方式聊一聊,聊出自己寶貴的想法。

B集體討論。

4、內容歸納

要求學生完成表格——《金色花》寫了我和媽媽的哪幾次嬉戲

歸納:當媽媽做禱告時我散發香氣,當媽媽讀書時我將影子投到書頁上,當媽媽拿燈去車棚,我變回孩子還求媽媽講故事。

小結:我看到了一個---------的孩子(可愛善良、孝順父母)

我看到了一個---------的媽媽(寬容慈祥、疼愛孩子)

過渡:這是一對多么可愛的母子啊,我真想聽聽他們對話的聲音。可是,在生活中也常常聽到母子之間并不愉快的聲音,不信,我們一起來聽聽下面兩段對話。

(三)能力訓練

1、朗讀練習

A出示兩組母子間的對話,請同學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讀。

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別問我.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B集體配樂朗讀全文

705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礼堂椅厂家|佛山市艺典家具有限公司 | 除尘器布袋骨架,除尘器滤袋,除尘器骨架,电磁脉冲阀膜片,卸灰阀,螺旋输送机-泊头市天润环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河南新乡德诚生产厂家主营震动筛,振动筛设备,筛机,塑料震动筛选机 | 万烁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公司加盟,设计院加盟分公司,市政设计加盟 | 选矿设备,选矿生产线,选矿工艺,选矿技术-昆明昆重矿山机械 | 「钾冰晶石」氟铝酸钾_冰晶石_氟铝酸钠「价格用途」-亚铝氟化物厂家 | 大型果蔬切片机-水果冬瓜削皮机-洗菜机切菜机-肇庆市凤翔餐饮设备有限公司 | 太原装修公司_山西整装家装设计_太原室内装潢软装_肖邦家居 | SMC-ASCO-CKD气缸-FESTO-MAC电磁阀-上海天筹自动化设备官网 | 东莞韩创-专业绝缘骨架|马达塑胶零件|塑胶电机配件|塑封电机骨架厂家 | 成都办公室装修-办公室设计-写字楼装修设计-厂房装修-四川和信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 一氧化氮泄露报警器,二甲苯浓度超标报警器-郑州汇瑞埔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广东健伦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体育工程配套及销售运动器材的体育用品服务商 | 医学动画公司-制作3d医学动画视频-医疗医学演示动画制作-医学三维动画制作公司 | 深圳活动策划公司|庆典策划|专业公关活动策划|深圳艺典文化传媒 重庆中专|职高|技校招生-重庆中专招生网 | 上海单片机培训|重庆曙海培训分支机构—CortexM3+uC/OS培训班,北京linux培训,Windows驱动开发培训|上海IC版图设计,西安linux培训,北京汽车电子EMC培训,ARM培训,MTK培训,Android培训 | 淬火设备-钎焊机-熔炼炉-中频炉-锻造炉-感应加热电源-退火机-热处理设备-优造节能 | 防火板_饰面耐火板价格、厂家_品牌认准格林雅 | 不锈钢电动球阀_气动高压闸阀_旋塞疏水调节阀_全立阀门-来自温州工业阀门巨头企业 | 空调风机,低噪声离心式通风机,不锈钢防爆风机,前倾皮带传动风机,后倾空调风机-山东捷风风机有限公司 | 市政路灯_厂家-淄博信达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试验仪器-电液伺服万能材料试验机,恒温恒湿标准养护箱,水泥恒应力压力试验机-天津鑫高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 全自动包装秤_全自动上袋机_全自动套袋机_高位码垛机_全自动包装码垛系统生产线-三维汉界机器(山东)股份有限公司 | 注塑_注塑加工_注塑模具_塑胶模具_注塑加工厂家_深圳环科 | 机床导轨_导轨板_滚轮导轨-上海旻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爱德华真空泵油/罗茨泵维修,爱发科-比其尔产品供应东莞/杭州/上海等全国各地 | 圣才学习网-考研考证学习平台,提供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课程等考试资料 | 西装定制/做厂家/公司_西装订做/制价格/费用-北京圣达信西装 | 中药超微粉碎机(中药细胞级微粉碎)-百科 | 西安耀程造价培训机构_工程预算实训_广联达实作实操培训 | 油罐车_加油机_加油卷盘_加油机卷盘_罐车人孔盖_各类球阀_海底阀等车用配件厂家-湖北华特专用设备有限公司 | 光照全温振荡器(智能型)-恒隆仪器 | 深圳货架厂_仓库货架公司_重型仓储货架_线棒货架批发-深圳市诺普泰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 无菌实验室规划装修设计-一体化实验室承包-北京洁净净化工程建设施工-北京航天科恩实验室装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天坛家具官网| 砂磨机_立式纳米砂磨机_实验室砂磨机-广州儒佳化工设备厂家 | 361°官方网站 | 洗地机_全自动洗地机_手推式洗地机【上海滢皓环保】 | 高温链条油|高温润滑脂|轴承润滑脂|机器人保养用油|干膜润滑剂-东莞卓越化学 | 升降炉_真空气氛炉_管式电阻炉厂家-山东中辰电炉有限公司 | 压力控制器,差压控制器,温度控制器,防爆压力控制器,防爆温度控制器,防爆差压控制器-常州天利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