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的教案
中學語文的教案篇1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學生平日分析】
學生平日廣泛的閱讀自然科學類書籍,也時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鯨的畫面,所以學生一定會對這種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有關鯨的更多知識。
【設計理念】
依據教材自身的特點,采用讀書自悟,討論式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1、了解鯨的形體、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培養學生愛科學的興趣。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寫的方法。
3、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初步感知鯨的幾方面的特點。
3、學習生字新詞。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學習生字鯨教師告訴學生本課學習內容為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鯨魚。
2、學生反駁教師鯨是魚類這一觀點。
3、學生匯報交流搜集的相關資料,并說明資料來源。
這樣設計是教師故意給出錯誤的信息,這樣可以馬上調動學生已有的常識性的信息,加上自己搜集到的關于鯨的資料,使學生急于表現交流,充分調到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學生出聲讀文,讀后畫出生字新詞。
2、讀后組內交流自學字詞情況。
3、全班交流本文介紹了關了鯨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這樣設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自學字詞。
三、鯨的外形,生活習性等方面都有哪些特點?再讀課文了解
這樣設計整體把握事物的特點,培養了概括能力,為學習下文打下了鋪墊。
四、課堂練習
1、選擇正確讀音:
上腭(ee)哺乳(rulu)捕獲(bupu)立即(jiji)
2、形近字組詞:
鯨()肢()濾()肺()
魚()枝()慮()柿()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⑴因為鯨是用呼吸的,又因為鯨是,所以鯨不屬于魚類而是屬于。
⑵文章分別以鯨的__、__、__、這幾方面具體介紹鯨的生活習性的。
這樣設計練習讓學生掌握了生字詞,了解了鯨的幾方面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鯨的形體、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寫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舊知:
本文介紹關于鯨的哪些方面的特點?
2、故事法導入:
在大海里生存著很多種魚類,有一天,蝦將軍為它們舉行一次比賽活動,看誰最重。消息傳下后,鯨也想溜進來拿大獎,它正準備入場,被蝦將軍拉往和它發生了爭吵
這樣設計導入新課,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為下文作鋪墊,使課堂教學活潑、生動。
鯨和蝦將軍會找哪些理由作為自己的論據?充分讀課文,邊讀邊體會鯨的特點,然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特點進行專門的學習,并交流學習所得。
這樣設計,為學生創設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知。
二、引導學生按順序匯報自己所學內容,在交流討論中學習課文
1、第1段:
⑴引導學生從鯨的特點是什么和作者怎樣來寫兩方面匯報。
⑵如果鯨自己體形大,休重重作為論據和蝦將軍爭吵,想一想鯨會怎么說?請同學表演出來。
這樣設計掌握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長,教師只是巧妙地點拔。而角色轉換練習的設計既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又進行了說話訓練,并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2、第2段:
⑴學生繼續匯報自己所學。
⑵如果蝦將軍把這段的內容作為自己的論據反駁鯨,那么他會怎樣說?請同學們繼續表演。
3、第3~7段:
引導學生繼續按學習第1段的`方法匯報并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學習,匯報總結板書。如:可以把鯨的種類、吃食、呼吸、睡覺等歸納到一起列提綱,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把鯨的各方面特點寫的這么清楚,運用了怎樣的說明方法?
這樣教學既能放得開,又幫助學生總結一定的學習法,寫作方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多的知識。
三、總結全文
1、回憶課前的小故事,運用本課所學關于鯨的知識,通過想象把故事表演完整。
這樣設計再次回歸到貫穿全課的小故事并把課文的內容巧妙地揉合到故事情節展開中,使學生的積極性達到頂點,同時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再創作。
2、總結一課自己的收獲。
四、課堂練習
根據你收集的鯨的資料,選擇感興趣的某一點,以鯨的自述為題進行口語交際。
這樣設計練習,不僅要鞏固一堂課的知識,更要為學生的延伸性學習提供一個思路,創設一個空間,這樣設計作業,才能使學生增長更多的知識。
〖板書設計〗
1、外形:大說明方法:
2、是哺乳動物:胎生做比較列數字
鯨3、種類:須鯨和齒鯨舉例子
4、吃食:蝦小魚大魚海獸打比方
5、呼吸:垂直傾斜分類別
6、睡覺:
中學語文的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說明文是以客觀的傳播科學知識為目的,因此說明語言往往是簡潔準確,平易樸實的,但是讀了李漁的《芙蕖》以后,一縷清新的空氣就會撲面而來。因為本文獨辟蹊徑,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紹說明了芙蕖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同時又將說明文的格局與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動說明的風格。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要與周敦頤的《愛蓮說》從寫作目的的角度比較探究,從而區別說明文與散文(記敘文)的不同之處。
二、教學設想
區別說明文與記敘文的不同,提高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領悟本文別具一格清新活潑的語言風格,同時也要學習這篇說明文結構的嚴謹,祥略得當等寫作特色。另外,作為文言文閱讀,本課有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等文言現象,需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規律,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學習了兩篇關于蓮花的文章,要因勢利導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的審美意義,聯系詩歌名句,加強學生的文學積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教學目標
1、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對照注釋準確地翻譯課文,流暢地朗讀課文。
2、比較探究說明文與散文(記敘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嚴謹的結構,學習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4、學習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多種修辭手法,形成清新生動的說明語言的特色。
5、學會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提高學生的說明文閱讀能力。
難點:
比較生動說明和平實說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蓮花常常被人們所親睞推崇,那端坐蓮花寶座的佛祖成了參禪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尋常百姓將“魚戲蓮葉間”的畫面賦予了“連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文人雅士對蓮更是愛得癡狂,周敦頤愛蓮“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潔,楊萬里愛蓮“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明艷,清朝戲曲理論家李漁酷愛蓮花,竟然以此為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李漁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檢查預習
李漁:字笠翁,號覺世稗官,清初的戲曲理論家和戲曲作家。戲曲論著《閑情偶寄》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主張“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傳后人”。
(三)解析題目
1、正確注音。明確:fúqú。
2、提到芙蕖我們并不陌生,什么是芙蕖?
明確:蓮花
3、你對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討論教師小結(從芙蕖的外形、結構、用途及習性等方面介紹)
明確:芙蕖又名蓮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中國。根莖(藕)肥大多節,橫生于水底泥中,葉盾狀圓形,表面深綠色,花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實為蓮子,圓形白色堅果,蓮子與藕皆能食用。
4、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表達目的是什么?
明確:說明,為了介紹芙蕖這種植物,給人傳授有關的科學知識。
中學語文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
《世說新語》之《期行》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篇課文,主要寫了陳元方和父親友人的對話,面對父親的友人的無信、無禮,元方則針鋒相對,義正辭嚴地加以反駁的故事。既表現了他的聰敏,更寫出了他懂得“誠信”乃立世之本的道理。說明了“信”與“禮”的重要性。這一則被編入書中“方正”一門。“方正”,即正直不阿,為人正派,是一種好的品格。
學情分析:
1、七年級學生剛剛開始學習文言文,加上鄉鎮中學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缺乏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對文言文有一定的畏難情緒。這是學生接觸的第二篇文言文,已經有了一點膚淺的文言知識,能初步讀懂課文。理性分析能力弱,感性認識及模仿能力強。
2、這則短文所述故事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學生會表現得積極主動。對于本課的主題思想,學生可以較好地理解。教學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淺入深,以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用多媒體手段突破重難點,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3、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教學本文,應培養學生明禮誠信的優秀品質。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語感,翻譯難理解的句子,了解故事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獲取情感體驗,認識到“誠信”是立世之本。學習古人懂禮知儀的優秀品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難點:
1、誦讀課文,結合文章的內容,理解文章蘊含的道理。
2、通過故事內容,推究文章內涵,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
教學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中要積極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學生能夠質疑的情境氛圍,調動學生視、聽等多種感官,通過探究討論使學生在不斷地解決問題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2、生成問題策略:“生成”是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教學指
導策略,設計教學過程時,給學生留出主動參與的時間與空間,根據答問討論等學習活動情況,對學生思維行為作即時的疏導、點撥,有效的“生成問題”,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收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閱資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譯讀課文,把握內容
--悟讀主旨,質疑探究--創讀課文,指導人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展示: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說新語》
閱讀理解這個故事,由王戎的善于思考,聰慧機敏,引出《世說新語》中還有很多像王戎這樣聰敏機智的兒童,導入新課《期行》。
2、簡介《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古代筆記小說集。由南朝宋時期文學家劉義慶組織編寫,原書八卷,分為德行、言語、方正等三十六類,主要記述東漢末年到晉代之間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期行》這一則被編入書中“方正”一類。“方正”,即正直不阿,為人正派,是一種好的品格。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聽讀課文: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音頻資料,學生認真聽讀欣賞。
2、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課件展示需要注意的相關問題。
(1)讀準字音:如“尊君在不?”讀fǒu,
(2)讀好節奏:把握停頓,準確斷句。如“君/與家君/期日中。”
(3)讀出情味:由兩位同學分角色進行表演,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
3、師生評價,共同糾正:要重點讀出友人“禮--怒--慚”的語氣和情感變化。要把元方維護父親尊嚴,有理有據地駁斥友人“無信”“無禮”和入門不顧的小孩情態表現出來。
4、背誦課文。
三、譯讀課文,把握內容
1、教師提示,課件展示自譯方法:
(1)留:國名、人名、地名、年號等保留不譯
例:陳太丘,元方。
(2)補:將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例:(太丘)去后(友)乃至。
(3)比:比較異同。
例:尊君:你父親;
君:你、您;
家君:我父親。
(4)參:參考課文注釋或工具書。
(5)積:通過各種方式學習、積累文言詞匯。
2、自讀自譯:學生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教師在巡視中引導學生讀課文,讀注釋,嘗試翻譯文章,并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
3、學生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討論、解決詞句方面疑難問題。(教師適當指導。)
4、把握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交流后理出文章的兩個層次,前半部分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后半部分通過元方和客人的對話闡明寓意。
四、悟讀主旨,質疑探究
課件展示探究問題
1、友人為什么怒?
2、元方是從哪幾個方面反駁的?
3、試對人物進行評價
4、你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教師對學生的見解都要予以重視,因為很可能會出現一些我們無法預見或超出教學預設的教學情境,這時教師就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積極應對,不斷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廣闊發展時空,搞好課堂上的動態生成。特別是評價人物時,要客觀、公正、全面。
在經過師生相互的活動之后,達成共識:
1、因為陳太丘沒有等他,認為陳太丘沒有守信。
2、一是“無信”,二是“無禮”。
3、友人“無信”“無禮”,知錯能改。元方聰敏機智、懂禮識義。
4、誠信是立世之本,我們要做一個明禮誠信的人。
五、創讀課文,指導人生
課件展示“八榮八恥”內容,提出問題:
1、如果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你認為這則故事可以作為哪方面的教材?
“八榮八恥”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學生討論后明確: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2、請選擇一句或者寫一句關于誠信的格言、警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
誠實是人生永遠最美好的品格。
不信不立,不誠不行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言九鼎。一諾千金。
創誠信校園,樹誠信學風,做誠信學子。
誠信為本,學做真人。
誠信為榮,失信可恥。
我誠信,我美麗.
我誠信,我自豪!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誠信是一條流了五千年的河,涓涓不絕,流出了黃面孔,流出了黃土地,流出了華夏大地的蕓蕓眾生;誠信是一支神奇的筆,龜背上長出了漢字,漢字上長出了華夏,一代代,一脈脈,吸天地之靈氣,吮日月之精華。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牢固樹立講誠信的觀念,努力踐行:……的莊嚴承諾。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課文
2、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下列各句中詞義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顧反,為女殺彘反:同“返”
C、妻適市反適:往D、特與嬰兒戲耳特:特別
(2)翻譯“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讀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教學反思:
1、加強了誦讀,誦讀的多樣化(錄音范讀,自讀,齊讀,表演)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步積累、感悟,體會文章的內容及蘊涵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抓住教學預設之外的突發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課堂動態生成,達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按照教學預設,出示問題:“怎樣評價元方這個孩子?”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聰敏機智、懂禮識義”,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學生提出:友人已經感到慚愧,并下車牽元方,元方仍然“入門不顧”,也是不懂禮貌。我馬上組織討論,學生發表了很多見解:(1)只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確實不懂禮貌。(2)因為友人無信無禮在先,元方這么做并不為過。(3)元方只是一個七歲的小孩,“入門不顧”這只是一個小孩對別人罵自己父親后的一種很自然的反應,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標準去要求他。)然后我很自然的引導學生要學會客觀、公正、全面的去評價一個人。
3、注重了對學生品德的培養。在教學設計中有意加重了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從中領悟到如何做人。
4、環節設計過于全面,顯得臃腫繁瑣。過于看重教學的各個環節,各環節時間根本無法全部保證。一堂好課不必“滴水不漏”,應留有空間。沒有空間,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也就少有個性與創新。有時留下空間,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韻,留下創造!古人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注重方法與知識,能力并重。
中學語文的教案篇4
【學習目標】
1、掌握有關的文學常識,了解作者的主要經歷和作品的主要題材及風格。
2、學習作者善于從日常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來抒寫感情的技巧。
3、體會本文筆墨清淡而情意纏綿動人的特色。
4、體驗文中流露出的真摯的親情。
【學法建議】
要重視誦讀。本文是歸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摯強烈,應通過誦讀讀出文氣,讀出意蘊,讀出感受。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項脊軒() 珊珊()
偃仰()兀坐()迨諸父異爨()()
先妣()門扉()欄楯()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顧視無可置者:
以當南日: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
客逾庖而宴:凡再變矣:
先妣撫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茲:
一、文本研習
1、層次結構
全文可劃分為兩個部分:
文章開頭,具體地寫項脊軒的小、舊、破漏而又陰暗:舊稱“”,“,”見其小;“”直接點明舊;“,”見其破漏;“,,”則見其陰暗。這樣寫,跟下面寫修葺后的項脊軒形成鮮明的對照,表現出作者對它的喜愛。修葺后的項脊軒變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這樣的環境里讀書,怡然自得。
這一段是課文的第一部分,寫可喜事,記項脊軒內外的景物,著意寫自己在軒中讀書怡然自樂的情景。
后面四節是第二部分,寫可悲事。作者寫了“,,
”這三個典型的細節,寫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產生的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這是可悲事之一。,是可悲事之二。,是可悲事之三。十幾年后作者又補記了最后兩段,,是可悲事之四。
2、藝術特色
(1)文氣貫通,渾然一體
文章寫于不同時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為線索,把人物、事件串聯起來,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渾然天成,毫無松散凌亂的感覺。
(2)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寫出真情實感。
表現大家庭的破敗衰落,作者選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細節,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見;寫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幾句話和“”“”兩個動作,就表現出責備、疼愛和喜悅交織的&39;復雜情感。
三、問題探討
1、作者在修葺后的項脊軒中有時“冥然兀坐,萬籟有聲”,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有什么好處?請從古代詩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這種手法的詩句并加以體會。
2、第二節中寫作者的悲情寫得很有層次,請劃分出層次并加以品讀。
3、有人認為第三節是多余的,應該刪去。你是怎么看的?請說出理由。
4、本文的結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說說這樣的結尾妙在何處。
5、有人說《項脊軒志》的主題是寫親子和夫婦之情,有人說是表達對昔日家庭生活的懷念,也有人說是對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鳴和對個人遭際的不幸的憑吊,請談談你的看法。
【課堂檢測】
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扃牖(jiōng)修葺(qì)欄楯(shǔn)棲息(xī)
B.象笏(hù)先妣(bǐ)闔門(hé)老嫗(ōu)
C.塵泥滲漉(shèn)長號(háo)異爨(cuàn)冥然(míng)
D.萬籟(lài)偃仰嘯歌(yǎn)逾庖(yú)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
B.庭中始為籬,已為墻今已亭亭如蓋矣
C.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室西連于中閨
D.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軒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B.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加點詞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①室始洞然(寬暢的樣子)
②桂影班駁(錯雜)
③先妣撫(撫摸)之甚惜
④嫗每(每次)謂余曰
⑤風移影動,姍姍(美好的樣子)可愛
⑥吾妻來歸(舊時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異于前
⑧或憑幾學書(學寫字)
⑨舊時欄楯(橫的叫欄,縱的叫楯)
⑩瞻顧(泛指看,有瞻仰、回憶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D.①③⑥⑦⑨⑩
5、翻譯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
④.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簌有聲
中學語文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理解文章的主旨。
3.能聯系生活,多角度理解本文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誦讀,更好地理解文意。
2.能借助注釋自行疏通文意,積累詞匯。
3.通過語言的揣摩,認識本文狼和屠戶的形象以及描寫方法。
4.通過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議論,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敢于和善于同壞人壞事作斗爭的正義和勇氣。
【重點、難點】
一、重點
1.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節和內容。
2.分析狼和屠戶的形象,理解主旨。
二、難點:通過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議論,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
誦讀,教師點撥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最近有部動漫叫《喜洋洋與灰太狼》非常受到歡迎,里面不僅有善良、聰慧的小羊們,還有一個讓人討厭的大灰狼。說到狼,人們就把它和貪婪兇狠聯系在一起;帶“狼”字的成語也往往帶有貶義,如狼子野心、狼狽為奸等;而“東郭先生與狼”、“狼來了”等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現在還有一心想吃喜羊羊的“灰太狼”。但如果狼與人斗爭,結果又會怎么樣呢?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在他的名著《聊齋志異》中為我們做了一個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見解,讓我們共同欣賞。
二、作者簡介
學生簡介,教師適當補充。
三、誦讀(檢查預習)
1.請一位學生背誦。
2.請學生讀下列字音
綴行甚遠屠大窘苫蔽成丘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眈眈相向少時
目似瞑止露尻尾假寐狼亦黠矣
3.請學生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兩狼之并驅如故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屠自后斷其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4.全體學生誦讀一遍。
四、疏通文意
1.請學生就預習中遇到的不能疏通的詞句提問,師生共同解答。
2.教師點撥重點詞句。
3.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分五組,每組一段。教師點評。
五、把握故事情節和內容
1.本文可明顯分為幾個部分?
(兩個部分:敘事部分和作者的議論)(板書)
2.學生概括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板書)
六、分析狼和屠戶的形象,感悟主旨。
1.你認為故事中的狼給你什么樣的印象?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2.你認為故事中的屠戶給你什么樣的印象?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機智)3.文中主要通過什么描寫來刻畫狼和屠戶的形象的?試舉例說明。(動作、神態)
4.作者是怎樣議論這件事的?《聊齋志異》一書的“志異”二字,是“記述奇異的故事”之意,本文的故事奇異在哪兒?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教師明確:無論狼多么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5.當然,我們還可以根據這個主旨,聯系生活,多角度地去感悟這個故事給人的啟發。你有怎樣的啟發呢?
教師明確:①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的狡詐,終歸要失敗的;②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協讓步,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七、表演感知
教師可安排學生按照角色不同,把這篇短文排成小話劇,學生在參與其中之后,能夠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狼的狡猾,屠戶的機智,對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拓展遷移
狼是這樣的兇狠狡詐,令人討厭甚至恐懼,那么,我們是不是要將它們趕盡殺絕呢?
教師明確:狼的名聲是不太好,但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文藝作品將它過分渲染的。作為一種自然的生物,它也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食物鏈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我們不能夠將它們趕盡殺絕。如今,這種生物的數量也在急劇減少,我們還是有必要加以保護的。
八、作業(ppt)
1.課后背誦這篇課文。
2.展開聯想,把本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故事。
九、板書設計
《狼》
蒲松齡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中學語文的教案篇6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童話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張性的情節反映社會生活的特點。
2、探究故事中離奇現象產生的諸種原因,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看圖復述,加以想象,培養故事復述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2、通過續寫,深入解讀文本,培養文本再造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誠實、正直、純潔的人格和心靈。
【教學重點】
1、理解童話中想象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2、分析故事中各個人物形象,揭露童話所反應的社會本質。
【教學難點】
分析現實與想象之間的關系,體會童話所揭示的深刻意義。
【教學方法】
看圖復述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說起童話,我們大家肯定會興趣盎然,這是為什么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
二、整體感知
1、走近作者
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家,19世紀丹麥文學巨匠,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他一生創作的優秀的童話作品有《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丑小鴨》、《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裝》等。他的160余篇童話被翻譯成140多種文字,從丹麥傳向世界。
2、關于童話
文學體裁:兒童文學
常用手法:想象、幻想、夸張、擬人
語言特點:通俗、生動,離奇曲折,引人入勝主題:以想象的手法和夸張性的情節反映社會生活。
3、正音正字
三、初讀文本
1、看圖復述故事
2、課文寫了哪些人物?
3、課文情節是圍繞哪一個字展開的?
4、文中各種人物是怎樣圍繞“騙”字進行活動的?
5、迅速瀏覽課文,將課文分為五大段,并且給每一段取一個小標題。生:引子(1)愛新裝開端(2~4)做新裝發展(5~22)看新裝高潮(23~31)穿新裝結局(32~36)展新裝
6、你覺得上當受騙的是哪些人?
四、合作探究
1、在故事情節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的語句是哪一句?為什么騙術能步步行通?生:“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句話,在故事情節發展中起著關鍵的推動作用。騙子胡說那衣服具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無能而又想辨別出官員是否稱職、是聰明還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們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諛奉承的心理,因而騙術步步行通。
2、跳讀課文,思考:文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皇帝的形象?從哪里得知?
3、大臣、騙子、百姓、小孩子分別是怎樣的人,你能概括出來嗎?
4、第1段中,寫皇帝“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說明了什么?
5、第5段中,寫皇帝“心里的確感到不大自然”,皇帝為什么會感到不大自然?
6、當皇帝已經感覺到了老百姓受的話是真的,為什么反而“擺出一幅更驕傲的神氣”,想“必須把這游行大典舉行完畢”?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面前,從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說自己根本看不見它,這是為什么?
8、整個過程中,只有一個小孩子敢說真話,這是為什么?
9、你覺得文中的哪一處人物描寫最傳神,說說好在哪里?
10、小結
一場鬧劇,圍繞“新裝”,通過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上當受騙的故事,揭露和諷刺了皇帝和大臣們的虛偽、愚蠢、腐朽、自欺欺人的丑陋行徑。
在現實生活中,如何保持純真的童心,不虛偽,敢說真話,讓我們的社會保持純凈,這就是對每個人的考驗了。
五、拓展延伸
抓住人物特點,展開合理想象,續寫課文。
中學語文的教案篇7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學期授課計劃,在教學活動之前,任課老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的要求,確定教學重點、難點,考慮相應的教學方法,最后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它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組織能力、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設計等,是教學計劃實施的重要保障。其編寫要求如下:
一、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一堂課要達到的要求、需要完成的任務,一般包括傳授知識的要點和重點、培養技能的種類和基本要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內容等。
任課教師確定教學目標須做到以下幾點:
1.精讀教材,弄懂教材,做到無疑點。
2.認真分析教材內容,明確重點、難點、培養能力的內容、要求及方法。
二、正確選擇本次課的教學方法
1.正確選擇教學方法的根據是:教材內容、教學設備情況、學生的`知識基礎、班風及教師自身的能力和習慣。
2.正確選擇教學方法的原則是:一是使教學效果最好,二是使教學效率最高。
3.任課教師根據上述原則和依據,確定本次課的具體教學方法。
4.正確選擇直觀的教學手段。直觀教學手段通常是指掛圖、幻燈片、模型、實物、錄象及多媒體等。任課教師應盡量多的采用直觀教學方法并在備課時作好充分準備。
三、設計或選擇習題
習題分課堂用例題、課內練習題和課外習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知識基礎,選擇或設計典型性強、目的性強、深淺程度要適宜的習題。
四、編寫教案
任課教師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將選擇或設計的內容記錄下來,就形成了教案。完整的教案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
1.授課日期、授課班級、教學內容2.教學目標(或教學要求)
3.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5.教學過程(或教學步驟)
6.設計板書7.布置外作業
中學語文的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鑒賞的經驗;
【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朗讀中品味語言美,體會藝術表現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鑒賞詞的意境美,感悟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
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鑒賞的經驗,掌握藝術手法。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情景設置法、
四、教學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新課導入
導入語:大文豪蘇軾的`詞風同學們應該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便把詞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來,蘇軾可以說是豪放派詞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們要接觸到的是另外一種詞風,與豪放詞的特點截然相反。沒錯,就是有些同學已經說出來的婉約詞。
介紹: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以及婉約詞的主要特點。
(二)朗讀詞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簡介:
時代背景,突出“國破家亡夫死”這一悲慘命運;
2.學生朗讀,疏通詞意,初步感知詞作的感情基調;
(1)提問:詞中直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引導學生感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意蘊,和鋪墊的感情基調:
PPT展示:
尋尋覓覓————→動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環境——→寂寞冷清
凄凄慘慘戚戚——→心理——→凄涼慘淡
感情基調:哀婉、凄涼、愁苦
(3)追問:聯系所學詩文,說說疊字(詞)有何修辭作用?
(范例引導)師總結:韻律美;增強情感。
(4)結合詩作背景,說一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包含了詞人哪些情感?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愁之一:山河淪陷悲故園荒廢難回;愁之二:夫妻永別悲美滿姻緣難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難度)
(5)間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過渡語:同學們找的都很對。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是結合過我們之前學習詩詞的方法,通過尋找詞句當中的關鍵詞或者是意象,品讀出詞人的愁緒的。接下來,我們一起結合詞句,聯系過去所學詩文,再次解讀一下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詞人是如何借助意象來抒發心中的哀愁的?
(三)結合意象,體味情感
1.隨同學口述,PPT展示
“酒風雁黃花梧桐雨”
師總結,補充并板書:酒風雁黃花梧桐雨)
2.意象分析
引導學生結合所學詩句體會詞中意象所蘊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師總結: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為何說是“淡酒”?
引導:并非酒淡,而是愁濃
(2)“風”
ppt出示詩句詩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師總結:以秋風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詩句:“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師總結:過雁象征離愁。
延伸:為什么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引導:“雁”是“舊時相識”,也是從北方來到南方。再者,“雁”是傳遞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時看到曾為她和丈夫傳遞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舊在,而收信的丈夫卻離別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傷心。
(4)“黃花”
引導:黃花喻憔悴的容顏,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結合詞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兒”?
引導:白日如夜,那長夜就更難熬。這就傳遞出詞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細雨”的象征意義?
引導:梧桐、細雨是凄涼哀傷的象征。
(四)再讀全詞,把握情思
小結:體會“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頭,無法排遣,是和著血與淚寫下的千古絕唱
(五)作業
1.依據賞析《聲聲慢》的步驟,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拓展延伸)舉例比較分析“婉約派”和“豪放派”詞的不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