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中語文教案
2023高中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景中見情,因情設景的藝術特色
2、體會詩詞的意境美,嘗試詩詞創作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景與情關系的處理
2、意境美的把握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1、由音樂(<<陽關三疊>>)引出有關別離的話題,略說離別種種,導入課文。
2、聽配樂朗誦<<雨霖鈴>>,引導學生進入詩境。初步感受本詞的魅力。
3、設問:
柳永通過哪些手段抒寫離情別意的?從文中找出典型語句。
明確:直接抒情與借景抒情。(略)
4、重點討論分析借景抒情中景物選擇安排的妙處,寒蟬長亭晚都門\蘭舟千里煙波(上闋),楊柳岸曉風殘月(下闋),實現目標
5、介紹柳永其人。
6、再聽配樂朗誦,生有感情地誦讀全詞。
7、附以李清照詞一首,柳永詞一首,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婉約詞的特點,把握詞的意境美。
8、嘗試詩詞創作,原則為求意到即可,力爭句工。
9、結語。
附:八聲甘州柳永
對蕭蕭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出處,正恁凝愁。
點絳唇李清照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
注:詳細內容見多媒體課件。
2023高中語文教案篇2
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細節描寫及側面烘托的人物寫作方法。
2、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重點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3、學習演講的一些技能技巧。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中國文學,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
難點:作者如何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教學設想
1、適當補充課外資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學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和性格。
2、從課外搜集梁啟超事跡,讓學生講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練習給課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學習語文理應進行的一項專門的基本訓練。本課在練習當中設了一道作旁注的題,是一種引導,以后每學一課都照此辦理。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課之前呢,先請同學們拿出一支筆,一張紙。今天上課之前呢,先讓同學們做個知識競猜題。請根據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誰?
①他聰穎過人,“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6歲時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②他是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中,成就與貢獻巨大的人。③他是廣東新會人。④他著作頗豐,著有148卷,長達1000余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同學們都有答案了嗎?是的,他就是今天我們要認識的主人公――梁啟超。
那說起梁啟超,想來同學們對他并不感到陌生。初中時候歷史書上見過他的名字,我們學《再別康橋》的時候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敵”梁思成是他的兒子。那同學們能不能告訴我梁啟超有哪些事跡啊?(戊戌變法、云南起義、康梁)。
梁啟超,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清光緒舉人。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并稱“康梁”。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赴北京參加會試,追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1896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叢書》,次年主講時務學堂,積極鼓吹和推進維新運動。1898年入京,參與百日維新,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戊戌變法后逃亡日本。初編《清議報》,繼編《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紹西文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對當時知識界有較大影響。辛亥革命后,以立憲黨為基礎組成進步黨,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1916年策動蔡鍔組織護__反袁;后又組織研究系,與段祺瑞合作,出任財政總長。五四時期,反對“__孔家店”的口號。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頗有特色。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著述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文字音韻學等。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從歷史書上,我們知道,梁啟超是個叱咤政壇的人。但同學們知道嗎?他在文壇上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呢!那如果大家想認識一個真實而活生生的學者梁啟超的話,就要讀讀梁實秋寫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學生應明確記憶作家時從三方面著手,即生活時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實秋(1902-1987),中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原名治華,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學于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23年留學美國?;貒?,曾先后任教于東南大學、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主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益世報·文學周刊》《中央日報》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編《新月》月刊。創作以散文小品著稱,風格樸實雋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臺灣省立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續集),文學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譯著《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
原名:梁治華
成就: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
作品:《雅舍小品》(續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莎士比亞全集》《遠東英漢大辭典》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
三、默讀課文,查字典解決不確定的字詞讀音,并思考:
1、齊讀生字詞:戊(wù)戌(xū)叱咤(zhà)蒞(lì)臨
迥(jiǒng)異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
酣(hān)暢薊(jì)北
2、文章記敘了梁啟超的哪些情況?——音容笑貌學者風度
3、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么印象,為什么梁啟超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說他在演講時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討論他的特點,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并參照課后練習一給這些語句加旁批。
板書如下:
肖像:身材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肥大長袍形
梁步履穩健神
任氣質風神瀟灑(瀟灑自信)兼
公眼神光芒四射備
演開場白:獨特(謙遜自負)
講聲音:沉著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穩睿智)
特內容:豐富有趣,旁征博引(博聞強識學識豐富)
點動作:成為表演,手舞足蹈(自由灑脫)
表情:狂笑太息痛哭(酣暢淋漓感情豐沛)
總結梁任公的形象:撇開政壇上的梁任公不說,在文壇上,梁任公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感情豐沛,沉穩睿智瀟灑,熱心腸而又謙遜的學者形象。
4、文中是如何展示梁任公特點的?
——對梁任公的特點不是抽象的概說,而是具體化為各種表現,在細節和側面描寫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有形貌特點,表情特點,聲音特點,動作特點,氣質特點,講稿特點等,可以籠而統之概括為:才華橫溢,博聞強記,修養良好,開朗直爽,認真細致,風趣幽默,謙遜而自負,穩健而瀟灑。
5、如何品味對梁任公的外貌描寫?
——對梁任公的外貌描寫:“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蔽淖植欢?,但很傳神??梢苑謨蓪樱呵耙粚訉懮聿摹⑿は?、衣著,后一層寫精神氣質,也就是說既寫實相又寫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點,又略有夸飾。“風神瀟灑”“光芒四射”就是夸飾,表達學生對老師的由衷的贊美之情。
6、本文是敘事散文,既有充分的敘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對梁的敬仰、欣賞、贊美之情是怎樣抒發的?
①直接表達
A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懷著無限的景仰
B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強烈多少倍。
C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達
A我很幸運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
B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C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達
A描寫外貌,著重于表現神采,展現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風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純粹是動作描寫,但讀者仍能從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標題“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以學生的輩分稱呼梁,已是一種尊敬和愛戴。
四、重點研讀
(一)第四自然段
讓學生模仿這極富個性的開場白,并借機向同學們講一些演講知識:
從演講內容上說要注意文章結構、論點、論據及其構思要新穎,在論述過程中能旁征博引,適當增加一些其他因素如手勢,或者其他恰當的肢體動作來為演講增色,此外還要注意語速、語音、詞匯和表情。具體說來可以分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主題
1、主題鮮明,思想性強
2、聯系實際,貼近生活
3、思維敏捷,邏輯性強
語言表達
1、語言優美,準確簡明
2、抑揚頓挫,鏗鏘有力
3、表達流暢,口齒清晰
4、普通話標準
藝術表現
1、富有__,感染力強
2、精神飽滿,表情自然
3、肢體語言使用恰當
演講效果
1、觀眾反應好
2、氣質、形象、著裝
3、時間掌握好
(二)第五自然段
①樂府詩《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耐公何。
古今注: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一年夏天,下了一夜的暴雨。早晨,霍里子高來到渡口,看到河水暴漲,河面上籠罩著一層蒙蒙水氣。他想,今天不會有人渡河了。他剛要轉身回家,忽聽遠處傳來一陣叫喊聲……
霍里子高抬眼望去,看見一個老人,披散著滿頭白發,手舞足蹈,瘋瘋癲癲,提著一把大酒壺,向著急湍的河流一路狂奔而來。老人一邊狂跑,一邊提壺喝酒,有幾次差點摔倒,也不知是有瘋癲病還是喝醉了?
霍里子高想阻攔已經來不及了,眼看那老人就要沖進急流之中,他的妻子在后面抱著箜篌,跌跌撞撞地追趕著,高聲呼叫著:不要下河!不要下河!然而,一切都晚了,瘋癲的老人終于沖進河里,頃刻就被咆哮的河水吞沒了。
那位妻子趕到河邊,怔怔地望著河水,欲哭無淚。她抱起箜篌,邊彈邊唱: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墮河而死,
當奈公何!
聲音悲哀凄愴,一曲唱罷,也跳進水里,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回到家里,向妻子麗玉述說了這段故事,麗玉早已是淚流滿面。她彈拔箜篌把曲子和歌聲記錄下來。
從此以后,人們經??吹揭粚Ψ驄D,在老人落水的地方彈撥箜篌而歌:“公無渡河,公竟渡河……”過往的人們聽到這悲傷的旋律和歌聲,無不吞聲落淚。這首歌曲名字就叫《箜篌引》。
失去心智的男人,極力阻止的女人,悲挽嗚咽的箜篌曲。不加任何修飾,通過婦人之口,用十六字描述出來。使人看過以后有一種無名的傷感,久久不能散去。泯泯中能感受到那人生的無奈。男人自己過不去自己這道坎,緣何癲狂以至投河?女人過不去感情這道坎,因何悲歌而徇情?
(三)第八自然段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64代孫,他和《長生殿》的作者洪晟被合稱為“南洪北孔”,他倆是清代劇壇上的一對雙子星座。《桃花扇》的內容是借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__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歷史。再適當地向學生介紹桃花扇的來歷“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權__者也;權__者,魏閹之余孽也;余孽者,近聲色,羅貨利,結黨復仇,隳三百年之基業者也?!?/p>
五、課堂小結
作者從細微處著筆,通過對梁任公的言談舉止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博聞強識、幽默、睿智的學者形象,使我們對學者的梁啟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并從作者身上學習到了如何展示人物性格特點的寫作手法及從梁任公那學習到了如何演講的有效方法。
六、布置作業
1、朗誦課文,從中完成課后習題。
2、結合課堂上老師講的演講技巧,找一篇文章進行實踐。
3、預習新課。
2023高中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的情節
2、分析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的形象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分析
教學難點:人物語言分析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边@是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也是小說的卷首詞。歌聲高亢渾厚,意境深邃悠遠,歌詞里卻包含著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每當這首歌回響在耳畔,我們的思緒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那動人的畫面,引向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那動人心弦的爭霸故事。節選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京劇里就有《失空斬》(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孔明揮淚斬馬謖)的經典曲目。
二、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了解《三國演義》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點注意下列字詞。
謖睿偏裨椅角垓心文幾殛鯀干系疑兵須哨見鼓噪
2、弄清眾多出場人物
列出蜀、魏雙方出場人物,弄清相互間的關系。
3、指明學生翻譯課后練習二中出自《三國志》中的兩則史料。
明確:譯文1.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張郃特進的官職,派他統領各路軍馬,到街亭抵御諸葛亮的將領馬謖。馬謖依仗南山的險要,不到山下據守城寨。切斷了馬謖部隊的取水道路,發動進攻,將馬謖打得大敗。
2.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攻打祈山,軍隊陣容整齊,賞罰嚴肅,號令明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離曹魏而響應諸葛亮,關中一帶,訇然震動。魏明帝親自西臨長安督戰,命令張郃抵御諸葛亮,諸葛亮派馬謖率領軍隊為前鋒,與張郃在街亭交戰。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動不當,被張郃打得大敗。諸葛亮遷移西縣百姓千余戶,回到漢中,斬馬謖而向大眾謝罪。
4、討論:課文與史料相比,有何區別?
明確:史料所記只是一個梗概,而小說則進行了虛構和加工,加進了一些虛構的細節,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員,將魏軍主將設為司馬懿,添進了許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對話(馬謖拒諫),對人物的神態動作做了細致描繪(揮淚斬馬謖)等。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導入:小說不同與史事,藝術的虛構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作為“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三國演義》,一些情節、故事乃至人物與史實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學虛構,并不影響其文學、歷史價值。唯其形象、生動,人物的性格更鮮明,一些故事情節才深入人心,為人們津津樂道,使三國往事家喻戶曉。
2、分組討論:小說中虛構的“妙處”?
3、虛構一、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員
明確:諸葛亮為了確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協助馬謖,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為援軍。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勢、小心謹慎的特征,烘托出街亭在戰略上對于蜀軍的重要性,反襯出下文馬謖的狂妄、輕率。
4、虛構二、將魏軍主將設為司馬懿
提問:史料可證,街亭之戰,魏軍主將是張邰,司馬懿與此戰無關。那么,小說為什么要將諸葛亮的對手改作司馬懿?
明確:小說中的司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實戰經驗,絕非等閑之輩。派子偵察、親自巡哨、摸清守將的謹慎、知己知彼,斷絕水道、圍而不攻、放火燒山、多次設伏的善于用兵,反襯出馬謖的狂妄輕敵、紙上談兵。
多謀善斷的司馬懿確誠心地贊嘆諸葛亮(司馬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還從側面襯托了諸葛亮的指揮若定、用兵如神。
5、虛構三、符合人物性格的對話——馬謖拒諫
提問:賞析馬謖的語言,找出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語言描寫,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確: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一意孤行,公然違令,目無“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死守“兵法”,剛愎自用,看輕同僚)
三笑(大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覷勁敵)
小結: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驕傲蠻橫,對馬謖語言的直接描寫,充分展示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痹、夸夸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6、虛構四、人物細致的神態——諸葛亮“三哭”
明確:諸葛亮在斬馬謖前后,感情錯綜復雜。作者寫他“揮淚”、“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態,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他當時豐富的內心世界。諸葛亮涕淚縱橫,一為北伐失敗痛惜,一為馬謖違令遺憾,一為識人不深悔恨。種種情感,積累良久。斬將之時,難以自抑,猛然噴發。
第一次,想起馬謖亦為人才,相處日久,“義同兄弟”,為嚴明軍紀,不能不殺,有情而不枉法,執法又不忘情,諸葛亮淚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揮”字,一見諸葛亮痛苦之深,一見諸葛亮決心之大。
第二次,當蔣琬勸阻他時,打動了他的心,但馬謖既立了軍令狀,“軍中無戲言”,所以忍心“流涕”說:“合當斬之。”“流涕”比“揮淚”悲傷程度又深一層,可見諸葛亮內心的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
第三次,當“武士獻馬謖首級于階下”的時候,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負先帝重托、未聽先帝遺囑,痛恨、悔恨、內疚、自責,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諸葛亮是個大智者,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諸葛亮此時真實情態。
小結: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諸葛亮的復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法嚴明、忠于蜀漢、嚴于自責、有情有義等多方面的性格。
7、總結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
A.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諸葛亮部署的正確。(間接描寫)
B.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情態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馬謖“三笑”、諸葛亮“三哭”)。(直接描寫)
四、探討:街亭之失,誰之過?
第一種觀點,街亭之敗,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并非全無認識,對街亭布防十分細致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局會朝著有利于蜀方的方向發展。
第二種觀點,街亭之敗,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第三種觀點,關鍵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戰略錯誤。蜀漢勢弱,曹魏勢強,諸葛亮戰略上處于劣勢,非用奇謀不能取勢。如從魏延之議,以奇兵經子午谷突襲長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將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為諸葛亮戰敗)絕非諸葛亮對手(時司馬懿賦閑苑城),則長安指日可下。司馬懿的.評論可證這一觀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二出祁山的失敗也證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諸葛一生惟謹慎",不使險招坐失良機,也只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五、布置作業
小作文:結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諸葛亮一生謹慎,為什么會任用馬謖為將。
2023高中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培養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贊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澳苄泄诺溃ㄐ袕膸熤溃保忠淮螐娬{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
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薄呀處煹穆氊煆摹笆谥畷暺渚渥x”,擴大到“傳道受業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薄穸ā吧保鞔_“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薄暗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贬橅玖水敃r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并說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度與錯誤的態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語調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是疑問語
調:“……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边@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語調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作業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023高中語文教案篇5
知識與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書序的特點。
⒉掌握文言詞語:咸、畢、惠、信、興等詞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成份省略等語言現象。
過程與方法: 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誦課文,培養熟記能力。
⒊鑒賞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⒋體會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清新的風格及敘、議巧妙融合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字里行間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
2.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掌握歸納多義詞的義項。 2.體味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的語言特色。 3.背誦課文。
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解決辦法: 1.加強朗讀,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反復誦讀。 2.組織討論,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進行討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關知識。
2.整體把握課文,理清思路。
3.講讀第一節。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百世,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吧!
二、 解題,介紹作者
(1)《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蘭亭宴集序》。序,文體的一種,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文字。書序一般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這里用以記事。
蘭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紹興縣西南蘭渚,此地有亭,故稱蘭亭。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蘭亭舉行盛大的文人宴會,臨流賦詩,抒發情懷后將這些詩匯集成冊,由王羲之作序,寫成本文。
(2)介紹作者及寫作目的。
王羲之,東晉瑯邪臨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門。是我國古代的文學家和杰出的書法家。青年時有美譽,朝廷招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后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為王右軍。
他寫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記敘蘭亭景致和宴會盛況;二是借這篇序言表達自己的觀感。全文既寫出了作者與名士的宴飲之樂,又寫出了歡樂有盡,人生短暫的感慨,是一萵流傳千古的名篇。
三、整體感知
⒈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音節,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⒉教師指導朗讀:
正音: 會(ku?i)稽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觴(shāng)曲水 齊彭殤(sh?ng) 游目騁(chěng)懷
語調:“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币x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昂笾暯?,亦猶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⒊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一次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⒋了解“序”的體裁特點。
提問、討論: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體現“序”的特點的內容。
[點撥]: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書介紹了作詩的緣由(由修禊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作詩的精彩(“一觴一詠,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意義。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書序之處。
⒌請大家以小組學習的方式,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閱讀課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標記,一會我們共同解決。
⒍提問: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作者的情感是在變化著的,好請大家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并分析作者感情的變化。
(2)明確:“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⒎給文章劃分段落,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賞析課文
⒈ 學習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教師強調重點字詞: 畢、咸:全、都。 修:長、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間。次,旁邊。 惠風:和風。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這里是“用來”的意思。 極:盡。 娛:樂。 信:確實。
(2)請兩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3)教師提問:第二段最后一句寫到宴飲“信可樂也”,文中都寫出哪些“樂”?
明確: 一是名士相聚之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p>
二是環境優美之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p>
三是氣候宜從之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p>
四是相聚狂歡之樂:“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是以暢敘幽情。”
(賞心、樂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⒉指導學生背誦第一部分。
理清背誦思路:第一部分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周圍的環境、場面,最后由“是日也”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五、總結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俺缟骄X,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珠濺玉?!边@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這些雅士們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边@實在是人生的極致,同時這為下文的議論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六、布置作業
1.翻譯第一部分文字。
⒉ 結合課文,展開聯想,寫一段文字,描寫蘭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三兩部分并背誦。 2.總結全文,鑒賞本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第一節
二、講析第二部分:
⒈指名學生朗讀第二節,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
⒉指名學生翻譯重點語句(教師提示重點字、詞)。
①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或,悟,因)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之、系)
④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化”、“期”的翻譯)
⒊學生齊讀課文
⒋討論分析:
⑴提問:本段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
明確:作者承接上文“樂”,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⑵ 由第一自然段的“樂”轉入本節的“憂”的原因是什么?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確:“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⑶本節的議論與前一段的敘事是如何聯系的?
明確: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于涉獵游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趣舍”“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學生試背第二部分
三、講析第三部分
( 1)學生齊讀第四段
(2)指名學生口譯第四段
重點字詞提示: ①若合一契②臨文嗟悼③一死生,齊彭殤④其致一也
(3)討論、分析:
①作者在這段中抒發了哪些感慨?
明確:一是“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二是“后之視今,亦猶今視昔”。
②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認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的意味。在對老莊哲學虛無主義世界觀的批判中,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生的眷戀和熱愛;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因為作者認識的局限性,更多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
③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
明確:作者寫供后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學生試背第三節。
四、總結全文(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這一問題?
明確:第一自然段中從作者對此次宴集環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樂的,道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從而與第一自然段的樂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
(2)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體現在哪里方面呢?
明確:本文僅325字,文中先記蘭亭之會的概況,而后就死生問題發表議論;雖是書序,卻以抒情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略舉數例如下:
1.寫景。以“崇山峻嶺,茂森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的16個字就將蘭亭四周的景色寫盡,渲染了清幽的氣氛,使人心曠神怡。
2.敘事。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記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詞匯,極少形容語,卻將宴會進行中所有重要的細節都寫了出來,也表現了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這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說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在回憶往事時,盡管感情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仍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感慨。又如“臨文嗟悼”,也寫出了許多人讀古人文章時的共同體驗,即在感情上跟作者發生共鳴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六、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2023高中語文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詩歌內容的把握。
2、通過分析意象,強化對作者愛情觀的理解。
二、教學步驟:
1、導入:
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一路走來,我們領略了偉人的萬丈豪情,體味了詩人穆旦的赤子情懷,而此刻,我們將與一株美麗的木棉相逢,傾聽一位不平凡的女性發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
2、作者介紹: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寫有許多著名的朦朧詩,如《四月的黃昏》《這也是一切》《呵,母親》《思念》《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雙桅船》《也許》等。其中《雙桅船》獲中國作協第一屆全國新詩二等獎,《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1980全國青年優秀詩歌獎。
3、朦朧詩:
產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內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創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還有顧城、北島等。
4、分析課文:
(1)這位朦朧派代表詩人的愛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屏神靜聽那來自心靈深處的真實表白。(先聽錄音,再訂正讀音,再請同學們齊讀。)
(2)作者否定了哪幾種愛情觀?為什么?
讓我們先聽聽美麗的木棉樹的回答吧!她說:愛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①老師范讀。
②分析: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于不顧,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的愛情。木棉對這種愛情態度鮮明,立場堅定,堅決予以否定。課文中有三個字:“絕不像”!其中哪一個字可以體會到作者決心之大?絕!
B、其次,癡情的鳥兒。
為綠陰重復單調的歌曲的鳥兒,木棉樹又抱有什么樣的態度呢?
課文中也有三個字,“絕不學”!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癡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愿飛出橡樹的庇護,不愿飛向屬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這是一種“只知癡戀”的愛情。
C、接下來,詩人又分別列舉了“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于被贊美對象,那么在本詩中木棉對它們的態度呢?
同學們回答:“也不止;不,這些都還不夠!”
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遺憾。因為它們為了橡樹的蓬勃生長,無怨無悔地奉獻、給與,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的愛情。
擴展:作者在寫到“日光”“春雨”這兩個意象時,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讓你補充完整,這兩個句子應該怎么寫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溫暖你的心靈;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愛的甘霖,滋潤你的心田。
D、小結:以上種種都是“世俗的愛情”,作者是持不贊同的態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癡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愛情是什么樣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愛情觀。她說:愛情應該是這樣的。
①請全班女同學齊讀至結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強調的是愛情的基礎。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p>
這兩句指出了只有以獨立的人格、高貴的尊嚴為前提,才可以論及“愛情”,也即強調了愛情的基礎應是“獨立、平等”。
B、“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p>
這幾句強調了愛的雙方應緊密結合、相親相愛、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為愛的雙方,又應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呢?
男生齊讀: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漢比作刀、劍、戟,枝干像銅、像鐵,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漢形象應是偉岸挺拔、堅強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應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呢?
女生齊讀: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認為女性應有“紅碩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應該是青春秀美的,充滿生機的。有了美麗的外表,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內涵。
后面兩句:“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這里為什么選用了這兩個比喻?
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試圖改變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慘的結局告終()。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人喪失了做“人”的權利,只能像附屬品從屬于男性社會,而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又加深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女詩人作為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還應該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而“英勇的火炬”則突出女性更需具備像男子漢一樣的勇敢、頑強的品質和熱情友愛的態度,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光明和溫暖。所有這些加起來,構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愛情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呢?
“我們分擔……卻又終身相依?!?/p>
作者認為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應該能夠分擔各種不幸和痛苦,要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F、最后,詩人大聲表白: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男女生齊讀最后幾句。
(4)橡樹、木棉分別象征什么?(全班齊讀)
橡樹:男性的陽剛氣概。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
木棉:女性的柔韌氣質。健康活潑、深沉博大、堅韌不屈。
(5)總結全文:詩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藝術構思,在詩的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接著在強調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了理想的愛情。這兩種愛情觀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強調了愛的基礎獨立、平等。
女性的獨立宣言:本詩寫于1977年,當時正好是在“10年浩劫_____”后對“10年浩劫_____”中人性扭曲、等級明顯的社會現象的反思,女詩人回想幾千年來中國婦女總處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狀態下,以飽含情的筆觸,用內心獨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獨立的,與男性是平等的,應該與男性公民一起創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為女性的獨立宣言。
(6)作業:既然木棉向橡樹表達了自己的心聲,那么,橡樹聽了這些,會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樹,你又會向木棉說些什么?
請以《致木棉》為題,寫一首詩或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