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化學教案
2023高考化學教案篇1
各位評委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化學必修一、專題二、第二單元《鈉、鎂及其化合物》第三節離子反應,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來談一談我對這節課的認識和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離子反應是高中化學重要基礎內容之一,在中學化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中學化學學習的許多化學反應都是離子反應。理解離子反應實質和規律,對水溶液中的化學反應的研究具有實際意義。從整個中學化學教學內容來看,要學習許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應的一般都是離子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離子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對這些反應實質的理解;同時離子反應理論,還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題材,通過認真引導使學生逐步理解離子反應規律在物質世界中的體現,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學習化學知識。本節課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離子反應不僅是學生認識化學反應實質的完善和鞏固,也對學生后續的學習(特別是水溶液中的化學反應)打下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方案實施對象:實施本教學方案的高一學生來自漳州的一所民辦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質較強,介于一級達標校與二級達標校之間。
知識基礎:在初中已經初步理解了復分解反應,在本節課前已經知道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會書寫電離方程式,會區分常見的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同時,在學習“常見離子的檢驗”時已開始試著從離子角度去看待復分解反應,但未上升到認識的高度,專題二對鹵素、鈉等元素化合物的學習又接觸了不少離子反應,這些都為離子反應的學習做了鋪墊,本節課就是在這些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離子反應。
能力基礎: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和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
心理認知特點: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仍較薄弱,能接受并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辨證關系。
學生認知的困惑: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初步接觸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應,并已經能夠用離子觀點去分析,但是思維分析過程中仍然障礙重重,比如在某些反應中不同的反應物卻有相同的現象,產物也相同或相似,這些反應是否有實質性的聯系呢?等等。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特點,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能區分強弱電解質,并能書寫電離方程式;知道離子反應的本質,學會用離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離子反應。
2、過程與方法:通過經歷實驗探究和問題討論的過程,了解實驗研究化學物質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綜合歸納的能力;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初步培養學生解釋生活常見現象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離子反應的學習,學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認識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關系。形成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檢驗真知的學習觀以及反思評價的學習方式。通過理解離子反應的原理,初步認識化學知識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并通過情景的設定使學生達到愛國愛家的思想升華。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化學反應實質就是離子反應;
2.認識離子反應及離子方程式的意義;
3.學會書寫常見的離子方程式。
教學難點: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五、教法與學法:
學法:實驗探究、對比分析、歸納總結。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分析、歸納及抽象思維,動手實驗、探索驗證,進行推理和綜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識,學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
教法:本節課采用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即把學生的知識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主線,思維為中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知規律融為一體,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理解離子反應原理。
六、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情境導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驗改進、鞏固新知→總結歸納、實踐新知。
“鹵族元素復習”說課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鹵素是典型的非金屬元素,依據20__年考綱要求和近幾年高考試題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點。又由于鹵素知識與現代生產、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科學技術等方面有著廣泛聯系,所以鹵素與實際相聯系的知識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題熱點之一.
本節內容復習是建立在學生已學完中學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后,發現學生對本節內容知識和理論不能較好綜合應用。依據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認知規律特征“接受快—遺忘快—再接受—再遺忘慢”,所以我們繼結束新課后,對以往知識點進行統攝整理和歸納總結,使之網絡化。同時這節內容既是對化學反應及物質的量等知識復習的延伸,又為后面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復習作準備,更能對其它非金屬元素知識系統復習起到指導作用。
2、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⑴鹵族元素單質的化學性質
⑵某些鹵素化合物的性質
難點: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課時安排:一課時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鹵族元素的性質,理解其相似性和遞變性,掌握鹵素單質間反應及其氧化性強弱和相應X??-的還原性強弱比較問題。
能力目標:通過學生實驗,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通過練習,培養他們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解決,培養他們思維的嚴密性。
情感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習的興趣,復習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勤于動手、勤于思考、開拓創新和勇于實踐的精神。
二教學方法
1、總體構思:以學生為主要活動中心,通過他們動手、動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會診”,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鹵族元素的復習。
2、主要教學方法
①提問法----------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②實驗法----------增強學生復習的興趣,感覺復習課并不是枯燥無味,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③多媒體教學法—可增大本節復習課容量,也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提高。
三學法指導
⑴學情分析:針對平時學生易錯點、遺漏點、混淆點展開復習。結合“尖子少,中間多,尾巴大”情況,復習時做到“兩兼顧”。
⑵學法指導:高三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知識水平,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復習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師引導下,有計劃地完成復習任務。
四教學思路的設計
⑴教學步驟:引入任務—落實任務—檢驗任務完成情況
⑵知識網絡:
五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體現和重難點的突破)
⑴㈠鹵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特征
問題①“氯原子的結構有哪些特征?”------直接導入
⑵㈡鹵素單質的性質
⒈問題②“鹵素單質有哪些物理性質?”指導學生看書,復習相關內容。
設計實驗1,模擬“分液實驗”,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完成物理性質的復習及單質的特性復習。
⒉學生回答,教師自然引出問題③“回憶Cl2的性質,鹵素單質有哪些化學性質?請大家寫出自己所知道的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投影學生書寫情況,結合學生易錯點、遺漏點、混淆點,投影知識網絡,圍繞圈內物質,師生共同補充歸納,展開本節課鹵素單質的化學性質”的復習
⒊例1的講評:使學生認識到知識間的聯系性
⑶㈢某些鹵化物的性質
圍繞知識網絡圈外的物質,師生展開復習。
1、HX穩定性的比較、HX酸性強弱的比較
(請學生運用物質結構有關知識解釋HX氣體穩定性的問題)
2、X-的還原性
3、X-的檢驗及AgX的溶解規律和見光分解的規律
(要求學生根據用品只用一支試管一次完成X-檢驗,教師進行評價)
這一階段學生經歷了“輕松-----緊張-----再輕松-----再緊張-----再輕松”這樣一個情緒變化,有一種成就感。
⑷歸納⑵⑶復習鹵族元素的性質(體現結構與性質的辯證關系)。
⑸結合物質的性質,談談鹵化物的用途。(鹵素知識與現代生產、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科學技術等方面有著廣泛聯系)
⑹評講例2,完成思考題。(突破難點)
①作為選擇題,如何快速完成?
例2評講-----
②從考查內容去判斷,要運用哪些知識?
思考題--------注意:所學知識如何靈活運用?(設計的順序由易到難)
思考題①題:考慮X2的腐蝕性。
②題:結合學生易遺漏點,要注意酸性條件。如果要求書寫離子方程式,結合學生易錯點,酸性強弱要考慮。
③題: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還原性、還原性強弱的比較等問題,還涉及物質的量的計算問題。
⑺總結本節課所復習的內容,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一)鹵族元素原子結構特征
相同點不同點
(二)鹵族元素單質的性質
⑴物理性質(色、態、溶)
⑵化學性質
(三)鹵族元素性質
相似性遞變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質(HX、X-等)
(五)常見鹵化物的用途。
七實驗安排、例題和思考題選取
實驗⑴指紋實驗:用品(I2、白紙、試管、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兩學生)
⑵X-檢驗實驗:用品(膠頭滴管、試管、1mol/LNaCl溶液、1mol/LKI溶液、1mol/LAgNO3溶液、稀HNO3)
操作者(學生)教師引導下注意量的問題
實驗設計:向稀HNO3酸化的(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幾滴AgNO3溶液、3-4mlKI溶液,現象如何?
例題⑴歸納總結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質或發生哪些反應?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將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燒
得到固體物質的組成可能是()
①NaClNa2SO4②NaClNa2SO4NaBr
③NaClNa2SO4I2④NaClNaINa2SO4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思考題⑴為什么盛裝I2、Br2的試劑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淀粉試紙和廚房化學,檢驗食鹽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時開始有Br2生成?
2023高考化學教案篇2
氮和磷(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氮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遞變性。
(2)掌握N2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義。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位、構、性”三者關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
(2)通過N2結構、性質、用途等的學習,了解利用“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等線索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氮氣的化學性質。氮族元素性質遞變規律。
[教學過程]
[引入]
投影(或掛出)元素周期表的輪廓圖,讓學生從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寫氮族元素的名稱、元素符號。根據元素周期律讓學生通過論分析氮族元素在結構、性質上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學生總結]
最外電子層上均有5個電子,由此推測獲得3個電子達到穩定結構,所以氮族元素能顯-3價,最高價均為+5價。最高價氧化物的通式為R2O5,對應水化物通式為HRO3或H3RO4。氣態氫化物通式為RH3。
氮族元素的遞變性:
氮磷砷銻鉍
非金屬逐漸減弱金屬性逐漸增強
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
酸性逐漸減弱堿性逐漸弱增強
NH3PH3AsH3
穩定性減弱、還原性增強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學生總結]
+5價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較強的氧化性,但+5價磷的&39;化合物一般不顯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種價態,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種氧化物,但磷主要顯+3、+5兩種價態。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單質的物理性質有哪些遞變規律?
[師生共同總結后投影]課本中表1-1。
[引入第一節]
第一節氮和磷
氮氣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第2-3頁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邊提問邊總結]
(一)氮的存在
游離態:大氣中N2的體積比為78%、質量比為75%。
化合態:無機物中(如硝酸鉀等),有機物中(如蛋白質、核酸等)。
[引導]請學生觀察周圍空氣并通過聯想分析氮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總結]
(二)氮氣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難溶于水(1:0.02),比空氣稍輕。
[投影]常見氣體在常溫常壓下的溶解度,讓學生進行比較。
難溶氣體:N2(1:0.02);H2(1:0.02);
微溶氣體:O2(1:0.2)
可溶氣體:Cl2(1:2)、H2S(1:2.6)
易溶氣體:SO2(1:40)
極易溶氣體:HCl(1:500)
[思考]實驗室制N2時應該用什么方法來收集?
(三)氮氣的化學性質
[引導]結構決定性質,先研究N2的結構。
1、N2的結構
電子式:SPACEPREFIX=O/>;結構式:N≡N。氮氮三鍵的鍵能很大(946k高中化學課程教案范文·mol-1),所以N2很穩定,通常情況下,性質很不活潑。
2、氮氣的化學性質
(1)與氫氣反應
(2)跟鎂反應:3Mg+N2Mg3N2
(3)與氧氣反應:N2+O22NO
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反應角度分析上述三個反應。進而得出“氮氣既能表現氧化性,也能表現還原性”的結論。
[引導]中國有句農諺,叫做“雷雨發莊稼”,誰能解釋這句話的含義?請大家閱讀教材第3-4頁內容,再來理解這句農諺。
[學生總結]
[補充演示實驗]
教師事先在一燒瓶內充滿一氧化氮氣體,讓學生觀察一氧化氮的顏色等。打開瓶塞,讓學生觀察變化。
[學生觀察結論]
一氧化氮是一種無色氣體、二氧化氮顯紅棕色。通常條件下,一氧化氮易轉化為二氧化氮。
[教師引導]
雙線橋法標出以上三個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活動]
完成以上作業,教師根據學生作業情況加以說明。
(四)氮氣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護氣:焊接金屬、充填燈泡、保存糧食和水果。
[教師引導]
請學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氣哪方面的性質。
(五)氮的固定
將游離態的氮轉變為氮的化合物的過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徑: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業。
教師向學生介紹人工模擬生物固氮這一世界性研究課題的現狀和前景,鼓勵學生獻身科學研究為人類作出貢獻。
[課堂小結]
結構、性質和具體反應之間的聯系:
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間的轉化關系:
[隨堂練習]
1、不屬于氮的固定的變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氣轉化為氨(B)氮氣和氫氣在適宜條件下合成氨
(C)氮氣和氧氣在放電條件下合成NO(D)工業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車引擎中,N2和O2進行反應會生成污染大氣的NO(N2+O22NO+Q),據此,有人認為廢氣排出后,溫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會自行消失,事實證明此說法不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溫常壓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氣中NO迅速變為NO2而不分解
(C)空氣中N2與O2的濃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動
(D)廢氣排出后,壓強減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動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實驗室里從空氣中制取氮氣的是()
(A)把空氣液化,然后分離出氮氣
(B)把空氣緩緩通過加熱了的銅網
(C)把空氣緩緩通過加熱了的鎂粉
(D)把空氣通過裝有氫氧化鈉的洗氣瓶
答案:B。
4、現有M、R兩種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實不能說明M的非金屬性比R強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氣態氫化物穩定性:MH3>RH3
(C)氣態氫化物還原性:MH3>RH3
(D)含氧酸鹽的穩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這四種元素中,每種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區別于某它三種元素。若從中選出氟元素,選擇的理由中正確的是()。
(A)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酸性最強
(B)單質與冷水反應最劇烈
(C)單質固態時為分子晶體,熔沸點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穩定
答案:BC。
6、在標準狀況下,將O2與NO按3:4體積比充滿燒瓶,將燒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燒瓶內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約為(單位:mol·L-1)()。
(A)0.045(B)0.036(C)0.026(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發明了固氮的一種方法,該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氣為原料。第一步反應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應產物和焦炭反應,在電爐中的高溫下制得第三步反應起始物;第三步反應中另一反應物是空氣,該反應也是在電爐中完成的,生成一種固體;第四步是使該固體和水蒸氣反應制得氨氣。又知該固體中有與N3-互為等電子體的離子。
(1)試寫出四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試簡評該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CaO+CO2↑;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3H2O(g)=CaCO3+2NH3↑。
(2)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電能,原料眾多,設備重,生產成本高。
8、有A、B、C、D四種氣體,能發生下列變化
A+DE+H2O,E+O2D,
C+DB+F,B+O2C。
且已知其中:C為紅棕色,D能使石灰水變渾濁,E常溫下是固體,F是一種酸酐。
(1)寫出四種氣體的化學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寫出C+DB+F所表示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D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2023高考化學教案篇3
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1、2課時)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氧化劑和還原劑是性質相反的一對物質。
2.使學生掌握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3.對學生進行矛盾的對立統一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教學重點】
氧化劑、還原劑與元素化合價的關系,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教學難點】
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教具準備】
試管、膠頭滴管、濾紙。
飽和氯水、飽和NaBr溶液、飽和KI溶液、鐵粉、濃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濃硝酸。
【教學方法】
復習、歸納法及實驗、分析、總結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第二課時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言】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和還原劑等有關知識是在什么時候開始學習的嗎?通過高一的學習,大家對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知識已經有了較好基礎,今天我們將進一步學習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板書】第一節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提問】氧化還原反應中物質變化的特征是什么?實質是什么?什么物質是氧化劑?什么物質是還原劑?
【投影】(師生共同完成)
【練習】在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的反應中,還原劑是,氧化劑是,還原產物是,氧化產物是,4molHNO3參加反應,其中被還原的是mol。用“雙線橋”表示該反應。
【過渡】在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里,除了用箭頭表明反應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電子轉移外,還可以用箭頭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電子轉移,即“單線橋”。
【板書】一、電子轉移的表示方法
(1)雙線橋法:
(2)單線橋法:
【講述】單線橋表示反應過程中,電子由還原劑轉移給氧化劑的情況,從失電子的原子出發,箭頭指向得電子的原子,箭頭上標出電子轉移總數,不需標明“失去”或“得到”字樣。
【練習】用單線橋表示下列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并指出氧化劑和還原劑。
(1)2KClO3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示學生上述練習,并進行講評。
【討論】物質在反應中是作為氧化劑還是作為還原劑,與元素的化合價有什么關系?
【小結】元素處于價態,反應中該物質只能得電子作氧化劑;處于態,只能失電子作還原劑;元素處于中間價態,它的原子隨反應條件不同,既能得電子,又能失去電子,因此,物質既能作氧化劑,又能作還原劑。如硫元素。
【投影】
-20+4+6
SSSS
只能作還原劑既能作氧化劑又能作還原劑只能作氧化劑
【過渡】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還原反應規律,根據我們已有知識把常見的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進行歸納總結。
【板書】二、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投影】(由學生寫出化學式)
【練習】1.對于反應NaH+NH3=NaNH2+H2的說法正確的是()。
A.NH3是還原劑
B.H2既是氧化產物又是還原產物
C.電子轉移數為2
D.NaH是還原劑
2.高錳酸鉀溶液與氫澳酸可發生反應:KmnO4+HBr=Br2+MnBr2+KBr+H2O,其中還原劑是。若消耗0.1mol氧化劑,則被氧化的還原劑的物質的量是mol。
3.在一定條件下,NO與NH3可發生反應生成N2和H2O。現有NO和NH3的混合物lmol,充分反應后,所得產物中,若經還原得到的N2比經氧化得到的N2多1.4g。
(1)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標明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2)若以上反應進行完全,試計算原反應混合物中NO與NH3的物質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點評】正確分析化合價的升降情況,確定氧化劑和還原劑,利用得失電子數相等,解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計算題。
【小結】1.氧化劑和還原劑是性質相反的一對物質,在反應戶是作氧化劑還是作還原劑主要取決于元素的化合價。
2.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的表示。
【思考】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有哪些?
【作業】教材習題一、二,2;二、三。
【板書設計】
第一節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一、電子轉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第二課時
【引言】上節課我們總結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了解了它們與元素化合價之間的關系。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總結這些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板書】三、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學生實驗】【實驗3-l】
【提問】請同學敘述上述實驗現象,解釋原因并寫出反應的方程式。
【投影】2NaBr+Cl2=2NaCI+Br22KI+Cl2=2KCl+I22KI+Br2=2KBr+I2
【設疑】通過以上反應說明了什么問題?
【講述】通過鹵素單質間的置換反應,說明單質的氧化性不同,按F2、Cl2、Br2、I2順序逐漸減弱。
【板書】1.對于氧化劑,同主族的非金屬原子隨原子半徑增大,單質的氧化性逐漸減弱。
【設疑】若是金屬間的置換反應呢?
【板書】2.對于還原劑,金屬單質的還原性強弱一般與金屬活動性順序一致。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還原性逐漸減弱
【說明】一般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單質的還原性越強,對應形成金屬陽離子的氧化性越弱。
【設疑】高價物質具有氧化性,低價物質具有還原性,通過實驗如何驗證呢?
【演示】【實驗3—2】
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分析,觀察實驗現象。
【提問】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
【投影】Fe+H2SO4(稀)=FeSO4+H2↑
6FeSO4+3Br2=2Fe2(SO4)3+2FeBr3
2FeSO4+2HNO3(濃)+H2SO4=Fe2(SO4)3+2NO2+2H2O
Fe3++3SCN-=Fe(SCN)3
【補充對比實驗】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Cl3溶液中先加足量Fe粉后,再加KSCN溶液。
【提問】通過上述實驗進一步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后歸納)
【板書】3.元素處于高價態的物質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處于低價態的物質具有還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種可變價態的金屬元素,一般高價態時氧化性強,隨著化合價的降低,氧化性減弱,還原性增強。
Fe3+Fe2+Fe
氧化性較強氧化性較弱無氧化性,還原性較強
【練習】書寫下列反應的方程式。
1.C+CO22.FeCl3+Fe3.FeCl2+Cl24.MnO2+HCl5.CO+CuO
【提問】回憶Fe與濃硫酸、稀硫酸反應現象;Cu與濃硫酸反應現象;Cu與濃硝酸、稀硝酸反應現象,寫出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并分析起氧化作用的元素。
+6
【板書】6.濃硫酸是強氧化劑,起氧化作用的是S,反應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與活潑金屬反應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濃硝酸、稀硝酸均是強氧化劑,反應時主要是N得電子,被還原成NO2、NO等。
【說明】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的某元素易于得電子的酸,如濃硫酸、硝酸等;而酸的氧化性是指H+得電子形成H2,酸都有氧化性是指H+的氧化性。
【小結】通過以上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可歸納出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一般規律。
【板書】四、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一般規律:
強氧化劑十強還原劑=弱還原劑十弱氧化劑
【講述】在適當的條件下,可用氧化性強的物質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質;也可用還原性強的物質制取還原性弱的物質。如:Cl2+2KI=ZKCl+I2
2Al+3CuCl2=2AlCl3+3Cu
【討論】已知在常溫時能發生下列反應:
Fe+Cu2+=Fe2++Cu
2Fe2++Br2=2Fe3++2Br-
2Fe3++Cu=2Fe2++Cu2+
根據上述實驗事實,分析Fe3+、Fe2+、Cu2+、br2作為氧化劑時,其氧化能力的強弱順序。
【板書】根據方程式判斷氧化和還原能力的相對強弱:
氧化性:氧化劑>氧化產物
還原性:還原劑>還原產物
【強調】根據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相對強弱,我們不但可判斷某些氧化還原反應能否發生和反應的難易,而且還能判斷反應進行的程度以及氧化產物、還原產物。
【練習】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還原性,它們在酸性溶液中還原性的強弱順序為:Cl-<h2o2<fe2+<i-<so2,判斷下列反應不能發生的是()。<p="">
A.2Fe3++SO2+2H2O=SO42-+4H++2Fe2+
B.I2+SO2+2H2O=H2SO4+2HI
C.H2O2+2H++SO42-=SO2↑+O2↑+2H2O
D.2Fe3++2I-=2Fe2++I2
【小結】本節重點要掌握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并能分析判斷氧化性、還原性的強弱。
【作業】教材習題一、3;四。
【板書設計】
三、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1.對于氧化劑,同主族的非金屬原子隨原子半徑增大,單質的氧化性逐漸減弱。
2.對于還原劑,金屬單質的還原性強弱一般與金屬活動性順序一致。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還原性逐漸減弱
3.元素處于高價態的物質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處于低價態的物質具有還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種可變價態的金屬元素,一般高價態時氧化性強,隨著化合價的降低,氧化性減弱,還原性增強。
Fe3+Fe2+Fe
氧化性較強氧化性較弱無氧化性,還原性較強
+6
6.濃硫酸是強氧化劑,起氧化作用的是S,反應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與活潑金屬反應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濃硝酸、稀硝酸均是強氧化劑,反應時主要是N得電子,被還原成NO2、NO等。四、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一般規律:
強氧化劑十強還原列二弱還原劑十弱氧化劑
根據方程式判斷氧化和還原能力的相對強弱:
氧化性:氧化劑>氧化產物
還原性:還原劑>還原產物
2023高考化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氮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遞變性。
(2)掌握N2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義。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位、構、性”三者關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
(2)通過N2結構、性質、用途等的學習,了解利用“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等線索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氮氣的化學性質。氮族元素性質遞變規律。
[教學過程]
[引入]
投影(或掛出)元素周期表的輪廓圖,讓學生從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寫氮族元素的名稱、元素符號。根據元素周期律讓學生通過論分析氮族元素在結構、性質上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學生總結]
最外電子層上均有5個電子,由此推測獲得3個電子達到穩定結構,所以氮族元素能顯-3價,最高價均為+5價。最高價氧化物的通式為R2O5,對應水化物通式為HRO3或H3RO4。氣態氫化物通式為RH3。
氮族元素的遞變性:
氮磷砷銻鉍
非金屬逐漸減弱金屬性逐漸增強
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
酸性逐漸減弱堿性逐漸弱增強
NH3PH3AsH3
穩定性減弱、還原性增強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學生總結]
+5價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較強的氧化性,但+5價磷的&39;化合物一般不顯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種價態,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種氧化物,但磷主要顯+3、+5兩種價態。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單質的物理性質有哪些遞變規律?
[師生共同總結后投影]課本中表1-1。
[引入第一節]
第一節氮和磷
氮氣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第2-3頁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邊提問邊總結]
(一)氮的存在
游離態:大氣中N2的體積比為78%、質量比為75%。
化合態:無機物中(如硝酸鉀等),有機物中(如蛋白質、核酸等)。
[引導]請學生觀察周圍空氣并通過聯想分析氮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總結]
(二)氮氣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難溶于水(1:0.02),比空氣稍輕。
[投影]常見氣體在常溫常壓下的溶解度,讓學生進行比較。
難溶氣體:N2(1:0.02);H2(1:0.02);
微溶氣體:O2(1:0.2)
可溶氣體:Cl2(1:2)、H2S(1:2.6)
易溶氣體:SO2(1:40)
極易溶氣體:HCl(1:500)
[思考]實驗室制N2時應該用什么方法來收集?
(三)氮氣的化學性質
[引導]結構決定性質,先研究N2的結構。
1、N2的結構
電子式:SPACEPREFIX=O/>;結構式:N≡N。氮氮三鍵的鍵能很大(946k高中化學教師通用教案范文·mol-1),所以N2很穩定,通常情況下,性質很不活潑。
2、氮氣的化學性質
(1)與氫氣反應
(2)跟鎂反應:3Mg+N2Mg3N2
(3)與氧氣反應:N2+O22NO
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反應角度分析上述三個反應。進而得出“氮氣既能表現氧化性,也能表現還原性”的結論。
[引導]中國有句農諺,叫做“雷雨發莊稼”,誰能解釋這句話的含義?請大家閱讀教材第3-4頁內容,再來理解這句農諺。
[學生總結]
[補充演示實驗]
教師事先在一燒瓶內充滿一氧化氮氣體,讓學生觀察一氧化氮的顏色等。打開瓶塞,讓學生觀察變化。
[學生觀察結論]
一氧化氮是一種無色氣體、二氧化氮顯紅棕色。通常條件下,一氧化氮易轉化為二氧化氮。
[教師引導]
雙線橋法標出以上三個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活動]
完成以上作業,教師根據學生作業情況加以說明。
(四)氮氣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護氣:焊接金屬、充填燈泡、保存糧食和水果。
[教師引導]
請學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氣哪方面的性質。
(五)氮的固定
將游離態的氮轉變為氮的化合物的過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徑: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業。
教師向學生介紹人工模擬生物固氮這一世界性研究課題的現狀和前景,鼓勵學生獻身科學研究為人類作出貢獻。
[課堂小結]
結構、性質和具體反應之間的聯系:
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間的轉化關系:
[隨堂練習]
1、不屬于氮的固定的變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氣轉化為氨(B)氮氣和氫氣在適宜條件下合成氨
(C)氮氣和氧氣在放電條件下合成NO(D)工業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車引擎中,N2和O2進行反應會生成污染大氣的NO(N2+O22NO+Q),據此,有人認為廢氣排出后,溫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會自行消失,事實證明此說法不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溫常壓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氣中NO迅速變為NO2而不分解
(C)空氣中N2與O2的濃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動
(D)廢氣排出后,壓強減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動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實驗室里從空氣中制取氮氣的是()
(A)把空氣液化,然后分離出氮氣
(B)把空氣緩緩通過加熱了的銅網
(C)把空氣緩緩通過加熱了的鎂粉
(D)把空氣通過裝有氫氧化鈉的洗氣瓶
答案:B。
4、現有M、R兩種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實不能說明M的非金屬性比R強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氣態氫化物穩定性:MH3>RH3
(C)氣態氫化物還原性:MH3>RH3
(D)含氧酸鹽的穩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這四種元素中,每種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區別于某它三種元素。若從中選出氟元素,選擇的理由中正確的是()。
(A)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酸性最強
(B)單質與冷水反應最劇烈
(C)單質固態時為分子晶體,熔沸點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穩定
答案:BC。
6、在標準狀況下,將O2與NO按3:4體積比充滿燒瓶,將燒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燒瓶內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約為(單位:mol·L-1)()。
(A)0.045(B)0.036(C)0.026(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發明了固氮的一種方法,該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氣為原料。第一步反應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應產物和焦炭反應,在電爐中的高溫下制得第三步反應起始物;第三步反應中另一反應物是空氣,該反應也是在電爐中完成的,生成一種固體;第四步是使該固體和水蒸氣反應制得氨氣。又知該固體中有與N3-互為等電子體的離子。
(1)試寫出四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試簡評該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CaO+CO2↑;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3H2O(g)=CaCO3+2NH3↑。
(2)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電能,原料眾多,設備重,生產成本高。
8、有A、B、C、D四種氣體,能發生下列變化
A+DE+H2O,E+O2D,
C+DB+F,B+O2C。
且已知其中:C為紅棕色,D能使石灰水變渾濁,E常溫下是固體,F是一種酸酐。
(1)寫出四種氣體的化學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寫出C+DB+F所表示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D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2023高考化學教案篇5
一、沉淀的生成
1.沉淀生成的應用
在涉及無機制備、提純工藝的生產、科研、廢水處理等領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來達到分離或除去某些離子的目的。
2.沉淀的方法
(1)調節pH法:如工業原料氯化銨中含雜質氯化鐵,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調節pH至7~8,可使Fe3+轉變為Fe(OH)3沉淀而除去。反應如下:
Fe3++3NH3?H2O===Fe(OH)3↓+3NH+4。
(2)加沉淀劑法:如以Na2S、H2S等作沉淀劑,使某些金屬離子,如Cu2+、Hg2+等生成極難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也是分離、除去雜質常用的方法。反應如下:
Cu2++S2-===CuS↓,
Cu2++H2S===CuS↓+2H+,
Hg2++S2-===HgS↓,
Hg2++H2S===HgS↓+2H+。
二、沉淀的轉化
1.實驗探究
(1)Ag+的沉淀物的轉化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變為黃色黃色沉淀變為黑色
化學方程式AgNO3+NaCl===AgCl↓+NaNO3AgCl+KI===AgI+KCl2AgI+Na2S===Ag2S+2NaI
實驗結論溶解度小的沉淀可以轉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2)Mg(OH)2與Fe(OH)3的轉化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產生白色沉淀產生紅褐色沉淀
化學方程式MgCl2+2NaOH===Mg(OH)2↓+2NaCl3Mg(OH)2+2FeCl3===2Fe(OH)3+3MgCl2
實驗結論Fe(OH)3比Mg(OH)2溶解度小
2.沉淀轉化的方法
對于一些用酸或其他方法也不能溶解的沉淀,可以先將其轉化為另一種用酸或其他方法能溶解的沉淀。
3.沉淀轉化的實質
沉淀轉化的實質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動。一般說來,溶解度小的沉淀轉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實現。
兩種沉淀的溶解度差別越大,沉淀轉化越容易。
4.沉淀轉化的應用
沉淀的轉化在科研和生產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1)鍋爐除水垢
水垢[CaSO4(s)――→Na2CO3溶液CaCO3――→鹽酸Ca2+(aq)]
其反應方程式是CaSO4+Na2CO3CaCO3+Na2SO4,CaCO3+2HCl===CaCl2+H2O+CO2↑。
(2)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解釋
在自然界也發生著溶解度小的礦物轉化為溶解度更小的礦物的現象。例如,各種原生銅的硫化物經氧化、淋濾作用后可變成CuSO4溶液,并向深部滲透,遇到深層的閃鋅礦(ZnS)和方鉛礦(PbS)時,便慢慢地使之轉變為銅藍(CuS)。
其反應如下:
CuSO4+ZnS===CuS+ZnSO4,
CuSO4+PbS===CuS+PbSO4。
2023高考化學教案篇6
一、課標要求: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明白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二、考試說明:(與課標要求一致)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明白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三、課標解讀:(教學目標)
1、依據導學案的預習資料,自主學習醇的概述介紹,了解醇的物理性質、用途和一些常見的醇。依據烷烴的命名規則,能用系統命名法對簡單的飽和一元醇進行命名。
2、經過小組“交流研討“活動,初步掌握根據結構分析性質的一般方法;經過分析醇的結構,明白其化學反應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鍵和氫氧鍵的斷裂,并能分析出發生反應類型與對應化學鍵的斷裂關系。
3、根據醇的結構特點,預測可能發生的反應,回憶以前學習的醇的相關性質,整理歸類反應類型。
4、結合前面的學習,認識醇與烯烴、鹵代烴、醛、酯等有機物之間的轉化關系。
5、結合甲醇、乙醇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應用,了解醇對環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體現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進取性。
2023高考化學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苯的物理性質,理解苯分子的獨特結構,掌握苯的主要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認識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又反映結構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以實驗事實為依據,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以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并從中了解研究事物所應遵循的科學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1)重點:苯的分子結構與其化學性質
(2)難點:理解苯環上碳碳間的化學鍵是一種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獨特的化學鍵。
(3)關鍵:正確處理苯的分子結構與其化學性質的關系。
教學方法
(1)主要教學方法
歸納、演繹法:通過學生的邏輯推導和歸納,最終確定苯的分子結構。
(2)輔助教學方法
情境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實驗促學法:通過學生的&39;動手操作,教師的演示,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苯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性質。
輔助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將瞬間變化定格化,有助于學生掌握苯的結構特點和苯的主要化學性質(易取代、難加成、難氧化)的本質。
學法指導
1、觀察與聯想 學會觀察實驗現象,通過現象分析本質。將苯的實驗事實和已經掌握的舊知識聯系起來,使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有機結合。
2、推理與假設 讓學生通過推理大膽提出假設,再小心求證并導出結論,從而掌握一定的邏輯思維方法。
教學程序
1、整體結構:
2、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小奇聞:化學家預言第一次世界大戰
[投影板書] 苯 芳香烴(第一課時)
聽講,對小奇聞進行情緒體驗。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投影板書]
一、苯的組成及結構
(一)苯的組成:C6H6
苯的分子式為C6H6。
[思考] 根據化學式,苯的組成有什么特點?
[ 思考與交流1]
請寫出C6H6可能的結構簡式。(注意對學生進行啟發、鼓勵)
分組討論后由小組代表寫出可能的結構簡式:
A.CH≡C—CH2—CH2—C≡CH
B.CH3—C≡C—C≡C—CH3
……
引導學生用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
[過渡]這些結構的共同點是什么?
[思考與交流2]
到底苯分子中有沒有碳碳雙鍵或碳碳三鍵呢?請同學們設計實驗方案檢驗.
學生明確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
【學生探究實驗】
[提問]上述實驗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實驗--1:在苯中分別滴加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震蕩、靜止,觀察現象。
[提問]上述實驗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講述] “凱庫勒和苯分子的結構”
[思考與交流3]
1865年德國化學家凱庫勒苯環結構的有關觀點:
(1) 6個碳原子構成平面六邊形環;
(2) 環內碳碳單雙鍵相互交替。
[提問]上述說法是否正確呢?
[思考與交流4]
為了驗證假說,科學家做了大量實驗發現苯的一溴代物只一種,鄰位二溴代物也只一種.這說明了什么?
[思考與交流5]
如何更確切地表示苯分子的結構?1872年凱庫勒提出補充論點:苯分子中碳原子完全以平衡位置為中心進行振蕩運動,使得相鄰碳原子之間不斷反復進行相吸和相斥,雙鍵因此不斷更換位置,交替運動.
[投影]鍵長數據
1935年,詹斯用x射線衍射法證實苯環是平面的正六邊形,測得苯的碳碳鍵長都相等。
[投影、講述]現代科學對苯分子結構的研究:
1.苯分子為平面正六邊形結構,鍵角為120°
2.苯分子中碳碳鍵鍵長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
[軟件演示]苯分子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實驗1
現象: 苯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紫紅色不褪;苯中加入溴水,橙色不褪并轉移到苯層,即上層呈橙紅色
結論: 苯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錳酸溶液裉色,說明苯分子中不含C=C或C≡C。
結論:由于苯的一溴代物只有一種,說明苯分子中的六個氫原子位置應該是等同的。
進一步體會苯分子的結構特點。苯分子中碳碳鍵既不同于單鍵也不同于雙鍵,而是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的和種獨特的鍵。
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教育,同時教育學生有科學探索精神。
指導學生以事實為依據驗證假說。引導學生體會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又反映結構的辯證關系。
導學生以事實為依據驗證假說。
[展示]一瓶純凈的苯。(引導學生從:色、味、態、溶解性、密度、熔點、沸點、毒性等方面去觀察、實驗、查閱資料)
[投影板書]
二、苯的物理性質
實驗:觀察苯的顏色、狀態,(苯有毒,不要求學生多聞氣味)做實驗檢驗苯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
根據前面研究的苯分子中的碳碳鍵是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獨特的鍵, 那么苯的化學性質如何?
實驗--2:電腦展示:苯和液溴的反應。
[投影板書]化學性質1:能取代
[投影] C6H6+Br2 C6H5Br+HBr
[設問]這個實驗事實說明什么?
[投影板書]
三、苯的化學性質
學生聯想并動手練習
體會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又反映結構的辯證關系。
[小結]
[鞏固題和作業]
請同學談談這節課的主要收獲是什么?
見課件,基礎訓練
練習升華
四、板書設計(略)
2023高考化學教案篇8
教學目的
1、了解金剛石的化學成分、性能和用途,從而認識四中不同的晶體類型。
2、根據各種不同寶石的性質,學會寶石的鑒別和保養。
3、了解寶石的價值。
教學重點
1、了解金剛石的化學成分、性能和用途,從而認識四中不同的晶體類型。
2、根據各種不同寶石的性質,學會寶石的鑒別和保養。
教學過程
聯想質疑:
走進琳瑯滿目、五彩繽紛的珠寶市場,最引人注目、價格昂貴的要算是用珠寶做成的首飾。你了解有關寶石的知識嗎?
1.你都知道那些寶石?他們的化學成分是什么?
2.你知道寶石為何具有美麗的顏色和耀眼的光芒嗎
3.寶石除了做首飾外還有那些用途?
一、從鉆石說起
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1.什么是鉆石?2.金剛石有何性質?3.金剛石硬度大的原因?
1.鉆石:也叫金剛石或金剛鉆。
2.金剛石的性質:“硬度之王”,熔點高,化學性質穩定,耐酸堿腐蝕,燃燒生成二氧化碳。
思考:金剛石為什么堅硬耐磨?
3.金剛石的結構:每個碳原子都與它周圍的四個碳原子以共價鍵結合,形成牢固的正四面體結構。
晶體的分類和性質:
⑴原子晶體:相鄰原子均以共價鍵相結合,在空間按一定規則排列的晶體。
特點:硬度很高,熔點高,沸點高,化學性質穩定。原子晶體中不存在單個分子。
常見的原子晶體:單質硅、單質硼、金剛砂(SiC)、石英(SiO2)、碳化硼(B4C3)、氮化硼(BN)等。
⑵離子晶體:由陽離子和陰離子通過離子鍵結合而成的晶體。
特點:熔沸點較高,硬度較大,質地較脆,受壓時易破裂;離子晶體不導電,但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晶體內無單個的`分子。
常見的離子晶體:活潑金屬形成的鹽、堿類和氧化物,所有的銨鹽。
⑶分子晶體:通過分子間作用力互相結合形成的晶體。
特點:由于分子間作用力比離子鍵、共價鍵弱的多,故分子晶體的熔沸點低,硬度小。晶體中存在單個分子。
常見的分子晶體:所有的非金屬氫化物、大多數非金屬氧化物、絕大多數共價化合物、少數鹽如AlCl3
⑷金屬晶體:金屬陽離子與自由電子之間的強烈的相互作用(即金屬鍵)形成的晶體。
特點:導電、導熱、延展性好(共性),不同的晶體,熔點差異大,如鎢高達3380度,而銫僅29度;硬度差異大。
常見的金屬晶體:金屬單質及合金
五大名貴寶石: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貓眼石和變石(金綠寶石)。
二、寶石的性質
思考:寶石的性質主要指那些?各有和作用?
1.寶石的硬度
寶石的硬度:①是寶石的重要特性
②用于鑒定寶石
③劃分寶石檔次和等級的主要標準
摩氏硬度:是一種刻劃硬度,即相對硬度,只表示寶石硬度的順序位置,而不是硬度的測定值。
2.寶石的顏色
是評價和鑒定寶石的重要因素。
致色元素:鈦、釩、鉻、錳、鐵、鈷、鎳、銅等
自色:寶石所含的主要元素所產生的顏色。
他色:寶石所含微量雜質元素所產生的顏色。
橄欖綠:成分是鐵鎂硅酸鹽,鐵使橄欖綠呈綠色。屬于自色
紅寶石和藍寶石是因為微量元素引起的顏色,屬于他色。
3.寶石的化學性質:
金剛石:幾乎所有的強酸強堿都不能將金剛石腐蝕
珍珠:成分是碳酸鈣和有機質,遇酸或堿時就會發生化學變化。
珍珠的保養:
①不要要珍珠接觸樟腦丸、清潔劑、酒精、咖啡、香水、油、鹽、醋和贓物,尤其是有機溶劑,若沾上酒或咖啡,應馬上用清水沖洗后用軟布擦干。
②夏天流汗多,不宜戴珍珠項鏈。珍珠不戴時應用高級中性肥皂或洗潔精輕輕洗滌晾干,并忌暴曬珍珠。
③不戴時用首飾盒小心存放,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濕潤度。忌用脫脂棉包珍珠。不要與其它首飾放在一起,以免刮花珍珠表面。
三、寶石的價值
學生閱讀思考:寶石有何價值?
總結:
①作裝飾。視為財富的象征。
②具有醫藥功能。珊瑚、珍珠、瑪瑙、琥珀是中藥藥材。
③工業技術必需的材料。如金剛石、紅寶石、水晶應用于鉆探、研磨、激光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