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案中班簡短
幼兒園教案中班簡短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的句式:ⅹⅹ喂奶牛吃ⅹⅹ色的ⅹX(蔬菜),就擠出ⅹⅹ色的牛奶,ⅹⅹ喝了變ⅹ色。
2、鼓勵幼兒根據故事中的情節進行大膽的猜想和仿編。
3、體驗故事中小動物們變色后的愉悅心情。
活動重點:
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的句式:ⅹⅹ喂奶牛吃ⅹⅹ色的ⅹX(蔬菜),就擠出ⅹⅹ色的牛奶,ⅹⅹ喝了變ⅹ色,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像。
活動難點:
運用句式:ⅹⅹ喂奶牛吃ⅹⅹ色的ⅹX(蔬菜),就擠出ⅹⅹ色的牛奶,ⅹⅹ喝了變ⅹ色,仿編故事情節。
活動準備:
PPT、根據故事自制句式圖譜、幼兒人手一張紙條、動物及蔬菜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1.師:我們都喝過香香的白白的牛奶,你們知道我們喝的牛奶是從哪里來的嗎?(出示奶牛)
2.師:今天牛大叔給我們帶來了一頭奶牛,這頭奶牛不僅會擠出白白的奶,而且它還是一頭神奇的奶牛,哪里神奇呢?讓我們一起聽聽吧。
二、結合圖譜,幼兒傾聽故事前半部分,初步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像。
1.逐句提問故事內容。
(1)(指著小兔子)提問:小白兔給奶牛吃了橘黃色的胡蘿卜,會擠出什么顏色的牛奶呢?小白兔喝了變成一只什么顏色的兔子呢?(小白兔是怎么變的?讓我們來說一說)(幼兒先猜想,然后再掀開圖譜。)(讓我們來看一看故事里面是怎么說的?)
(2)(指著小黑貓)提問:小黑貓看見了,它也想來變一下顏色小黑貓變成了小綠貓,那小黑貓給奶牛吃什么顏色的什么蔬菜呢?奶牛擠出了什么顏色的牛奶呢?(讓我們也來變成一只小黑貓來變一變。)
(3)(指著小花鹿)提問:小花鹿也想來變一下顏色,小花鹿給奶牛吃了紫紫的茄子,奶牛會擠出什么顏色的牛奶呢?;小花鹿喝了會變成一只什么顏色的鹿呢?
(4)(指著灰狐貍)提問:灰狐貍會讓自己變成一只什么顏色的狐貍呢?(掀開紅狐貍)那它會給奶牛吃什么顏色的什么蔬菜或水果呢?奶牛擠出了什么顏色的牛奶?灰狐貍除了給奶牛吃紅紅的西紅柿,還可以給奶牛吃紅紅的什么蔬菜或水果?
三、講述故事后半部分。一起感受動物世界的五彩繽紛。
提問:小動物們都變成了新的自己,可它們要想變回原來的自己,怎么變呢?(個別提問)那讓牛大叔來告訴大家吧!(幼兒傾聽后半部分)
四、看PPT完整欣賞故事一遍教師:那讓我們把這個有趣、神奇的故事完整地來欣賞一遍吧!
提問:聽完故事你覺得這頭奶牛哪里最神奇?小動物們有了這頭奶牛心情怎么樣?
小結:有了神奇的奶牛,小動物們太高興了,想變什么顏色的樣子,就給奶牛吃什么顏色的蔬菜。還能變回自己原來的顏色,真是太有趣、太神奇了。
五、幼兒自制圖譜,創編故事中的句式。
教師:森林里其它動物也想喝喝變色的牛奶。它們今天都想好了自己變成什么顏色,可是他們不知道該給奶牛吃什么顏色的蔬菜或者水果,請小朋友來幫幫忙吧!
1、教師示范:看!小熊就請王老師來幫忙了,它要變成一只小綠熊,那楊老師給奶牛吃綠綠的青菜,奶牛就擠出綠綠的牛奶,小熊喝了變成了一只小綠熊。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完成的幼兒講給老師和同伴聽。
教師小結:還有小朋友們也幫助了許多小動物,那讓我們回去給隔壁班的小弟弟小妹妹去講一講吧!
活動反思:
語言活動《彩色牛奶》是幼兒感興趣的一個活動,通常我們喝的都是白色的牛奶,但彩色牛奶這一話題能夠更進一步地培養幼兒的想象力。
我考慮到因故事內容比較多,會影響幼兒的記憶,所以我把整個故事分成了兩段,第一段我通過圖譜來讓幼兒進行猜想,并學習故事中的話進行講述,幼兒在猜想過程中非常的積極活躍,感覺非常的神奇!當猜對的時候感覺很興奮,對于學說的這句話通過圖譜直觀的視覺效果通過個別和整體學說學的也是比較好的。在第二段我也是先提問再進行講述后半部分故事,幼兒的結果猜想也是準確的,說明已經初步理解了故事內容。第二個環節是利用幻燈片完整欣賞,幼兒在傾聽時也是比較認真的,能夠初步知道奶牛的神奇。第三個環節是利用已經學會的句式進行操作創編,進一步體驗想象的樂趣。整個活動下來自己覺得還是比較順利的,幼兒也能理解故事內容。但是能夠讓故事更加地有意義,可以讓幼兒進行故事的續編活動,讓孩子們回家也是利用圖譜進行操作帶來進行不斷地續編。或者把蔬菜水果換成吃任何什么顏色的東西,不要有所局限。因為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認識的東西是非常豐富的,這樣可以給幼兒更大的想象空間。
【幼兒園中班語言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教案中班簡短篇2
一、活動意圖:
圣誕節就要來臨了,幼兒已經從電視、商店里感受到圣誕節的氣氛,相互間也偶爾送送小禮物。為了讓幼兒更深刻地體會圣誕節的樂趣,我設計了《圣誕節》這一活動。
二、閱讀基礎:
我班作為實驗班,已經開展了五——六節分享閱讀活動課,幼兒對閱讀活動非常感興趣,已經有了初步的閱讀基礎,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巧。但他們的閱讀往往指向于鮮艷形象的圖案,還不能用適當準確的語言描述圖意。
三、環境設計:
幼兒從家里帶來一些自己喜歡的小禮物,如帽子、圍巾、襪子、手套、小汽車、糖果、水彩筆等,和教師一起在教室里布置一棵圣誕樹,營造圣誕節歡樂的氣氛。
四、閱讀素材:《圣誕節》
五、活動目的:
1、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2、學習正確運用常見的量詞。
3、鼓勵幼兒積極參加活動,大膽發言。
六、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豐富幼兒對圣誕節的認識。
2、圣誕老人一個,小盒子六個(內裝許多小圖片),圣誕樹一棵(上面掛滿各種禮物),《圣誕節》小書人手一本。
七、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師:今天有一個特別的客人要來我們小(3)班做客,猜猜看他是誰?
幼(七嘴八舌的):小兔子、小青蛙、奧特曼、圣誕老人~~~
師(出示圣誕老人):誰來了?
幼(興奮的大聲喊)圣誕老人。
師:圣誕老人來干什么呢?
幼:送禮物。
(圣誕老人的出現激起了幼兒極大的興趣,幼兒高興的跳起來,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向圣誕老人打招呼,活動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2、幼兒自己閱讀小書。
師:圣誕老人把禮物藏在小書里,請小朋友認真看一看,書里有哪些禮物?(提要求)請小朋友們打開書,輕輕地翻,一頁一頁地翻。
(幼兒分組閱讀小書,教師觀察幼兒的閱讀情況,并作指導:“圖上有什么?”幼兒都能說出圖上物品的名稱,如:小火車、小汽車、五角星等。閱讀習慣較好,能逐頁輕輕翻閱。)
3、師生一起閱讀圖書,并學習相應的數量詞。
師(指著封面):這本書的名字叫什么?(圣誕節)
師:輕輕的打開書,翻到第一頁,圖上有什么?
幼:布娃娃。
師:一個布娃娃。(幼兒跟讀。)
(圖三)
師:圖上有什么?
幼:小火車。
師:布娃娃用一個來說,小火車怎么說呢?
幼:一個小火車。
師:火車很長很長,我們應該說“一列小火車”。
師:一列小火車。(幼兒跟讀。)
師:誰開著小火車來了?
幼:圣誕老人。
師:對,圣誕老人開著小火車來了。
(圖七)
師:圣誕節到了,你想對大家說句什么話?
幼:圣誕快樂。
(在看圖書中,幼兒興趣很高,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對數量詞的運用不夠恰當,喜歡用“個”來描述不同的東西。)
4、看一看,說一說。
師(出示圣誕樹):圣誕老人還給我們帶來了一棵美麗的圣誕樹,我們來看看,樹上有什么禮物?
(請部分幼兒到樹前尋找自己喜歡的禮物,并用語言描述出來。如:幼兒拿到圍巾,則說“一條圍巾”。)
師:你拿到的是什么禮物?
幼:圍巾。
師:圍巾可以怎么說?
幼:一條圍巾。
(一幼兒拿了一把牙刷)
師:你拿到的是什么禮物?
幼:一條牙刷。
師:一把牙刷。
(幼兒對“個”這個量詞使用得較多,大部分的禮物都用“個”來描述。在教師的幫助下能正確使用量詞,卻又容易遷涉到下一個禮物中。如:一條圍巾——一條牙刷)
5、游戲:送禮物
師:圣誕老人還把禮物藏在一個奇妙的盒子里,請小朋友從盒子里抽出一張圖片送給你旁邊的朋友或老師,別忘了告訴他你送了一份什么樣的禮物。(幼兒分為六組參加游戲,教師逐桌進行指導,幫助幼兒繼續學習數量詞。幼兒對游戲很感興趣,活動氣氛再次調動了起來,小孩子們紛紛高興的把圖片抽出,并能清晰說出圖片的內容,大部分小孩子能使用恰當的數量詞。)
八、活動延伸
1、在區角中投放卡片,讓幼兒玩抽卡片的游戲,繼續學習數量詞。
2、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量詞。
幼兒園教案中班簡短篇3
活動目標:
1、感受日常生活中一些規則的存在,初步懂得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2、進一步明確規則與安全的關系。
活動準備:圖片、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規范、規則,共同搜集生活中不守規則造成嚴重后果的小故事。
活動過程
排隊的規則
導入畫面:小咕咚招手“小朋友們好”
看,誰來啦。今天小咕咚要和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文明、守規則的好孩子。
畫面一:小咕咚來到教室,喝水時幼兒插隊
1. 提問:(1)看,它來到了教室,這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哎呀,發生什么事情了?
(3)你覺得他做得對嗎?應該怎么做?
(4)為什么要排好隊倒水?
2.還有哪些地方我們要遵守排隊的規則?請幼兒來說一說。(喝水、上廁所、滑滑梯、做早操排隊、下樓梯等等)
3.爸爸媽媽什么時候也要排隊?(去銀行、加加油站、上車、乘坐電梯、公園、去商場等等)
師小結:是啊,當很多人都去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排著隊就非常有秩序,所以很多地方將每月的11日作為排隊日。
生活中的規則
⒈許多小朋友在看書,應該怎么看呢?
提煉:一頁頁看,才能看仔細,看懂故事,這些就是我們文明看書的約定。
⒉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如:過馬路時會怎么樣做?在公園看到美麗的鮮花會怎樣?喝的飲料瓶子你又會怎么做?在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和搭積木你又會怎么做?
摘花、過馬路、扔垃圾、搭積木
師.:小咕咚說規則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有秩序,還有很多地方,又有些什么規則呢?
看,這些地方有些什么規則?你可以和邊上的小朋友輕聲說一說,然后來告訴小咕咚。
⒊出示圖片,讓幼兒仔細觀察。
師:你看懂了哪張圖,這里藏著什么規則?教師根據幼兒說的作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告訴幼兒在這些圖片中有些人因為不遵守規則才會造成汽車碰撞、上下車擁擠、等等,如果我們都能遵守規則,那么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
教師小結:原來,規則在我們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有了規則人們才安全,我們小朋友講文明,倒茶做操要排隊,廢物扔垃圾箱,積木玩具整理齊,過街要走人行道,遵守規則我第一,學做小小文明人。
幼兒園教案中班簡短篇4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從小要有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2、有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活動準備:
1盆干枯的花1盆水抹布錄音機(活動前教師關掉洗手間的水閘)
活動過程:
一、律動:《拍拍手》
二、看一看,想一想(游戲結束后教師引導幼兒發現幾個問題,總結活動區的活動。)
1、請一名幼兒回答她在美工區都做了些什么?
2、在幼兒坐下時,教師提問:“請把你的手舉起來,小朋友們,你們發現了什么沒有?”(幼兒回答:“手臟了,都是顏色——”)老師:“那好,待會兒,我們來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三、談話交流:
老師:“前幾天下了場雨,把我們班的玻璃都弄臟了,濺上了些泥點,待會兒,我想請位小朋友想個辦法,能不能把玻璃變得像原來一樣清潔呢?”
(這時,老師搬上一盆打蔫兒的花)提問:“小朋友你們看,放了幾天假,咱們班這盆花怎么變成這樣了,葉子都——顏色怎樣?(請幼兒上來摸土的感覺)”
老師:“那我們快幫幫它,把它救活吧!”
四、節約用水:
老師:請三組小朋友分別去完成那三個任務,想個辦法把問題解決。
(引導幼兒去用水解決,并發現水沒有了。)教師引導啟發幼兒,想想為什么水沒有了?可能是流干了!
提問:
1)為什么沒有水了?
2)這盆水是從哪來的?
3)你們看小水滴這么的生氣、傷心,我們怎么才能讓小水滴不傷心,不生氣呢?
(啟發幼兒做錯事后應該怎樣,并表示不再浪費水了,要節約用水)五、活動結束:
教師組織幼兒大膽說一說在平時如何做節約用水的好孩子。讓小朋友都懂得要節約用水。
活動延伸:
打開水閘,老師:“剛才我們也向小水滴道歉,并且保證以后要節約用水,不再浪費了,小水滴應該不會傷心了,是不是已經原諒我們了呢?現在我們去找一找水吧!”我們班小朋友都懂得要節約用水了,那么我想請你們回家后想個好辦法,讓全國的小朋友都像你們一樣做節約用水的好孩子。
活動反思:
注重活動內容的生活性,與水打交道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如果不刻意引導,幼兒對“水”的這一活動認識是很膚淺的,通過老師的挖掘,生活中小事就成了幼兒園的課題,讓幼兒在認識的基礎上更全面的認識了解,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及熱愛家鄉的情感。
幼兒園教案中班簡短篇5
目標:
1、仔細觀察體會繪本中從打瞌睡到醒來畫面,感受動與靜的變化。
2、感受畫面中疊加式的睡覺方式的趣味性。
過程:
導入:教師做打瞌睡的動作(引起幼兒興趣)
師:你們知道我剛才在做什么嗎?(預設答案:要睡覺了,很困)
總結:像這樣昏昏欲睡的樣子叫做打瞌睡。
你們想不想試一試?教師帶領幼兒一起來做一做打瞌睡的動作。
一、感受“靜”
師:你們見過打瞌睡的房子嗎?出示PPT圖片
幼兒觀察打瞌睡的房子提問:看了這張圖片你有什么樣的感覺?(預設答案:想睡覺。感受下著雨灰蒙蒙的色調,有一幢打瞌睡的房子,在雨中沉沉地睡著,讓人想睡覺)
教師緩緩講述:有一幢房子,打瞌睡的房子,房子里每個人都在睡覺。
下一個畫面
師:房子里都有誰在睡覺?睡在哪里?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并講述。打鼾的老奶奶睡在溫暖的床上、做夢的小孩睡在椅子上、昏昏欲睡的狗和打盹兒的貓睡在地板,還有一只在鏡框上呼呼大睡的老鼠。如果幼兒不能觀察到鏡框上的老鼠,教師提示:在一個鏡框上還有一個小家伙在呼呼大睡呢,它是誰呀?
師:誰能用一個長長的句子把每個人睡在哪里說完
PPT下一個畫面
師:這個時候小孩起來了,他要去干什么?幼兒猜測
PPT下一個畫面
師:小孩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小孩睡在老奶奶身上。)
師:小孩睡在老奶奶身上,你覺得這樣的睡法怎么樣?(好玩)
師:我來當老奶奶,誰來當小孩,試一試這樣舒服嗎?
PPT下一個畫面
師:又發生了什么事情?(狗睡在了小孩身上,貓在伸懶腰)
猜一猜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幼兒猜測:貓睡在狗身上。)
貓睡在狗身上,狗睡在小孩身上,小孩睡在老奶奶身上,那誰會睡在貓身上呢?(引出老鼠)(老鼠睡在貓身上,可能嗎?)老鼠果然睡在了貓的身上。
老鼠的身上會有誰?引導幼兒觀察畫面(睜大眼睛仔細觀察)原來是一只不睡覺的跳蚤!
師:這樣的睡覺方法好玩嗎?你們想來試一試嗎?邀請6名幼兒擔任角色,進行表演
二、感受“動”
PPT下一個畫面講述:不睡覺的跳蚤,咬了老鼠一口!制造緊張氣氛
師:跳蚤咬了老鼠一口,猜一猜老鼠會有什么樣的反應?(跳起來)幼兒觀察老鼠跳了起來猜猜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幼兒猜測
PPT圖片出示
師:你發現了什么?(貓跳了起來,很驚恐)貓是被誰吵醒的?講述:老鼠嚇了貓一跳!
貓的表情是什么樣子的?幼兒講述(胡子伸直、瞪眼睛)
請幼兒模仿貓醒過來的表情動作(瞪著眼睛、胡子伸直)
由個別幼兒1名模仿到集體模仿貓跳起來驚恐的樣子。
PPT下一個畫面
師:我們看看接下來發生什么事。貓抓了狗一把!
師:狗的表情是什么樣的?(張大嘴巴,耳朵豎起來)集體模仿
師:猜猜接下來誰也醒了?(小孩)講述:狗踢了小孩一腳!小孩醒過來是什么樣的?(四腳朝天)幼兒模仿
PPT下一個畫面講述:小孩撞了老奶奶一下老奶奶把床都壓垮了!
師:他們玩得可真開心!你從哪里看出來他們玩得很開心?(跳起來、每個人都笑瞇瞇)
PPT下一個畫面
師:打瞌睡的房子還在打瞌睡嗎?你從哪里看出來?(有彩虹,光線變亮了、窗戶打開了、大家在院子里玩耍)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總結:彩虹出來了,照得整個房子很明亮;門和窗戶也打開了,好像打瞌睡的房子睜開了眼睛)
提問:
師:打瞌睡的房子與不打瞌睡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故事,一邊欣賞一邊思考這個問題。
二、教師與幼兒一起講述故事(鼓勵全體幼兒一起講述尤其是中間部分)
PPT呈現兩幢不一樣的房子,
提問:這是一幢打瞌睡的房子,你能給另外一幢房子起個名字嗎?(醒來的房子)
再次提問:打瞌睡的房子與醒來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樣?讓幼兒作比較(觀察窗戶、門、畫面顏色的變化)
師:小跳蚤到哪里去了?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吧!
幼兒園教案中班簡短篇6
學習經驗:
1.理解9、10之間的關系,知道9比10少1,10比9多1。
2.從許多物體中找出1-10個物體并根據數字的大小由小到大將數卡排序。
準備:
1.貼絨卡片,狗9只,骨頭10根。
2.每個幼兒1―10的數字卡片、實物卡片各一套。
活動與指導:
1.出示9只狗的卡片,用游戲的口吻告訴幼兒:小狗排成隊要出去找骨頭吃,數數小狗有幾只?讓幼兒點數,說出總數。
2.教師出示9根骨頭的卡片,告訴幼兒:小狗找到骨頭了,請1個幼兒上前來給小狗分骨頭。問幼兒每只小狗是不是能分到1根骨頭,指導幼兒將骨頭一一對應放在小狗下面,數數骨頭有幾根,說出小狗和骨頭一樣多,1只小狗l根骨頭。
3.教師再出示1根骨頭,放在一行骨頭的末尾,讓幼兒說出骨頭共有幾根,將數卡10貼在旁邊,比較小狗和骨頭的數量,骨頭多些,9比10少1,10比9多1。
4.發給幼兒數卡和實物卡,讓幼兒將數卡擺在桌子上,找出相應的實物卡,擺在每張數卡兩邊,然后將他們按數字大小由小到大排隊。
5.指導幼兒做練習
(1)引導幼兒觀察畫面,理解圖意,知道9添上1是10。
(2)讓幼兒按群數數,說出總數:花生、蠶豆、豆芽都是10。
(3)首先讓幼兒理解1只青蛙吃1條蟲,10只青蛙要有10條蟲,數數青蛙和蟲各有多少,比較青蛙與小蟲的數量,小蟲少幾就添畫幾。
幼兒園教案中班簡短篇7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初步學會朗誦詩歌,體驗詩歌的節奏美;
2.認識一些秋天的水果,知道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
二、活動準備:
1.盤子一個。
2.各種秋天的水果:核桃、龍眼、蘋果、橘子、香蕉、獼猴桃、柿子、梨。
3.梨子、葡萄、橘子、綠蘋果、紅柿子等剪好的圖片和大盤子圖片幼兒人手一份。
4.膠水。
三、活動過程:
1.聽秋天的音樂,如活動室。
2.提問:現在是什么季節(秋天)。
教師說: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我今天就給小朋友們帶來了許多水果,小朋友們看一看都有些什么水果呀?
3.教師總結:其實秋天就是一只大盤子呢?
現在就把小朋友們剛才說的各種水果編成了一首好聽的詩歌,詩歌的名字叫《秋天果子多》。現在我們就來聽聽吧!
4.幼兒學念詩歌
a.第一遍:教師邊念兒歌,邊在大盤子圖片里貼水果。念完時把水果拿下來。
b.第二遍:放慢速度,教師念一句幼兒念一句,在念的同時貼上一個水果,直到念完貼完為止。
c.讓幼兒一起參與。請一位小朋友上來貼水果圖,幼兒集體念詩歌;
d.幼兒個別練習:請一位幼兒把手中的水果圖片按照詩歌內容,邊念,邊貼到大盤子圖片上。
5.幼兒制作水果盤:請幼兒每人貼一個水果盤。
6.教師說:現在果子已經裝到秋天這個大盤子里了,我們把水果盤送給客人老師好嗎?(好)
小朋友們送水果盤給客人老師的時候要記得念《秋天果子多》這首詩歌給客人老師聽哦!
附詩歌:
秋天像只大盤子,盛滿各種甜果子。
綠蘋果、紅柿子,黃澄澄的大梨子。
串串葡萄賽珠子,像燈籠的是橘子。
秋天是只果盤子,人人喜歡吃果子。
幼兒園教案中班簡短篇8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跟隨音樂,完整地演唱歌曲。
2、通過擊打身體,感知三拍子的節奏特點。
3、幼兒通過演唱歌曲,感受節奏音樂的快樂。
4、在進行表演時,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5、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小鼓,歌曲的音頻mp3,圖片。
經驗準備:敲擊小鼓的經驗,聽過小鼓的聲音。
活動重難點:
幼兒能夠跟隨音樂,完整地演唱歌曲。
幼兒能按照三拍子的節奏,邊唱邊打節奏。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進入教室
唱《紅公雞》一邊唱歌,一邊玩游戲進入教室。(游戲玩兩遍)
《紅公雞》
我有一只紅公雞,不知在哪里?請你快來叫一聲?出來吃白米。
二、進行部分
發聲練習
教師帶領幼兒復習上周學過的《誰唱歌》做發聲練習。
感知三拍子節奏的特點。
教師出示小鼓,并擊打出強弱弱的節奏。(可以用小鼓的音頻來代替)
教師引導幼兒用身體來表示強弱的節奏。(引導幼兒拍手,跺腳和拍腿)
教師帶領幼兒一邊聽歌曲范唱《小鼓響咚咚》,一邊用用肢體按照____∣__×_∣的節奏來為歌曲伴奏。
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熟悉歌詞,并用肢體動作進行表現。
我的小鼓是怎么響的?
我說話兒,小鼓怎么樣了?
我說小鼓響三聲,小鼓怎么回答的?
哎呦呦呦這不行,為什么不行?
我說小鼓別響了,小鼓怎么回答我的?
師幼共同有節奏的朗讀歌詞,并注意三拍子的節奏。
師幼共同演唱歌曲,并引導幼兒用肢體來表現歌曲的優美,感知三拍子的強弱關系。
三、活動結束
教師帶領幼兒唱歌《小鼓響咚咚》做著優美的動作離開教室。
教學反思:
本節活動分三個環節。在學習童謠環節中,教師創設幼兒喜愛的“和小鼓做游戲”的情境,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學習童謠。幼兒能夠較深入地理解內容,體驗童謠的語言結構和韻律特點。在引導仿編過程中,教師通過出示圖片引導遷移生活經驗,幼兒表現出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思維活躍、發言踴躍,快樂地完成了仿編學習。活動環節清晰,層層遞進,較好地實現了活動目標。
小百科:鼓是一種打擊樂器,在堅固的且一般為圓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雙面蒙上一塊拉緊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擊出聲。鼓在非洲的傳統音樂以及在現代音樂中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樂器,有的樂隊完全由以鼓為主的打擊樂器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