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故事大人生_經典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即是講有關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體敘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的過程。讓我們把自己過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幽微細節重新審視,去發現其中細微的教育蘊涵,從而把作為敘事者的教師自身的思維觸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層,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顯現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義。
回想這兩年的教育個案,汗顏的很,雖有些許與學生單獨交流的事例,但作為一個任課教師,這種個別的教育只是因事而發,畢竟缺乏長期的關注和交流,所以實在不覺得有什么成功的個案可以寫。但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卻是可以充分利用學科的特點在不經意間經常向學生進行教育,我就就此談談吧。
我覺得我們的課堂是進行德育教育的最好的場所,不僅是聆聽的學生多,而且由于面向大家,不會給學生以壓力感;而在教育時能充分發揮學科的特點,抓住機會,不著痕跡的進行教育的話,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人早就告知我們作為教師首要的任務即是向學生傳授做人的道理。因此,我一直很注重利用我們歷史學科的特點適時地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教學的同時穿插各種為人處事的道理。
在我們初中的歷史教學中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以故事貫穿教學內容,也正是利用這一點,我將我所發現的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用故事作鋪墊,對其進行了一些點播,這里我就舉兩個例子。
一個問題是:我發現在現在的學生中存在著這么一種思想,即學習的目的不明確,一個表現為不知道為何而讀書,似乎是在為父母讀,為老師讀,是很無奈的事情;另一個表現是覺得讀書很苦,而且覺得讀的這些內容沒什么用似的,只是為應試而讀書。正因為他們對學習沒有正確的認識,因而對學習沒有動力,缺乏主動性。針對這一點,我一直都很想能有機會點播一下他們,恰好當我們有一課講到“阿拉伯帝國”的內容時,我想到我曾經看到過的一則阿拉伯的寓言故事——《石頭變鉆石》,也許對啟迪他們學習的熱情能有一定的幫助,而在這堂課上講述此故事,雖與課本內容無直接關系,但卻是關于阿拉伯的風俗人情,既使學生感到興趣盎然,又落教育于無形之中。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有一群阿拉伯人要穿越一片沙漠尋找新的綠洲。然而他們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行走了多日,眼看糧食和水將要耗盡,卻仍不知綠洲的蹤影。一天晚上,他們匍匐在地上祈求他們的的神能幫助他們,為他們指引方向。就在他們虔誠禱告時,突然天空中出現一道閃光,他們的神——安拉真的出現在天空中,他們欣喜若狂,只聽安拉說道:“我的子民們,你們要將此后一路上看到的石頭撿起來,盡可能多的放滿你們所有的口袋。”說完即不見了。
這些阿拉伯人聽完這些話不禁又是疑惑,又是失望。于是,在這群人中即有了不同的反應:有的根本不予理睬;有的將信將疑地撿了幾塊;有的則雖然不知道這些石頭能有什么用,但出于對安拉的信仰,他們還是盡可能多的撿起石塊裝滿了口袋。
又是幾天過去了,就在他們感到絕望之際,他們終于發現了綠洲。當他們沖向綠洲準備搭建帳篷安家的時候,突然發現那些石塊都變成了鉆石。這時候那些未聽安拉之語的人不禁后悔莫及。
學生們聽的津津有味,講完了我又請他們說說這個故事有什么蘊含的意義?學生們對此故事非常有興趣,七嘴八舌,眾說紛紜,最后我向他們點出:在阿拉伯的這個寓言故事中的石頭意喻的其實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所學的各項知識和本領,也許在學習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他到底對我們有什么用處,或者是否能派到用處,但是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它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們不能預知未來,但我們可以在今天為未來作準備。
另外一個問題是: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由于大都生活優裕,在生活中從未有過任何的艱難挫折,因此他們視學習為苦難,而且也缺乏吃苦的精神和毅力。
當我在講到《蒙古帝國》這一節時,我又向他們講述了一個蒙古族傳奇人物的故事——《世上沒有白吃的苦》。故事是這樣的:
大漠上,某位王公有大量的馬匹和羊群,一個牧童顯然不夠,于是他又找來兩個窮人家的孩子。
主人安排瘦弱一點的那個孩子放羊,另一個強壯一點的孩子牧馬。可是,當主人離開后,強壯的孩子逼迫瘦弱的孩子跟自己交換工作。因為馬的食量大得驚人,牧馬要跑很遠的路,而且馬的性子又暴烈,牧馬顯然要比放羊艱難。瘦孩子迫于壓力只好答應了。
回家后,滿腹委屈的瘦弱孩子把事情對母親講了。身為宗教徒的母親安慰說:“孩子,你可能要比同伴多吃一些苦,可是,一個人吃苦不會是無緣無故的。有的人因為前世享樂太多的福,今生要受苦作為補償;而有的人卻是在為今后的幸福付出。所以,你不要為吃苦而抱怨”。
懵懂的少年對補償前世所得的說法一知半解,因而不以為然,但對現在吃苦是為了今后的幸福卻興趣十足。他不再為自己的工作而煩惱。
從此,他每天要跑近百里的路到草原牧馬,為了看好馬群,它曾經被馬踩傷過,從馬背上摔下過,被暴雨淋濕過,餓肚子更是家常便飯。
與此同時,他的同伴只要將羊群趕到離住處不遠的地方,就可以躲在草地上曬曬太陽,或者睡大覺。就在這樣艱辛的日子里,瘦孩子一天天健壯起來,騎馬的技能也越來越爐火純青。
日子飛快流逝,牧馬的孩子因為在馬背上身手矯健,后被主人相中做了護衛。再后來,他投身軍旅,成為聞名一時的縱馬馳騁的將軍。瘦孩子以前吃的苦終于換來了好收成。他放羊的同伴,到死都只是一個為主子放羊的羊倌。
瘦孩子就是成吉思汗的御前虎將——哲別。
世上沒有白吃的苦。每吃一份苦,你就為自己未來的成功和輝煌積攢了一點兒本錢。
當我在講述這些故事的時候,學生們聽得是津津有味,連那些平時上課及其不專心的學生也是聽得目不轉睛,就在這娓娓道來的故事中,學生們感悟了一個又一個的人生道理。當然,我不能說我的故事就此能改變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但我想在這種寓道理于故事中的這種無形的教育,或多或少會在這些少年的成長足跡中留下一個腳印,也許在某一天他們中的某一個會想起周老師講的這些個故事而有所感悟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