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曲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推薦
古典名曲《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最后一部協奏曲,此曲為小號協奏曲的典范之作,經久不衰。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古典名曲《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推薦的相關信息,希望大家喜歡!
古典名曲《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的曲式結構
第一樂章 快板,降E大調,4/4拍子。 呈示部的第一主題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接著以全合奏方式來結束第一主題。然后出現下行的第二主題,旋即進入全合奏的終結樂句,簡潔明了。主奏呈示部是由主奏小號重新吹奏的第一主題開始的。
第二樂章,行板,降A大調,6/8拍子。 首先由弦樂器奏出西西里舞曲節奏的主要主題,主奏小號跟著重復一次(片段2)。在本樂章中,小號與全樂隊交相輝映,而造成調性的變化。
第三樂章,快板,降E大調,2/4拍子,兩個主題回旋奏鳴曲式。三個弦樂器合奏主題,接著由全樂隊重復主題一次,然后樂曲轉為第二主題,藉著很起勁的樂句來結束樂隊呈示部。接著由主奏小號輕松地吹奏出歡快樂觀的主題,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旋律,主奏小號在高音區奏出嘹亮的音色,充分發揮出這一樂器的特色。結尾再現第一主題,直接把樂曲帶進終結部。
古典名曲《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的賞析
寫于1796年,距今已有兩個多世紀。在海頓之前的十六、十七世紀和海頓之后的十九、二十世紀,都出現過許多聲譽甚隆的小號音樂,但是歷經幾百年歲月的磨洗,有些聲振一時的曲目鉛華褪盡,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了,而海頓的這首小號協奏曲,卻依然絢麗輝煌,它的藝術魅力不減一毫,至今仍是音樂會上的重要曲目。
《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是傳統的協奏曲三樂章結構,按照快、慢、快的原則布局。全曲光輝四射,富于青春活力,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小號輝煌燦爛的音色特性。第一樂章是快板樂章,海頓并不急于掀起音樂的波瀾,采取欲擒故縱的辦法,先抑后揚,以很輕的力度由弦樂奏出主題,獨奏小號加入以后,與樂隊展開竟奏,逐漸推向高潮。第二樂章是歌唱性的行板,音樂富于沉思性。在這個樂章里海頓發揮了魏丁格爾的新樂器能演奏半音的特性,而且盡量發掘它的潛能。他讓小號在音樂進行中向遠關系調轉移,還在走向中用半音階向前過度,這是自然小號和接管小號跟本不可能做到的。這樣幾近奢侈地使用音符,使人覺得海頓是在一個更加自由的創作空間里享受。第三樂章是燦爛的終曲樂章,這部協奏曲就因為這個樂章而遠播四海,成為海頓全部作品里最流行的一部。這個樂章的正主題旋律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曲調,許多種古典音樂旋律辭典里收入這條旋律,國外的電臺廣播里常采用小號演奏的這段音樂做時段或欄目的開始曲。所以,說海頓的這首小號協奏曲是他所有作品里最流行的一點也不過分。在這個樂章里照例留下一段空白的華采樂段,任由小號獨奏者去自由發揮,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表現自己的音樂氣質。在欣賞這部協奏曲的第三樂章時,應該仔細留意獨奏者的華采樂段,這里不僅是技巧的炫耀,也在宣示著演奏者對海頓音樂的獨自見解。演奏得華麗炫目者不一定藝術品范上乘,表現得拙樸平實者未見得木訥平庸,這要看他們是否能夠把握住海頓音樂的精神實質,并準確地表現之。
《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總體的藝術氣質是絢麗輝煌、生機勃發,充滿了歡樂氣氛。海頓寫這首協奏曲時已經64歲,這個年歲在十八世紀稱得上是高壽了,可是海頓在這個歲數上寫的音樂不見絲毫暮氣,不但完全保持著活潑幽默的風格,而且更加開朗熱情,有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他在晚年攀上了音樂的最高峰,這與他兩次的倫敦之行有很大關系。他回到維也納以后寫《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時已64歲,但是這首協奏曲的青春活力甚至要超過他中青年時期的作品,是他的創造力在晚年煥發出的絢麗光彩。
《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是海頓寫的最后一協奏曲,也是他所有協奏曲里藝術價值最高的一首。二百多年過去了,這首樂曲已成為小號音樂的經典文獻,是每一位專業小號演奏者必備的曲目。
古典名曲《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的作者簡介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譯海登、海典、偕丁,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交響樂之父,出生于奧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邊境的風景秀麗的羅勞村。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頓的音樂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脫,他將奏鳴曲式從鋼琴發展到弦樂重奏上,他是器樂主調的創始人,將傳統對位法的獨立聲部完全同化了,將主題發展自行展開。后期他訪問英國,接受牛津大學授予的音樂博士頭銜,受到了韓德爾的影響,也受莫扎特的影響,產生旋律優美的抒情色彩,出現類似巴洛克的風格。他用弦樂四重奏代替鋼琴,用管弦樂代替管風琴,創造了兩種新型的和聲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人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杰出代表,綽號為“海頓爸爸”。
猜你感興趣: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