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學語文教案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2022年中學語文教案,歡迎閱讀與借鑒,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2022年中學語文教案篇1
一、教材說明、分析:
本篇課文為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講授"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說的典范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鑒賞分析,學會并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鑒賞原則,再通過后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鑒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鑒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后學習、鑒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復"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于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感情。
(3)重點: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4)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重復"、"對比"手法在實際寫
三、程序設計說明: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
問題2:什么是小說?小說鑒賞應注意些什么?(幻燈展示)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3、講解"重復"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
重復: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4、找出《故鄉》中運用反復與對比的地方。(看前四個自然段)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么?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師示范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復、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
問題5:試根據剛才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復、對比手法。)
5、檢查、實際操作: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
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復"、"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回指導、點評)
6、小結: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了解了重復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并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7、作業布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運用能力。)
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復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2022年中學語文教案篇2
學習目標:
1、設身處地、展開想像,于不知不覺中進入文本對話與交流,感受積累文本的語言;
2、創設情境、積極體驗,于投入地朗讀中感受小露珠樂觀無私的品格,體味著對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動,設身處地,展開想像;以童趣引導,和諧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覺中進入文本,積極的引導學生與文本、情境、思想對話,引發情感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體現文本內涵理解的無痕;在朗讀指導上引導學生帶著生活的體驗去讀書、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讀指導,體現朗讀指導的無痕;在詞語的教學上注重體味、感受,以反復的呈現、使用中學習和掌握,體現教學的無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積累語言,培養學生語言的靈性,綻放語文的無窮魅力。
學習目標:
1、設身處地、展開想像,于不知不覺中進入文本對話與交流,感受積累文本的語言;
2、創設情境、積極體驗,于投入地朗讀中感受小露珠樂觀無私的品格,體味著對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動,設身處地,展開想像;以童趣引導,和諧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覺中進入文本,積極的引導學生與文本、情境、思想對話,引發情感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體現文本內涵理解的無痕;在朗讀指導上引導學生帶著生活的體驗去讀書、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讀指導,體現朗讀指導的無痕;在詞語的教學上注重體味、感受,以反復的呈現、使用中學習和掌握,體現教學的無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積累語言,培養學生語言的靈性,綻放語文的無窮魅力。
學習過程:
一、激情引讀 感知文本
1、同學們,老師帶來了昨天認識的伙伴——出示課件:露珠和小露珠。有什么不一樣?(引導體驗小露珠的可愛)親切地和它打招呼吧!(讀題)讓我們一起走近小露珠吧。打開課文,自由地讀課文,看看哪個小朋友把小露珠讀得最投入,讀得最生動。(生自由讀文)
2、同學們讀得多投入啊!讀了課文,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小露珠啊?(美麗、可愛、黃豆大的、閃亮、珍珠一樣、圓潤、透亮……)學生書寫四個最滿意的詞。
二、設身處地 進入文本
1、過渡(結合課件):夜幕降臨了,小露珠出現在草葉上、花朵上、禾苗上了。露珠就這樣爬呀,滾呀,越來越大,越來越亮,到黎明的時候,已經有黃豆粒那么大了。
2、一度感受:這時候,小露珠遇到了哪些小動物啊?(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小動物們是怎樣向小露珠打招呼的?(指導讀好三句話)我現在就是一顆小露珠,哪個小動物主動和我打招呼。
“早哇,像鉆石那么閃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珍珠那么圓潤的小露珠。”
3、二度感受:這三個小動物在夸小露珠的什么呀?板書:閃亮、透亮、圓潤
4、三度感受:還有哪些小動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有創意地按句式說話。(拓展:小螞蟻、小兔子、小麻雀、蚯蚓……)所有的小動物都喜歡小露珠,這是為什么?
三、感性復現 深入文本
1、過渡:除了小動物們喜歡小露珠,植物們也喜歡小露珠呢!認真地充分地讀一讀,看看誰來了?(生自由讀文)
2、讓我們叫出它們的名字吧!(演示課件)金黃的向日葵。板書:金黃。有了小露珠,金黃的向日葵就更加金黃了。(抽生說)碧綠的白楊樹、紫紅的喇叭花……(指導讀:喜歡的語氣)
3、引:什么叫光彩熠熠?還想到哪個詞語,比較和光彩熠的異同(結合圖片)是啊,你看這是白天的小花,它怎么了?而小露珠來了,它又怎么樣了?(感受:格外精神、生機勃勃)指導讀文:讀出植物們在小露珠的幫忙下格外精神、生機勃勃的景象。
4、金黃的向日葵、碧綠的白楊樹、紫紅的喇叭花們,你得到了露珠的滋潤,要感謝誰呀——小露珠。那我們就當一回花草樹木,給小露珠寫幾句感謝的話吧。(配樂書寫)小結。
四、拓展遷移 升華文本
1、植物們都感謝了小露珠,但是太陽公公散發的熱量越來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來越輕了。她漸漸地變成了水蒸氣,向空中飄去了。你身上的小露珠不見了,是什么樣的心情啊?(遺憾、可惜……)帶著這種感覺把心情讀出來。
2、金黃的向日葵你舍得小露珠去嗎?碧綠的白楊樹你舍得小露珠去嗎?各種各樣的植物們你們舍得小露珠去嗎?你來挽留吧!(感情朗讀:設身處地的挽留)
向日葵向它點點頭、白楊樹向它招招手、喇叭花吹奏著樂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
3、大家深情的挽留還是留不住小露珠的腳步啊。自由讀小露珠的話。拓展想像:小露珠在想什么呢?
4、老師也寫了一首露珠贊:(配樂聽一聽)。
夜幕降臨,我靜悄悄地來了,
附在樹梢上,落在草叢里,
躺在荷葉上,懸在風鈴中……
黑夜漫漫,我慢慢地長大了,
像鉆石那么閃亮,像水晶那么透明,
像珍珠那么圓潤,像群星那么燦爛。
黎明時分,映著五彩的霞光,
我將悄悄地消逝。
你——不要悲傷,不要惋惜,
經過一個黑夜,我又會重新凝聚,
清清爽爽地出現在你的眼前,
一樣的光彩熠熠,
一樣的晶瑩透明,一樣的秀麗神奇!
5、積累練習:摘抄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和句子;自由選擇背誦你喜歡的課文段落。
2022年中學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2.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寫法。
3.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4.了解農家少年高尚純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才干,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敘事有詳有略,圍繞中心選材。
2.刻畫人物形象。
3.景物描寫與中心的聯系。
教學難點:
課文最后一段的含義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學過程:
本文為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備好課,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盡量把課上得生動。
課前提示:
閱讀課文,查閱《新華字典》,給生字詞注音。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
第一課時
側重點:
1.熟悉課文,理清結構。
2.記敘的詳略。
過程:
1.簡介作品時代。(因對魯迅的有關常識已有所了解,講此課時可讓同學們回憶,重溫,以求加強鞏固)
2.朗讀課文。(本文為文學的精品。課文用第一人稱敘述“我”看戲前后的一些事情,魯迅把這些事情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因此第一次接觸課文,一定要強調朗讀效果,或教師范讀課文,或找朗讀程度好的同學來讀。可播放錄音。)
3.從情節入手,理清本文結構。
作者用筆講究濃淡疏密,即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老師可引導學生體會,巧妙設題,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看戲全過程(包括看戲前的風波),按著事情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幾層?
5.文中有幾處景物描寫,你喜歡哪一處,為什么喜歡。(引導學生掌握景物描寫與表現中心的關系和景物描寫的方法。)
第二課時
側重點: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行為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
對結尾一段的理解。
過程:
1.本文成功地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歡哪幾個人物?他們具有怎樣的品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同樣是吃豆,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寫當天的豆沒有昨夜的豆好,又為什么說“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3.《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
4.歸納中心思想。
5.圍繞中心選材。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社戲》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選材進行比較。)
2022年中學語文教案篇4
一、提出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二、具體論述美德最美。
1、以兩種人為例,論述人生“內在美”的重要。
2、通過顏色之美、形體之美和行為之美的比較,論述“最高的美”是行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過某些老人和年輕人的對比,進一步強調美德最美。
三、勉勵人們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讓美放射出真正光輝。
教師活動內容、方式
學生活動內容、方式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十七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論美》。一說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這樣兩件事。
1.1946年,二戰剛剛結束,德國歷經戰火的城市,到處頹垣殘壁,一片慘象。一天,有兩個美國人訪問了一戶住在地下室的德國居民,然后,這兩個人有一番發人深思的談話:“你看他們能夠重建家園嗎?”“一定能!”“你為什么回答得這樣肯定?”“你沒看到他們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著什么嗎?”“一瓶花。”“對,任何一個民族,處在這樣一個困苦的境地,還沒有忘記美,那就一定能在廢墟上重建家園。”
教師活動內容、方式
學生活動內容、方式
2.《紅樓夢》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有一段冷子興的敘述:“那周歲時,政老爺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世上所有的東西擺了無數叫他抓,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釵環抓來玩弄,那政老爺便不喜歡,說將來不過酒色之徒。”這是賈寶玉抓周的一個鏡頭,賈政的評價完全是唯心的,倘從唯物的角度出發,一個周歲嬰兒,抓取脂粉釵環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脂粉釵環色彩最美,不僅賈寶玉,李寶玉、張寶玉也照樣如此。
可見,不管身處絕境的民族,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都愛美,但是怎樣認識美呢?我們今天要學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論美》。
二、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師:美的分類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等。美無處不在,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培根這篇文章僅533字,主要談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板書)
明明談的是“人的美”,為何起“論美”這么大的題目呢?
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處,這本書的書名就是《培根論人生》。作者作了說明:“系關于人性及人生問題之研討”,體現了文藝復興后歐洲人的價值觀,在這樣的總標題下,“論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領域。(注意不是談自然美,藝術美。)
2.這篇文章的語言簡潔、含義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學們在預習中一定有不少問題要提出來討論,現在請一個同學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一下有哪些問題要提出來。
估計要展開討論的問題,有難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寫“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為造物主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給彼。”后面又列舉一連串二者兼備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實不矛盾,因為培根用詞時極有分寸:“并不都有……許多……此話也不全對……”說明絕大多數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兩全的,但大千世界,情況是多種的,不排除有兩全之人。思維多么周密,言辭嚴謹,貌似自相矛盾,實則無懈可擊,不愧是個哲學家,在議論文中有時候留有余地反而無懈可擊!
(2)“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為什么?
——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所以在三者中最高。這三個層次都屬于外形美,但層次有別,不在同一個審美層次上,故作者“仔細考究起來”,看法很有新意。
(3)“最高的美是畫家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于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奇妙在何處?
——“最高的美”應指內在美,比如德行,畫家怎么畫得出來呢?“奇妙”在于會起變化。在內在美的照射下,一個人假如原來外貌較丑,人們也會對他改變印象,覺得他美。如:“簡·愛”、“卡西莫多”,這種審美心理的變化簡直如同化學反應一般,怎么不奇妙呢?體育運動員不少從形體到顏色都不美,但當他站在領獎臺上,聽著國歌,看著國旗的激動神情,就覺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
——這句話的精髓是美是相對的,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的人對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沒有統一的美的標準。“情人眼里出西施。”
例△中國唐朝以胖為美,體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機遇不佳,而楊貴妃機遇太好。
△伏爾泰:幾內亞人認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膚,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絕對的,各個國家國情不同,各階段情況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羅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可愛”一詞是否恰當?
——人到老年,因飽經世事而樂觀、豁達、開朗,笑對生活的一切,外貌是無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愛。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愛得像個老頑童,對下一代呵護有加,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精神使他變得可愛。
教師:17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說過:女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開頭結尾似乎自相矛盾,開頭:美德只要樸素外表的襯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華貴也行。結尾:“只有把美的外貌與德行結合,才能……真正光輝。”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終強調內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機遇不好,要加強修養,讓寶石發光,對“世上的許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輕美貌,“只有二者結合才是最佳選擇”。聯系作者生平,從小出入宮廷,看慣了上流社會的貴族貴婦人們是怎樣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結尾的號召是有針對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難問題得到解決,文章的主旨也應該清晰了:內在美勝于外形美,二者結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輝。
三、請同學們選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張“美的格言卡”,你準備選哪句?
(估計選比喻句多,師:文章論美,語言本身也美,仔細推敲起來,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體形象喚起我們的想象。沒有這些比喻,文章會像干癟的水果,盡管還有些營養,但引不起人們的食欲。)
四、同學們,培根的《論美》寫于400多年前的英國。
此刻,當我們用一個當代中國青年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培根的觀點,你認為它過時了嗎?這篇文章無論在遣詞造句還是思想觀點方面還有沒有值得修正、補充和發展的呢?
估計會有的反應:
1.沒有過時,內在美勝于外在美永遠不會過時。即使開放如美國,克林頓當總統時發現有緋聞還是差點下臺的。
2.外在美與內在美可并重,因為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講究點包裝打扮,更何況現代科技手段為人的外形美創造了種種可能性。(整容術)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無法使我們的內在美得到任何一點彌補,因此培根此文的現實意義永遠不會過時,將伴隨人類社會始終。
——那么有沒有提升內在美的美容術呢?——讀書,培養優雅作風、德行
3.“美是不能制定(絕對)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常)是公式。”
——這樣更嚴密,原文太絕對。
如:公認的規范還是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第一次政協會上討論,絕大部分小組不約而同地選定了現在的五星紅旗。
和諧是美,黃金分割是美,《蒙娜麗莎》是美,都是公認的。
4.內在美或不美真的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外在美不美?
——如:一個人心胸狹窄,仇恨焦慮,悶悶不樂會影響皮膚,生出皺紋,加快衰老。相反,一個開朗豁達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就青春常在。廣告不是說:“女人的容顏,是由內而外的保養”么?所以面對半瓶酒,我們應該怎么說?——還有半瓶酒。
3.仿照例句,以“美”為話題,另造二個句子。
愛,是冬日里的一縷陽光,是饑餓時的一塊面包。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確】如:美,是藍天上的一朵白云。美,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4.結合“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這句拉丁諺語,談談對中央電視臺“夕陽紅”節目中“最美不過夕陽紅”含義的理解。
【明確】這里的秋天與夕陽紅都象征老年。夕陽瑰麗多姿,溫馨從容,老人盡管歲至暮年,但是,因為作風優雅,生活充實,其風采依然屬人世間至善至美者。
2022年中學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在掌握相應的生字生詞的基礎上,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詩歌整體含義。
2、讀出詩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3、感受詩歌中的愛國主義及詩人憂國憂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感受詩歌的愛國主義情懷。
難點:讀出詩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導入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現代詩人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一句話,在那硝煙彌漫的抗日戰爭年代,詩人艾青借助一個鳥的形象表達自己對祖國對民族的愛。就在幾千年前,同樣是在戰亂的環境中,同樣有一位詩人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對民族的愛。今天,我們就穿過歷史的煙云,回到唐朝,去走進這位詩人,去感知一種苦難,體驗一種傷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這首詩。
一、作者介紹
1、出示杜甫畫像,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回顧有關杜甫的文學常識。(先請同學們回答杜甫的文學常識)然后老師簡要補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愛國主義詩人,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圣”,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介紹《春望》寫作背景,揭示課題。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是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前后達八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對唐朝后期的影響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在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詩人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后,不顧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此時杜甫與家人久別,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只能增加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二、初讀詩篇,整體感知。
1、老師先泛讀一遍,認讀生詞
濺()抵()搔()渾()勝()簪()
2、個別學生范讀,教師正音。
3、齊讀
學者周汝昌說:古詩“音樂性極強,節奏性特美,乃是世間上千種語文的唯一的一種‘詩的語文’,無與倫比!”請大家大聲地、自由地朗讀,用自己的聲音來詮釋古詩無與倫比的美吧![學生自由讀,組長組織讀]
三、合作研讀,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簡述律詩,各聯和近體詩(二)簡述平仄(三)梳理詩意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國、城:國都指長安破——形容國都淪陷,城池殘破深——形容荒草叢生,滿目凄涼譯文: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導學生想象:和平年代繁華的國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聲喧嘩,一派繁榮的景象。)
對比——而今,叛軍占領的長安城只見草木不見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殺、逃難)指導學生朗讀:語調低沉,語速稍慢。
提問:面對人煙稀少、雜草叢生的長安城,詩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詩最能表達詩人此時的心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感嘆濺淚:落淚恨:悲傷驚心:心驚、害怕
譯文: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提問:花香鳥語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夠給人帶來愉快的心情,但詩人卻為何對花落淚、聞鳥驚心呢?
討論解疑:關鍵在于兩個詞
時——為動亂時局而感傷
別——為生離死別而激憤,因為作者此時心情感傷、激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給作者帶來愉悅的心情,所以```````
提問:在這樣動蕩的年代,在這樣“恨別鳥驚心”的年代,詩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烽火:戰火連:連續三——復數,幾個月抵:值,相當
譯文:戰火連綿,久久不息,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質疑:薄薄的家書怎值萬兩黃金呢?
答:親人的平安,親人的健康比萬兩黃金還珍貴。
提問:詩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戰亂早日平復,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報平安的家書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頭:白頭發搔:抓短:稀疏渾:簡直勝:禁不住(“勝”在古代讀作shēng)簪:簪子(注意寫法)
譯文:痛苦中我的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明確:老師可以告訴大家,當時杜甫年紀45歲,同學們認為杜甫年紀大嗎?沒錯,不大,45歲正直壯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詩人只是不惑之年卻已經滿頭白發,這是為什么啊?沒錯,因為杜甫他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憂國憂民,為祖國,為百姓白了頭發,那么我們來總結一下杜甫是怎樣一位人呢?總結:愛國,眷戀親人。
同學們知道了杜甫是怎樣的詩人,那么接下來,同學們回顧全詩,帶著杜甫對國家的熱愛與擔憂之情有感情重讀此時,配樂朗誦(男齊讀——女齊讀——一起讀)
四、感情基調
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感情基調是指作品的基本觀點的情感取向,是語句中具體思想感情的綜合表露。如:歡快、憂愁、寂寞、傷感、恬淡、閑適、激憤、堅守節操、思念等)這首詩感情基調:憂愁、傷感
找相應的字詞來說明。
(破、深、感、花濺淚、恨、鳥驚心、烽火、白頭、不勝簪)
五、主題探討
全詩通過寫作者春天望見的長安城的景象,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眷戀親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詩修辭手法
1、反襯手法,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在”,這不就意味著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里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著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用反襯的手法突出戰亂給祖國,人民帶來的傷害。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擬人對偶
3、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夸張七、遷移拓展:師小結:詩人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憫的目光觀照現實,用寫實的筆法進行藝術創造,再現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也傳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當詩人聽到官軍勝利的消息后,會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看:杜甫《春望》與其《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詩比較練習。(學生討論)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一)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喜訊后怎樣的心情?——喜極而泣歸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卻表達了作者同樣的思想感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呢?——關心國家命運,憂國憂民,眷念親人
結束語
是啊,“落日悲江漢,中宵淚滿床”詩人因國破而憂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因民生而落淚,這就是詩圣杜甫。他為我們后人樹起的,既是文學的豐碑,亦是人格的豐碑。懷著對詩人的敬仰,我們齊背這首詩。
2022年中學語文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食、石、見、祗”的音與形,理解文中“辱、駢、雖、等、安、策、臨、其、之、盡”的意義,重點學習加點的多義詞。
2.掌握文中倒裝句的定語后置句與介賓短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
3.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比喻義。
4.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與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5.結合已知的文言知識,加以區別比較,來鞏固文言文的語法與句式。
二、課堂設計思路
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課文,而且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將文言文的語法與句式加以綜合掌握,學會區別比較,并能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學重點應落在字、詞、句的教學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與作者托物寓意的寫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與通假字:(可制成幻燈片出示給學生看,加深印象)
食(shí)石(shí/dàn)見(xiàn)衹祗(zhǐ)
▲詞:(加點詞可制成幻燈片,用于“一詞多義”的教學,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辱、駢、雖、等、安、策、臨、其、之、盡”。
▲句:
(1)倒裝句
①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即“千里馬”。
聯系以前學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語前置:“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即“欲與常馬等且不可得”。
且該句的句讀也非常重要。
(2)介賓短語的用法:
①策之此處介賓短語作動詞
②駢死的補語,在動詞之前
③祗辱或之后翻譯均可
④今[以蔣氏]觀之作動詞的狀語
(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盡其材
③(馬)鳴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練習也可以作一詞多義“之”的練習。第③句的“之”是語氣助詞,無義。可聯系舊知識,出示幻燈做課堂練習。如“久之,蛇竟死”,“公將馳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語助詞,無義。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罪行,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進一步指出伯樂對于千里馬命運的重要作用。
(1)進述統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書2”輔助進行。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來引導出千里馬之悲慘命運。(被埋沒在馬夫手里,與普通馬老死在馬廄之中)。板書“埋沒”。在分析第三節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引導學生明白食馬者不讓它吃飽卻又要讓它日行千里,學生自然而然會得出食馬者摧殘(虐待)千里馬的結論。另外在分析最后“嗚呼”一句作者感慨時,可在原板書“不知”之前加一個大的鮮紅的“真”字,加以強調食馬者是真不知千里馬也。
(2)在分析韓愈的創作意圖,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如教師是填鴨式直接告知學生,將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板書需事先有安排。在書寫“韓愈”時,在其正下方空兩行再板書“千里馬”,在歸納出千里馬被“埋沒”時,引導學生用成語來表達。學生會說“懷才不遇”或“報國無門”,再擇一寫在“千里馬”的下一行。再引導學生看板書,“韓愈”、“人才”、“千里馬”成一條直線,可得出“千里馬”是喻“人才”的。接著引導學生看板書去歸納作者創作此文的意圖,那么作者懷才不遇的憤之情便水到渠成。
(3)同時在分析第一部分時將如下詞語板書在“千里馬”與“食馬者”之間:①(真)不知②埋沒③虐待(或摧殘)。箭頭則從“食馬者”指向“千里馬”,再引導學生得出“食馬者”有何三大罪行?這樣學生便可輕而易舉完成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任務。教師應重點講述“埋沒人才”這一罪行。
三、上課步驟:
1、導語設計:大家是否記得第五冊學過沙葉新的話劇?(《陳毅市長》)大家都來說的陳毅市長是怎樣的一個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遠見卓識,極富個性的人)他尊重齊仰之這個人才,那么齊先生在未遇陳市長之前,他的遭遇如何?(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毫不重視齊仰之,他報國無門,受盡冷遇)幸虧他遇到了陳毅,終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這使老師想起了伯樂相馬的故事,陳毅市長就好比是善相馬的伯樂,他發現并重用了齊仰之這個人才。而古代的人才可沒有齊仰之那般幸運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馬說》,看看韓愈是怎樣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罪行。
注解:采用了導語導入法,這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溫故而知新。這冊書中剛剛學過沙葉新的戲劇《陳毅市長》。其中的齊仰之的遭遇就與千里馬的遭遇相同,在舊社會里他報國無門,受盡冷遇,也是懷才不遇。而陳毅就好比是伯樂,發現了這匹“千里馬”,重用他,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此種導入法與板書導入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可以結合來使用,也可有選擇地來使用。
2022年中學語文教案篇7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說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說和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說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采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安然無恙〕恙,讀yàng,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災禍。〔怙惡不悛〕怙(hù),依靠,憑借;悛(quān),不讀(jùn),改過,悔改;一貫作惡,不肯悔改。〔執迷不悟〕執,堅持;迷,迷惑;堅持錯誤而不覺悟。〔諭告〕告訴,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釋是“死”的義項。請在下列句子中選擇與之相應的義項,填在后面的括號里。
A失生去命B不顧性命、堅決C不活動、不靈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固板G沒有生物
①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櫻屢淹不死?A)
二、導入新課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說明文。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說古道今,舉實例,引傳說,列數據,通俗地向讀者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過程。“死海不死”這個標題看似矛盾,其實正抓住了死海的奇異特征,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寫得有條不紊,饒有趣味。
三、分析課文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然后寫出這篇文章的結構提綱和大意(抽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訂正)。
第一部分(1—4段),說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說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種礦物質,長期儲存沉積,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紹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結合課文第一部分,說說文章是怎樣從形象的描繪到科學的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紹死海的地理位置;接著從水中與岸邊不存在生命活動推測它“得名的原因”;繼而從另一個角度,通過舉例和援引傳說,把死海浮力之大說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綜合“死海”與“死海不死”的特征,作為科學的說明,從而揭示了死海區別于其他海的最顯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適于生物的生存;因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體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這種從形象描繪到科學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說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
3、提問: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樣來說明死海的成因?
討論明確: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礦物質,水分不斷蒸發,礦物質沉淀下來,經年累月而成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類對大自然奇跡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后依靠科學才揭開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接著從正面對死海的成因進行科學的解說。從神話的說明到科學的說明,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過程,讀起來也引人入勝。
4提問:引用神話傳說,在說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總結: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說,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征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說、神話對說明死海的特征起著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說,對說明“死海不死”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說是傳說,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說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說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閱讀興味。同時,也從時間上說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問:課文中為什么要引用大量數據?
歸納:知識小品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它雖然可以旁征博引,說古道今,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讓讀者對說明對象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如第4自然段,說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學數據。用具體數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鹽分(鈉鹽、鈣鹽、鉀鹽)之多,再用一個比例數字指名各種鹽類在海水中的比重,這樣“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確切的說明。最后,再用其比重與人體的比重作比較,從而得出人在水中不會下沉的結論。這幾個數字對于說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說明效果。讀到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繪的死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人不會被淹死等奇異現象的科學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一、了解有關海洋知識,培養學生愛科學的情趣。
二、理解列數據的說明方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一、從分析課文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內容。
二、講清列數據的說明方法,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導入課文,可從講故事入手,也可做實驗比較,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撲朔迷離、千奇百怪的自然現象,有的謎底至今未曾解開:如安哥拉有條長達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飄傳百里開外。隨著人們的認識不斷發展,有的奧秘已經揭開,像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死海”。(加黑字板書,下同)現在,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思想,看看這“海”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標題又為什么稱為“不死”的呢?
導入課文也可以實驗開始,一杯白水,一杯濃鹽水,分別放入雞蛋進行比較。
二、范讀課文。
一)借助工具書給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1游弋2安然無恙3氯化鈉4告誡5干涸6執迷不悟
(1)yì,(兵船)巡邏。文中指游來游去。(2)yàng,無恙,沒有災禍、疾病之類優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么損害。(3)nà,食鹽的化學名稱。(4)jiè警告、規勸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執,固執;迷,迷惑,對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二)運用下列詞語各造一個句子。
1安然無恙2告誡3大驚失色4猜測
三)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概括大意。
四)數字,一般分為確數和約數兩種。認真閱讀課文,劃出表確數和約數的語句,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討論作者思路。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怎樣劃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說即成。本文共8小節,有幾種劃分層次的方法,請同學們各抒已見。
第一段:1節,寫死海得名的由來。
第二段:2 ̄4節,說明死海不死的緣由。
第三段:5 ̄6節,寫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節,寫死海的現狀和未來的情景。
六、新課
1、提問:關于死海的知識,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觸過,請大家回憶一下,舉手回答。
2、指名朗讀課文1-3自然段。
提問:作者說是死海,又稱之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來證明“死海不死”呢?
小結:死海寸草不生,沒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稱之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會淹死,因此說“死海不死“。作者運用舉例說明的方法,敘說了歷史傳說,證實了第二節論斷的正確。
3、齊讀第4自然段。
提問:1公斤棉花和1公斤鐵,誰重?
補充:從數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質量上就不相同了。這里有個比重問題。比重是物理學名詞,是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顯然鐵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課文第4節談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體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就不足為怪了。據有關資料介紹,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鈉儲量夠40億人吃兩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濃鹽水腌咸鴨蛋,鴨蛋為什么不下沉?就是鹽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緣故。
4、要求學生自讀5、6自然段,簡要說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講述課文插圖內容。
學習第四部分;講析說明方法;布置作業。
1、提問:人們是怎樣開發死海海水資源的?為什么說“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們在“死海”邊修建工廠、游樂場所,利用海水治病。資源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利用。(追問:除了課本上談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還可以進一步開發、利用,有哪些作用?此問題意在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可隨機點評。)說“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漸消失,干涸。
2集體朗讀7—8自然段。
四、講析說明方法。
1、提問:本文的說明方法有哪幾種?
主要有兩種:舉事例、列數字。
2、提問:假如把舉例的兩個神話、傳說刪掉行不行?為什么?
小結:如去掉兩段事例,讀者也可從中了解到有關“死海“的知識,但可讀性就減弱了。寫文章總是要給人看的,特別是說明文,僅注意科學性是不夠的,還應該注意文章的生動性、趣味性。
3、運用列數字說明是本文的一個特點,請大家劃出有關表確數和約數的句子,思考數字說明的好處。指名學生朗讀、回答問題。
小結:說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確數,這是經科學測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積也是確數。運用約數的:“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運用數字說明的好處,可使被說明的事物具體可信,去掉有關數字。或都運用約數,就會使文章的可讀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六、布置作業:
1完成文后揣摩、運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義。
2給課文插圖寫一段說明文字,不少于200個字。
死海,原來在希伯來語中被稱為“鹽海”,湖面海拔為-400米,是世界陸地的最低點。死海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最寬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積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鹽量極高,表層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層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鹽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為1172—1227,而人體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們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樣仰臥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淹死。
2022年中學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