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冀教版六年級教案
科學的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兩河流域(3500左右到公元前3000)。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冀教版六年級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科學冀教版六年級教案1
消失了的恐龍
過程與方法:●能夠對生物的進化、適應和滅絕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對有關恐龍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到人應與環境和諧相處。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有關,有關恐龍種類、生活方式及絕滅原因的圖文資料。●學生準備:紙板、石膏粉、布條、水粉顏料、鐵絲、報紙、膠紙帶等制作恐龍模型的材料。
教學步驟:本課教學時間為兩課時。課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恐龍和其他滅絕及瀕危動物資料。
1、研究與恐龍有關的問題。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進行研究,最后寫出一份研究報告,然后在班級內交流。
2、搞一個恐龍博覽會。每個小組可根據愛好選擇其中的活動,做一兩件作品。
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恐龍頭骨復印件、恐龍爪子的制作過程圖。
如有條件,教師最好課前制作好樣品。如果課堂教學時間不夠,教師可鼓勵學生課后完成。
3、了解其他已滅絕或瀕危的動物,并調查它們滅絕或瀕臨滅絕的原因。教師一定要要求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源,調查相關資料,讓他們有一次心靈上的震撼。
4、討論:恐龍等物種的滅絕給我們什么啟示。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環境對生物的制約作用,使他們感悟到,如果人類再無視自然規律,肆意破壞自然環境,那么,人類也終將退出生命的舞臺。
小學科學冀教版六年級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教學重點】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實驗以及產生氣體的判斷。
【教學難點】對于實驗的合理推想和論證。
【教學準備】小蘇打、白醋、火柴、蠟燭、玻璃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小蘇打和白醋導入:
1、材料員領取教師事先準備好量的小蘇打:觀察特點,描述,記錄特征,判斷物品(事先不告訴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聯系生活)板書:小蘇打
2、領取白醋,觀察描述,記錄特征,判斷。板書:白醋
二、混合小蘇打和白醋實驗
1、過渡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兩中物質混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為什么?說說理由。
2、學生討論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學了解)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看究竟會怎樣吧!
3、實驗:
A我們該怎樣做這個實驗呢?
B混合的比例大約多少呢?可以參閱課本。
C仔細觀察發生現象(看、聽、摸等)
4、實驗交流:在實驗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現象發生?(重點引導氣泡的產生、來源和性質)
三、驗證產生氣體
1、推測:究竟產生了什么氣體?怎么驗證你的設想?教師對于學生猜想和驗證方法作出評價和調整。(重點是和空氣的區別。顏色、輕重、是否含有氧氣能等)
2、引導實驗一:燃燒的細木條放杯內,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3、引導實驗二:將收集氣體倒在正在燃燒的蠟燭上面。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4、根據實驗所得信息,再次判斷產生的氣體,并說明為什么。
5、小結并延伸閱讀:并不是僅僅因為以上我們驗證的兩個特點就可以斷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質,但是經過科學家的大量研究證明就是二氧化碳,它還存在很多地方。閱讀33頁,思考科學家是怎樣確定氣體成分的?
四、小結:
今天我們做了有趣的混合實驗,通過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產生氣體二氧化碳,相對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來講,是一個有趣的化學變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質會是什么呢?課外搜集。
小學科學冀教版六年級教案3
一單元 生物的演變
(4)教師提問:你們怎么知道形成共識的內容是正確的?怎樣解決存在的爭議?
(3)觀察活動需要熬夜進行,怎樣才能堅持完成觀察活動?
(4)匯報討論結果,教師簡單板書。
第二課時
一、 指導思想:
鄂教版六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三單元)
4.學生自由舉手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適時組織大家進行評價,最終將這些觀點統一起來。
5.學生分組實驗體會太陽熱量對水循環的重要作用。
四單元 無限宇宙
(5)教師談話:你們形成的共識都是正確的嗎?存在的爭議到底誰的看法對?
18 運載火箭教學目標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主題,自由組合形成合作小組,并針對問題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確做什么和如何著手做。
2.能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動手辦一份小報,懂得搜集資料是科學學習的的一種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研究活動結果,與同學進行交流、評議。
4.擴展學習與本單元科學教學內容相關的基礎知識。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資料和發現,與他人分享研究成果,體驗合作的愉快。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教學準備
1.搜集與自由研究主題相關資料和圖片。
2.白紙一張,鉛筆、彩色筆、剪刀。
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播放視頻或閱讀一段有關宇宙單元的。
2.分析:
(1)這些資料描述了哪些內容?
(2)哪些是我們已經學習了解過的內容?哪些是新知識?
(3)通過《無限宇宙》單元的學習,我們都知道些什么?
(4)還想了解哪些內容?(教師可一一列舉出來)
3.整理和分類:
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可依次整理成書上的8個主題:我們的地球;我的太陽;銀河迢迢;
“神舟”飛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長二捆”,真棒!我駕飛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題可另分成一類。
二、自由組合,選擇研究主題。
1.問題:要想知道更多有關宇宙方面的問題,我們有哪些方法?
2.集體交流。
3.每個同學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形成合作小組。
4.提出要求:
每個合作小組按照確定的主題,進一步查閱資料,辦一張圖文并茂的科普小報。
三、制定計劃,合作研究。
1.討論:怎樣才能結合自己的研究主題辦好一份圖文并茂的科普小報?分小組討論,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小組可補充。
2.教師小結辦報步驟:
(1)根據主題每個同學分頭搜集相應的圖文資料;
(2)對搜集到的資料和圖片進行分析、歸類、整理,篩選出辦報素材;
(3)版面設計,根據篩選出來的辦報素材進行排版,做到內容豐富,擺放美觀;
(4) 粘貼圖文資料,并進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報。
3.分小組制定研究計劃。
4.匯報交流。
四、布置作業。
課后搜集相關主題的圖文資料。
第二課時
1.交流個人搜集的圖文資料,并進行整理和篩選。
2.學生自己辦報,教師巡視。
二、展示與評議。
1.討論:
各小組已經按要求辦好了科普小報了,那我們怎樣向其他同學展示和介紹我們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組討論,設計展示方案。
3.分小組展示科普小報。
4.集體交流與評議。
三、總結與交流。
1.集體交流:
(1)通過辦小報這項研究活動,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識?有哪些感受?
(2)欣賞了各個小組的科普小報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識?
(3)通過集體評議各組的科技小報,你對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問:
在這次活動中你覺得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3.教師小結:通過這次“自由研究”活動,大家都有很大的收獲,希望大家回家后繼續學習宇宙知識,了解更多的宇宙奧秘。
小學科學冀教版六年級教案4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制作出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2、能用畫圖(模式圖、卡通圖)的方法揭示能量轉換的過程。
3、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能量轉換就是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3、知道模式圖、卡通圖是用來結實研究過程和結果的一種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
2、愿意合作與交流。
3、體驗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學重點: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三、教學難點: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四、教學準備:紐扣、線、賽車、電池、剪刀、畫筆等。
五、課時安排: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 學 過 程 效果分析
一、導入新課
1、復習:什么是能量?
舉例說說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有什么關系?
2、揭題: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能量的知識。
二、認識什么是能量轉換。
1、游戲研究:搓手。
請大家做個游戲,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這個游戲過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學生游戲思考,學生匯報。
3、這些能量是怎樣產生的?
板書: 食物的化學能—人運動的機械能—摩擦產生的熱能
4、通過簡單的分析,你有什么發現?
5、小結:我們發現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是能量一個重要特征。
6、請你舉例: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轉換的事例。
7、學生匯報。
8、實物投影或看P45圖分析:
圖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這些能量是如何轉換的?
9、學生討論分析并匯報記錄。
10、小結。板課題。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
1、過渡: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能量轉換的問題,它們之間是怎樣轉換的呢,我們通過研究已經有共識了,那怎樣具體的表現出來了?我們可以繼續運用上節課畫卡通畫的形式來表現。
2、學生自由構思繪畫。
3、展評小結。
四、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1、過渡:我們每個人都有玩具,在這些玩具中也隱藏著能量轉換的科學知識。
2、如:小三輪車、小火車、遙控賽車、溜溜球……,你說說。
3、我們一起來做個玩具,來研究它的能量轉換方式。
4、學生看圖制作。
5、學生分析,匯報。
6、小結: 科學知識隱藏在生活中,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
五、布置作業
1、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2、回家觀察各種物品使用能量的情況。
板書設計:
2.能量的轉換
化學能→機械能→熱能 ……
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冀教版六年級教案5
教學設計思想:
本課通過兩個活動組織學生查找、分析資料、制作生態瓶的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如何維護生態平衡,認識到生態平衡一旦遭到破壞所帶來的危害。其重點是指導學生制作生態瓶。活動的趣味性較強,教師要在趣味活動中抓住教學重點,組織好交流總結的教學環節。幫助學生找出自己小組的生態瓶不能夠維持更長時間的原因,改進自己的生態瓶,激發學生繼續研究生態瓶的興趣。
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目標
1.能利用各種方法搜集到自己研究所需要的資料。
2.能正確分析出生態系統中各種成分對維持生態平衡所起的作用。
3.能設計制作一個生態系統模型,研究生態平衡的問題。
4.能發現自己設計制作的生態系統模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方法。
5.能提出自己具體的研究與生態平衡相關的問題。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2.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
3.能堅持進行長期觀察記錄。
三、科學知識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生態平衡的含義。
2.能舉出3個以上實例說明人與生物圈有哪些關系。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
能說出3條以上保護生態平衡的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指導學生制作生態瓶,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設備,有關生態平衡的圖片。
課時建議: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講述:在分析校園生態系統時,我們發現有些鳥類吃昆蟲,大多數昆蟲吃植物,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氧氣,土壤里的細菌分解著動物的尸體,周圍的環境對生物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況,這就是生態平衡。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它。
(二)新課教學
◆活動1:交響與和諧——生態平衡
(1)認識生態平衡
查閱資料,尋找更多的有關生態平衡的資料。
閱讀教材P53資料。
討論:
當生態系統中某一類生物突然減少甚至消失時,會對生態系統的平衡帶來怎樣的影響?由此得出什么結論,受到什么啟示?
生態系統中的平衡是不變嗎?
(2)設計一個生態農業模型或生態系統模型。
閱讀科學在線:
北京大興區留民營村生態農業,設計制作一個生態系統模型。
板書設計:
生產者
分解者
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