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案設計優秀
《荷花淀》是著名作家孫犁的代表作品。這篇課文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已有40多年的歷史,一直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荷花淀教案設計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
荷花淀教案設計優秀范文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家孫犁及“荷花淀”派的藝術風格,提高學生鑒賞多種風格文學作品的能力。
2.品味小說個性化的語言,體會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和傳神的對話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3.感受至高至純的人性美,領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和主題。
2.品味小說詩化的語言,體會景物描寫和傳神的對話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學難點
感受至高至純的人性美,領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課前預習
1.查閱資料,了解作家孫犁及“荷花淀”派風格。
2.用簡潔的語言給各部分加個恰當的小標題。
3.簡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節。
4.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戰爭場面的圖片,請學生用幾個詞概括。
殘酷、恐怖、血肉橫飛、血流成河……
二、檢查預習,梳理小說情節脈絡
1.作家作品:
孫犁,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縣人,現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短篇小說集《白洋淀》、《荷花淀》,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等。
2000年《亞洲周刊》選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中,孫犁的小說被選入兩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鐵木全傳》。
孫犁去世后,有人這樣評價他:二十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浪漫主義作家離開了我們,一個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個文字清麗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詩化的一生。孫犁小說語言清新自然、樸素洗練,被稱為“詩體小說”。他和作家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房樹民等,在創作風格上有共同的特點:如荷花一樣根植于水鄉泥土,帶著自然的清新純樸,充滿詩情畫意。被稱之為“荷花淀”派。
2.三部分的小標題:
(1)夫妻話別
(2)探夫遇敵
(3)助夫殺敵
3.簡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節:
水生嫂探知丈夫參軍,跟丈夫話別。她和幾個青年婦女去馬莊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敵船,她們躲進荷花淀,無意中把敵人引進伏擊圈,為游擊隊伏擊敵人的勝利創造條件,她們從此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抗日游擊戰士。
4.小說的主人公:
以水生嫂為代表的一群農村青年婦女,描寫的是“群像”。
三、研讀課文
(一)誦讀、品味小說“清麗如水”的寫景文字,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1.學生自由閱讀“月亮升起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這段文字并感知:這段文字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構成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
皎潔的月光、潔白的葦席、銀白的湖水、薄霧、清風、荷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風貌,勾畫出一幅清新寧靜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純美境界。
2.劃出恰當的節奏,然后誦讀,把詩的味道讀出來。
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濕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
朗讀指導:應注意語調柔美、舒緩,忌沉重、急躁。
3.試比較《荷塘月色》的一段描寫: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相同:都營造了一種朦朧、靜謐、詩意的境界。
不同:《荷花淀》語言素樸清新,《荷塘月色》語言較為典雅。
4.思考:抗日戰爭這么嚴酷,有這么恬靜優美的環境嗎?這樣詩情畫意的描寫是不是違反現實的呢?如果不是,他的用意何在?
引導聯想: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鳥》)
用意:
銀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霧、徐徐的清風、清新的荷香,這里是我們美麗的家園,這里有我們美好的生活。這么美的家園,誰人不愛!江山如此多嬌,豈容日寇肆意踐踏?這正是所有抗日戰士戰斗的動力之所在。
(二)誦讀、品味“夫妻話別”中的對話,探究水生嫂的形象。
1.閱讀本段對話,說說水生嫂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并找出相關語句加以印證。
勤勞善良:月下編席
溫柔體貼:“今天怎么回來的這么晚?”站起來要去端飯。
堅強: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沒有哭。
深明大義:“你走,我不攔你”、“他們全覺得你還開明一些”
2.朗讀下列句子,體會水生嫂的性格特征及此時的心理狀態。
(1)“怎么了,你?”
變換句式朗讀,體會其不同的表達效果:
怎么了,你?--急切、體貼
你怎么了?--語氣平淡(冷淡)
怎么了?--語氣陌生、生硬
(2)“你總是很積極的?!?/p>
變換重音朗讀,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
你總是很積極的。--突出積極,表現水生嫂對丈夫的行為感到驕傲。
你總是很積極的。--略帶一點埋怨
(3)“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
變換標點符號朗讀,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
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理解支持丈夫的態度明確,突出不阻攔。
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強調了“家里怎么辦”,表現了依賴性。
(4)“你明白家里的難處就好了?!?/p>
水生嫂支持丈夫參軍殺敵,只要丈夫能理解自己的難處,再苦再累她也愿意。體現了水生嫂為代表的中國勞動婦女勤勞、善良、堅忍的傳統美德。
(5)分角色朗讀下面對話,體會水生嫂回答過程中情感的變化。
“你有什么話,囑咐囑咐我吧!”
“沒有什么話了,我走了,你要不斷進步,識字,生產?!?/p>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別人后面!”
“嗯,還有什么?”
“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p>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著眼淚答應了他。
“你有什么話,囑咐囑咐我吧!”--面對與丈夫的生離,依戀、不舍。
“嗯?!薄班?,還有什么?”--堅強面對,不讓丈夫擔心。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著眼淚答應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為了個人的、民族的尊嚴,他們的選擇只能是與敵人“拼命”。此時夫妻的思想感情,一定經歷了瞬間的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流著眼淚答應丈夫,表現了妻子對丈夫的忠貞。
3.改寫水生夫妻對話并表演,讓水生嫂用另一種口吻與丈夫對話,表現另一種個性。
例如:
“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p>
女人猛地抬起頭。
“今天縣委召集我們開會。會上決定成立一個地區隊。我第一個舉手報了名的?!?/p>
女人看著丈夫說:“你真是個爺們!”
“我是村里的游擊組長,是干部,自然要站在頭里,他們幾個也報了名。他們不敢回來,怕家里的人拖尾巴。”
“你走,我不攔你,我也跟你去!”
“我們是去打鬼子,你一個女人去干什么?不成!”
“咋不成?女人也能打鬼子!”
“隊上不會同意的。”
“我找隊長去?!?/p>
(三)朗讀“商議探夫”一段對話,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1.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性格。
“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說,于是找個借口,感情表達得委婉含蓄、機智伶俐。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
--說得很含蓄,不說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說有要緊的話。
“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
――水生嫂的話提醒她們途中不安全,為下文伏筆,顯示了她謹慎、穩重的性格,考慮問題比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們快去快回來。”
――可見她探夫心切,快人快語,有點冒冒失失。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頭啊!”
――這位大嫂羞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面”,話假情真。
2.小結:
短短幾句對話,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幾個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她們忸怩羞澀之態可掬,纏綿悱惻之情可見,充分表現了中國女性特有的那種含蓄內斂。
3.思考:這段對話描寫,從全文表達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四)總結:
環境詩化--清麗如水的景物描寫,營造恬靜純美的意境;
情節淡化--素樸洗練的對話描寫,淡化戰爭氣息;
人物虛化--無姓名、無肖像。含蓄蘊藉的性格與情感。
散文式的格調,詩歌般意境,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與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完美統一,這就是“荷花淀派”的藝術風格。
四、布置作業
1.認真閱讀文中其他幾處景物描寫,體會其作用。
2.請添加第五個婦女,用一兩段話展示她與原作人物不同的個性特點。
荷花淀教案設計優秀范文2
教學目標:
1、品味文中三處人物對話,領會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婦女形象。
2、培養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認識白洋淀地區人民的抗日斗爭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和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孫犁是一位兼有詩人與學者氣質的小說家。孫犁的文學語言是一種美的語言,它們不但能夠準確地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描繪出鮮明的生活圖景,刻畫出生動的人物形象,而且還賦予作品一種獨特的詩意和藝術魅力。今天我們就來走進他194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荷花淀》,去感受其中的語言魅力。
二、整體感知,梳理情節
學生閱讀全文,給小說的三個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要求:①擬題的角度應該一致。②所擬標題能概括基本內容。
明確:(一)夫妻話別 (二)探夫遇敵 (三)助夫殺敵
三、品味對話,賞析人物
(一)鑒賞“夫妻話別”部分的對話。
1、分角色朗讀對話(敘述語言由一人讀),朗讀要力求符合人物身份,表達人物感情。
2、學生鑒賞討論:結合上下文和語境,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認真分析水生嫂的語言,考慮其用意、心理、情感和效應等因素,說說這些對話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女性形象?
3、交流討論后小結。
大家主要通過仔細地體味對話內容,捕捉人物對話時的神態(“笑著”、“低著頭”、“呆呆地”、“流著淚”)和動作(“站起來要去端飯”,“手指震動了一下”,“坐在院里等”),進而把握水生嫂的性格。明確:水生嫂是個勤勞純樸、外柔內剛的女子,她關心體貼丈夫,溫柔賢惠;她能及時感應到丈夫的心理和情緒變化,聰慧機智;她理解支持丈夫參軍,深明大義。
(二)鑒賞“探夫遇敵”中“商議探夫”這段對話。
1、這段對話描寫出自五位青年婦女之口,朗讀并體味對話的含義,說說她們有著怎樣不同的個性?
2、從全文角度看,這五個人的對話描寫主要起什么作用?
學生體會、分析和討論,最后明確:這段對話描寫表現了她們各自不同的個性,第一位精明乖巧,第二位直爽率真,水生嫂則穩重謹慎,第四位心直口快,探望丈夫的心情最急切,第五位羞澀忸怩。這是一群細膩多情、純真質樸的可愛女性!白洋淀婦女的柔性美在作家孫犁的筆下以清新的面貌生動地展現在我們心中。五位個性不同的女性此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去探望丈夫,所以她們在一番商議后就有了行動。從全文角度看,這段對話有推動情節向前發展的作用。
(三)鑒賞“助夫殺敵”中“歸途說笑”這段對話。
思考:這段對話表現了五位婦女怎樣的心理?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她們怎樣的性格?
1、學生品讀后分析、討論。
2、明確:這群青年婦女親身經歷了戰斗,親眼目睹了丈夫的殲敵過程,她們的內心起了顯著的變化。此時,她們的心理體現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對丈夫不在身邊的無奈,又有對丈夫勇敢抗敵的自豪;同時更激起了自身投入戰斗的愿望和信心。這段對話讓我們看到她們身上自尊自強、樂觀自信的一面。
四、課堂小結
三段對話描寫展示了荷花淀青年婦女們的成長歷程。她們由割斷依戀之情,送夫參軍到自覺投身戰斗,助夫殺敵,顯示出女性獨特的堅強性格?!胺蚱拊拕e”、“商議探夫”更多地寫出了水生嫂們的似水柔情,而“歸途說笑”則寫出了水生嫂們的豪邁、樂觀和堅強。作者在“話別”中細膩傳神地刻畫出水生嫂的美好形象,猶如在一座群體浮雕中雕刻出主畫面,為后來寫水生嫂等青年婦女機智勇敢地與敵人斗爭,成長為抗日游擊戰士作了鋪墊,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小說塑造的正是這些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荷花淀青年婦女群像,小說要歌頌的正是她們至真純美的人性。這群樸素得如同淀里隨處生長的荷花一般的婦女,她們的心靈像荷花般高潔美好。感謝作家孫犁,給我們創造了這樣美的精神食糧;感謝荷花淀的婦女們,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情人性的純美,看到了中國婦女的成長。
五、個性化研讀題
1、有“詩體小說”美譽的《荷花淀》,除了語言美、人物美和情感美,景物美也是一大亮色,同學們可以在課后細讀課文有關部分,試著寫篇賞析短文。
2、《荷花淀》的續篇《囑咐》最后完成了對“水生嫂”性格的刻畫,大家可以對比閱讀,進一步理解“水生嫂”這一形象。
3、孫犁先生是一位很有個性的作家,同學們可以查找資料,了解作家及其創作風格(“荷花淀派”)。
荷花淀教案設計優秀范文3
一、教學目的
《荷花淀》是著名作一、教學目的
《荷花淀》是著名作家孫犁的代表作品。這篇課文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已有40多年的歷史,一直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這次重教,打算在教法、學法上作一些改進:一是讓學生更多地自學,更好地投入研討;二是讓學生從作品修改這一新的角度去體味作品的特色,學習語言的運用,了解作家的風格的成因。
通過教學,學生應當理解這篇小說的故事內容和主題思想,理解對話描寫、景物描寫在小說中所起的作用;了解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
通過對作品修改實例的研討,引導學生了解作家嚴肅認真、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學習一些寫作的方法和錘煉語言的技巧。
通過多種形式的自讀、自練和研討、交流,進一步提高學生讀、寫、聽、說和對照、比較、推敲、辨析的能力。
教學時間:兩課時。
二、課前準備
1、《荷花淀》朗讀錄音帶。
2、對照比較材料:用大學《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等集子所選《荷花淀》的早期版本,同目前高中《語文》課本內所選經作家本人審定的課文作對照,選出對實現教學目的有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實例,分類編排并油印,準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分發給學生。
材料如下:
(一)
1.課文第22段:他只說了兩句:“千斤的擔子你先擔著吧。打走了鬼子,我回來謝你。”(50年代的版本中,“鬼子”原為“敵人”)
2.課文第44、45段:“拴馬樁也不頂事了?!?/p>
“不行了,脫了韁了?!?50年代的版本中,這兩段文字原無)
3.課文第83、84段:“水生嫂,回去我們也成立隊伍,不然,以后還能出門嗎?”
“剛當上兵就小看我們,過二年,更把我們看得一錢不值了。誰比誰落后多少呢!”(50年代的版本中,“水生嫂”原無;第84段整段文字原無)
(二)
1.課文第2段。(50年代課本中曾一度刪去這一段,后又恢復)
2.課文第63段: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60年代的版本中,“肥大”原為“寬厚肥大”)
3.課文第61段: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家孫犁的代表作品。這篇課文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已有畝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60年代的版本中,“一望無邊擠得”原為“一望無邊際的”)
(三)
1.課文第48-52段:她們輕輕劃著船,船兩旁的水,嘩,嘩,嘩。順手從水里撈上一棵菱角來,菱角還很嫩很小,乳白色,順手又丟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穩穩地浮在水面上生長去了。
“現在你知道他們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許跑到天邊上去了?!?/p>
她們都抬起頭往遠處看了看。
“唉呀!那邊過來一只船。”(50年代的版本中,加線的句子和段原無)
2.課文第65-68段:他們爭著撈出敵人的槍枝、子彈帶,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著水,去追趕一個在水波上滾動的東西——是一盒用精致紙盒裝著的餅干。
婦女們帶著渾身水,又坐到她們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個紙盒子,一只手高高舉起,一只手用力拍打著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對著荷花淀吆喝:
“出來吧,你們!”(50年代的版本中,加線的句子原無)
3.課文第73段:“不是她們是誰,一群落后分子!”說完,把紙盒順手丟在女人們的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遠的地方才鉆出來。(50年代的版本中,加線的句子原為“把剛撈著的一盒用精致紙盒裝著的餅干順手丟在女人們船上”)
(四)
1.課文第1段: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50年代的版本中,“懷里”原為“面前”)
2.課文第3段: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50年代的版本中,“不久”原為“不多一會”)
3.課文第13段: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50年代的版本中,“得”原為“的”)
4.課文第76段:一路走著,因為過于刺激和興奮,她們又說笑起來。(50年代的版本中,“因為”原為“因”)
5.課文第52、53段:“唉呀!那邊過來一只船?!?/p>
“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50年代的版本中,“日本”后的感嘆號原為逗號)
6.課文第85段:敵人“圍剿”那百頃大葦塘的時候……(50年代的版本中,“圍剿”一詞上加的引號原無)
準備這份作家的修改實例并在教學中使用,是為了讓學生便于進行對照比較,推敲辨析,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和寫法的理解;同時,也是為了引導學生從比較同一作家前后不同版本文字這種“極有益處的學習法”(魯迅語)中,真切地學到一些寫作的技法。
課前先選編并油印,可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提高效率。
三、教學過程
本部分為教學實錄內容,請點擊查看。
四、教學說明
這篇課文可教的“點”很多,從目前中學生實際情況出發,依據現行課本內的自讀提示和練習思考題規定的要點,本課教學著重抓了故事情節的理解,主題思想的歸納比較,對話描寫、景物描寫作用的研討,語言主要特點的體味。對這些“點”的教學,注意由淺入深、由粗到細,螺旋式推進,并力求同讀、寫、聽、說等能力的訓練相融合,讓學生積極活動,自覺地能動地投入學習。
這篇課言語的修改實例,一類是作家自己的改筆,孫犁在創作實踐中“養成了認真思考、認真讀書、認真修改稿件的習慣。就是一篇短稿,也要反復修改”(劉繩、劉波:《戰火中的孫犁》)。一類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本編者修改而經作家本人同意的,大多是個別詞語、標點的改動。還有一類是50年代有的課本作的修改因作家本人未同意而后來又改回來的,也可視為廣義的修改吧。引導學生對這些修改實例作比較辨析,有利于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達到本篇的有關教學目的。
荷花淀教案設計優秀范文4
《荷花淀》是孫犁的代表作之一。選自孫犁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全文充滿詩意,被稱為“詩體小說”。在激烈殘酷的抗日戰爭里,一個關系著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說選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現農村婦女既溫柔多情,又堅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教學目的:
1、了解孫犁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成就。
2、體會文章景物描寫、人物對話的特色及其對展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主題的作用。
3、領略冀中抗日根據地人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精神。
第一教時
教學重點:
解題;講析景物描寫和情節結構特色。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中秋節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藥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飄,就在她離月宮還差一步的時候,隨身佩戴的寶鏡卻掉了下來,這塊寶鏡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個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個水淀。(板書課題《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個淀泊,它屬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屬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陽、雄縣、容光煥發城5縣(市)所轄。這是一片面積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環繞,淀內地形復雜,縱橫交織著3700條溝壕,把淀面分割成43個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內有淀、淀間大小溝壕相通的水網澤國景觀。
《荷花淀》可以說是以戰爭為題材的小說,一提起戰爭,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硝煙彌漫、血肉橫飛,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樣一副截然不同的戰爭場面呢?
本文寫于1945年春天,是孫犁“在延安的窯洞里一盞油燈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紙寫成”的,最初發表在《解放日報》副刊上,反響很大。孫犁自己還說“這篇小說引起延安讀者的注意,我想是因為同志們長年在西北高原工作,習慣于那里的大風沙的氣候,忽然見到關于白洋淀水鄉的描寫,刮來的是帶有荷花香味的風,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鮮吧。當然,這不是最主要的,是獻身于抗日的戰士們,看到我們的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群眾的抗日決心日益堅決,而婦女們的抗日情緒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對這篇小說發生了喜愛之心?!?/p>
二、作家作品:
孫犁(1913――1996),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縣人,現代作家。年輕時就讀于保定育德中學,中學畢業后流浪北京,當過店員。1936年在白洋淀邊的安新縣同口鎮做小學教員。抗日戰爭爆發后,在晉察冀根據地從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報》工作,注重發現和培養文學新人,并堅持寫作。曾任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短篇小說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臺》、《囑咐》,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等。
孫犁小說語言清新自然、樸素洗練,被稱為“詩體小說”。他和作家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房樹民等,在創作風格上有共同的特點:如荷花一樣根植于水鄉泥土,帶著自然的清新純樸,充滿詩情畫意。被稱之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寫特色:
1、提問:這篇文章沒有驚險的戰斗故事,也沒有纏綿的愛情情節,甚至沒有留下一兩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卻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藝術感染力呢?它給人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回答。
明確:給人們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滿生機、充滿活力、象征著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葉組成的美麗坦蕩的荷花淀。這是一副純美的畫面,荷花荷葉是畫面的主體,人物只是融入畫面并融入荷花荷葉的精魂,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藝術魅力所在,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藝術化、審美化的結晶。
2、提問:作者為故事情節的展開提供了一個什么樣的典型環境呢?
讓學生找出描寫段落:
明確:首先,描寫月色下的水鄉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開頭3句點明了時間、空間和勞動對象,語言簡練、動聽、優美,不僅寫了環境,還反襯出環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過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內院外的基本色調:潔白、銀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編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潔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這兩個充滿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勞動場面詩化了。
這兩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①描寫了蘆葦、荷花,這與后文的荷花淀伏擊戰的環境有密切關系。②正因為白洋淀如此美麗可愛,所以人民熱愛她,決不容許日寇來侵犯。這都為以后小說情節的發展埋下伏筆。
其次,描寫日光下的水鄉風光。第61段。
作者運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詩意地描寫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象“銅墻鐵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嚴陣以待,這威武雄壯的景色,不僅突出了水鄉游擊戰的特點,暗示出在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將發生一場激烈的伏擊戰,而且寫出根據地人民同仇敵愾的心里和克敵致勝的信心,洋溢著歌頌人民戰爭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畫面融為一體,由朦朧逐漸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現,前后畫面遞進,具有流動感,又層次分明,顯得意境縱深而高遠。概括起來說,荷花淀的景物是美麗的,水和天,荷和葦無一不美,明麗清純,讓人心醉。這么美的家園,誰人不愛!怎么肯讓敵人蹂躪!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點。這么美麗的一方水土,當然會養育一方英雄兒女,他們美麗的身心不容玷污,他們平時有多少溫情,戰時就會有多少勇氣,這是景和人的契合點。
四、分析情節結構:
提問:作者淡化了傳統的小說模式,以抒情見長,不以情節取勝,他精選三個生活片斷來抒寫對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婦女的贊美之情。請快速概括這三個生活片段的內容。
夫妻話別探夫遇險助夫殺敵
五、布置作業:
文中對話描寫的特點。
荷花淀教案設計優秀范文5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以傳神的對話和生動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手法。
(二)學習本文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理解本文作為“詩體小說”的代表作的特點。
(三)了解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淀地區人民的抗日斗爭生活,學習他們英勇抗日的愛國熱忱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作者是怎樣描繪荷花淀優美的景色的?這些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分析:小說先是對優美的夜景作描寫。這段著名的景物描寫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即環境)、時間,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既寫院子里,也寫了院子外的淀里: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干凈的很,水生嫂身下編成的一大片席,在皎潔的月光下就“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潔白的云彩上”,這兩個充滿無限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編席的勞動場面詩化了。緊接著小說通過水生嫂的眼睛來寫淀上的風光:銀白的湖水,籠起的薄霧,新鮮的荷香,粉紅的荷花……這幅畫面景物描寫是清新、明麗的,色調是清凈、銀白的。作者抓住了這些富有鄉土氣息的事物,來展現荷花淀的地方風貌,渲染了一種清新寧靜的`氣氛,將讀者帶進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境界。這里的景是充溢著人物心中情的景,是景情相生的,因而使作品的意境更加廣闊而深邃。
小說中還有兩處景物描寫:一處是幾個婦女到馬莊探夫未遇,羞紅著臉搖船歸途中的正午淀上風光,“已經快到了晌午了,萬里無云……水面沒有一只船。水像無邊的跳蕩的水銀”,“沒有一只船”暗示了湖面情況的異常,進一步勾畫出白洋淀伏擊戰的典型環境,也為下面到來的激烈戰斗蓄勢;另一處重要描寫是插在婦女們為擺脫鬼子的追趕,把船奮力搖入荷花淀里的時候,“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边@里的景物描寫暗示了在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將發生一場激烈的戰斗,也寫出了根據地人民同仇敵愾克敵制勝的信心。同時對荷花形象傳神而充滿寓意的描寫還暗示著白洋淀婦女成長的前途——粉色的荷花箭成了監視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的粉妝女人們也將成為保衛家鄉的戰士。
這些景物描寫的作用概括起來主要是:①為人物提供一個明朗清新的環境,渲染了氛圍,起烘托作用;②情景相生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增添文章的詩情畫意;③為情節的展開作鋪墊。
(二)閱讀描寫伏擊戰的段落,具體說明作者是怎樣把緊張戰斗的情景和日常生活的情趣糅合在一起的。
分析:激烈的伏擊戰是在清香四溢、色彩鮮艷的荷花淀里發生的,是在女人們探望丈夫的途中發生的。戰斗打響以后,女人們發現“槍聲只是向著外面”,“才又扒著船幫露出頭來”,發現了“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荷花變成人了”這一細節描寫生動而逼真,當“隱蔽在大荷葉下面”的戰士們全神貫注瞄著敵人射擊時,妻子們卻在緊張的戰斗中找自己的丈夫,使整個場面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在寫戰士們歡笑著打撈戰利品過程中又有了許多細節描寫。作者把打撈戰利品和日常生活中的摸魚糅合到一起,當水生好像帶著很大的氣說她們是一群落后分子后,把紙盒順手丟在女人們的船上,后來“幾個青年婦女把掉在水里又撈出的小包裹丟給了他們”,一個丟來,一個丟去,渲染了勝利的歡樂氣氛,也傳達了年輕人之間那種相親相愛而又略帶戲謔的情感。總之,作者把戰斗情景與生活細節糅合起來,使作品充滿詩情畫意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三)作者是怎樣善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
分析:孫犁長于刻畫人物形象,尤其是青年女性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他效法魯迅,喜歡用白描手法,如寫水生只寫了穿著白褂、黑褲,戴一頂大草帽,而水生嫂的外貌我們則一無所知,但人物形象卻依然在我們心中活躍起來了,主要在于作者以富于性格化的細節動作尤其是對話,鮮明、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重在刻畫人物的心靈美。如寫水生嫂月夜下編席,她“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短短兩句話,不僅活畫出人物優美的勞動姿態,矯健的身影,似乎蕩漾于人物胸中的青春的活力也依稀可見。當最初聽到水生要去參加大部隊的消息時,水生嫂的心情是復雜矛盾的:她的“手指震動了一下”,這個細節描寫,細膩而又深刻地暗示出這個消息對水生嫂心靈的震動。接下去關于水生參軍問題的對話,可以看出水生嫂內心矛盾是交織在這樣兩個方面的:一方面是對丈夫的愛和依戀,作者以“你總是很積極的”一語曲折地表達了出來;同時對丈夫走后家中可能出現的“難處”的考慮和思忖,戰爭和動亂,上有老,下有小,她要一個人承擔起家庭和生產的兩副重擔。但是,這一點并沒有讓它從水生嫂的口中直接傾訴出來,而是以水生之口出之,不僅使水生嫂思想境界因之得以提高,而且使水生內心世界顯得更豐富,一筆并寫兩面。另一方面,這是革命斗爭形勢需要,如果讓敵人在門口安上據點,后果就不堪設想了。同時丈夫是莊里黨的負責人、游擊組長,理所當然要走到前頭。
正是在這激烈的內心矛盾中,水生嫂作出了自己的抉擇——“你走,我不攔你”,表示支持丈夫參加大部隊。因為水生嫂畢竟不是那種心胸狹小,只知道戀個人和家庭小天地的舊式婦女,而是在黨所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里覺醒成長起來的一代新型婦女的典型,她知道丈夫為什么當兵,為誰打仗。因此,她深明大義,在民族災難深重的時刻,毅然決然挑起了家庭和生產兩副重擔,讓丈夫安心去打仗。當水生囑咐她,“不要讓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們拼命”一句,水生嫂什么也沒有說,只是“嗯”、“嗯”流著眼淚答應了他。毋庸多言,誰都可以體會得到這其中人物該蘊含著多么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奔涌著怎樣起伏的情感波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