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科學課教案
其對象是客觀現象,內容是形式化的科學理論,形式是語言,包括自然語言與數學語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科學課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四年級科學課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根據學校中各個建筑物的位置,畫出自己學校的平面示意圖。
2、能在沙盤上擺出自己學校各種設施的位置。
3、會制定簡單的活動計劃。
4、根據自己的計劃或方案,制作出沙盤模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與小組同學進行有效的分工合作。
2、能與其他小組交流評價各組的活動結果。并分析成敗的原因。
3、關心校園環境,愿意設計新校園。
科學知識目標:
能用沙盤的形式展示自己設計的未來新校園的規劃圖,說出自己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如環境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做校園沙盤模型
1、教師介紹沙盤是什么樣的,沙盤是如何制作的。
2、學生討論、擺弄模型,在沙盤上建造所觀察到的校園。
3、各小組之間進行對比,看哪組做的在最形象、最準確。形象方面側重沙盤中一些建筑物的比例、形狀、大小等,準確方面側重平面圖的準確,設計沙盤中物體間的距離、擺放位置等。
★未來校園設計大賽
1、指導學生明確活動目標,設計方案。
2、征求其他同學或家長的意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修改設計方案。
3、根據擬訂的方案準備材料,并在沙盤中展示出來。
小學四年級科學課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選擇參照物,并能準確地、定性地描述一個給定物體的相對位置(前后、左右、遠近、東西、南北等)。
2、會使用平面圖,能在圖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置。
3、能根據從甲地去乙地的語言描述,畫出相應的路線圖,并按圖設法找到相應的地點。
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術語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把自己描述物體的方法告訴其他同學;并且愿意傾聽別人是怎樣描述物體位置的方法。
2、能夠與本組其他同學合作共同做好各項活動。
3、對搜集各種各樣的地圖感興趣,并發現他們各自的特點。
科學知識目標:
1、能夠說出要確定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有參照物、方向和距離。
2、能夠說出通用地圖的主要標識的功用。(東南西北,比例尺,一般標記等。)
其他目標:
1、能簡單描述從甲地去乙地的地圖的大體制作過程,能聯系實際說出自己家或經常去的某一地方的位置。
2、愿意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方位問題。
3、能夠找出現代科學技術如何幫助人們準確確定物體位置的實例。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各種小物件(尺子、筆、塑料塊、小木塊、小球、書等等)。紅色小方塊。地形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記憶游戲。
每組分發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裝好)。在10秒鐘內盡可能地記住桌上的物件的位置。轉過身去,由另一同學迅速改變桌上物體原來的位置。再轉回來,說出桌上物體的位置發生了哪些變化。
引導學生了解:一個物體的位置是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來說的,另一個物體就是這個物體的參照物。
二、在圖上找位置——歡迎你到我家來。
每組分發一張晉州市地圖,
1、請每位同學找到自己學校和自己家的具體位置。
2、通過觀察地圖,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問題?(學生會討論關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圖形符號等方面的問題。)
三、分析我校校園的地圖。
(小組活動:弄清東西南北各個方向,北校門和南校門的位置,在200畝的校園范圍內,建筑物和綠化帶的分布情況。)
第二課時
一、在校園內開展找紅色小方塊的比賽。
每組分發一張標有紅色小方塊位置的校園地圖,同學們根據地圖的指示在規定時間內分散到校園各個角落尋找紅色小方塊,老師做計時的工作,看哪個組最快最準。
準備工作:
1、提醒同學們注意安全。
2、不要打擾其他班上課。
3、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在小方塊旁邊標明距離。學生根據比例尺進行推算。
二、小結,公布比賽結果,對所有同學予以鼓勵。
三、布置課外活動:
1、收集各種地圖。
2、給同學畫一張從學校到自己家的路線圖
小學四年級科學課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在合作中設計驗證晝夜成因的模擬實驗方案。
2.能積極尋找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敢于對別人的結論提出質疑。
2.認識到科學發展是漫長的,很多事物的運動規律需要從更廣泛的范圍進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質。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地球在不停地轉動,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
2.能概述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
背景資料
地球自轉是一種繞軸旋轉運動,在北極上空觀察呈反時針方向,南極上空觀察則呈順時針方向,習慣上稱為自西向東旋轉。自轉周期為一日,因參考點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太陽日(以太陽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和太陰日(以月球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之別,時間分別為23時56分、24時和24時50分。自轉角速度為每小時15°,線速度則因緯度和海拔不同而異。
地球自轉決定了地球上晝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過程具有晝夜節奏,還使運動物體如氣團、洋流和流水發生偏轉。地球自轉造成同一時刻地球的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還使潮汐轉變為與自轉方向相反的潮汐波。
好奇點
模擬晝夜的形成可能是學生的好奇點。
學科關聯
語文:閱讀研究資料,與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
課時安排
建議本課安排2課時。兩個活動各用1課時。
活動1開個學術討論會
活動目標:
1.能承認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敢于對別人的結論提出質疑。
2.能概述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
3.能說出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
4.意識到科學發展是漫長的過程,很多事物的運動規律需要從更廣泛的范圍進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質。
活動建議:
1.建議本活動在小組討論基礎上全班共同進行。
2.活動可直接從教材的引入開始。布置學生在小組內用5~6分鐘的時間為討論會作準備。如果學生對地球圍繞太陽轉沒有任何疑問,可請一部分小組為“太陽繞著地球轉”的觀點尋找證據;另一部分小組為“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觀點尋找證據。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體會古人對晝夜成因的解釋。
3.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閱讀教材中包括“科學在線”的資料后,幫助學生了解人類科學認識的艱巨過程。并體會哥白尼日心說的巨大貢獻。
4.“科學在線”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討論和分析活動中做適當引導。
活動2模擬晝夜的形成
活動目標:
1.能夠在合作的基礎上提出模擬實驗的方案,并能正確操作。
2.能夠較清晰地向其他同學解釋自己的模擬實驗的結果。
3.能積極尋找證據證實自己觀點的正確。
實施建議:
1.本活動是在學生已經知道晝夜形成原因的基礎上進行的。實驗前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如何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模擬晝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導學生交流實驗計劃,在明確實驗目的和方法,準備好所需材料后,再開始實驗。實驗時用遮光窗簾將教室變暗,以保證實驗效果。學校如沒有地球儀,可用學生自制的地球模型代替。
以下具體實驗步驟供參考:
⑴將地球儀的北極對著北方,在桌面中間放好;
⑵面對地球儀,使它自西向東旋轉(逆時針方向),在中國北京或其他省會城市的位置貼上小紙人;
⑶在正對地球儀1米左右的地方打開手電筒,調整電筒的遠近,以地球儀上清晰地出現明暗兩部分為宜;確定地球儀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將小紙人所在的位置旋轉到黑夜部分,慢慢轉動地球儀,觀察小紙人投向地球儀表面影子的位置和變化過程與一天中我們實際觀察到的現象是否一致,從而確定地球旋轉的方向。這一教學過程重點是讓學生探究地球自轉的方向,教師要鼓勵學生應用平時觀察到的地球上的物體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東的變化過程來解決這一問題。
⑸兩人一組,輪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晝夜變化。
3.為了幫助學生強化探究中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在地球儀旁邊放一塊鐘表,告訴學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要和表針轉動的方向相反。
4.實驗結束后各組分別向全班介紹模擬實驗的結果。
5.教材最后的討論是對知識的運用。一定要讓學生先根據兩地的位置判斷,再用實驗演示。同一天中位置靠東側的地方先被太陽照到,上海在烏魯木齊的東側,所以先被太陽照到。
小學四年級科學課教案4
教學目標:
過程和方法:
1.兩人合作,畫出自己及其它物體的影子,觀察影子。
2.自制日影儀并會用它測量影子。
3.觀察記錄一天中太陽的位置和觀察時刻。
4.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以及影長的變化。
知識技能:
1.認識到影子的方向和長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2.認識太陽在天空中的(視)運動模式。
3.知道太陽的(視)運動與影子變化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能夠持久而細心地連續進行一天的觀測。
2.體會到宇宙萬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3.建立起對宇宙探究的興趣。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師說謎語:人人有個好朋友,
烏黑身子烏黑頭,
太陽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處就分手。(謎底:影子)
2.學生猜謎。
3.討論:你怎么知道謎底是影子的?
關于影子你還知道哪些?
4.學生交流對影子的了解。
[評析: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學生從下課到上課有個思維轉換的過程,謎語可使學生迅速集中思維,很快地進入課堂角色中來。同時,這個謎語中還暗含了許多科學知識,如影子是什么顏色,影子是怎樣形成的(影子的產生需要光線等)]
二、畫影子
(一)畫自己的影子。
談話:你們畫過影子嗎?有人畫過自己的影子嗎?
討論:你們打算怎樣畫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樣的?
帶學生到操場上畫自己的影子。
這么多的學生一齊來到操場上畫影子,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場面。學生在討論中就已經盼望著畫出自己的影子來看個究竟。影子雖然是極為普通的,但他們就是對這些極為普通的影子沒有太多的關注,更談不上關注自己的影子了。
這一活動中,學生在畫影子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發現:
1.影子與太陽分別在人(物體)的兩側。
2.影子的底端是與人(物體)相連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著彩色的衣服也一樣)。
4.影子比人長(注:早上9點鐘)
在獲得這些發現的同時,他們學會了合作,懂得:有時候,一個人是很難完成任務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畫出自己的影子。
過程:
1.出發之前,告訴學生將干什么。
2.發給學生每人一支粉筆,和學生一起到操場上畫影子。
3.畫影子的同時把腳印也要畫出來,并且把名字寫在影子里。
4.記住自己站的姿勢。
5.讓學生觀察此時太陽在哪邊,影子和太陽的方向。現場的觀察更具有說服力,也為下面的研討打下基礎。
6.畫好之后,領取新任務。
[評析:還有什么比畫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們呢。畫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讓學生留下影子的痕跡,為再一次觀察影子埋下伏筆,便于比較。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有了感受,經歷了一次趣味性地動手做的活動,有所發現。注意:這是他自己的發現。]
(二)畫其它物體的影子
此時,學生還沉浸在畫影子的樂趣之中,再讓學生畫其它物體的影子,讓他們找一找,操場上還有哪些物體有影子,把他們的影子畫出來。如有難畫的,只要求畫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緣的一條線也行。
學生在畫其它物體影子的同時,他們會:
1.尋找:哪些物體有影子?認識到,并不是有了物體就有影子,在沒有光線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體影子里的物體就沒有影子。
2.觀察:這些影子是什么樣的,和物體本身的形狀有沒有什么聯系。
3.比較:這些影子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
哪個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個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交流:你畫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發現?哪些比較有意思或是比較特殊?
(三)制作簡易日影儀,畫影子
教師講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紙的中間畫一個“”或“”記號,把橡皮泥捏成底盤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紙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教師示范畫影子的方法:按東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儀平放好,準確的方位要用指南針測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記號,同時記下測定影子的時間。
過程:
1.分發學生材料。
2.學生制作簡易日影儀。
3.操作記錄桿影。
(說明: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詳盡地說明操作的方法,因為這是教會學生科學地學習方法,要求擺放日影儀時,一定要用指南針測準方位,確保科學性)
三、猜想影子的變化
組織學生圍坐一圈,老師參與其中。
猜想:過一段時間,影子還會是原來的樣子嗎?
學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會動。然而僅僅到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接著讓學生猜想影子會怎么動?朝哪個方向動?為什么要朝那個方向動?除了方向變化,還有什么變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請他們說說為什么這樣猜測――意在向學生滲透:猜測也應是有根據的。以此培養學生根本已有經驗對未來事物做出較準確預測的能力。
[評析:猜測是由問題到實踐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這種猜測,對于科學發現,科學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學”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著科學探究的方向,為了這個方向而去收集事實,分析整理事實,去驗證它,修正它。學生作出猜想后,無需教師布置任務,相信他們肯定會再次觀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學生再次觀察影子,交流討論
1.教師提問:影子真的會像你們所說的那樣變化嗎?
2.學生再次觀察影子。
他們會驚奇地發現,站在自己的腳印上,影子和原先畫的不一樣了,特別是那些固定的物體的影子,變化很明顯。
3.交流討論:
(1)有什么發現?說明什么?
(2)這些發現和你剛才猜想的一樣嗎?
(3)再過一段時間,這些影子又會有什么變化?
五、觀測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記錄日影儀上的影子。
1.猜想:到了下午,這些影子又會怎樣呢?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變化的?
2.討論:怎樣證明你的猜想是對的呢?
3.觀測記錄:
在觀察記錄之前,讓學生討論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儀要嚴格按著方位放。
畫圖或記錄時,一定要記下時間。
看太陽時,要隔著一層東西看,防止灼傷眼睛。
(1)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的日影儀上的影子。
(2)觀察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選參照物觀察畫圖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張大紙上剪上一排排的圓,然后側立在面前看太陽,把太陽所在的圓記錄下來,最后拓印在紙上,就是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圖)
教師指導學生要選好觀察的參照物體。
六、分析整理日影儀上的影長記錄以及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觀測記錄
1.整理日影儀上的數據
(1)量出桿影的長度
(2)交流發現
比較桿影,有什么發現?
(什么時候最長?什么時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樣?)
2.分析交流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
(1)選擇學生的記錄圖展示,觀察太陽的運動模式。
(2)討論:太陽在天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方向、高度)
3.討論:太陽高度和影長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七、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以及影子的變化
(課前學生從家里帶來手電)
教師提問:你能用實驗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以及影子的變化嗎?
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可以用手電模擬太陽,控制太陽的運動,觀察手電下物體的影子)
八、總結
學習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獲?
小學四年級科學課教案5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在“做科學”中培養科學情感和態度。
2、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能力目標
1、學會制作地球儀,培養學生的動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養學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2、通過制作地球儀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識。
教學重點:
通過制作地球儀,觀察體驗地球的基本知識。
教學難點:
觀察和發現地球儀的基本特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視頻:地球各種自然現象
談話:關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
講述: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地球
二、提出探究問題
1、講述:剛才同學們提出了很多有關地球的問題,那現在我們就來了解地球是什么樣的?
2、學生猜測地球的模樣。
3、講述:古代人對地球是怎樣認識的呢?
(CAI: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4、討論: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科學技術如何發揮作用的?
5、教師小結:科學技術對人類認識地球的作用
三、制作地球儀,發現地球的基本特點。
1、談話:要更清楚直觀的了解地球的知識,你覺得有哪些方法?
2、觀察地球儀,說出自己的發現。(經線、緯線、赤道、地軸)
3、學生制作地球儀
4、比較自制地球模型與地球儀。
5、自評,說出要做什么改進。
四、拓展:收集有關地球的資料
1、談話:你還有哪些途徑獲得地球的知識?
2、把收集到地球資料整理制作成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