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教案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共性和知識有所不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教案1
一、激發興趣,引入正題
教師:小朋友,你們誰家有電話呢?請舉手。
(十幾位小朋友舉起了手)
教師:誰打過電話?請說說你是怎么打電話的好嗎?下面請打過電話的小朋友告訴大家,希望大家注意聽。
二、初步了解打電話的知識
教師:請王淳小朋友先講。
學生1:那天,我大舅來電話,找我媽有事,媽媽跟大舅說話后,我對媽媽說:“媽媽,我也跟大舅說幾句話好嗎?”媽媽把話筒給了我。我拿到話筒放在耳邊,就聽到大舅的說話聲,“你是淳淳嗎?”我高興地說:“是我。”“你要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過年我就獎勵你。”我說:“我記住了?!?/p>
教師:誰還能說一說?
學生2:星期天,我正在做作業,電話鈴聲響了,是爸爸來電話了。囑咐我在家聽媽媽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
學生3:我看見媽媽跟我小姨通電話。媽媽先撥通了號碼,然后拿起話筒:“喂,你是秀麗嗎?請你有時間到我家來玩吧!”小姨說:“姐姐,下星期天,我一定去。再見!”“再見!”
(踴躍發言的一個接著一個……)
教師:剛才,小朋友們說得很好。那么,打電話應注意什么呢?請你們認真聽講。
三、創設情景,讓學生嘗試打電話的樂趣
教師:小朋友,今天我們跟誰玩電話游戲呢?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更不是給叔叔阿姨,而是給你的好朋友小亮打電話。為什么要打電話呢?因為今天是小亮的生日,你要通過電話來表達對好朋友小亮生日快樂的祝愿。請小朋友記住,通話時要熱情大方,用禮貌語言,并且語言要簡潔明了。講話時要面帶微笑,聲音不要過高。不要忘了開頭問好,結束說再見。
小朋友,打電話時注意的問題,記住了嗎?
學生:(齊)記住了。
教師:好,下面我們來玩打電話的游戲。
四、模擬表演,嘗試成功的喜悅
教師:小朋友們請觀看王淳和王健的表演。
(王淳表演小亮,王健表演小亮的朋友)
學生:王健拿起話筒用手比劃一下,表示撥通了電話。
“喂,你好!我是你的好朋友,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向你表示祝賀,祝你學習進步!”
“謝謝你!”
“再見!”
“再見!”
(教室里響起了掌聲。頓時,教室里熱鬧非凡)
“喂,你是小亮嗎?”
“我就是?!?/p>
“今天是你的生日,在你過生日的日子里,我代表我們全組的同學向你表示祝賀!”
“謝謝!”
“不客氣!”
“再見!”
“再見!”
(參加表演的一對接一對,小朋友們真正陶醉了??墒峭醪试菩∨笥咽冀K未敢向前參與,在老師的示意和鼓勵下,王彩云終于拿起了話筒。開始說話不連貫,心情有些緊張,經老師的一再鼓勵,她才大膽地與好朋友小亮通了電話。全體師生為她鼓掌,加油。)
(課后,小朋友們深有體會地說:“老師,這節課,我玩得真開心哪!”)
析
本節課,教師的角色已發生變化,由教授者轉變成為學習的合作者。這一探討,有相當的積極意義,應大力提倡。學生也由聽課者轉變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課堂上的主人。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自己的親身體驗。教師由灌輸變為指導,學生由認真聽變為自己動手。這堂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運用,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創設了廣闊的空間。同時,這堂課也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主導者。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教案2
【活動目的】
1、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2、使學生知道回收垃圾、變廢為寶對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培養垃圾回收意識,自學進行垃圾分類。
3、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垃圾處理的方法,并能自主設計更多的處理方法。
4、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辨別分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其創新、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錄相、口香糖
【活動時間】
1課時
【活動過程】
一、看一看
觀看錄相:參觀廢紙加工廠,明白回收一噸廢紙并把它加工成紙的意義非同小可:把一噸廢紙加工成再生紙比生產一噸紙可節約用水100噸,減少水污染35%,少砍大樹17棵,制成再生紙800千克。
二、查一查
引導學生走出校門,進行社會調查,到圖書館去查找資料,了解垃圾處理的基本方式。
三、說一說:研究垃圾的處理辦法:
1、提問:那么如何來處理這些垃圾呢?
2、分組討論,并設計處理垃圾的方案,由組長負責寫下來。
3、全班交流:比一比,哪組的方案最科學合理?
4、上網了解世界上對垃圾的處理辦法。
1)垃圾分類。
垃圾混裝是把垃圾當成廢物,而垃圾分裝是把垃圾當成資源;混裝的垃圾被送到填埋場,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分裝的垃圾被分送到各個回收再造部門,不占用土地;混裝垃圾無論是填埋還是焚燒都會污染土地和大氣,而分裝垃圾則會促進無害化處理;混裝垃圾增加環衛和環保部門的勞作,分裝垃圾只需我們的舉手之勞。
2)垃圾回收。
生活垃圾中,鋁制易拉罐再制鋁,比用鋁土提取鋁少消耗71%的能量,減少95%的空氣污染;廢玻璃再造玻璃,不僅可節約石英砂、純堿、長石粉、煤炭,還可節電,減少大約32%的能量消耗,減少20%的空氣污染和50%的水污染?;厥找粋€玻璃瓶節省的能量,可使燈泡發亮4小時?;厥?噸廢紙能生產好紙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空間,還可以節約一半以上的造紙能源,減少35%的水污染,每張紙至少可以回收兩次。辦公用紙、舊信封信紙、筆記本、書籍、報紙、廣告宣傳紙、貸物包裝紙、紙箱紙盒、紙餐具等在第一次回收后,可再造紙印制成書籍、稿紙、名片、使條紙等。第二次回收后,還可制成衛生紙。
3)垃圾變寶(堆肥、發電等)。
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向社會公布了處理城市垃圾的行動方案。這個方案規定,今后中國的城市垃圾將進行填埋處理,并把垃圾填埋產生的氣體收集起來發電。
4)垃圾填埋。
5)垃圾焚燒。
四、做一做
課上做一做口香糖垃圾的處理實驗,課后到學校和社區宣傳正確的垃圾處理方法。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教案3
活動目的:
讓學生明白自我保護的重要性,知道在家庭中哪些情況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應該怎樣去防范。
活動過程:
1、給學生講述在家庭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傷害事故,提高學生警覺。
2、讀文,明白自己該怎么做
3、交流:
課文中講述了哪些情況?
①燒水時;
②使用高壓鍋時;
③煤氣、燃氣器具的使用;
④不要用濕手觸摸電器;
⑤家人觸電時采用的措施;
⑥使用電風扇、洗衣機時;
⑦不要在居室、和陽臺上追逐打鬧;
⑧不要將鈕扣、珠子、圖釘等東西含在嘴里,說笑吵鬧;
⑨不要拿道具比劃、打鬧;
⑩不要拿飛鏢、棍棒等互相打斗;
4、我們應當時時注意哪些問題?
玩小動物應注意的問題;皮膚出血時的處理;沙子進入眼里的處理;獨自在家時怎么做;發現屋內有效透時:不能按時到家是怎么做;課間活動怎么做;遇到這些情況,我們該怎么做?
5、模擬練習:
集體演示意外發生時應該怎樣做:比如,皮膚出血時的處理、沙子進入眼里的處理、課間活動怎么做……
分組練習。
6、總結:
要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教案4
一、指導思想
一是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為指導,積極探索課程改革新路,著眼于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現狀,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培養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促進辦學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與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開設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責任感;拓展教學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并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為學知識、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臺,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動目的要求
1.增進學生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增強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能力。
(1)走進自然,增進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理解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系。
(2)關心自然環境,自主探究自然問題,具有環保意識;
(3)參與環境保護的活動,增強環境保護能力。
2.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和社區服務,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并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1)走入社會,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理解個體與社會的關系;
(2)關心社會現實,主動探究社會問題,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社區活動,服務社會,發展社會實踐能力;
(3)遵守社會行為規范,養成社會交往能力,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具有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具有自我認識能力,養成負責的生活態度。
(1)反省自我,增進自我認識,確立自信,樹立人生理想,積極進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學會適應社會生活,養成負責的生活態度;
(3)了解與認識現代生產和勞動技術,端正勞動態度,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4.進行課題實驗和課題研究等。在廣泛的調查、采訪和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豐富的各種知識,撰寫實踐性的記錄等。發展主動獲得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養成主動獲得信息的學習習慣和主動探究的態度,發展信息素養、探究能力和創造精神。
(1)學會自主提出問題、制定獲得方案,并組織實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開展問題探究,體驗探究過程,對感興趣的自然問題、社會問題和自我問題進行深度探究;
(4)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形成問題意識,發展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課程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2.知識目標: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親身體驗實踐,開闊視野,了解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社區服務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識。
3.能力目標: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索,分析與處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實踐實證的方法。
4.人格目標:獲得親身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塑造完善的人格,初步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的良好個性品質,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
四、活動措施和注意事項
1.課題的選擇力求從本地資源入手,從培養學生應具備哪些方面的綜合能力進行全盤考慮,要對提出的課題進行反復的論證,在開展活動課之前,要盡可能地激發。
2.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積極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初步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4.注重與其它學科領域的合理整合,提高綜合實踐活動實效。
5.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開發具有學校特色、本地資源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題內容,與教導處、德育處聯手,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
6.努力探索對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活動情況的評價機制,注重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性評價。
7.努力體現學生活動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形成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時間安排 :每周安排1課時
制作動物的標本----千姿百態彩蝶飛
準備階段:
1.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2. 學生準備:
(1) 回憶課外自己在哪些地方見過蝴蝶以及自己對蝴蝶知識的了解。
(2) 課前收集蝴蝶的圖片和標本。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各種蝴蝶的標本和圖片, 了解蝴蝶標本的制作 方法, 了解各種蝴蝶的相關知識。
(2) 培養學生對大自然中蝴蝶的喜愛。
(3) 培養學生收集信息、 整理信息的能力。
(4) 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
教學過程:
(一) 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
1、 課件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種蝴蝶圖片, 師生共同欣賞。
2、 教師導言: 自 古以來, 蝴蝶就是美麗的代名詞, 它的'體態輕盈、 舞姿優雅。 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 在祖國的原野、 溪畔、 山谷和花園, 到處都可以看到許多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為大自 然的春光平添許多景色。 今天, 讓我們一同走進大自 然, 走進蝴蝶的王國。( 出示課題: 千姿百態彩蝶飛)
(二) 探究活動一: 收集蝴蝶的標本和圖片。 (課前收集, 課堂上匯報展示)
1、 聯系實際談談自己對蝴蝶的認識。你在哪兒見過蝴蝶? 蝴蝶有什么特點? 你還知道關于蝴蝶的哪些知識?
2、 介紹自己收集的蝴蝶標本和圖片。蝴蝶的圖片可以從書籍、 明信片、 郵票中收集, 也可以上網去收集。 你還可以走進大自 然, 捕捉美麗的蝴蝶,
把它夾在書頁里, 制作成一個簡易的“蝴蝶標本” 。全班交流: 你收集了哪些蝴蝶的圖片和標本?
3、 了解蝴蝶標本的制作方法。 (出示蝴蝶標本)一些同學帶來了精致的蝴蝶標本, 你知道它是怎樣制作的嗎? (出示制作方法和圖片) 捕捉: 用蚊帳布做一個漏斗狀的捕蟲網。 用網捕捉時動作要輕快, 這樣才能保證被捉的蝴蝶體形完整。 特別注意不要損壞它的觸角。壓制: 把蝴蝶用紙夾住, 用手輕捏頭部使之死亡。 捏時要注意保持體形和各器官完整無缺。 用吸水紙或皺紋紙將蝴蝶腹部的內臟全部擠出( 也可用注射器吸出) 。定型: 將擠去內臟的蝴蝶用大頭針固定在紙板或木板上。 固定時可以保持它展翅飛翔的形狀, 也可以保持它停留在花朵時的靜止形態, 然后放置陰涼通風處風干。入盒: 準備一個紙盒, 在盒蓋中央挖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孔, 用 透明紙或玻璃將這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孔蓋嚴。 在紙盒的底部平放一些脫脂棉花, 買一個樟腦球搗碎, 遍撒在棉花上。 最后將風干的蝴蝶平放在棉花上, 蓋上盒蓋, 標本就完成了。 如果你在盒內放一些風干了的花草, 標本將更富有自 然生態之美。同學們了解了蝴蝶標本的制作方法, 有機會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也來做一只蝴蝶標本。
(三) 活動二:
1 、 同桌合作完成“蝴蝶板報” 。剛才, 大家展示自己的蝴蝶圖片和標本, 現在請同桌兩位同學把圖片和標本匯集起來, 辦一張“蝴蝶板報” 看那兩位同學的板報辦的最好。評一評誰的板報最好
2、 下面, 請每人提供一幅蝴蝶圖片或一個標本, 按下圖粘貼標明蝴蝶名稱、資料來源、 制作者建成我們的“蝴蝶王國” 。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
(四) 作業:
1 、 搜集至少3 個蝴蝶網站。
2、 建一個你自己的“蝴蝶王國” 文件夾, 建立蝴蝶圖片資料庫。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教案5
活動對象:小學三、四、五、六年級
活動背景:為了更好地開展學校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開發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科學知識視野。
設計意圖:由于現在學生所處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太優越,以至于他們除了學習活動之外,很少去接觸和了解其它的知識。設計這樣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并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什么知識,而是想讓他們通過這樣一次活動,去接觸和認識學習活動以外的生活,身心得到愉悅,自我價值得到體驗。
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能認識一些農作物,并能了解有關它們的一些基本知識。
2、能力目標:
(1)學會查找、收集、整理資料。
(2)培養學生觀察、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美化環境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愉悅,經過觀察、動口、動手、動腦之后,自我價值能得到體驗。
(2)通過活動,學生能更加珍惜勞動成果,加深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 活動計劃:
1、調查時間:二周
2、調查內容:各種農作物的名稱、種植時間、成熟時間、營養或用途是否開花、科屬等。
3、調查方式:實地觀察,實地查找有關資料,自主選擇調查對象進行調查。
4、活動成果形式:學生習作、圖畫、歌唱,學生談經歷體驗,心得體會等。
活動準備:
1、每小組準備一本訪察記錄本。
2、聯系一個種植農作物的典型村。
3、教師或有條件的學生可準備照相機或攝像機。 活動過程:
一、田埂漫游,疑團重重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吃的糧食和蔬菜都是誰種植出來的嗎?
生:農民!
師:那你們能說得出哪些農作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