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五年級科學教案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大象版五年級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象版五年級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雨水和徑流會把地表的泥土帶走,使土地受到侵蝕。
侵蝕使地表的地形地貌發生改變。
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用文字、圖畫、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描述實驗中的現象。
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在小組內交流結果和想法。
設計模擬實驗,探究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注自然界的侵蝕現象。
【教學重點】認識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作用。
【教學難點】設計模擬實驗,探究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濕潤、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報紙、塑料薄膜、小鏟子、降雨器(飲料瓶,瓶蓋上扎孔)、水。
教師演示:雨水侵蝕土地的圖片或錄象、介紹實驗操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種經常發生的天氣現象。下雨時,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會不會對土地產生影響?土地會發生什么變化?雨水會發生什么變化?
2、學生討論交流。
3、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這些問題。
二、雨如何影響土地
1、我們先來看兩幅圖。(出示雨水侵蝕土地的圖片)
你能說說你看到的景象嗎?
你平時看到過類似的景象嗎?
你認為出現這樣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擬實驗:下雨。
學生觀察實驗裝置,明白實驗器材所代表的含義。
教師課件出示介紹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學生觀看學習。
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實驗前仔細觀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態;實驗時注意觀察“降雨”過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徑流”的情況,并做記錄;實驗后描述實驗中的現象并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小組交流、匯報。
3、小結、拓展。
雨水會不會影響土地?
教師出示圖片,學生觀察并思考:斜坡上的這許多小細溝是怎樣來的,這許多小細溝中匯集的水流又會怎樣改變地形。
三、影響侵蝕的因素
1、如果我們剛才實驗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長滿樹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結果又會怎樣呢?為什么?
2、學生回答。
3、接下去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影響侵蝕的因素”吧。我們能設計實驗進行研究嗎?
4、學生小組選擇一個研究的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前的討論交流。
5、學生小組嘗試撰寫實驗方案,教師提示這是對比實驗,方案中要注意明確不同條件和相同條件,實驗器材的選用和實驗裝置的設計。
四、課外拓展活動
還有什么影響侵蝕的因素呢?希望你們課后能繼續觀察與研究。
大象版五年級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
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
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為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去掉上部的透明飲料瓶、鑷子、小棍、水、牙簽等。
教師演示:有關圖片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整塊的巖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又是怎樣變成土壤的呢?
2、學生猜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吧!
1、觀察新鮮濕潤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土倒在紙上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觀察?我們觀察到了什么?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2、觀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資料閱讀:根據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這些統稱為巖石的微粒。沙礫(小石子)直徑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
圖片或課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礫、沙、沙粉和黏土顆粒。
3、觀察土壤的沉積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么?
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么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著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順序?再做一次驗證自己的想法。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4、延伸、小結。
土壤里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物質嗎?(腐殖質、鹽分)
現在我們能解釋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三、土壤和生命
1、討論。
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怎么解釋這一觀點?說說自己的理由,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圖片和文字資料,教師講解,學生閱讀學習。
3、說說土壤和人類的關系。
4、小結。
四、課外拓展活動
閱讀高士其的詩歌《我們的土壤媽媽》。
大象版五年級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合作用下會發生風化現象。
風化作用會改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這種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
過程與方法:
根據巖石變化的特點,嘗試推測巖石變化的原因。
做冷熱變化、流水、植物等對巖石影響的模擬實驗來驗證推測。
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想象并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來描述實驗中的現象,用流程圖或圖畫表示巖石風化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過程與方法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賞自然界巖石變化形成的景觀,獲得美的體驗。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斷變化著的觀點。
【教學重點】通過模擬實驗,驗證冷熱變化、流水、植物等對巖石的影響。
【教學難點】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想象并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小的巖石塊、酒精燈、鑷子、燒杯、水、帶蓋塑料瓶、碎磚塊。
教師演示:有關巖石風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圖片或錄象資料、植物根對巖石影響的實驗裝置和結果(提前準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巖石都很堅硬,除非我們用錘子敲,否則它們不會輕易破碎、斷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巖石都布滿了裂縫,山腳下往往堆著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灘上的巖石都是圓圓的很光滑。我們看到過這樣的情景嗎?能解釋這是怎么回事嗎?
2、學生猜測引起巖石模樣發生變化的原因。
二、探索巖石變化的原因
根據學生的猜測來選擇實驗。
1、冷和熱的作用。
⑴猜測用酒精燈加熱巖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溫度的變化對巖石的作用),巖石會發生什么變化。
⑵學生分小組實驗活動:冷熱對巖石的影響。
⑶有什么現象產生?
⑷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猜測將幾塊巖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劇烈晃動,巖石會有什么變化。
⑵學生分小組實驗活動:水的沖刷對巖石的影響。
⑶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⑷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演示實驗:向杯內倒入石膏糊,撒上幾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將結成塊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盤子。
⑵出示豌豆發芽后的石膏(提早準備的)。
⑶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⑷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4、小結,延伸。
⑴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
⑵現在我們能夠解釋山上的巖石為什么布滿了裂縫,山腳下為什么堆滿了碎石了嗎?
⑶我們能描述巖石風化的過程嗎?
⑷推測一下這些碎石再繼續變化,會成什么樣呢?
三、風化作用改變了地形地貌
1、巖石的風化改變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許多美麗的景觀,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關圖片和資料,師生共同欣賞分析成因。
四、課外拓展活動
我們的家鄉有沒有特殊的地質景觀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請課后好好去搜索調查一下吧!
大象版五年級科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過程與方法:
閱讀資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樣改變地形地貌的。
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著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它們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教學難點】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著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塊、彩色筆等。
教師演示:火山和地震對地形地貌影響的圖片或課件、反映地殼板塊運動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發生變化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嗎?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嗎?
2、師生共同交流收集來的關于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書本上的三個相關事例。
3、通過剛才的交流和學習,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火山和地震會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發生變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
1、教師介紹。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我們知道,地球內部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嗎?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就越來越高,壓力也越來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質就像一鍋煮熱的粥,在不斷的運動,驅動地球的表層運動,造成地球表層的變化。
2、學生閱讀資料。
許多科學家認為,組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后來地球內部運動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幾塊,形成了現在的大陸板塊。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熱粥上的柚皮塊,這些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分離、平移,從而導致地表的巨大變化。如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還會引發火山爆發、地震、海嘯等。
3、教師課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塊,以及六大板塊間的相互碰撞、分離、平移等運動方式。
4、指導學生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
實驗一:幾塊不同顏色的毛巾折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毛巾的兩端向中間擠壓。模擬板塊的擠壓會形成褶皺。
實驗二:幾塊不同顏色的橡皮泥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兩端往外拉,橡皮泥斷裂。模擬巖層斷裂和錯位。
實驗三:一塊長方形泡沫塑料塊,側面染出不同的層次表示地層,在上面畫出一條河,然后從中間斜著切開。模擬兩塊巖層的上下錯動、水平錯動等不同的錯位方式。
5、小結。
四、總結延伸
1、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殼運動的結果。
2、地殼內部的運動能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有的猶如火山、地震一樣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般緩慢而令人難以察覺。
3、地球內部的運動能引起地形地貌發生改變,但還有另外一種緩慢的,在短期內難以察覺的力,也在影響著地形地貌的變化。那就是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們是怎樣影響著地球表面的呢?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進行探究。
五、課后活動
注意繼續收集并和同學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關資料。
大象版五年級科學教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峽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
過程與方法:
觀察描述常見地形的特點。
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脈、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對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興趣,能自覺關注和收集相關的信息。
【教學重點】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難點】從地形圖中發現整個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點,知道并描述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學生事先準備一些自己去過的地方的風景照片,有條件的學校為每組學生準備一份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
教師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圖片或課件,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家鄉地形圖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教師用課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問: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從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嗎?你能說說它的地形特點嗎?學生回答,教師適當糾正并補充介紹地形特點。
2、你去過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來介紹一下呢?你可以說說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點,地形是怎樣的。
二、我們看到過的地形
1、學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紹該地方,注意說清楚地形地貌的類型,能簡單描述其特點。
2、教師補充介紹。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補充介紹,結合學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關圖片和課件,介紹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平原: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
高原:面積很大,地形開闊,周圍以明顯的陡坡為界;
山地: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
盆地: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
……
3、了解家鄉的地形。
我們的家鄉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出示家鄉地形的照片或課件,學生回答后補充介紹,并填表板書。
地名
地形
特點
4、小組交流,統計地形。
學生自己帶來的照片在組內交流,說出地形地貌的類型,簡單描述其特點,整理并做好地形統計記錄,完成上面表格。
5、匯報、小結。
三、觀察地形圖
1、引入。
剛才我們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幾張照片可以反映出我們整個家鄉的以及整個國家的地形嗎?我想光憑我們的照片是很難了解清楚的。整個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樣的呢?所以,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件禮物。請看!(教師出示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家鄉地形圖)希望在它們的幫助下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師板書課題: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觀察地形圖。
這三張地形圖雖然范圍不一樣,可是它們卻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你發現了嗎?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顏色所代表的意思嗎?
學生觀察并回答。
3、教師補充介紹地形圖的相關知識。
地形圖,是普通地圖的一種,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種正射投影圖。它用符號和顏色來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圖上都有比例尺和圖例。如深淺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別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終年積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淺不同的藍色表示各種深度的海洋……
4、小組觀察地形圖
從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請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世界地形圖和中國地形圖,交流并注意記錄從地形圖中獲得的信息。
5、匯報、小結。
四、拓展延伸
1、關于地球的表面,我們還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討論。
2、小結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發生變化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
五、課后活動
收集有關地形地貌發生變化,特別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變化的資料,是文字加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