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從實際出發,要充分考慮從實際需要出發,要考慮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該簡就簡,該繁就繁,要簡繁得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過程與方法:
安裝用重力拉動的小車;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系的實驗;用實驗數據驗證自己的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注重獲取證據,用證據來證明觀點。
【教學重點】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系的實驗。
【教學難點】用實驗數據驗證推測。
【教學準備】實驗小車一輛、粗線一根、掛鐵墊圈的小鉤子一個、鐵墊圈若干、秒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小車,提問:你有哪些方法讓這輛小車動起來?
(推、用繩子拉??????)
2、揭題:那我們今天就來研究研究用繩子拉的小車,
板書:我們的小纜車
二、安裝小纜車
1、提問:要把這輛小車改裝成小纜車,能改裝嗎?
說說看怎么改?
2、學生動手操作:將粗線綁在小車上。
3、提問:這樣的小纜車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動?
4、提問:請你仔細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嗎?說說為什么。
5、學生交流討論:在繩子上掛重物,讓重物拉動小車。
6、出示掛鐵墊片的鉤子和墊片,讓學生安裝小車。
三、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關系
1、提問:剛才大家在用墊圈的力量拉動小車,發現用了幾個墊圈可以拉動小車?
學生說出不同的個數
2、很多小組的數據都不一樣,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問題。
3、學生交流討論:①可能每個墊圈有點差別。②放墊圈要一個一個放上去,直到小車動起來為止。
4、學生實驗,獲得數據。
5、提問:剛才我們已經用實驗獲得了數據,知道用多少個墊圈的力能使小車動起來,那你認為拉力的大小和小車運動有什么樣的關系,如何用實驗證明?
學生交流討論,推測:拉力越大,小車的運動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的運動速度越慢
提示:(1)、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每次實驗都要從起點開始,終點結束
(2)、每次多個多個增加墊圈,觀察和記錄小車的運動是怎樣變化的。
6、指導學生看71頁記錄表
7、學生實驗
8、交流匯報
四、小結
1、拉力越大小車運動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運動的速度越慢
2、要獲得準確的數據需要多次重復實驗。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彈力是物體形狀改變產生的要恢復原來形狀動力;橡皮筋的彈力越大,作用時間越長,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
過程與方法:用橡皮筋給小車安裝動力;做橡皮筋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認真實驗、收集數據、進行解釋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做橡皮筋的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
【教學難點】數據的整理和解釋
【教學準備】實驗用小車一輛、細橡皮筋幾根、細線、測量距離的繩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小車,提問:在前面的課中,我們是用哪種力使小車運動起來的?
2、除了用拉力,我們還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車動起來呢?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動力的小車
板書:用橡皮筋作動力
二、給小車安裝橡皮筋
1、提問:那我們如何把橡皮筋作為小車的動力呢?
學生討論
2、出示小車安裝的示意圖,學生根據示意圖安裝
3、調試橡筋動力小車
三、橡皮經纏繞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
1、發現問題。
引導:每個小組的橡筋動力小車都裝好了嗎?下面就用你們的小車來一個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小車跑的最遠。
學生比賽
2、交流討論,發現問題
(1)、起點、終點不固定
(2)、橡皮筋繞斷了
(3)、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多的跑的遠
3、實驗驗證
指導學生看書本73頁的記錄表,并開始實驗
4、解釋說明
提問:為什么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多,小車跑得遠呢?
(1)學生解釋
(2)實驗:橡皮筋的力怎樣產生。
(3)出示彈力的概念,書本74頁。
四.小結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河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沖力。
過程與方法:組裝氣球小車和研究小車的反沖運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難的積極態度。
【教學重點】研究小車的反沖運動。
【教學難點】對小車反沖運動的解釋。
【教學準備】小車反沖運動實驗套材、長線一根、噴氣式飛機等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玩氣球,教師把吹足氣的氣球放開,氣球會飛走,
引#教案# 導語:玩過嗎?請你也來這樣玩一玩,想一想氣球為什么會飛出去。
2、學生實驗、解釋。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這樣的現象?
3、揭題:能不能把這種力來驅動小車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二、安裝小車
1、交流討論安裝方法。
2、出示小車安裝示意圖
3、學生動手操作。
三、用氣球驅動小車
1、調試小車。
2、測量小車能行駛多遠。
(1)討論測量方法
(2)測量
3、提問:如何讓小車行駛得更遠?說說為什么?
4、實驗。
5、出示反沖力的概念。
6、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沖力?
(1)學生匯報
(2)出示噴氣式飛機、火箭的圖片
四、小結
1、提問:怎樣才能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
2、提問:怎樣才能讓小車運動得更快?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峽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
過程與方法:
觀察描述常見地形的特點。
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脈、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對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興趣,能自覺關注和收集相關的信息。
【教學重點】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難點】從地形圖中發現整個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點,知道并描述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學生事先準備一些自己去過的地方的風景照片,有條件的學校為每組學生準備一份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
教師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圖片或課件,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家鄉地形圖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教師用課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問: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從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嗎?你能說說它的地形特點嗎?學生回答,教師適當糾正并補充介紹地形特點。
2、你去過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來介紹一下呢?你可以說說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點,地形是怎樣的。
二、我們看到過的地形
1、學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紹該地方,注意說清楚地形地貌的類型,能簡單描述其特點。
2、教師補充介紹。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補充介紹,結合學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關圖片和課件,介紹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平原: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
高原:面積很大,地形開闊,周圍以明顯的陡坡為界;
山地: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
盆地: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
……
3、了解家鄉的地形。
我們的家鄉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出示家鄉地形的照片或課件,學生回答后補充介紹,并填表板書。
地名
地形
特點
4、小組交流,統計地形。
學生自己帶來的照片在組內交流,說出地形地貌的類型,簡單描述其特點,整理并做好地形統計記錄,完成上面表格。
5、匯報、小結。
三、觀察地形圖
1、引入。
剛才我們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幾張照片可以反映出我們整個家鄉的以及整個國家的地形嗎?我想光憑我們的照片是很難了解清楚的。整個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樣的呢?所以,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件禮物。請看!(教師出示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家鄉地形圖)希望在它們的幫助下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師板書課題: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觀察地形圖。
這三張地形圖雖然范圍不一樣,可是它們卻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你發現了嗎?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顏色所代表的意思嗎?
學生觀察并回答。
3、教師補充介紹地形圖的相關知識。
地形圖,是普通地圖的一種,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種正射投影圖。它用符號和顏色來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圖上都有比例尺和圖例。如深淺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別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終年積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淺不同的藍色表示各種深度的海洋……
4、小組觀察地形圖
從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請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世界地形圖和中國地形圖,交流并注意記錄從地形圖中獲得的信息。
5、匯報、小結。
四、拓展延伸
1、關于地球的表面,我們還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討論。
2、小結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發生變化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
五、課后活動
收集有關地形地貌發生變化,特別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變化的資料,是文字加圖片。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過程與方法:
閱讀資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樣改變地形地貌的。
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著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它們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教學難點】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著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塊、彩色筆等。
教師演示:火山和地震對地形地貌影響的圖片或課件、反映地殼板塊運動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發生變化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嗎?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嗎?
2、師生共同交流收集來的關于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書本上的三個相關事例。
3、通過剛才的交流和學習,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火山和地震會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發生變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
1、教師介紹。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我們知道,地球內部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嗎?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就越來越高,壓力也越來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質就像一鍋煮熱的粥,在不斷的運動,驅動地球的表層運動,造成地球表層的變化。
2、學生閱讀資料。
許多科學家認為,組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后來地球內部運動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幾塊,形成了現在的大陸板塊。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熱粥上的柚皮塊,這些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分離、平移,從而導致地表的巨大變化。如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還會引發火山爆發、地震、海嘯等。
3、教師課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塊,以及六大板塊間的相互碰撞、分離、平移等運動方式。
4、指導學生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
實驗一:幾塊不同顏色的毛巾折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毛巾的兩端向中間擠壓。模擬板塊的擠壓會形成褶皺。
實驗二:幾塊不同顏色的橡皮泥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兩端往外拉,橡皮泥斷裂。模擬巖層斷裂和錯位。
實驗三:一塊長方形泡沫塑料塊,側面染出不同的層次表示地層,在上面畫出一條河,然后從中間斜著切開。模擬兩塊巖層的上下錯動、水平錯動等不同的錯位方式。
5、小結。
四、總結延伸
1、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殼運動的結果。
2、地殼內部的運動能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有的猶如火山、地震一樣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般緩慢而令人難以察覺。
3、地球內部的運動能引起地形地貌發生改變,但還有另外一種緩慢的,在短期內難以察覺的力,也在影響著地形地貌的變化。那就是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們是怎樣影響著地球表面的呢?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進行探究。
五、課后活動
注意繼續收集并和同學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