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教版高中公開課化學教案
高中化學教師要根據教學所需,有意識地創造趣味實驗,通過趣味實驗的導入,來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教學。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魯教版高中公開課化學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魯教版高中公開課化學教案1
鈉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鈉的物理性質、結構及用途
2.掌握鈉的化學性質、存在和保存方法
3.認識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維方法
4.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化學美
二、教學重點:鈉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用品
學生實驗用品:鈉、酚酞、小刀、鑷子、濾紙、燒杯、玻片、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火柴等
教師演示用品:鈉、酚酞、玻璃鈉柱、錐形瓶、漏斗、導管(帶尖嘴)、大頭針、小燈泡、導線、電源、電極等
四、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引言]在人類已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中,有一類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都為1的活潑金屬,由于它們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強堿,因此,又將它們統稱為堿金屬。
[板書] 第二章 堿金屬
[設問]堿金屬的家庭成員都有哪些呢?(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后回答,并寫出其元素符號)
[過渡]本節課我們就來討論堿金屬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屬——鈉。
[板書] 第一節 鈉
[學生實驗]請用鑷子從你們桌上的試劑瓶中取出一小塊鈉,并用濾紙吸干表面的液體(注意:不可用手接觸),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細觀察新切面的顏色(把切下的一小塊鈉留在玻片上)。
[設問]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鈉的哪些性質?(鈉的新切面呈銀白色,有金屬光澤,能用刀切,說明鈉的硬度小)
[板書]一、鈉的物理性質
顏色狀態硬度熔點密度導電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鈉的樣品。
[演示]鈉的導電性實驗。把電極兩端插入瓶里的金屬鈉中,接通電源,可以發現串聯在線路上的燈泡發亮,提起電極,燈泡熄滅。(說明鈉的導電性很強)
[學生實驗]觀察留在玻片上鈉新切面顏色的變化(鈉表面變暗,失去光澤。)
[設問]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內的鈉能保持光亮的銀白色,而我們剛才切割的鈉卻不能呢?(玻管隔絕空氣,剛切割的鈉卻與空氣充分接觸,說明鈉與空氣中的物質發生了反應)
[板書]二、鈉的化學性質
1.鈉與氧氣等非金屬反應
[講解]Na在常溫下可被空氣中的O2氧化成Na2O,純凈的Na2O是一種白色粉末。
[教師]請大家寫出鈉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物(氧化鈉)的化學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體)
[思考]一塊鈉如久置在空氣中會發生哪些變化?
[教師]下面我們改變鈉與氧氣的反應條件,觀察現象是否同上。
[學生實驗]切一小塊鈉用濾紙吸干表面液體,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
[請一個同學描述所看到的現象,其他同學補充](鈉首先融化成球狀,然后燃燒,產生黃色火焰,生成一種淡黃色固體)
[現象分析]鈉融化成球狀說明什么?(鈉的熔點低)生成淡黃色固體說明在加熱時鈉與氧氣生成了一種與氧化鈉不同的物質,這種物質是過氧化鈉(Na2O2)。
2Na+O2=△=== Na2O2(淡黃色固體)
[思考]根據Na與O2反應生成Na2O和Na2O2的條件,分析比較Na2O與Na2O2的穩定性。
[結論]Na2O2比Na2O穩定。
[講解]鈉與氧氣反應條件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現象,生成了不同的產物。
[設問]鈉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屬單質O2反應外,還能和哪些非金屬單質反應?
(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Na與Cl2的反應)
[講解]另外,鈉還可以和硫單質反應,甚至發生爆炸,生成Na2S。
[過渡]鈉在空氣里很容易燃燒,如果鈉著火,能否用水來滅火?
[實驗]向你們桌上盛水的小燒杯里滴入幾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塊鈉(注意鈉塊只要綠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觸金屬鈉),并蓋上表面皿,觀察發生的現象(浮、熔、游、紅)。
[教師]請大家根據上述實驗現象,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1.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2.鈉為什么會熔化成一個小球?
3.小球為什么會在水面上游動?
4.滴入酚酞后溶液為什么會變色?
5.保存鈉的無色液體是否是水?
[學生討論及回答]
[教師]通過以上實驗及討論結果,請大家歸納出鈉的性質。
[板書]2.鈉與水反應
[講解]由Na與水反應后生成的物質可使酚酞變紅可知,Na與H2O反應生成了堿,那么,反應生成的氣體又是什么呢?
[演示實驗]在錐形瓶中裝滿水和帶有大頭針、漏斗和導管的膠塞做Na與水反應的實驗,并檢驗生成的氣體。
[教師]由實驗現象可知,鈉與水反應還生成了H2。
[板書]2Na+2H2O====2NaOH+H2↑
[投影討論]1.根據以上實驗討論及分析,你覺得鈉的化學活性怎樣?并與初中所學金屬活動順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應中,Na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能否從原子結構方面來說明?
[結論]1.鈉的化學性質非常活潑,與金屬活動順序表相一致。
2.鈉在上述反應中,化合價均由0價變為+1價,這是由于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之故,因此,鈉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具有還原性,是一種強還原劑。
[設問]通過對鈉的性質的討論,并參閱課本有關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投影]1.鈉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態存在?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質中?
2.怎樣保存金屬鈉?為什么要這樣保存?
3.鈉有哪些用途?
[板書]二、鈉的存在及用途
[學生回答,投影并板書]1.鈉在自然界以化合態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質中,由于鈉的性質活潑,所以須密閉保存,少量鈉保存在煤油中。
2.鈉的用途
a.制過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應堆的導熱劑
c.制稀有金屬如Ti、Ta、Ni等
d.制高壓鈉燈
[小結]鈉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存在,有著廣泛的用途。
[布置作業]
1.鈉能否和CuSO4溶液發生置換反應?說出理由。
2.鈉著火以后能否用水來滅火?
3.試分析鈉在空氣中久置所發生的變化及現象。
魯教版高中公開課化學教案2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學會通過比較、歸納等對物質分類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類依據、化合物的分類依據,并認識分類是可以逐級進行的
3、學會用觀察、實驗手段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歸納、概括、分類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4、通過對物質的分類,體驗分類在化學研究和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5、發展學習科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喜悅,感受科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教學重難點
物質的分類方法
教學過程
新設計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當你進入書店時,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書,書店中除了指示的標志之外,書店的分類給予我們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現在你能把第一組的同學按照你的標準進行分類?
學生討論,以兩人為一組,談談自己的一種分類方法及分類結果
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1:根據有沒有戴眼鏡的將學生分為戴眼鏡學生和不戴眼鏡學生學生2:根據性別將學生分為男同學和女同學……
教師對學生的陳述進行小結,得出結論:
1.分類必須有明確的標準
2.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學生3:根據學生是否戴眼鏡對男、女生進行分類。
學生4:根據學生的身高進一步分類……
教師對學生的陳述進行小結,得出另一種結論:
3.分類是可以逐級進行的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運用到分類?根據你的猜想,你認為分類的關鍵點是什么,它有哪些意義?
生答,教師出示圖,并進行說明意義
活動2【講授】新課教學
教師: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中不自覺地運用分類法對我們身邊的各種物質、用品進行分類。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同樣要研究不同物質性質,同樣也要進行分類,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二章第4節物質的分類。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們已知的物質有1000多萬種,它們的性質各異,為了更好地研究和識別它們,我們也要對它們進行分門別類。展示:氯化鈉、硫酸、氧氣、醋酸、氯氣、氧化鎂、高錳酸鉀
問題:物質分類的方法很多,如何對這些物質進行分類,請同學們利用自己的方法將這些物質分類,并將分類的標準及分類的結果寫在單子上,進行展示。
學生活動:對這些物質進行分類,并將學生分類的結果展示在實物展示臺上,學生進行匯報,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說明:在這個活動期間,學生肯定會出現把物質分類進行到底的情況,教師在此可以給充分的肯定,這樣可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還有其它分類方法嗎?你認為哪種方法更科學?
學生思考:略
教師:物質的用途是由性質決定,而物質的性質是由物質的組成的所決定的,所以科學上的分類標準是物質的組成。
活動:請你寫出這幾種物質的化學式,并根據以往學過的知識,對這幾種物質進行歸類。
學生活動:寫出這些物質的化學式,并讓學生講講這些物質歸屬于哪類物質?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幾種物質的概念
純凈物和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單質中有金屬和非金屬、氧化物
教師:你能對應這些概念對寫出的這些物質進行正確歸類
學生歸類:略
教師:其實對化合物的分類還可以進一步,現在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中氧化物的分類和化合物的分類,討論:
(1)請你說說氧化物可以分成哪兩類?
(2)無機物和有機物在組成上的不同點是什么?
(3)有機物有哪些相似的組成和性質?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說明:
1.兩者在組成上的不同點:無機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有機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鹽等除外,因其性質與無機物相似,在分類上仍把它們歸為無機物)
2.有機化合物的相似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質:大多能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燒時會有黑色的碳產生;大多數難溶于水。
學生活動:請你把剛才的物質歸類進行修正,并根據你的學習成果把下列這些物質進行分類。
水、酒精、石蠟、面粉、食鹽、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氣、汽油等。
活動3【活動】小結
學生小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并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回顧,要求將物質之間的分類寫成一個圖表進行總結。
活動4【練習】當堂作業
完成課本57頁練習1(寫出物質化學式及注明物質的類別)
魯教版高中公開課化學教案3
原電池
一、探究目標
體驗化學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探究過程
二、探究重點
初步認識原電池概念、原理、組成及應用。
三、探究難點
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四、教學過程
【引入】
電能是現代社會中應用最廣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種二次能源,又稱電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電腦、手機、相機、攝像機……這一切都依賴于電池的應用。那么,電池是怎樣把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呢?我們這節課來一起復習一下有關原電池的相關內容。
【板書】§4.1 原電池
一、原電池實驗探究
講:銅片、鋅片、硫酸都是同學們很熟悉的物質,利用這三種物質我們再現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留給我們的歷史閃光點!
【實驗探究】(銅鋅原電池)
實 驗 步 驟 現 象
1、鋅片插入稀硫酸
2、銅片插入稀硫酸
3、鋅片和銅片上端連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問題探究】
1、鋅片和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現象發生?
2、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現象又怎樣?為什么?
3、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溶液中c (H+)如何變化?
4、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反應式怎樣書寫?
5、電子流動的方向如何?
講:我們發現檢流計指針偏轉,說明產生了電流,這樣的裝置架起了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橋梁,這就是生活中提供電能的所有電池的開山鼻祖----原電池。
【板書】(1)原電池概念: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叫做原電池。
問:在原電池裝置中只能發生怎樣的化學變化?
學生: Zn+2H+=Zn2++H2↑
講:為什么會產生電流呢?
答:其實鋅和稀硫酸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有電子的轉移,但氧化劑和還原劑熱運動相遇發生有效碰撞電子轉移時,由于分子熱運動無一定的方向,因此電子轉移不會形成電流,而通常以熱能的形式表現出來,激烈的時候還伴隨有光、聲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顯然從理論上講,一個能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若能設法使氧化與還原分開進行,讓電子的不規則轉移變成定向移動,便能形成電流。所以原電池的實質就是將氧化還原的電子轉移變成電子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實質:將一定的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子轉移變成電子的定向移動。即將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形式釋放。
問:那么這個過程是怎樣實現的呢?我們來看原電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負氧正還)
問:在鋅銅原電池中哪種物質失電子?哪種物質得到電子?
學生:活潑金屬鋅失電子,氫離子得到電子
問:導線上有電流產生,即有電子的定向移動,那么電子從鋅流向銅,還是銅流向鋅?
學生:鋅流向銅
講:當銅上有電子富集時,又是誰得到了電子?
學生:溶液中的氫離子
講:整個放電過程是:鋅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銅流回原電池,形成電流,同時氫離子在正極上得到電子放出氫氣,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銅片上產生了氣泡的原因。
講:我們知道電流的方向和電子運動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電流的方向是從銅到鋅,在電學上我們知道電流是從正極流向負極的,所以,鋅銅原電池中,正負極分別是什么?
學生:負極(Zn) 正極(Cu)
實驗:我們用干電池驗證一下我們分析的正負極是否正確!
講:我們一般用離子反應方程式表示原電池正負極的工作原理,又叫電極方程式或電極反應。一般先寫負極,所以可表示為:
負極(Zn):Zn-2e=Zn2+ (氧化)
正極(Cu):2H++2e=H2↑(還原)
講:其中負極上發生的是氧化反應,正極上發生的是還原反應,即負氧正還。
注意:電極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負極和電極材料 ②滿足所有守衡
總反應是:Zn+2H+=Zn2++H2↑
講:原來一個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通過一定的裝置讓氧化劑和還原劑不規則的電子轉移變成電子的定向移動就形成了原電池。
轉折:可以看出一個完整的原電池包括正負兩個電極和電解質溶液,及導線。那么銅鋅原電池中的正負極和硫酸電解質能否換成其他的物質呢?
學生:當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電池。
過渡:也就是構成原電池要具備怎樣的條件?
二、原電池的構成條件
1、活潑性不同的兩電極
2、電解質溶液
3、形成閉合回路(導線連接或直接接觸且電極插入電解質溶液
4、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本質條件)
思考:鋅銅原電池的正負極可換成哪些物質?保證鋅銅原電池原理不變,正負極可換成哪些物質?( C、Fe、 Sn、 Pb、 Ag、 Pt、 Au等)
問:鋅銅原電池中硫酸能換成硫酸鈉嗎?
判斷是否構成原電池,是的寫出原電池原理。
(1)鎂鋁/硫酸;鋁碳/氫氧化鈉;鋅碳/硝酸銀 ;鐵銅在硫酸中短路;鋅銅/水;鋅鐵/乙醇;硅碳/氫氧化鈉
(2)[鋅銅/硫酸(無導線);碳碳/氫氧化鈉] 若一個碳棒產生氣體11.2升,另一個產生氣體5.6升,判斷原電池正負極并求鋅片溶解了多少克?設原硫酸的濃度是1mol/L,體積為3L,求此時氫離子濃度。
(3)銀圈和鐵圈用細線連在一起懸在水中,滴入硫酸銅,問是否平衡?(銀圈下沉)
(4)Zn/ZnSO4//Cu/CuSO4鹽橋(充滿用飽和氯化鈉浸泡的瓊脂)
(5)鐵和銅一起用導線相連插入濃硝酸中
鎂和鋁一起用導線相連插入氫氧化鈉中
思考:如何根據氧化還原反應原理來設計原電池呢?
請將氧化還原反應 Zn + Cu2+ = Cu + Zn2+設計成電池:
此電池的優點:能產生持續、穩定的電流。
其中,用到了鹽橋
什么是鹽橋?
鹽橋中裝有飽和的KCl溶液和瓊脂制成的膠凍,膠凍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鹽橋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連接的兩溶液保持電中性,否則鋅鹽溶液會由于鋅溶解成為Zn2+而帶上正電,銅鹽溶液會由于銅的析出減少了Cu2+而帶上了負電。
鹽橋保障了電子通過外電路從鋅到銅的不斷轉移,使鋅的溶解和銅的析出過程得以繼續進行。
導線的作用是傳遞電子,溝通外電路。而鹽橋的作用則是溝通內電路。
三、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正極反應:得到電子 (還原反應)
負極反應:失去電子 (氧化反應)
總反應:正極反應+負極反應
想一想:如何書寫復雜反應的電極反應式?
較繁電極反應式=總反應式-簡單電極反應式
例:熔融鹽燃料電池具有高的放電效率,因而受到重視,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鹽混合物作電解質,CO為負極燃氣,空氣與CO2的混合氣為正極助燃氣,已制得在6500C下工作的燃料電池,試完成有關的電極反應式:
? 負極反應式為:2CO+2CO32--4e-=4CO2
正極反應式為:2CO2+O2+4e-=2CO32-
電池總反應式:2CO+O2=2CO2
四、原電池中的幾個判斷
1.正極負極的判斷:
正極:活潑的一極 負極:不活潑的一極
思考:這方法一定正確嗎?
2.電流方向與電子流向的判斷
電流方向:正→負 電子流向:負→正
電解質溶液中離子運動方向的判斷
陽離子:向正極區移動 陰離子:向負極區移動
魯教版高中公開課化學教案4
【課程目標】
1、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原電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后,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學情分析】
中學生對“電”的內容的認識不僅來源于生活經驗,而且來源于學科學習。在生活經驗方面,不僅接觸了火力發電(或水利發電),而且接觸了干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接觸了摩擦起電,而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于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內容),因此對電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內容。這些經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的學習做了知識、能力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一,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后續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學生在第一節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系,本節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即電能,由于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2)通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2)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對比、歸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大意義,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2)通過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魯教版高中公開課化學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掌握酯化反應的原理、實驗操作及相關問題,進一步理解可逆反應、催化作用。
能力培養:培養學生用已知條件設計實驗及觀察、描述、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分析歸納、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科學品質:通過設計實驗、動手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求實、探索、創新、合作的優良品質。
科學方法:介紹同位素示蹤法在化學研究中的使用,通過酯化反應過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宏觀到微觀、從實踐到理論的科學思維方法。
教學方法:研究探索式,輔以多媒體動畫演示。
課時安排:第1課時:乙酸的性質及酯化反應實驗(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質部分)
第2課時:酯化反應問題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過渡】我國是一個酒的國度,五糧液享譽海內外,國酒茅臺香飄萬里。“酒是越陳越香”。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嗎?
【板書】乙酸的酯化反應
【學生實驗】乙酸乙酯的制取:學生分三組做如下實驗,實驗結束后,互相比較所獲得產物的量。
第一組: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圖3-16連接好裝置,用酒精燈緩慢加熱,將產生的蒸氣經導管通到盛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接受試管的液面上,觀察現象。
第二組: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邊振蕩邊慢慢加入2mL濃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圖3-16連接好裝置,用酒精燈緩慢加熱,將產生的蒸氣經導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試管的液面上,觀察現象。
第三組: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邊振蕩邊慢慢加入2mL濃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圖3-16連接好裝置,用酒精燈緩慢加熱,將產生的蒸氣經導管通到盛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接受試管的液面上,觀察現象。
強調:①試劑的添加順序;
②導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試管液面以下;
③加熱開始要緩慢。
【師】問題①: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邊振蕩邊慢慢加入濃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當于濃硫酸的稀釋,乙醇和濃硫酸相混會瞬間產生大量的熱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濃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濃硫酸中,熱量會使得容器中的液體沸騰飛濺,可能燙傷操作者。
【師】問題②:導管末端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試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熱不均勻,使溶液倒吸。
【追問】除了采用這樣一種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裝置還有哪些其它改進方法?
【生】可以將吸收裝置改為導管連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師】問題③:為什么剛開始加熱時要緩慢?
【生】防止反應物還未來得及反應即被加熱蒸餾出來,造成反應物的損失。
【師】所以此裝置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簡易的蒸餾裝置,那么,裝置的哪一部分相當于蒸餾燒瓶?哪一部分相當于冷凝管?
【生】作為反應容器的試管相當于蒸餾燒瓶,導管相當于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卻而是用空氣冷卻。
【追問】開始時緩慢加熱是不是在產物中就不會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驗證?
【生】用藍色石蕊試紙來檢驗,如果變紅,說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紅熱的銅絲與之反應后顯紅色來檢驗。
【師】①盛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試管不能用石蕊來檢驗是否含有乙酸,其實只要將試管振蕩一下,看是否有氣泡逸出就可以了;
②接受試管中有大量的水,其中溶解的少量乙醇可能無法通過CuO與乙醇的反應來驗證,但可根據有乙酸揮發出來,推知也會有乙醇揮發出來。
【師】接受試管中有什么現象?所獲得產物的量多少如何?
【總結】第一組接受試管內無明顯現象,第二、三組實驗中接受試管內有分層現象,并有濃厚的果香氣味。從對比結果來看,第一組做法幾乎沒有收集到產物;第二組做法得到一定量的產物;第三組做法收集到的產物的量最多。
【布置課后討論題】
①為什么第一組做法幾乎沒有得到乙酸乙酯?
②第二組做法比第三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顯少,試分析原因,并設計實驗證明你的分析是正確的(歡迎大家到實驗室進行實驗)。
③你對酯化反應有哪些方面的認識?請查閱相關資料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