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案模板
生物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探究能力、科學精神、生物素養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案模板,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案模板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細胞在什么情況下吸水和失水。
(2)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能力目標
(1)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設計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
3.情感目標
認同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滲透作用的原理。
(2)細胞與外界環境一起可以構成一個滲透系統。
(3)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教學難點
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學過程
【導入】滲透作用
在第二章我們學習了組成細胞的分子,通過學習,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通過第三章的學習,我們又知道:水分子進出細胞必須經過細胞的邊界——細胞膜,那么水分子是怎樣進出細胞的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來學習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板書:4.1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Flash演示滲透作用】介紹滲透裝置:取一個長頸漏斗,在它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層半透膜,這個半透膜有種特性,就是水分子可以透過,而其他物質不能透過。密封好后往漏斗內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將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燒杯中,使漏斗管內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你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漏斗管內液面高度逐漸上升,直至一定高度。
引導分析:水分子的擴散方向是怎樣的?
換句話說,就是從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擴散。(歸納并板書:一、滲透作用1.概念:水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擴散的現象。)這是否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矛盾呢?為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在這里濃度是指的什么性質的濃度?質量濃度還是物質的量濃度?
在水分子由清水擴散至蔗糖溶液的過程中,有沒有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擴散至清水中呢?
在起始狀態和平衡狀態它們雙向擴散的速度是怎樣的呢?我們用V1代表水分子由清水擴散至蔗糖溶液中的速度,用V2代表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擴散至清水中的速度,在起始狀態時兩者的大小關系是怎樣的?平衡狀態時呢?
正是由于開始時V1>V2,才使得漏斗管內液面升高。好,現在我把這個裝置改動一下,把半透膜換成紗布,漏斗內液面還會升高嗎?若是保留半透膜,而把燒杯中的清水替換成同樣濃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內液面還會升高嗎?由此可以看出,要發生滲透作用需要哪些條件?(歸納并板書:滲透作用2.發生條件:①半透膜;②半透膜兩側存在濃度差)
是否具備了這兩個條件之后就一定會發生滲透作用呢?答案是不一定,我們可以看一看,在平衡狀態時,半透膜兩側的濃度相等嗎?那為什么滲透作用停止了呢?在這里我們就需要用到物理的相關知識了,隨著漏斗內液面高度的升高,會對水分子產生一個向下的壓力,我們用F1來表示,而與此同時,兩種溶液又存在濃度差,這個濃度差會對水分子產生一個向上的壓力,我們用F2來表示,在平衡狀態時,F1=F2,受力平衡,滲透作用停止。由此可以看出,有半透膜、濃度差后,不一定發生滲透作用,但要發生滲透作用必須要有半透膜和濃度差。
【講授】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水分進出細胞其實就跟我們這里說的滲透作用的原理密切相關,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首先,我們來看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對于動物細胞來講是否所有的物質都可進出細胞?為什么?
沒錯,只有動物細胞需要的營養物質才可以進入,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質則不容易進入,這是由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決定的,因此,對于動物細胞來講,它的細胞膜就相當于滲透裝置中的半透膜。若是動物細胞的細胞質的濃度與外界溶液的濃度存在濃度差,它就具備了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動物細胞就會發生滲透作用。
若是讓動物細胞吸水,你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分析細胞吸水的原因。
若是想讓動物細胞失水,又該怎么做?
分析細胞失水的原因。
若是動物細胞內外溶液的濃度相等,會出現什么現象?
分析原因。
小結: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失水皺縮;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吸水膨脹;當外界溶液濃度等于細胞質濃度時,達到動態平衡。
在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問題上,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應該相近嗎?如果相近,植物細胞又有什么與動物細胞的不同之處呢?
對于一個植物細胞來講,它是不是一個滲透裝置呢?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為什么細胞壁不屬于原生質層?(展示植物細胞模式圖)
由于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動物細胞的結構有明顯的區別,因此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情況有所差異,我們可以利用洋蔥外表皮細胞做以下的探究。首先取材,制成臨時裝片,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原生質層與細胞壁緊密貼合在一起。然后取下裝片,用引流法,將細胞外溶液替換成濃度高于細胞液濃度的0.3g/ml的蔗糖溶液,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什么現象?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當我們把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再次用引流法,將外界溶液替換成水后,又會看到什么現象呢?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小結:當外界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吸水,已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將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而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等于細胞液的濃度時,將會達到——動態平衡。
【練習】鞏固提升
見PPT
課后小結
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
今天我們從滲透作用著手,著重分析了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對于動物細胞來講,細胞膜就相當于半透膜,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將——失水皺縮;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將——吸水膨脹;當外界溶液濃度等于細胞質濃度時,將——達到動態平衡。
而對于植物細胞來講,原生質層就相當于半透膜,當外界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吸水,已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將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而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等于細胞液的濃度時,將會達到——動態平衡。
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案模板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使學生了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顏色及其吸收的光譜;初步學習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總反應式、光反應、暗反應的具體過程、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系及光合作用的意義。
4、應用所學的光合作用的知識,了解植物栽培與合理利用光能的關系。
二、能力方面
1、通過葉綠體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初步訓練學生的實驗室操作技能及相關儀器、藥品的使用能力。
2、通過探討光合作用的氧來源,初步訓練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通過分析、討論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具體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學生對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義的理解,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通過學生討論“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產量”這一問題,加強對科學、技術、社會(STS)的關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因為光合作用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這一節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學生實驗)、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以及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講述葉綠體和其中的色素、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學生展示了人類研究光合作用這種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過程的艱苦歷程,同時介紹了在研究光合作用過程中的幾個實驗,如: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實驗;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淀粉的實驗;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并從葉綠體放氧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介紹這些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懂得實驗是探究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創新精神。
二、葉綠體中的色素是本節的重點,實驗是本節的難點。
學生必須在搞清楚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其吸收光譜,基粒片層結構的垛疊形式、色素在片層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質的關系基礎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及其相互關系。
教材在介紹葉綠體中的色素時,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即《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使學生易于對葉綠體色素有一個感性認識。本實驗可以在講授完葉綠體色素后作為驗證實驗處理,也可用于葉綠體色素的探究實驗;另外教材中葉綠體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譜也可作為課上學生討論葉綠體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課題處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也是本節的難點。
1、其中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即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及氧氣的來源,但是,該反應式不足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因此,教材以圖解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光合作用的兩個重要過程,即光反應和暗反應。
2、光反應階段
教材中光反應階段可概括為光反應場所和光反應過程兩個方面。
(1)光反應場所:葉綠體基粒片層結構的薄膜(類囊體)上進行。
(2)光反應過程:光反應的本質是由可見光引起的光化學反應,可分為兩方面內容:
①水的光解反應:通過光合色素對光能的吸收、傳遞,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為氫和氧,氧原子結合形成氧氣釋放出去,氫與NADP結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還原性氫,作為還原劑參與暗反應。
②ATP的合成反應: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傳遞的光能轉移給ADP,結合一個磷酸形成ATP,也就將光能轉變成活躍的化學能儲存在高能磷酸鍵上。
3、暗反應階段
教材中暗反應階段也可概括為暗反應場所和暗合應過程兩個方面。
(1)暗反應場所:葉綠體基質中進行。
(2)暗反應過程:暗反應實際上是一個由多種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應,光對暗反應沒有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個二氧化碳分子與一個五碳化合物分子結合形成兩個三碳化合物分子,這個反應的作用在于使反應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還原:在有關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應產生的ATP分解時釋放的能量并被光反應產生的[H]還原,經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形成糖類,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產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則經復雜的變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從而使暗反應階段的化學反應不斷地進行下去。
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機物的來源;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動所需要能量的來源;光合作用可調節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無氧呼吸進化為有氧呼吸成為可能,同時為水生生物進化到陸生生物創造了條件。
教材在最后總結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質代謝”,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選學內容,其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社會(STS)的理念,這部分內容易于調動起學生的討論熱情。
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案模板3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理解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
2、理解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中能量代謝中的意義
3、理解ATP的形成途徑
4、掌握ATP是新陳代謝的直接能源,并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能力方面
學生通過分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供能的意義,初步訓練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讓學生在分析自己身體內發生的ATP-ADP循環及其重要意義過程中,體驗到生物學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身邊的科學(RLS)這一理念的理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對于ATP的分子結構,教材首先介紹了ATP是腺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分子簡式為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個,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鍵,然后從比較高能磷酸化合物釋放能量的標準數值和ATP釋放能量的數值入手,使學生很信服地認識到ATP的確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
2、對于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教材中首先介紹了ATP水解和重新合成的過程:ATP與ADP的轉化中,ATP的第二個和第三個磷酸之間的高能磷酸鍵對于細胞中能量的捕獲、貯存和釋放都是很重要的。第二個高能磷酸鍵的末端,能很快地水解斷裂,于是ATP轉換為ADP,能量隨之釋放出來以用于各項生命活動;同樣,在提供能量的條件下,也容易加上第三個磷酸,使ADP又轉化為ATP。在ATP與ADP的轉化過程中都需要酶的參與,活細胞內這個過程是永無休止地循環進行的。
同時還介紹了ATP與ADP的這種相互轉化是十分迅速的,ATP在細胞中的含量是很少的,如肌細胞中的ATP只能維持肌肉收縮2鈔鐘左右。從而易于引發學生討論ADP-ADP循環的意義,同時可使學生加強ATP是生物體維持各項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的觀點。
3、對于ATP的形成途徑,教材是在介紹了ADP-ATP循環的基礎上,從動物(包括人體)和綠色植物兩方面進行了闡述。對動物而言,產生ATP途徑是是氧化磷酸化,即呼吸作用;對植物而言,產生ATP的過程包括氧化磷酸化(呼吸作用)和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
4、對于ATP的生理功能,教材先分析了生物體內糖類、脂肪等物質具有儲存能量的特點,指出新陳代謝不僅需要酶,還需要能量,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之一,脂肪是生物體內重要的儲能物質,但這些有機物中的能量都不能直接被生物利用,它們的能量只有在細胞中隨著有機物的逐步分解而釋放出來,且儲存到ATP中才能被生物體利用,從而使學生易于理解為什么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在本節的最后,教材還用ATP是流通著的"能量貨幣"這一形象的比喻,以加深學生對ATP的生理功能以及ADP-ATP相互轉化的認識,即伴隨著ATP的水解與合成的過程,發生著能量的釋放與儲存,從而推動新陳代謝順利進行。
教法建議
本節教學內容中,ATP的分子簡式、ATP的生理功能是重點,ATP與ADP的相互轉變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既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1.引入本節課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確以下事實,即生物體的生存不僅僅要依靠物質上的支持,同時還必須有能量的維持,在生物體內發生物質變化的同時,必定伴隨著能量的獲取、儲存、釋放、利用和散失。這樣,引入ATP這一生物體直接能源就順理成章了。
2.引出ATP這一高能化合物時,還是先從學生較為熟悉的能量形式入手比較容易被學生接受。比如,可先從宏觀上引導學生分析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把光能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在糖類、脂肪等有機物中;動植物又通過呼吸作用分解體內的有機物而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出:光能只有轉化成一種活躍的化學能,才能被綠色植物利用;同樣,動、植物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出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或維持體溫外,其余的都要轉化成一種活躍的化學能,才能用于各項生命活動。那么這種活躍的、隨時可以利用的化學能是什么呢?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引出ATP這一生物體的直接能源物質。
3.ATP的分子結構不宜講授得過于深入。學生只要了解ATP中具有不穩定的高能磷酸鍵,ATP水解時釋放其能量,形成ATP時需要能量就可以了,應把學生討論的重點放在ATP釋放出的能量用于哪些生理過程,及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鍵時,能量來自哪些生理過程,以便使學生易于理解ATP和ADP的相互轉變在細胞中能量的儲存、轉移和利用中的作用。
4.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這種轉化在能量的儲存、轉移和利用中的作用,是本節學習的難點。為使學生的討論順利進行,教師應適時給學生以下提示:
其一,細胞內ATP的含量是相對穩定的;
其二,ATP在細胞內的含量是極少的,
其三,細胞內的糖類、脂類等能源物質不能被細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后釋放的能量才是細胞內各種生命活動的直接能量來源;其四,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不能為生物體直接利用,只有這些能量轉移給ATP,且ATP水解后釋放的能量才可被細胞利用。最終應使學生認識到ATP與ADP之間高效、迅速的轉化是處于動態平衡之中的,ATP是生物體的直接能源,是細胞能量代謝的"通用貨幣"。
5.ATP的形成途徑也不宜太深入,因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具體過程還沒學到。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出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成ATP中的化學能,并將ATP中的化學能最終儲存在糖類等有機物中,即光合作用過程中固定的光能是綠色植物、動物和人形成的ATP的能量源泉。
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案模板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分析食物鏈讓學生掌握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概念。
(2)通過模型的構建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過程。
(3)通過定量分析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并學會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定量分析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與輸出,發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2)學會整理數據、分析數據,進而得出科學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從能量的角度理解生命系統,初步形成生態學觀點,提高生物學科素養。
二、重難點:
重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難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規律以及應用
三、教學設計:
【問題探討,引入課題】
建國后的一段時間內由于生產力低下等方面的原因,農產品的產出十分有限,假設你是國家領導人,在不違反營養學規律的情況下,該如何分配有限的農產品養活更多的人?
A.糧食全部供應給人吃。
B.一部分糧食供應給人吃,同時用一部分糧食喂豬,人吃豬肉。
學生積極思考,教師不給出確切答案,引導學生從獲得能量維持生存的角度分析,進而引入課題。
【設置問題,引導思考】
問題1:能量對生命系統的意義?
講述: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封閉系統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無序性將增加。生命系統是開放的系統,可以通過獲取能量來維持系統的有序性。對于個體來說沒有能量的輸入就意味著死亡;對生態系統來說,如果在較長的時間沒有能量輸入,必定會導致生態系統崩潰。
問題2:能量如何輸入到生命系統?
講述: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固定在他們所制造的有機物中,從而實現能量的輸入。消費者和分解者不能利用光能,從攝入的有機物中獲取能量,從而實現能量的輸入。
問題3:輸入生物體內的能量有哪些用途?
講述:生物體通過細胞呼吸,將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轉化成ATP中活躍的化學能,用于生長發育繁殖,在此過程中有糖類脂肪蛋白質的積累,一部分能量儲存在了這些有機物中。呼吸作用同時產生了大量熱能,熱能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散失到無機環境中。
問題4:怎樣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講述:研究能量流動可以在個體水平上,也可以在群體水平上。將群體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是系統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群體可以是一個種群或者營養級上的所有生物,
【閱讀教材,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P94,思考下列問題:
1.輸送到地球的太陽能被全部吸收了嗎?
2.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都有哪些去路?
3.初級消費者攝入的能量全部都被吸收了嗎?
4.初級消費者的能量都有那些去路?
【師生互動,構建體系】
投影能量流經第一、二營養級圖解,學生積極思考,相互討論,補充和完善相關答案。
強調:A.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B.糞便量歸屬上一營養級
師生共同完成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過程圖解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師生總結:
能量流動的起點:始于生產者固定太陽能(能量的輸入)
能量流動的渠道:沿著食物鏈的各個營養級流動(能量的傳遞);
各營養級能量的來源去路:
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
能量的最終去路: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合作探究,深入分析】
講述:為了研究能量流動經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時,每一級的能量變化數據和能量轉移效率,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做了定量分析。1942年,林德曼發表了《生態學的營養動態概說》,他的這項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奠定了現代生態學的基礎,
投影賽達博格湖的能量流動圖解。
問題: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轉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引導學生用林德曼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對第一營養級(生產者)、第二營養級(植食性動物)、整個生態系統的能量輸入輸出值進行分析。師生總結: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轉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林德曼從中國諺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中得到啟發:要從食物鏈的角度對能量流動進行研究。投影賽達博格湖食物鏈中能量流動圖解。
問題:2.生態系統的能量沿食物鏈(網)流動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結論:1.單向流動;2.逐級遞減。
引導學生計算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得出結論:大約是10%-20%。
如果將單位時間內各營養級所得到的能量數值,由高到低繪制成圖形,呈現出金字塔形狀,成為能量金字塔。從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在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綜合應用,解決問題】
1.請同學們再回到“農產品分配”的問題上,現在你會再選擇哪種策略?
2.讓學生從能量流動特點的角度解釋如下兩個現象:
(1)一條食物鏈一般不會超過5個營養級;(2)、“一山不容二虎”。
思考:如果把各個營養級的生物數量關系,用繪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達出來,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沒有例外?舉例:繪制一個有樹木、白蟻和啄木鳥組成的食物鏈中個體數量關系圖形。觀察它們和能量金字塔的區別。總結:能量金字塔是普遍的規律,而數量金字塔則不是,跟生物個體的體型大小有機物含量有關。
【隨堂練習】
1.下列關于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A.通過消費者的糞便流入到分解者體內的能量屬于消費者同化作用獲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B.能量流動可以循環流動
C.生產者可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并把能量從無機環境帶到生物群落
D.當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時,捕食者便獲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
2.假設下圖食物網中的水稻固定的太陽能為N,能量傳遞效率為10%,則人獲得的能量為()
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A.等于10-1NB.等于10-2NC.少于10-1ND.少于10-2N
3.在一個高產的人工魚塘中同時存在著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分解者。其中生產者固定的全部能量為a,流入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為b、c、d,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a=b+c+dB.a=b+cC.a>b+c+dD.a
4.如圖食物網中的貓頭鷹體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A.200gB.250gC.500gD.1000g
四、板書設計:
5.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二.能量流動的過程
三:能量流動的特點
1.單向流動
2.逐級遞減
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案模板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2)說出引起細胞癌變的外因(致癌因子)
2.過程與方法: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討論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癌癥預防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癌細胞的主要特征;(2)致癌因子
教學難點: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區別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大自然是神奇的,萬物相生相克,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敵,但是人類在地球上沒有天敵,但卻有威脅生命的敵人,那就是疾病!任何疾病都有可能奪走人的生命,據統計,有四類疾病居于首位,我們稱之為“四大殺手”—心血管病、癌癥、艾滋病和糖尿病。
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組圖片,緬懷一下我們所熟悉并喜歡的人;影壇巨星、“百變天后”:梅艷芳;《紅樓夢》我們所熟悉的林妹妹的扮演者:陳曉旭。也許是天妒英才,如藍體字所標,這些讓我們懷念的人都是被四大殺手之一---癌癥奪走了生命。
我們再來看兩張圖表,“全球每年新增癌癥病例”“我國癌癥死亡人數”,(大家注意一下:兩張圖表的單位是萬!)
之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對細胞完整生命歷程的學習,大家知道:細胞是有一定壽命、形態和功能的。正常機體內的細胞有正在進行著分裂和分化的,比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有一些不分裂,但執行著重要功能,比如人體的心肌細胞、神經細胞;還有一些正在衰老的凋亡的細胞,比如皮膚表層的表皮細胞。但是,有的細胞受到外界環境的某些刺激后,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變化,這樣的細胞就不再受機體的控制,連續的進行惡性增殖,我們就說這樣的細胞是癌細胞。細胞癌變的外界因素就是我們所說的致癌因子。由于癌細胞大量的增殖,使機體患病,這樣的疾病就是我們大家聽到都會懼怕的癌癥!這樣,大家對于癌癥應該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吧?
講到癌癥,我們就不得不提到“腫瘤”這一概念。腫瘤是機體中成熟的或在發育中的正常細胞,在有關因素的長期作用下,呈過度增生或異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所以呢,有人就說了,癌癥就是腫瘤,就目前你了解的情況,這種說法正確嗎?大家討論一下。
想必已經有結果了吧?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良性腫瘤生長緩慢,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不發生轉移。而惡性腫瘤生長迅速,可轉移,還會產生有害物質,破壞正常器官結構,使機體功能失調,威脅生命,稱為“癌”。
而,“癌”是由多個癌細胞形成的,也就是說癌的結構基礎是癌細胞。也許同學們都會有一些疑問:什么是癌細胞?癌細胞的特點是什么?如何預防癌癥?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今天的課程:細胞的癌變。(板書)
【講授】癌細胞特征
(1)研究材料
要研究了解新事物,我們必須有研究材料,而我們研究癌癥的機理,了解癌細胞的特點,科學家經過探索,找到了海拉細胞。海拉細胞來自名叫海拉的女性宮頸癌癥患者,這位患者已死去58年,但從她身上取下的癌細胞卻在實驗室一代代地傳了下來。說到癌細胞了,根據大家的預習,之前介紹癌癥形成時我也提到了癌細胞的相關知識,大家已了解癌細胞的概念了吧?我們一起再看一下:機體有的細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就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
(2)特點
知道了什么是癌細胞,為什么它就能奪走人的生命呢?這就與它的特點有關。
對比一下這兩幅圖片:正常細胞和癌細胞增殖的模式圖,大家能得出什么結論呢?(學生思考、討論)誰能告訴我?…………對!在適宜的條件下,癌細胞能夠無限增殖,這就是癌細胞的第一個特征。(板書)
我們繼續觀察兩張細胞圖片----正常成纖維細胞和癌變的成纖維細胞,大家覺得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相對比,癌細胞什么發生了變化呢?(學生討論)這是模式圖,再來看一張真實的癌變后的成纖維細胞顯微圖,很明顯,我們看到圓球型的細胞,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癌細胞的形態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這是癌細胞的第二個主要特征。(板書)
大家觀察一下這幅癌細胞分散和轉移示意圖,圖中明顯看出癌細胞通過淋巴管或血管從一個組織轉移到其他組織。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正常組織細胞能轉移嗎?(不能)是的,正常組織細胞是不能隨意轉移的,細胞和細胞之間有連接,是固定在一定區域的。大家想一下什么物質使細胞相對固定呢?(學生可能回答糖蛋白,或者教師引導),這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山楂是做成冰糖葫蘆前較粘牙還是成為后粘牙。正是癌細胞表面的糖蛋白減少,細胞之間的粘著力降低,細胞才會容易轉移。同樣,這是癌細胞的第三個主要特征。
【講授】癌變原因
了解了癌細胞的概念和特點后,大家肯定想知道機體正常的細胞為什么會發生癌變。大家想一下,中國人講究“內外兼修”,細胞畸形分化、不正常增殖也是內因、外因相互作用導致的。我們先講外因----致癌因子。上節課結束后我讓大家預習本節課的內容了,誰能告訴我致癌因子的分類?………很好!包括物理、化學、病毒致癌因子。
A.我們先了解物理致癌因子:輻射(紫外線、X射線、電離輻射等)(介紹三幅圖畫和下張PPT)
B.第二類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化學上把物質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同樣致癌因子也包括無機物—如石棉、砷化物、鉻化物、鎘化物等和有機物—如黃曲霉素、亞硝胺、尼古丁、甲醛、苯、聯苯胺、煤焦油、苯并芘等。(隨機介紹其中幾種,如:亞硝酸—酸菜和發霉的食物中常含有的物質)讓學生自己閱讀命令按鈕的PPT的內容,稍作講解。
C.最后一類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如乙肝病毒、H7N9病毒等病毒感染人的細胞,將其基因整合進入人的基因組,誘發細胞癌變。
外因是通過內因發揮作用的,知道了外因,我們了解并掌握以下內因是什么以及內因的作用。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細胞一切生命活動直接或間接受遺傳物質DNA的調控,同樣在細胞內有專門控制細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DNA片斷(基因),包括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是細胞內與細胞增殖相關的基因,是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須的,負責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在進化上高等保守。當原癌基因的結構或調控區發生變異,基因產物增多或活性增強時,使細胞過度增殖,從而形成腫瘤。
抑癌基因也稱為抗癌基因,正常細胞中存在基因,在被激活情況下它們具有抑制細胞增殖作用,但在一定情況下被抑制或丟失后可減弱甚至消除抑癌作用的基因。正常情況下它們對細胞的發育、生長和分化的調節起重要作用。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細胞癌變的內在因素,我們來看一個流程圖。(介紹圖)
【講授】預防與治療
癌癥,聽起來相當可怕的一個名詞,而且現在也沒有有效的措施和藥物治愈它。但是,我們可以“未雨綢繆”,做好預防工作,那么我們采取什么措施來預防癌癥呢?大家討論一下。我們都知道太陽光中含有相當數量的紫外線等其它射線,而且現在臭氧空洞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長期在陽光下曝曬,易患皮膚癌,那么,我們還能曬太陽嗎?應該怎么做呢?(找學生回答)總結為:早八點之前和晚五點之后可以適當曬曬太陽,陽光強烈時需要出門時涂抹防曬霜,打太陽傘。但不要因為怕得皮膚癌而不曬太陽,要知道適當的紫外線有助于鈣的吸收哦!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學生回答一些,教師總結)如:房子裝修好后不要立即住進去;電腦、電視、手機等有輻射,盡量遠離;另外,吸煙,之前大家看過一個吸煙者的肺和正常人的肺,差別特別大!所以如果你的親人吸煙,盡量勸阻。另外,二手煙的危害也很大的,公共場所之所以不允許吸煙不只是為了衛生,也是為了我們大家的健康!
請大家閱讀教材P.127,資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防癌”。(半分鐘后)有道是“病從口入”,癌癥也是一種病,它也是從“口入”的嗎?我們一起看一下這三幅圖,食物是不是很誘人呀?薯條、酸辣粉、炸雞腿,哇!真的很好吃的!口水流出來了吧?好吃歸好吃,但不能多吃,它們都含有有毒物質----丙烯酰胺、亞硝胺、苯并芘,它們可是屬于我們剛學的化學致癌因子喲!大家再來看一下這個表格。(一分鐘)這些我們常吃的食物中含有較多致癌物質,如黃曲霉素、亞硝酸鹽、苯并芘等,及防腐劑、食品添加劑等,且營養成分低。所以呢……(師生一起總結)。為了健康,我們應該多吃這些食物:大豆,動物肝臟等。
除了在飲食方面多注意些,我們還應該做什么呢?(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答案是:增強體質,保持心態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多方面積極采取防護措施。
課后小結
學了部分關于癌癥的知識,我們做一下總結,回顧一下知識點。(師生一起隨著PPT做總結)。我給大家選了四個研究性課題作為課后作業,大家選一個做,不過,如果你想多做一個或全做完,我也不反對!
大綱對這節課的要求我們已經講完了,為了拓寬大家的知識面,我們了解一下癌癥的診斷和治療。常用的診斷方法有病理切片的顯微觀察,CT,核磁共振以及癌基因的檢測等。現在大家都擅長利用網絡查資料,這些方法的具體機理,感興趣的同學自己了解吧,我就不過多詳細介紹了。
而大家知道的常規的治療方法有?我們一起看一下它們的介紹和區別:手術切除,這就需要盡可能在早期發現癌組織,才能完全清除;放射線療法是使用高能X射線或γ射線集中照射患病部位,殺死癌細胞。放射線療法不適于病灶范圍已經擴大的患者;化學療法主要利用抗癌劑殺死癌細胞。多種抗癌劑混合使用往往可以獲得較好的療效,并且副作用小。除了常規方法,我們現在還有中醫藥治療、干細胞治療、內分泌治療、免疫治療、生物治療等治療癌癥的方法,同樣,感興趣的同學自己查閱資料,課后大家也可以交流一下。
課后習題
1.某人長期吸煙成癮,晚年不幸得了肺癌,他的致癌是受到了哪種因子的作用()
A.物理致癌因子B.化學致癌因子
C.病毒致癌因子D.物理和化學致癌因子
2.人和動物細胞的染色體上普遍存在著原癌基因,但是大多數人不患癌癥,只有少數人患癌癥,其原因是()
A.原癌基因不能被激活B.在正常情況下,原癌基因處在受抑制狀態
C.癌細胞是細胞畸形分化造成的D.大多數人體內有抵抗癌細胞的免疫功能
3.人體中的某一體細胞,如果連續分裂了60次以上還在繼續分裂,則此細胞很可能發生了()
A.分化能力很強B.全能性增強C.衰老D.癌變
4.下列關于原癌基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細胞中不正常的基因B.和抑癌基因共同調控細胞周期
C.原癌基因被激活導致細胞癌變D.可被內外因子激活的正常基因
5.導致癌細胞易于擴散的原因是()
A.癌細胞沒有接觸抑制現象B.細胞之間的黏著性下降
C.通過血液或淋巴轉移D.細胞能無限增殖
6.致癌因子的作用主要是()
A.造成細胞中遺傳物質數量減少B.使細胞中有關蛋白質變性
C.影響細胞中某些酶的活性D.導致細胞內有關基因的突變
7.(判斷)癌細胞是能連續分裂的細胞()
8.(判斷)人體所有的細胞中都有與癌變有關的基因()
板書
細胞的癌變
一、癌細胞的概念
二、癌細胞的特征
(1)在適宜的條件下,癌細胞能夠無限增殖
(2)癌細胞的形態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3)癌細胞的表面發生變化
三、癌變的原因
外因:物理、化學、病毒致癌因子
內因: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變
四、癌癥的預防
五、癌癥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