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人版高中語文教案設計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其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學會語文基礎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能力。你知道魯人版高中語文教案設計怎么寫嗎?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魯人版高中語文教案設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魯人版高中語文教案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學習斷句,把握節奏。
2.積累部分實詞。
3.賞析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學習斷句,把握節奏。
2.賞析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情感。
方法指導:借助工具書和課文下面的注釋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藝術特色,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1、解題
(1)解題【山中】點明地點。【秀才】是唐代對中進士者的一種通稱。【裴迪】王維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輞川別業的常客,也是王維寄情山水的同道。【書】點明了體裁。
(2)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盛唐詩人。官至尚書右丞。擅長詩與畫,兼通音樂,并能使諸藝互通,尤以描繪山水田園的詩歌著稱,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的山水詩,成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邊塞和送別的詩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憶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2、簡介背景
王維后半生,無心仕途,常往來于長安和藍田縣的輞川別業之間,亦官亦隱,常與裴迪等詩酒唱和,誦讀佛經。此信即寫于他從長安回到輞川別業的某個時候。
3、正字音
猥(wěi)憩(qì)訖(qì)輞(wǎng)
漣(lián)吠(fèi)灞(bà)墟(xū)
舂(chōng)曩(nóng)仄(zè)鯈(tiáo)
皋(gāo)隴(lǒng)雊(gòu)檗(bò)
4、釋字詞
(1)故山殊可過(特別,很)(2)足下方溫經(我,正在)
(3)猥不敢相煩(鄙,自我謙稱)(4)與山僧飯訖而去(終了,完畢)
(5)步仄徑(狹窄的小道)(6)輞水淪漣,與月上下(上下波動,名作動)
(7)山中人王維白(書信中對平輩晚輩的謙辭)
5、一詞多義
(1)過:
故山殊可過(過訪,瀏覽)三伏適已過(過去)
過猶而不及(勝過)無乃爾是過與?(責備)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錯誤,過失)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錯)
(2)發:
草木蔓發(生長)猛將必發于卒伍(興起,產生)
此病后三期當發(發作)春心莫共花爭發(花開)
6、古今異義
(1)近臘月下,景氣和暢
“景氣”古:景色,氣候;今:指生產增長、失業減少、信用活躍等經濟繁榮現象,泛指興旺。
(2)非子天機清妙者。
古:天性今:一般比喻重要而不泄露的秘密
(3)此時獨坐,僮仆靜默。
古:入睡今:指不作聲
7、句子翻譯
(1)北涉玄灞,青月映郭
(2)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
(3)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
二、課堂教學
1、導入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贊譽:“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對盛唐著名詩人王維的高度評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看看這篇書信體的散文其藝術風格又是怎樣的。
2、基本閱讀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故山殊可過”的中心論點。
第二部分(第2段)對山中冬夜清靜優美景色具體描寫。
第三部分(第3段)展望明春山中生機勃勃的景色,邀請裴秀才開春后同游。
3、學習探究
(1)朗讀課文,將文中描繪自然風光的兩處文字找出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說說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描寫上有什么特點?給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請用準確的詞語為這兩幅圖命名。
明確:第一段描寫是藍田的冬夜圖,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如一幅水墨國畫,著墨淡雅,用筆清疏,寫意傳神,基調寂靜而清幽,是實景的真實描繪。(寒山月夜圖)第二段描寫用歡快流暢之筆寫了一幅春色圖,把春日山中萬物勃發,生機盎然的景象描寫得清新朗秀,令人不勝向往。(山村春色圖)
(2)作為一封書信,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寫上?
明確:這與本文的寫作意圖有關,這封信既是用來敘述朋友情誼,同時也是與友人相約共賞,向友人發出邀請。作者把冬景寫得詩情畫意、生趣盎然,既表達了作者對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賞,讓美景真情與朋友分享,同時也暗含對朋友的邀請。要注意的是本文寫景特別富有生活情趣,這也表現了作者期望閑適山水中、追求田園生活的心理。這種借景傳情、借景寄意的寫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琢磨的。
(3)從文中那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維不愿獨享“終南美景”,而熱情邀請裴迪同游,這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第一段:寫獨游的索然無味。第二段:往昔攜手賦詩,快樂同游。第三段:熱情邀請--“倘能與我同游乎?”全文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款款深情。
(4)作者寫這封書信的目的是什么?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明確:“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
三、課后拓展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1)此詩的首聯與頸聯寫景,詩人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明確:此詩的首聯與頸聯寫景,詩人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深秋暮色,和諧靜謐的田園風光。
(2)“接輿”是楚國的一隱士,“五柳”是大詩人陶淵明,作者借此二人生動刻畫了隱士形象,請結合全詩分析隱士形象。
明確:隱士形象:安逸灑脫,自然本色
漢江臨泛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都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1)三、四兩句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
明確:江水的流長邈遠和兩岸青山迷迷蒙蒙、時隱時現的特點。
(2)頸聯中哪兩個詞用得極妙,找出來并簡析。
明確:“浮”和“動”。“浮”表面上寫城郭在水面上飄動,實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動,“動”表面上寫天空在搖蕩,實言波濤洶涌,浪拍云天。(意思對即可)
(3)從整首詩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
明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
魯人版高中語文教案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龔自珍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及其局限性。
2.體會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3.掌握活用實詞及積累相應的實詞、虛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
2.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初中時我們學過“九州生氣恃風雷”一詩,詩作想象奇異,奔放豪邁,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熱切盼望新興社會力量出現,一掃死氣沉沉的政治局面,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今天,我們來學習龔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館記》
二、作家作品
略
三、解題
從題目字面上看,本文寫作對象是“梅”,落筆重點在“病”字上,引起讀者深思。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議政,含意雋象。
四、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正音
欹(qī)蟠(pán)詔(zhào)
鬻(yù)詬(gòu)遏(è)暇(xiá)
2.學生對照原文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第1段:剖析產生病梅原因。
第2段:表明自己病梅的行動和決心。
第3段:抒寫自己辟館病梅的苦心。
3.學生齊讀課文,深入體會。
4.找出文中所用比喻,進行分析。
梅花:人才。
斫其正:對正直人才進行摧殘。
刪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壓抑。
夭其稚枝:新生力量被扼殺。
鋤其直:忠負之士受扼殺,迫害。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疏通了文章大意,這節課我們就一些重點語句、段落進行討論。
二、討論學習
1.為什么文章開頭起筆先寫梅的產地?
明確:產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隱示產梅之盛。
2.將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對照著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幾句話道出了病態社會的病態的評梅標準,實則是統治階級選擇人才的標準。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_者忌恨和扼殺那些正直的,有骨氣的,生氣勃勃的人才,而要人們變為委曲,邪侫,毫無生氣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卻不敢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他們心中雖默許這一標準,卻不敢出開用這一標準云衡量“天下之梅”,實際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來。
4.那些封建統治者的幫兇的具體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
5.目睹梅的病態,作者發出了“誓療”的決心,具體是怎樣療梅的呢?
明確:“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這里的“必”與上文的“誓”呼應,表達了作者療梅必見成效才罷休的決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無不表現作者追求個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這也正是他民主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
6.文章結尾用一長句有力結束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在黑暗現實中,面對強大的反動勢力,作者有“療梅”的決心卻自責能力渺小,以感嘆領起,抒發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變革現實,提倡個性解放,主張愛惜人才、培養人才,這幾點是有積極意義的,龔自珍在《已亥雜詩》中寫道:“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正是這種抱負的寫照,表達了作者堅持戰斗,為改造社會奮斗不息的決心。
三、總結歸納
1.關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見的、具體的、淺顯的事物來講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寫的是“物”實則讀“志”。
②為什么用“托物言志”?
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在當時“文字獄”恐怖氣氛籠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統治者壓抑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主題,只能用這種的托物言志的曲筆來揭露時弊,大聲吶喊,托梅議政,拯救人才。
四、背誦全文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一篇小文,講清一個道理。
魯人版高中語文教案設計3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指導學生探索生活的意義及認識生命的價值。
3、品賞作者筆下景物的清雅樸素之美,并進而了解作者對山水鐘情的性靈。
4、積累文言實虛詞知識。
教學重難點:
依托于文言語言的學習,并進而品賞作者筆下景物的清雅樸素之美,體會作者對生命的認識是教學的重點;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變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進行客觀公允的評價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方法:
賞讀法、探究法、點撥法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環節:
[課前預習]
1、運用字、詞典,疏通全文,讀準句子,嘗試口譯全文,標清難以理解的字詞(讀一讀、譯一譯、標一標)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跡和晉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評價王羲之的生命觀,寫寫自己的人生觀(想一想,寫一寫)
[課堂流程]
一、賞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說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很多人想到這是部書法作品,被譽為“天下一行書”,觀書貼,悟性情。
(1)字的特點:古雅秀美,瀟灑自然古人常用一個字來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門[其伯父為東晉元勛王導“舊時王謝堂前燕”(王導.謝安)其父王曠.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譽,自然興起名士之雅。(羲之簡介)
2、檢查預習
1.解釋下列加線的詞
▲所以游目騁懷/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雖世殊事異/雖取舍萬殊(歸類記憶)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對稱推求)
▲向之所欣/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騁懷/人之相與(結構推斷)
2.解釋下列句子
▲引以為流觴曲水(省略賓語)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省略主語)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省略介詞)
二、賞景識趣
主題: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寫景中的體現
(1)自由朗讀前兩段,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背誦,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A辰雅
△暮春之初
△天朗氣清(天高氣爽,玉宇澄清)
△惠風和暢(微風拂拂,暖意融融)
B景雅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比較:①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上中寫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同為寫暮春江南風光,二者有何不同?(丘遲文中是姹紫嫣紅,爭奇半妍的香艷之美;而本文卻棄香艷,只寫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
②“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憶江南》(白詩是明艷之美)
C人雅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杜牧詩“大抵南朝多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見注釋①)
D事雅△修禊事也△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2)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換得作者如何心境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對大自然的一種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其中,往往使人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游:在水中為游,人自由地觀賞也是游,如游覽
騁:馳騁,自由的聯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時空局限
B小結:我們在仰觀俯察的時候,也是游目騁懷的時候,我們是超脫的空靈的美妙的。我們觀察,最后落實的是娛樂,表現的是熱愛現世生活,是在自然的感召下抒發的情懷,這就是山水詩的興起,這種娛樂式的交流,是開始于魏晉時的文人。從他們開始,自然已不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了,而是可娛可樂,可歌可詠了,山水是我們這個民族精心打造的精神或理想的標尺,如同“田園”一樣,當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累了時候,它成了皈依。成了“詩意的棲居”
(3)這種感情濃縮成一句話“信可樂也”
南朝詩人謝靈運說:“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蘭亭之會,四者并具,怎不可樂?
△信,的確、確實
△“也”為什么不用“矣”?
“也”語氣平緩,“矣”語氣激越,這同樣是作者的淡泊寧靜,清新雅致的人品、文風的體現。
三.情感初探
1.啟疑:“樂”是不是在全文中一以貫之呢?學生找“痛”與“悲”字
2、“痛”、“悲”
當代學者郭沫若先生曾認為:《蘭亭集序》“高高興興在飲酒賦詩,悲得太沒有道理”,認為作者興懷悲慨,與蘭亭集會情境不合,如何認識。
A痛:
(1)“痛”在何處?人老、事遷、景陳、壽短→豈不痛哉?
(2)“痛”指什么?不是痛苦,痛傷,而是痛惜
B悲:
(1)為什么會有“悲夫”的感慨?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后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古人)
△“今之視昔”→“每覽昔人……不能喻之于懷”說明我與古人同悲(同悲“死”與“生”的感慨)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說明: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前人文章一樣
(2)“悲”與“痛”的比較
不同,“痛”是個體之痛,自痛、自悼、自憐,而“悲”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已悲人的,更加深刻。
(3)小結: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進行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已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的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的體驗是一致的,王羲之正道出了“千古同悲”,才能深深打動我們(“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亦將有感于斯文”)
昔人、自我、后人→千古同悲
(4)悲不是悲苦、悲痛,而是悲嘆
四.深度探究
(1)理解:《晉書·王羲之傳》“羲之素好服食養生,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羲之)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王羲之的自我之“志”究竟何在?
△關于本文的寫作主旨,有下列不同說法,你贊成哪一種?
A、篇中從可樂處說到可悲,著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晉尚清談,當時士大夫無不從風而靡,剽竊老莊唾余(喻別人一些零星言論或意見),漠然無情,外其形骸,以仁義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為桎梏,遂致風俗頹弊,國步(國運)敗移。右軍有心人也,雖欲力肆抵排,而狂瀾難挽,不得不于勝會之時,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傷懷,而長歌當哭,以為感動。(〔清〕林云銘《古文析義》)
B、玩此文中段,因樂極生悲,感生死事大,見不可不隨時行樂之意,乃曠達一流。或以右軍非把生死看不破,為當時清談誤國者箴。看來文中原無此意,就文論文,不必深求。(〔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
△“死生亦大矣”這是文章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確地認識死與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東晉是政治極為嚴酷的時代,殺伐嚴重,社會動蕩,因此有人談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時行樂),總之,要用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2)作者在文章結尾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讀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對待生死(生命)的態度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古今中外的哲人對此都做出了探索。下面列舉出幾種觀點,你贊成哪一種?或者,你還有什么別的看法?
羲之,我想對你說……[悲嘆不等于悲觀。歷對生命對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
五.收束全課
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感慨,但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既然“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就應該追求真正的人生之樂,這人生之樂便是開頭的蘭亭雅集,那是形象化的表現。也正因此,作者倍加珍惜,“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期在混濁的人世間留下會稽山的一葉蒼翠,在混濁的人生長河中濺起蘭亭曲水的一脈清波,真正實現“詩意地棲居”。
英國大哲學家羅素《論老之將至》
“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平穩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
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存在下去。
六、總結延展
魯人版高中語文教案設計4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張“施仁義”的進步意義局限性。(難點)
2、了解先進行論證,然后得出結論以及運用對偶、排比的寫作方法。
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義詞,疏通文意。(重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作者的生平概況和他寫作本文的目的;
2、了解秦國日益強盛的情況;譯析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解題(板書課題及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年青時就有才名,經人薦舉,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學識淵博,很有抱負,曾針對時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張,但遭到了守舊的貴族和大臣們的打擊和誣陷,被遷為長沙王太傅深為憂傷憤懣,四年后改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未盡大夫之責,經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僅33歲。
后人輯他的文章為《賈長沙集》,另《新書》十卷。
賈誼是漢代杰出的政論家。他在政治上強調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鞏固中央政權,全力抗擊匈奴的侵擾,主張重視農耕以充裕民食。
二、生朗讀一、二段,正音
三、譯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1、始強:
條件:
地利──據、擁。
人和──君臣固守。
政策:
內政──務、修。
外交──外、斗。
2、日強:
文治──蒙故業,因遺策。
武功──四方攻伐。
六國──合縱締交、九國不進。
結果──縱散約敗、割地賂秦。
第二、三課時
〖教學要點〗
譯析三至五段;總結課文;完成練習;背誦三至五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過秦論》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3、注音:
崤逡笞隳鏑牖
二、講析三、四、五段(方法:讀、講、背)
1、始強。
2、日強。
3、極盛:
外交──執、御,百越俯首、北卻匈奴。
內政──執、鞭,隳城殺杰、廢道焚書。
4、滅亡:
陳涉:
人力──疲弊數百。
出身──貧苦農民。
才能──不及中人。
物力──斬木為兵。
結果──天下響應并起亡秦。
5、亡因:
秦:
國力──非弱。
余威──震于殊俗。
地利──自若。
昔──序八州。
今──七廟隳。
陳涉(與六國比較):
地位──非尊(不可同年而語)。
武器──非銛。
實力──非抗。
戰術──非及。
結論:
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三、總結多義詞
1、制:
制其兵:控制,統率
制其弊:_
制六合:控制)
增其舊制:規模
制禮作樂:制定
周制……:制度
2、金:
金人十二:銅
金城千里:牢固
聞金聲而止:鑼
3、勢:
萬乘之勢:權力,勢力
攻守之勢:形勢
兵勢強盛:勢頭,力量
四、析講
1、三段,秦始皇是怎樣統一天下的?統一天下后實行了什么樣的政策?
外交上,執長策而御宇內。用武力統一中國以后,國力空前強盛。開頭用五句話寫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著又以“百越俯首”“北卻匈奴”的事例,寫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又擴展了版圖,鞏固了邊疆,國力強大之極。
第二層,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廢道焚書”、“隳城殺杰”,迅速把它的統治置于同人民敵對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窮兵黷武,想憑借險要的地勢(“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仗之高,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和依靠“良將勁弩”、“信臣精卒”來實現自己的統治,自以為這樣就奠定了“子孫萬世之業”。
2、課文前三段寫了什么內容?為什么要這樣寫?
前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敘述了秦國從開始強大一步步發展到統一中國以后赫赫威勢。作者這樣寫,都是為下文寫秦國的迅速滅亡做襯托文章。
4、強大的秦國是怎樣滅亡的?
這一段的第一句,對秦國的勢力的強大再揚一筆,做足文章;接著,用“然而”一詞,調轉筆頭,把整個文章轉到反面。先寫陳涉出身,次寫才能,再寫人力,后寫物力,接著,寫由陳涉起義引起的巨大反響,“天下響應并起亡秦”。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寫秦國在陳涉發動的起義面前迅速滅亡的史實。
5、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這一段在上述大量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進行總結。(見板書)拿秦與陳涉進行比較,照應第1~3段與4段,最后用“何也”引出全文結論。
6、辯證分析:怎樣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確?
從結論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張“施仁義”來統治的。這種思想屬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疇,是對孟子“施仁政”這一思想的發揮。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秦國的逐步強大以至迅速滅亡,有著經濟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義不施”作為的原因。但是,應該看到,秦朝的統治者奉行愚民政策,激化了矛盾,的確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作者“施行仁義”的主張是針對漢初的政治而提出來的,在客觀上對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進步意義。
7、歸納主題:
本文論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變化中所犯的過失,分析總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關于治國應施仁義的主張。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鑒,施行仁義,以免蹈秦朝的復轍。
8、分析寫作特點:
⑴列舉大量事實進行論證:(舉例論證)
1~3段皆寫秦強,作者列舉大量史實,先寫始強,次寫日強,最后寫秦終于統一天下,建立了鞏固的統治。寫來氣勢充暢,有如江河行地一瀉千里。4段用“然而”一轉,寫出了秦國的迅速滅亡。5段對以上事實進行比較分析,最后用“何也”問句導出全文結論。
這種列舉大量事實進行論證,最后得出結論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⑵對比論證:
1~3段與4段對比;5段內比;2段內比。
⑶對偶、排比,廣泛運用。
9、本篇為何從秦孝公寫起?能否舍去一、二段?
(培養輻射思維能力、擴散思維能力。)
五、完成課后練習
魯人版高中語文教案設計5
【教學目的】
1.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借鑒吸收。
2.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3.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習慣,培養“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
【教學重點】
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教學難點】
寫作技巧(將簡單的內容表現得搖曳多姿)。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一提到“咬文嚼字”,人們往往會覺得這是對有些人為了賣弄學問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糾纏的極大諷刺。而今天,當你讀過了朱光潛先生的這篇《咬文嚼字》,你會發現,這個成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介紹作者:
朱光潛,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石、孟實,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中文系,次年進入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1922年畢業后,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1925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929年畢業,轉入倫敦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_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譯了百萬言的黑格爾的《美學》。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詩論》、《談美書簡》等。其中《談美書簡》我們是應該讀一讀的。
三.解題:
請學生把課前預習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說出來:
“咬文嚼字”這個成語的含義是:過分地斟酌字句(多用來指死摳字眼兒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這不是一個好詞,貶義。朱光潛卻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這是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讓大家預習了,請一位同學把你劃出相關的內容說出來,并告訴大家課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其他同學補充)。
明確:
課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義詞。朱先生是貶詞褒用,他認為,在閱讀和寫作上,“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嚴謹”,“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感情”。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更具體地理解或表達思想感情。這也是我們以后閱讀和寫作應該努力的方向(學生齊讀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來,“咬文嚼字”應該從哪些方面具體咀嚼揣摩呢?
從第八段第一句話“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證法說明道理的。請大家先閱讀1-5段,看作者舉了哪些例子,分別說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舉了五個例子,我們一個個來看,看它們分別說明了說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個例子:
第一組例子,關于“是”和“這”。先體會一下感情,學生自己讀如下句子:
①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②你這賤人!你這淫婦!你這你這大蟲口里倒涎!你這你這……——你是賤人!你是淫婦!你是你是大蟲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③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這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你是個好不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
⑤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學生讀后談談感受,教師明確:
前三個,不論“是”“這”怎么好,“這”字表現力都好一些。雖然只改變了一個字,但是句式已經變化。而且“你這……”一般都帶有極端憎惡的語氣,表示強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罵人時,所以郭沫若后來改的句子不僅不通,意思也不對。連郭沫若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說明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一定要細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度。
第四個例子,“是”表假定語氣,“這”則沒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可濫改,否則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積極意義了。
“你這”表示堅決的判斷﹑極端的憎惡﹑強烈的情感,“你是”不帶情感判斷。
“你是個好小子。”——假定語氣。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結構不同,不合邏輯
這一組例子是說:文字與思想感情有關,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個例子:
修改后的句子為什么不好?給你怎樣的啟示?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學生回答。
為什么有這樣的感受呢?我們看看作者是怎樣分析的,明確:
①原文“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
②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之意。
③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之意。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
總之,說明文字一增一減,這表面形式的變化,就引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我們能理解作者的觀點,但必須補充一些“情境”材料,因為這里不可以僅用“意味”“情感”來解釋。李廣射“虎”,是在一種特定情境之中的,這種情境造就了他的“激變能力”以千鈞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沒鏃”,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記“終不能復入石矣”。因此這段內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簡潔的。
這談的是文字的簡和繁的問題。文字是否精煉,不是以字數多少為標準,應該以能否準確表現事物特點、準確表情達意為根本。司馬遷的文字確實做到了劉勰所說的“字不得減”,王若虛的刪改使原文的“味”全沒了。古人有“用墨如潑”與“惜墨如金”兩種用筆的方法:一部《水滸傳》,洋洋灑灑近百萬言,作者卻并不因為是寫長篇就濫用筆墨。有時用筆極為簡省,最出色的要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寫那紛紛揚揚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緊。”一個“緊”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個字就抵得上千言萬語,千軍萬馬。魯迅先生贊揚它富有“神韻”,當之無愧。同一部《水滸傳》有時卻又不避其繁。
看作者寫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鼻上一拳,“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咸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眼眶際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的:紅的、黑的、絳的,都綻將出來”。第三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從味覺寫,從視覺寫,從聽覺寫,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單從字面上求簡,這三拳只須說“打得鮮血迸流,烏珠迸出,兩耳轟鳴”,便足夠了。然而簡則簡矣,卻走了“神韻”,失掉了原文強烈地感染讀者的魯智深伸張正義、懲罰惡人時那痛快淋漓勁兒。所以什么時候“潑”,什么時候“惜”,大家應該有所啟發,以后寫作時下筆可要斟酌一番。
這一組例子是說:文字與思想感情有關,繁簡不同,不同意味。
(三)分析第三個例子:
1.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還有味道嗎?世人與錢鐘書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A.世人認為“敲”字好,有動作、形象,有聲音。
B.作者發常人發未發,不走舊路,不恭維定論,獨抒新見,分析了“推”的妙處。他認為哪一種境界是詩人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就用哪一個字。用“推”或用“敲”表達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歸寺——冷寂場合
敲——月夜訪友——熱鬧場合
啟示:
一千多年人們都認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為所動,提出自己的看法,這種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有位名人說過,懷疑是創新的開始。這才是關于“煉字”的例子。
這一組例子是說:文字與思想感情有關,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五.總結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系。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調整思想和情感繁簡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六.分析第二部分:
以上部分舉了三個例子分別說明句式不同、繁簡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6-7段也舉了兩個例子,我們看作者舉這兩個例子又分別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
作者在這一部分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善用聯想意義的例子:蘇軾的《惠山烹小龍團》中,“天上小團月”其實就是“小龍團”茶。正是因為蘇軾善用字的聯想意義,把“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覺聯起來,從而使詩句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現之中,顯得豐富,比直接說更有韻味。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兩句詩句想象當時那種場景:夜晚,月影朦朧,在山間泉水旁,詩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賞月,十分之怡然自樂。如果直接寫,那還會有這樣的想象嗎?(用書上的詞語)這就是點鐵成金。
另一個是濫用聯想意義的例子,就是“套板反應”。
問:
1.產生“套板反應”的弊端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
①和創作的動機是仇敵。
②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
下面請大家看一個“套板反應”的示例:
這一天,朱祁鎮(明英宗)見了一位特別的客人,這位特別的客人叫朱瞻繕,是朱祁鎮的叔叔,他正是當年傳言中要來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為了打消朱祁鎮心中的疑慮,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來到京城說明情況。賓主雙方舉行了會談,會談在熱情洋溢的氣氛中舉行,雙方回顧了多年來的傳統友誼,并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交換了意見,朱瞻繕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鎮不可分割的財產,表示將來會堅定不移地主張這一原則。朱祁鎮則高度評價了朱瞻繕所做的貢獻,希望雙方在各個方面有更進一步的合作。
這是一個套板的套板,我們為什么覺得可笑?因為這樣的文字我們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文章,不生動。
2.作者認為人們為什么容易產生“套板反應”?怎樣才能克服“套板反應”?
明確:
①套板較省力(人生來有惰性);
②遇事往深一層想。
3總結:
善用:意蘊豐富點鐵成金(正面)
聯想意義
濫用:套板反應毫無新意(反面)
七.分析最后一部分:
剛才大家都說的非常好。現在我們對五個例子各自要表達的觀點都很清楚了。其實這五個例子都是圍繞“咬文嚼字”。(重復五個例子的道理)
學生齊聲朗讀“我希望”后的話,說說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東西?
A.運用文字應有謹嚴的精神。
B.必須勤奮。
C.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相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八.總結全文:
教師總結:
文章應該是“作”出來的,不能老是“走熟路”。時常有學生問我,寫作文有沒有竅門,作文怎樣才能得高分。我常常不知怎樣回答。因為他們所期待的“竅門”絕不是我所要說的注意觀察、勤于思考、多讀多練、提升情感,他們希望我給他們一個“公式”,像做數學題那樣往里一套,答案出來了。這其實也是一種“套板心態”。按照“公式”寫出來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想,大家還是應該記住朱先生的那句話:“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認認真真做應該做的事。閱讀鑒賞、寫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徑。
請大家回去后再讀《咬文嚼字》,我想應該會有新的啟發的。
九.布置作業:
1.思考:本文的思想內容對你的閱讀和寫作有什么啟示?(不少于3條)
2.思考:從本文的寫作特點中你獲得了哪些寫作的啟示?(不少于2條)
3.完成課后練習二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