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中作文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歷經千年風雨,孕育出世世代代自強不息,勤勞樸實的中華人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中作文,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中作文【篇1】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近年來,我們有幸接受越來越多的感恩教育,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要進行道德教育就無法離開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
中華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諧,要和諧就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壞自然,去“人定勝天”。我們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賦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感恩大自然賦予了與人類生生不息、和諧相處的萬物。有了這份感恩之心,我們就會贊美天地、贊美萬物,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我們人類長久生存的金鑰匙。1988年,75位諾貝尓獎得主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21世紀的人類要生存,必須從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紀70年代,英國大哲學家湯恩比教授說:要解決21世紀的人類問題,只有孔、孟學說。這些世界頂尖級的人物,懂得我們中華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與大道,而我們更應感念祖恩,以中華文化之精神,重視我們的地球,重視我們的家園。
念及恩情,大莫過于父母的生養之恩。“大愛無疆”、“大道至簡”、“大恩不言謝”;要真知和踐行感恩,莫過于孝。如果說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盡孝,那么很難相信他能對別人真誠。沒有真誠就談不上信用。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就是告訴人們要從真誠開始,自立于社會,成就于和諧,踐行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于至善。孝,要有一體的觀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體的觀念落實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我們從對父母開始盡孝心,然后推廣開來,對兄弟姐妹、對所有的親人也有這樣的愛心;對老師同學、對領導同事、對社會大眾,不管到哪里,都用這種愛心對待所有的人。宇宙萬物與我一體,愛別人就是愛自己。孝是感恩,孝是仁愛。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懷,就懂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續,不僅愛現在的大眾,還要愛未來的大眾。我們要關照未來,不能因為眼前的享受而把子孫未來的資源糟蹋了。如果為了眼前暫時的利益,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大自然的資源被破壞,將來吞咽這些苦果的必然是我們的子孫后代。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長久發展,就要對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親人,感恩社會。孔子的門人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何謂“忠恕”?盡已之為忠,就是要竭盡自己之力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學、同事、親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認真對待工作,處理好各種關系,就能夠“團結干事”。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自立于社會,成就于和諧。
《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中作文【篇2】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仆仆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并沒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范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范,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后,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余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干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中作文【篇3】
是誰,踏蓮塘微微蕩漾?是誰,觀園內興衰炎涼?
是誰,望鏡里白發千丈?是誰,泣九州英靈彷徨?
風一更,雪一更;云一晌,雨一晌。經典走過千百年風塵起落,滄海桑田,情懷不改。它是每個人心中的圣地,溫馨祥和,寧靜雅致。它也是這個世界最美的花園,熔煉人間萬象。上下五千年,多少名公繹思揮彩筆,妙手著文章!
經典,須我們,也須這個時代,來傳承。
古今多少文人,苦心孤詣,執著地持筆,用心、骨、血,去換回夢的真實。一個出口成章的世界,是多么令人向往。多么希望能生在那個時代,能與同道一起,舞文弄墨,游山玩水,觀睢園綠竹,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經典的傳承,也被發揮到極致。
中國古代經典,無論詩詞文賦曲小說,都有一獨特之處,即宇宙意識,納乾坤于一草亭,將人生、自然、時代、歷史、思想與生死融入短小篇章。其中一絕當推《春江花月夜》。聞一多先生曾盛贊:“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
但是如今,人們與經典分別太久了。我們追求名,追求利,追求生命的延續。心中那片圣地,也因未嘗得到經典的洗濯,而蒙上淡淡的塵。時代在加速,加劇了人們的恐慌。娛樂的多元化,讓我們難以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經典的深沉內涵。海格德爾說:“世界不能再向焦慮者提供任何東西了。”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經典的傳承,彌足珍貴。
聽父母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無論文理,皆可為詩,真是羨慕。當季節的蓮,無法隨時光零落時,也許只有心中的蓮,可以不分彼此,盛放如初。這種無量禪境,也許只有傳承經典之人方能體味。佛曰:“緣深則聚,緣淺則分。萬法隨緣,不求則不苦。”傳承經典之人,要有一種信念,甚至信仰,雖不必逃離人間煙火,當必須看清這個時代,少些瘋狂的追求,以安靜從容的姿態,笑看人世轉變,看今日離枝的落葉,成了明日枝頭的翠綠。
雨窸窣滑過輕柔的夜,燈光編織一道朦朧的簾。這樣的日子,適合捧一本經典,倚窗靜閱。沒有世事紛擾,拋棄一切雜念。
乾坤間,我們當有自己的草亭。擺脫泛娛樂化的狂歡,我們還可以端然兀坐,靜味經典,在斜陽影里,陶然忘我。用心,來傳承經典;用心,在繁蕪人生途中,傾聽時光深遠。
《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中作文【篇4】
一名90后女孩鐘嗣源因熱衷于傳統文化,立志做一名傳承者,決定畢業后去玉皇觀做一名道士,投入到傳承傳統文化的事業中去,這是當今社會十分罕見的事了,如今互聯網信息技術發達,人們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外來文化,關注傳統文化的人反而減少。但中華文化需要傳承者!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智慧的結晶,是古人們總結傳承下來的道德準則。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等思想,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依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傳統文化,可以明道理,學習傳統文化,可以悟人生。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是每個人的責任。如今,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萬圣節等各種各樣的西方節日在國內興起,反倒是一些傳統節日無人問津,各種崇洋媚外的行為不斷出現,試問有誰還記得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這位90后女孩能夠不忘炎黃子孫的使命,投身于傳承傳統文化的事業中去是她強烈責任感的體現,但這并不只是她一人的責任,這是我們14億中國人共同的責任。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它自身的傳統文化,才能夠長久地發展下去,走向興盛,一個民族只有擁有其自身的傳統文化,才能使所有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協作,發展該民族。
能夠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是真正的勇士,90后女孩鐘嗣源放棄了似錦前程,將自身奉獻給傳統文化的傳承,她犧牲了“小我”以實現“大我”,是一名真正的勇士,當然,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式有多種,并不一定都要像她一樣做一名道士。鐘嗣源應當結合新時代的發展,創新式地傳承傳統文化。現今的經濟是全球化的,文化是多元化的,而傳統文化的傳承在當下需要一種新的傳承方式,創新型地傳承。鐘嗣源身為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可選擇自主創業的道路,建立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企業。讓傳統文化與經濟相結合,也許會有不一樣的傳承效果。在很多時候,大膽創新比按部就班和亦步亦趨更為有效,在文化傳承方面更是如此。她可以在發達的互聯網領域適時的創業,讓傳統因素與互聯網因素相碰撞,在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下,也許會有更大的火花。在一邊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還可以創新文化,是值得選擇的更好的傳承方式。
中華文化需要傳承者,我們便是這眾多傳承者的一員,我們應該始終不忘作為炎黃子孫的使命,努力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使民族興旺起來,使國家強盛起來,使民族傳統文化在我們的傳承之下發揚光大。
《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中作文【篇5】
古語曾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晉文公設立寒食與清明,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忠心護主,后來在民間慢慢發展為祭祀、掃墓的習俗。
但是,就在中華文明一代代的傳承過后,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東西呢?
清明節在民間流傳的初衷,是祭奠逝去的先祖,紀念前人所留下的偉大功績,讓子孫后代世世代代記住祖先,以告慰在天之靈。但并不少見的是,每年的清明節,在公墓前,玩手機,高聲談笑,甚至奔跑打鬧的年輕人都不在少數,這樣的“掃墓”真的能達到“紀念”“懷念”的效果嗎?——從什么時候開始,連清明節上墳的習俗,都已經成為了一個走過場的形式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就連清明節去掛社、掃墓,都像是完成一項一年一次的任務,而非真正懷有崇高的敬意去緬懷逝者,那么在這么多年的傳承后,清明節的掃墓是否已經變了味兒,成為當代人表達敬意的一種“作秀”方式呢?
如果連其中包含的情感和初衷都已然不再,那么,這樣的傳統節日、傳統習俗的傳承到了如今,倒是像極了一個笑話,它們又還存在什么意義呢?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千年沉淀,沉淀下來的只有這樣毫無意義的“儀式感”嗎?這樣已經近乎于沒有意義的事情被堅持下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無非是人們的自尊心在作祟,生怕哪年自己不去掃這一回墓,便會落得他人口舌,落下個不孝子的名聲。在我看來,不抱感情的掃墓,與不去,根本就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孝與不孝也根本就不該從這些繁瑣的儀式上去判斷,真正的孝該落在實處,而不是在逝者已去過后來惺惺作態。
退一萬步講,逝去的人們就真的希望看到這一切,看到自己的子孫不抱任何傷感、任何悵惘的過這么一個過場,做這么一次秀,真的會高興、會感到慰藉嗎?恐怕未必吧?不僅如此,到了今日,哪怕只不過知道清明來歷的又不過只有寥寥幾人。
除了清明節,變味的傳統節日比比皆是——緬懷屈原的端午節,淪落到今日只是一句“放假了”所全部概括殆盡;闔家團圓的新年,年輕人卻紛紛抱著個手機在手機上搶“紅包”,把本該陪伴的親人冷落在一旁。
這樣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祖先、是我們、是中國人想要傳承下來的嗎?歷史感的厚重,就這養被歲月的銼刀一點點磨平,銼去了。在快節奏的當代生活里,繁雜的禮節被慢慢省去,但在省去這些禮節的同時,卻也失落了許多本該被保留下來的美好情感。
變味的傳統文化是否傳承下去,這個問題,我想,還需要更多的人逐漸重視起來罷……
《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中作文【篇6】
周五,我們看了《百鳥朝鳳》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隨著時間的變化傳統樂器嗩吶消失的過程。
故事的主人公游天明,一開始自己不愿意學習嗩吶但由于父親的逼迫,而去當時最有名的嗩吶匠焦三爺那兒去拜師學藝。焦三爺因看到了他父親摔倒后,游天明所流的那一滴眼淚,將他收為徒弟,經多次磨難,他終于可以拿到嗩吶跟師傅一起吹嗩吶了,漸漸的,他學會了鳥叫,并贏得了其他師兄的鼓勵,隨時間的推移,他的師傅也漸漸變老了,為了不讓嗩吶失傳,便交給了游天明,天明也對所產生的感情,并建立了游家班,決心不讓游家班解散,但隨著時代的腳步,嗩吶匠將不再受到尊敬,至于最后,不管什么事,都沒有在請嗩吶匠,并被其他樂器所代替,不得已下,游家班已解散,焦師傅在一次百鳥朝鳳中死去!
看了這部電影,我為游天明為父親所留的那一滴眼淚與他對父親的想念說感動。為他用竹竿從河里吸沙系上來的那第一口水而欣喜,為他在暴雨中戲水而同情!為焦師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囑咐游天明不要讓嗩吶失傳而感動。
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傳統的東西已失傳,人們只是一味追求時尚,流行,通過這部電影,我們應該傳承傳統的工藝,因為那是我們獨有的更是老一輩人的心愿,不應該失傳,行動起來!那不是俗,那是文化,讓我們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吧!
作為青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一起行動起來吧!
《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中作文【篇7】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有4700多年的歷史了。茶被古人當做飲品,每年清明節新茶初上時,古人還要斗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名流雅士、街坊鄰居爭相圍觀,就像如今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古人愛喝茶,茶的品種也很多,有普洱茶、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當然,最為我們所熟知的是西湖龍井茶,是中國傳統名茶,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歷史。龍井茶色澤翠綠,香氣濃郁,甘醇爽口,可算是“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杭州有許多茶樓,大家可以隨處品到各色茶,還可以欣賞到典雅的茶藝表演。
作為杭州人,我也初學了龍井茶的茶藝。龍井茶的沖泡一般使用透明的玻璃杯,先用熱水沖燙茶杯,講究的是一塵不染,至清至潔。再往杯中放入上好的龍井茶,倒入少許80度左右的熱水,講究的是潤茶。最后是采用鳳凰三點頭的手法沖泡茶葉,一方面是利用手腕的力量,使水壺有節奏地三起三落,經過三次高低沖瀉,使杯中茶葉上下翻滾,茶的濃度均勻;另一方面這個三點頭還如同行鞠躬禮,蘊含著對賓客的敬意。一杯好茶沖泡完成的同時,還學到了謙恭的道理。
除了龍井茶的茶藝,我還欣賞過用長嘴銅壺背身沖泡茶葉的茶藝表演等等,更激發了我學不同茶葉沖泡方法的興趣。中國的茶文化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將它好好地傳承。
《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中作文【篇8】
戲曲如今漸漸被人遺忘,如今在現代人眼里已是嘰嘰呱呱聽不懂的句子,其實你并不知道,戲曲里真正有的韻味。
字正腔圓、別有一番韻味的戲曲藝術,已經是人們不再去理會的藝術。要知道戲曲藝術存在已經八百多年了,八百多年來都是人們欣賞的藝術,為什么現在卻變得一文不值了呢?有些人會說,也許是時代不同了,我們應該不再去理會舊文化,要迎接新文化。但是事實是這樣嗎?為什么要把我們祖先一代一代傳承的藝術不去理會,去接受西方的文化?這些可是我們祖先一步步傳承下來的中國文化啊!
看過《霸王別姬》的人都知道它里面講了什么。我看過這部電影,深有感觸。看完以后我一直在想,以前家家戶戶都常見的戲曲為何現在戲曲卻變成了無人欣賞的藝術呢?當時的戲曲多受人們歡迎。當年凡是唱的好的都要經歷一些無人體會過的疼痛,最后收獲了結果,有人成了“角兒”,有些卻成了只會唱戲的普通人。也許只是現在因為人們怕疼怕嚴厲,不敢去學;有些的是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別說學了,更不會聽。
我看來,戲曲應該添加到學校里的一門科目,這樣既不會使古老的藝術文化消失,又可以使人們了解戲曲的悠遠,培養對戲曲的興趣,這樣豈不是很好嗎?“大王!”“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奈若何。”《霸王虞姬》我最愛的戲曲之一;梅蘭芳,我最喜愛的戲曲演員,他給我們演繹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讓我們的戲曲文化源遠流長。
戲曲,不止是古老的文化,也是我們現在該重視的文化,如無人重視,我們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就會消失!讓我們一起重視戲曲吧!
《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中作文【篇9】
我非常之榮幸的參加了寧海縣的首屆公民道德公益大講堂,本次大講堂的主題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講堂的目的是“構建和諧社會,再現中華盛世”。
談起“中華文化”這四個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話叫“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是教科書中常見的用來描述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句話,可是,要是問到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又有幾個人能回答上來呢?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反思,身為一名中國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卻不知道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我想這是讓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讓我痛心的事情。
雖是短短四天的學習時間,卻是讓我受益匪淺,感悟頗深,我是沒有什么資格和能力來向大家闡述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因為連我也正處在認識和學習中華文傳統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領悟幾千年前的古圣先賢傳承下來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時光來學習和踐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個中國人的本分——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
就談談我這四天來學習的感受吧!
大講堂的整個學習過程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除此之外還有免費的午餐和學習資料,還有免費的紀念品!這樣的公益活動已經很少見了。據我所知,參加大講堂的義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義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臟最累的活以外,他們的付出是沒有任何報酬的,我所要講的不僅僅是義工的概念,而是他們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見人鞠躬一定達到九十度,無論對方年齡大小都稱呼為“老師”,每一次臺下觀眾鼓掌,站在一旁的義工們必是鞠躬表示感謝,四天來,我看見的加上我沒看見的,我不知道他們每一個義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數也數不清。在這些義工當中,上至八十多歲的老人,下至十一二歲的兒童,在我看來,我們這些人哪里稱得上是“老師”啊?他們,才是我要學習和尊重的老師啊!
這些義工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說一句,感恩,感謝!
《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中作文【篇10】
很榮幸參加寧海縣首屆公共道德講堂。大講堂的宗旨是“構建和諧社會,再現中華富強”。
說到“中華文化”四個字,人們自然會想到一個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句子,這是教科書中用來描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常用語句。但是,如果你問中國傳統文化是什么,有多少人能回答呢?正是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反思。作為一個中國人,炎黃和中國人的后裔,但我不知道中國傳統文化是什么。我認為這是讓我感到羞恥的事情,這讓我感到難過。事情。
雖然只有四天的學習時間,但讓我受益匪淺,有了深刻的認識。我沒有資格和能力向大家解釋中國傳統文化是什么,因為即使我現在在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傳統化的道路上,我知道如果我想真正了解傳承下來的智慧和真理千年前的古圣,我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學習和修行!我能做的就是盡一個中國人的本分——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說說我這四天的學習感受吧!大講堂整個學習過程是免費的,除了免費的午餐和學習資料,還有免費的紀念品!這樣的公益活動實屬罕見。據我所知,參加報告廳的志愿者有500多人。我想每個人都知道“志愿者”是什么意思,除了最臟最累的工作,他們的貢獻是沒有報酬的。我想說的不僅僅是志愿者的概念,而是他們受人尊敬的品格。當有人鞠躬時,他們必須達到九十度。無論年齡大小,他們都被稱為“老師”。
每當觀眾鼓掌時,志愿者就站在一旁。我們必須鞠躬以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這四天,我看到的加上我沒看到的,我不知道他們的志愿者每個人鞠躬了多少。真是數不勝數。在這些志愿者中,從八十多歲的老人到十一、十二歲的孩子,在我看來,我們這些人怎么能被稱為“老師”呢?他們是我要學習和尊重的老師!這些志愿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說,謝謝,謝謝!每天到達會場后,他們都會背誦《弟子指南》。觀眾人數超過3000人。他們背誦經典,有的甚至還記得。最難忘的是“父母請不要拖延;父母的命令,行”“不要偷懶”是做人子的原則。一位講師說,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也就是“孝”二字就是“德”字。不要拖延;父母令,不可偷懶”;與兄弟朋友,“兄弟朋友,兄弟敬重;兄弟孝在中”;對待自己的行為要“早起,晚睡”;老去容易,但要珍惜這段時間”;與人相處,“人人都要愛;天是一樣的,地是一樣的”等等。行為的理由太多了。講座的內容我就不細說了,因為我無法用幾句話來闡述和描述清楚。講座中,活動的部分讓人哭笑不得,激動的部分讓人手心發麻。有幾次我淚流滿面,哽咽著低下頭,只是舉行了閉幕式。在觀看講座精彩片段時,我看到屏幕上有一行字:志愿者不忍浪費一粒糧食。屏幕上出現了打包飯盒的志愿者,笑瞇瞇地吃著從觀眾手中回收的飯盒里的剩飯。有些人甚至看到相機尷尬地避開他們。
這時候,我已經不能再接受它們了。看完吃剩飯的鏡頭,我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淚水,低下頭,任由淚水滑過臉頰,臉上帶著痛苦的表情,心里更像是被針扎了一樣。 。我的腦海里充滿了“不想對別人做的事,不要對別人做”。雖然這四天我已經吃光了所有的食物,但我的內心仍然感到深深的自責和痛苦。或許,面對傳承了五千多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我還很年輕,很懵懂,但我知道,我有義務和責任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今天,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