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物理總復習教案
物理總復習教案如何寫?物理學始于伽利略和牛頓時代,現已成為一門分支眾多的基礎科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物理總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物理總復習教案(篇1)
教學分析
電動勢是本章的一個難點。教科書明確提出了“非靜電力”的概念,讓學生從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靜電力,知道非靜電力在電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從“非靜電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電動勢的概念。
同時為了降低難度,教科書直接給出了電動勢的定義式,但只是說“電動勢在數值上等于非靜電力把1C的正電荷在電源內從負極移送到正極所做的功”,沒有用比值的方法嚴格定義。電源的內阻在后面的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學習中很重要,本節作了一些鋪墊。
我們常說要讓學生經歷科學過程,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可以通過討論或實驗認識新的規律,通過閱讀來了解前人的工作過程,跟著教師的思路一環套一環地接受新的概念等,這都是經歷科學過程的不同形式。
教學目標
1.知道電源是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為電能的裝置。
2.了解電路中(電源外部和內部)自由電荷定向移動過程中,靜電力和非靜電力做功與能量轉化的關系。
3.了解電源電動勢的基本含義,知道它的定義式。
4.理解電源內電阻。
教學重點難點
電動勢概念的建立是重點也是難點。此套書多處對“通過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闡述和鋪墊,此處再次運用這種功能關系的觀點來學習電動勢。可以使學生對電源電動勢有深刻的理解,同時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習慣。本節課從靜電力做功和非靜電力做功進行比較建立電動勢的概念。也為后面第7節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學習作了鋪墊。
教學方法與手段
實驗演示、邏輯推理。在電壓和電動勢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中通過靜電力做功和非靜電力做功進行比較教學,建立新的概念。
課前準備
教學媒體
金屬板、酸溶液、靈敏電流計、多種型號的干電池、學生電源、導線、電鍵、小燈泡、投影儀。
知識準備
1.課前復習:電勢差的定義式:U=Wq
2.課前說明:在金屬導體中,能夠自由移動的電荷是自由電子,由于它們帶負電荷,電子向某一方向的定向移動相當于正電荷向相反方向的定向移動。為了方便本節按照正電荷移動的說法進行討論。
2023物理總復習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首先介紹熱傳遞的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進而分析系統在單純的熱傳遞過程中系統內能的變化,自然引出熱量與系統內能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最后研究做功與熱傳遞在改變系統內能上的異同。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熱傳遞的三種方式。
2.知道熱傳遞是改變系統內能的一種方式。
3.能區分熱量與內能的概念。
4.知道熱傳遞與做功對改變系統的內能是有區別的
過程與方法
能舉例說明熱傳遞能夠改變系統內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感受能量的轉移,增強我們學習物理、探索自然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熱傳遞對內能的改變。
難點:熱量與內能的區別
四、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稍簡單,易于學生接受。
五、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討論、講解
六、課前準備
鐵絲、布、酒精燈
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基礎知識提問:
1、焦耳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2、什么是內能?內能于什么有關?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標
想一想,使一段鐵絲的溫度升高有哪些方法?
回答:將鐵絲來回多次彎折,用布摩擦,將鐵絲放在火上燒,與高溫物體接觸……
教師:可以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今天我們來學習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熱傳遞。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播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2頁有關內容,思考并回答問題。
(1)什么是熱傳遞?
(2)熱傳遞有幾種方式?舉例說明。
(3)熱傳遞過程的實質是什么?
1.熱傳遞
(1)熱量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或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遞到低溫部分,叫做熱傳遞。
(2)熱傳遞的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
(3)熱傳遞的實質:能量的轉移
①熱傳導:不借助于物質的宏觀移動,而靠分子、原子等粒子的熱運動,使能量由高溫物體(或物體的高溫部分)向低溫物體(或物體的低溫部分)傳遞的過程,這種過程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都能發生。
②熱對流:流體依靠宏觀流動而實現熱傳遞的過程,在對流過程中伴隨著大量分子的定向運動。熱對流又分自然對流和強迫對流。自然對流——當流體內部存在溫度梯度,進而出現密度梯度時,高溫處流體的密度—般小于低溫處(水在0~4oC時的反常膨脹現象除外),這時如果流體的密度由小到大對應空間位置的由低到高,在重力作用下,流體便開始作宏觀的定向流動,密度小處溫度較高的流體向上運動,而溫度低處密度較大的流體填充過來,行成了流體的對流,從而使能量從高溫處向低溫處傳遞。強迫對流——靠外來的作用使流體在高溫處與低溫處之間作循環流動而傳遞熱量的過程,例如制冷系統內工作物質的循環流動就是靠壓縮機的工作強迫實現的。
③熱輻射:不依賴于物質的接觸而由熱源自身的溫度作用借助電磁波傳遞能量的方式。溫度的高低決定著輻射的強弱。溫度較低時,主要以不可見的紅外線進行輻射,溫度較高時,熱輻射的成分在可見光區。如太陽就是通過熱輻射的形式將熱經宇宙空間傳給地球的。
2.熱和內能
對于一個熱力學系統,單純地對系統傳熱也能改變系統的熱力學狀態。
熱量是在單純的傳熱過程中系統內能變化的量度。
當系統從狀態1經過絕熱過程達到狀態2時,內能的增加量等于外界對系統傳遞的熱量Q,即。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3頁有關內容,思考并回答問題。
(1)怎樣理解熱量?能否說某一物體具有多少熱量?為什么?
(2)傳遞的熱量與內能改變滿足什么關系?
(3)做功和熱傳遞都能改變物體的內能。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內能,有何不同?
回答:
(1)熱量表征物體間內能轉移的多少。只有在改變物體內能的過程中,說熱量才有意義。所以,不能說物體含有多少熱量。
(2)傳遞的熱量與內能改變的關系
①在單純熱傳遞中,系統從外界吸收多少熱量,系統的內能就增加多少。即ΔU=Q吸
②在單純熱傳遞中,系統向外界放出多少熱量,系統的內能就減少多少。即Q放=-ΔU
(3)熱傳遞,是物體間內能的轉移。即內能從物體的一部分傳到另一部分,或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物體。做功,是物體的內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如內能與機械能、內能與電能等發生轉化。
2023物理總復習教案(篇3)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在復習本章的過程中,要注意強調定義式與決定式的區分;對基本概念及基本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如正確區分各種功率(電功率、熱功率、機械功率等)之間的相互關系、計算公式,純電阻電路與非純電阻電路的區別;對本章的考查,多以選擇題和實驗題的形式出現,特別是實驗的考查靈活多變,包括儀器的選取、讀數,器材的連接,數據處理,誤差分析等,因此,對電學中實驗的復習,要抓住伏安法測電阻的兩種接法的選擇、滑動變阻器的分壓接法與限流接法的選取以及電路故障分析等重點,還要加深和鞏固對基本知識的理解,要注意培養學生解決總是的方法和思路,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新課的學習,已經對本章內容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對基本概念及基本規律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還比較弱,對實驗題中器材以及滑動變阻器兩種接法的選取、電路故障的分析等都比較薄弱。因此在復習時,要加強對基本規律的理解及運用能力,并特別加強對實驗部分的復習。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熟悉并會運用電阻定律及串、并聯電路的規律
2.知道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理解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3.掌握電功率、熱功率及機械功率的區別與計算;焦耳定律及其運用
4.本章四個實驗的原理、操作步驟、器材選擇、接法選取等;電路故障的分析
(電學實驗另設專題復習)
(二)過程與方法
1、列表疏理重要的知識點
2、利用學案導學,講解與練習相結合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講解各實驗的操作規程、注意事項及數據分析等,讓學生體會實驗的嚴謹性,培養認真探究、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2、通過電路故障的分析、電路典型計算題及相應實驗的計算與分析,讓學生體會電路規律的實用性與利用學到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成就感,從而加深對學科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1)理解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2)電功率、熱功率及機械功率的區別與計算
3)本章四個實驗的原理、操作步驟、器材選擇、接法選取等;電路故障的分析
五、教學策略:對重要知識點建立框圖,力求簡明扼要;對電學中實驗的復習,要抓住伏安法測電阻的兩種接法的選擇、滑動變阻器的分壓接法與限流接法的選取以及電路故障分析等重點;利用學案導學,在復習中注意講練結合。
2023物理總復習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么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1)將一把直尺的兩端分別靠在書上,輕壓使它發生形變,體驗手感,撤去壓力,直尺恢復原狀;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松手后,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后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并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么分類,并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后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于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并且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于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么應該調節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
1、什么是彈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2023物理總復習教案(篇5)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
(2)知道杠桿的平衡。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2)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杠桿,進一步認識物理是來自于生活的,認識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2)難點: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學準備
杠桿支架、鉤碼、刻度尺、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學生閱讀教材引言部分,使學生了解簡單機械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認識到學好這部分知識具有實際的意義,自然引入杠桿一節的學習內容。
二、什么是杠桿?
出示一些實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請學生歸納其相同點。
1、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請學生介紹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可以看作杠桿?
要點:
(1)硬棒
(2)繞著固定點轉動
三、幾個名詞
1、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
2、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3、支點:繞著轉動的那個點O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l1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PS:力的作用線指的是經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線。
力臂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
學生練習:作圖P68動手動腦學物理第3小題。
四、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什么叫杠桿的平衡
杠桿靜止或勻速轉動狀態稱為杠桿的平衡。
2、小實驗:請一個大同學和一個小同學做推門比賽。(大同學推靠近門軸方向,小同學推遠離門軸方向)
通過親自動手,感受平衡時應與力的大小和作用點等因素有關。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鋪墊。
3、探究過程
(1)提出問題: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
(2)猜想與假設:從剛才的實驗出發,引導學生猜想。
(3)設計實驗,制訂計劃
(4)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如課本第65頁。
(5)分析與歸納:
杠桿的平衡條件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寫成:F1l1=F2l2或F1F2=l2l1
即:力與力臂成反比
(6)評估:
a、為什么在實驗前,要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b、如果不用鉤碼而用彈簧測力計進行實驗,應注意什么問題?
4、學生練習
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小結
(六)作業
2023物理總復習教案(篇6)
一、教學目的: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過實驗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過常見的事例和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學重點:
1、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
2、力的初步概念。
三、教學難點: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釋一些簡單的力的現象。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演示)
師:請這位同學談談肌肉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緊張。
師:最初我們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的感覺而得來的。那么,在物理學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認識力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力是什么
師: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用力呢?
生:舉重比賽時,人用手推杠鈴。
生:拔河比賽時,人用力拉繩。
生:人用力壓蹺蹺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師:剛才幾位同學舉的在推、拉、壓、提等情況下,人對物體施加了力。那么,是否只有人才能對物體施加力呢?生產中,你見過其他物體對物體施加力的情況嗎?
生:我看見過推土機推土。
生:我見過大吊車提貨物。
生:我見過壓路機壓路。
生:我見過拖拉機拉犁。
(教師選好學生所舉的例子,并做好板書)
師:同學們想一想黑板上的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
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論是人還是物體,當他們對別的物體用力時,都與別的物體是相互接觸的。
生:都發生了推、拉、壓、提等動作。
師:剛才的兩位同學總結得很好,我們先來看第一位同學所講的即發生力的時候,物體與物體總是相互接觸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生:我不同意。
師:為什么呢?你能舉出一個發生力的時候,物體沒有相互接觸的例子嗎?
生:我用鋼筆與頭發摩擦,然后將鋼筆接近小紙屑,發現還沒有接觸,小紙屑就被鋼筆吸引上了。
師:很好,這位同學所舉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加力的時候,可以不直接接觸。
師:再來看第二位同學講的,有力發生時,物體之間總會發生推、拉、提、壓等動作。在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師:現在我們就可以歸納出力的概念。把上述例子中的具體物體的名稱去掉,用“物體”代替,則力的概念就成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師:我們通常將施加力的物體叫做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做受力物體。
從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學生練習)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師:請同學們用手拍桌子,兩手互拍,拉橡皮筋,提書包,體會一下施力與受力的感覺。你能發現力的作用有什么特點?
生:用手拍桌子時,手對桌子施力,但手感到疼,這說明桌子也對手施了力。
生:兩手互拍時,左手對右手施力,右手也對左手施力。
生:用手拉橡皮筋時,橡皮筋也在拉手。
生:手向上提書包,書包對手也在向下拉。
師:大量的事實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書: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請一位同學上臺表演拉健身拉力器。(演示)
師:同學們注意觀察,拉力器中彈簧的形狀有什么變化?
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伸長。
師:對,剛才拉橡皮筋時,橡皮筋的長度也伸長了。這些情況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簡稱形變)。
(板書: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師:在踢足球時,足球的狀態是否發生了改變?怎樣改變?
生:足球有時是靜止的,但受力后就成為運動的。
生:足球有時是運動的,但被守門員接住后就成為靜止的。
生:足球有時朝某一方向運動,但受力后卻改變了方向,飛向另一個方向。
生:足球的運動快慢也有變化。
師:物體由靜到動、由動到靜,以及運動快慢和方向的改變,都被認為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
2023物理總復習教案(篇7)
《力的合成》是__必修1第五章"力與平衡”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力學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內容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在學習了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見力的基礎上來研究多個力的合力問題,有以下幾個特點:1.初中已經學習了二力平衡,作為基礎;2.學生在標量與矢量方面已經有所了解;3.在《重力》那節課上學習了力的圖示等。所以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合力、分力、共點力、共點力的合成,合力F的大小與分力F1、、F2的夾角α的關系。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從力作用的效果來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能區分矢量和標量,能通過實驗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是矢量運算的普遍法則
3.會用作圖法求共點力的合力,會計算在同一直線上的幾個共點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與原來兩個共點力間夾角的關系,會用直角三角形知識計算共點力的合力
過程與方法
學會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和歸納總結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運用等效的物理思想來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通過實例理解力的合成與合力的概念;教學的難點是: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二力平衡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什么是共點力,并通過歸納總結區別合力與分力,并通過實驗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再進一步聯系生活,擴展到多個共點力的合成;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歸納總結和實驗探究法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初中的基礎上,復習二力平衡,來引導學生學習合力的概念,強調力的合成不是簡單的代數相加、減;進而讓學生探究力的合成滿足怎樣的規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平行四邊形定則;觀察及歸納總結。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投影(展示自然界的平衡之美)讓學生體會到力與平衡的現象隨處可見,由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提出問題(什么是共點力)讓學生閱讀課本在回答問題,教師利用實例講解共點力的概念,強調幾個力的延長線會交于一點就是共點力。
教師復習初中“二力平衡”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回顧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分力、合力的基本概念。教師舉例(墻上掛畫,一個人提一桶水與兩個人合提一桶水等)并作出受力分析的示意圖,指出各個作用力并不在同一直線上。怎樣進行力的合成?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提供學生:橡皮筋,測力計,直尺,白紙等讓學生閱讀82頁的實驗探究,并進行分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實驗,歸納和總結。進而得到: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師講解探究實驗中的分力與合力的區別,合力與力的合成的區別。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來體驗合力的大小與原來兩個力大小及夾角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更好掌握矢量不同于標量的計算法則。
教師給出例題(水平向右力F1=45N;豎直向上的力F2;用作圖法求這兩個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讓學生分析回答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師在進一步的擴展到多個共點力的合成。這樣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