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高三2023
語文教案高三都有哪些?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要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語文教案高三2023(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案高三2023【篇1】
《中國建筑的特征》:
【教學設想】
1、學情分析
本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三的學生,已經學過《宇宙的邊疆》等自然科學小論文。因此,學生對這種科學小論文已經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論述的嚴謹性,和語言的簡介性。但對于文中提出的諸如“文法”、“可譯性”等新概念,對其的準確理解還需要引導。
2、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關于必修5冊實用類文本的有關敘述是: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而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
知識教育目標:
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確中國國建筑的特征。
②根據分層,歸納概括“文法”“可譯性”等重點詞句的含義。
能力培養目標:
①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②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培養目標:通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
3、重點難點:
根據自然科學小論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將本文的重難點制定如下:
教學重點:把握文章整體結構,理清思路,掌握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國建筑的“文法”。
教學難點:
一,對建筑術語如“所”“斗拱”“舉架”的理解。
二、對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詞匯”以及“可譯性”的理解。
【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式:
學習說明文,主要讓學生了解文章所講述的內容,學習說明文簡潔明了的語言,并把學到的技巧運用于平時的寫作中。還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為了使本文的教與學達到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學方法:
1、三讀:通過在預習的基礎上瀏覽、精讀、研讀三步讓學生逐漸深入地掌握課文知識。
2、設置情境:在課堂上,利用課件和視頻增強直觀性,讓學生更真切地了解說明對象。
3、問題討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4、課外探究:引導學生發現和尋找現實生活中的建筑,比較他們與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
(二)學習方法:
精讀研究法:學生通過仔細閱讀揣摩課文,深化對中國建筑的特征的認識。
對比學習法:把中國的傳統建筑與西方的建筑進行比較,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視頻。一段介紹中國古代建筑特征的視頻,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了解作者。
(二)課堂教學
1、導入:
利用視頻《中國古代建筑的瑰寶——唐代木亭模型》來引入全文,并且讓學生更加鮮明地感知“斗拱”這一概念,以及明確中國建筑的發展脈絡以及現代的傳承。
利用幻燈片展示各種建筑導入本文,揭示課題,并交代文體,指出其與記敘文的不同。而且簡要地介紹作者。這樣做有利于增強學生和直觀感受,對學習說明文有極大的好處。
這一個步驟所需時間不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一開始就認識到學習本文與過去學習記敘性文字有了區別,明確學習目標,初步了解本文的說明對象。
2、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歸納全文思路。速讀之前,老師予以指導:這其實就是給文章分段,然后總結段意。明確本文先寫什么,然后寫什么,接著寫什么,最后寫什么。這個問題難度不大,大部分學生能快速、獨立解決。
3、精讀課文,思考探究
我們了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國建筑的具體特征”卻還撲朔迷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分析每一段的具體內容。鑒于此,我給大家出了兩道思考題,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第一組研究第一題,第二組研究第二題,給大家3分鐘時間,同桌互助合作完成這項任務。
這兩道題是:
(1)請把梁思成先生所總結的中國建筑的9大特征,再從3個角度高度概括一下。并據此,復述中國建筑的特征。
(2)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設計過程及目的】
在學生討論的時候,老師巡視教室,通過詢問了解情況,給予點撥。在學生回答的時候,遇到分類歸納不準確的情況時,可以人物為例來類比指導;在學生復述的時候,大屏幕出現故宮圖片,創設情境,啟發誘導,學生會出現的問題多表現為表述啰嗦、拖沓,這就需要老師提前明確方法;
關于文法問題,老師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出方法指導:這里運用了比喻手法,那么只需找出對應的本體,就解決問題了。學生的問題更多表現在不夠全面,表述比較混亂,邏輯性不強,我就事先強調學生用筆寫出來。從而,在與同桌的討論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書面的調整中加強語言的嚴謹性。通過這兩道題的設置,有效地鍛煉了學生對文本信息篩選和加工能力,不僅讓學生明確了中國建筑的特征,加強了文化厚度;而且鍛煉了學生對使用類文本的歸納概括能力,提高了做題技巧。至此,學習目標基本達成。
4、再讀課文,揣摩語言
這篇文章出自科學大師之手,除觀點確實、敘說嚴謹之外,文筆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許多生動形象的比喻句,請大家找出來,并結合上下文,說說運用比喻說明的表達效果。
【設計過程及目的】:
這個問題是學生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就掌握的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準確性,這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注意語言表述的準確性、流暢性。最后,引導學生歸納答題模式。(老師首先板書答題模式:即①把……比喻成……②生動形象的說明了……)這個過程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賞析,讓學生體會本文敘述說明語言形象生動的特點。
5、對比探究:
利用幻燈片展示西方建筑和中國傳統建筑,讓學生分析它們不同的建筑特點。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傳統建筑的特征的認識,以及中國建筑發展中的兼收并蓄問題。
6、檢測目標
本著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的學習目標,制定以下檢測題目。
(1)閱讀第8自然段,思考:中國建筑中,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2)閱讀文章倒數第2自然段,思考: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7、課外拓展:
關注家鄉的建筑,可以選擇家鄉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筑,也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現代建筑,介紹這些建筑的特點。
語文教案高三2023【篇2】
《裝在套子里的人》:
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趣:
契訶夫是十九世紀俄國世界的短篇小說大師,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寫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以及十來個劇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國社會的各種病態,猛烈抨擊了沙皇專制制度。他的小說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樸實、簡練,同時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現深刻的主題。
二、憶舊入新:
提問:初中時我們學過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什么小說?(聯系前后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討論,明確: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其主人公奧楚蔑洛夫是個見風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學一篇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
三、由標題設問引入探討課文。(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如下問題與學生一起討論)
1、“裝在套子里的人”是誰?(找課文的主要人物。)
討論,明確:一個普通的中學希臘語教員別里科夫,一個轄制了整個學校,甚至整個城市十五年的一個普通人。)
2、別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討論,明確:生活上的套子:衣著打扮方面,生活用具、習慣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規定禁止什么,他無條件擁護;
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他就悶悶不樂。
職業上的套子:教古代語言,躲避現實生活。
論調上的套子: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3、別里科夫大熱天裝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為什么不鉆出來,卻心甘情愿越鉆越深?(產生這種悲劇的主觀原因)
討論,明確:現實生活刺激他,驚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不安。他藏進套子,借此躲避現實生活。
4、標題可否改為《鉆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鎖在套子里的人》?(由對教材的分析過度到理論的把握)
討論,明確:不能。因為“鉆”是自覺自愿的行為,“鎖”是強制行為,而“裝”有一定的自愿行為,也有被別人強行放進去的意思,別里科夫正是這樣。
5、是被誰放進去的?為什么要放進去?(揭露社會根源)
討論,明確:長期以來反動的沙皇專制統治,愚民政策。
6、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套子?可以分為哪幾類?(理論聯系實際)
(略)如課本,標準答案,各種規章制度。分為三類。
四、你喜歡什么樣套子?為什么?(提高認知能力、判斷能力)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適時點撥。然后寫一篇短文。)
五、教師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書本知識必須與生活廣泛地聯系起來,在學習中,展開充分的想象和聯想,才能把課本學好,學活。
語文教案高三2023【篇3】
教學目標:
1、溫習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賞析本文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構思藝術
3、懂得“孝”的價值觀基礎上,探討這篇課文最核心的價值在哪?
教學重難點:
1、領會真摯感情、培養健全人格、引導學生悟出做真人,說真話的“真”的文化內涵,從而領會自由生活的價值,獲得生活的智慧。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在領悟李密的孝道忠信和機心重重的說話技巧之外,引領學生思考“真”的背后文化的內涵。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用“談-讀-譯-析”的教學方法和大家一起學完了《陳情表》。這篇高中名篇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它陳孝情情真意切,訴忠情赤膽忠心。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密對祖國的拳拳深情也讓我們每個人都有所感悟,也深深的讓我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給予我們的親人一份微薄但卻真摯的回報。
至此,這篇文章的教學任務似乎順理成章地完成了。那你們學完這篇課文以后,無非是覺得李密很真摯,很孝順祖母,說話很有技巧,最終說服了晉武帝。我們的學習也好像得以圓滿解決。很明顯,這是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然而,這篇課文最核心的價值就止于此嗎?
二、回顧舊知
1、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大家現在能概括出李密在《陳情表》里的“陳情”的方法嗎?
明確: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思維導圖:
動之以情:不幸遭遇,訴祖孫之情——進退狼狽,訴兩難處境
曉之以理:孝治天下,找理論依據——先孝后忠,想辦法解決
最終保全自身的安全,求得照顧祖母的自由身
3、細思極恐,不單純是警示大家“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緊迫性,老師在生活里又有一些思考,關乎這篇文章的主旨的思考,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討。
①李密真的是一個“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的讀書人嗎?
有限地拒絕、計算著生命的安危,處處恐懼——謊言的真實
②試想,晉武帝如果標榜的是以忠治天下,李密的這篇《陳情表》還能寫得出來嗎?
對極權的絕對服從乃根本原因,但李密表現得卻至誠至性、至情至性。
用真話對抗極權的扭曲,過分的說真話,沒有自由意志的真話——真實的謊言
③再來說說被許多人津津樂道的李密的“孝”。全文四段,每一段都有涉及“祖母”的文字。何以反反復復從始至終地說相同的一件事,一樣的心情呢?
27次“臣”,換一種形式表達對帝王的忠心而已
小結:
清代的學者文人認為這篇文章“至情至性”,這樣看來也就不足奇怪了。在清代極權專 制極為怖懼之時,他們的社會境遇跟李密最接近,所以容易引起共鳴。把心毫無掩飾的給你,只為你同情我、愛我,為我做一點點事。
三、課堂延展
1、這篇《陳情表》如果只允許說一句話,你認為作者應當說什么?允許說第二句話呢?允許說第三句話呢?┈┈
依照常理哪些話是必須說的,哪些話是不應當說而被說了出來,從而領會作者的“犬馬不懼之情”何其真也?為自由生活的意志,為真情而聲聲嘆息
2、你對“自由”“真”這樣的命題有過思考嗎?結合現實生活自己,談談你的看法?
因為無力,所有執著,讓我想起說這句話的熊培云,是從江西農村走出的一位我早年就特別偏愛的作家,他在2011年出版的《自由在高處》這本書有這么一句話:“帕特里克說:“不自由,毋寧死!”
熊培云說:“不自由,仍可活。”是我的人生,我必讓它自由。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人生的。那些能夠帶領干軍萬馬的人,未必能帶領好自己。要么成為自己,要么一無所成。
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廠,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把一生當作自己的遠大前程,把當下的每一件枯燥的事情每一句忠言逆耳當作做好,就是通向未來的自由生活的路。
自由不是任性妄為,自由不是執迷不悟,自由不是置別人冷暖妄顧,自由就是自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
四、課堂總結
不論怎樣上課,采用什么方法,我想,我都想在文本與我們的現實生活之間構建一個平臺,引領大家思考“真”背后的文化內涵,從中獲得智慧,而不應止于表層的理解,取櫝還珠。
這篇表的教學,學習李密機心重重的說話技巧不該是重點,領會李密的孝道忠信也不是重點;認識古代專 制對人的扭曲是重點,領會自由生活的價值是重點,懂得珍惜真實的生活和對你真的人,獲得生活的智慧是重點。
國破山河在,因為無力,所以執著
推薦大家兩本書——熊培云《自由在高處》《思想國》
五、作業
假如我若為王,請回復一下李密的奏折,字數自由,看你所寫的態度和內容
語文教案高三2023【篇4】
知識目標: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內容。
2.感知本文所體現的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說理風格。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文學鑒賞。
情意目標:
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課文內容。
2.訓練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戰國時期,我國有一位大家寫了一篇奇文,說鯤鵬之大,鯤鵬展翅之時,兩翼蔽日,扶搖而上可達九萬里;寫事物之小,說連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這些夸張令人驚奇,感覺新鮮,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這位大家就是莊子,這篇奇文就是《逍遙游》。
二、整體把握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不讀破句。
2.教師范讀,生聽讀解決自讀時的問題。
3.師朗讀指導
4.生再讀、或齊讀
5.反饋:用自己的話概述本文的內容或提出疑問。
三、疏通文意,把握內容
1.借助注釋、借助小組的力量理解課文疑難詞語,粗通文意。
(要點提示:通假字,重點實詞“怒”“志”“摶”“息”“負”“覆”“培”“角”“槍”“控”“適”“念”“修”“絕”“已”“正”“海運”“野馬”“扶搖”“坳堂”“夭闕”“莽蒼”“果然”“泠然”“數數然”等等)
2.以練習一(第3問的后一問暫不考慮)為線,繼續研讀課文
要求:逐題朗讀,逐題作答,要求盡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譯。
四、小結:(參見板書)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個要點。第一個從文章開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寫鵬鳥遨游于九萬里,有待“海運”。第二個從“《齊諧》者”至“而后乃今將圖南”引齊諧的話,證明大鵬徙于南冥是憑借風力,再進而說明鵬和“野馬”“塵埃”同樣是“有所待”。第三個從“蜩與學鳩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說明蟬和斑鳩這兩個小動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為了說明小與大的區別,小與大思想境界和見識的懸殊,在鯤鵬與蜩、學鳩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與冥靈、大椿的比喻,長壽者的彭祖與眾人之比等等,有的淺顯,有的神奇,有的夸張,極大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以及不求名的宋榮子算不得逍遙游,“列自御風而行”“猶有所待”;文末點明主旨“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五、作業
熟讀課文,思考練習一第3問和練習二。
思考課文怎樣從“有所待”和“小大之辯”推出三“無”的結論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本文所體現的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說理風格。
2.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文學鑒賞。
3.幫助學生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誦讀課文,投影上節課板書內容,復習舊課導入。
二、新課
討論明確
1.課文怎樣從“有所待”和“小大之辯”推出三“無”的結論的。
第一段,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鯤鵬,小至塵埃、小草)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說明萬物在“有所待”的范圍內,存在著“小大之辯”。這一段是對上文的歸納、補充、印證。
(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運用對比列舉了大量例證。從時間上說,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與眾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與冥靈、大椿比,有時“小年”。鯤鵬是“大知”,蜩、學鳩、斥鴳等見識短淺,只能算是“小知”。)
(教師可深問:作者為什么還要討論“小大之辯”的問題?一方面強調了人在認識上的區別,說明“以小及大”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并不能完全的“無己”。)
第三段,由對萬物的泛論轉入對社會中人的論述,闡明逍遙游的境界,點名全文主題。
作者寫了三種不同層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宋榮子、列子。第一種自視甚高,但只不過是斥鴳之類;宋榮子能“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遠勝于第一種人,但“猶有未樹”;列子雖已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仍然“猶有所待”。因此這三種人都不能說已入“逍遙游”之境。最后莊子說,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才能“無所待”而“逍遙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只有無自我、無功利、無聲名,才能得到絕對的精神自由。這樣,全文結論水到渠成。
2.課后練習三,《史記》中說莊子“汪洋自咨以適己”,魯迅說他“汪洋辟闔,儀態萬方”。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這一特點?
要點:構思宏偉,思路開闊。(鯤鵬鳥的雄偉,大椿樹的長壽,都令人嘆為觀止,又將這些龐然大物與芥、蜩、朝菌之類細微、_者對比,獻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說理;想象奇特豐富;句法多變,節奏明快。(詳見《教師用書》)
三、小結
本文采用先述后議,先破后立的寫法,運用對比與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結論,其是闊大而思路嚴謹,夸張虛幻的描述中隱藏著熾烈的感情。
四、齊讀課文,再體會。討論明確:你對莊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莊子思想的一個基本方面,他認為:在到了這樣的境界,就能與天地渾然一體,遨游在絕對自由之中。但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擺脫外在世界的束縛。這當然是一種不能實現的幻想,但也間接地反映了戰國時期動 亂的社會帶給人們心靈上的創傷,使得一些人渴望逃離社會。)
五、布置作業
背誦第一段。
寫一段文字,談談你對莊子“無為”思想的看法。
有興趣者可查找關于莊子的資料,利用早讀時間與大家交流。
語文教案高三2023【篇5】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懂得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存”、“堅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積存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3個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6個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和論證方法機動的寫作特點。
教學假想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懂得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懂得其意義和用法,接著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后“考慮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教時安排:
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內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容的懂得,并研究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差不多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標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結束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崇高的品德。
4、范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注,懂得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學生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能夠已。(已,結束,學習不能夠結束,不能夠放松,不能夠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解釋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解釋學習能夠使人提高自個兒、轉變自個兒。)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再能)挺(直)者(的緣由),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解釋學習能夠轉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解釋學習能夠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能夠已”。
第3段:解釋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3個側面證明只要擅長學習,擅長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接著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吾嘗(曾經)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照,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照,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運用學習、運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運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借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運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運用)于(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啥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擅長運用學得的知識和本事,擅長運用處界條件補充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個兒,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能夠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釋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存、堅持不懈、用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圣心(圣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學習要靠積存,并引出結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了“圣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了積存。正反對照,解釋學習必須不斷積存。)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幫兇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照,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積”,到論證“不舍”,最后來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一步證明“學不能夠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安排作業:背誦全文;完成書后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論述中心的3個角度
2、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1、檢查:
(1)學生口頭答復詞義,教師講釋小結。
青,取之于籃,而青于藍。(于,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地方,作“從”講;后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緣由。)
知明而行無過矣。(而,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而,連詞,表潤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但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而,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因此”。)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通假字)
(2)背誦課文:教師指名讓學生分別背誦24段,講評記分。
2、總結。
語文教案高三2023【篇6】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2.了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把握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教學難點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過程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一、關于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關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三、關于《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后找一名同學范讀,訂正字音,斷句。
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復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
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辟歷史,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講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問君西游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峰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提問: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復,那么連續出現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提問: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尋今,這種驚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張相結合,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氣氛和奇險壯觀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詩只是為了寫景嗎?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語文教案高三2023【篇7】
【教學目標及訓練重點】
1、識記理解“涔涔”“郁熱”“昧心”等詞語及文學常識。
2、了解作品豐富多彩而又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特點。
3、體會戲劇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曲折的情節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作者作品簡介
2、分角色朗讀
3、理解課文節選部分的矛盾沖突
4、課堂討論:周樸園愛魯侍萍嗎?
一、導入
簡介作者及《雷雨》的大致情節
二、速讀
理清人物關系及矛盾沖突
填圖練習
三、討論
課后練習二:主要矛盾沖突是什么?為什么?
四、課堂活動:辯論
正方:一二組——周樸園愛魯侍萍
反方:三四組——周樸園不愛魯侍萍
[通過辯論,疏通“重逢”一節的情節脈胳,賞析人物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總結要點:
1、周樸園曾經喜歡過,甚至愛過
2、他始亂終棄的原因(性格特點、階級特性)
3、周樸園的人物性格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閱讀賞析“斗爭”一場
2、歸納人物性格及主題
3、課堂練習
一、閱讀賞析“斗爭”一場
討論
1、周樸園有沒有顧父子之情,為什么不顧?
2、劇中通過魯大海的話交代了什么?
3、侍萍為什么不認兒子周萍?
二、討論總結人物性格
1、周樸園:殘忍、冷酷、自私、貪婪、虛偽的反動資本家。
2、魯侍萍:
3、學生自己歸納魯大海的人物性格。
三、討論
劇本為什么以“雷雨”為題?
四、歸納主題
通過一個封建資產階級的家庭內錯綜復雜的矛盾,提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和工人與資本
家之間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20年代中國的社會現實。
五、課堂練習
品味個性化的人物語言。(讓學生自己找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以分析討論。教師可點拔
周樸園和魯侍萍的臺詞中能表現人物心理的句子。)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戲劇語言的特點
——《雷雨》人物語言及性格分析
一、本課時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了解戲劇語言(主要指人物語言)的一般特點:
1、普遍了解個性化語言(cba)
2、進一步了解潛臺詞(ba)
3、再進一步掌握動作語言和前兩種語言的運用(a)
(c-b-a為能力要求層次)
二、戲劇語言的種類
1、舞臺語言:
除人物語言之外的所有語言,包括舞臺說明,背景介紹,人物動作、神態描寫,旁白、畫外音以及其他敘述語言等。
2、人物語言——
三、戲劇人物語言的主要特點
1、高度個性化——
2、豐富的潛臺詞——
3、富于動作性——
四、什么是個性化語言?
個性化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符合并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說什么話;聽其聲則知其人。個性化語言,是刻畫人物達到合理性、真實性的重要手段。
例:
葛朗臺——
魯大海——
守財奴的語言
“得啦,孩子,你給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過這是你把欠我的還了我:咱們兩訖了。這才叫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啊,是真金!金子!這么多的金子!有兩斤重。啊!啊!……”
(什么性格?)
魯大海的語言
1、p102
魯大海可是你們完全錯了。…
2、p103
魯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們三個人簽了字?
3、p104
魯大海(如夢初醒)這三個沒有骨頭的東西!……
(什么性格?)
周樸園、魯侍萍性格分析
個性化語言舉例(一)
周樸園(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侍萍不是我要來的。
周樸園誰指使你來的?
魯侍萍(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個性化語言舉例(二)
周樸園那么,我們就這樣解決了。我叫他下來,你看一看他,以后魯家的人永遠不許再到周家來。
魯侍萍我希望這一生不要再見你。
周樸園(由內衣取出支票,簽好)很好,這是一張五千塊錢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彌補我一點罪過。
侍萍接過支票;把它撕了。
周樸園侍萍。
魯侍萍我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錢算得清的。
五、什么是潛臺詞?
潛臺詞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實際上是語言的多意現象。“潛”,是隱藏的意思。即語言的表層意思之內還含有別的不愿說或不便說意思。潛臺詞不僅充分體現了語言的魅力,而且通過它還可以窺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例:
水生嫂:“你總是很積極的。”
日常生活中:
潛臺詞分析(一)
周樸園(汗涔涔地)哦。
魯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無錫周公館梅媽的女兒,她叫侍萍。
周樸園(抬起頭來)你姓什么?
魯侍萍我姓魯,老爺。
潛臺詞分析(二)
周樸園那個小孩呢?
魯侍萍也活著。
周樸園(忽然立起)你是誰?
魯侍萍我是這兒四風的媽,老爺。
周樸園哦。
潛臺詞分析(三)
魯大海(掙扎)放開我,你們這一群強盜!
周萍(向外人們)把他拉下去!
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周萍你是誰?
魯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
一、潛臺詞練習
(P93標明序號)
魯侍萍老爺問這些閑事干什么?(1)
周樸園這個人跟我們有點親戚。
魯侍萍親戚?②
周樸園嗯,——我們想把她的墳墓修一修。
魯侍萍哦,——那用不著了。③
周樸園怎么?
魯侍萍這個人現在還活著。④
A、①你這樣狠毒,哪管我母子死活。②哪是什么親戚,別騙人了。③她還活著,就在你面前。④看你現在怎樣對待她。
B、①她現在與你已經沒有什么關系了。②根本就無所謂什么親戚。③她沒有死,現在就立在你面前。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C、①你只管剝削人的大事吧。②你真的是她的親戚嗎?③誰需要你給她修墳墓?④你現在打算怎樣對待她?
D、①你哪有心思管我們的事!②你哪配做她的親戚!③人活著,就在你面前!④你怎么不認識我?
六、什么是動作語言?
動作語言也叫情節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流向(人物語言間的交流和交鋒)起著推動或暗示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它不是靜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節發展中內在力的體現。
例:
繁漪在第二幕結尾與周萍的對話——
動作語言示例
繁漪(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個女人逼得太狠心了,她是什么事都做的出來的。
周萍我已經準備好了。
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現在(望窗外,自語,暗示著惡兆地)風暴就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