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一知識點教案
語文高一知識點教案都有哪些?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特點,關愛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和自由表達,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進取精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語文高一知識點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高一知識點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全文。
2、感受詩人“憂”的情感基調和理解為何而“憂”。
教學重點:
1、背誦全詩。
2、理解分析詩人的情感態度。
教學難點:
1、詩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詩經》句子的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
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自行說出自己最喜歡三國中的哪個人物,并簡單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從而引出對《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紹。
二、作者介紹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在文學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風格清峻,簡約嚴明。他的詩歌現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樂府舊題,明顯地表現出對漢代樂府的繼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原本印象中對于曹操的看法。
三、寫作背景
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三國中著名的戰役赤壁之戰,進而引出曹操當時寫作這首《短歌行》時候的相關歷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權勢力。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當空,江面風平浪靜。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請諸將。酒至興處,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橫槊賦詩,吟唱了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四、整體感知
1、先播放課文錄音,并提出問題:“這首詩的詩眼是什么?”
明確:詩歌的詩眼是“憂”,詩人的情感焦點是“憂”。(ppt展示)
2、請學生回答詩中哪些句子含有“憂”字?
明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ppt展示)
3、進一步提出問題,既然詩人的情感焦點是“憂”,那詩人“憂”的究竟是什么呢?
五、詩歌賞析
1、讓學生帶著問題齊讀詩歌,然后對學生讀錯的`字詞進行糾正,借此也對文中的重點字詞的讀音進行講解。
2、分部分對詩歌進行講解:
(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對重點字詞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從而提出問題,從這部分中可以看到詩人“憂”的原因是什么?請學生進行回答,然后教師進行引導補充。
明確:借酒抒情,以悲涼的情調感嘆時光易逝,人生短暫。(ppt展示)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部分引用《詩經》中句子是難點,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介紹,使學生能夠有明確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這些詩句是為了表達自己對于賢才的渴望。
明確:抒發對賢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對嘉賓的禮遇。(ppt展示)
(3)“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妄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該部分著重講解詩人采用的藝術手法是比喻,提出問題“作者用明月來比喻什么?”,請學生進行回答,結合對詩歌的翻譯讓學生自行得出這里都是比喻賢才。在此基礎上便可提出問題,這一部分可以看到詩人“憂”的又是什么?
明確:繼續寫思念賢才的渴望,寫“憂思”的原因。(ppt展示)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該部分講解曹操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導學生得出詩人在這一部分用“烏鵲南飛”同樣是用來比喻賢才。
明確:表明詩人虛心納士,竭盡誠心,不遺余力的態度。(ppt展示)
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以及曹操這時候的年齡,讓學生明確曹操最后“憂”的是天下尚未一統。
3、詩人“憂”的原因有:
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求賢不得:親親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三、功業未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pt展示)
4、藝術手法:再前面對詩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總結
一、引用《詩經》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二、比喻:明月比喻人才;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當時賢士四處奔走
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pt展示)
這部分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部分,根據課堂學生的理解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六、課堂總結
最后讓學生齊讀課文,對課堂進行小結。
語文高一知識點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的
1、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
3、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見“破”是要害。這所謂“破”,實質上是針對砭時弊,即批判“恥學于師”的惡劣風尚。這不是一般性問題,必須聯系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較透徹的理解。對這個方面存在的困難,不不估計到。
此外,將這一段視為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出于這樣的考慮: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學生此前已學過《馬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等篇,對這個特點已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著重體會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對學生今后閱讀同類作品必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誦讀教法和討論法。誦讀,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討論,用來加深學生對本文思想意義和行文特點的認識。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提高,在時間分配上,應以前者為主。
采取逐段進行的方式:誦讀一段,討論一段。有關全篇主旨和布局的問題,放在最后討論。討論題應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不給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圓其說,以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由于本文語言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一點語言積累的工作。
三、課時安排。
本課擬用3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內容,誦讀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命題。
第二課時:誦讀第2段,討論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第三課時:誦讀第3、4段,討論“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預習安排
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十分重要,時間應相當充裕,做得越細致越好。為此,擬在課堂抽出20──25分鐘讓學生預習,掌握要領;未完成的部分由學生自找時間補做。
一、給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誦全文2—3遍。
諛(yú)萇(cháng)聃(dān)郯(tán)
歟(yú)蟠(pán)經傳(zhuàn)貽(yí)
二、本文是針對“恥學于師”的壞時尚寫的,筆鋒犀利。試就下列兩個方面各舉出幾個例子。(劃在課本上)
1。批判壞現象的尖銳語氣。
2。敘述正確主張的決斷語氣。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注意加黑點的語句。仔細閱讀一遍,然后說說韓愈寫《師說》有什么意圖。
語文高一知識點教案精選篇3
《花未眠》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定景換點,從不同側面描寫景物,使景物特征畢現的寫法。
2、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用詞以及多種修辭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達的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的賞析和結構的疏通鑒賞意境之美。
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自讀,體會作者對自然美的認識。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散文追求的境界是詩情畫意,即具有詩一般的語言,畫一般的意境,還有深蘊的人生哲理;我們今天要自主學習的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寫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詩情、畫意和哲理為一爐的絕妙好文。
二、感知課文
1、創設美好情境,進行配樂自讀。
2、點撥:文章由一偶然的發現——海棠花未眠,聯想開來,引發對人生和藝術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們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藝術品作為啟迪,藝術美讓人們更好地領略社會的真實美;發現美還得需要一定的條件。
文章形散神聚,畫家雷諾阿的話、羅丹和瑪伊約爾的作品、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真正黃昏的天空等內容都是由“花未眠”引發的對藝術的感悟。
三、重點提示
鑒賞一些語言優美的散文,重在體味語言,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鑰匙。本文語言優美,通過對語言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懷。課后再找一些美文來體會。
①如何理解“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的含義。
點撥:海棠花怒放,作者從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識受到了強烈震撼,他認識到一個人無論處在什么樣的境地,有多少艱難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麗,所以,他說“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這句話的含義?
點撥:從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句和文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句,結合起來看,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于美的啟迪說的,因而,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人發現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怎樣理解?
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并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與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兩例的意圖顯而易見。
他的意圖是: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為什么說“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點撥: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當然是美麗的,給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著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傳統美學中哀婉、幽玄、虛幻因素的影響,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憂郁,所以他認為盛放的花,“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說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坂,19__年4月16日在工作室_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歲喪父,3歲喪母,7歲祖母亡,15歲時祖父亡,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涼,也對他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19__年9月,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積極參加編輯同人雜志《新思潮》(第六屆),并在該刊發表短篇小說若干篇,其中《招魂節一景》獲得意處好評,打開了他走上文壇的大門。大學畢業后踏入文壇,成為專業作家。同年10月,他與橫光利一等人共同創辦同人雜志《文藝時代》。19__年5月《文藝時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參加了《近代生活》雜志、十三人俱樂部和《文學》雜志的活動。進入30年代以后,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瘋狂推行戰爭政策。川端大部分時間過著半隱居的生活,繼續寫作幾乎與戰爭無關的作品。
由于在創作方面不斷取得成果,川端在戰后獲得了多種榮譽頭銜和獎金獎章。19__年10月,瑞典決定將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內心精髓。19__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氣_。
創作
川端康成一生寫了100余部長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說,此外還有許多散文、隨筆、講演、評論、詩歌、書信和日記等。他的創作,就思想傾向而言是相當復雜的,并且經歷了一個頗為曲折的發展過程。他戰前和戰時的創作,可以大致歸為兩類:一類是描寫他的孤兒生活,抒發他的孤獨感情,描寫他的失戀過程,抒發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禮的人》、《十六歲的日記》和《致父母的信》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寫的是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所以往往具有描寫細膩、感情真摯、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但也由于僅僅寫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并且自始至終充滿低沉、哀傷的氣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會意義受到一定局限。另一類是描寫處于社會下層的人物,尤其是下層婦女(如舞女、藝_、女藝人、女侍者等)的悲慘遭遇,表現她們對生活、愛情和藝術的追求的作品,《招魂節一景》、《伊豆的舞女》、《溫泉旅館》、《花的圓舞曲》和《雪國》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這類作品比較真實地再現出這些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的不幸,比較充分地表達出她們的痛苦,作者對她們報以同情和憐憫。一般說來這類作品在思想價值上要超過第一類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國》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戰后的創作尤其復雜。一方面,他仍然沿著《伊豆舞女》和《雪國》的道路前進,繼續寫作表現人們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會存在的某些問題,或表達出對普通人民的同情態度,或流露出作者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如《舞姬》、《名人》和《古都》等堪稱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寫出一批以表現官能刺激、_享受和__為主題的作品,從《千鶴》、《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節越來越離奇,在頹廢的道路越走越遠。
他的創作,從藝術表現來說也是相當復雜的,并且也經歷了一個頗為曲折的發展過程。他在實際創作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傾向。有的作品采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極力強調主觀感覺,熱心追求新穎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卻沒有采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主要使用樸素、簡潔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義和意識流小說所吸引,相繼寫出兩篇純屬模仿式的小說——《針與玻璃與霧》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輟筆,并且其后再也沒有寫過這類作品。由此可見,川端不滿足于單純模仿,不肯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決心另辟新徑。所謂新徑,就是將日本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現代派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道路。經過長期探索,他在這條路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語文高一知識點教案精選篇4
《阿房宮賦》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駢散兼行,音韻流暢的藝術風格。
2.理解本文詳略適宜的寫作特點。
3.體會本篇的鋪排手法和代古諷今的作用,以及豐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張。
4.理解并歸納“一、愛、取、族、焉、而、天”等詞語的用法。
5.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明確運用想象,夸張等多種手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理解文章內容并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秦代時,秦始皇嫌都城咸陽人多,原來的宮廷狹小,就在謂南營造新宮,面積龐大,隔離天日,到秦之都沒有完工。直到項羽帶兵攻入咸陽,一把火將它燒毀,據說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不滅。這座龐大的宮殿建筑群現在只剩下夯工和臺基,它就是阿房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杜牧的《阿房宮賦》。
二、解題
1.文體
“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是介于散文和詩歌中間的一種體裁。《文心凋龍詮賦》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是賦的內容;鋪采摛文,指鋪的手法。
賦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時注重鋪陳和夸張;結尾多發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_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多個階段。本文屬于文賦。
2.背景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此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風雨飄搖。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總結秦王朝驕奢遙逸終政亡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希望唐朝統治者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三、整體把握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3.學生對照書_釋疏通例文,劃出疑難。
四、指導學生自讀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層:“六五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寫了阿房宮的背景。
重點詞:
兀:形——動,被砍光。
一:名——動,統一。
學生背誦。
2.第二層:覆壓三百余里。
寫阿房宮的面積。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寫規模氣勢。
重點詞;北構而西折:北、西名——狀
直走咸陽:趨向。
學生背誦。
4.第四層;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寫阿房宮的樓閣廊檐。
重點詞:
鉤心斗爭:古今異義。
蜂房水渦:蜂房,水渦,名——狀,像蜂房,像水渦。
學生背誦。
5.第五層:長橋臥波……不知西東。
寫長橋復道。
重點詞:
未云何龍:云、龍、名——動,出現之出現龍。
不霽何虹:虹名——動,出現彩虹。
學生背誦。
6.第六層: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
寫歌臺和舞榭。
重點詞:
氣候:環境氣氛。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阿房宮的興建背景,面積,規模,樓閣廊檐,宮內的長橋復道,歌臺舞榭等方面描寫了阿房宮規模的壯麗。
(二)第2段
1.第1層:妃嬪媵嬙……為秦宮人。
寫宮人的來歷。
重點詞:
輦名——歷乘車。
學生背誦。
2.第二層:明星熒熒……焚椒蘭也。
寫宮女眾多。
重點詞:
綠云:綠即青,不用青,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
梳曉鬟也:曉梳鬟也。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雷霆飛驚……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寫宮人的命運。
重點詞:
縵之:長久地。
而望幸焉:寵幸。
學生背誦。
4.第四層:燕趙之收藏……亦不其惜。
寫宮內奢侈的生活。
重點詞:
鼎鐺玉石,金塊縷礫:把寶鼎當作鐵鍋,把寶石當作石頭,把金子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瓦礫。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宮人的情況和宮人的生活來寫阿房宮內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業
1.背誦1、2段。
2.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自讀三、四段
1.重點詞:
(1)秦愛紛奢:豪華
(2)直欄橫檻:欄桿
(3)可憐焦土:可憐,可惜;焦土:名——動。變成焦土。
(4)族:滅族
(5)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動——意動,以……為鑒。
2.段落大意:
第3段:寫秦始皇的荒淫導致秦國滅亡。
第4段:總結歷史教訓,希望當世統治者引以為戒。
3.總結:
第3段用“嗟乎”緊承上兩段的鋪陳,轉入對秦之歷史教訓的議論,并領起后文一嘆再嘆的筆調。使用了六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盡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最后寫民眾的反抗,迅猛異常,摧枯拉朽。
第4段諷勸后人引以為戒,是前一段的擴展。作者連續慨嘆,情不自禁,“嗚呼”之后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統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轍。
三、借古諷今
本文的寫作目的是借古諷今,借回領歷史來向當地統治者進行諷喻,希望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提醒唐敬宗不要為自己享樂而勞民傷財,最終落得亡秦的下場。
四、布置作業
語文高一知識點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并進行歸類整理。
2、正確分析鑒賞荊軻這個人物形象。
二、過程和方法
1、課前認真預習,反復誦讀課文;
2、查找資料,研究分析古人對荊軻的各種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荊軻不畏強權,勇敢堅忍的精神
2、用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評價荊軻刺秦的歷史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本文在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難點】用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評價荊軻刺秦的歷史
【教學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串講法
【課文分析】
《荊軻刺秦王》是篇文言課文,記敘的是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司馬遷撰寫《史記 刺客列傳》時,幾乎照錄全文。文章記敘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刻畫了一個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家安全,不惜犧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荊軻的形象。文章對荊軻行刺前的精心準備做了較詳細的敘述,對行刺的過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繪,讀來驚心動魄,蕩氣回腸。
【教學設想】
1.本文記敘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擬從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確定教學思路,設計導讀提問,同時對文章剪裁、記敘與描寫的綜合運用作適當提示。
2.在疏通詞句和講讀的基礎上,開展評述或辯論。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駱賓王的《易水送別》詩: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問:詩中的壯士是指誰?分析詩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荊軻刺秦王。(板書課題)
簡介荊卿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二、解題:
1、關于《戰國策》
《戰國策》是西漢學者劉向所整理、校訂的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該書記載了戰國時期二百三四十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動,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語言流暢,記人、記事形象生動。全書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權、勇于斗爭的行為。
《戰國策》的作者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夸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為了突出縱橫游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
《戰國策》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簡介課文故事發生的背景: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全國的大勢已定,弱小的燕國也危在旦夕.(出示戰國形勢圖)燕太子丹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自己在秦國做人質的“見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不成,則刺殺秦王嬴政,使其國內大亂,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事敗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2年滅燕.燕國被滅了,然而,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壯動人而傳誦千古。
三、整體感知:
1、放配樂朗誦,疏通字詞、句讀方面的問題。
淬(cuì)憐(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創(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無且(jū)
2、學生復述文章的故事情節。
提示:按文章結構來復述。學生在聽讀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敘述思路,根據文章的主要情節,為文章 劃分大致的結構。
3、《荊軻刺秦王》的結構
第一部分——開端(從“秦將王翦破趙”到“愿足下更慮之”):行刺的緣起
第二部分——發展(從“荊軻知太子不忍”到“終已不顧”):行刺的準備
第三部分——高潮(從“既至秦”到“必得契約以報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結局(最后一段):荊軻被斬
4、學生根據課文下的注解,仔細閱讀課文,了解課文詳細內容。
四、課后思考:
1、荊軻和太子丹是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2、荊軻刺秦王為什么失敗了?
3、你是如何認識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情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文言知識梳理(小組分工展示整理結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使工以藥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燒刃使紅,漬于水中。
日以盡矣 以,通“已”,已經。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陵,通“凌”。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請辭決矣 決,通“訣”,訣別。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懾。
設九賓 賓,通“儐”,儐相 (bīnxiàng),迎賓贊禮的人。
儐,舊讀bìn。
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
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繞。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倉促,突然。
2、一詞多義
【之】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們)”/“它(們)” 使工以藥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結構助詞,“的”/不譯 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而】
①連詞,表轉折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②連詞,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③連詞,表修飾 伏尸而哭/荊軻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還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連詞,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圖窮而匕首見
⑤連詞,表遞進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以】 ①介詞,因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②介詞,用 使工以藥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③介詞,按照 以次進
④已經 日以盡矣
⑤連詞,表目的,“來”/不譯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遂拔以擊荊軻
⑥連詞,表修飾 箕踞以罵曰
【為】
①動詞,做,整治 乃為裝遣荊軻
②介詞,被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③介詞,替 嘉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們)(的),它(們)(的) 盡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劍長, 操其室
②指示代詞,那 其人居遠未來
3、古今異義現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
語文高一知識點教案精選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2.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2.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
2.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理想。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探究討論法、情境設置法
四、教學手段
PPT課件、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圖片欣賞:云南風景名勝:文山文筆塔、丘北普者黑、富寧駝娘江、硯山裕仙湖、廣南八寶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時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候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現。這個隱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賞完這一幅幅優美的圖片,無不讓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再訪桃花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黃發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劉子驥(jì)詣太守(yì)
2疏通詞句
為業:靠……謀生。
緣:沿。
夾岸:夾著溪流兩岸。
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
異:詫異。所從來:
窮:窮盡。
舍:舍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
開朗:開闊明亮。
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
悉:全。
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
焉:于之,從這里。
間隔:斷絕了往來。
嘆惋:感嘆,惋惜。
延:請。
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
志:做記號。
詣:拜見。
如此:像這樣。
遣:派。
欣然:高興地。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不管(連詞)
緣:古義:沿
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
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今義:口液
3.找出難譯的語句討論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譯。
(三)精讀課文,理清脈絡
1.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訪桃花源、尋桃花源的順序來復述。
2.概括桃花源給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處?請以“這里美,你看。”為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例: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齊齊。)
3.總結: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美在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
①黃發垂髫: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②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③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總結:桃花源幸福表現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四)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1.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主題
(1)桃花源美在風景秀麗,美在民風淳樸,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過,請同學們想—想,在東晉時代,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嗎?
(2)有人說陶淵明的
2.拓展延伸,深化課堂
學生聯系現在的生活現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數據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六、小結作業
作業:背誦全文。
語文高一知識點教案精選篇7
教學重點了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結合課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學難點對詩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別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學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詩歌財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李清照等等這些偉大詩人的名字,幾乎已是家喻戶曉,他們的許多優秀詩句在今天已是膾炙人口。飲水思源,當我們順河而上追其源頭時,便會看到那閃爍著耀眼光輝的起點,這起點就是作為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今天,就讓我們一道來探究一下這源頭里的無窮奧秘吧!
二了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釋①,可設計問題幫助學生盡快掌握重點知識:
1.《詩經》反映的是我國哪個歷史時期的生活?
2.既然是詩,為何后來又被改稱為《詩經》呢?
3.《詩經》是按照怎樣的體例編輯的?
教師明確:
1.(略)
2.此乃主要是漢代學者認為《詩經》為儒家創始人孔子所編輯,故將此視為儒家經典,因此,稱其為《詩經》。
3.(略)
(二)教師補充介紹:
《詩經》中普遍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教材第30頁練習中對此有解釋)。下面重點解釋“比”和“興”。高中舊教材中曾選用了一首《碩鼠》便是運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詩。其詩作者將奴隸主喻為大老鼠。詩人發出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的憤怒控訴;《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漣漪”,可將它當作“興”的使用,即作者言黃河之水是“假”,控訴剝削者的行徑是“真”;另外,《關雎》一詩的開頭兩句詩,更是典型的“興”。作者言“鳥情”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單元第七課《孔雀東南飛》一詩中的開篇那兩句詩:“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據對上述解釋的理解,同學們在學習完《氓》這首詩后,做一做課后練習第二題。
三引導學生閱讀預習提示,了解三首詩的基本內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問題:
1.三首詩寫的各是什么內容?
2.從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對那首詩更感興趣?為什么?
四導讀全詩,疏通文字
(一)教師范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課件)
1.學生給生字注音
2.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二)學生自讀,并結合注解掌握詩中詞義。
(三)學生分別將三首詩口頭譯成現代漢語(可分組進行,每兩至三組負責一首詩的翻譯)。
五布置作業
1.熟讀三首詩,掌握詩的內容。
2.預習課后練習一、二兩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