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識教案2023
物理知識教案如何寫?物理知識與其他知識的類比,如數學知識、化學知識、哲學知識、生活常識等。,往往能起到解決問題、開拓思路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物理知識教案2023(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知識教案2023篇1
一、教學內容分析
1. 課程標準要求
理解牛頓運動定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2.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具有雙重性。
第一,它屬初高中知識的結合點。初中物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表述為“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而在高中教科書中這樣表述“一切物體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對比后發現,初中物理的強調物體保持勻速運動狀態的條件是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高中階段的表述則強調了力對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為牛頓第二定律的學習做鋪墊??梢?,高中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并不是對初中所學內容的簡單重復,高中階段的學習更加深刻。
第二,它屬運動學和力學的結合點。本章主要內容為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作為動力學的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作為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著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而后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三個層次很明顯,為后續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及其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會正確解釋有關的慣性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理解由真實實驗推廣到理想實驗的科學思想,體會分析歸納、推理總結的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密的科學態度教育,讓學生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難點
力和運動的關系, 慣性
教學方法
教法:通過演示實驗、分析推理和類比教學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通過觀察思考、動手體驗和合作討論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用具
帶輪子的小車,長木板,伽利略斜面實驗,兩個乒乓球(含支架),白紙
教學板書
八、教學進程
教學程序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視頻展示
問題引入 以9月20日我國“一箭20星”發射成功的視頻引入課題。 學生觀察 以最近的新聞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記錄的“一箭20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
再現過程
探究真理
亞里士多德 【演示實驗一】如下圖所示,將帶有輪子的小車翻過來放在木板上。不推小車,小車不動;推小車,小車才動。
學生傾聽、觀察實驗現象,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為引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作鋪墊。同時為了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 【學生活動】利用現有器材,小車運動時,不受推力能否繼續運動?
為引出伽利略的觀點作鋪墊。 伽利略的觀點 【過渡】伽利略根據剛才的實驗,即“沿水平面運動的小車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的現象,通過分析,并進行假設、猜想,如果沒有阻力,小車會一直運動下去。 學生傾聽 讓學生經歷伽利略理想斜面的全過程,體會伽利略的科學研究方法。
拋給學生一個問題,如何消除阻力?
類比初中物理研究聲音能否在真空中傳聲的方法,即漸進思想。 學生思考 展示自制伽利略斜面,在軌道上鋪上棉布,記下小球滾動的高度,撤去棉布,記下小球滾動的高度
減小斜面傾角(三次),觀察小球在斜面上運動的距離。
當斜面傾角為零,觀察距離 觀察實驗,描述實驗現象 陳述伽利略的觀點,介紹理想實驗以及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及愛因斯坦對伽利略的評價。 學生傾聽 方法論教育 笛卡爾的觀點 比較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的觀點。 體會各個科學家的貢獻 讓學生體會科學發展的艱辛歷程。 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理解 介紹牛頓的觀點--牛頓第一定律,【提問】根據牛頓第一定律,力和運動的關系是怎樣的?
教師總結,后半句說明了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前半句說明不受力的情形。
物理知識教案2023篇2
教學準備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理解線速度的概念,知道它就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會用它們的公式進行計算;
(2)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間的關系:v=rω=2πr/T;
(3)理解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極限法理解線速度的瞬時性.掌握運用圓周運動的特點如何去分析有關問題;
(2)體會有了線速度后.為什么還要引入角速度.運用數學知識推導角速度的單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極限思想和數學知識的應用,體會學科知識間的聯系,建立普遍聯系的觀點;
(2)體會應用知識的樂趣.激發學習的興趣。
2.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線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過程,掌握它們之間的聯系。
物理知識教案2023篇3
[設計思想]本課將以探究為主線充分重視情景、問題、體驗、合作、自主、交流,既有實驗現象的觀察,又有分析、推理的的過程。還要將實驗現象與分析、推理結合起來,探究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運動的規律。本節課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動手、動腦和發揮才智的天地。
一、說教材
首先介紹一下平拋運動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平拋運動》是物理(電工電子類)第一章《運動和力》物理廣角1的內容?!镀綊佭\動》是一種最基本最簡單的曲線運動,是前面所學直線運動的進一步理解應用,也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線運動的基礎。
學情分析
1.教學對象:中專一年級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一班學生。
2.學生在前面第二節已經學習過直線運動規律和自由落體運動,這為本節課學習奠定了基礎。且一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但學習方面,主動性不強,而實驗卻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本節課將采用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方法來分析平拋運動。
教學三維目標
通過對課程標準、教材結構和學生已有知識儲備的分析,我將本節課教學目標總結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能說出平拋運動的定義
(2)能夠用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拋運動,并總結規律。
(3)能夠利用平拋運動的規律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演示模擬實驗,概括出平拋運動的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探索未知知識的研究精神。
(2)增強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的能力。
(3)樹立嚴謹,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平拋運動的規律。
2.平拋運動規律的應用。
教學難點:平拋運動規律探究過程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好的教學方法就像一把打開智慧寶庫的鑰匙,那怎樣把這把鑰匙交給學生?
說教、學法
根據本節課由生活現象和演示實驗得出平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規律,為弄清平拋運動的物理模型,本節課利用實驗、多媒體教學,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實驗、討論、講授、練習四步教學法。利用自主實驗及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獲得知識的能力。
在介紹概念時,采取從實例到抽象的方法。在教授平拋運動的規律時,采用實驗—探究—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利用已知知識分析實驗。因為本節課面向一年級學生,他們對于實驗還是很有興趣的,用實驗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在探究過程中,我還會向學生滲透利用運動的疊加方法,使學生在親身研究的過程中掌握方法,發現規律。從而使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學習主動性相統一,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有效教育是通過老師組織和學生參與來實現的,物理教育更是如此,所以根據本課教學特點,為了更好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可以將學生分組,將本節課中的自主實驗、問題的歸納討論與總結及涉及到的動畫游戲都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教學,我設計了復習提問、引入新課、新課教學、課堂鞏固、課堂小結和布置作業等六個環節。
(一)復習提問
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在本節課的開頭我設計了由“小船過河”動畫引入復習提問這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
1.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有何特點?
2.曲線運動是一種什么性質的運動?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4.研究小船運動采用了什么方法?------運動的疊加
5.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和位移變化有什么規律?
6.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速度和位移變化有什么規律?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復習回顧平拋運動教學中所需的基礎知識,為學生學習新課打好基礎,做好鋪墊。)
(二)引入新課
為了能夠在一開始就吸引學生,抓住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并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我在新課導入這個環節,使用了“飛機投彈”這個教學課件。
〖情景〗展示多媒體Flash有聲動畫:在屏幕右上方事先設置好三個參數:飛機水平勻速飛行速度v機=60m/s,海面上敵船勻速航行速度v船=10m/s,飛機離海平面高度h=45m。教師演示:當飛機飛至敵船正上方時,點擊 按鈕。觀察到炸彈在敵船前方遠處水面上“轟——”一聲爆炸巨響。
師;當飛機在敵船正上方投彈時,能否擊中敵船?
生:不能!
師:知道如何調整戰術嗎?
生:提前投彈!
師:請哪位來試一試?
(學生熱情高漲,踴躍舉手,教師把多媒體電腦的無線鼠標器傳給一座位上的學生,學生連續操作幾次,結果都沒有擊中敵船。注意:這里教師有意設置v機=60m/s ≠v船=10m/s,大大降低了學生“盲目”投彈的命中率。)
生:哎——(多數學生表示遺憾,剛才的熱情“急劇降溫”)
師:看樣子做一個飛行員可不容易,投彈要百發百中則更難!因為炸彈的運動是一種復雜的曲線運動,今天我們把所看到的炸彈的運動就叫做“平拋運動”,接下來我們一起探究平拋運動的規律。
(設計意圖:直接調動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和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當今學生喜聞樂見的“電腦游戲”并自然的避開了空氣的阻力問題,單刀直入地提出平拋運動課題。)
新課教學(包含學生實驗)
1.平拋運動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
【演示實驗】用平拋運動演示儀演示平拋運動
〖猜想〗
師: 請大家注意觀察平拋運動的軌跡,發現它是一條曲線。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的分速度是越來越快的,但這個分速度到底是如何變化的,我們還是不清楚?,F在請大家來分析做平拋運動的物體在豎直方向上的受力情況。
生:在豎直方向上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師:想一下我們前面學過的運動形式有沒有只在重力作用下實現的?
生: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只受重力的作用。
師:既然豎直方向上只受重力的作用,與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相同,根據我們上節課學的分運動的獨立性原理知道,分運動在各自的方向上遵循各自的規律,我們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
生:平拋運動豎直方向上的分運動有可能是自由落體運動。
師:既然我們有了這樣的猜想,為了驗證它的正確性,我們來做下面這個實驗:
(設計意圖:作出科學猜想,然后驗證猜想,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實驗探究】
〖對比實驗法〗如右圖所示,用小錘打擊彈簧金屬片,金屬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拋出,同時B球被松開,自由下落。A、B兩球同時開始運動。
師:先來分析兩個小球做的分別是什么運動。
生:A球在金屬片的打擊下獲得水平初速度后只在重力作用下運動,所以做的是平拋運動。B球被松開后沒有任何初速度。且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做的是自由落體運動。
師:現在觀察兩球的運動情況,看兩球是否同時落地。
(實驗觀察技巧)這個地方教給大家一個判斷兩球是否同時落地的小技巧。那就是不要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聽,兩個小球落地后會不止蹦一下,我們只聽它們落地的第一聲響。如果我們只聽到一聲響,說明兩個小球同時落地,如果聽到兩個落地聲,說明兩個小球先后落地。在做實驗之前我們先來聽一下一個小球落地的聲音。
(拿一個和實驗用的小球一樣的球讓其做自由落體運動,讓學生仔細聽其落地的聲音。以便判斷實驗中的落地聲)
教學難點:理解線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義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3. 教學用具
多媒體、板書
4. 標簽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建議在我們周圍,與圓周運動有關的事物比比皆是,像機械鐘表的指針、齒輪、電風扇的葉片、收音機的旋鈕、汽車的車輪……在轉動時,其上的每一點都在做圓周運動.你即使坐著不動,其實也在隨著地球的自轉做圓周運動.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速度為每秒29.79?km,公轉一周所用時間為1年,月亮繞地球運轉速度為每秒1.02?km,運轉一周所用時間為27.3天,有人說月亮比地球運動得快,有人說月亮比地球運動得慢,你怎樣認為呢?
一、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
探究交流
打籃球的同學可能玩過轉籃球,讓籃球在指尖旋轉,展示自己的球技,如圖5 4 1所示.若籃球正繞指尖所在的豎直軸旋轉,那么籃球上不同高度的各點的角速度相同嗎?線速度相同嗎?
【提示】 籃球上各點的角速度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高度的各點轉動時的圓心、半徑不同,由v=ωr可知不同高度的各點的線速度不同.
1.基本知識
(1)圓周運動
物體沿著圓周的運動,它的運動軌跡為圓,圓周運動為曲線運動,故一定是變速運動.
(2)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比較
2.思考判斷
(1)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其速度一定是變化的.(√)
(2)角速度是標量,它沒有方向.(×)
(3)圓周運動線速度公式v=Δt(Δs)中的Δs表示位移.(×)
二、勻速圓周運動
探究交流
如圖所示,若鐘表的指針都做勻速圓周運動,秒針和分針的周期各是多少?角速度之比是多少?
【提示】 秒針的周期T秒=1?min=60?s,
分針的周期T分=1?h=3?600?s.
1.基本知識
(1)定義:線速度大小處處相等的圓周運動.
(2)特點
①線速度大小不變,方向不斷變化,是一種變速運動.
②角速度不變.
③轉速、周期不變.
?2.思考判斷
(1)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相等時間內通過的弧長相等.(√)
(2)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相等時間內通過的位移相同.(×)
(3)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勻速運動.(×)
三、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間的關系
【問題導思】
1.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各物理量意義是否相同?
2.怎樣理解各物理量間的關系式?
3.試推導各物理量間的關系式.
1.意義的區別
(1)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轉速都能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但它們描述的角度不同.線速度v描述質點運動的快慢,而角速度ω、周期T、轉速n描述質點轉動的快慢.
(2)要準確全面地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僅用一個量是不夠的,既需要一個描述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又需要一個描述轉動快慢的物理量.
2.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物理知識教案2023篇4
一、教材分析
“向心力”編排在曲線運動倒數第二節,這部份知識是本章的重點,學好這部份知識,可以為學習下一章萬有引力應用部份的內容做好必要的準備。
圓周運動是生活中一種典型的曲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更是一種特殊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的運動規律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具體應用。而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與向心加速度的關系其實又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具體應用。因此,本節課采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既能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又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材在處理這部份知識時,改變原有教材的方法:新教材在前面一節已經利用矢量推導的方式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這節課利用牛頓第二定律由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得出向心力公式,再通過實驗驗證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向心力公式,然后再簡單介紹向心力公式也適用于非勻速圓周運動。這樣的編排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探究規律,利用規律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充分參與模型的形成、概念的建立和規律的探究,這種教學方式非常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并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學習動機。
二、學生分析
向心力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公式和牛頓運動的基礎之上進行的。
學生已經學習了牛頓運動定律,初步掌握了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 ,并且學習了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公式 ,所以,學生具有了理論推導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公式的知識儲備和方法儲備。
勻速圓周運動是生活中一種典型的運動形式,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應用,在本節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生活實例發現問題,初步認識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通過理論探究,學生分組實驗驗證來探究規律,利用規律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通過這個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和興趣,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實驗動手能力。
在本節教學中,體驗性實驗與分組實驗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采用科學靈活的授課方式和方法,為學生思維的形成和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種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確切含義,并能用來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變速圓周運動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個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向心力概念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處理問題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在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的過程中,體會控制變量法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3)經歷從勻速圓周運動到變速圓周運動再到一般曲線運動的研究過程,讓學生領會解決問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并學會用運動和力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從自己提出問題到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思維能力。
(2)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例、實驗緊密聯系生活,拉近科學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到科學就在身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
(3)理解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
2.教學難點
(1)向心力的來源。
(2)理解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
五、教學流程設計
1.展示情景,提出問題
通過簡單的實驗,創設情景,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2. 科學猜想,思維發散
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鼓勵學生共同解決自己提出的一部分問題。
3. 實驗驗證
(1)用圓錐擺粗略驗證向心力公式;
(2)用向心力演示儀驗證向心力表達式。
4.變速圓周運動和研究一般曲線運動的方法。
5.課堂小結。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景設疑,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個圓周運動是實例,讓先生思考:這些做圓周運動的物體為什么不會飛出去,而是老老實實地繞著一個中心點做圓周運動?
(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勻速圓周運動是生活中一種典型的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應用,因此,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實例,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學習動機,并為學生學習勻速圓周運動創設了良好學習情境。)
(二)感性認識,啟發思維
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圓周運動(用手掄一個被繩系著的小球)
由學生得出結論: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了拉力的作用
讓學生分析這些力的指向有什么特點,并進一步歸納得出向心力的概念。
(體會媒體演示的內容,思考老師的問題。領會向心力的概念)
(三)科學猜想,思維發散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可預設問題)
物理知識教案2023篇5
【課題】重力勢能
【教材分析】重力勢能是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識基礎,是本章的一個重要知識點,由于其涉及相對性和功能關系又是一個難點。新課標教材從重力的功以及與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引入重力勢能這一概念,一方面順承前節功的概念的應用,另一方面促使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這一思想的生成,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關于相對性學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學時最好能結合一些實例,從功能關系、能量轉化的角度分析,解開學生的困惑,也為機械能守恒定律做好準備。
【學生分析】
1.學生在初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要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
2.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
3.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并能用這一結論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知道重力做功與運動路徑無關。
2.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勢能的表達式計算重力勢能。
3.知道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具有絕對性,勢能是系統共有的。
4.理解重力功是物體重力勢能變化的量度。
㈡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散思維和理論探究歸納能力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研究問題的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于能動的改造自然。
【重點難點】
重點:重力勢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
難點: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
【教具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大家一定還不會忘記,今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和家園。我們來看幾組圖片,這是震前的岷江,江水靜靜流淌(幻燈片1);這是震后造成的堰塞湖(幻燈片2),它時刻威脅著下游人們的生命安全;一塊巨石,放在你腳邊,你一定不會覺得什么,但是松動的山體滑坡,卻使一個200人的搶險隊不幸遇難。不管是上游的堰塞湖,還是高山上松動的巨石,因為它們都具有潛藏的能量,盡管還沒有做功,卻都已蓄勢待發,一旦有機會,就會通過做功把能量釋放出來。
教學過程
我們將這種能量叫重力勢能。(引出課題)
師:物體的高度發生變化時,重力要做功:物體被舉高時,重力做負功;物體下降時,重力做正功。認識這種勢能,不能脫離對重力做功的研究。
1.重力的功
師:如圖,讓學生思考、計算寫出下列幾種情況下,質量為m的物體從高度為h1的A點到高度為h2的C點,重力做的功:
① ② ③
生:根據功的公式很容易得出第 = 1 GB3 ① 種情況的重力做功WG=mgh=mgh1-mgh2
第②種情況的重力的功WG=mgcosθ·l=mgh=mgh1-mgh2
師生總結得出規律:以上兩種情況下,盡管物體的運動路徑不同,但高度的變化一樣,重力的功也是一樣的。
師:第 = 3 GB3 ③ 種呢?
引導:把整個路徑分成許多很短的間隔,每一小段可近似看作是一段傾斜的直線,求功方法同②,整個路徑的重力功等于每一小段所做功的代數和累加。
生:第 = 3 GB3 ③ 種情況的重力的功WG=mgh=mgh1-mgh2
師生總結得出規律:
(1)重力的功:WG=mgh=mgh1-mgh2
(2)重力做功的特點: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只與物體起點和終點位置的高度差有關。(幻燈片3)
師:物體所受的重力mg與它所處位置的高度h的成績“mgh”,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它和我們要學習的重力勢能是什么關系呢?
2.重力勢能
(1)定義:地球上的物體由于處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叫做重力勢能。?用EP表示。
(2)重力勢能的表達式
物理知識教案2023篇6
1.(多媒體展示圖片)出示一則公益廣告“一個雞蛋的威力”。
2. 提問:雞蛋從4樓到8樓,再到18樓,具有的破壞力,背后蘊含的能量是什么呢? 學生聽講
學生回答:雞蛋離地越高,具有的 重力勢能就越大。 通過學生們在住宅小區常見的廣告作為引入,生動有趣,切入本節的課題較為容易。采用了情景創設的教學策略。 (二)重力勢能概念的建立 1.提出問題:這個能量與什么因素有關?
?2.由于物體被舉高而使物體具有的能量是什么能?
?3.那么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又如何定量表示呢?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1.領會重力勢能的概念: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
2.猜想:重力勢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所處的高度有關。 明確重力勢能的概念,猜想環節是為了啟發思維。 (三)探究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1.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思考,提問:鉛球從高處落在地上撞出坑,而下落的雨滴卻不能造成同樣的效果,這是為什么?
?2.演示實驗:在一個透明的玻璃容器內裝上沙子。
?實驗一:用一個鐵球從不同高度釋放,觀察鐵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實驗二:用大小不同的兩鐵球從同一高度釋放,觀察鐵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3.通過上述演示,我們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勢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高度都有關系,且物體的質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勢能就越大。
?4.要求學生用身邊的物品設計實驗,動手操作。
?5.那么,怎樣定量地表示重力勢能呢
1.學生回答觀察的現象:在實驗一中,鐵球的釋放高度越大,鐵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在實驗二中,質量大的鐵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2.動手實驗,各個小組用身邊的物品去演示,如用鋼筆從高出落向繃直的紙上,有的情況能將紙打破,有的卻不能打破……。
3.各小組學生根據自己探究的情況在班上作發言、交流、逐漸形成共識。 在創設的物理情境下,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愿望。而且學生自己動手,利于概念教學的深刻性。 (四)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 1.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上的圖5.4—1、圖5.4—2、圖5.4—3,讓學生獨立推導這幾種情況下重力做的功。
2.循序漸進提出以下問題提示學生思考:
(1)前兩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呢?
(2)我們大膽猜想一下,第三個圖中重力做的功和前兩個是否相等呢?
(3)我們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第三個圖的困難在哪里?
(4)我們怎樣突破這個難點呢?
(5)說說看,解決問題的途徑是什么?
(6)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么呢?
(7)我們可以得到什么樣的結論?
(8)既然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那么它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9)具體的表達式是什么?(提示:再次用到極限的思想,如分析得不完善,只要有一定道理,教師給予肯定。)
3.據進行討論:用EP1=mgh1來表示物體在初位置的重力勢能,用EP2=mgh2來表示物體在末位置的重力勢能,則WG= EP1 -EP2,那么當h1 >h2和h1
4.總結:重力做正功時,重力勢能減少,減少的重力勢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物體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負功時,重力勢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勢能等于物體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5.指導學生討論:物體從高為h1處運動到高為處時,運動的路徑有無數條,討論在這此運動過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否相同。
6.由此得到:重力所做功只跟物體的初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關,跟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
7.讓學生閱讀一下課本64頁“說一說”,回答上面提出的問題。
物理知識教案2023篇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阻的概念,明確導體的電阻是由導體本身的特性所決定
2、要求學生理解歐姆定律,并能用來解決有關電路的問題
3、知道導體的伏安特性曲線,知道什么是線性元件和非線性元件
(二)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應適當地向學生滲透一些研究物理的科學方法和分析的正確思路如通過探索性實驗去認識物理量之問的制約關系,用圖象和圖表的方法來處理數據、總結規律,以及利用比值來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知識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重點:正確理解歐姆定律及其適應條件
三、難點:對電阻的定義的理解,對I-U圖象的理解
四、教具:電流表、電壓表 、滑動變阻器、開關、電阻、導線、電池組、小燈泡等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課時內容
要點:電動勢概念,電源的三個重要參數
(二)新課講解-----第三節、歐姆定律
問題:電流強度與電壓究竟有什么關系?這可利用實驗來研究。
1、歐姆定律
演示:如圖,方法按P46演示方案進行
閉合S后,移動滑動變阻器觸頭,記下觸頭在不同位置時電壓表和電流表讀數。電壓表測得的是導體R兩端電壓,電流表測得的是通過導體R的電流,記錄在下面表格中。
U/V ? ? ? ? ? I/A ? ? ? ? ?
把所得數據描繪在U-I直角坐標系中,確定U和I之間的函數關系。
分析:這些點所在的圖線包不包括原點?包括,因為當U=0時,I=0。這些點所在圖線是一條什么圖線?過原點的斜直線。即同一金屬導體的U-I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把R換成與之不同的R,重復前面步驟,可得另一條不同的但過原點的斜直線。
結論:同一導體,不管電流、電壓怎么樣變化,電壓跟電流的比值是一個常數。這個比值的物理意義就是導體的電阻。 引出-------
(1)、導體的電阻
①定義:導體兩端電壓與通過導體電流的比值,叫做這段導體的電阻。
②公式:R=U/I(定義式)
說明:A、對于給定導體,R一定,不存在R與U成正比,與I成反比的關系,R只跟導體本身的性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