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一政治公開課教案
為了實現高中政治教學的科學化、目標化、高效化,需要政治老師必須立足于現實生活,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真正做到政治課程回歸生活,引導學生用學科思想去關注生活、理解生活,讓高中政治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2021年高一政治公開課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1年高一政治公開課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文化傳承的含義、文化發展的影響因素。
2.能力目標:通過文化繼承和文化發展關系的探究,提高學生分析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認識中國豐富的文化歷史中做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教學重難點: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根據我們上節課所學,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持什么態度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文化最終并不是原封不動的被承襲,而是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即所謂的“揚棄”,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那么傳統文化是怎么在承繼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呢?[過渡]讓我們看一個例子:P43,思考:在我們身邊,你如何運用“實事求是”呢?
一、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看P44,對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的兩種看法,談談你們如何看待這兩種觀點的?
分析:對待傳統文化應采取一分為二的態度,將繼承與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那么,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是什么關系呢?我們應怎樣對待兩者的關系呢?
1.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一個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了該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智慧,是該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要實現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復興,就不能無視這些寶貴財富的存在,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否則文化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繼承的目的不在于束之高閣,或者拿來供奉景仰,而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為了服務于當代社會需要。因此,不能原封不動的承襲文化,而要緊緊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有所揚棄,發展文化。
2.正確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的認識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傳統的教育思想有其糟粕和消極之處,也有著思想的精華和合理之處。對此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是全盤否定,也不能全面回歸。如“孝道文化”,因此,要把握好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積極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汲取養分,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實現文化繁榮,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但是,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若要實現文化的發展,就必須重視影響其發展的因素。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恐怕我們用一兩本書都難以詳細歸納,這里我們只能以最為重要的幾方面來認識。
1.社會制度的更替
文化是由一定經濟和政治所決定,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產物。社會制度的更替,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結果。當社會制度發生新舊更替時,新的社會力量的出現必然要求為之服務的文化隨之取代舊的文化形態。這里新舊文化力量的斗爭,就有力促進了文化的進步。比如說歷每次制度更替都會帶來文化大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啟蒙運動等都是明顯的例證。
2.科學技術的進步
科學技術作為文化范疇的一部分,其進步不僅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推動了整體文化的發展。自古以來,科學技術中的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例如,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使之成為交流思想、傳播文化的強有力工具,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分析: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對于文化的推動作用(超越時空限制、無限共享)
3.思想運動的推動
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對文化的發展也產生重要影響。不同的思想文化在運動中相互激蕩,催生著社會變革,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探究:諸子百家,學術爭鳴。
4.教育對文化傳承的作用
下面我們來看P47這幅有關教育變革的圖片,思考:在“由私塾到課堂教學再到網絡學習”的過程中,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對文化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導學生說明教育方式的變革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并總結)
私塾這種教育方式依靠老師對學生的教授,將自身知識傳給學生,對文化傳承有一定的作用,但規模小,影響有限。課堂教學這種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校成為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網絡學習這種教育方式,使文化傳承的方式和手段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繼承與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對文化發展也起了重要的影響。
那么,教育方式的變革對文化發展起了哪些作用呢?我們可以根據課堂教學這種與我們最近的教育方式來理解。
首先,教育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能動性活動,對文化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它通過自身的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其次,教育使用“傳道、授業、解惑”方式,把文化傳遞給受教育者,是人類世代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
最后,教育是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了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文化在繼承中發展”。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繼承和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只有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才能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得以發揚光大。但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影響因素,其中,社會制度的更替是影響文化發展的根本因素,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思想運動和教育方式的變革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本節課的重點是文化繼承和文化發展的關系,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對文化發展的影響作用。
2021年高一政治公開課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社會主義稅收的實質。
2.懂得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3.了解違反稅法的四種主要現象。
4.能夠準確區分各種違反稅法現象的能力。
5.牢固樹立納稅光榮的信念,自覺遵守稅法,依法誠信納稅。
6.以主人翁的態度監督國家對稅收的征管和使用,同偷稅、欠稅、騙稅和抗稅等違反稅法的行為作斗爭。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難點】
偷稅、欠稅、騙稅和抗稅的認識和區分
三、教學方法
小組討論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歸納法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設置情境導入。出示關于普通人依法納稅的案例,提出問題,引發同學們思考,然后引入新課《依法納稅是公民的義務》。
導入實錄: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要給大家播放一個感人的故事,講的是年邁的張大爺,仍然不忘依法納稅的故事。故事看完了,大家想一想,張大爺為什么說“公民依法納稅,利國利民”呢?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稅收的性質
過渡:同學們可以結合課本第一段的內容,思考這個問題,一會請同學們發表見解。
學生閱讀課本,認真總結,發表見解。
教師點撥:我國的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國家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稅收作為物質基礎。因此我國稅收的性質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有了收入,才能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因此,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自覺誠信納稅,這是公民的基本義務,也是公民愛國的具體表現。
2.違反稅法的行為
過渡:我們知道了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存在著各種違反稅法的行為,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一下的四個案例,同學們現在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討論,注意思考:他們分別屬于那種違反稅法的現象?違反稅法的后果是什么?
探究一:王某承包了一家服裝廠,由于種種原因,企業產品銷售不暢,產品積壓十分嚴重,資金周轉困難,工人工資不能按時發放。王某經過苦思冥想,想出一條“妙計”,他采取銷售收入不記賬,把銷售收入當作集資款入賬,不納稅,用這部分資金作為企業的流動資金。后經舉報,檢察院一舉破案,王某被提到公訴。雖然沒有把錢塞進自己的腰包,但他的行為已經違反稅法。
探究二:某電子元件廠廠長劉某以貨貸被騙為由,應繳稅款遲遲不交,稅務工作人員多次催繳,劉某卻從銀行轉走大筆資金,仍以無錢為由拒不繳納稅款。司法機關對劉某依法拘留。拘留期間,該廠繳清了全部稅款和罰款。
探究三:某市五金電線廠等5家企業與當地稅務部門相互勾結,在短短的4個月內,開出227份,總金額1.92億元的空頭發票和45份假已稅證明。國家根據有關稅收政策,返還退稅款1218萬多元。此案已告破。
探究四:陳某是一家國有企業的經理。2006年,該廠應繳稅715萬元,但他拖拖拉拉地只交了16萬元。2007年6月,稅務機關在催繳未果之后,依法將該廠庫存款扣押。陳某不僅不配合稅務工作,反而帶人阻攔,煽動不明真相的職工圍攻、辱罵,非法拘禁稅務人員。2007年10月7日,當地人民法院以抗稅罪處以陳某有期徒刑1年,并處以罰金50萬元。
學生探究,小組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
1.偷稅:指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法規定,用欺騙、隱瞞等方式不繳或少繳應繳稅款的行為。材料一中的王某就是用了欺騙、隱瞞的方式偷稅的。偷稅的手段還有很多,例如:偽造、銷毀、涂改賬本和票據,隱瞞經營利潤等。
2.欠稅:材料二中劉某從銀行轉走大筆資金,以無錢為由拖欠稅款就屬于欠稅。
欠稅就是納稅人超過稅務機關核定的納稅期限,沒有按時繳納而拖欠稅款的行為。應稅項目的納稅期限是1-15天,但超過5天還未繳納稅款;或者納稅期限是30天,但超過7天還未繳納稅款,就屬于欠稅行為。
3.騙稅
材料三種五金電線廠的行為是騙稅行為。騙稅是指納稅人用欺騙手段獲得國家稅收優惠的行為。
4.抗稅
材料四中陳某不僅欠稅,而且帶人阻攔、圍攻、辱罵、非法拘禁稅務人員的行為屬于抗稅行為。所謂抗稅,即納稅人以暴力、威脅等手段,拒不繳納稅款的行為。
環節三:鞏固提高
過渡:以上的四種違法稅法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針對這些現象,稅務機關在追繳稅款的同時,要加收滯納金甚至并處罰款,觸犯刑法的還要由司法部門追究其刑事責任。因此,一方面,公民應當履行義務自覺納稅,另一方面,公民還要行使權利,樹立納稅人意識。包括:
1.增強對國家公職人員及公共權力監督意識
2.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征管和使用
3.對貪污和浪費國家資財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檢舉,以維護人民和國家的利益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依法納稅的有關知識,知道了依法納稅的必要性,各種違法行為的表現和應受到的法律制裁。這對于我們在經濟生活中正確地理解國家稅收政策,認識我國稅收的性質和意義,增強依法納稅意識,自覺抵制違法行為等將有重大指導作用。同學們,在走上社會之后,希望大家能夠承擔義務,自覺誠信納稅,做一個守法公民。
作業:聯系日常生產、生活中正反兩方面的稅收實例,討論應如何認識和對待依法納稅、誠信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是愛國的具體表現這一論題,并以小論文的形式表述自己的觀點。
2021年高一政治公開課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課第四框題的教學內容。監督權是我國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權利之一,正確行使民主監督權也是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徑,本節課主要學習民主監督權利的具體內容,進行民主監督的渠道、意義,使學生正確行使監督權。本節課是第一單元的落腳點,同時又為后面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做好必要的鋪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高一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學生思維活躍、理解能力較強,因此本課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合作學習中發展、在交流中獲得新知、在思辨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樹立正確參與民主監督,共同守望公共家園。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公民監督權的內容;明確公民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途徑和方式;理解公民行使監督權的意義;懂得公民要負責任的行使民主監督權利。
2、能力目標
能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對民主監督的途徑和方式進行歸納;對進行民主監督的行為能進行正確的分析,作出正確的選擇;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民主監督的意義,珍惜自己享有的權利,增強主人翁責任感;
加強法制觀念,養成依法行使政治權利的行為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公民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方式、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意義
2、教學難點:正確行使民主監督的權利
五、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小組探究學習法、啟發式教學法
2、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
2021年高一政治公開課教案4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明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了解自治機關和自治權。3.理解民族區域自治適合我國國情,具有顯著優越性。
能力目標:
1.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堅持了從實際出發,適合我國國情。嘗試用歷史的、辨證的眼光觀察、評價問題,提高自己的比較、鑒別能力。
2.學著利用已有歷史、地理知識,深入學習本課。培養善于將不同學科知識綜合起來,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理解并擁護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而承擔起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的歷史責任。
二、重點難點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三、預習提綱
第二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顧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2.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
(2)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選擇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1)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3)有利于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4)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四基礎知識梳理
(一)回顧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閱讀教材77頁,思考民族自治區確立的法律和理論依據是什么?并分析探究與共享問題:1.你了解什么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嗎?2.法律賦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哪些自治權3.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國情、具有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二)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閱讀教材77到78內容,聯系有關歷史知識和現實實例,思考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和內容是什么?
1.含義:
2.民族自治地方的設置與自治機關
(1)自治層次:
民族自治地方的三個級別是
(2)自治機關: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①含義
②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自治機關的自治權
閱讀教材第78頁圖表,看看自治機關有哪些自治權?并思考課本上所提出的探究題目
③其范圍、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主要有:
4.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必然性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顯著的優越性
閱讀教材第79-80頁內容,思考討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表現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