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離騷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離騷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離騷教案1
教學目的:
1、理解本詩運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中執(zhí)著自修美德的強烈愿望。
3、背誦這兩節(jié)詩。
教學重點: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蘊、作用。
教學難點:相對古奧的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評價。
教時:三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質疑和點撥
教學過程:
1、結合教材(明)陳洪綬所繪《屈子行吟圖》,由學生介紹屈原主要身世、經歷和思想。
明確:屈原,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離騷”:離愁;遭憂;楚地的古樂曲名。
2、結合注釋,默讀,梳理字詞基礎知識,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詩中的運用:
修姱 鞿羈 蹇 蕙纕 攬茝 謠諑 偭規(guī)矩 忳郁邑 侘傺 溘死 鷙鳥 攘垢 蘭皋 芰荷 岌岌
偭規(guī)矩而改錯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圓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靈修之浩蕩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競周容以為度
······(古今異義)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車以復路兮
······(詞類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攬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特殊句式)
3、本詩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請把他們找出來,再以它們?yōu)榫€索,看看屈原通過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顯性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里節(jié)選的這一部分,特別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殘酷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表達了詩人即使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也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決不改變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運用:
找出本詩中有關比喻和象征的句子,運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看看到底有多少個比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區(qū)別:比喻有本體、喻體之分,比喻的喻體為虛,象征物為實際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糾纏于此。)
引導學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蘊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攬茝:比喻詩人高尚的德行。
眾女嫉余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_:許多小人;高尚德行。(比喻)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比喻準則、準則。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與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比喻詩人要保持芳潔與美好的品質。
象征: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體會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強烈的形象感染力;比興象征傳統(tǒng)的繼承;與直抒胸臆的句子構成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反映荊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結之情;文人高雅的貴族氣韻。(比較與《詩經》當中比興手法的不同。)
5、誦讀課文之后,進行情境對話:
屈原“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假若屈原在長著蘭草的水邊高地、長著椒樹的山岡遇到了穿越而來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北宋大詞人蘇軾,他們之間將展開一場怎樣的對話?
明確: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貞于國,知其不可而為之。
陶淵明:全身保生,質性自然,獨善其身,超然世外。
蘇軾:曠達自適,順逆泰然,自得其樂,隨遇而安。
6、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_”中,屈原自擬為女性,以許多女人嫉妒自己秀美的峨眉,因而毀謗自己好做_蕩之事,來比喻自己與群小之間的尖銳沖突。你如何看待屈原這種“擬女性”的寫法?
明確:
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擬女性”的寫法使感情的表達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發(fā)更加真實和自然。使人們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擬女性”的寫法對后世影響深遠,如唐代的不少“閨怨詩”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進行創(chuàng)作的,他們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來抒發(fā)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蘊深遠。
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是封建思想下的產物,是消極的。他的以“男女”對應“剛柔”的觀點,是一種封建的哲學思想,其發(fā)展到后來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別觀念。并且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將夫妻關系等同于君臣關系,強化了君主的權力,臣子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思想影響下無條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關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學生質疑:
8、整本書閱讀:推薦讀整本《離騷》,共373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9、拓展活動:湖南汨羅擬于2019年端午節(jié)前,開展面向全球華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聯(lián)大賽,請從屈原忠貞于國、以身殉國、堅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風流、澤被楚地等角度來撰寫一幅褒揚、憑吊和感懷的對聯(lián)。
10、教學反思:
疏通式朗讀和理解性朗讀更需要加強。要找準契合點點燃學生學習《離騷》的熱情,如比較閱讀。
高中語文離騷教案2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楚辭》、《離騷》的文學價值;掌握“修姱”、“羈”、“誶”、“怨”、“浩蕩”、“溘”、“尤”、“反”、“忳”等實詞以及“雖”、“兮”、“以”等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過程與方法:吟誦注意節(jié)拍、重讀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背誦古詩文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離騷》的思想內容,了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賦與比的寫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體系。
3、屈原的精神與理想在詩中的體現(xiàn)。
教學方法:
講授法、誦讀法。
媒體設計:
配音朗讀磁帶、投影膠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1、 提問: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慨嘆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匱乏時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里的“風騷”指的是什么?(《詩經》中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
2、 簡介: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創(chuàng)了現(xiàn)實主義的詩風,與之相提并論的《楚辭》則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的詩風。所以,“風騷”就成了文學的代名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楚辭》中的名篇《離騷》。(板書課題:《離騷》)
二、解題
1、 簡介屈原:
(約前339—約前278),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zhàn)國楚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改革政治,東聯(lián)齊國,西抗強秦,其政治理想的內容是“美政”。后遭讒去職,兩次被流放,因無力挽救楚國滅亡,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投汨羅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2、 簡介“楚辭”:
①詩體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形式而創(chuàng)作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騷”體。
②總集名。西漢劉向所輯,收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詩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辭”以優(yōu)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溶化神話傳說,塑造鮮明形象;以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后世影響很大。
3、 解題:
《離騷》代表了“楚辭”的成就。它不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長篇抒情詩。
“離”,通“罹”,“遭遇”義;“騷”,“憂愁”義。“離騷”,即“遭遇憂愁”的意思。司馬遷解釋“離騷”為“離憂”;班固解釋為“遭遇憂患”;王逸解釋為“離別的愁思”;也有人解釋為“牢騷”。現(xiàn)多采用班固的解釋。
《離騷》前半部分,作者反復傾訴其對于楚國命運的關懷,表達了他要求革新政治、與權貴集團斗爭的強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過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實現(xiàn)和失敗后欲以身殉的敘述,反映出他熱愛楚國的思想感情。作品運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xiàn)出積極浪漫主義的精神,對后世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全詩372句,93節(jié),2464字,課文是節(jié)選。
三、 新授
1、 放配樂朗讀磁帶,掃除文字障礙。
2、 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對照注釋,弄清課文內容。
3、 學生質疑。
要求:對自己不能理解、小組討論也不能理解的疑難字、詞、句進行提問。老師作出回答。
重點講解下列實詞的意義:
修姱:修潔而美好。
羈: 喻指束縛、約束。
誶: 諫諍。
怨: 恨。(“恨”在文言中多為“遺憾”義)
浩蕩:多義詞,這里為“荒唐”義。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釋為“人生”)
溘: 突然。(“溘然長逝”中的“溘”即為此義。)
忍尤:忍受強加的罪過;尤:這里作“罪過”講。(“以儆效尤”中“尤”即此義;“怨天尤人”中的“尤”為“歸咎”義;“無恥之尤”中的“尤”為“特異”、“突出”義。)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講。
忳:憂悶。
岌岌:高聳的樣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險。)
陸離:修長的樣子。(“光怪陸離”中“陸離”形容色彩繁雜。)
4、 學生說出課文意思。
要求:指名3—5人回答;糾正。
5、課堂練習:(幻燈打出)
區(qū)別下列各組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
(1)之 哀民生之多艱
高余冠之岌岌兮
(2)以 長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競周容以為度
(3)雖 余雖好修姱以靰羈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
四、作業(yè)
感情朗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 指導朗讀
1、注意節(jié)拍 如:長太息/以掩涕兮 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 豈/余心之/可懲
講解:一般每句二至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2、注意延長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顧以游目兮——
講解:“兮”字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語氣詞“啊”,因此讀音要延長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講解:在理解詩句含義的基礎上注意讀出感情。詩人在感嘆時要讀得深沉而有力,詩人在充滿理想時要讀得激越而昂揚;讀出詩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憤懣;還要讀出詩人在“眾女”種種丑態(tài)面前所表現(xiàn)出的高昂氣節(jié),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現(xiàn)出的一往情深。
二、 當堂背誦
三、 研討課文
1、理解思想內容
分析、討論、概括:
§(1-7): 述懷, 揭示“朝誶而夕替”之因,表達“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意志。
§(8-13):反省,表現(xiàn)為追求美政、美德“雖體解吾猶未變”的高尚節(jié)操,抒發(fā)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懷。
2、 賞析重點詩句
討論:在述懷和反省中,有哪些詩句能表現(xiàn)出詩人高尚品德和愛國情懷?
明確:(幻燈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寧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憂國憂民,熱愛祖國)
四、分析特色
1、深刻的現(xiàn)實內容與高度的浪漫主義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
《離騷》作為一首宏偉瑰麗、令人回腸蕩氣的政治抒情詩,以大膽的想象、夸張和象征等手法,生動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國的現(xiàn)實斗爭,表現(xiàn)作者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深廣憂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語言特色。
以六字句為基本句式,加上虛字“兮”,參差變化,舒展自如;雙句押韻,節(jié)奏鏗鏘而活潑變化,抒情淋漓酣暢,聲情并茂;間以楚地方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3、 賦的運用。
本篇的賦既用于敘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實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敘事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_。” 用于抒情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4、 比興手法。
屈原比興手法的運用,較《詩經》亦發(fā)展了一大步。(重點分析“比”)
(幻燈打出)
(1)王逸《楚辭章句》評《離騷》:
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
(2)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評《離騷》:
其行潔,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馬遷是如何評價屈原在《離騷》這首詩中所運用的比興手法的?
討論,明確:
王逸把《離騷》的意象體系分為三類:社會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話界的意象群。課文中的意象體系多為第一、二類,即主要以“香草美人”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達自己高潔的胸懷、美好的心靈。正如司馬遷所說的那樣:“其行潔,故其稱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為后代詩人作家所普遍借鑒,成為我國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借景抒情、托物以諷、悲秋傷春成為唐詩宋詞的主調,正說明了這種藝術創(chuàng)造的深遠影響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運用打比方來說理,如:“鷙鳥之不群兮”說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圓之能周兮”比喻君子與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規(guī)矩而改錯”比喻“黨人”破壞法制,等。
五、布置作業(yè)
1、 下列這副對聯(lián)說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2、 你最喜歡《離騷》中哪兩句詩,哪句或哪幾句詩引起了你的共鳴,屈原的愛國思想感情對你有什么啟發(fā)?請寫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點即可。
3、 課外閱讀《語文讀本》第8課《屈原詩兩首》(《涉江》、《國殤》)。
教學后記:
本課的難度較大,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教師講起來也感到困難重重,今后,我們該考略降譯文印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先預習,先弄清楚文章的文意,然后再去教,是否更合適一些。
高中語文離騷教案3
【教學要點】
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學體裁常識。
2、理解運用比興手法的藝術效果。
3、翻譯并背誦全文。
【教學設想】
難文淺教,重在落實,先譯后析,趣味背誦。
【教學流程】
一、出示對聯(lián)和詩歌,初步感知,導入課文
1、對聯(lián)和詩歌: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2、闡釋對聯(lián)詩歌內容:屈原一生忠君愛國,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偉大的詩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屈原在詩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現(xiàn)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學常識,落實基礎知識。學生課前查閱資料,課堂上師生交流,進一步明確知識點
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開創(chuàng)了由集體創(chuàng)作轉為個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新紀元。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離騷》《天問》《遠游》《卜居》《漁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漢人劉向輯錄的《楚辭》中。其中,《九歌》是祭神的樂曲,充滿生活氣息;《天問》表現(xiàn)屈原的學術造詣和歷史觀、自然觀;其余以《離騷》為代表,表達內心的情愫。《離騷》是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也是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2、楚辭: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新詩體。源于楚地歌謠,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每句以四六字為主,多用“兮”字,辭藻華麗。楚辭的概念最早見于《史記》。劉向把屈原宋玉及漢代模擬這種題材所寫的作品匯輯成書,定名《楚辭》,于是,楚辭又成了詩歌總集的名稱。因為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離騷》,后人以“騷”來稱楚辭。而《詩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國風”,后人以“風騷”稱《詩經》和《離騷》所開創(chuàng)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tǒng)。
三、翻譯全文,落實字詞句等知識點
1、通假字:
錯——措,措施。
郁邑——郁悒,憂愁苦悶。
反——返,返回。
離——罹,遭受。
章——彰,明顯。
圜——圓。
2、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賓語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3、詞類活用:
步余馬于蘭皋兮。步,使……步行,使動用法。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長、高,形容詞用作動詞。
四、把握內容,討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思路:前七節(jié)抒懷,揭示被排斥原因,表達堅定意志;后六節(jié)反省,檢查自己行為,追求高尚品德。詩人為民請命,遭奸臣誣陷、昏君罷斥,他堅守信念,誓死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他追求政治理想遭挫折,決心追求理想人格,雖死不悔。
2、討論詩人的形象:
詩人的處世原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詩人的人生信條——“舍生而取義,殺身以成仁”。
詩人的愛國觀念——君國相融,君是國的化身,富國強民的希望寄托于國君一人,即“忠君愛國”。
幻燈展示后人的感慨:
生不能力爭而強諫,死猶能冀其感發(fā)而改行!(蘇軾《屈原廟賦》)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
3、教師激情演講:他是一個不吾知的富于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有理想有骨氣又有使命感的失意政治家的形象。屈原雖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但他依然是偉大的詩人!
五、掌握藝術特色。探討比興手法
1、生活喻:
“偭規(guī)矩”“背繩墨”比喻時俗背棄法度;“鷙鳥不群”“方圓不周”比喻決不同流合污;“芳澤雜糅”“昭質未虧”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相道”“行迷”“復路”比喻政治上的進退出處,相當于現(xiàn)在的“仕途”“出路”。形象生動,詩意盎然。
2、兩性喻: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諑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對國王以夫君相稱,稱朝中奸佞小人為挑撥離間君臣關系的眾女,把君臣關系說成夫妻關系,男女關系。兩性喻把政治斗爭生活化,用男女間的感情糾葛和夫妻間的.離合悲歡寫君臣、臣臣間的明爭暗斗和權勢起伏,化抽象為具體,平添了幾分人情味。語意雙關,化俗為雅。
3、芳草喻:
用蕙、茝、芰荷、芙蓉為衣料飾物,象征對美好人格的追求;用芳(發(fā)香的花草)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用蘭、椒等美好的花木烘托詩人開朗美好的形象。芳草喻在視覺上斑斕絢麗,嗅覺上馥郁芬芳,華美繁富。詩人用芳草香花比喻自己的美德,有委婉含蓄的藝術效果。
六、在撲克游戲中趣味記憶,背誦文章
前后位的四個學生組成小組,讓他們分工合作,把《離騷》的13段文字分別制作成13張撲克牌,每張牌上寫出全段內容或開頭的幾個字。各組制定自己的游戲規(guī)則,在打牌中背誦全文。實踐表明,學生的游戲辦法可謂五花八門,妙趣橫生。
高中語文離騷教案4
【教學目標】
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能力
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運用的效果
了解《離騷》語言風格特點,理解文章節(jié)選部分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鑒賞《離騷》中的詩句,學習屈原憂國憂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鑒賞詩歌的比興手法
難點
引導學生掌握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培養(yǎng)他們的鑒賞能力
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導入
相信大家都聽過我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故事。為了紀念屈原,在端午節(jié)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賽龍舟。這個習俗延續(xù)至今。今天,我們通過學習《離騷》來認識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學過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在詩句“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中,“風騷”具有一定的涵義。“風”指的是《詩經》中的《國風》,“騷”則是《離騷》中的“騷”。所謂“風騷”,指的是《詩經》和《楚辭》。《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這兩部作品風別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而且,并稱的兩個“第一”始終在我國文學史上“獨領風騷”。屈原簡介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中國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其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xiàn)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同時,他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xiàn)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jié)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
解題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杰作,是詩人的主要代表作,也是“楚辭體”(騷體詩)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騷體詩”來統(tǒng)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體表現(xiàn)了詩人為實現(xiàn)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離”代表憂愁,“離騷”即是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共有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fā)內心憂國之思的作品。
理解文中重點詞、句,熟讀課文,要求背誦
課文講解
1.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現(xiàn)實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用眾芳,椒、桂、蕙,比喻群賢。
3.在詩中,詩人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試舉例。
明確:對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4.揣摩語言
(1)“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以善淫。”(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終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嫵媚,誹謗我好放蕩淫亂。)
明確:這幾句詩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為政治家和詩人的自我形象出現(xiàn)外,又常幻化為,一個美麗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愛美的天性,喜歡用芳潔的東西修飾自己,還親手栽培了許多芬芳的草木。起初與丈夫(“靈修”有時也可理解為丈夫)締結了婚約,后來卻受到眾女的嫉妒和讒毀,終于被拋棄。這一條“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線和詩人的政治抒情疊合在一起,造成《離騷》全詩特有的寫實與虛擬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離惝恍的藝術效果,給全詩增添了綽約的風姿和芳菲的情韻。
(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歡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會后悔)
明確: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堅貞不屈。真可說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無恥小人對他的惡毒誣蔑,一會說他穿著奇裝異服,一會又說他面容姣好,肯定是個善淫之輩。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競相諂媚,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屈原下決心絕對不和他們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鷙鳥,孤傲、矯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變,也無法改變,這就像方圓不能周,異道不相安一樣。在這里,屈原清楚地預感到了自己的結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選擇。句中“雖九死其猶未悔”和同出自于《離騷》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3)“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獨愛美,并且習以為常。即使肢體分解也不會改變,難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敗的嗎?)
明確:這幾句詩所表現(xiàn)出的詩人自知之明、自謀之熟、自勉之嚴、自決之勇,令人感慨萬分。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不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堅定。通過這一段情感的抒發(fā),詩人將構成自己心靈世界悲劇性沖突的兩個方面——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立、進取與退隱的對立,初步展現(xiàn)出來了.繼之又更加堅定地作出了選擇。
5.縱觀全詩,詩人有什么樣的內在品格?用課文中的文字加以描述。
明確:詩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堅定的,節(jié)操是清白的,才華是橫溢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國憂民);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真理);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潔身自好);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嫉惡如仇);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忠貞不移)。
6.《離騷》一詩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確:《離騷》為我們塑造了屈原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不寫上“屈原”二字,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jù)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征性的描寫。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規(guī)矩”“繩墨”),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艱”,“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反對統(tǒng)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7.《離騷》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明確:《離騷》的語言是相當美的。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yǎng),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xiàn)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來,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說明,卻喻意自明。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征性地表現(xiàn)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于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詩以四句為一節(jié),每節(jié)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最后,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8.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明確:(1)比喻手法的運用。(2)對偶句式的運用。(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其具體體現(xiàn)在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心情地發(fā)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xiàn)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六、總結
《離騷》是一首偉大的抒情長詩,它有著豐富的內容、浪漫的想象、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在思想和藝術上具有相當打的美麗,令無數(shù)文人學者傾倒。同時,它讓我們了解了屈原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高中語文離騷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離騷》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通過學習《離騷》,了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jié)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chuàng)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人文目標
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yǎng)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jié)操。
【教學重點】
1、通過鑒賞《離騷》的優(yōu)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jié)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屈原及相關簡介
1.屈原,名平,字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貴族,又見聞廣博,記憶力特別好,對時代風云變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長口才,很快成為楚國政壇引人注目的風云人物。
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這職務相當高,僅次于楚國最高行政長官令尹,相當于后來的副宰相。他對內經常和懷王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頒布政令;對外處理楚國與列國的外交事務,接待各路諸侯的來訪。楚懷王非常信任他。當時的戰(zhàn)國七雄形成東西兩大陣營,即西邊的秦國想吞并東邊的六國,東邊的六國聯(lián)合起來抵御秦國的兼并。屈原審時度勢,實行聯(lián)齊抗秦、南北合縱的統(tǒng)一陣線。
屈原在楚國政壇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張的提出,在楚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老百姓拍手叫好,卻引起了貴族勢力的一片恐慌。因為屈原的政治主張?zhí)貏e是改革主張,對舊貴族勢力很不利,對楚國內部的親秦派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兩股勢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現(xiàn)后鄭袖、上官大夫靳尚和公子子蘭。他們結成死黨,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用惡語中傷屈原。懷王雖然對屈原十公賞識,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卻表現(xiàn)為孤傲自大。懷王經不起挑唆,一氣之下疏遠了屈原,撤掉屈原左徒職務,貶為三閭大夫,不讓他參與國家大事。
楚懷王十六年,秦相張儀入楚,用重金通過靳尚賄賂懷王寵妃鄭袖,慫恿懷王斷絕了與齊國的外交關系。楚、齊關系破裂,六國聯(lián)盟瓦解。懷王受了張儀的欺騙,幾次興兵伐秦,都大敗而回,只得再度起用屈原出使齊國,修復楚、齊關系。
此后,在內外交困的情勢下,楚國幾乎成了秦國手中的玩物。秦國對楚國采取了又打又拉的兩面手法,累次誘騙楚國上當,削弱了楚國的政治、軍事實力。楚懷王三十年,秦國一面出兵攻找楚國,連取楚國八城;一面寫信給楚懷王,約他去秦國武關與秦昭襄王會晤。這顯然又是一個騙局。懷王一意孤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是個親秦派,極力主張懷王西行。懷王一進武關便被秦國軍隊軟禁起來,把他押到秦國首都咸陽,以番臣禮遇待他逼他割地便放他回去。懷王不堪凌辱,悄悄逃到趙國。害怕秦國的趙國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兵擄去,三年后死在秦國。
后來的楚國政治腐敗,經濟崩潰,兵無斗志,元氣大傷。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見親秦派已經得勢,趁著舉國默哀致祭的機會,拼死揭露了那批禍國殃民的親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擊。頃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這時他“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節(jié)這天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所以在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民間有粽子、賽龍舟的習俗。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哥白尼、英國沙士比亞、意大利單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誕生在山青水秀的秭歸樂平里。(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后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秭歸”。)秭歸鳥即子規(guī)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歷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jié),祭祀屈原。
2.屈原作品
《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漁父》《招魂》等,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表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xiàn)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jié)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征詩人的品德修養(yǎng)。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于鄉(xiāng)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于表現(xiàn)力。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于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yè)永遠為后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出現(xiàn),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chuàng)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xiàn)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漢代以來,屈原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日漸崇高,影響愈加深遠。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偉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jié)。二是他用畢生心血寫成的20多首詩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王國維)
3.關于楚辭
“楚辭”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形式,亦稱“楚辭體”。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后人也有用“騷”指代楚辭的,故稱“騷體詩”。楚辭發(fā)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在語言形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語勢,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辭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創(chuàng)新和解放。
《楚辭》:西漢劉向編輯的收錄屈原等人詩歌的一本詩歌總集。
二、誦讀
1、請大家朗讀這段用血淚寫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這首詩有什么特點?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楚辭體或叫騷體,兮就是一個標志,如去掉兮后再讀一遍(生讀)。“兮”使全詩一直在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兮”字具有特別強烈的詠嘆表情色彩、構成詩歌節(jié)奏的能力,同時,“兮”字句作為一種文化存在,反映了荊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憤激情緒。“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虛詞所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從而構成一種獨特的意味。聞一多認為“兮確乎是詩歌的核心與原動力”。項羽是楚國的貴族,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樣是楚國的貴族《離騷》中屈原是怎樣的形象呢?
2、誦讀:
第一遍,教師范讀,學生聽。
第二遍,學生輕聲讀,讀準字音。
第三遍,學生大聲讀,力求熟練。
第四遍,指導節(jié)奏,指名學生朗讀。
騷體詩的節(jié)奏要復雜一些,但仍有規(guī)律可循,這就是每個詩句都可以分成兩半,中間用虛詞連接,前一半占兩拍,后一半看起來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長音或停頓,其實也是兩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虛詞 X X(空拍或加語尾助詞),一般一句是三四個節(jié)拍。
下面試從課文中舉幾個例子,虛詞皆加括號。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芳——與澤(其)——雜糅(兮),
唯——昭質(其猶)——未虧。
誦讀時,上分句末字“兮”,猶如現(xiàn)之“啊”,讀音要稍長,押韻的字要重讀,反復練習,直至口熟。
第五遍,學生集體朗讀,讀得正確,讀出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