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人教版
生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土里長的還是天上飛的,甚至連我們自身也是生物,生物無處不在,學習生物,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然,認識我們所見過的生靈們同時了解我們自身。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人教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人教版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②能夠認識分辨一些常見的致癌因子
③理解癌癥是基因突變的累積效應
2.過程與方法
①引導學生運用癌細胞的特征解釋癌癥的相關癥狀,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邏輯思維能力
②通過引導學生對癌癥相關資料進行查詢、整理、分析,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討論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癌癥防治的關系,懂得如何預防癌癥,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確對待癌癥。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①癌細胞的特征
②致癌因子
2.教學難點
癌癥是基因突變的累積效應
教學過程
【導入】第四節細胞的癌變
1.展示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以及歌手姚貝娜的圖片,指出兩位名人皆是因患癌癥逝世;
2.當今社會,癌癥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健康,古人談虎色變,今人談癌色變,癌癥為何如此恐怖,而它又是因何而產生?
引出課題:細胞的癌變
【講授】知識目標一:癌細胞的特征
展示資料1:海拉細胞系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癌細胞的特征1:在營養充分條件下,可以無限增殖——不死
資料2:癌細胞相關圖片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癌細胞的特征2:形態結構發生改變——變態
資料3:癌細胞轉移相關資料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癌細胞的特征3:癌細胞的表面發生了變化——可以擴散轉移
探討:1.從癌癥的特征的角度思考,癌癥病人為何會消瘦?
2.要治愈癌癥,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時期?
【講授】知識目標二:細胞癌變的直接原因——致癌因子
提問:生活中,不要過度暴露在紫外線的照射之下,我們強調少吃腌制食品,定期注射乙肝疫苗,這是為什么?
PPT展示日常易誘發癌癥的實例和圖片,并引導學生按自然科學分類原則進行分類。
學生根據幻燈片的指示并聯系實際生活碰到的致癌因子,進行分類歸納: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輻射致癌,如紫外線、X射線等。
化學致癌因子:無機物如石棉、砷化物、鎘化物等;有機物如甲醛、煤焦油、苯等。
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感染乙肝的人患肝癌的幾率要比正常人高很多)。
【講授】知識目標三:細胞癌變的根本原因
指導學生看書并找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指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指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共同調節細胞周期。
原癌基因:主要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組織細胞不正常的增殖。
總結:細胞癌變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引出癌癥是基因突變的累積效應。
【講授】知識目標四:癌細胞的定義
通過對相關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對癌細胞下一個全面的定義:
癌細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刺激,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變化,成為不受機體控制的惡性增殖的細胞。
【講授】知識目標五:癌癥的預防
提問:“病從口入”用于癌癥是否合適?
引導學生圍繞如何預防癌癥展開討論(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
【活動】課堂小結
課后習題
寫一份建議書,糾正身邊人的不良生活習慣,提出防癌的生活方式及建議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人教版2
學習目標:1.受精的過程和意義
2.有性生殖的概念、比較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
3.綠色開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及個體發育過程
4.脊椎動物的個體發育過程
[教材梳理]
一、受精——孕育新的生命
1.概念
受精是指精子進入卵細胞形成受精卵的過程。
2.過程
3.結果: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精子,另一半來自卵細胞。
4.意義: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維持了每種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促進了遺傳物質的重新組合。
二、有性生殖和個體發育
1.有性生殖及其意義
(1)含義:由親代產生有性生殖細胞或配子,經過_生殖細胞(如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成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2)意義:后代具備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強的生活力和變異性,對于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2.無性生殖
(1)概念:不經過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2)種類:
生殖方式概念實例
_生殖
(裂殖)一個生物體直接_成兩個新個體變形蟲、草履蟲、細菌等
出芽生殖
(芽殖)出芽形成芽體,進而發育成新個體酵母菌、水螅等
孢子生殖由無性生殖細胞——孢子長成新個體青霉、曲霉、衣藻等
營養生殖
(扦插、嫁接等)由營養器官(根、莖、葉)的一部分,發育成新個體馬鈴薯塊莖、草莓的匍匐莖等
3.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與個體發育
(1)雙受精
①含義: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的過程。
②過程:花粉管內的兩個精子釋放到胚囊中。
a.一個精子+卵細胞→受精卵→胚。
b.另一個精子+兩個極核→受精極核→胚乳。
③適用范圍:被子植物。
(2)子房的發育
①果實的形成
子房壁珠被胚珠子房
果皮種皮種子果實
②胚乳的發育
a.一些植物在種子發育過程中,胚乳的養分因被子葉吸收而退化,如花生、大豆的種子。
b.一些植物種子的胚乳發達,大量的養分儲存在胚乳里,如水稻、小麥、玉米的種子。
③胚的發育
a.實質:是新一代植物體的幼體。
b.發育結果:發育成熟的種子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夠萌發,發育成一個新的植物個體。
4.脊椎動物的有性生殖與個體發育
(1)配子的來源
精子和卵細胞分別是在精巢和卵巢中經減數分裂形成的。
(2)生殖過程
通過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細胞融合成受精卵。
(3)胚胎發育
①含義:從受精卵發育成幼體的過程。
②過程:包括卵裂、囊胚和原腸胚等階段。
③三胚層的發育:
(4)胚后發育
①含義:幼體從卵膜中孵化出來或從母體內出生后發育為性成熟個體的過程。
②類型:
a.直接發育:幼體與成體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差別較小,如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胚后發育。
b._發育: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明顯的差異,并且這種差異是在較短時間內發生的,如蛙的發育。
[牛刀小試]
一、受精
1.結合細胞膜的成分,討論精子與卵細胞相互識別的物質基礎是什么?精子與卵細胞融合過程體現了生物膜的什么特性?
提示:精子與卵細胞相互識別的物質基礎是細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精子與卵細胞相互融合過程體現了生物膜的流動性。
2.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是否意味著父、母雙方各為后代提供一半的遺傳物質?分析原因。
提示:不是。受精卵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但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幾乎完全來自卵細胞。
3.判斷正誤
(1)受精作用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現象。(×)
(2)綠色開花植物的同一個胚囊中的卵細胞和極核的核遺傳物質組成相同。(√)
(3)雙子葉植物種子中無胚乳是因為沒有受精極核的發育。(×)
二、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與個體發育
1.思考
(1)“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白胖子”,此謎語的謎底為花生。請探討:
①謎語中所描述的是花生的哪幾種結構,分別由子房的哪部分發育而來?
提示:花生果實麻屋子――→指果皮――→發育為子房壁紅帳子――→指種皮――→發育為珠被白胖子――→指胚――→發育為受精卵子房
②花生種子與玉米種子相比,缺少哪部分結構?思考其原因。
提示:花生種子無胚乳,因其在種子發育過程中,胚乳的養分被子葉吸收而退化了。
(2)有人說,因種子的胚能發育成新植物體,所以種子的成熟就標志著新生命的開始。試分析這句話是否正確。
提示:錯誤。受精卵的形成標志著新生命的開始,而種子的胚其實已經是新一代植物的幼體了。
2.連線
三、脊椎動物的有性生殖與個體發育
1.用流程圖表示蛙胚胎發育的過程。
提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腸胚→幼體。
2.請在圖中填寫出原腸胚的三個胚層。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人教版3
1、教材地位
本節課內容是人教版高級中學課本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一節之前的序。新教材以“科學家訪談”代序,是對傳統教科書緒論的突破。以《分子與細胞》為例,訪談的是我國的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鄒承魯教授。鄒承魯院士的研究領域是生物大分子,其研究工作與本模塊的學習內容密切相關。因此,本課時起著新課導入的重要作用。
2、重點難點
教材通過介紹鄒承魯院士的工作,比較了天然蛋白質和人工蛋白質的區別和聯系,闡述了學習、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意義,解決了“學什么”和“為什么學”的問題,這些是本課時的重點。
“訪談”既涉及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也涉及科學家的創新、團隊合作和鍥而不舍的精神,給學生多方面的啟迪,盡量讓他們領悟應該“怎樣學”科學是本課時的難點。
學情分析
因為本地區初三一年無生物課,所以高一上生物課,學生感覺有點陌生。心理學告訴我們,第一印象即首因效應,它是指第一次接觸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往往起到先入為主的作用。所以高一首堂生物課至關重要。本課時一是內容少,二是具有較高的抽象性。鑒于這些原因,我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既通過穿插課前資料收集、課堂設置問題情境、小組討論和歸納,來滲透新課程基本理念,又設計有漂亮的多媒體畫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了良好的課堂第一印象,未來更好調控。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記住鄒承魯院士做學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比較天然蛋白質和人工蛋白質的區別和聯系,了解人工蛋白質合成的重要意義。
初步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方法以及科學家的創新、團隊合作和鍥而不舍的精神。
記住鄒承魯院士最想對高中生說的話。
能力目標
通過布置課前資料收集,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學習和搜索資料的能力。
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小組討論和歸納,讓學生熟悉他們自己課堂上常用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培養他們勇于探究、合作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鄒承魯院士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激發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的熱情,讓他們樹立為祖國為人民做貢獻的志向。
通過課程中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等的踐行,進一步體會科學家創新、團隊合作和鍥而不舍精神的重要性。
教學策略
(一)教法設計
結合新課程的理念和學生一年未學生物學的實際,本課時主要讓學生熟悉他們自己課堂上常用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許久未學生物學,所以導入新課是關鍵的第一步設計。既要有跨越式的承上啟下的知識設問,又要有引起興趣的多媒體動畫。我提問,萬物蒼生之生命精彩最早源于什么環境(有動畫)?能表現出生命特征的最小結構單位是什么?其中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是什么?這些提問起到了良好的導入作用,自然而然地將話題轉到蛋白質等知識點上了,也就和鄒承魯院士的工作掛上了鉤。為培養學生對概念進行比較和梳理的能力,我采用先閱讀,后歸納的設計,將天然蛋白質和人工蛋白質的區別和聯系比較得一清二楚。為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我對“訪談”中的多個問題進行了分組討論。為了討論有的放矢,我事先列出了閱讀和討論提綱。而事先布置的課前資料收集,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學習和搜索資料的能力。同時,又再一次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的熱情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至此,學生對常規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就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樣就意謂著有一個成功的開始。
(二)學法設計
本課時通過師生提問對答導入新課。采用先出示閱讀和討論提綱,后閱讀,比較,歸納的方法,使學生有目的地學習“訪談”,即學生全體得到了自主學習的鍛煉。分組討論的時候,有辨析,有爭論,有研討,學生在參與意識和合作及探究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強大的鍛煉。而事先布置的課前資料收集,又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獨立學習和搜索資料的能力又有了提升。另外,關于科學家的創新、團隊合作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比較抽象,學生一時半會兒難以深入理解。但是,至少要讓學生知道在以后的學習中注意多多體會。最后讓學生進行課堂小結,再次強化“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樣學”。這些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也得到了全面地滲透。
(三)媒體選擇
1、多媒體課件
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內有原始生命起源的動畫)
2、結晶牛胰島素的模型一個
教學程序
利用課件,全新視覺動畫展示,引入新課。
引出所學的知識和所要“訪談”的人物。
(一)流程圖
教師事先擬好討論提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中心發言人闡述小組討論的結果,然后教師引導。
部分學生介紹生命科學最新進展,教師利用課件展示事先收集匯總的相關總資料,激發興趣。
利用課件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小結,強化“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樣學”。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人教版4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細胞在什么情況下吸水和失水。
(2)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能力目標
(1)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設計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
3.情感目標
認同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滲透作用的原理。
(2)細胞與外界環境一起可以構成一個滲透系統。
(3)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教學難點
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學過程
【導入】滲透作用
在第二章我們學習了組成細胞的分子,通過學習,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通過第三章的學習,我們又知道:水分子進出細胞必須經過細胞的邊界——細胞膜,那么水分子是怎樣進出細胞的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來學習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板書:4.1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Flash演示滲透作用】介紹滲透裝置:取一個長頸漏斗,在它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層半透膜,這個半透膜有種特性,就是水分子可以透過,而其他物質不能透過。密封好后往漏斗內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將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燒杯中,使漏斗管內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你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漏斗管內液面高度逐漸上升,直至一定高度。
引導分析:水分子的擴散方向是怎樣的?
換句話說,就是從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擴散。(歸納并板書:一、滲透作用 1.概念:水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擴散的現象。)這是否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矛盾呢?為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在這里濃度是指的什么性質的濃度?質量濃度還是物質的量濃度?
在水分子由清水擴散至蔗糖溶液的過程中,有沒有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擴散至清水中呢?
在起始狀態和平衡狀態它們雙向擴散的速度是怎樣的呢?我們用V1代表水分子由清水擴散至蔗糖溶液中的速度,用V2代表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擴散至清水中的速度,在起始狀態時兩者的大小關系是怎樣的?平衡狀態時呢?
正是由于開始時V1>V2,才使得漏斗管內液面升高。好,現在我把這個裝置改動一下,把半透膜換成紗布,漏斗內液面還會升高嗎?若是保留半透膜,而把燒杯中的清水替換成同樣濃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內液面還會升高嗎?由此可以看出,要發生滲透作用需要哪些條件?(歸納并板書:滲透作用 2.發生條件:①半透膜;②半透膜兩側存在濃度差)
是否具備了這兩個條件之后就一定會發生滲透作用呢?答案是不一定,我們可以看一看,在平衡狀態時,半透膜兩側的濃度相等嗎?那為什么滲透作用停止了呢?在這里我們就需要用到物理的相關知識了,隨著漏斗內液面高度的升高,會對水分子產生一個向下的壓力,我們用F1來表示,而與此同時,兩種溶液又存在濃度差,這個濃度差會對水分子產生一個向上的壓力,我們用F2來表示,在平衡狀態時,F1=F2,受力平衡,滲透作用停止。由此可以看出,有半透膜、濃度差后,不一定發生滲透作用,但要發生滲透作用必須要有半透膜和濃度差。
【講授】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水分進出細胞其實就跟我們這里說的滲透作用的原理密切相關,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首先,我們來看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對于動物細胞來講是否所有的物質都可進出細胞?為什么?
沒錯,只有動物細胞需要的營養物質才可以進入,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質則不容易進入,這是由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決定的,因此,對于動物細胞來講,它的細胞膜就相當于滲透裝置中的半透膜。若是動物細胞的細胞質的濃度與外界溶液的濃度存在濃度差,它就具備了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動物細胞就會發生滲透作用。
若是讓動物細胞吸水,你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分析細胞吸水的原因。
若是想讓動物細胞失水,又該怎么做?
分析細胞失水的原因。
若是動物細胞內外溶液的濃度相等,會出現什么現象?
分析原因。
小結: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失水皺縮;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吸水膨脹;當外界溶液濃度等于細胞質濃度時,達到動態平衡。
在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問題上,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應該相近嗎?如果相近,植物細胞又有什么與動物細胞的不同之處呢?
對于一個植物細胞來講,它是不是一個滲透裝置呢?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為什么細胞壁不屬于原生質層?(展示植物細胞模式圖)
由于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動物細胞的結構有明顯的區別,因此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情況有所差異,我們可以利用洋蔥外表皮細胞做以下的探究。首先取材,制成臨時裝片,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原生質層與細胞壁緊密貼合在一起。然后取下裝片,用引流法,將細胞外溶液替換成濃度高于細胞液濃度的0.3g/ml的蔗糖溶液,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什么現象?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當我們把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再次用引流法,將外界溶液替換成水后,又會看到什么現象呢?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小結:當外界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吸水,已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將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而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等于細胞液的濃度時,將會達到——動態平衡。
【練習】鞏固提升
見PPT
課后小結
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
今天我們從滲透作用著手,著重分析了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對于動物細胞來講,細胞膜就相當于半透膜,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將——失水皺縮;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將——吸水膨脹;當外界溶液濃度等于細胞質濃度時,將——達到動態平衡。
而對于植物細胞來講,原生質層就相當于半透膜,當外界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吸水,已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將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而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等于細胞液的濃度時,將會達到——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