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生物教案 >

高二生物教育教案

時間: 沐欽 生物教案

生物科學家根據生物的發展歷史、形態結構特征、營養方法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生物教育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生物教育教案

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1】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說課稿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在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與本節內容相對應的條目是“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概述”屬于理解水平,首先要理解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要達成新課標的要求,確定本節的知識目標為:“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能力目標:教材中并沒有直接給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而是讓學生觀察4種氨基酸的結構,通過思考與討論,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點,加深對氨基酸結構的理解。這種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得出結論的處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落實探究性學習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關于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教材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豐富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考慮到認同生命的物質性對于樹立唯物主義觀點具有重要意義,而本節內容恰好說明了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的重要方面──許多生命活動是靠蛋白質來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就確定了“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誕生,是我國科學家在生物學創造的奇跡。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的又一項大規模的國際性科技工程,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領銜國際重大科研協作計劃。科學史話和科學前沿分別介紹了這兩項重大科研成果,讓學生在了解蛋白質研究有關的科學史和前沿進展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學內容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與意義

對細胞結構和功能的了解,應建立在了解細胞的物質組成的基礎之上。本節關于組成細胞的重要物質蛋白質的內容,是學習本書其他章節的基礎,也是學習高中生物課程其他模塊的基礎。

2.教材的編排特點、重點和難點

特點:

(1)教材中并沒有直接給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而是讓學生觀察4種氨基酸的結構,通過思考與討論,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點,加深對氨基酸結構的理解。這種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得出結論的處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落實探究性學習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

(2)關于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教材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豐富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教材考慮到分子水平的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加強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教材編入了一些聯系生活的內容。

重點:

(1)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三)教學對象

1.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

高一學生還沒有學習有機化學,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而細胞的分子組成是微觀、抽象的內容。教材考慮到分子水平的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加強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教材編入了聯系生活的內容。如:為什么食物中應添加必需氨基酸?為什么吃熟雞蛋比吃生雞蛋容易消化?有關這些內容學生都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如果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教學,有助于增加教學內容的親和力。

2.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蛋白質的知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內容比較多。在學習時按照一條主線來進行,即組成元素(C、H、O、N)→基本單位(氨基酸)→肽鏈→蛋白質分子,再由結構到功能循序漸進,從而逐步理解掌握。

3.學生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四)教學策略

1、教學設計思路

由于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細胞的分子組成又是微觀的內容,比較抽象,所以在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利用圖解、課件和游戲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加強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

2.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利用圖解、多媒體課件和游戲等直觀教學法。

3.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利用圖解、多媒體課件和游戲等。

4.教學流程

在本節教學中,我們通過組織學生進行一個個有趣的游戲,模擬氨基酸的結構和肽鏈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輕松地學習抽象、微觀的化學分子結構和化學反應等科學知識。通過游戲模擬活動去突破本節課“蛋白質的結構”的教學難點的。這次說課主要說說這方面的問題,其他內容略。

1.課前預習與準備

盡管學生聽說過蛋白質這一名詞,但并不知道其化學結構和功能。因此,課前布置預習是非常必要的,通過預習學生能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會遇到一些問題,促使他們產生進一步認識蛋白質的興趣,為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1)讓學生閱讀課本第一頁的關于鄒承魯等人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及本節的科學史話和科學前沿。

(2)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初步了解氨基酸的結構,并制作氨基酸的結構模型。這樣可增強學生的積極性。

2.利用問題探討引入課題

給出問題探討旁邊的圖片,然后提問:

(1)除此之外,同學們知道還有哪些食品中富含蛋白質?

(2)氨基酸與蛋白質有何關系?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

評價學生回答,引入研究主題: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3.在愉快的游戲中學習氨基酸和蛋白質的結構

高一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是太強,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能以形象具體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比較好。所以在這部分的教學中采用了這種方式進行。

(1)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先給兩分鐘時間讓學生完成書中P20頁的思考與討論。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后各組代表回答下列問題:

A.這些氨基酸的結構具有什么共同特點?

B.“氨基酸”這一名詞與其分子結構有對應關系嗎?

學生自己通過探究總結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檢查學生所做模型,給予恰當的評價。然后請一位學生上講臺,伸開雙手,兩腳并攏,面向同學。問:為什么讓他做這個姿勢?

學生與他們所做模型或書中的通式進行比較可說出:“他的兩只手相當于氨基和羧基,他的腳相當于氫基,頭相當于R基,軀干就相當于連接這四個基團的碳原子。”

我給出課件中的圖形,讓學生填入相應結構,對照剛才同學的姿勢。

最后讓學生把思考與討論中的四種氨基酸按通式的形式把各部分用方框畫出來。標出各種氨基酸的R來。(1分鐘)

問:什么的不同會導致氨基酸的不同?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通過這種預習加課堂上的模擬形式,學生很容易就可理解和掌握氨基酸結構通式這一重點內容。

(2)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反應及有關計算,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同樣利用學生的動作模擬及動態課件來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請同桌的兩位同學注意,問:“假設你們就是兩個氨基酸分子,要形成一種物質應該怎樣連接起來呢?”

學生思考后都手拉手。

問:兩只手分別代表什么?學生答:一個是氨基,另一個是羧基。

這兩個基團怎樣連接起來的?答:通過脫水縮合反應結合的。

握住的手的位置相當于什么?肽鍵。

對于學生正確的回答,要及時地給予充分的肯定,并要求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氨基酸脫水縮合反應的內容,加深理解。

后提問:什么是二肽、多肽、肽鏈?

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氨基酸形成肽鏈過程的理解,對此過程中氨基酸通過脫水縮合反應脫去的水分子數目和形成肽鍵的數目的計算,做如下游戲:

請一列七個學生起立,先兩個同學握手,問:兩個氨基酸結合脫去多少分子水?形成的肽鍵有多少個?(都是1個。)如果是三個、四個、……七個呢?(2個、3個……六個。)肽鍵數和失去的水分子數有什么關系?(相等。)同時讓學生一個接一個握手,學生可形象地進行觀察,并容易得出結論。

要求學生用歸納法總結出如果是n個氨基酸連成一條肽鏈要脫去多少分子水和形成多少個肽鍵?學生很快說出:(n-1)個。

問:剛才幾個同學連成的這個隊伍叫什么?老師做手勢劃一條線。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是一條多肽鏈。

強調這是多個氨基酸形成一條肽鏈的情況,如果是幾條肽鏈又會是怎樣的情況呢?

再請出另兩列共十四個學生,分別讓他們自由地排列成兩排、三排、四排(每排至少兩人),分別握手。用m代表肽鏈的數目,讓學生仔細觀察并總結出計算水分子數與肽鍵數的公式。(n-m)個。

通過形象直觀的模擬,學生們非常容易地掌握了計算的方法和規律,最后給出練習,給予及時的鞏固。

結論:蛋白質是細胞和生物體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多樣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絢麗多彩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五)教學評價

由于只有一節課時間,課堂上對重點、難點知識的解析還不能做到舉一反三的深度,因此盡管學生課堂反應熱烈,對知識點的接受程度也達到了預期的要求,但在做課后練習時,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傳統的講練結合還是要結合起來運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為此本節內容需要2課時來完成。

二、教學反思

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實驗探究,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氛圍和機會。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可以是實驗探究、課外調查、閱讀教材、看電影或錄像、游戲、制作模型或者小組討論等形式。我在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這一教學理念,并且強調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習環境應該符合他們的知識結構、認知特點和學習興趣,應該讓學生感到心情愉快,這樣思維才能活躍,就能輕松地接受新知識,即讓他們進行“愉快學習”。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就是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針對本節課內容比較微觀、抽象,知識理解較為困難的特點,相應的教學方法也以“形象教學”為主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但教學過程中還要重視用抽象的方式再現和解釋知識,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引導學生進入到“抽象——具體——抽象”的學習方法。對于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的教學,要多與日常生活、現代相關科學相聯系,了解蛋白質的應用價值,提高教與學的質量

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2、使學生理解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與聯系

二、能力方面

1、通過學生對新陳代謝基本類型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概念進行科學分類的能力

2、通過學生分析、比較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異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品質。

3、通過學生分析某個生物的新陳代謝類型,培養學生利用概念進行科學判斷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學生生物體新陳代謝類型的了解,使學生能較全面的、辯證的觀察紛繁復雜的生命自界。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可看成對第三章內容的總結,包括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兩部分內容。

1、新陳代謝的概念

教材先定義了新陳代謝的概念: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它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面;然后著重講述了新陳代謝中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同化作用、異化作用這四個概念這含義,并用表解的形式概括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2、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材講述了同化作用的兩種類型,即自養型、異養型,并在自養型中講述了化能合成作用;教材還講述了異化作用的兩種類型,即需氧型、厭氧型。

教法建議

本節的知識內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學生在生物課中學習過的相關內容,可以說本節是是對全章學習的總結,因此教師可在學生自學并討論相關問題基礎上,加以適當概括總結即可。

1、引言

由于本節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識點都是學生學過的,因此引入本節內容時,可選擇的方式就比較自由,凡與新陳代謝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作用為切入點。比如通過如下的問題引入本節課題: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建立聯系的關鍵,其本質是把無機物合成了有機物,把光能轉化為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其實,自然界有些生物雖然不是綠色植物,也可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機物中的能量來源于哪里呢?

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學習。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節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點,學生只有在清楚了這個生理過程之后,教師才能較為順利地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或討論完成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總結和歸納。

在引導學生討論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時,教師可讓學生寫出綠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以此作為與化能合成作用的進行比較的參照。

然后教師可以先硝化細菌為例,向學生介紹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

教師可先讓學生比較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由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葡萄糖)的過程中從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上的相同之處。

之后,比較硝化細菌合成有機物與光合作用有機物的生理過程,比較兩者在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之間的異同。

3、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在學生理解清楚化能合成作用這一知識難點后,本節的其它內容對學生而言應該是全都學過的,教師在處理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這兩部分教學時,更多地應讓學生自己有時間來梳理所學的知識內容,所以采用自學或問題討論的方式可能適于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

教師可把學生討論的結果表解的形式總結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4、為加強學生對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理解,教師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第八節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學重點】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教學難點】 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與聯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 板圖

【教學過程】本節的知識內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學生在生物課中學習過的相關內容,可以說本節是對全章學習的總結,因此教師可在學生自學并討論相關問題基礎上,加以適當概括總結即可。

1、引言

由于本節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識點都是學生學過的,因此引入本節內容時,可選擇的方式就比較自由,凡與新陳代謝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作用為切入點。比如,教師可從下面的問題之一引入本節課的學習。

①我們總說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而且我們也學習了不少與生物的新陳代謝有關的原理,你能否舉例說明你是怎么理解“一旦生物的新陳代謝停止,生命也就終止了”這句話的?

②請舉例說明什么樣是同化作用?什么樣是異化作用?

③在某一個生物個體中,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是什么關系?

④動物和植物在同化作用方面(或攝取營養物質方面),最顯著的差異是什么?

⑤你能否列舉盡可能多的生物種類,它們可進行無氧呼吸嗎?

⑥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能量代謝、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關系?

⑦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建立聯系的關鍵,其本質是把無機物合成了有機物,把光能轉化為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其實,自然界有些生物雖然不是綠色植物,也可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機物中的能量來源于哪里呢?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學習。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節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點,學生只有在清楚了這個生理過程之后,教師才能較為順利地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或討論完成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總結和歸納。

在引導學生討論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時,教師可讓學生寫出綠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以此作為與化能合成作用的進行比較的參照。

然后教師可以先硝化細菌為例,向學生介紹化能合成作用的機理。由于學生對硝化細菌根本不知道,而且生物化學又很抽象,因此這部分內容學生有畏難情緒,教師應先簡要介紹一些有關硝化細菌的感性知識,以消除學生的這種陌生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寫出亞硝化細菌氧化氨、硝化細菌氧化亞硝酸的化學反應式,最后再寫出二氧化碳和水產生葡萄糖的反應式;

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硫細菌、鐵細菌為例,寫出硫細菌把硫單質氧化成+6價硫,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應式;鐵細菌把+2價鐵氧化為+3價鐵的化應式,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應式。

教師可先讓學生比較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由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葡萄糖)的過程中從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上的相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這些細菌是利用氧化無機物時釋放出的化學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并把氧化無機物時所釋放出的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

之后,比較硝化細菌合成有機物與光合作用有機物的生理過程,比較兩者在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之間的異同,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化能合成作用與光合作用相同之處在于二者都可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因此光合作用與硝化細菌都為自養生物;二者的不同點在于能量來源不同,即光合作用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來源于光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來源于細菌是利用氧化無機物時釋放出的化學能。

3、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在學生掃清了化能合成作用這一知識難點后,本節的其它內容對學生而言應該是全都學過的,教師在處理新陳代謝的概念與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這兩部分教學時,更多地應讓學生自己有時間來梳理所學的知識內容,所以采用自學或問題討論的方式可能適于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如:

①在某一個生物個體中,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是什么關系?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之間也是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分析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下面幾層含義:

A、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著物質變化,即異化作用分解有機物,同化作用合成有機物;

B、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著能量轉變,同化作用儲存能量,異化作用釋放能量;

C、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都存在著與外界環境的關,同化作用從外界環境攝取物質和能量,異化作用向外界環境排放物質和能量。

前兩點綜合起來理解就可得出新陳代謝是“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變化”,而第三點則體現了新陳代謝的另一觀點,即“生物體外界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最終使學生建立新陳代謝準確的概念,即準確的新陳代謝是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及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生物體的這種不斷的自我更新,是新陳代謝的實質。

②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能量代謝、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關系?

③劃分生物新陳代謝類型的標準是什么?

④化能合成自養型與光能合成自養型有什么區別?

⑤自養型代謝與異養型代謝根本的區別是什么?

⑥需氧型代謝與厭氧型代謝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⑦酵母菌與乳酸菌相比,其代謝類型有何特點?

⑧你如何說出腐生與寄生之間的區別?

4、為加強學生對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的理解,教師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比如:

①你能說出下面所列出的生物的新陳代謝類型嗎?

綠色植物、人、靈芝、乳酸菌、蛔蟲、豬肉絳蟲、酵母菌、硝化細菌、蘑菇、霉菌等。

②有人認為寄生植物、食蟲植物是自養型和異養型之間的過渡類型,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③你能舉例說明自然界存在兼自養、異養于一身的生物種類嗎?(寄生植物、食蟲植物、綠眼蟲等)

④你能舉例說明自然界是否存在兼需氧、厭氧于一身的生物嗎?(酵母菌等兼性厭氧的生物)

⑤你認為原始生命的新陳代謝類型應該是什么?

⑥“硝化細胞的代謝類型屬自養型”,這一說法準確嗎?

自然界除了綠色植物可進行光合作用外,還有沒有自養生物呢?答案是肯定的,有。這類生物就是可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如硝化細胞、鐵細菌、硫細菌等。

通俗地說,光合自養和化能自養的共同之處都在于可自己養活自己,即不用吃東西,自己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這些無機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機物。

而光合自養與化能自養的區別在于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學能來源于太陽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學能來源于氧化無機物所釋放出來的化學能。

還要注意下面四個概念,即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自養型、異養型(為同化作用的一種類型)同化作用類型包括自養型和異養型(通俗地說是別的生物養活自己);異養型包括腐生型(生活在無生命的有機質中)和寄生型(生活在活的生命體內或表面)。

其實這部分內容并不難,但有一個地方學生要特別注意,這就是三種問法的區別,以硝化細菌為例:

(1)硝化細菌的代謝類型是什么? 答案是:自養需氧型

(2)硝化細菌的同化作用類型是什么? 答案是:自養型

(3)硝化細菌的異化作用類型是什么? 答案是:需氧型

這三種問法的答案是不一樣的,要細心,注意不要答非所問。

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3】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說課稿

尊敬的老師:

您好!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的內容。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節課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模塊——《分子與細胞》中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中的第三節。本節內容是在前面兩節:第一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和第二節《細胞器——系統內分工合作》的基礎上編排的,體現了細胞結構由表及里的順序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為后續的學習作了鋪墊,如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是生物遺傳的基礎,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系是學習細胞有絲分裂時染色體變化的基礎,也使學生對“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念有進一步認識。

另外,其中的幾個經典實驗也讓學生體驗了生物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同時也為繼續學習必修2《遺傳與進化》及必修3《穩態與環境》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細胞的整體結構如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有了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可以看成是初中教材的補充和深入.通過前面幾節內容的學習,學生對細胞各部分結構以及他們的功能有了進一步認識,在腦子中能呈現出細胞亞顯微結構的三維圖,加深"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闡明細胞核的功能和結構,尋求探究細胞核功能的方法,讓學生形成一個探究實驗的初步理念,分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關系,形成細胞是一個統一整體,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思想;

②.嘗試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了解生物學的模型的構建及方法。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領悟細胞核的功能、結構以及功能與結構之間相適應的關系;

②.培養學生探究實驗的基本思想、能通過實驗題目分析實驗的基本設想,實驗目的,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實驗的整體思路,知道實驗應注意的內容及方法,最終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資料分析,使學生體驗科學工作的方法和過程,了解探究實驗是生物學科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最求知識的科學嚴謹、鍥而不舍的作風,培養學生探索新知識和創新的意識;

②.在合作與交流中分享解決問題后的愉悅。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自立自信的健康心理。

四、教學重點、難點:

(1) 教學重點:①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②制作細胞核的三維結構模型。

(2) 教學難點:①領悟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②理解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1) 說教法:

本節課以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的。這是根據教師在教學中設計的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特點來合理選擇的。探究性學習是發現科學事實、揭示科學規律的過程和方法,合作學習是學生通過合作,構建和內化知識的學習過程。

本節教材的內容很適合開展探究性學習,其原因是:細胞的結構雖然在初中學過,學生也依稀記得細胞核跟遺傳有關。但是,有關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的知識學生還知之甚少,細胞核為什么能夠成為細胞的控制中心?跟細胞核的結構有關系嗎?…… 細胞核內還有許多奧秘有待學生通過探究來解決!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由學生來支配,突出了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應先復習前面所學習的細胞膜和細胞器的相關內容,同時使用多媒體、討論、提問等手段加強教學,是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便于學生的接受新知識。把握住“細胞是一個生命系統”,從細胞生命活動的角度來加強細胞內部主要結構之間結構和功能的聯系。

(2) 說學法:

課前布置嘗試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是課程標準具體內容標準的要求,是教學中必須完成的。以小組合作形式課前完成是出于注意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課下完成也會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另外,利用安全的廢舊物品制作細胞模型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以通過展示學生嘗試制作的真核細胞模型,以及交流“問題探討”中的討論題,引發學生對細胞核功能的探究興趣進入本節的學習。之后指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探究細胞核的功能,并派代表發言,總結細胞核的功能。在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部分的教學中,以給出“思考和討論”題,學生進行思考和自由討論、自主探究,教師則適時引導、補充、精言歸納,在探討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過程中認同細胞核是細胞生命系統的控制中心。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由學生來支配,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和突出了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六、教學過程:

首先引導學生回顧細胞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內各個細胞器的分工合作、共同分析產生分泌蛋白的具體過程;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些細胞器可以這樣有條不紊的密切合作?他們之間是如何協調形成統一整體?從而引入本節內容。

問題探究:細胞核在細胞中到底起什么作用?科學家又是如何來探究細胞核的功能的呢?

首先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及師生共同分析“資料分析”中的第一個實驗《美西螈核移植實驗》,提問美西螈的皮膚的顏色是由細胞核還是細胞質控制的?然后分析以上的例子,讓學生自己分析說明生物體性狀的遺傳主要是由細胞核控制。在此基礎上,向學生舉出克隆羊多莉綿羊的實例,來加強對這一結論的理解。提醒學生學習科學家的嚴謹態度和不屈不饒的精神,尋求能體現細胞核的功能其他證據,引出第二個實驗《蠑螈受精卵橫縊實驗》,引領學生共同分析細胞的分裂和分化與細胞核的關系,即細胞核控制著細胞分裂和分化,然后讓學生提問,總結細胞核的功能,老師繼續引導說明科學的嚴謹性,領讀第三個實驗《變形蟲實驗》,讓學生自己發現細胞核有更多的能力,是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為進一步驗證結論,再引出第四個證據《傘藻嫁接和核移植》實驗,最后學生分析四個實驗共同總結出細胞核的功能----細胞核控制著細胞的代謝和遺傳。

緊接著再設問:那么細胞核為什么能成為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細胞核的結構中尋找答案,結構決定功能。從而引出細胞的結構。分析細胞核功能產生的原因?是哪一部分的結構在其作用。在分析這部分結構時,同時多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細胞核能控制細胞的遺傳,說明其應該有什么物質?

(2) 含有DNA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它們的外面都有什么相同的結構?

(3) 細胞核能控制細胞,肯定能與外界聯系,如何能辦到?

(4) 學習RNA的分布時,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少量還分布在哪里呢?

對于這部分比較抽象的概念,如DNA、染色體、染色質等概念,提出問題:染色質是否等同于DNA呢?染色質與染色體異同點及關系?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總結歸納其中的關系。這部分可以使用一些圖片和動畫來加強直觀教學。

最后,進行本節的小結和本章的總結,強調細胞是一個統一整體,在細胞核的統一調控下,細胞的各部分結構協調配合,共同完成代謝、遺傳等各項生命活動。為了加強理解,安排學生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并安排時間交流、互評作品,從而更進一步地理解這部分的內容。

七、板書設計:

第三節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

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結構

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mRNA→外

核孔: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蛋白質→內

染色質(體):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形式,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功能

是遺傳信息庫;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八、課堂小結:簡單總結學習內容,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九、作業設計:《紅對勾》上本節相應的練習題。

十、課后反思:

教學中采用了課前復習提問,新授課時板書與多媒體并用及師生互動等教學手段,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實踐中讓學生掌握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加之及時鞏固的配套習題,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掌握的較好。

成功之處:

(1) 實現了課前所制定的教學目標;(2) 突出了重點,較好地解決了難點;

(3) 教法運用合理恰當,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相結合,

(4) 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不足之處:

(1) 時間安排稍顯緊張,最后的隨堂練習稍顯匆忙;

(2)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還不夠凸顯,教學講授的內容稍顯多了些。

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4】

一、教材及學習任務分析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普通課程標準(人教版)必修三板塊第五章第三節的內容。它屬于生態系統功能的第二大功能,著重解釋在生態系統中,物質之間的循環利用。主要是以碳循環為例揭示生態系統中物質的相轉化。教材中知識點突出,設置合理,更有圖文并茂的解釋,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降低了難度。

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是掌握并理解生態系統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物質的利用方式,通過物質的流通方式歸納出生態系統中物質流動的特點和意義,并能夠解釋實際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二、學習對象的分析

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物質的概念,高二同學已經學習過了,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而且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與實踐生活聯系的十分的緊密,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也很多,所以有了知識基礎和實踐基礎,學習這節課的難度就降到最低。因此本節課我將采用學生探討,老師引導的方式進行。

三、三維目標的確立

【知識目標】

(1)理解物質循環的概念

(2)識記并理解碳循環的過程

(3)理解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聯系

【能力目標】

(1)能夠分析并應用碳循環的過程,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2)理解物質循環的特點,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3)體會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系,培養學生整體性思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溫室效應的討論,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循環的概念和碳循環的過程

教學難點: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系

五、學習目標研究

分析溫室效應的產生原因,探討溫室效應的改善策略

六、學習思路設計

本節課以教材中的“問題探討”為課堂導入,提出“為什么地球上的元素和物質歷經這么多年還依然沒有消耗殆盡呢?”,以此引起學生們的討論,進而提出物質循環的概念。

緊接著以碳循環為例,組織學生討論,并分析“碳元素”在生態系統中被利用的過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以此來推導歸納出物質循環的規律。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探究、合作、推理的方式完成。

展示地球“溫室效應”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組織同學們共同分析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和緩解溫室效應的相應策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基本環保思想。

在了解完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以后,組織同學們通過“探究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這一探究實驗,進一步更為直觀的認識到物質并沒有消失,而是被反復利用這一物質循環的重要特點。

最后,拋出問題:物質能夠循環利用的動力是什么呢?引導學生分析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聯系。將生態系統中散亂的功能統一起來,揭示:在生態系統中不但是各個組分之間,能量和物質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

七、學習準備

網絡資源準備::溫室效應的圖片及視頻資料

八、課時安排:一課時

九、詳細學習過程

新課導入:我們已經知道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那么大家考慮一下,地球上的各種資源呢?我們已經利用了很久的時間,為什么這些資源依然存在呢?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提出各種解釋。

教師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再多的資源只要一直利用都會在某天消耗殆盡的,可是如果這些資源在我們利用的過程中也在緩慢的產生,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反復使用了呢?

學生活動:是的,可是要把握住使用速度和產生速度之間的平衡

教師活動:很好,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教師活動:板書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概念。

教師活動:我們都知道“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不論在非生物界還是生物界都廣泛存在,接下來,同學們觀察課本“圖5-11”,小組之間討論并總結“碳循環的過程”

學生活動:小組內部討論

小組討論完畢,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整體展示,并板書碳循環的過程模式圖。

教師活動:由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碳循環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是反復被利用的,但是我們的板書之中還少了各種生物利用碳的方式。大家回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種群間的關系。完善板書。

學生活動:完善模式圖,并畫到黑板上。

【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生成答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活動:由此可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循環,最主要的特點也是循環流動,反復使用。

播放“溫室效應”的視頻和圖片資料,組織同學討論“溫室效應”的形成原因和改善策略。很多人都在提倡“低碳生活”,你了解嗎?每個人都是生物圈的一份子,保護環境,每個人都有責任,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匯總結果。“溫室效應”的形成原因是碳排放大于碳吸收。我們應該減少碳排放,同時植樹造林增加碳吸收。

【通過生活常見溫室效應的知識講解,聯系生活實際中近年來的“低碳生活”,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能力,讓學生將自己的行為與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讓學生明白自己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落實本節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教師活動:大家可以參照課本“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這一探究實驗,自己提出問題設計相關的實驗,來實際體會元素在生物之間流動的過程。

【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實驗,本實驗簡單易操作,通過學生課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對于生物的學習興趣。】

教師活動:能量蘊含在物質之中,物質是能量的載體,而能量又是物質流通的動力,大家討論,能量流通和物質循環的關系及比較。

板書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聯系與區別。

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知識,通過碳循環的研究,我們明確物質循環具有反復利用和全球性的特點。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的生態系統,通過這節課我們也明確了,環境保護人人有責。

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循環、排泄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系,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于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了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里的氣體

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后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于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后,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難點: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組織細胞里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發現并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系,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并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后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于記憶。

四、教學程序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

環節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引言1、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系自己的身體,聯系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系。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系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致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么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匯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并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使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

2、使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學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導學生分析生物新陳代謝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響酶活性因素的過程中,初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實驗現象能力及設計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讓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使學生體會實驗在生物學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過討論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生活的關系;體會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進而體會研究生命科學價值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酶的發現

教材簡單介紹酶的發現歷史,從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設計的巧妙實驗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現少數的酶是RNA,使學生對酶的研究歷史中的一些重大發現有了一個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過安排了有關的學生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酶的三個特性,這樣的編排方式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并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酶的高效性特點,是通過比較《實驗五、肝臟內的過氧化氫酶比無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專一性的特點,是通過比較《實驗六、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條件,通過《實驗七、探索影響淀粉酶活性的條件(選做)》切入。

本節內容的最后,安排了課外讀“造福人類的酶工程”,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又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本節基礎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在改變人類生活質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議

1、使學生在理解細胞水平上的新陳代謝概念及其本質是本節的重點與難點

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這是在細胞水平上對新陳代謝的描述。其實學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觸新陳代謝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課和高中生物課緒論中,學習已接觸到諸如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及其關系等與新陳代謝有關的知識,但那是在生物個體水平對新陳代謝下的定義。本章的新陳代謝內容是對以往知識的深化和展開,教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從細胞和分子水平引導學生分析出生物體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與分解是如何進行的,及其二者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為使學生理解"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這句話,教師可結合前一章細胞的物質基礎與結構基礎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分析活細胞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如發生在線粒體內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學過程;發生在葉綠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為有機物的化學過程;發生在核糖體上的氨基酸縮合成多肽鏈的化學過程等,使學生對"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這句話有一個感性認識。

2、使學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在本節教學中如何組織學生完成酶具有專一性的實驗并實施有效的討論是本節的難點。

生命體隨時隨刻發生著數量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同時又是一個穩定的,開放的系統。細胞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不可能在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條件下進行,而必須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境下能快速、有序地進行的,這就要盡可能地降低化學反應能閾,這是新陳代謝為什么離不開生物催化劑,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發現可結合一起在讓學生討論,這樣可讓學生充分體會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對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酶的特性這部分內容,可先組織學生依次完成實驗,然后再由學生來討論和總結。

在引導學生分析酶的特性時,引導學生與蛋白質的多樣性聯系起來,可使學生易于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專一注必定意味著酶的多樣性,而且蛋白質分子空間結構的多樣性和酶的專一性催化關系密切。

3、使學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如何組織學生完成影響酶活性因素的選做實驗并分析、討論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在組織學生操作、分析、討論《實驗七、探索影響淀粉酶活性的條件(選做)》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兩個坐標曲線圖,讓學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 第一節 新陳代謝與酶

【教學重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板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1、引入新陳代謝的概念及本質

(1)學生在初中生物學課本、高中緒論課的學習或通過各種媒體的介紹,對新陳代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首先,教師應了解學生對新陳代謝是如何理解的。為此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以自身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維持的,以此引入本節的學習,如:

①人體的腦細胞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營養?腦細胞中產生的代謝廢物又是通過什么途徑排出體外的?

②進入腦細胞的營養物質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學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異化作用,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它們之間有何關系?

④想一想,人體的身體有哪些系統參與了新陳代謝過程,各是如何參與的等等?

(2)學生一般只能從生物個體、器官或系統水平上,說明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把討論引向微觀水平,即細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謝過程。如可以設問:

①你吃下的肉類蛋白質,通過什么途徑轉化成為你自身的蛋白質?

②你吃下的淀粉類食物,通過什么途徑為你提供能量?等等

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理解:細胞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維持,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發生的生物化學反應,從而在細胞水平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即“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后,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分析出無機化學反應過程中所需的條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讓學生分析出生物體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可以提問,如:

(1)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那么細胞內數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的進行呢?

(2)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這樣可順利地引出活細胞產生的生物催化劑,即酶。

3、酶的發現史

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讓學生自己閱讀,也可發給學生相應的補充資料,尤其是某種酶的研究過程方面的資料,目的是讓學生對酶的研究過程、方法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物學的實驗研究對生物學發現的重要作用。

學生閱讀后,可提問:酶都是蛋白質嗎?并做一定的說明。

酶是活細胞所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酶是細胞中促進化學反應速度的催化劑。現已發現的酶約有3000種以上。它們分別存在于各種細胞中,催化細胞生長代謝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化學反應,使生物化學反應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等溫和的條件下就可順利進行。

很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然而生物學家的實驗證明: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早在1982年,T.Ceeh發現原生動物四膜蟲的26S rRNA前體在沒有蛋白質的情況下進行內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終形成L19RNA。當時因為只是了解它有這種自我催化的活性,沒有把它與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別報導了在RNA前體加工過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質和80%RNA組成的。如果除去蛋白質部分,并提高鎂離子的濃度,則留下的RNA具有與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這是說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證。

“酶不都是蛋白質”,這一科學事實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實驗在科學發展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科學是發展的,探索是無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對的,現在的科學事實可能在今后會被修正,甚至_。

另外,酶、激素、維生素之間的區別值得一提,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容易把這些物質和它們的作用搞混。可就高中生物學水平做一簡單比較:

激素

維生素

從化學本質上看

蛋白質

蛋白質(如生長素、胰島素等)、固醇類脂類物質(如性激素)

多種多樣,一般為小分子有機物。 如維生素D是固醇類物質;維生素A是脂類物質(萜類);維生素C是抗壞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從生理功能看

可提高生物體生物化學反應的速度,是一種生物催化劑。

激素又稱“化學信使”,是特定細胞合成的,能使生物體發生一定反應的有機分子。它的作用力很強,很低的濃度就能引起很強的反應,但在細胞中不能積累,很快就會被破壞。

維生素常常與酶結合,是較復雜酶的組成成分之一。天然食物中含量極少,但這些極微小的量對人體的生長和健康是必需的,人體一般不能合成它們或合成量不足,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可把酶的發現史與酶的特性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這樣可使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順理成章。

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7】

學習導航

1.學習目標

(1)說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者: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

(2)概述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特點:

①dna分子是由兩條反向平行的鏈組成的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②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側;

③兩條鏈上的堿基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構成堿基對。

(3)應用堿基互補配對原則: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配對,鳥嘌呤和胞嘧啶配對。

2.學習建議

學習dna分子結構時,要明確構成dna的化學元素、基本單位、化學結構和空間立體結構。要區別構成dna的基本單位——四種脫氧核苷酸。一分子脫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脫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堿基構成。結合教科書中dna的化學組成平面圖和雙螺旋結構的空間立體圖,明確dna的結構。理解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要理解dna結構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構成dna主鏈的磷酸和脫氧核糖的排列順序是固定不變的,盡管構成dna的堿基只有四種,堿基配對方式只有兩種,然而,不同dna的堿基數量不同,堿基對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構成了dna的多樣性。由于每個dna具有特定的堿基排列順序,決定了dna結構的特異性。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馬和豚鼠體細胞具有相同數目的染色體,但性狀差異很大,原因是(  )。

a.生活環境不同    b.dna分子中堿基對排列順序不同

c.著絲點數目不同   d.dna分子中堿基配對方式不同

2.分析一段雙鏈dna的組成表明,下列的相關比值中,哪一個是可變的(  )。

a.a/tb.g/cc.(a+t)/(g+c)d.(a+g)/(t+c)

3.在下圖的各小圖中,正確代表脫氧核苷酸的結構是(  )。

4.dna分子中,兩條鏈上排列順序不變的是(  )。

a.堿基對排列     b.四種脫氧核苷酸

c.脫氧核糖和磷酸   d.堿基和磷酸

5.在含有四種堿基的dna區段中,有腺嘌呤a個,占該區段全部堿基的比例為b,則(  )。

6.對細胞中某些物質的組成進行分析,可以作為鑒別真核生物的不同個體是否為同一物種的輔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質是(  )。

a.蛋白質  b.dna  c.rna  d.核苷酸

7.下列各項中,決定dna遺傳特異性的是(  )。

a.脫氧核苷酸鏈上磷酸和脫氧核糖的排列特點   b.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c.嘌呤總數與嘧啶總數的比值          d.堿基對排列順序

8.若dna分子一條鏈中(a+g)/(t+c)=a,則其互補鏈中該比值為(  )。

a.a  b.1  c.1/a   d.1-1/a

9.下列有關dna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同一生物個體各種體細胞核中的dna,具有相同的堿基組成

b.dna只存在于細胞核中

c.細胞缺水和營養不足將影響dna堿基組成

d.單鏈dna分子的堿基含量的a+g=c+t或a+c=g+t

10.下列的堿基比例關系一定是雙鏈dna的是(  )。

11.在雙鏈dna分子中,每條脫氧核苷酸鏈中連接兩個相鄰的脫氧核苷酸之間的鍵為(  )。

a.肽鍵  b.氫鍵  c.磷酸二脂鍵  d.高能磷酸鍵

12.某一dna分子中,胞嘧啶與鳥嘌呤二者共占堿基總量的46%,其中一條鏈上腺嘌呤占此鏈堿基量的28%,則另一條鏈上腺嘌呤占此鏈堿基量的百分比為(  )。

a.46%  b.26%  c.54%  d.24%

二、非選擇題

13.右圖是dna分子結構模式圖,請寫出①至⑧的名稱,并按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

(1)填寫名稱:

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

⑦     ;⑧       。

(2)連接g與c,a與t之間的化學鍵名稱是        。

(3)決定dna分子結構特異性的是          。

(4)dna分子的這種結構稱為          。

(5)有人形象的將dna的平面結構比喻為一架“梯子”,那么組成這個“梯子”“扶手”的物質是     和     ,它形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相當于兩個“扶手”間“階梯”的物質是     ,它的形成靠     相連,并嚴格遵循     原則。

14.在制作dna一條鏈時,將每個脫氧核苷酸的     和     相間排列依次連接起來。在制作另一條單鏈時,一是兩條長鏈的脫氧核苷酸     必須相同;二是兩條長鏈并排時必須保證     間互相配對;三是兩條長鏈的方向是     。若制作含100個堿基的一段dna分子模型,現已有20個堿基a部件,還需準備t部件  個,c部件     個,g部件     個。

15.分析下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圖中a是      ,f是      ,b是      。

(2)一般來說,一個g中含有   個e,在細胞有絲分裂的中期,g和e的比例是      。

(3)e的組成單位是圖中的    ,共有    種。dna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是圖中的  決定的。

(4)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      結構。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b 2.c 3.c 4.c 5.d 6.d 7.d 8.c 9.a 10.d 11.c 12.b

二、非選擇題

13.(1)①胸腺嘧啶 ②脫氧核糖 ③磷酸 ④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

⑤堿基對 ⑥腺嘌呤 ⑦鳥嘌呤 ⑧胞嘧啶

(2)氫鍵(3)堿基對的排列順序(或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

(4)雙螺旋結構(5)磷酸 脫氧核糖 堿基對 氫鍵 堿基互補配對

14.磷酸 脫氧核糖 數量 堿基 相反的 20 30 30

15.(1)含氮堿基 蛋白質 脫氧核糖(2)一 1∶2

(3)d 4 d(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4)雙螺旋

29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精密模具加工,精密连接器模具零件,自動機零件,冶工具加工-益久精密 | 写方案网_方案策划方案模板下载| 新疆散热器,新疆暖气片,新疆电锅炉,光耀暖通公司| 浙江美尔凯特智能厨卫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八百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隐形纱窗|防护纱窗|金刚网防盗纱窗|韦柏纱窗|上海青木装潢制品有限公司|纱窗国标起草单位 | 郑州宣传片拍摄-TVC广告片拍摄-微电影短视频制作-河南优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钢绞线万能材料试验机-全自动恒应力两用机-混凝土恒应力压力试验机-北京科达京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福州甲醛检测-福建室内空气检测_环境检测_水质检测-福建中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润滑脂-高温润滑脂-轴承润滑脂-食品级润滑油-索科润滑油脂厂家 | 淘趣英语网 - 在线英语学习,零基础英语学习网站 | 上海小程序开发-小程序制作-上海小程序定制开发公司-微信商城小程序-上海咏熠 | 化妆品加工厂-化妆品加工-化妆品代加工-面膜加工-广东欧泉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善跑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_塑胶跑道_人造草坪_运动木地板 | 京马网,京马建站,网站定制,营销型网站建设,东莞建站,东莞网站建设-首页-京马网 | 骨密度仪-骨密度测定仪-超声骨密度仪-骨龄测定仪-天津开发区圣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宽带办理,电信宽带,移动宽带,联通宽带,电信宽带办理,移动宽带办理,联通宽带办理 | 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环评网|环评论坛|环评报告公示网|竣工环保验收公示网|环保验收报告公示网|环保自主验收公示|环评公示网|环保公示网|注册环评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师|规划环评|环评报告|环评考试网|环评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 淄博不锈钢无缝管,淄博不锈钢管-鑫门物资有限公司 | 生产加气砖设备厂家很多,杜甫机械加气砖设备价格公道 | 行业分析:提及郑州火车站附近真有 特殊按摩 ?2025实地踩坑指南 新手如何避坑不踩雷 | 冷凝锅炉_燃气锅炉_工业燃气锅炉改造厂家-北京科诺锅炉 | 展厅设计-展馆设计-专业企业展厅展馆设计公司-昆明华文创意 | 北京中创汇安科贸有限公司| 石家庄律师_石家庄刑事辩护律师_石家庄取保候审-河北万垚律师事务所 | 辽宁资质代办_辽宁建筑资质办理_辽宁建筑资质延期升级_辽宁中杭资质代办 | 橡胶接头|可曲挠橡胶接头|橡胶软接头安装使用教程-上海松夏官方网站 | 大_小鼠elisa试剂盒-植物_人Elisa试剂盒-PCR荧光定量试剂盒-上海一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高压冲洗车_价格-江苏速利达机车有限公司 | 深圳宣传片制作_产品视频制作_深圳3D动画制作公司_深圳短视频拍摄-深圳市西典映画传媒有限公司 | 南京兰江泵业有限公司-水解酸化池潜水搅拌机-絮凝反应池搅拌机-好氧区潜水推进器 | 书法培训-高考书法艺考培训班-山东艺霖书法培训凭实力挺进央美 | 高低温试验房-深圳高低温湿热箱-小型高低温冲击试验箱-爱佩试验设备 | 桐城新闻网—桐城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安徽双凯」自动售货机-无人售货机-成人用品-自动饮料食品零食售货机 | 网络推广公司_网络营销方案策划_企业网络推广外包平台-上海澜推网络 | 无锡不干胶标签,卷筒标签,无锡瑞彩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 安徽合肥格力空调专卖店_格力中央空调_格力空调总经销公司代理-皖格制冷设备 | 药品/药物稳定性试验考察箱-埃里森仪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 红立方品牌应急包/急救包加盟,小成本好项目代理_应急/消防/户外用品加盟_应急好项目加盟_新奇特项目招商 - 中红方宁(北京) 供应链有限公司 | 广东风淋室_广东风淋室厂家_广东风淋室价格_广州开源_传递窗_FFU-广州开源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