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學主題教案
復習是為了更好的和高考的知識大綱結合,尤其是對于一些平均水平中等或較低的學生。這時候就要查漏補缺,但同時也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填補知識技能上的空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化學主題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化學主題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了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的組成。
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用品
水槽、鐘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
教學過程
(提問)
①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電燈發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說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②判斷下列例子哪個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
(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
(提問)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
(板書)第一節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
(演示)實驗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提問)
①實驗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時只消耗鐘罩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并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燒產生的煙霧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
③汽車排氣形成的煙霧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①工業三廢的回收與處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講解)
1.由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溫室效應”對自然界的影響。
2.臭氧“空洞”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
[作業]略
高三化學主題教案(精選篇2)
一、學習目標
1.學會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學會用“雙線橋”法分析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并判斷反應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3.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4.辨析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系,并用韋恩圖表示之,培養比較、類比、歸納和演繹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電子和失電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系,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三、設計思路
由復習氯氣主要化學性質所涉及的化學反應引入,結合專題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些反應進行判斷,從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別,并從電子轉移等角度進行系統分析,再升華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關系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復習上節課氯氣有關反應引入本節課的研究主題。先由學生書寫氯氣與鈉、鐵、氫氣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鈣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學生自己書寫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學習繼續使用。
[過渡]我們結合在第一章中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來判斷一下這些化學反應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媒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練習]學生自己進行判斷,或可小組討論、分析。
[敘述]現在請大家在氯氣與鈉反應的方程式上,標出化合價發生改變的元素,在反應前后的化合價。
[思考與討論]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1.元素的化合價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價在何種情況下會發生變化?
3.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目有何關系?
4.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得電子數和失電子數有何關系?
[敘述]講述如何用“雙線橋”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書]
[敘述]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系數是與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數目相關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叫做還原劑,還原劑發生氧化反應,表現還原性。可以這樣記憶:還原劑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具有還原性,被氧化。
[思考與討論]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分別是什么?
怎樣判斷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呢?
[板書]
還原劑氧化劑
有還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還原
[思考與討論]
1.元素處于不同的化合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可能表現哪些性質?并以氯元素的不同價態的代表物質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系如何呢?用圖形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幾個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情況,找出每個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高三化學主題教案(精選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化合物屬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本章的重點。通過對本節的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和鞏固上一節的知識,并為下一節堿金屬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鈉的化合物中,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故學好本節內容還有著重要的實際指導應用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具體學情,本節課共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過氧化鈉的性質;
第二課時: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鑒別方法。
以下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過氧化鈉的性質并能夠熟練的運用。通過對過氧化鈉用途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Na2O2與H2O、CO2的反應作為引領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通過教學設計,授以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比法、實驗探究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在較自由的互動式、探究式的學習氛圍中,通過親身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過程培養學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質疑的精神以及科學求真的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
(2)教學難點:過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反應。
二、說學情
1.知識儲備:在初中階段,學生已學過燃燒的三要素,通過上節對金屬鈉的學習,學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熱情。
2.學生特點:高一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均有限,雖對探究性實驗感興趣,但卻不一定能夠積極地主動地去觀察、思考和探索本質。故:本節課中,我將多設疑、多激疑引導,讓學生都能動起手來,把實驗作為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三、說教法
我的理念:建構主義理論鋪開課堂,由舊知引入新知,認知沖突或疑惑激發興趣。
1.本節采用:“互動式”、“啟發—探討式”的實驗引導分析的方法。
2.實驗方面: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學生兩人分組實驗。
3.多媒體輔助教學、學案導學。
宗旨:將課堂還給學生。
四、說學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現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質→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2.引導學生掌握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方法。
3.引導學生學會由Na2O2的性質,分析用途。
五、說教學過程
一共分為四個階段,引入探究階段、總結歸納階段、練習強化階段及課后鞏固階段。
【引入階段】
創設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據情景設疑:“為什么能夠著火?”喚醒學生舊知識中關于燃燒三要素的認識,并以此展開后續教學。
情景化設疑:如果我們有了燃燒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該怎樣去生火呢?學生發展思維。從而引出吹氣是否能夠生火?
對比實驗驗證猜想:未經處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著火,加點固體物質,再吹,通過現象“生火”,從而引出吹氣能讓棉花著火的神奇物質:過氧化鈉及其物理性質。
【探究階段】
新疑問:有了過氧化鈉,吹氣是否就能夠生火呢?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引出必定為人呼出的氣體與Na2O2作用生火。
新疑問:人呼出的氣體有CO2、H2O、O2、N2,到底是誰的作用呢?
學生討論引出:空氣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氣中,不能生火,從而引出生火的原因應是CO2、H2O與Na2O2作用生火。
過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見的滅火材料嗎?又如何去生火呢?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1:探究CO2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一:向集滿CO2的集氣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結論:CO2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CO2反應的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出產物Na2CO3;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CO2能夠生火,水不是能滅火嗎?它在中間又起到怎樣的作用呢?從而引入到對水的探討。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2:探究H2O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二:滴水生火
結論:H2O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對燃燒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H2O反應的可能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可能產物NaOH;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是否真是這樣呢?
學生分組實驗:探究Na2O2與H2O的反應
學生根據現有儀器設計實驗方案,師生互動討論出方案后,進行實驗探究驗證猜想。同時,以實驗報告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并由觀察到的現象去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能夠將實驗與理論相結合。
\
本節課中,我是一步一個臺階的由舊知:燃燒的三要素、CO2、H2O能滅火引出新知Na2O2與H2O、CO2的反應,從而達到攻克難點。
【總結歸納】
學生自主總結完成對Na2O2知識的整理。
以一首小詩來完成對Na2O2知識的高度概括,并激發學生研究化學的興趣。
小詩
過氧化鈉色淡黃,與水反應可生氧;
強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紅后退場;
二氧化碳也反應,密封保存記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潛水受贊揚!
【練習強化】
設置了不同難度的習題,以基礎的實驗現象,提升至雙線橋法表示電子的轉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過氧化鈉粉末,振蕩,可觀察到的現象為()
A.溶液仍為無色
B.溶液最終為紅色
C.有氣泡產生,溶液最終為紅色
D.有氣泡產生,溶液先變紅色最終為無色
2.用雙線橋法表示Na2O2與CO2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求出被氧化和被還原的原子個數之比。
【課后鞏固】
1.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設置課后習題鞏固知識。
課本:P31頁一、填空題:1二、選擇題:1.2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見證過神奇的吹氣能讓棉花著火,必然對Na2O2有著濃厚的興趣,順勢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比拼“誰的Na2O2更精彩”。
在這里,將學習由課堂延伸到了課外,由學校延伸到生產與生活。
六、說板書設計
高三化學主題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醇、酚、醛、羧酸等極為重要的烴的衍生物的化學性質、相互轉化關系;
2、在熟練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挖掘題給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知識講解】
一、官能團:基團指化合物分失去某種原子或原子團剩余部分,而官能團是一類特殊的基團,通常指主要決定有機物分子化學性質的原子或原子團,常見官能團有:—X、
O O
—NO2、—OH、—CHO、—C—OH、—NH2、 C=C 、—C?C —、[R—C—(酰基)、R—
O
C—O—(酰氧基)、R—O—(烴氧基)]等。
O O O
思考:1、H—C—OH應有幾種官能團?(4種、 —C— 、—OH、—C—OH、—CHO)
OH
2、 —CHO能發生哪些化學反應?(常見)
CH=CH—COOH
(提示:屬于酚類、醛類、羧酸類、烯烴類)
二、鹵代烴(R—X)
1、取代(水解)反應 R— X+H2O NaOH R—OH+HX 來源:Z_k.Com]
這兩個反應均可用于檢驗鹵代烴中鹵素原子,檢驗時一定要用硝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
三、乙 醇
H H
1、分子結構 H—C—C—O—H 用經典測定乙醇分子結構的實驗證明
④ H ③ H ② ①
2、化學性質:(1)活潑金屬(Na、Mg、Al等)反應。根據其分子結構,哪個化學鍵斷裂?反應的基本類型?Na分別與水和乙醇反應哪個更劇烈?乙醇鈉水溶液呈酸性還是堿性?
(2)與氫鹵酸反應——制鹵代烴 (分析乙醇分子中幾號鍵斷裂)
NaBr+H2SO4+C2H5OH △ CH3CH2Br+NaHSO4+H2O
思考:該反應用濃還是較濃的H2SO4?產物中NaHSO4能否寫成Na2SO4?為什么?
(較濃,不能,都有是因為濃H2SO4的強氧化性,濃度不能太大,溫度不能太高)
(3)氧化反應:①燃燒——現象?耗氧量與什么烴燃燒耗氧量相同?
②催化氧化(脫氫):CH3CH2OH —H2 CH2CHO +O2 CH3COOH
(式量46) (式量44) (式量60)
即有一個—CH2OH最終氧化為—COOH式量增大14
③強氧化劑氧化——KMnO4/H+褪色
(4)脫水反應:①分子間脫水——濃H2SO4、140℃(取代反應)
②分子內脫水——濃H2SO4、170℃(消去反應)
以上兩種情況是幾號鍵斷裂?
思考:下列反應是否屬于消去反應:
A、CH2=CH→CH?CH+HX B、CH2—CH—COOH→CH2=C—COOH+NH3
X O NH2 CH3 CH3
C、CH3—C—O—CH2—C H— →CH2=CH— +CH3COOH
(以上均為消去反應)
(4)酯化反應:斷裂幾號鍵?用什么事實證明?(同位素示蹤法)
例:R—CH=CH—R’+R—CH=CH—R’ →R—CH=CH—R+R’—CH=CH—R’對于該反應
① ② ② ③
有兩種解釋:一是兩分子分別斷裂①③鍵重新結合成新分子,二是分別斷②鍵再兩兩結合成新分子。請用簡單方法證明哪種 解釋正確。
解:用R—CD=CH—R’的烯烴進行實驗,若生成R’—CD=CH—R’和R—CD=CH—R第一種解釋正確。若生成R—CD=CD—R和R’CH=CHR’第 二種解釋正確。
例: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應,可用如下過程表示:
OH
即酯化反應實質經過中間體CH3—C—O—C2H5再轉化為酯和水,以上6個反應均為可
OH
逆反應,回答下列問題:
18O
(1)用CH—C—OH進行該實驗,18O可存在于哪些物質中(反應物和生成物),若用CH3—CH2—18O—H進行該實驗,結果又如何?
(2)請分別指出①~⑥反應的基本類型。
解析:(1)根據信息:酯化反應實質是C?2H5—O—H分子中O—H共價鍵斷裂,H原子加
18O O
到乙酸—C—氧上,C2H5O—加到—C—碳原子上。即③為加成反應,形成中間體
18OH
CH3—C—O—C2H5,根據同一碳原子連兩個—OH是不穩定的,脫水形成酯,在脫水時,
OH
可以由—18OH提供羥基與另一羥基上的H或由—OH提供羥基和—18OH上的H脫水,
O
且機會是均等的,因此,CH3—C— O—C2H5和水中均含有18O,而反應②實質是酯的水
O O
解,水解時,酯中斷裂的一定是—C—O—,因此—C—一定上結合水中的—OH,所以,在反應物中只有CH3C OOH存在18O。
(2) ①②均為取代反應,③⑥均為加成反應,④和⑤均為消去反應。
3、乙醇制法 傳統方法——發酵法 (C6H10O5)n →C6H12O6→C2H5OH+CO2
乙烯水化法 CH2=CH2+H2O CH3CH2OH[
思考:已知有機物C9H10O2有如下轉化關系:
(1)寫出下列物質的結構簡式A__________C____ ______F____________
(2)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9H10O2→A+B
D→A
O
(答:(1)A:CH3COOH、C:CH3—C—O—CH=CH2 F
O OH CH3
(2)CH3— —O—C—CH3+H2O→ +CH3COOH
CH3
CH3CHO+2Cu(OH)2 △ CH3COOH+Cu2O↓+2H2O)
四、苯酚:
1、定義:現有CH3—CH2—、 —CH2—、C6H5—、 —、CH3— —等烴基連接—OH,哪些屬于酚類?
2、化學性質(要從—OH與苯環相互影響的角度去理解)
(1)活潑金屬反應:請比較Na分別與水、 —OH、CH3CH2OH反應劇烈程度,并解釋原因。最劇烈為水,最慢為乙醇,主要原因是: —對—OH影響使—OH更易(比乙醇)電離出H+。
思考:通常認為 —為 吸電子基,而CH3CH2—為斥電子基、由此請你分析HO—NO2中—NO2,為吸電子基還是斥電子基?
(吸電子基、HNO3為強酸、即—OH完全電離出H+)
(2)強堿溶液反應——表現苯酚具有一定的酸性——俗稱石炭酸。
注意:①苯酚雖具有酸性,但不能稱為有機酸因它屬于酚類。
②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石蕊試液變紅
以上兩個性質均為取代反應,但均為側鏈取代
(3)與濃溴水的反應
OH OH
+3Br2→Br— —Br↓+3HBr
Br
該反應不需要特殊條件,但須濃溴水,可用于定性檢驗或定量測定苯酚,同時說明—OH對苯環的影響,使苯環上的鄰、對位的H原子變得較活潑。
(4)顯色反應—— —OH與Fe3+互相檢驗。
6C6H5OH+Fe3+ [Fe(C6H5O)6]3-+6H+
(5)氧化反應 久置于空氣中變質(粉紅色)
能使KMnO4/H+褪色 OH
(6)縮聚反應:n —OH+nHCHO [ —CH2]n+nH2O
OH
例:HO— —CH=CH— 1mol與足量Br2或H2反應,需Br2和H2的量
OH
分別是多少?
解析:—C=C—需1molBr2加成,而酚—OH的鄰對位H能被Br2取代左側的酚只有鄰位2個H原子,而右側為二元酚,3個H原子均為鄰 、對位又需(2+3)molBr2,而1mol
需3molH2,則Br2為6mol,H2為7mol。
五、乙醛
與H2加成——還原反應
1、化學性質:(1)加成反應 HCN加成CH3CHO+HCN→CH3—CH—CN
OH
自身加成 CH3CHO+CH2—CHO→CH3—CH—CH2—CHO
H OH
(2)氧化反應
①燃燒
②銀鏡反應
③新制Cu(OH)2反應
④KMnO4/H+褪色
乙醇催化氧化法
2、制法 乙烯催化氧化法
乙炔水化法
例:醛可以和NaHSO3發生加成反應,生成水溶性 α—羥基磺酸鈉:
O OH
R—C—H+NaHSO3 R—CH—SO3Na
該反應是可逆的,通常70%~90%向正方向轉化
(1)若溴苯中混有甲醛,要全部除去雜質,可采用的試劑是____ _____,分離方法是_______
(2)若在CH—CHSO3Na水溶液中分離出乙醛,可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分離方法是
OH
________。
解析:(1)溴苯相當于有機溶劑,甲醛溶解在其中,要除去甲醛,既要利用信息,又要用到溴苯是不溶于水的油狀液體這一性質。由于醛能與NaHSO3加成,形成水溶性的離子化合物α—羥基磺酸鈉(顯然不能溶于有機溶劑),因此加入的試劑為飽和NaHSO3溶液,采用分液 方法除去雜質。
(2)根據信息,醛與NaHSO3的反應為可逆反應,應明確:
CH3—CHSO3Na CH3CHO+NaSO3,要轉化為乙醛顯然促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動,
OH
只有減小NaHSO3濃度,只要利用NaHSO3的性質即可。因此向溶液中加入稀H2SO4(不能加鹽酸,為什么?)或NaOH,進行蒸餾即得乙醛。
六、乙酸
1、化學性質:(1)酸的通性——弱酸,但酸性比碳酸強。
與醇形成酯
(2)酯化反應 與酚(嚴格講應是乙酸酐)形成酯
與纖維素形成酯(醋酸纖維)
注意:乙酸與乙醇的酯化實驗應注意以下問題:
①加入試劑順序(密度大的加入到密度小的試劑中)
②濃H2SO4的作用(催化、吸水)
③加碎瓷片(防暴沸)
④長導管作用(兼起冷凝器作用)
⑤吸收乙酸乙酯試劑(飽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吸收酯中的酸和醇,使于聞酯的氣味,減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2、羧酸
低級脂肪酸
(1)乙酸的同系物 CnH2nO2 如HCOOH、CH3CH2COOH
高級 脂肪酸,如:硬脂酸,軟脂酸
(2)烯酸的同系物:最簡單的烯酸CH2=CH—COOH,高級脂肪酸:油酸
(3)芳香酸,如 —COOH
(4)二元酸,如:COOH、HCOO— —COOH等,注意二元酸形成的酸式鹽溶解[
COOH
度比正鹽小,類似于NaHCO3和Na2CO3的溶解度。
O O O O[
思考:CH3—C—OH+HO—C—CH3→CH3—C—O—C—CH3+H2O
O
CH3—C O
O 稱之為乙酸酐,H—C —OH CO↑+H2O,CO能否稱為甲酸酐?
CH3—C
O
O
為什么?由此請你寫出硝酸酸酐的形成過程(HNO3的結構式HO—N O )
(由乙酸酐的形成可以看出:必須是—OH與—OH之間脫水形成的物質才能稱為酸酐,
O
而CO是由H—C— OH中—OH和C原子直接相連的H原子脫水,因此,不能稱為酸
O O
酐,甲酸酐應為:H—C—O—C—H。同理硝酸酐的形成為:
O O O O
N—OH+H—O—N = N—O—N (N2O5)+H2O
O O O O
七、酯
無機酸酯 (CH3CH2ONO2)
1、分類 低級酯(CH3COOC2H5)
有機酸酯 高級脂肪酸甘油酯——油脂
2、化學性質——水解反應(取代反應)
(1)條件無機酸或堿作催化劑;(2)水浴加熱;(3)可逆反應;(4)堿性條件水解程度大(為什么?)
O O
例:寫出CH—C—O— —C—OH與足量NaOH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析:該有機物既屬于酯類,又屬于羧酸類,該酯在堿性條件下水解,形成乙酸與酚,因此1mol需3molNaOH。
O O
CH3—C—O— —C—OH+3NaOH→CH3COONa+NaO— —COONa+2H2O
例:某式量不超過300的高級脂肪酸與乙酸完全酯化后其式量為原來的1.14倍,若與足量溴 水反應后 其式量為原來的1.54倍,請確定該有機物的化學式[用 R(OH)nCOOH形式表示]
解析:由于能與乙酸酯化,證明為羥基酸如何確定羥基數目?抓住M≤300和酯化后式
O
量為原來的1.14倍,設含 一個醇—OH,則R—OH+CH3COOH→M—O—C—CH3+H2O
(式量M) (式量M+42)
M=300 假設成立。
再設烴基含y個不飽和度則 y=1
則該酸的化學式應為CnH2n-2O3 得出n=18
為C17H32(OH)COOH.
思考:式量為300以下的某脂肪酸1.0g與2.7g碘完全加成,也可被0.2gKOH完全中和,推測其準確的式量。(提示: x=3,即有3個不飽和度, 其通式為CnH2n-6O2,14n—6+32≈280,n=18,準確式量就為278)
【能力訓練】
1、化合物A[ ]的同分異構體B中無甲基,但有酚羥基符合此條件的B的同分異構體有_______種,從結構上看,這些同分異構體可屬于________類,寫出每類同分異構體中的一種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____ _____________。
2、有機物A的分子量為128,燃燒只生成CO2和H2O。
(1)寫出A的可能分子式5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能與純堿溶液反應,分子結構有含一個六 元碳環,環上的一個H原子被—NH2取代所得產物為B的同分異構體甚多 ,其中含有一個六元碳環和一個—NO2的同分異構有(寫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鏈烴 [ CnHm]屬烷、烯或炔烴中的一種,使若干克該烴在足量O2中完全燃 燒,生成xLCO2和1L水蒸氣(120℃ 1.03×105Pa)試根據x的不同取值范圍來確定該烴所屬類型及其分子內所含碳原子n值。
【能力訓練答案】
1、27種,烯酚或環酚類。
和
2、(1) C10H8、C9H20、C8H16O、C7H12O2、C6H8O3
(2)
3、當 ≤x<1為烷烴,當x=1為烯烴,當1
高三化學主題教案(精選篇5)
一、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氧化還原反應》安排在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中的第三節,有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在中學階段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中,《氧化還原反應》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還原反應。而且金屬的腐蝕及電化學部分是氧化還原的重要應用。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學生對本節教材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其以后對化學的學習。本節教材安排在這里是承前啟后,它既復習了初中的基本反應類型及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的重要知識,并以此為鋪墊展開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較深層次的學習,還將是今后聯系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紐帶。氧化和還原是一對典型矛盾,它們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過認真引導使學生逐步理解對系統規律在自然現象中的體現,又會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學習化學知識。
此節內容分兩部分,第一是介紹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第二是了解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及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
(二)、學生分析
⑴學生在初中化學學習中已經接觸了許多反應,并已經掌握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后物質種類的多少把化學反應分為四種基本反應;從具體的反應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但并沒認識到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特征;學習了化合價,理解了化合價的變化。但并沒有了解化合價變化的實質以及化合價的變化與得失電子之間的關系。
⑵學生在初中化學一年的學習中只對化學知識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并建立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2、通過對典型化學反應的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轉移。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學會怎樣從特殊到一般規律,再從一般規律到特殊的認識問題的科學方法;
2、通過對氧化劑和還原劑這一矛盾體的學習,具有能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問題的意識;
3、通過“思考與交流”、“問題探究”等活動,增強學生分析、聯想、類比、遷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演變,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態度、勇于探索的品質學習化學;通過創設問題情景,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誘導
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通過氧化還原反應有關概念的學習,初步形成對立統一的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使學生形成勇于創新的習慣、培養創新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來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教學難點:用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四、教學策略及方法
為了突破重點、難點,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采用“討論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通過設計富有驅動性、環環相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歸納,并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微觀過程,化抽象為形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將學生的認識引向深入。
五、教學流程圖
思考與交流
分組討論
思考、討論
討論、歸納
練習、歸納、總結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
課
引
入
復習引入: 【思考1】:在初中階段我們學過哪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各舉一個反應實例。
【思考2】:這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分類的依據是什么?
【思考3】: Fe2O3 + 3CO == 2Fe+3CO2↑屬于哪種基本反應類型? 獨立思考,回憶所學知識;動手寫方程式
復習初中化學反應的分類方法,通過舉例,說明初中的分類方法存在局限,引出新的分類方法的必要性。
【思考與交流1】:請舉幾個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實例,指出這類化學反應的分類標準是什么?
【分組討論】: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是分別獨立進行的嗎?為什么? 回憶所學知識;動手寫方程式
【思考、回顧】H2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現象 復習初中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知識。
使學生對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作為矛盾的共同體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引出氧化還原反應。
從化合價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問題探究1】:怎樣判斷一個反應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
復習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思考
標化合價,思考化合價口訣
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復習化合價知識,為氧化還原反應學習打下基礎
【思考與交流2】
請分析下列3個氧化還原反應中各種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有無變化,討論氧化還原反應與元素化合價的升降有什么關系。
2CuO +C == 2Cu + CO2↑
H2O + C == H2 + CO
CuO + H2 == Cu + H2O
標化合價,思考氧化還原反應與化合價的關系
從化合價升降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練習與思考】
Fe + CuSO4 = FeSO4 + Cu
2Na+Cl2 = 2NaCl
H2+Cl2 = 2HCl
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為什么?
練習、思考、交流
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化合價升降是氧化還原反應的外部特征及判斷依據,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形成規律性知識的認知能力。
從電子轉移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問題探究2】: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發生改變的本質原因是什么?(閱讀教材36頁)
教師板書:氧化還原反應
1、特征:元素化合價升降(可作為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依據)
2、本質:電子轉移(電子的得失或電子對的偏移) 以NaCl、HCl為例,從微觀的角度分析。
學生思考、做筆記
從微觀角度來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
培養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
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
【問題探究3】: 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
〖練習〗判斷下列哪些是氧化還原反應?
Cu+Cl2 === CuCl2
CaO + H2O === Ca(OH)2
CaCO3===CaO+CO2↑
2KClO3===2KCl+3O2↑
Fe+CuSO4 == Cu+FeSO4
NaOH+HCl==NaCl+H2O 思考、歸納、整理
以練習歸納四大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之間的相互關系,掌握化學反應的不同分類方法,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分層訓練
1、必做題
1.下列屬于氧化還原反應的是A.CuO+2HCl=CuCl2+H2O
B.2Na2O2+2H2O=4NaOH+O2
C.Zn+CuSO4=ZnSO4+Cu
D.Ca(OH)2+CO2=CaCO3 + H2O
2、下列四種基本類型的反應中,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A.化合反應B.分解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
3、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 B、凡是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化學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C、在氧化還原反應中一定所有的元素化合價都發生變化
D、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得失或偏移)
2、選做題
1.某元素在化學反應中由化合態(化合物)變為游離態(單質),則該元素( )A.一定被氧化B.一定被還原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還原
D.以上都不是
2.下列變化屬于氧化反應的是
A.Fe2O3 Fe B.Zn ZnCl2
C.Na2CO3 CO2 D.Al Al2O3
回憶所學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尋求答案;
回答問題,進行組間交流;其他同學進行補充、評價
通過練習,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通過分層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小結與作業安排
本章小結:
1、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與本質
2、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
3、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系
作業:1、教材P38,1、5、6
2、課外同步練習1
3、預習氧化劑和還原劑部分知識
實踐活動:通過報紙、雜志、書籍或互聯網等,查閱有關氧化還原反應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中應用的幾個具體事例,討論并交流你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 整理記錄知識點
規律:高、失、氧;降、得、還
記錄
思考
培養學生歸納整理能力,與前面的學習目標相呼應
用順口溜記憶更好
鞏固本堂內容
為下節課學習打基礎
為下課時氧化還原反應的的應用打伏筆
七、板書設計:氧化還原反應(第一課時)
1、特征:元素化合價升降(可作為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依據)
2、本質:電子轉移(電子的得失或電子對的偏移)
3、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
高三化學主題教案(精選篇6)
一、氧化還原反應
1.定義:根據反應中物質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學反應分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2.兩類標準:
(1)得失氧的情況
氧化反應:得到氧的反應。
還原反應:失去氧的反應。
(2)化合價升降情況
所含元素的化合價升高的物質發生氧化反應;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的物質發生還原反應。
凡是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化學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活動與探究]
下列反應中哪些是氧化還原反應?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各是什么物質?
2NaBr+Cl2====2NaCl+Br2
2NaOH+H2SO4====Na2SO4+2H2O
MnO2+4HCl====MnCl2+2H2O+Cl2↑
Ca(ClO)2+CO2+H2O====CaCO3↓+2HClO
[隨堂練習]
1.下列各類反應中,全部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
A.分解反應 B.化合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
2.下列各說法正確的是( )
A.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某元素由化合態變為單質,此元素可能被還原,也可能被氧化
B.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的反應是還原反應
C.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降低的反應是氧化反應
D.化合物分解的產物有單質,則該分解反應必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3.下列反應中屬于氧化還原反應,但反應類型不屬于四個基本反應類型的是…( )
A.Fe2O3+3H2SO4====Fe2(SO4)3+3H2O B.CuO+H2====Cu+H2O
C.Fe2O3+3CO2====Fe+3CO2 D.H2+ S====H2S
高三化學主題教案(精選篇7)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學生學習稀硫酸、稀鹽酸后對一類物質化學性質的概括,而且是學生第一次概括一類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對學生今后學習“堿的通性”、“鹽的化學性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培養學生從諸事物的個性中概括出共性并達到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㈠知識目標:
1、了解酸的涵義。
2、了解酸的通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了解金屬活動性順序(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及其意義。
㈡能力目標:
1、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規律的過程(即從現象到本質)。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㈢情意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一般規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學法設計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教法和學法作如下設計:
1、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在教學中采用問題和演示實驗為教學情境,配以講授、討論、歸納、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提問、思考、議論(討論)、講解、練習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釋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釋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才能如期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過程是學生認知過程和情意活動的有機結合。結合本課的實際,對教學過程作如下的設計:
㈠總體思路:
⑴導入→⑵回憶已學知識→⑶歸納酸的通性→⑷分析變化的本質→⑸酸的通性的本質→⑹酸的涵義→⑺鞏固練習及遷移(編有酸與金屬不能發生反應的題目)→⑻質疑→⑼金屬與酸反應→⑽金屬活動性順序→⑾本質→⑿鞏固遷移
1、以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的設計思想
本課的總體設計思想是根據基于現代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學習和記憶基本模式構建的。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及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學習過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部過程學習過程(學習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確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過感覺登記器登記信息②告知學習目標,建立適當的預期
③選擇性知覺信息,以便在STM中儲存③提示從LTM中提取先前學習的內容
④通過復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現材料,確保選擇性知覺
⑤為在LTM中保存對信息進行意義編碼⑤以適當的語義編碼指導學習
⑥將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應,包括反應生成
⑦反應生成并進入效應器⑦提供學習結果的反饋
⑧學習結果學習者的環境中⑧評估作業,包括提供學習結果反饋機會
⑨通過執行策略對過程實行控制⑨安排多種練習以幫助將來的提取和遷移
根據本課實際——教學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難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安排兩次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習事件)以此達到課堂教學重點突出。即⑴—⑺為第一次學習過程,重點落實酸的通性;⑺—⑿為第二次學習過程,重點突破金屬活動性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