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學教育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小編帶來高中生物教學教育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生物教學教育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能夠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認識并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分組實驗以及小組學習交流等方式,掌握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細胞的相關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于生物學科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制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教學難點】以膽大心細的心態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并辨別植物細胞的結構。
三、教法學法
啟發法、講授法、實驗法
四、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自愿準備感興趣可觀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蔥、成熟的番茄、黃瓜、西瓜、蘋果等。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等。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邀請學生展示各自準備的生物材料,并且對于材料做以適當的說明從而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和探究欲望。
其次請學生使用顯微鏡,并請有關學生糾正其中容易出錯或者操作注意要點。從而復習、鞏固上節課學習內容,為本節課做鋪墊。最后,教師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與再次的學習,由顯微鏡的用途引出本節課的學習。
環節二:自主探究,新課教學:
由顯微鏡的用途,提出問題:學會操作顯微鏡是為了利用它看到微觀生命世界,那么是否可以直接把一個洋蔥或者黃瓜放到顯微鏡下,就能看到起內部結構呢?引發學生思考。最終引出用顯微鏡觀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準備以及材料的特點。其次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各種不同玻片的標片,讓學生更加了解到制作標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師介紹制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簡單介紹一下在制片過程中牽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詞和過程。在學生大致了解制片基本的一些知識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并觀察老師制片,以及選擇一兩名學生跟隨著操作,同時,隨時依據所提出的問題,適時的停頓,一一對疑惑加以解決。所提問題依次是:①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凈,后果如何?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過多過少對實驗有何影響?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④蓋蓋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現的不利影響)⑤滴染色劑的位置、數量?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后,組織學生開始自主來制作臨時裝片,對于剛學習的方法加以及時鞏固,老師則在其中不斷巡視加以指導糾正。
在學生學會制備臨時裝片之后,組織學生用顯微鏡來初步觀察一下自己所制備的玻片的效果。同時,老師通過細胞結構的彩色掛圖、模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胞的結構。在此基礎上,老師先給學生以標準的玻片,組織學生通過顯微鏡來觀察植物細胞的各個結構,學會辨別各個細胞以及其結構上的特點。同時,邀請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個細胞結構的特點,其他學生補充,最后老師總結。在觀察了多種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后,討論、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結構,體會細胞的整體性。并適當聯系日常生活實際,感知細胞液里含有的物質。最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物像,跟隨老師的講解和示范,繪圖。注意把握繪圖要領。同時,作為教師則通過邊講解生物圖的畫法和注意事項,邊在黑板上畫板圖示范。
組織學生觀察自己制作的玻片,檢查制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關的細胞結構。分析制片過程中的不足和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環節三:鞏固提高,小節作業:
組織學生集中討論課后的練習題,也可在制片、觀察過程中留意各種情況的出現,及時思考、嘗試處理,再討論交流,總結。
高中生物教學教育教案 篇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個體發育的概念。
2.理解薺菜胚的發育過程和發育結果。
3.理解玉米胚乳的發育過程和發育結果。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圖40薺菜胚的發育過程和圖41玉米胚乳的發育過程,訓練學生的識圖能力、記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2.通過觀察薺菜種子結構和玉米種子結構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讓學生掌握種子的每種結構是由子房內哪部分結構發育而來的,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薺菜的受精卵發育成胚和受精極核發育成胚乳,使學生感受事物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而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四)學科方法訓練點
通過薺菜的胚的發育過程和玉米胚乳發育過程的實例說明植物的個體發育,訓練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及解決辦法
植物胚的發育。
[解決辦法]用邊講解、邊貼剪貼圖、邊板書的方法突出重點,讓學生復述被子植物胚的發育過程,且教會記憶的方法強化重點。
2.教學難點及解決辦法
對薺菜胚的發育過程真正理解必須建立球狀胚體和胚的空間概念。
[解決辦法]
用貼植物胚發育的剪貼圖的方法以及讓學生觀察薺菜種子的結構、玉米種子的結構,讓學生建立胚的空間概念。
3.教學疑點及解決辦法
對基細胞和頂細胞的識別。
[解決辦法]
讓學生明確:①圖38子房壁和胚珠的模式圖是一個立生胚珠,而薺菜的胚珠是一個倒生胚珠;②受精卵發育成胚是以胚珠的珠孔作為參照物。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兩個子細胞,其中靠近珠孔的為基細胞,遠離珠孔的為頂細胞。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方法
講解法為主,兼實驗法。
五、教具準備
①薺菜植物標本或掛圖;②胚珠的結構掛圖;③薺菜胚的發育各期剪貼圖(圖的上端粘一條透明膠布,以便粘在黑板上)。④浸泡好的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⑤菜豆和玉米(或小麥)幼苗(提前把種子播在盛土的燒杯中,最好使種子貼在杯壁上);⑥多媒體教學器材。
六、學生活動設計
1.通過先行組織者的方法復習與初中緊密相關的知識。
2.讓學生復述被子植物胚的發育過程和胚乳的發育過程知識結構“鏈條”,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網絡結構,有利記憶長久。
3.讓學生自己觀察薺菜種子結構和玉米種子結構的實驗并做課堂練習題。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在多媒體教學銀幕上顯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見《素質教育目標》)。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導入新課,建立聯系]
多細胞生物體都是從一個受精卵發育成的。受精卵經過有絲分裂,細胞分化,形成組織、器官等一系列過程,終于發育成一個成熟的個體,這個過程叫生物體的個體發育。不同生物的個體發育過程也不同(邊講解邊板書)。
通過先行組織者的方法復習初中與本節課有關的知識。老師用多媒體教學在銀幕上投放下列問題。
①什么叫被子植物?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種子在結構上有什么區別?
②出示花的基本結構插圖,根據圖,指出花的各部分名稱,其中花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什么?雌蕊由哪幾部分構成?
③出示P110中圖38子房和胚珠的結構圖,根據圖,指出子房和胚的各部分的名稱,并說明在受精后各部分發育成什么?什么叫受精?受精卵的染色體與卵細胞的染色體數有何不同?
要 求:同桌同學可相互討論、相互啟發,回憶并思考,互相回答銀幕上所列的問題。待同桌同學相互討論回答后,由老師集中全班同學的疑難問題,給予解答。
2.[講授新課,擴大感知]
想一想,被子植物的胚珠的受精卵是怎樣發育成種子的胚的?受精極核是怎樣發育成胚乳的?這就是本節課要討論的兩個問題。先以被子植物——薺菜為例,講解高等植物的個體發育過程。我們著重講兩個問題(邊講、邊貼剪貼圖,邊板書)。
(1)被子植物的胚是怎樣發育的
要明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弄清楚圖38子房壁是一個立生的胚珠,而薺菜的胚珠是一個倒生的胚珠,并且受精卵發育成胚是以胚珠的珠孔作為參照物。接著邊講解邊剪貼粘貼圖,邊板書,讓學生知道:
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兩個子細胞,其中接近珠孔的一個細胞叫基細胞。另一個細胞叫頂細胞。這兩個細胞同時繼續分裂,但分裂狀況不同。頂細胞經過三次分裂,形成8個細胞的球狀胚。球狀胚繼續分裂,細胞數目增多,同時細胞的形態和機能進化,便形成子葉(兩片),胚芽(細胞具有分裂能力)、胚軸和胚根(細胞具有分裂能力),這幾部分合稱為胚。胚是薺菜下一代植物的幼體。
要求記住:胚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如果條件適宜,種子萌發,胚就可以發育成新的植株。
基細胞經過幾次分裂,形成一行細胞,構成胚柄。胚柄下端是一個大型泡狀細胞,它從周圍吸取營養物質,胚體發育。胚柄的作用是將胚推送到胚乳中,使胚從那里吸收養料,任務完成后,胚柄就逐漸退化了。
為讓學生理解記憶,抽一名學生復述一遍,老師根據學生復述過程,用多媒體教學將剛才所講內容用簡圖表逐漸投放在銀幕上(如下圖所示)。
老師強調:要記住簡圖表,一定要結合P111中圖40薺菜胚的發育過程中的圖示,采用圖文結合,并用在大腦中放“電影”的方法進行回憶,才能記得牢、記得快、記得好。
(2)被子植物的胚乳是怎樣發育而成的
大多數被子植物的極核受精后,經過多次分裂,形成多數胚乳核。這些胚乳核游離在胚囊的原生質中,先分布在胚囊的邊緣,隨著原生質不斷地增加(原來胚囊中有個大液泡),胚乳核也不斷分裂,直到充滿整個胚囊,最后核分裂減弱,同時在胚乳核的外圍細胞壁,出現了許多胚乳細胞,整個組織就是胚乳。指出P112中圖41玉米胚發育受精后 12小時的狀態和36小時的狀態。
要求記住:胚乳是由受精極核發育成的。
為使學生理解并強化記憶,抽一名學生復述剛才老師講的過程,老師用多媒體教學將學生口述內容,用簡表逐漸投放在銀幕上(受精極核發育成胚乳的過程如下)。
這是特別說明的是絕大多數的雙子葉植物胚乳發育較早,胚發育較遲,直到胚乳形成后,胚才開始強烈生長。因為胚乳是為胚將來的發育提供養料。
(三)總結、擴展
1.啟發學生自己做出小結
2.課堂觀察實驗(同桌同學可相互討論)
[方法和問題]
(1)把浸泡好的菜豆和玉米種子發給學生(用刀片把玉米種子從胚中縱剖切開),觀察肛和胚乳。
(2)觀察菜豆和玉米的幼小植物體,指出根、莖、葉各是由胚的哪部分發育而成的。
(3)把菜豆和玉米種子做比較,看有哪些不同?進一步思考菜豆種子為什么沒有胚乳?此外,你還知道哪些植物種子也沒有胚乳?
2.課堂練習:
下面是一種被子植物(2N=22)的生殖發育情況,要求在[]內填寫構造名稱,在( )內填上染色體數目。
(四)作業布置
要求閱讀教材和布置P113中復習題。
備注:(準備答疑)
1.P110中圖38子房壁和胚珠的模式圖中,卵細胞兩側的助細胞于受精時消失,與其相對的三個反足細胞,在胚和胚乳生長時也相繼消失。
2.認識薺菜胚的發育圖時,要建立空間概念。胚的發育全過程是在胚珠內進行的,是一種動態變化過程。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 生物的發育
一、植物的個體發育(被子植物——薺菜)
(一)胚的發育
(二)胚乳的發育
(三)小結
八、教學參考
被子植物的胚和胚乳的發育 卵細胞受精以后,就進入了休眠狀態,受精卵休眠時期的長短,隨植物的種類而異:有幾個小時的,如水稻、橡膠草等;有2-3天的,如棉花等;有長達幾個月的,如秋水仙等。休眠以后,受精卵經過多次分裂,逐步發育成種子的胚。
雙子葉植物胚的發育,常用薺菜為例來說明。薺菜的合子經過短暫的休眠以后,橫向分裂成兩個細胞:靠近珠孔端的胚柄細胞,遠離珠孔端的是胚細胞。胚柄細胞稍大,經過連續的橫向分裂,形成由6-10個細胞組成的胚柄。胚柄的主要作用是把胚推向胚囊內部,以利于胚在發育過程中吸收周圍的營養物質。胚細胞先要經過兩次縱向分裂(第二次的分裂面與第一次的分裂面垂直),成為四個細胞,然后各個細胞再橫向分裂一次,成為八個細胞的球狀體。這八個細胞先進行一次與球狀體表面平行的分裂,再經過朝各個方向進行的連續分裂,形成一團組織。隨后,這一團組織頂端的兩側分裂得比較快,漸漸形成兩個突起,并最終發育成兩片子葉。兩片子葉之間的凹陷部分則逐漸分化出胚芽。與此同時,與原胚相連的胚柄頂端的一個細胞以及原胚基部的細胞也不斷地分裂生長,一起分化成胚根。胚根與胚芽之間的部分就是胚軸。不久,由于幼胚細胞的橫向分裂,使得子葉和胚軸延長,并使得胚珠和子葉彎曲成馬蹄形。至此,一個完整的薺菜胚就形成了。胚柄除了具有把胚推向胚囊中去的作用以外,還有吸收營養物質的作用。等到胚發育完成了,胚柄也就逐漸退化消失了。
胚乳是被子植物種子中貯藏養料的部位(無胚乳的種子,養料貯藏在子葉中)。胚乳是由兩個極核與一個精子融合以后發育而成的,所以它是三核融合的產物。極核受精以后,不經過休眠就開始發育。不同的植物,它們的胚乳發育的方式是不同的,單子葉植物和多數雙子葉植物的胚乳發育屬于核型。核型胚乳的發育是指受精極核的第一次分裂,以及隨后一段時期內的核分裂,不伴隨細胞壁的形成,這樣,各個胚乳核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游離狀態,并且分布在同一個胚囊的原生質中。隨著胚乳核數量的增多,由于胚囊內中央液泡的出現,胚乳核逐漸被擠向胚囊內的邊緣處。胚乳核的分裂進行到一定階段時,就開始在游離的胚乳核之間形成細胞壁,從而出現細胞質的分隔,形成的細胞就叫胚乳細胞,整個組織就叫胚乳。
高中生物教學教育教案 篇3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質》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內容。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著——蛋白質》這一節關于蛋白質的功能中提到:“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它離不開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質》是第一課時的內容,它將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識的基礎。本節從細胞代謝的概念入手,通過分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引出酶在細胞代謝中通過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發揮催化作用,并以此實驗為依托,進行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的學習。學習控制變量法,不僅有方法論意義,而且在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通過科學家對發酵現象和酶研究的相關資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質。這些資料告訴我們,酶的研究經歷了近70年的漫長過程,經過眾多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質。這不只是向人們講述了一段科學發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學家的獻身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呈現給我們,給我們以啟迪和教益。
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一些與酶有關的生活必須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學生對酶的認識有限,不知道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強;為什么多酶片可以促進消化……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的了解酶,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質,使酶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酶的作用和本質
(2)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應用
確立依據:酶的作用和本質是本節的核心內容,因此確定為教學重點。教材以“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為依托,介紹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如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這一科學方法將貫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的始終,因此將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確定為本節的第二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難點之一。
2.教學難點
(1)酶的作用機理是顯著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2)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應用
確立依據:活化能是本節新接觸到的一個概念,學生在理解了該概念以后,就要用這一概念理解酶的作用原理,這部分內容陌生而抽象,所以把它確立為另一個教學難點。
三、教學目標
在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對本節提出的具體要求是Ⅱ級要求,即“理解所列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在較復雜的情境中綜合運用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說出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和酶的化學本質; (2)了解科學家研究酶的化學本質的歷程;
(3)根據本節內容的學習對生活中所遇到的相關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根據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通過學習設計實驗和親自進行實驗,使學生學會設置自變量,觀察因變量的變化,來設計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而初步學會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學
會操作,觀察現象、分析現象,經過推理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程的學習,認識科學是在不斷地探索與爭論中前進的,感受科學的嚴謹性,學習科學家們追求真理,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
(2)認識科學實驗的價值,養成科學猜測的習慣。 四、教學方法
這一節我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學法,酶的本質放手讓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出酶的較完整定義,以此促進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提供給學生實驗基本流程,分組探究分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并找出變量學會控制變量,同時引入活化能的概念,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探討,引導學生自己得出酶的作用及作用機理;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高中生物教學教育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甲狀腺的調節過程,說明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和反饋調節的機制。
2、通過分級調節和反饋調節的機制體會生命的結構是有層次的,各層次之間是有聯系的。
3、嘗試運用反饋調節的原理,解釋缺碘性地方性甲狀腺腫的致病機理。
4、學會合理膳食,形成健康的生活狀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甲狀腺激素分泌的調節機制。
【難點】運用甲狀腺激素分泌的調節機制來分析生活實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導入,展示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圖片,提問: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患病機理是什么?
(食物中缺碘)。
講解碘與甲狀腺激素的合成有關,追問:甲狀腺激素在體內是如何分泌調節的?引出課題。
(二)新課教學
1、甲狀腺激素的作用
教師提問:甲狀腺激素是由哪一內分泌腺分泌的呢?
(甲狀腺)
教師講解甲狀腺激素可以促進細胞代謝速率加快,增加產熱,抵御寒冷。
引導學生思考:當你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時,你的機體為了抵御寒冷做了哪些反應?
(外在的身體反應和體內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增加。)
過渡:甲狀腺激素的分泌是如何增加的呢?
2、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復習與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有關的激素和腺體。
(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
教師講解甲狀腺激素的調節過程以及甲狀腺激素的調節方式屬于分級調節。
3、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反饋調節
教師啟發提問:如果體內甲狀腺激素含量過高會怎樣?
(當血液中甲狀腺激素含量過高時,會反過來作用于垂體和下丘腦,抑制促甲狀腺激素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的合成釋放,從而體內調節甲狀腺含量。)
教師追問:這種調節屬于哪種調節方式?
(反饋調節)
(三)鞏固提升
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患病機理是什么?
(甲狀腺激素分泌的量減少,對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和促甲狀腺激素的反饋作用,使其分泌量增加。引起甲狀腺增生,造成甲狀腺腫。)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并提示在日常飲食中要合理膳食。
(五)布置作業
課下思考如果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又會引起人體什么疾病呢?
四、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教學教育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出人和動物體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能力目標
描述反饋調節機理。
探討動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反饋調節機理和血糖平衡的調節。
2、教學難點:激素調節的實例分析。
三、教學策略
1、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已經學過,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之上建立新的知識。例如讓學生說出人和動物體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燈片上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時,學生分成二小組交流,進行知識的比較與歸納,然后再派代表全班匯報。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本節內容與社會和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和個人生活相結合。這種結合一方面可體現以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背景,分析挖掘這些問題中包含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體現在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如懷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時機體作出的反應分析,與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學理念
追求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的和諧統一。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案例導課
1、展示課件PPT:快樂加減法一
憂愁、顧慮和悲觀,可以使人得病;積極、愉快、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可以戰勝疾病,也可以使人強壯和長壽。
巴甫洛夫
2、案例分析
保羅.懷特博士是波士頓的心臟病專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保羅.懷特博士是波士頓的心臟病專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她是個年輕的母親,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和一個愛酗酒、整天什么也不干的丈夫。這個女人得了可怕的風濕熱,整日臥病在床,就這樣維持了3年,醫生說最多還能維持一年,她的情緒極度低落。有一天,她的丈夫不知什么原因離家出走,留下這個可憐的母親和兩個孩子,甚至一點生活費也沒有。但當懷特博士再去看她時,她很堅強地說:“懷特醫生,我一定要起床,我還要照顧、護養我的兩個孩子。”懷特博士安慰說:“親愛的女士,我也希望你能盡快康復,可是你的心臟會受不了的。”不顧醫生的反對,年輕的母親鼓起勇氣,下定決心,充滿著激情和興奮,下床開始工作了。
此時讓學生猜測年輕母親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
(學生各抒己見)
師:奇跡出現了,這個堅強的母親卻意外地護養了兩個孩子八年,才離開這個世界。
這是什么力量使這個母親意外地活了八年呢?另人深思!
展示PPT:快樂加減法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師: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自強不息”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對生活充滿信心,生命不息、戰斗不止。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是必然存在的,但只要有堅強的意志,戰勝一切的勇氣,義不容辭的責任,你就是----勝利者;你就是----快樂者。
再引出問題:剛才我們從意志力的角度分析了該案例,從生理學角度該怎么解釋呢?
懷特博士解釋:他低估了ACTH這種荷爾蒙產生的生理作用,人類的情緒能刺激垂體,產生ACTH和正常荷爾蒙的可能性。因為在當時還不知道ACTH是什么東西。
引出:ACTH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進入激素知識點。
環節二: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
師問:1、在初中我們學過的激素有哪些?說出人和動物體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2、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3、激素分泌異常時會引起什么病變?
4、辨析幻燈片上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各激素之間的關系引出內分泌腺的三個層次:下丘腦----垂體----被管理的某些內分泌腺
環節三:激素的反饋調節及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1、結合實例分析:通過學生自述寒冷刺激時機體所作出的反應;說明激素對機體的調節機制;加深學生對反饋調節的理解。
2、結合比較分析;比較生長發育過程中生長激素與甲狀腺激素的作用及不足時的影響。歸納出:協同作用
結合馬拉松賽跑時血糖濃度的變化,分析血糖濃度的調節。歸納出:拮抗作用
學生分成二小組比較與歸納。然后再派代表全班匯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環節四:小結
師:再回到懷特博士的病例,請同學們做合情合理地分析。然后,我運用心理學理論和反饋調節知識對材料做進一步分析總結。并說生活中的負性事件永遠存在,關鍵是我們要以積極的情緒,快樂的心情看待“她”。其實這一事件讓我收獲很多,所以我們要感恩生活。
展示PPT快樂加減法三:
我們以什么樣的方式思考,就會以什么樣的方式感覺,并且以什么樣的方式生存。------------張國清
最后祝大家:(展示PPT)
六、教學反思
1、教學設計反思
由于本節內容難度不大,并建立在初中生物學的基礎上,所以會有兩種可能,設計不好學生不感興趣,設計好可能會上出新意,上出精彩。然而人的情緒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激素的分泌,激素反過來也會調節人的生理,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嘗試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教學。我參看了兩種生物版本,人教版舊教材和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參照了浙江大學張國清博士著的《快樂加減法》一書的設計風格,嵌人了名言警句,它是引導、激活、推動教學的手段,可發揮其點撥誘導、強化聯系、深化認識的功能,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引用了[美]約翰.辛德勒編著的《情緒是健康的良藥》一書中懷特博士的病例創設情景教學,而這又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縮影,如果不注意調節人的情緒,就會引起內分泌失調,影響身體健康。這種設計可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增強學生的興趣,加深知識映象,學生會輕松愉快地突破本節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最終實現“快樂教學”和“快樂學習”。
2、教學過程反思
情景導課環節巧用了兩條名言和引用了生活中引入注目的病例,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使導課----新舊知識聯系----新知識----結課環環相扣。從學生課堂的反應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感覺新穎,有些學生把那些名言警句都已記下。課堂讓學生猜測年輕母親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時,他們都競相各抒己見;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時學生積極主動地交流和匯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當講到最后一個環節,學生熱情高漲,以熱情的掌聲結束了該課。這說明時下的高中生很渴望這樣的課型;但由于備課和上課時間有限,這堂課還是未能盡情發揮,它的設計和安排還能更精妙。
3、教學效果反思
課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以課堂滲透的形式體現,由于生物學科的特性性,我做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教學的大膽嘗試,所以上完課后,我對兩個班的學生做了書面評估。
如“你對本節課內容的滿意程度怎樣”
A.不滿意B.一般C.較滿意D.很滿意
在四個選項中,選擇“較滿意人數”,甲班占38.3%,乙班占43.1%;選擇“很滿意”項的甲班占46.8%,乙班占26.2%,都高出了四個問題的平均分25%。
又如“你覺得結合生物知識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怎樣”
A.不好B.一般C.好D.很好
在四個選項中,選擇“好”的甲班占53.2%,乙班占47.7%;選擇“很好”的甲班占29.8%,乙班占44.6%。都遠遠高出了四個問題的平均分25%。
一個學生甚至直接跟我說,“這是一期中上得最好的一節課”。因為這一堂課的教學,學生否定了我全期的課,似乎有點苛刻,但是從另一層面看,現在大多學校雖然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各種不同名義的心理咨詢室,但都形同虛設,真正落到實處的少,進入心理咨詢室的學生也寥寥無幾。同時學生中不泛也存在偏見,談及“心理”就誤認為有問題,所以望而止步。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出學生其實很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很渴望這樣的課型,置于生物課中更能有理有據地令學生信服,從而實現自動調節,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維持身心健康。
如果該課有比較好的語言駕馭能力,課堂更加精彩。是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時代的前進,老師也要與時俱進,加強學習與交流,不僅專業基本功扎實,而且要有心理學理論做支撐和不斷提高文科素養。老師的收獲將是教學的快樂和快樂地教學,生活的快樂和快樂地生活。這堂課我的確做了精心的設計,投入了時間,同時我也收獲了快樂,傳遞著快樂。這只是一個起點,前方路漫漫而修遠,吾將上下求索,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