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

時間: 新華 語文教案

教案是教師根據(jù)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將師生活動和教學資源事先加以計劃,以便實施教學的具體方案。要怎么寫高中語文教案范文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語文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鑒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魅力。

2.了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三首詩。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鑒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涉江采芙蓉》

一、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自由朗讀

3、個人朗讀

四、(一)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xiāng)之情。

(二)具體分析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達出這種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采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xiàn)。例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還有灞橋折柳,現(xiàn)實生活中情人節(jié)送玫瑰,母親節(jié)送康乃馨。

采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并沒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xiàn)了變化。由歡欣轉為失落,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這兩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你能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么?“還顧”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的?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的表現(xiàn)主人公孤獨、憂愁、愁悵的形象和心情。表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最后兩句,除了表達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情感,,想愛卻不能相守,讓人有“憂傷以終老”的擔憂,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生距離產生美。

總結:對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種方法:

1、通過誦讀,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過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尋找文中關于文章主旨的表達情感的語句。

五、本文的表達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結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败饺亍薄疤m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安芍z誰?所思在遠道?!边@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

“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xiāng)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xiāng)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2

1.2雨巷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意象把握意境。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義

教學設計

(一)教學難點、重點

1.學習象征的用法

2.體會本文的象征意義

(二)教學方式:感悟法、朗讀法、啟發(fā)式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預習要求:熟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1.通過朗讀來細細品味本文

2.通過細節(jié)進一步體驗感知

二、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談談你對這首詩的感受。

(二)聽錄音,再談談你的感覺。

(三)放背景音樂,共同朗讀體會。

我們感覺到這首詩很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我們被這種感覺控制住了。這首詩很美。為什么讓人難受的詩也美呢?我們還能舉出曾讓我們難受過,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動過的人、事和作品嗎?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三)由意象體驗意境

我們體驗到了這首詩的低沉、哀怨和無奈。我們也認定了這首詩是美的。那么,我們的感覺和體驗是如何獲得的?我們?yōu)槭裁凑J為它很美呢?(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墻??(由這些意象,結合本詩說一段話)

他很孤獨,也很寂寞,在綿綿的細雨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這樣陰郁而孤寂的環(huán)境里,他心里懷著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內心充滿了“冷漠”“凄清”和“惆悵”。她和詩人一樣,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無言,“像夢一般地”從自己身邊飄過去了,走盡了這寂寥的雨巷。

在詩中,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獨立,但卻使我們覺得形象之間有著某種聯(lián)系,共同具有某些東西。形象構成了一種特殊關系。在這朦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說什么?

有人說,《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象”來掩蓋丑惡的“真實”的“自我解脫”,是“用一些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間律美外,“在內容上并無可取之處”。

有人說,這詩如中國的水墨寫意,只盡情地渲染情感,發(fā)散著自己憂愁與迷惘,“我喜歡你彷徨中的美麗,我銘骨你遺憾時的憂傷”。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1.對意境的解析,自己體會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關知識、

二、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對江南雨巷有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梅雨季節(jié),江南的小巷寂靜、幽深、濕潤,小巷兩邊是寂寞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背景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豐富的想像空間。

2.油紙傘。這是件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這一方面避免喧賓奪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油紙傘本身具有復古、懷舊的特點,和幽深寂靜的江南小巷相遇,飄著寂寥的雨,整個情景平添一份冷靜、凄清氛圍

3.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lián)系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丁香花開在暮春時節(jié),花的形狀象結,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詩李璟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全詞是: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jié),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三)寫作背景

“我”為什么會這樣哀怨?為什么會產生這樣低調的情感呢?有句俗語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樣一個人呢?了解了詩人,能更好地理解詩作。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队晗铩肪褪且徊糠诌M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竹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tǒng)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xiàn)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來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队晗铩穭t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xiàn)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xiàn)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訴和自白里,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著“欺騙”。人們讀了《雨巷》,

并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Symbolism)是十九世紀末期流行于歐洲(主要是法國)的藝術思潮。它的產生是對印象派藝術和寫實主義所標榜的原則的反動,企圖用視覺形象表達神秘和隱蔽的感覺。象征主義思潮創(chuàng)造了新的語言,開辟了表現(xiàn)的新途徑。這種象征語言可稱為「情緒的象征」,即通過細致復雜的一剎那感覺,來探測心靈深處最隱蔽的內容。在象征主義藝術家看來,可視的世界和不可視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無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應和溝通的。因此,這類象征不論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語言,都是非常蒙膿和難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傾向。

這種藝術流派于“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征主義方法寫詩是李金發(fā)。戴望舒早期的創(chuàng)作也明顯地接受了法國象征派的影響。他的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說;本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運用象征手法,使詩的意境深邃、豐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的象征他的象征意義會有哪些呢?

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征愁心?!队晗铩穭t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著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xiàn)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丁香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它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xiàn)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xiàn)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chuàng)造。

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队晗铩分心莻€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象的結晶,是真實與想象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jīng)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象。”(《詩論零札》十三)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于古典詩詞,又超越于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jù)生活的經(jīng)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chuàng)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歸納]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jié),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八且炎侥怯奈⒌木畹娜ヌ??!保ā吨袊挛膶W大系/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情深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征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的去處。

(五)藝術特色

1.《雨巷》的音節(jié)特色(葉圣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總體節(jié)奏:舒緩悠揚

①詩行的頓數(shù)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行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jié)與節(jié)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節(jié)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jié)“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钡冗B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huán)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尋夢者》如“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復沓也表現(xiàn)在《雨巷》首尾兩節(jié)上,從而使詩歌節(jié)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jié)的分開處,如二、三節(jié)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jié)奏?!队晗铩吩谝艄?jié)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jié),每節(jié)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xiàn)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jié)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jié)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shù)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xiàn)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xiàn)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

4.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jié)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yōu)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2.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二、過程與方法自瀆、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重點、難點分析

1.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2.“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3.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課時設計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p>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yǎng)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辨別高下優(yōu)劣。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對象特征

高一的學生,經(jīng)過多年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夠基本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鑒賞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強調文言基礎知識的內容較多,對文言文整體閱讀和感悟的較少,學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語言知識的積累,缺乏對文言文,尤其是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認知和情感體悟,因而對文言文的學習,顯得興趣不濃或學習效果不佳。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的知識。

2、把握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以及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4、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人生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思考: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是如何變化的?(請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表現(xiàn)情感變化的相關詞語。)

板書: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樂 )—→(悲)—→(樂)

2.理清思路,請同學試概括本文行文內容。(投影)

1段:寫赤壁夜游之樂。

2段:寫飲酒放歌之樂引出客人悲涼的簫聲。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暫之感。

4段:蘇子超然于世的情懷。

5段:客轉悲為喜,主客暢飲。

二、指導誦讀:

1、這篇課文體裁為文賦,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特質與情韻,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誦讀時,要特別注意文章中的押韻和形式中的對偶句。

先請同學們聽示范朗讀,對照以下押韻字和換韻情況,自己跟著低聲吟誦。

第一段 間,天,然,仙

第二段 槳,光,方;   慕,訴,縷,婦

第三段 稀,飛,詩;昌,蒼,郎;東,空,雄;鹿,屬,栗;窮,終,風

第四段 往,長; 瞬,盡; 主,取;月,色,竭,適

第五段 酌,藉,白

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字聽起來并不押韻,這是由于語音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演變而發(fā)生變化的緣故,在蘇軾創(chuàng)作的北宋時期,它們都是押韻的。

(說明:通過聽示范誦讀,自己自由誦讀,初步疏通字詞,掃清字詞障礙;同時通過用韻情況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賦的一般特點;在了解文賦的特點基礎上,有助于把握誦讀過程中的快慢停頓等節(jié)奏,有助于進一步體會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通過幾次誦讀,學生基本被文本體現(xiàn)的美妙情境所吸引,進入文本營造的特定語境。進入文本,才能進一步賞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松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3、聽錄音朗讀或教師范讀。生齊讀。

三、賞析評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教師提問,學生思考。

(1)本段蘇子的心情怎么樣?

明確:樂甚

(2)為何而樂呢?

明確:美景、暢飲、友情……

(3)本段景物描寫勝似仙境,請同學們試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圖,并思考有何作用?

學生描述……

總結:月夜秋景圖: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著江面,清風徐徐吹拂著,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在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作用:蘇軾這寥寥幾筆,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游的逸興。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為后文對“水”、“月 ”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4)詩人在欣賞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誦起詩詞來。為什么蘇軾在船中朗誦“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教師補充(幻燈片投影)《詩經(jīng)·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① 注釋:

皎:皎潔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麗。

舒:舒緩輕盈的樣子?!●杭m(jiǎo):形容女子的體態(tài)窈窕的樣子。

勞心:思念。懰(liǔ):音劉,嫵媚。

慅(sao):音騷,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紹:形容女子風姿綽絕。

② 譯文:

多么皎潔的月光,照見你嬌美的臉龐,你嫻雅苗條的倩影,牽動我深情的愁腸!

多么素凈的月光,照見你嫵媚的臉龐.你嫻雅婀娜的倩影,牽動我紛亂的愁腸!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見你亮麗的臉龐,你嫻雅輕盈的倩影,牽動我焦盼的愁腸!

③內容賞析:《月出》是陳國的民歌,是一首情詩。詩人在月下遇到一個美麗的女子,因為愛她,于是就悄然心憂了。此詩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興,第二、三句寫美人,末句寫詩人自己不寧靜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輪圓月灑著皎潔的銀輝,這夜色顯得格外的美麗。這是寫景,也是寫情。因為自古以來,人們就把月光作為美好愿望的象征,無數(shù)次地贊美她,謳歌她,并給她編造了許多美好的神話故事,花嬋娟,月嬋娟,都是人們對所愛景物的美稱。這句交待了詩人活動的背景,是在一個月光明麗的夜晚,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誘惑力,容易使人對景生情,生發(fā)出許多美好的聯(lián)想。同時,結合下句,這句又有著比興的作用,以月光的美來比喻所愛人的美,是很恰貼的。“佼人僚兮”,“佼”,猶姣,美好之意。“佼人”,美人?!傲拧?,猶嫽,嬌美貌。這時,在詩人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嬌美的女子,引起他無限的愛慕和情思。天上有著皎潔的月光,地上有著嬌美的女子,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圓,天愜人意,怎能不令這多情的詩人蕩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隨口贊道:真美啊,這月光下的女子?!笆骜杭m兮”,“舒”本作遲緩、徐徐解,此處則指女子舉止的舒緩安閑。“窈糾”,與第二間的“憂受”,第三章的“夭紹”,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時身材的曲線美,寫女子的舉止從容,體態(tài)苗條。這句寫詩人仔細端詳女子時的感覺。在月光下,她不但顯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條、秀美,真讓人神顛魄蕩。這只是寫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還有一種氣質美,她舉止舒緩,雍容大方,性情安靜,而這氣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反映在外層,總是以曲線的細長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等,就足以說明這點。而在內質上,則注重靜穆和閑緩,所謂“淑女”,就包括她的舉止在內。這首詩刻劃的這位女子,說明了詩人也是以此為審美標準的?!皠谛那馁狻?,“勞心”即憂心。“悄”,與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慘”,都是形容憂愁不安的樣子。此句是詩人自言其心情的煩悶。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舉止,使得詩人一見鐘情,而又無從表白,因而生發(fā)出無限的憂愁和感慨。愛美是人的天性,盡管那女子沒有絲毫的覺察和反應,但詩人已經(jīng)為之傾倒了,而這正說明了詩人的癡情和愛的深沉?!蛾P雎》里所寫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與此時此刻詩人心情是一樣的。

這首詩的景色描寫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無限的情意,而讓它作為背景來襯托,則女子的倩影愈發(fā)顯得秀美。同時,月光朦朧下,一個線條優(yōu)美的女子在緩緩起步,更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種朦朧美的韻味。所以,這一景色很富有畫意,而畫意又滲透了無限的詩情,把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兩個,詩人愈揚婦子,則愈抑自己。把女子寫得愈姣美,則自己愈覺得求之不得,難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憂心愈重。這也是一種比照的手法。通過刻劃“佼人”的美比照出詩人自己的癡情心理,讓人覺得情之所發(fā),合乎自然之理。

學生作答……

明確:時間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圓之夜,吟明月之詩為了召喚月亮出現(xiàn),而月亮似乎聽到蘇子的呼喚聲:“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 內容上:《月出》詩寫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嬌好容貌和幽閑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愛慕和煩悶不安。這與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內容是有聯(lián)系的,所以吟此詩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緊接著描繪“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芭腔病币辉~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何在?請同學們談談。

學生思考作答……

明確:月亮從東山后面露出了臉,到斗宿和牛宿之間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寫出月亮不易察覺的緩緩移動,以及對游人的依依眷戀和脈脈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時愉悅的感受。

(6)在這個月光如水、氣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無邊的江上,用了哪兩個字表現(xiàn)泛舟時的情景?品味這兩個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縱”、“凌”。作者丟掉了平日的顧慮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隨自己心靈壓力的一種釋放。“縱”,把一葉扁舟在長江上順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隨江勢漂流的情景描繪得生動、逼真,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在船上隨江而行的激動和輕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觀的描述,寫出了小船在萬頃無邊的水面上騰越前進,也寫出了作者當時激越壯美的心情。

2.學生讀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樂而悲,悲又從何而來呢?

明確:主要由客人的洞簫聲引發(fā)的。聯(lián)系二三段內容及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 (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 (生命短暫)

(2)如何寫簫聲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拔栌闹譂擈?,泣孤舟之嫠婦?!边\用夸張性比喻,從側面寫出了簫聲攝人心魄的感染力,也為蘇子“愀然”發(fā)問創(chuàng)設了氣氛。

(3)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還在哪篇課文學過?

明確: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經(jīng)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4)文中“美人”指什么?作者遠隔千里,被貶黃州怎么還惦記仕途呢?大家交流一下。

明確:①古人用美人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說明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依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心,而不甘心沉淪。受到儒家思想經(jīng)世致用的影響,作者身在千里,心憂天下的一種責任感的體現(xiàn)。

總結: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朗讀課文

二、繼續(xù)賞析評價

1、學生分組分角色朗讀第三段。

(1)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那么,“客人”之悲來自哪幾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學生討論作答)

明確:對比。一是由歷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三是要擺脫現(xiàn)實處境(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 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文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

總結:客的回答重復了一個前代人重復的永恒主題:感慨人生苦短。這就留給了我們一個悲觀者的形象。表現(xiàn)了一種消極的社會觀點以及虛無主義的思想。對封建文人士大夫而言,當政治上失意或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時候,往往陷入迷茫與苦悶。這其實也是蘇軾貶謫黃州時思想感情的一個側面。

2、學生齊讀第四段并思考。

(1)針對“客”所發(fā)出的人生悲嘆,蘇子是如何說服“客”的? (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蘇軾關于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并深入理解。)

明確: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上的月亮說起。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一段江水,確乎從這里消失了,而作為整個江水,則始終綿延不絕,因此可以說“未嘗往也”。

月亮有時圓滿,有時缺損,周而復始,始終無所增減。

(2)由此得出什么道理?

明確:變與不變,無論是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人生百年,天長地久,其實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態(tài);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萬物無窮無盡,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

(3)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觀?如何評價?

明確:這是一種辯證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這種宇宙觀表現(xiàn)了詩人對政治迫害的的蔑視,對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表現(xiàn)了他在身處逆境時候的一種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也表現(xiàn)了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包含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安慰。

(4)那么詩人主張從什么地方尋求安慰呢?

明確: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非但不必因為“吾生之須臾”而羨“長江之無窮”,而是要使“無窮”的萬事萬物為“吾生”所享有。

3、分析第五段。

(1)結尾段主客感情如何?請找出相關語句分析。

明確:“喜而笑”、“相與枕藉”。“客”心悅誠服。主客心情分外欣慰和輕松。

(2)本段寫酒后一片狼藉,主客相與枕藉乎舟中,有何作用?

明確: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月出東山”,結構渾然一體。

用“杯盤狼藉”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這時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達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輕松娛悅了。

布置作業(yè):完成同步訓練

第三課時

一、字詞知識歸納

1、通假字:

①舉酒屬客 屬——囑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馮——憑

③山川相繆 繆——繚

④舉匏樽以相屬 屬——囑

2、活用詞:

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

②順流而東也 東:東去(名作動)

③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萬頃之茫然 (定語后置)

②何為其然也? (賓語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賓語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 (謂語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羨乎! (賓語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判斷句)

4、成語:

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橫槊賦詩、一世之雄、滄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盤狼藉

二、檢查背誦

三、寫作特色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寓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文中有許多描寫,生動形象。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延伸閱讀

江城子

——蘇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思考:本詩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簡析:這首詞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詞的上闕敘事,下闕抒情,氣勢雄豪,淋淳酣暢。首三句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后轉寫自己的感想:決心親自射殺猛虎,答謝全城軍民的深情厚意。過片以后,敘述獵后開懷暢飲,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夠承擔起衛(wèi)國守邊的重任。結尾直抒胸臆,抒發(fā)殺敵報國的豪情:總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滿月一樣,射掉那貪殘成性的“天狼星”,將西北邊境上的敵人統(tǒng)統(tǒng)一掃而光。

后赤壁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p>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林西仲所說:“若無前篇,不見后篇之妙;若無后篇,不見前篇之佳?!鼻昂蟆冻啾谫x》被認為是蘇軾散文中的“雙璧”。

請同學們閱讀比較前后《赤壁賦》在內容、體裁、情感和寫作特點等方面比較有何不同。

五、作業(yè)布置

1.據(jù)你對蘇軾的了解,對“蘇東坡穿越千年的時空,向我走來”一句話加以擴展。(不少于30字)

(1)(在句首擴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句尾擴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身系眉州父老的期望,心系海南百姓的囑托,帶著文章太守的英氣,蘇東坡穿越千年的時空,向我走來。

(2)蘇東坡穿越千年的時空,向我走來,向你走來,向無數(shù)熱愛他的讀者走來,讓我們感受到什么是胸襟,什么是氣度,什么是才華。

2.校要舉辦一場詩歌朗誦會,請你結合詩歌內容、風格為主持人寫兩段串聯(lián)詞,將下面三首詩詞串聯(lián)起來。要求銜接自然,簡明得體,每段不超過50字。

第一首詩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朗誦結束,串聯(lián)詞(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聽詩人徐志摩的深情告白《再別康橋》。朗誦結束后,串聯(lián)詞(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來,請欣賞配樂詩朗誦戴望舒《雨巷》。

答案:(1)離開“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古戰(zhàn)場,穿越歷史的煙云,我們來到了充滿異域風情的康河河畔。

(2)揮一揮手,告別柔美、靜謐的康橋。讓我們走進江南煙雨中的石巷,去邂逅一位結著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3.蘇東坡是中國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的偉人,而他的人生際遇也許正是他成為偉人的催化劑。生活在今天,真的應該慶幸!我們不必再遭受流放、戰(zhàn)亂之苦,不必再過顛沛流離的生活,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也不必再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貧寒。但是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打擊,面對失意苦難,我們該如何做?我們又該如何實現(xiàn)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的人生價值?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的問題。請以“挫折”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并默寫詩歌;

2、了解徐志摩的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3、以本詩教學為契機,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詩的興趣,走進徐志摩;

4、品讀詩歌意象,理解情感,感悟詩歌的美。

【教學設想】

1、以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載體的綜合呈現(xiàn),營造氛圍,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2、重在誦讀和感悟,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意象,結合徐志摩的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理解詩情。

3、品讀鑒賞,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英國劍橋大學的照片,配以輕音樂,了解康橋。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寧硤石人,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jīng)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yè)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jīng)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沈鈞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重點信息: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寫作背景:《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寫于他第二次歐游歸來之時,實是回憶之作?!翱禈颉保裢ㄗg劍橋,是英國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在倫敦北面八十公里左右,靠近康河(劍河),以劍橋大學馳名于世。1920年9月徐志摩因景仰羅素,放棄了他在美國即將獲得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前往英國,想成為羅素的弟子,但羅素因在歐戰(zhàn)時力倡和平而被康橋的三一學院解聘,離開康橋。徐志摩只好當一名沒有學籍的選修生,在康橋度過了一年(1921——1922),攻讀經(jīng)濟學學位。本詩作于1928年秋再次訪問母校后的歸途中。

三、誦讀體悟,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

2、學生分角色朗讀,情感重現(xiàn);

3、討論:這首詩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詩人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請結合詩歌意象具體分析。

明確:

這首詩寫的是離別康橋時的所見所感,表達了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

全詩共七節(jié):

第一節(jié):以“作別”開頭,營造了一種別離氛圍,無限依戀。

第二、三、四節(ji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意象,分別寫出康橋的美麗、慈愛和浪漫,并逐步推進,將“我”對康橋的依戀、難忘等復雜的感情具體化、形象化。

第五、六節(jié):詩人對康橋的情感在“尋夢”中達到高潮!詩人多想“放歌”,但此時此境,離愁別緒,只能是“悄悄”與“沉默”。

第七節(ji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迸c開頭呼應,節(jié)奏一致卻又富有變化,回環(huán)往復。看似瀟灑的離去,卻有著逝者如斯的無奈。云彩雖然帶不走,但康橋在詩人心中永遠定格,那是一種情結、一種永久的懷念。

點撥:徐志摩在《吸煙與文化》中寫道,“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么。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的學習經(jīng)歷對于徐志摩來說,是意義非凡的,讓他的思想和意識發(fā)生了改變,所以作者對康橋這一具體的環(huán)境,有一種依戀,一種情結。

四、再讀詩歌,感悟提升。

討論:這首詩是一篇華美的樂章,請仔細閱讀、思考、分析、歸納,你覺得它的美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點撥:詩歌的美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這種美感是豐富而多樣的,語言、意境、意象、韻律等等,請大家結合具體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新月詩派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三美”——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一)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yōu)美的節(jié)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二)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jié),每節(jié)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xiàn)代化的建筑美。(三)繪畫美即是辭藻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tài)感和柔美感。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五、拓展延伸,走進志摩。

課后活動:請同學們課后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一下徐志摩的生活經(jīng)歷,再讀一讀徐志摩其他的詩歌和散文,判斷一下徐志摩是個什么樣的人?他的詩文有什么特點?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意象: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

情感:悄悄輕輕沉默——無限依戀之情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6

【學習目標】

1、欣賞燭之武精彩的論辯藝術。

2、分析燭之武的人物形象。

【學習重難點】學會適當運用論辯技巧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學習過程】

一、奇跡導入(設計理念:激發(fā)閱讀興趣,了解人物身份。)

兩個大國圍困一個弱小的國家,合理的結果是什么?——當然是效果城破國滅啦!可是一夜之間,奇跡發(fā)生了——一個人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不僅挽救了自己的國家,還差點讓兩個強敵反目成仇。

孫子兵法云:“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边@是兵法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謀略的正確運用是達到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劉勰的《文心雕龍》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九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币粋€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萬之師嗎?今天我們通過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復習檢測(設計理念:只有解決字詞的障礙,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紛紛站立起來。)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對一些重點的詞句做了疏通,接下來檢測大家對課文文言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課件展示)

1—3解釋加點詞,4—6翻譯句子。

1、行李之往來古今異義,外交使節(jié)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

3、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資

4、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5、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

6、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滿足呢?

三、整體感知(設計理念:掌握情節(jié),理清思路。以活動增趣味,也為下一環(huán)節(jié)打下基礎。)

1、《左傳》敘事非常利落,本文四個段落就結束了故事。請大家也學一學這種簡練的風格,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段內容。(課件展示)

圍鄭→受命→退秦→撤圍

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迫晉撤圍

2、易中天品三國,今天我們也來個圖說三國。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系十分復雜,先了解與此文相關的歷史事實,然后我們研究一下三國的位置。

排兵布陣,運籌帷幄,需要一圖在手,高明的軍事家都是如此。(課件展示)

這是晉秦圍鄭形勢圖,不過三國位置不明,你能根據(jù)第三段的某些句子迅速判斷三國的確切位置嗎?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薄獣x隔開秦鄭兩國,居于中。

(2)“若(秦)舍鄭以為東道主,(秦)行李之往來,(鄭)共其乏困?!薄卦谖?,鄭在東。

(3)(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獣x居中,東邊是鄭國,西邊是秦國。(課件展示)

3、交代秦晉圍鄭的形勢有何作用?

(晉師出有名,“以其無理于晉”(晉文公逃亡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鄭貳于楚”(鄭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同時從這兩句話就能發(fā)現(xiàn)秦國與鄭國并無什么矛盾,所以折也是見的是“秦伯”而非晉侯的原因。秦既是友情出演,也為圖霸業(yè),沒有共同利益的聯(lián)盟,自然是同床異夢。)為燭之武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筆。

晉秦聯(lián)軍來勢兇猛,兵臨城下,為人物出場鋪墊。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但分駐兩地,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下文的成功勸說分化伏筆。

4、我們再來看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訴我們哪些內容?

(1)一人與萬人,力量懸殊,充滿懸念。

(2)核心人物是燭之武: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yǔ、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馮夢龍《東周列國演義》(課件展示)

(3)如果在“退”前加上一個修飾語,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巧施反間計、三寸之舌、妙語、說......

燭之武(說)退秦師(板書題目,重點“說”)

四、互動探究

1、燭之武是怎樣勸說秦伯退兵的呢?(誦讀第三段,注意語氣。)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1)開頭一句“夜,縋而出。”為何“夜出”?何為“縋而出”?為何縋而出?(課件展示)

“夜出”躲開晉軍耳目?!翱P而出”指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往下吊,這三個字讓我們感受到當時鄭國面臨重病圍困,岌岌可危。燭之武在這種形勢下去勸說秦伯,真可謂敢說。(板書:敢說)

(2)燭之武的這段說辭可以分為哪幾層意思?

這段說辭,僅125個字,卻包含了五層意思,①鄭既知亡。(語氣沉著真摯。)欲揚先抑,以退為進;②亡鄭利晉。(語氣平穩(wěn)、嚴正。)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究竟什么意思?你懂的!秦晉之間,幾代聯(lián)姻,非常友好,留下了“秦晉之好”的佳話,這兩個鄰國的友好關系,在燭之武眼里卻成了“鄰之厚,君之薄也?!闭媸浅嗦懵愕碾x間,中傷秦晉之好,但也有先見之明,預見了秦晉之爭。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③存鄭利秦。(語氣高亢、誠懇。)替秦著想,以利相誘;(春秋無義戰(zhàn)!所有的戰(zhàn)爭出發(fā)點都為“利”。燭之武抓住了秦伯謀利的心理,口吻比較誠懇。)④回顧過去,晉不講信用。(語氣慷慨激烈。)引史為例,挑撥秦晉;⑤展望未來,晉必將攻秦。勸秦謹慎。(語氣慷慨激烈。)

他的一番說詞(8“君”,6“鄭”),(表面看來)處處為秦著想,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理由充分,其實呢,句句與鄭無關,句句關鄭興亡。完全是為了保存鄭,秦晉聯(lián)盟也有損害,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這體現(xiàn)了燭之武以“利”抓秦伯心理,體現(xiàn)他會說。(板書:會說)

但是如果燭之武這么說的話會不會達成此行的目的?“您來打我們鄭國真是太不聰明了,我們鄭國滅亡了對你有什么好處?不要傻乎乎被人家利用了,做出這么蠢的事。如果你不滅掉鄭國,我們鄭國會給你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你就行行好,放過我們鄭國吧。”所以燭之武之所以能夠說退秦師,不僅是因為說清了滅鄭、存鄭對秦國的利弊得失,更因為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簡單品析燭之武的語言藝術:

鄭亡(言于秦)

亡鄭(害于秦)處處言秦,處處為鄭

舍鄭(利于秦)曉以利害

賜晉(負于秦)明則為秦,暗則圖晉

肆晉(闕于秦)

真可謂:三寸巧舌力挽狂瀾息國難,一番善言情蕩衷腸罷干戈。(板書:巧說)

古人對燭之武說辭的評論——

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魏禧《左傳經(jīng)世鈔》

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獎③摹段男牡颀垺?/p>

(3)如此精彩的論辯內容,大家有什么收獲、心得、體會呢?(同桌之間討論)

(1)說話要講究技巧,委婉含蓄

(2)語言要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3)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抓住對方的心理。

(4)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

【小結】

燭之武出色的“說”理藝術對于古人和今人的處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中國有句古話:“伴君如伴虎。”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更要懂得說理的藝術。1、鄒忌與齊威王(正面)鄒忌將自身受蒙蔽的事情和國家大事用類比和聯(lián)想的方式聯(lián)系起來,規(guī)勸君王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從而齊王接受了皺忌的進諫。2、觸龍與趙太后(正面)觸龍抓住趙太后愛子、憐子之心,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誘引,動之以情,申明大義,進而解開太后心結。

(二)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在給別人提意見和建議時,我們要充分尊重被勸說者,注重對方感受,委婉勸說,文明交流。平時與人溝通要做到敢說、會說、巧說,這樣才能說好。

2、燭之武開始還鬧點小情緒,后來才接受任務,這是否有損于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瑕疵?

恰恰相反。一直不被器重,懷才不遇,鬧點情緒更顯真性情,人物形象更顯真實。臨危受命,更顯示出他不計前嫌,以大局為重,是位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不避艱險,為國家利義無反顧,是知難而上的勇士;在秦伯面前口若懸河,最終勸說成功,他更是巧言善辯的辯士。

五、當堂反饋

1、有一項關于家庭教育的調查表明,許多家長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三句話是:“聽話”、“好好學習”、“沒出息”針對這三句話,請你也寫三句話來勸說這些家長以改變他們的看法。

讓你的孩子在自我探索中享受獨立的樂趣,讓你的孩子在全面發(fā)展中提高綜合素養(yǎng),

讓你的孩子在正面激勵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左傳》敘事中人物的行動、對話構成了表現(xiàn)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物進行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tài)描寫。通過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現(xiàn),形象得以完成?!婿吨袊膶W史》

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個人物,理由是什么?

鄭伯——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知錯能改。

佚之狐——識人才的伯樂。有充分洞察力和預見性(側面寫燭之武)

秦伯——以利為重,亦敵亦友,變化難測,政治手腕了得。

晉侯——以利為重,以”不仁”為借口,沉著應對,有政治家的風度。

燭之武——官微人輕,懷才不遇,臨危受命,不避艱險,深明大義,才智超群。(一個為紓國難挺身而出的忠臣,一個遠見卓識的杰出的外交家,一個曉理動情的天才式演說家,一個善用矛盾化干戈為玉帛的政治家,一個審時度勢的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師)

志士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勇士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勇士

辯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思考:

1、燭之武能言善辯,才智過人。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

2、鄭伯作為當權者做得如何?從中要汲取怎樣的教訓?

3、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他自己為什么不去說秦而舉薦了燭之武呢?他對

燭之武是很了解的,為什么到現(xiàn)在才舉薦呢?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

【板書】

敢說會說

\/

燭之武(說)退秦師

/\

巧說說好

圍鄭→受命→退秦→撤圍

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迫晉撤圍

補充:

1、《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蹲髠鳌肥恰洞呵镒笫蟼鳌返暮喎Q,又名《左氏春秋》。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左傳》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蹲髠鳌访鑼懭宋锷鷦蛹氈?,人物語言富有文學色彩,敘寫戰(zhàn)爭時以記敘戰(zhàn)前準備、戰(zhàn)后論戰(zhàn)為主,略寫戰(zhàn)爭經(jīng)過,記錄了不少外交辭令、議論、諫說,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

2、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yǔ、養(yǎng)馬

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馮夢龍《東周列國演義》

3、背景材料

(1)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2)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xiàn)裂痕。

(3)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4)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7

第一部分內容:素養(yǎng)目標

1.語言目標:誦讀這三首詞,把握朗讀節(jié)奏,并背誦這三首詞。

2.審美目標: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賞析它們的表達技巧。

任務情境

宋詞,透過歷史的滄桑,穿越時空的隧道,走入了我們的心間。長長短短間,淋漓盡致地進行了一次次心靈的會話。宋詞有一種外在的魅力和內在的韻味,不管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無論是蘊藉含蓄,還是酣暢淋漓,都會使我們著迷,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遐想。讓我們走進宋詞,感受其中的羈旅之思、離恨之苦、國破之恨、家亡之仇,體會其中高超的表達技巧。

.........

第二部分內容:學習任務一閱讀與鑒賞

念奴嬌赤壁懷古

任務活動一誦讀全詩,理解大意

1.誦讀全詞,用“/”劃分朗讀節(jié)奏,用“”標出韻腳字。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任務活動二賞析技巧,體悟情感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句,作者是如何將情與景交融在一起的?

答案此詞開篇從滾滾東流的長江著筆,隨即用“浪淘盡”把大江與千古人物聯(lián)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時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到風流人物的非凡氣概,體味到作者兀立長江岸邊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極大。

2.“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寫景方面有什么特點?加點的動詞有怎樣的表現(xiàn)力?

答案(1)正面描寫雄奇景色。仰視石,俯瞰濤,平看浪花?!皝y石”繪形,“驚濤”繪聲,“雪”繪色,意態(tài)縱橫,有聲有色。

(2)“穿”表現(xiàn)巖峰錯列、直插云霄的態(tài)勢,“拍”表現(xiàn)波濤洶涌奔騰,“卷”表現(xiàn)波濤翻卷形成浪花的浩大氣勢,驚心動魄。

3.“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詞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江山如畫”是對前面內容的概括,流露出作者對祖國壯麗江山無比熱愛和贊美的感情。“一時多少豪杰”引出下闋對英雄豪杰周瑜的贊美。這兩句在詞中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4.“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三句表現(xiàn)了周瑜怎樣的形象特點?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xiàn)手法?

答案(1)雍容閑雅,氣宇不凡,從容瀟灑,指揮若定。

(2)運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和反襯的表現(xiàn)手法。“灰飛煙滅”比喻兼夸張,以曹軍的慘敗反襯周瑜的戰(zhàn)績和指揮若定、蔑視強敵的英雄氣概,借此抒發(fā)對英雄建功立業(yè)的仰慕之情。

.........

學習資源

1.走近作者

(1)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詞人、詩人、書畫家。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中進士時21歲,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黃州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追謚“文忠公”。在詩方面,有作品《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贈劉景文》等;在詞方面,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詞風,作品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在書畫方面,擅長行楷,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書畫四大家”。

(2)作者延讀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黃州,武漢向東,車子開一個來小時就到了。一下車,我就遠遠望見蘇東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漢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聲猶勝武赤壁,蘇東坡是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視這位千古文豪。一個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如蘇軾,他那眉宇間,襟袍臨風處,拂袖挪步,畢竟已少了那份氣質。他的醉態(tài)浪漫呢?他的才情風骨呢?他的失意豁達呢?一尊石像縱然萬古不朽,終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個人了。難怪,蘇東坡這樣豪放的人,也曾在這里感嘆過“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江山如畫,逝者如斯!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任務活動一誦讀全詞,理解大意

(一)誦讀詞韻

1.誦讀全詞,用“/”劃分朗讀節(jié)奏,用“”標出韻腳字。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

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二)初步理解

2.下面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的結構思維導圖,請在空缺處填出相應的內容。

3.這首詞中,詞人的情感變化是怎樣的?

答案本詞的上闋,詞人主要通過對英雄人物的懷想與仰慕,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宏偉志愿,同時又流露出一種“時不我與,英雄難覓”的隱傷之情。下闋,詞人諷刺了當朝者冒進輕敵的思想,同時抒發(fā)了對淪陷區(qū)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敗,亦流露出詞人報國無門的苦悶。

.........

第三部分內容:學習任務二整合與探究

1.閱讀本課三首詞,請從意象、意境、選材、情感等方面回答豪放派與婉約派作品有何不同。

答案(1)在意象上,豪放派傾向于大的并且比較開闊的事物,如大江大河等;而婉約派則選取相對小巧而情思細膩的事物,如風雨花鳥等。

(2)在意境上,豪放派旨在營造一種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邁的氣氛,而婉約派則有一種柔和婉轉含蓄的格調。

(3)在選材上,豪放派一般是抒發(fā)人生志趣,借山水景物,感古懷今;婉約派則愛寫男女戀情,悲歡離合,詠物記事等。

(4)在情感上,豪放派多了幾分豪氣,高逸曠達的精神;婉約派則是委婉而又細密,縈繞回環(huán),細膩綿密。

2.《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詞都是豪放風格的詞作,試比較它們在豪放風格上的異同。

答案(1)相同點:①景物方面。《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所寫景物都雄奇?zhèn)?,場景都氣勢恢弘,意境都雄渾壯闊?/p>

②人物方面?!赌钆珛沙啾趹压拧分械闹荑ぃ靶坛跫蘖?,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滿,儒雅瀟灑;赤壁鏖戰(zhàn)時,他指揮若定,以弱勝強,建立功業(yè)。這樣的形象充分體現(xiàn)出豪放氣派?!队烙鰳肪┛诒惫掏压拧分械膶O權繼承父兄大業(yè),年輕有為,英明果斷,積極抗曹;劉裕雖出身卑微,卻能勵精圖治,厲兵秣馬,勢如破竹,成就北伐大業(yè);霍去病,北擊匈奴,“封狼居胥”;廉頗老當益壯,窮且益堅,壯心不已,愿為國家效命。這些英雄豪杰均體現(xiàn)出豪放氣勢。

③事件方面。兩首詞中展現(xiàn)的都是重大歷史事件,如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zhàn),劉裕的北伐中原,西漢與匈奴之爭,南宋與金之戰(zhàn)等,都是歷史的巨幅畫卷,均能體現(xiàn)出豪放氣勢。

④情感方面。兩首詞都是詞人面對祖國河山,緬懷古代英雄,表達渴望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兩首詞的結尾雖都有點兒感傷,但不同于婉約風格的傷感,而是蒼涼、憂憤之中激蕩著一腔追慕英雄、壯心不已的豪邁之情。

(2)不同點:①形象上,所寫之景及人有所不同。《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主要寫的是周瑜,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出現(xiàn)了孫權等六個歷史人物。周瑜、孫權同是三國時代的風云人物,蘇軾與辛棄疾卻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分別作出了不同的選擇。周瑜高雅灑脫,春風得意,二十四歲做中郎將,三十四歲做三軍大都督,“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年紀輕輕就建功立業(yè);而滿腹經(jīng)綸的蘇軾卻不但未被重用,而且被貶。蘇軾寫本詞時已年近半百,功業(yè)無成,因而特別仰慕周瑜。孫權十九歲成為東吳的統(tǒng)治者,果敢堅毅;二十歲作為三軍統(tǒng)帥,不畏強敵,以少勝多。辛棄疾推崇他其實是批判軟弱無能、妥協(xié)投降的南宋統(tǒng)治者。

②語言上,蘇詞開闊明朗,如:“穿”字形象地寫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體感;“卷”字逼真地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辛詞因用典多而顯得含蓄深沉,如“贏得”二字就蘊含著濃烈的諷刺意味。

③手法上,蘇詞以描寫為主,從寫景中逐層托出人物;而辛詞以敘事為主,人物蘊含在事件之中。另外,蘇詞運用了襯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喬初嫁”襯周郎;而辛詞用典頗多,典中套典,自然精當。

④抒情上,蘇詞緊扣個人際遇,在感傷自我的同時,豪中帶曠,即借周瑜的英雄氣度抒寫自己的豪邁、曠達;而辛詞緊扣政治現(xiàn)實,借詠史來談自己的戰(zhàn)略見解,更主要的是借頌揚孫權、劉裕等英雄的壯舉來斥責統(tǒng)治者的貪圖享樂、茍且偷安,流露出濃烈的憂國憂民情懷,豪放之中蘊含更多悲壯之氣。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8

教學重點:因聲求氣,通過誦讀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抓住左傳筆法的神韻。

教學難點:誦讀,推究人物心理狀態(tài)和情感表達。

教學過程:

一、導入:秦晉之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晉獻公的女兒;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由于春秋時期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后人稱兩家聯(lián)姻,就叫“互結秦晉”,或稱為“秦晉之好”。

二、說背景

1、春秋形勢圖

2、結合課文第一段,學生梳理背景。

時間:九月甲午

事件:晉秦圍趙

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部署: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三、文言學習誦讀法介紹:因聲求氣

1、古人論述朗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宋朱熹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牘》。

“如《四書》、《詩》、《書》、《易經(jīng)》、《左傳》、《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清曾國藩《家訓》

2、氣:

含義之一:指作者發(fā)話的口氣聲氣,遣詞造句的特點;作品里一個個人物說話的口吻。

含義之二:情緒和感情態(tài)度、思想、氣質等。

四、三步誦讀法:首正其音,次通其意,再求其氣。

1、齊讀全文,正音、掌握節(jié)奏

共gōng通“供”說yuè通“悅”知zhì通“智”

縋zhuì闕quē逢páng孫

2、通其意,誦讀,用一個字概括各個人物之間的&39;關系。

五、求其氣

1、用經(jīng)典論述引出《左傳》特色,點明本文學習重點:通過個性化語言揣摩人物。

“《左傳》敘事中人物的行動、對話構成了表現(xiàn)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物進行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tài)描寫。通過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現(xiàn),形象得以完成?!痹婿吨袊膶W史》

2、學生三人一組分別揣摩佚之狐、燭之武、鄭文公語言中的語氣、感情。

(1)“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p>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p>

(2)學生誦讀,點評

(3)三個句子里分別寄寓的感情:

于國事之憂心焦慮(“危”),對燭之武的信任(“必”);才不能用,牢騷滿腹(“也”“猶”、“矣”、“也已”);真切自責,指明利害(“是,過”、“不利焉”)

3、誦讀、研討燭之武說退秦穆公的一段話

(1)投影古人總體評價燭之武言辭的評論

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春秋時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辭命之祖,亦千古處難濟變之師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傳經(jīng)世鈔》卷四

退秦詞令,勢透機圓。【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三

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zhàn),轉斗無前,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卷一

(2)依據(jù)“無限層折”說,學生誦讀本段,討論本段究竟有幾層意思。(在賞析中解決重要字詞)

明確:第一層:內容上講鄭國必亡,語氣上則體現(xiàn)以退為進的沉著真摯;

第二層:內容上講亡鄭利晉,語氣上則顯出平穩(wěn)、嚴正;

第三層:內容上講存鄭利秦,語氣上則體現(xiàn)高亢、誠懇;

第四層:內容上挑撥離間秦晉關系,語氣上則顯得慷慨激烈。

(3)引前人具體分析燭之武言辭的評論印證本段的絕妙

篇中前段寫亡鄭乃以陪晉,后段寫亡鄭即以亡秦,中間引晉背秦一證,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鄭,而且戍鄭也?!厩濉繀浅摹钦{侯《古文觀止》卷一

得勢全在秦、晉圍鄭,鄭既知亡二語,先令人氣平了一半;以后紆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窩里去。詞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悅而且戍也,固宜?!厩濉窟^琪《古文評注全集》卷一

皆從利害上立言,反反復復,似深為秦籌者,委婉入情,令人自為心折,極辭令妙品。

【清】余誠《古文釋義新編》卷二

4、誦讀、賞析晉文公的一段話

(1)“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p>

(2)借助“仁”、“知”、“武”三字賞析晉文公形象

明確:在秦軍改而幫助鄭國時,晉文公表現(xiàn)出了清醒的認識和理智的判斷,(知恩能報求仁義、維持盟國展智慧、戰(zhàn)未必勝見謀略),因而語氣上應當讀出晉文公英明睿智的沉穩(wěn)自如。

六、拓展遷移:(運用對對聯(lián)的方式總結人物形象)

1、古人言“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燭之武所言所行是也。誦讀課文,結合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行事,仿照例句自己擬一副對聯(lián)。

如:鄭文公誠心悔前過佚之狐慧眼薦英才秦穆公度勢盟鄭

燭之武大義縋虎穴燭之武巧言退秦師晉文侯審時班師

2、“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p>

《孫子兵法謀攻》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小結:哲人說:讀史使人明智。那么學完《燭之武退秦師》,我們又懂得了什么智慧呢?我想,一是告訴我們外交言辭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說服別人,如孫子所說“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是明白在國家大義面前,我們應該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正氣磅礴。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9

[教材分析與思考]

這首詩內容上較為簡單,學生很好理解。同時,這首詩沒有那么深刻的象征意義和社會意義,就是簡單的表達一種離愁別緒和眷念之情,很好理解。所以,本詩的學習打算通過以朗讀來帶動感悟,以感悟來指導朗讀的方式來學習。主要是在朗讀過程中以節(jié)次為單位來引導學生分析情感和朗讀技巧。再者,這首詩是新月派詩歌,所以,對于聞一多“三美”主張做介紹,并在寫作特色分析方面安排群學思考。

安排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來體悟詩歌情感;

2.注意本文的“三美”特色,并能分析出來;

3.自行體悟對于這種面對美好事物逝去我們無限懷念的普遍情感。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人生第六苦就是“愛別離”。別離是一種執(zhí)著的苦。人生本來聚少離多,“多情自古傷離別”。馮至《別離》寫道“我們招一招手,隨著別離,我們的世界便分成兩個。”

離別時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時,才驚覺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夢,所愛的終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飄揚而去,午夜夢回之際,這“愛別離”的滋味,怎一個“苦”字了得。今天我們學習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一首別離詩《再別康橋》。

二、了解背景

1.那么,康橋是何?“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

2.作者為何要為康橋寫一首別離詩呢?1920年,25歲的徐志摩“擺脫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銜的引誘”,到英國留學。第二年,進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1922年學成回國。這一段的留學生活,特別是劍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2年8月10日啟程回國前夕,寫下了《康橋再會罷》一詩,表達對康橋的眷戀。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國。7月的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了久別的母校,漫步于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沒有人認識他,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前來尋夢的詩人,悵然若失。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

三、了解詩歌

1.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經(jīng)》《楚辭》流傳千古,唐詩宋詞,名家輩出。從五四到現(xiàn)在,新詩也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歷程。可是有人卻說,中國現(xiàn)當代詩壇只有一個半詩人。盡管這種評價太偏激了,卻也可以看出這一個半詩人在中國詩壇的分量。他們是誰呢?一個是徐志摩,半個是何其芳。

《再別康橋》,是詩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這首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就其思想內容而言,的確沒有什么重要的東西,只不過是表達一種極平常極普通的離情和那種微波似的輕煙似的別緒,并無什么深刻的思想意義,但這首詩的藝術美、詩意美值得感受。

2.請大家自行朗讀,注意劃分節(jié)奏,標出韻腳。

3.希望聽到大家的朗讀,在朗讀過程中談談你對于某一節(jié)的理解。

A.第1節(jié)連用三個“輕輕的”,正見出詩人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的情景,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寧靜與和諧,只想悄悄地與康橋作依依惜別。這里,詩人的感情溫柔細膩,詩歌節(jié)奏輕緩、徐舒。為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

B.第2節(jié)寫康河岸邊的柳樹在夕陽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將柳樹比喻成“新娘”,獨具匠心,表現(xiàn)了詩人極度迷戀的感情??岛拥拿谰埃糇×嗽娙说男模麡范盗?。

C.第3節(jié)“招搖”二字寫出了康橋對詩人的歡迎態(tài)度。在這樣的詩情畫意里,詩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條水草”,“甘心”二字寫出了他對康橋永久、熱烈的愛戀。

D.第4節(jié)寫潭水及由此引發(fā)的聯(lián)想。這里的“榆陰下的一潭”指拜倫潭,那里榆陰蔽日,非常清涼,詩人留學期間常去那里讀書、乘涼、遐思。虹與夢,奇異的意象,寫出了潭水的靜美,表達了詩人對拜倫的仰慕與追懷。這里融情入景,營造出難以言傳的優(yōu)美意境。

E.第5節(jié)緊承上節(jié)詩意,對“夢”加以引申,向詩意縱深處開掘。這里的“夢”,是對過去留學生活的真實寫照,暗含了對逝去的康橋生活的無限留戀之情。

F.第6節(jié)詩人的思路急轉,把讀者從夢境拉回到現(xiàn)實,別情縷縷,離緒重重,現(xiàn)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詩情達到高潮。但這個高潮卻以情緒的低落和基調的抑郁作為標志。惟其如此,才表達了詩人對母校的離情。

G.第7節(jié)照應開頭,寫詩人悄悄地走了,康橋卻在詩人心中,揮之不去。

四、藝術特色

同學們通過朗讀、分析,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藝術特色上的不同之處?

生思考(2分鐘)(附會用到的知識點)

1.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F(xiàn)代詩人、散文家。父親興辦實業(yè)。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學堂,開始接受“新學”。1916年入北京大學法科。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春,徐志摩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劍橋大學兩年的英國資產階級教育,給予他很深的影響,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觀與政治理想。在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及其他西洋文學的熏陶下,他違背其父期望,從1921年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不滿新詩自由散漫成立“新月派”,努力追求新格律。

2.“三美”(聞一多):

音樂美:表現(xiàn)為這首詩的章節(jié)統(tǒng)一,韻腳嚴整,節(jié)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

建筑美:表現(xiàn)為詩節(jié)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jié),每一節(jié)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shù)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繪畫美:表現(xiàn)為詩人注意詩的畫面感,用詞講究色彩運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艷影”“青荇”“彩虹”“斑斕”等詞語充滿色彩感。

五、完成作業(yè)

字詞積累、練習冊。

[課堂小結]

這首詩回環(huán)往復的結構形式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感情,創(chuàng)造了深邃意境。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和諧融合。他筆下的康橋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又不是直白顯露的,而是熱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多少復雜情緒,使讀者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回味。當然,在一唱三嘆、反復回旋中,強化了對母校戀戀不舍的感情,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情緒始終繚繞在心頭。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10

一、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感受詩歌美

(二)通過合理想像,再現(xiàn)詩中畫面,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激發(fā)學生詩意表達情感的愿望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學習全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二)難點:合理想像,再現(xiàn)畫面,體會詩情,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聯(lián)想想像法、美點尋蹤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人們對離別情感的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飲酒作別,可折柳相送,還可長歌一曲,更可寫詩撫懷今天,我們以一曲《長亭外古道邊》的離別歌開啟我們的學習離別詩之。

(二)走近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志摩的詩》《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詩歌藝術成就較高,被人們譽為“一手奠定中國詩壇的人”。

(三)了解背景

康橋是詩人母校劍橋大學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離開了母校,寫下了這首詩正是康河的水的靈性,激發(fā)了詩人的性靈,喚起了詩人久蟄他內心的詩的天命他曾說:“我敢說康河是世界上一條最美的水”請聽,康橋河畔傳來他的心音。

(四)初讀感受

1、師范讀,生劃分節(jié)奏(師配樂朗讀)

2、齊讀共評(生配樂齊讀,師生互評)

(五)再讀把握

1、全詩共七節(jié),請從每一節(jié)中找出主要描寫的景物,并說說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確:全詩分別描寫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輝、夏蟲;從標題上看,作者再次告別康橋,他告別康橋的方式很獨特,先作別云彩,回憶金柳,擁抱康河,在康河尋夢,在星輝中放歌,卻因尋夢不得再度離別。

2、在這種情況下,他當時的心情如何

明確:詩人是尋夢不得后不得不離開康橋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失落和感傷的。

3、哪一節(jié)表現(xiàn)出他的失落和感傷呢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明確:第六第七節(jié)(生讀)

尋夢不得他如些憂傷,那么他的夢想到底是什么呢胡適先曾這樣評價他:“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的現(xiàn)實的歷史”而這首詩中詩人所描繪的美好圖景正是他追求這單純信仰的最好的例證。

(六)精讀體會

1、請選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幅圖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過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

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圖: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陽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兩旁嫩綠的柳枝泛著金光,它隨輕風擺動,清新美麗,嬌柔嫵媚就像是嬌美的新娘這般美景讓詩人盡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樣這便是他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示例二:夏夜離別康橋圖: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夢如幻可是詩人不得不跟康橋告別他心上千般不舍萬般無奈,想要和康橋話別訴說離情,可是傷感百轉千回終是默默無語,心中悄悄升起笙簫吹響的離歌我的心情有誰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蟲該是懂的吧!

2、通過剛才同學們的描繪,給我們再現(xiàn)了詩中的美景,也使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詩人的情懷但作者的情感在詩中不著一字,卻處處含情他是怎樣表現(xiàn)的呢,完成下面的連線題你一定有發(fā)現(xiàn)。

云彩永久戀情

金柳低落傷感

水草夢想孕育

彩虹(夢)激情澎湃

星輝喜愛難舍

夏蟲歡喜眷戀

明確:我們把那些能夠反映詩人情感的物象稱為意象詩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為一種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來表現(xiàn)無數(shù)這樣的意象組織起來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體現(xiàn)不同的情感。

(七)美讀涵詠

1、主題歸納:全詩構造一個純美的記憶中的康橋世界,但現(xiàn)實的“我”不得不與康橋告別,在告別與追憶之間,書寫了“我”的傷感與失落情緒康橋是美麗的,但它已隨風而逝,留給“我”的是不盡的思念。

2、理解了這首詩的情感,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優(yōu)美的詩(齊讀)。

(八)鏈接抒寫

1、理想破滅卻阻止不了他對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現(xiàn)在了詩歌上全詩有三美:一是音樂美,二是繪畫美,三是建筑美建筑美在于詩行的排列,它是錯落有致的,看起來美觀大方我們的生活也要像詩人一樣善于發(fā)現(xiàn)美,用文筆去創(chuàng)造美請看視頻,也動筆寫一寫(鏈接生活視頻)。

2、展示師下水作《若相離,槐花憶!》

(九)課堂總結(略)

(十)布置作業(yè)

1、找出詩中表達作者情感的重點字、詞、句加以品味,說說作者的情感變化。

2、另找徐志摩的另一首現(xiàn)代格律詩,運用今天學過的賞析方法法加以賞析。

3、仿寫現(xiàn)代詩

(十一)板書設計(略)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11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2、理解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人生理想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3、培養(yǎng)學生朗讀詩歌的興趣。

說明:

本課作為“詩歌及其欣賞”單元的重點篇目,其學習方法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有重大意義。因此本課強調學生能抓住詩歌的內容及情感基調來整體把握詩歌,希望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關注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來幫助深化對詩歌的解讀,體現(xiàn)由表及里的學習過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詩歌的朗讀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它既可以使學生掌握詩歌的音樂性,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注重思路的連貫,在有限的時間里激發(fā)起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通過意象掌握詩歌的內容和感情基調是教學的重點。

2、通過與徐志摩其他詩歌的比較來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緣由是教學的難點。

說明:

詩歌的形象是詩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詩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對意象的正確把握是理解詩歌的基礎。另外,能通過比較閱讀來明確作者的創(chuàng)作緣由,可以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問題由難化易,強化學生的認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以李白與徐志摩不同的結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學生關注徐志摩的興趣,從而導入本課的學習。通過比較調動情感,并且逐漸進入詩歌的意境。引發(fā)學生閱讀本詩的興趣。

走進作家

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轉而介紹他的康橋情結。

1、你對徐志摩了解多少呢?

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橋情結?

1、思考關于徐志摩的有關常識。

2、學生之間互相補充,從而理解康橋情結。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為理解作品打好基礎。同時豐富學生的文學常識。

初讀詩歌

1、請一位學生先朗讀詩歌。

2、要求學生集體朗讀。

思考:應該以什么感情朗讀?

1、通過對詩歌的朗讀,能初步體會詩歌的內容。

2、在傾聽詩歌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通過朗讀逐漸走近詩歌,同時提高朗讀水平。

理解詩歌從意象入手,理解詩歌。

1、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

2、通過這些意象可以看出詩歌表現(xiàn)了什么內容?反映了詩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學生發(fā)言,相互補充??梢圆捎锚毩⑺伎肌⒒ハ嘤懻摰刃问?。對意象的把握是理解詩歌的一種方法,它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的形象性,掌握詩歌的內容。

比較閱讀

出示《康橋再會吧》、《沙揚娜拉》。

1、離別之愁是人之常情,但徐志摩在其他離別詩中表現(xiàn)的情感卻和這首詩有很大差別,為什么?

2、分析《再別康橋》的創(chuàng)作緣由。

1、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從兩首詩中找到關鍵的詞語比較詩歌不同的感情基調。

2、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和作家理想的失落有關。提高學生鑒賞詩歌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閱讀交流中國文學史上因為作家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卻造就了優(yōu)秀作品的例子有哪些?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談談自己所熟悉的例子。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再讀詩歌播放示范朗讀的錄音,或教師范讀,或讓學生朗讀。在朗讀和傾聽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培養(yǎng)學生聽、讀的能力。

布置作業(yè)

1、讀讀徐志摩。(包括他的生平和作品)寫作讀書筆記。全面研究作家、作品。

思路點撥

本課教學有多種方法。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際選擇教學重點。如從詩歌的“三美”藝術特征入手,分析詩歌中美的具體體現(xiàn);還可以從詩歌朗讀的角度安排課堂教學,在學生的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品味詩歌的意蘊;或與中國古代的離別詩進行比較教學,找到它們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從而來發(fā)現(xiàn)這首詩歌的獨特性與無窮魅力。總之,采用什么角度并不重要,關鍵在于教師應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讓學生在一堂課中有最大的收獲。

練習舉隅

1、這首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2、假設你要寫一首表現(xiàn)離別的詩歌,你會選擇哪些意象?

3、這首詩歌的“三美”特征具體體現(xiàn)在何處?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12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選編《再別康橋》,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寫給母?!獎虼髮W的一曲戀歌,表達了作者在即將離別母校時的殷殷的摯愛和深深的依戀之情。教學中可通過簡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橋的生活,交待《再別康橋》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創(chuàng)作意圖;再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分析結構,感受詩歌的“建筑美”,細細品味,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此外,《再別康橋》表達離別情感的方式比較獨特,可通過與其他著名的離別詩的比較,感悟《再別康橋》獨特韻味。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對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這種了解大多是寬泛的,甚至有些是從影視作品(如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學生在接觸《再別康橋》的時候,極容易簡單地理解其中的離別情感,而無法揣摩到徐志摩在與康橋離別時的復雜情懷。

學生的興趣點可能會放在首尾兩節(jié),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學中應好好把握學生的興趣點,并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作品。

詩歌的語言是含蓄的,所傳達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學生很難充分理解詩歌語言的內涵,再加上對作者的了解不夠深入,從而產生閱讀障礙。

這首詩歌的學習難度并不大,學生會很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體味出詩歌更為豐富的韻味。

學生剛升入高中,對詩歌鑒賞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層面,應適當?shù)匾龑麄儚亩嘟嵌热ダ斫庠姼?,多元化去鑒賞詩歌。

三、設計思想

依據(jù)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思考、大膽創(chuàng)新,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文本。

詩歌的欣賞應該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不應僅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經(jīng)驗化的解讀,在鑒賞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力求讓學生從更深刻更新穎的層面去閱讀文本。

“以讀帶講”一直是詩歌教學奉行的教學準則,而《再別康橋》本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學生對這首詩已經(jīng)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學生不一定真的能夠理解其中的豐富內涵,“以講帶讀”或許可以幫助學生真正感悟這首詩的真意。不為教一首詩而教一首詩,應力爭通過對一首詩的解讀,讓學生走近詩人,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乃至內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慮,在教學中最好輔以多媒體,以提供更為全面更為廣泛的相關信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作品,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有一定的收獲。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明確詩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們對于詩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情感教育目標:領悟徐志摩與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發(fā)情感的恰當方式。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了解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發(fā)揮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詩歌的意境;通過解讀意象去把握詩歌的主旨;欣賞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再別康橋》是如何體現(xiàn)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的?《再別康橋》美在何處?

2、《再別康橋》的意象選擇非常獨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3、徐志摩為何對康橋情有獨鐘,僅僅是學生對母校的情懷嗎?有沒有其他原因?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13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簡歷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jié)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欣賞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朱自清先生說過:現(xiàn)代詩人應當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學家也說過,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不能忘記的詩集有三部:一是胡適的《嘗試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詩》。就是現(xiàn)在,也有許多朋友喜歡徐志摩的詩,可見他的詩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二、作者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云中鶴。出身于富商家庭,父親因興辦實業(yè),蜚聲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1915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國留學學習銀行業(yè)(他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銀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運動爆發(fā),激起心中的愛國熱情。1920年去英國劍橋留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在這里度過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閑自由的日子。據(jù)他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臥仰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時到碧波蕩漾的康河里劃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的影響?;貒髿v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他是個個性主義者,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并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焙喲灾?,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詩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里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年僅36歲。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離開了我們。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表現(xiàn)了他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節(jié)和諧,意境優(yōu)美而備受讀者青睞。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jié)奏要輕慢一點。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教師范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fā)了什么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問:詩人為什么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后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語法規(guī)范。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xiàn)了難舍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四、分析鑒賞

一)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意象美

1問:大家對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是什么印象?

生:美麗。

師:對,可以說是風光如畫呀。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比缃裎覀兤肺吨熘灸Φ倪@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寫出來的?(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要寫這些景物?。

明確: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們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3)提問:詩人告別時,哪些舉動可以體現(xiàn)出對康橋的深情?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二)具體整體感受意象美。(有條件可以播放關于康橋的風光片)

1、第二節(jié),寫了岸邊的柳樹?!敖鹆笔窍﹃栒丈湎碌牧鴺洌兩狭艘粚計趁牡慕鹕?。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艷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tài),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溫柔之愛。“艷影”在詩人“心頭”“蕩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誰舍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送別時人們往往都有折柳贈別習俗。真是傷心不過灞橋柳呀。.

2、第三節(jié),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明確: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lián)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寫出了水草隨微波起伏的輕盈之態(tài)。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并有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之意?!案市摹眱勺?,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流在康河,“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么會在詩人的眼里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

3、第四節(jié),寫榆樹下的清潭。這里的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這里游玩。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浮藻間好像沉淀著彩虹般的夢。融情入景,將人帶入了夢一般的意境中。

4、第五節(jié),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jīng)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想象自己撐著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5、第六節(jié),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xiàn)實。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愁重重,情緒頓時低落下來。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俺聊墙裢淼目禈颉?,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歸于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里卻達成了統(tǒng)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笙簫的離別曲只能在心中回蕩。

6、第七節(jié),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舍得離去。云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夸張的手法強調說“不帶走一片云彩”,加上兩個“悄悄”表露詩人不愿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溫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jié)不是對第一節(jié)的簡單重復,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至此,將詩人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輕輕”中表現(xiàn)了出來,同時排出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之感。

五、小結:此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六、再次誦讀,讀出感情。

板書:現(xiàn)實依戀

金柳

再別康橋秀美的景色水草借景抒情

清潭

星輝

現(xiàn)實依戀

七、寫作特點:

1、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別對象由人轉向物,跳出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靜環(huán)境,排除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感。

第三,意像選擇獨具特色。詩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機械轟鳴及送行之人,這樣就造出了一種清新感。

獨特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應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條水草”,想到“青草更青處”尋夢,這是詩化人生的表現(xiàn)。

2、具有三美:

音樂美:每節(jié)用韻基本相同;章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回環(huán)復沓(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首尾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

繪畫美:

1)多用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云彩”“金柳”“夕陽”“艷影”“青荇”“彩虹”“星輝斑斕”等;

2)多用動作性很強的詞語: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之變成動態(tài)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建筑美:句子整齊,每節(jié)勻稱。每節(jié)兩句,單、雙行錯開一格排列。外形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對白話新詩的成熟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新月詩派靈魂的徐志摩與聞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偉。

八、布置作業(yè):

閱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

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篇1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語文現(xiàn)象,認識語文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2、通過學生收集,口頭交流,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語文世界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寫出自己對社會生活中語文的運用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3、引導學生收集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常見的、最新鮮的和最活潑的語言現(xiàn)象,初步樹立漢民族共同語言的規(guī)范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學生收集、口頭交流,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語文世界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寫出自己對社會生活中語文運用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教學用具:

洗衣粉包裝袋、“美樂多”瓶、胡豆簡介、廣告語、警示語等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如果讓你去背誦圓周率,你們會背嗎?可是,有一個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會背。你們想知道他是怎么樣學會背誦的嗎?

故事:很久以前,有位教書先生,整天不物正業(yè),就喜歡到山上去找廟里的和尚喝酒。他每次臨行前都給學生留下一道作業(yè):背誦圓周率。開始的時候,每個學生都苦不堪言。后來,一位聰明的學生想出妙法,把圓周率的內容與眼前的情景聯(lián)系起來,編了一段順口溜:

山顛一寺一壺酒(3。14159)

爾樂哭煞吾(26535)

把酒吃(897)

酒殺爾(932)

殺不死(384)

樂爾樂(626)

先生一回來,大家都會背誦了。

由此,可見語文學得好,對數(shù)學也大有幫助的。不單如此,在生活當中,處處可見語文的影子。

二、收集,觀察生活中的語文。

例如,電視、廣告、校園橫幅、對聯(lián)。包括家里的一些食品的簡介等等都體現(xiàn)了語文知識。

廣告:某石灰廣告——白手起家

某化裝品廣告——趁早下“斑”,請勿“痘”留

耐克——一切皆有可能。

對聯(lián):

蘇軾和佛印的謔聯(lián):蘇軾見一條狗在河邊啃骨頭,遂出: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從容把寫有蘇軾詩句的扇子往河上一扔,曰:水流東坡詩(尸)。

生活用品的名字和廣告、食品簡介和姓名等:

名字:自己家人對自己的期望。

飄柔、立白、美樂多、雪碧等熟悉的生活用品的名稱和它們的廣告語。

橫幅:學校掛的、街道寫的等等

但是,在現(xiàn)實中,這些廣告語或者是橫幅或者簡介語等也有出錯的時候,字詞用得不當,詞語用得不好,句子不通順,這都關乎語文的知識問題。例如我曾見到有人將“公廁”寫成“公則”;有一則重慶出的胡豆簡介有一段寫到:

本品是以優(yōu)質蠶豆、芝麻、川白糖、液體、葡萄糖、植物油、辣椒、甜醬、精鹽等多種天然香料精制而成,具有酥、脆、香、甜、辣、咸鮮諸味融為一體,入口化渣,怪味無窮。

讓學生修改這則簡介。

三、交流介紹收集到的生活用的語文現(xiàn)象。

你們收集到生活中的語文現(xiàn)象,你們能舉其他的在生活當中遇到的語文現(xiàn)象嗎?你可以說說你對這些現(xiàn)象的感悟和體驗?;蛘?,你能說說語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可以的。大家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說一說。

四、布置作文。

范文講解,寫得好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看到別人這么寫,自己想一想自己該怎么寫繼續(xù)收集資料,以“生活處處有語文”為題,寫一篇至少500字的作文。要求寫出自己的感悟和體驗。

1004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匀胶机旋涂仪-声扫显微镜-工业水浸超声-安赛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假肢-假肢价格-假肢厂家-河南假肢-郑州市力康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 | 磁力抛光机_磁力研磨机_磁力去毛刺机_精密五金零件抛光设备厂家-冠古科技 | 小型气象站_便携式自动气象站_校园气象站-竞道气象设备网 | 武汉天安盾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安盾安检,武汉安检门,武汉安检机,武汉金属探测器,武汉测温安检门,武汉X光行李安检机,武汉防爆罐,武汉车底安全检查,武汉液体探测仪,武汉安检防爆设备 | 微水泥_硅藻泥_艺术涂料_艺术漆_艺术漆加盟-青岛泥之韵环保壁材 武汉EPS线条_EPS装饰线条_EPS构件_湖北博欧EPS线条厂家 | 日本SMC气缸接头-速度控制阀-日本三菱伺服电机-苏州禾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苏州教学设备-化工教学设备-环境工程教学模型|同科教仪 | 耐高温风管_耐高温软管_食品级软管_吸尘管_钢丝软管_卫生级软管_塑料波纹管-东莞市鑫翔宇软管有限公司 | 南京种植牙医院【官方挂号】_南京治疗种植牙医院那个好_南京看种植牙哪里好_南京茀莱堡口腔医院 尼龙PA610树脂,尼龙PA612树脂,尼龙PA1010树脂,透明尼龙-谷骐科技【官网】 | 仓储笼_金属箱租赁_循环包装_铁网箱_蝴蝶笼租赁_酷龙仓储笼租赁 测试治具|过炉治具|过锡炉治具|工装夹具|测试夹具|允睿自动化设备 | 冻干机(冷冻干燥机)_小型|实验型|食品真空冷冻干燥机-松源 | 电镀标牌_电铸标牌_金属标贴_不锈钢标牌厂家_深圳市宝利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网站seo优化_seo云优化_搜索引擎seo_启新网络服务中心 | 广州市哲铭油墨涂料有限公司,水性漆生产研发基地 | 深圳高新投三江工业消防解决方案提供厂家_服务商_园区智慧消防_储能消防解决方案服务商_高新投三江 | 电缆故障测试仪_电缆故障定位仪_探测仪_检测仪器_陕西意联电气厂家 | 北京森语科技有限公司-模型制作专家-展览展示-沙盘模型设计制作-多媒体模型软硬件开发-三维地理信息交互沙盘 | 青州搬家公司电话_青州搬家公司哪家好「鸿喜」青州搬家 | 金联宇电缆|广东金联宇电缆厂家_广东金联宇电缆实业有限公司 | 暖气片十大品牌厂家_铜铝复合暖气片厂家_暖气片什么牌子好_欣鑫达散热器 | 塑料造粒机「厂家直销」-莱州鑫瑞迪机械有限公司 | 钢托盘,钢制托盘,立库钢托盘,金属托盘制造商_南京飞天金属制品实业有限公司 | 吲哚菁绿衍生物-酶底物法大肠菌群检测试剂-北京和信同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盐水蒸发器,水洗盐设备,冷凝结晶切片机,转鼓切片机,絮凝剂加药系统-无锡瑞司恩机械有限公司 | 短信营销平台_短信群发平台_106短信发送平台-河南路尚 | 信阳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杭州顺源过滤机械有限公司官网-压滤机_板框压滤机_厢式隔膜压滤机厂家 | 开平机_纵剪机厂家_开平机生产厂家|诚信互赢-泰安瑞烨精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锂电混合机-新能源混合机-正极材料混料机-高镍,三元材料混料机-负极,包覆混合机-贝尔专业混合混料搅拌机械系统设备厂家 | ET3000双钳形接地电阻测试仪_ZSR10A直流_SXJS-IV智能_SX-9000全自动油介质损耗测试仪-上海康登 | 混合生育酚_醋酸生育酚粉_琥珀酸生育酚-山东新元素生物科技 | 搜木网 - 木业全产业链交易平台,免费搜货、低价买货! | 除尘器布袋骨架,除尘器滤袋,除尘器骨架,电磁脉冲阀膜片,卸灰阀,螺旋输送机-泊头市天润环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针焰试验仪,灼热丝试验仪,漏电起痕试验仪,水平垂直燃烧试验仪 - 苏州亚诺天下仪器有限公司 | 驾驶式洗地机/扫地机_全自动洗地机_工业洗地机_荣事达工厂官网 | 北京网站建设公司_北京网站制作公司_北京网站设计公司-北京爱品特网站建站公司 | 小型数控车床-数控车床厂家-双头数控车床| 上海诺狮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电动不锈钢套筒阀-球面偏置气动钟阀-三通换向阀止回阀-永嘉鸿宇阀门有限公司 | 石家庄小程序开发_小程序开发公司_APP开发_网站制作-石家庄乘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