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學生對所讀書本進行深入分析、綜合,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接下來給大家分享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希望對大家寫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有所幫助。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1
用了很長時間讀完了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
這本書是霍金的非常著名的宇宙學著作,涉及了人類對宇宙研究的歷史以及寫作當時宇宙學最新的前沿性問題。它被翻譯成了40多種語言,銷了1000多萬冊,被稱作是國際出版史的奇觀。我想之所以這么火,那是有原因的,因為這么一部深奧難懂的科學著作,寫得卻極其通俗有趣,貼切生動,像我這種科盲都能讀下去,且能讀完。
當然,我不能說我完全讀得懂,畢竟用于研究宇宙的理論和學說太過“專業性和數學化”。我只能說是讀了,大概了解了人類對宇宙本質探索的歷史和進程,粗略知道了人類歷史上有哪些科學家對“宇宙為什么存在”這個問題作出了哪些巨大貢獻,并由衷地升華出了一種對這些引領人類理性精神的偉大科學家的膜拜之情。我想,有了這些,這書我就沒白讀。
讀后,我有點兒感想:
其一,一部原本形而上的科學著作都可以被寫得如此淺顯(貌似,但這樣的方法可以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群)易懂,接地氣,為什么我們很多的文學文藝評論卻搞得晦澀拗口,讓人感到高深莫測,懸在空中?實際上,有些東西有那么玄嗎?
其二,我的數理化基礎太差,以至影響到我閱讀這類書的效果。不錯,我喜歡讀書,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我能讀懂每個句子,但卻不能保證我通曉了全篇語義。這真是很遺憾!在閱讀中,我甚至想是否有必要系統地學習一下數理化知識,把小時候學過的撿拾起來,把那個年代沒機會學的補充完備起來。我知道這難以實現。
其三,小時候養成的閱讀習慣閱讀方向會影響到人一生的閱讀興趣。小時候沒有什么娛樂項目,讀書就是最大的樂趣;那個時候書又少,所以抓到帶字的就看一看。家里的書,包括哥哥們的語文課本(我的課本已全然是另一副樣子),借來的書,得著就翻翻。記得家里當時有一本《辭海》分冊,好像是天文地理方面的,已沒有了封面,是我最常翻看的一本書。那時候小,愛幻想,對地上的事兒覺得沒什么意思,對天上的事兒卻覺得很有興趣。這興趣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涉及到這方面的書喜歡看,涉及到這方面的影像更喜歡看。
可惜,我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太差了!再說一遍:這真的很遺憾!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2
黑洞、大爆炸、相對論、時空。這些詞語不禁讓我們對現代物理學產生了距離。我們沒法直接了解他們的存在,人類自身的局限給宇宙這一古考又年輕的學科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本書的作者霍金是一位富有傳奇性的科學家,而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
他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又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源于此。
讀次書的目的不是單純的研究現代物理學,而是尋找世界存在的真理。同藝術一樣自然科學不是簡單的描述和解釋自然,他乃是自然和我們人類之間互相作用的一個組成部份。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3
這個星期六,我在蘇州上完補習班,九纏著老爸帶我去樓下的書店買書。我挑來挑去,終于看中了一本書——《時間簡史》,于是我就興沖沖地把它買回家,迫不及待地開始看了。
《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我不得不向你們介紹一下這個人。他是一個很特殊的人,他在很久以前就患上了“肌萎縮性(脊椎)側索硬化癥”,從而被一直禁錮在輪椅上三十多年!他還必須依靠于一種翻書頁的機器來看書;讀文獻時必須讓人把每一頁
再來說一說《時間簡史》這本書,它是通過文都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一般逐頁閱讀。。。。。。霍金并沒有被這些困難所難倒,而是以非常堅強的毅力,極大的意志來追求終極真理。我不得不敬佩他,我們也要學習他的那種精神。字的方式來向我們描述這整個宇宙乃至整個黑洞和蟲洞從何而來?會不會毀滅?同時還加入了多幅精美的插圖,以便我們更加容易讀懂這本書,了解宇宙。
現在我看這本書,覺得好難呀!覺得知識根本部夠用,里面講得內容大都我都看不懂。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希望我在二年或三年之后能夠翻開這本書,感覺是煥然一新,大部分都能看得懂,最好呀是完全看得懂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們都應該多看書,看好書!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4
拿到這本書已經兩個月了,說實話,我不太愿意翻開它,雖說是普及版,但過于深奧的內容,作為一位科學專職的我來說,實在有點慚愧。
本書的作者是史蒂芬·霍金,我們知道霍金他一生的經歷和他的科學貢獻同樣是一個奇跡,他20歲時即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癥,醫生甚至預言他當時還只有兩年的壽命,然而他卻創造了奇跡。(據了解“漸凍癥”是一組運動神經元疾病(簡稱M.N.D.)的俗稱,主要類型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簡稱A.L.S.),因為特征性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癥”。由于目前沒有特效藥,而與癌癥、艾滋病等疾病并列為世界五大頑癥。)
正如霍金所說,這是一本不僅讓青少年,而且讓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書。他刪去了《時間簡史》中過于高深的部分,重寫了相對論和彎曲空間這兩章(它們分別討論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但是由于自己認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
我們都知道這是一本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科學著作,看了這本書后,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正確的看待這個世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情。我們可以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邪說。我們要把霍金的這種精神用到自己工作學習上,作為一名不到三年的新教師,更加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在平時的教書工作中,我要制定一個合理的學習方法,因為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于工作時間的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上課。更重要的是,如果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于我將來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
霍金,這樣一位終年坐在輪椅上的人,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5
從小時侯,我就常常抬頭仰望星空,那些亮閃閃的小點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讓人想去不斷探索,不斷揭開其中的奧秘。
到此刻,我的心里又有了一些疑問:宇宙有沒有邊界?如果有,那宇宙的外面又會是什么?它會不會消失?沒有宇宙之前有沒有時間?時間的本質又是什么?這些問題在我心里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紗。在《時間簡史》這本書里,霍金先生對這些問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了探討,讓我明白了更多的知識。
初讀此書,我就被霍金先生那簡單趣味,而又充滿著道理的語言給折服了,他把那些復雜,枯燥無味的公式,還有科學道理給分析的十分易懂,讓人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奧秘。整本書的編排從淺顯到深入,讓我讀了還想讀,讓人欲罷不能。
雖然我只讀懂了一小部分,但我依然能夠從霍金先生幽默的言語中發現他對生命、自由與死亡的獨特見解。霍金先生總是用最平易的語言向我們闡述時間與空間的本質以及宇宙的發展。他以簡單的例子解釋著黑洞理論,反粒子和虛粒子的概念。這本書加深了我對宇宙知識的了解,聽到了一些一齊全然不知的名詞,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我對宇宙的興趣也更濃了。
宇宙,這個對于我異常神秘的世界,我也開始了對于它的探索。
搬出天文望遠鏡,調整好焦距,把鏡頭對準了一個我觀察了很久的星星——土星。看到視野中出現了一個模糊的小點后,我開始了微調。視野中的圖像越來越清晰,一個帶有光環的黃色星星展此刻我的眼前,看到它,我不禁高喊起來:“我成功啦,我看到了土星!”在那一刻,我又不禁想起中國在天文領域的發展:2。16米天文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是我國自行研制的、迄今為止國內最大、也是遠東最大的光學望遠鏡,1998年榮獲國家科技提高一等獎,FAST天眼射電望遠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還有數不勝數的火箭、衛星等等,都代表了我國天文領域的重要發展,也體現了我國的科技技術的提升。
隨著技術的發展,更多的問題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可是這種.種的問號又是那么的趣味,那么的吸引我們的目光,讓人浮想聯翩,覺得神秘無比。這些問題必須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科技的發展而解開。此刻,就讓我們將這一切留給時間吧!
讀了這本書,我已經置身于廣闊的宇宙,期待解開更多的謎題。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6
從識字以來,我讀過很多書:《西游記》《俄羅斯童話》《上下五千年》……然而,現在五年級的我有些不滿足于這些書了,開始對《前世今生》《時間簡史》一類講述哲理、科學的書興趣盎然。雖然初看上去,這些書枯燥無味,但是細細品味,卻常常引發我無限的思考與遐想。下面,來說說我讀《時間簡史》的故事吧。
第一遍讀《時間簡史》時,我只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大都是跳讀,略去了那些艱澀難懂的部分,只看有趣的內容。但即使這樣,仍覺得無聊,先后也只是翻了兩頁,便束之高擱了。
直到有一天,無聊的我,抱著好奇的心,再次打開了那本黑色封面的《時間簡史》,低下頭,靜心地品味起來。我隨手握起鉛筆,點點劃劃,慢慢記下自己的疑問,一躍而出的靈感……咦!什么時候那些黑白的文字漸漸生動了起來?慢慢地,我被帶入了一個科學的世界:與亞里士多德觀賞水、火、土、木幾顆星星的變化;與托勒密一起鉆研宇宙中心的秘密;與哥白尼、伽利略一起用真理、事實來推翻錯誤的理論……一頁一頁,我認識了偉大的發明家愛因斯坦,堅持真理的伽利略,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我了解了反粒子、對偶性、小圓周、光子的概念……與此同時,我也提出了不少疑問:宇宙的中心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每顆行星的小圓周都是一樣的?在恒星光譜中,什么顏色代表最熱,什么顏色代表最冷?行星與恒星各是怎么形成的?……一堆數不清的疑問,讓我不斷地查電腦,翻閱其它工具書,甚至用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像唐僧念經一樣在爸媽耳邊不停地問,問到二老大聲喝斥也渾然未醒。無盡的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我對《時間簡史》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看到后面,不少先前的疑問迎刃而解,那種豁然開朗的滋味讓我欲罷不能。
有時候我也會自己去做試驗。我嘗試和伽俐略一樣,從樓上同時扔下兩個質量相差很大的瓶子,看看它們是否同時落地;當看到書上說:“飛船在太空中直線飛行,路徑影子投到地球上的二維影相就顯明是彎曲著”時,我也嘗試著用鉛筆在地球儀上測試;讀到“視差”這一段時,我也試過坐在車上看遠處一點也不動的太陽……那時的我,竟也感受點兒“科學瘋子”的味道。
在讀完《時間簡史》后,更多的書成為了我的閱讀目標:《果殼中的宇宙》《瑪雅歷法》《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感謝《時間簡史》為我打開了科學探索的大門!有時候,我也想過,以小學的水平來讀這一類書,是不是太困難,太“不求甚解”了呢?因此,我開始放慢速度讀,一點一點“煮”著讀,思考研究著讀。
這幾本書便成了我無聲的老師,將知識一點一點地送給我,引領我走向神秘的科學世界。雖然深奧難懂,但是依舊情有獨鐘。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7
在閱讀《時間簡史》前,我首先查閱了有關霍金的資料,在此之前,我對霍金的了解僅限于與病魔抗爭的同時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一位偉大人物,查閱資料后我得知,霍金是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在21歲時患上一種叫做“盧伽雷氏癥”的病,導致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只能靠輪椅進行一些簡單的行動,他不能寫字,看書也只能依賴一種可以自動翻頁的機器。但這仍然不能阻止霍金對科學的探索,對知識的渴求。霍金憑借超強的意志力,在其研究領域—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授予“英國榮譽勛章”、“大英帝國司令勛章”等榮譽。而《時間簡史》是霍金在1988年的科普著作,探索了生命的起源和歸宿。
這本書中通過列舉哲學家亨利希奧勃斯、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尼古拉哥白尼、伊薩克牛頓等科學家的論點來論證時間、空間、宇宙圖像等內容,深入淺出的介紹了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并且通過大量的科學論證來解讀我們常說的時間、空間等古老問題。
我印象最深也是最感興趣的一部分是霍金在書中提到,何為時間。我們現在對時間的表面性理解就是分、時、周、月,這就是時間,可是在此之前,我們如何規定一個小時究竟有多長?一周為什么分為七天?我們自以為知道的會更多一些,而我們對宇宙究竟有多了解?我們又是怎樣知道的這些平時張口就來的道理呢?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第一天是從何算起的,在此之前又發生了什么?而時間的本質又是什么?
亞里士多德寫過一本書,名為《論天》;書中有說地球是一個球體,而不是一個圓形,這個結論的論據其一是月食,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在運行過程中,在運行到太陽和月亮中間時,則月食形成,因為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始終是圓的,這種情況只有地球本身就是球體的情況下才會成立,若地球是一個平板的圓形,地球在運轉過程中運轉到一定位置便會形成長長的橢圓。第二個論據則是希臘人在全世界旅行途中得知,他們在越靠近南方的地方觀察北極星,北極星就會越靠近地平線,若在赤道上觀察,北極星則剛好在地平線上。看到這個地方讓我想起中學時老師舉過一個例子:站在大海邊,遠方行駛過來一艘輪船,我們一定是先看到船帆,然后再看到船身的,我想這也是一個證明地球是球形的很好的論證。
我不是一名理科生,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很多專業性很強的名詞都要查閱資料才會理解,沒有閱讀小說時的一目十行,而是逐字逐句仔細翻閱,但這并不妨礙我對《時間簡史》的濃厚興趣,黑洞、蟲洞、時間箭頭……每個詞語既陌生又熟悉。《時間簡史》最厲害的地方在于霍金用非常淺顯易懂的字句把如此深奧的知識展現給我們,不像其他科普類書籍閱讀起來非常吃力,讓我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對時間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知,而不僅限于數字化的表面認識,而是通過宇宙的起源和命運對古老的“時間”問題進行科學而系統的分析和論證。我想我還會再讀第二遍、第三遍,我也相信每一遍我都會又有全新的認識。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8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迷團。它們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著我們,使我們十分渴望卻難以探索這些迷團。就這樣出現了一位思想巨人,他就是史蒂芬.霍金。這個假期我幸拜讀了他的著作《時間簡史》。
當我翻開書時,它果然立刻深深地吸引了我。書中作者在描述“相對論”、“彎曲空間”這些理論時,措詞精確、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絲毫沒有給人一種乏味的感覺。
更加精彩的是書中還有很多精美插圖能夠幫忙我們讀懂它。并且還附有作者對未來宇宙的大膽猜測和推想。優美的詞仿佛又使我們置身于宇宙之中,目睹宇宙大爆炸,恒星的生辰與毀滅……俗話說“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可我發此刻看完《時間簡史》后,書中的知識與精髓更是勝讀“十年書”。
再談談本書的作者斯帝芬.霍金,《輪椅上的巨人》就是說霍金的。他因患“漸凍癥”被襟固在一把輪椅上40多年之久,但他身殘志堅克服了身體的缺陷而成為了國際之“超星”,他不能寫字,甚至不能說話,但他超越了“大爆炸”、“相對論”、“量子學”等論理,邁入了浩大的宇宙中。盡管他那么無助的坐在輪椅上,但他的思想卻越過了地球飛向了宇宙。
約翰.彌樂頓講得沒錯:頭腦是他自我的住處,他在其中制造天堂的地獄。讓我們記住《時間簡史》,它對我們終身有莫大幫忙,我們將受益匪淺。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9
充滿奧秘的世界,浩瀚無垠的太空,給予人類無盡的幻想,太多的未知的真理等待人們去發現,去相信。《時間簡史》是由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書,它已成為科學著述的里程碑,討論令人敬畏的主題。
對于天文愛好者,閱讀《時間簡史》也許是對宇宙了解的途徑。奇特的領域,帶著迷幻的色彩,一個神秘的異地空間在我們眼前緩緩浮現。霍金提出: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這個問題,唯有讓時間來判斷。有始有終是萬物不變的規律。永恒之所以長久,是因為沒有找到它的盡頭。如果了解到宇宙的起始點,我們就能得知,由人類創造的高級文明社會在爆炸中何時完結。
從他發現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時,引力,量子力學與統計學就被深深地聯系到了一起。也因此,人類才認識到黑洞的強大生命力和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空間與時間相對論的提出讓人類對宇宙的起源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沒有絕對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對的。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時間簡史》告訴了我們:時間和空間都是依附于物存在的,宇宙則是人類面臨的未知物。
常人無法想象的科學探究在霍金的努力下得到了一次次的驗證。霍金曾說:“身體和精神是不能同時殘障的。”雖然,他的身體一刻也沒有離開過輪椅,但是,他的思維卻飛出了地球,飛出了太陽系,飛出了銀河系,飛到了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深處,飛向了神秘莫測的黑洞。他在大腦中想象著,論證著,計算著。霍金,以毋庸置疑的姿態站立在科技的峰,他用卓越的思想無限延長著生命的價值。
《時間簡史》的歷史意義不在于它對于宇宙的概述有多么詳盡,多么準確,而在于它開啟了人們對于未知事物思考的新方式,在于它為現代科學的前進鋪設了一條可行之路。我們要善于將模糊的東西清晰化,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做到限度的解決,更要擅于運用創新的頭腦,將不可思議與學術理論掛鉤。
“愛因斯坦錯了--他說‘上帝不玩色子’。對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色子,甚至有時候他會把我們弄糊涂,因為他把它們丟到了看不見的地方。”霍金玩笑的話語中讓我們感受到了智慧的光芒。人類的求知欲會在無盡的探索中求得滿足,而我們,需要找尋開啟天外之門的鑰匙。創新的頭腦,敢想敢拼,頑強的毅力,我們需要像霍金那樣用生命的腳步去追趕未知的真理。重任擔負在我們的身上,也正是在一代代的進步中,人們認識到了天地萬物,是多么的廣袤。
當《時間簡史》讓我對于宇宙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時,我對于霍金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命運也許給予霍金一個破敗花架般的身體,但是不能阻止他用思想讓生命繁花似錦。我深知,我們肩負的是振興與崛起的使命,是時代的重任。
我要學習霍金永不放棄的精神,像霍金一樣將自己精神力量投入到偉大的科學事業當中,對未知事物不懈地探索。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10
其實關注和閱讀《時間簡史》這本書,是一種從眾心理的推動。該書自出版始,一直都在中文圖書的暢銷榜上。特別是去年霍金去世,人們又一次熱議了《時間簡史》。前些時候,首張黑洞照片公布于世,轟動一時,仿佛當下追逐科宙的科學奧秘是一種潮流。在這股潮流之下,自己也跟著在京東上拍下了這本《時間簡史》,不然OUT了。但實際上,誰真正關心時間或其簡史呢?可是人們總要致以關心,否則顯得太落伍了。于是我們能夠在各大書店的排行榜上看到《時間簡史》總是排在暢銷書的前幾名,還是一些大眾必讀書單里的常客。如果《時間簡史》的閱讀率確實如此之高,那么量子力學或者廣義相對論豈不是應該成為大眾街談巷議的基礎議題了嗎?然而事實上,好像是在閱讀《時間簡史》,卻甚少進入到其中的真正議題,包括筆者本人,比較懵懂。
《時間簡史》成為了一個時尚名詞的集中領域,能成為個人所涉獵的篇目,那就足夠了,這其實也是當下一種“急功近利”浮躁社會心理的折射,無形之中的時尚黑洞。言歸正傳,《時間簡史》這本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游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并對宇宙是什么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了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書中講述,時間起始點是宇宙大爆炸起點。宇宙是不斷膨脹著的,它在最初應該收縮為一點,這一時刻被稱為宇宙大爆炸時刻。宇宙在這一點的密度無窮大,這一點即為數學上所稱的奇點。時間終結是黑洞。恒星由于引力作用會不斷收縮,會形成一個“黑洞”。黑洞表面引力很強,時間會在此終止。沒有了解過時間的歷史,何以走向時間的未來呢?關于時間和空間的思考,過去與未來的認知,《時間簡史》給出的更像是關于人類對超越自身思想束縛的突破史,畢竟如書中序言所說,對宇宙的認識,從古至今人類究竟有多確定呢?當我看完此書的最后一頁,合上書,打開窗戶遙望浩瀚的夜空——可以說的是,此書的每一個字我都懂,但其他就有點看懵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11
這個宇宙是充滿神奇與奧妙的,它就如一場夢幻般的魔術表演,將一切的一切顯化,無論是“人”這一天地靈秀的產生,或是人類所生活的地球的產生,又或是宇宙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的誕生與破滅,人類在數千上萬年的與自然與宇宙的交流中所得知的也不過是滄海之一粟,那么這個世界的本質到底是怎么樣的,這個宇宙又有著多少我們所不知道的奧秘,而我們已經生活了好久的地球之上或之外,又是否存在足以毀滅人類的危機,這一切都需要去探索,即使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不會遇到需要這些知識的場景,但作為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生活在人類社會中的人又怎么能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呢?在霍金的《時間簡史》中便將一些這樣的科學知識,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闡述了出來。
《時間簡史》一書中解答人類最古老的命題,時間是有始有終的嗎?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
傳統思想認為,宇宙在空間上是無邊無際的,在時間上也是無始無終的,但霍金認為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概誕生于一百五十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以一個點的形式存在,不占有空間也沒有時間概念。后來這個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與空間由此開始,物質逐漸形成,并成為了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宇宙繼續膨脹,將來也會膨脹,直至今日。
大約在距今五十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四十六億年前地球形成,并成為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宇宙繼續膨脹,將來也會膨脹,可能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后,宇宙會逐漸收縮,最終有收縮成一個不占空間的點,這代表時間的結束。而宇宙究竟會不會收縮為一個點,還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這就是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基礎。
而我想宇宙之外仍存在某些人類無法探索的物質,而宇宙也是有生命的,它會不斷汲取外面的物質用來促進自己的成長,而宇宙誕生之初他也許便是將某些未知物質先儲存起來聚集好足夠的可以令其極速發展的能量,形成大爆炸之勢,而后各種物質之間不斷融合或者誕生,從而使宇宙不斷成長。
最后在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希望與諸君共勉。
我們對這個日日生活的世界知之甚少
我們幾乎不會去思考使生命得以實現的陽光的產生機制
…………
宇宙從何而來,它是否一直存在
時間是否有朝一日會倒流
人類的認識是否有一天會有終點
物質的最小組成部分是什么
為何我們記住過去而不是將來
為何存在宇宙?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12
宇宙是無限的,所以存在著許多的奧秘。《時間簡史》這本書便向我們闡述了宇宙的奧秘。作者在書中探討了許多深奧并令人生畏的主題。其實,要想讀懂這本書,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明白了宇宙是怎樣的,還讓我明白了空間,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在愛因斯坦以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愛因斯坦所創立的相對論則告訴人們沒有絕對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對的。他曾用最短且最通俗易懂的話解釋過什么是相對論“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不知不覺,你會發現時間過得很快,可你一個人在那里無聊,發呆,你會覺得時間過得非常慢”。就是這樣簡短的話勾起了我對科學的興趣。
讀了這本書后,我的腦子里便有許多疑問。宇宙有沒有大爆炸?宇宙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到底廣義相對論準不準確?人類最遠能達到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樣的?難道光速真的是速度的極限以致黑洞是人們無法逾越的鴻溝?所有的問題都只能打上一個問號。但就是這些問號,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沉陷在想象的世界。或許隨著科技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讓這些都成為已知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這本書的作者更是讓我敬佩的人,就是被稱為“宇宙之王”的霍金,可是命運對霍金卻是那么殘酷。1963年,21歲的霍金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不幸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不久就完全癱瘓了,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他在輪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3根手指能正常活動,就這樣,他身殘志不殘,撰寫了《時間簡史》,讓更多的人愛上了科學!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個人只要肯努力,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情。一定要相信自己啊,加油。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13
《時間簡史》一書是大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名著,自一九八八年初版以來,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四十多種文字,銷售了一千萬冊,成為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觀。有如我們當年讀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科學的終極目標在于供給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一個高深莫測的現象。霍金的學生、《時間簡史》的中文譯者吳忠超曾寫道:“他(霍金)象一個孩子,一個好奇的孩子,喜歡問最基本的問題,我為什么是我?時間是什么?我們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他把宇宙本性最前沿的知識,通俗地展此刻我們面前。
有日月星辰的奧妙,才有時間的歷史。讀《時間簡史》,不僅僅使你了解到時間的起源與構成,更應懂得這位偉大科學家在時間暢想曲的后面,還有更多未竟的音符。
時間是每個人的終身伴侶。從少年到老年,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時間里穿過。有悲傷,也有欣慰;有眼淚,也有歡娛;有失敗,也有成功。時間的痕跡刻在臉上,也刻在心里。如果把人生比作壯麗的舞臺,那么舞臺上戲劇的演出水平不會僅僅取決于空間因素,還會有賴于時間條件;如果把度過生命的歷程比作攀登歲月的長城,那么時間戰略、時間信念、時間素質將決定攀登者的行進速度;如果把寶貴的生命比作閃閃發光的星星,那么星星的光源必然是長時間生命熱能的聚集。
時間也是一部年齡的哲學。富蘭克林曾說:“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大發明家愛迪生,在他七十九歲時,自豪而風趣地對人們宣布“我已經是一百三十五歲的人了。”這是因為他積攢了超出常人多倍的時間財富。十六歲至六十歲,愛迪生通常每一天工作十八到二十小時,六十歲以后,每一天仍工作十六個小時。如按平常人一生活動和工作的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已成倍延長了。所以七十九歲加成了一百三十五歲。其實,人的一生真要無端的浪費許多時間,從指縫間、從酒杯下、從無聊中。但我們并不經意,總覺得時間還長著呢!于是乎“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樣的生活就縮短了你我的生命。年齡的加減法,加入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時光,減去的是揮霍空耗的歲月。
我此刻老了,懊惱自我年輕時尚不努力。但我羨慕此刻的年輕人,因為人生的黃金時代是青年時期。青春的火花、友誼的暖流、生命的歡樂一齊涌來,事業開始了最初的跋涉,人生揚起了破浪的風帆,生活領域急劇地展開,工作課題驟然增多。但我要用一個老者的身份,真切地告誡年輕的朋友們,真正生命的春天,是隨著夢想種子的播下而來臨的。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漣漪的西子湖,隨著時間的流動,它有時平靜如鏡,有時浪花飛濺,有時巨浪沖天……僅有把握自我命運的人,才能創造生命的輝煌。
今日之日不可延留,昨日之日不能呼返。這位蜷縮在輪椅上、能與上帝對話的史蒂芬。霍金,似乎在《時間簡史》中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14
這個暑假,讀完了《時間簡史》,我才知道自己在這個物理學大師面前是有多么的渺小,斯蒂芬霍金。大師帶給我們的,是物理學的精華,根據他的文字,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是書里面提到的思想,這種思想對于現代物理學的進步有重大的意義,既將經典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結合。現代物理學近百年的發展史來看,許多人都在做類似的嘗試,包括愛因斯坦他自己也在做與量子理論相和諧的相對論的延伸理論,不過他知難而退了,最后他把目光又放在了宇宙常數上,這是這個天才的失敗之處。不少人為了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和諧,做了許多邊緣學科,但我個人認為,都不如霍金大師做的那么徹底——量子引力論,量子是物質粒子的非連續運動,而所有的量子困惑都起源于這種非連續運動。量子理論與引力的結合,即量子引力理論,目前還處于研究階段。這種理論的歷史說來話長,著名的廣義相對論家彭羅斯在昌德拉塞卡解出Dirac方程后,和霍金一道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隨后霍金做出了黑洞熱輻射定理,既從黑洞面積的非減性能讓人自然而然的想起叫做熵的物理量,黑洞處也具有熵的特性。
從數學角度來看,不管量子引力論是不是大統一理論,但它有它的意義,對物理學有很好的影響。
霍金對于時間箭頭的描述十分有趣,讓我不禁想起曾經尋根究底的哲學與科學理論齊頭并進的時代,但是現在科學對于哲學家來說,太具有數學化了,使得維特根斯坦都說:哲學只剩下了分析語言了。
時間箭頭分為三種:
1、熱力學箭頭,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熵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反之時間隨著熵的增加而推移。
2、心理學時間箭頭,既我們認為時間的推移方向。
3、宇宙學時間箭頭,宇宙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膨脹,反之時間隨著宇宙膨脹而推移。
由于用數學方法建立穩態的宇宙模型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所以,我們規定,我們的世界中時間算是實時間,我們可以假設有一種虛時間,用虛數來計量時間,在虛時間的宇宙里沒有奇點,所以,在虛時間里,不會有任何科學定律被違反,但是在實時間里,注定會有一個奇點,科學定律注定會在此處被違反,但我們的疑惑是我們生活在的世界里,是否一定是實時間?我們目前的發現不足以證明我們的宇宙中存不存在奇點,這種將是個謎。
關于時間簡史讀后感篇15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在《時間簡史》之后,一個個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斯蒂芬·霍金,《時間簡史》的作者。他面對困難,沒有恐懼,戰勝疾病,創造奇跡。他讓我們知道缺陷不是成功的障礙,他用他的一生來實現他的諾言,他為熱愛著的科奮斗一生。我們可以說,霍金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拿著這個沉重的,裝滿了知識的書,我仔細地看著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鐘表,橢圓形的表盤,中間凹得很深,無盡的時間應該是它的代表。我原以為這本世界聞名的科普書會枯燥乏味,也許還會有點費力,但現在我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想法了。
霍金先生把復雜難懂的句子變成幽默的語言,幫助你快速理解宇宙的知識和奧秘。
我深深地記得霍金先生的名言,那就是“人如果沒有夢想,無異于死掉”。是的,霍金先生被限制在輪椅上多年,但他的思想仍然活躍。它飛出地球,飛出太陽系,飛出銀河系,甚至飛進上百億光年之外的宇宙深處。
霍金先生以各種各樣的原因來避免外界的干擾,經常在自己的房間里獨自思考宇宙的命運。他可以為他的夢想和事業做出任何犧牲和放棄,他現在所享有的輝煌成就,不是用汗水和心血換來的嗎?
讀完這本書,讓我開闊了視野,我現在發現我只有一些知識是多么的渺小。它讓我愛上了神秘的宇宙,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科學就是力量,進入21世紀,我們將如何加強國力,發展經濟,使中國在東方站穩腳跟?答案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