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讀后感范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時間簡史讀后感范文精選篇1
時間和光不是一種東西,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里雖然沒有光,但仍然有時間。光速和時間怎么聯系起來我還不清楚。我不用去定義宇宙和時間的概念。宇宙形成之前是一個無窮小的奇點,而且無限緊密,我在這里說成沒有,這不是唯心的沒有,空間和時間在大爆炸時同時的從無生有。這就會產生兩個問題,那個無窮小的產生一切的奇點是什么和它為什么要爆炸。那個奇點什么也不是,不是人類所認識的物質,可以起個隨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個無窮小無限緊密的點,僅僅是一個點。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為它想那樣,因為現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這是無法證明的,人類的證明方法必然會引入第三方,為了證明第三方的正確又必須引入第四方,這樣的證明會無休止的循環下去。(看到后來,才知道這應該算人擇原理。)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著存在和生命的意義。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曰心說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時間。令人吃驚的是,盡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只是到了本世紀20年代因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意識。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宇宙還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于穩定的狀態。即使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將宇宙常數引進理論中。他們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論中找到穩定的宇宙模型。可見,宇宙演化的觀念并不是產生于這些天才的頭腦之中。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因為他的貢獻對于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于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斗的.描述。盡管如此,譯者之一于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打開后,忽然腦后響起一種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著電開關。譯者盡量保持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后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于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后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助可以體會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須驅動輪椅從他的家——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該系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其實時間作為一個坐標軸早就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里了。我們不論干什么事情,總會看看時間。關鍵在于,時間并非一個孤立的、自在的直線。時間和空間有同一個出發點,也有同一個終點。這就好比我們的地球,在引力場的作用下空間彎曲,并形成一個球面--沒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無界也就是指我們生
活在一個四維的時間--空間里,這是一個四維的球體,球面是無界的。可憐我無法想象一個四維的球究竟是什么樣子的。
按霍金的說法,其實有十維。這讓我浮想聯翩。我想到古代神話:九重天+時間。
另外,佛教說:三十六重天,十八層地獄。似乎與九有關的倍數都有很大的魔力。
霍金,這樣一位終年坐在輪椅上的人,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
時間簡史讀后感范文精選篇2
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想換一本書來寫讀后感,不是不喜歡,而是這本書超出我能力范圍太多了……你要是問我:“唉,你覺得《時間簡史》里哪種理論最有意思?”就好比問一頭大猩猩:“唉,你覺得我手機里哪個游戲比較好玩?”回答你的必然只有滿臉大寫的懵。
其實我在看完第一章之后,就已經深有感觸了,不是震驚,不是佩服,是疑惑。原因有二:一方面在我在懷疑自己和霍金大大同為人類,為什么他懂那么多,我簡直如白癡,到底是不是發育的時候少長了名叫大腦的東西;另一方面在懷疑到底是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我沒有悟得其中真諦,還是我空活了十幾年可能學了一門假漢語,才導致明明每一個文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卻難如外星文。
如果寫到這里還拿不出來點干貨,就會讓我雖然已經較明顯的湊字數顯得更加明顯。好吧,在《時間簡史》中,頭腦超人的霍金大大的文風卻走的是低調的親民路線,他力圖以咱們凡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宇宙爆炸和重生等高深理論,一點都沒有知識分子的傲嬌氣質,用的比喻和借代的事物都是身邊平凡之物,將高端的物理學降下神壇,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點令我大為佩服,但隨即發現還是讀不懂……但它還是或多或少地改變了我對物理學、宇宙以及時間本身的觀念。
書中第三章《膨脹的宇宙》,講的是宇宙從微量的原子迅速膨脹到爆炸,然后萬有引力再把同種物質吸引到一起,然后再炸、再吸、再炸……我們今天的宇宙就是被炸了成千上萬次形成的(心疼宇宙一秒)。因為宇宙是炸一次大一次的,所以我們親愛的宇宙在被虐的同時,無限擴張著自己的疆土,到今天現在甚至下一秒都是,突然覺得《赤壁賦》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句形容人類真的好貼切,蘇軾他老人家也真是意外地有遠見呢!
作為一個用盡自己一生一世也要將唯物主義供養的人,我從小到現在卻一直癡心妄想著回到過去,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時間旅行。《時間簡史》既給我一份打擊,又給了一份希望,打擊是因為根據愛因斯坦E=m的公式,越接近光速的物體質量會越大,所需推動它的能量就越大,你的速度無限接近光速時,所需要的能量就是無限大。所以你的時光機還沒完成預熱,發動機就因為燃料不足而熄火了。所以在排除神奇外星老司機開UFO帶我飛的可能后,就只剩通過蟲洞一條路了,這也是現在階段唯一可能的情況了。排除蟲洞中那大到不可思議的引力的影響,不確定性還有兩點:一是蟲洞連接的是另一平行宇宙還只是受引力彎曲的同一宇宙,換句話說就是你旅行后看到的將是另一個世界的你或以前的你;二是通過蟲洞旅行,那么“這位空間旅行者可以利用相對于地球靜止的蟲洞,作為從事件A到事件B的捷徑,而后通過一個運動的蟲洞返回,并且在他出發之前回到地球”(引號內摘自《時間簡史插圖版》P202圖10.5),那么你會在旅行前看到已經回來的你、一分鐘后的你、五十九秒后的你、五十八秒后的你、五十七……理論上可能存在無限個你同臺競演,場面亂到飛起。蟲洞旅行雖然感覺各種不靠譜,但起碼還是給時間旅行一點希望的吧。
《時間簡史》讓我看到了比言情小說更虐的文字,在讓我對物理的認識更進一步的同時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無止境。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根本不值得驕傲,努力學習吧,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時間簡史讀后感范文精選篇3
炎炎夏日,一杯茶,一本書,是我不更的選擇;漫漫書海,一縷思,一點想,是心恒定的決斷。輕輕的翻開,時間、空間、自然、宇宙……隨霍金一起,探索著,感悟著…… 恍惚間,眼前仿佛出現了一位老人,微笑著,安坐于輪椅,驅動著電開關,緩緩地向我駛來……眼里閃著智慧的光,幽邃、內斂,那……便是他嗎?我驚呆了,這……是怎么辦到的?對于我的神態,他似乎習以為常,依舊是那么從容,那抹笑,暖沁人心。
抬頭,望著被迷霧包裹著的暗黑的天,耳邊響起了溫潤的絮語,一點一點,迷霧被撥開,眼前,也現出了希望的光……宇宙圖像的猜想,空間時間的辯證,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的奧秘,宇宙的起源和命運,時間箭頭的指向,蟲洞和時間旅行……
他侃侃而談,順著他的話語,我飄入了宇宙,飄入了他腦中的宇宙,被繁星包圍,如夢幻般。看到了宇宙最初的那個點,那爆炸的震撼瞬間,然后,一切趨于平靜,慢慢地膨脹…… 在以太的世界里,一切都在運動;在黑洞的重圍下,即便是光也無法逃脫。宇宙,就這樣被他破解了,無懈可擊。
我開始訝異,驚詫于宇宙的浩瀚神秘,繼而升騰起的,是艷羨。三根手指的敲擊,成就了如此的經典,付出的不僅僅是汗水,還有那份執著與堅韌。這,是追求,也是一種科學精神。
1975年,霍金提出霍金輻射理論。他認為黑洞向外發出極少量輻射,因此消失的黑洞可能進入了一個平行的宇宙。30年的研究,使他又有了新的發現:黑洞在某個時候可能會釋放出它吸收的物質。面對新的結論,他沒有隱瞞,而是將其發布。在他的心里,科學是唯一真理。這,是推翻,是批判。同樣,也是一種科學精神。
……
執著追求,敢于批判。不錯的,科學總是尋求發現和了解客觀世界的新現象,研究和掌握新規律,總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學是認真的、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同時,科學又是創造的。科學的最基本態度之一就是疑問,科學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就是堅持。科學是其自身的主宰。
作為當代中學生,科學精神同樣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力量。現在的我,剛剛步入高中的'門檻,未來的路,還很長。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曾迷惘過,也曾想過放棄。
“ 十六七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志在四方,當努力打拼才是……”不知何時,耳邊響起了這樣一句話。我猛然醒悟,我們是新生代,是自己的主宰,現在的社會,容不得迷惘虛度時光,自己怎能負了社會,負了時代的期待? 如今,與霍金相比,我所經歷的那些又算什么,恐怕……連他的零頭都還不到吧。他不曾放棄,造出了如此的奇跡,那我,又有什么資格談放棄呢?!
庭前,花開花落;蒼穹,云卷云舒……一切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必然依據。那,便是科學。放下手中的書,星光在慢慢退卻,霍金也與我漸行漸遠。
遠眺,那樹,那天,那云……涵蓋了所有。曾惱人的知了聲,現在竟也成了一種享受。凝望,那落日帶著余韻。一天即將逝去,我心所存的,不再是失意與惆悵,而是滿懷希冀與向往。把握住夕陽,依舊很美;期待著朝暉,同樣有望!
今天的我們是明日的朝陽,擁有著蓬勃的生機,科學的力量將成為永恒在心中儲備,不斷煥發出新的光彩。眼前又展開一條路來,這條路,依舊坎坷,依舊曲折。唯一不同的,有了科學力量的相伴……
時間簡史讀后感范文精選篇4
20__年3月14日那天我看到朋友圈有很多人都在緬懷霍金先生,突然就想到了一句話,偉大的物理學家不是說活著的時候能給世界帶來多大改變,而是死的時候可以讓不了解他的普通人也從內心深處感到悲傷。就像哈利波特中鄧布利多死的時候,素未謀面的麻瓜也為他哀悼,因為再也沒有人可以保護他們。
基礎物理是人類自然科學的皇冠,對于整個人類文明像是圖騰般的存在。《時間簡史》在學術水平上可能稍顯不足,但是對于我來說,卻喚起了我對理論物理的興趣,讓我這樣沒有深入學習物理的人也有了深入思考宇宙時空的熱情和勇氣。我相信所有人在讀完《時間簡史》后都會發現自己原本的那套經典時空觀完全崩塌了,在看完這本書后,我第一時間的想法也是,究竟什么是時空呢?時間真的存在嗎?越是深入的了解物理,我發現這個問題越難回答。
日月更替,花開花落,時間怎么能不存在呢?但是到今天為止,時間在物理上仍然沒有一個很好的定義,我們還是只能用一種物質的運動過程去定義另一種物體的運動過程。我們用“銫—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輻射震蕩9192631770周”定義為一秒,但是這和我們把太陽升起再落下記成一天并沒有什么本質的差別,這個定義能具體告訴我們時間是什么嗎?
不能。舉例來說,當我們使用米尺來計量木板的.長度,在得到數值之前,我們的雙眼就能直觀地感知到長度。
可時間呢?它看不見摸不著。那么,我們測量的是什么?虛無。無論我們的參照物是地球自轉抑或表針轉動,我們只是在不同的時長之間比較。無論何時,我們總是通過對比另一種運動來評估一個行為的用時。我們看見表針在動,于是我們說“這就是時間”……但在物理學家看來,這顯然不夠,他們希望“看見”時間,比如構成時間的基本粒子,就像他們已經捕捉到的“產生”質量的希格斯粒子。
這并不是玄學,物理學不是玄學,并且基礎物理學家們幾乎都是純粹的唯物主義者。為了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時間,我越發的想要了解更深入的物理知識。我了解到在惠勒―德韋特方程(就是愛因斯坦死前想要完成的統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方程)中沒有時間變量t,在該理論基本構架的任何地方都沒有它。時間好像并不是在物理體系中必須存在的量,我常常會想,在以后的某一天,也許時間的概念真的被物理學家拋棄,那時的物理會是怎樣的全新的景象。
經常有人問我,你看這些有什么用?我不知道,雖然這些物理理論很多都沒有證實,他們的數學推導我也好多看不懂,但是我還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去了解他們,在我心里,宇宙和時空總有種壯烈的美感,是平淡生活的詩意寄托。我也經常回想那個充滿物理大家的年代,那時候,物理學家還可以是大眾明星,他們說著一些玄妙但并非不可理解的事情,壓彎了空間的太陽,半生半死的貓,他們在戈壁上點亮一千顆太陽,讓人類的腳印踏上月亮。那時候上帝剛剛死去,科學是新的神祇,而人類是它的信徒,一切都在混亂中重生,一切都充滿希望。在我心里,人類的未來永遠都是星辰大海,而不是劉慈欣在《不能共存的節日》里說的那樣,我們變成了超級計算機里的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一切,但是也失去了一切。
希望大家在艱難生活的同時,也可以抽空去看看頭頂的星空。而不是現在,“You Promised Me Mars Colonies。Instead,I Got Facebook。”
時間簡史讀后感范文精選篇5
霍金,一個思想上的巨人,用他的兩個手指為人類,為這個世界描繪了一個美麗的新天地,一個與眾不同的、亦真亦幻的新世界——宇宙。
雖然霍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霍金用他獨特的視角以及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想象在科學界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以至他做出的成就與前人的理論可以相提并論,甚至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如著名的“大爆炸宇宙論”為人類詮釋了一個全新的宇宙形成說,即宇宙始于大爆炸,在那之后的宇宙在不斷的膨脹,所有的恒星都在離我們遠去,亦猜想了宇宙膨脹到一定程度后會坍縮,最后走向終結。“黑洞學說”也為科學界、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神秘的黑洞更使科學家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黑洞是個可怕的“洞”,是由質量極大的星體坍縮而成的密度極大的的“洞”,它的密度大到連恒星都會被它吞噬,足可令人毛骨悚然了;也有人說黑洞是前往另一個世界的通道,但是可沒有人敢以身試法呢。
相比于大爆炸宇宙論、黑洞學說等,人類對于時空穿梭的興趣則更為濃厚。無論中外,各種影視作品中穿越時空的片段都體現了人類對此的奇思妙想,而“蟲洞”(愛因斯坦—羅森橋)的提出更是為時空穿梭提供了可能。“蟲洞”在《時間簡史》中的定義為連接宇宙的遙遠區域的時空細管,“蟲洞”還可以聯結到平行或嬰兒宇宙,并且能夠提供時間旅行的可能性。雖然人類現在還無法在時空中自由穿梭,但就算僅憑著好奇,人類對時空穿梭的想象還是會一直延續下去。
在當今社會,盡管還是有絕大多數人對物理學、宇宙學不甚了解,但人類文明的發展讓人類相信了科學。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人在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付出努力,人類逐漸的開始用自己的視角探索、發現這個神秘莫測的宇宙。
在這個世界上,總要有人發問:“人是從哪里來的?”“這個世界是從哪里來的?”“整個宇宙中是否只有我們孤獨的生活著?”于是便涌現出一代又一代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的人。他們漸漸的摸索到一些規律,并進行總結,又漸漸發現一些新的東西。人存原理中說“我們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這個樣子,那是因為我們的存在。”任何事物的對與錯都是相對的`。即使這樣,人類不斷追尋真理、探索世界的熱情還是無窮無盡的。
在看這本書時不知為什么,我總會產生一種莫名的,類似恐懼的感覺。是被廣袤無垠的宇宙所震撼,還是對未知世界、能量的迷茫,亦或是宇宙對人類探索的威懾,我自己也不知其緣由。但這本書的魅力是無可抵擋的,我相信,任何人只要能完整的看一次這本書,一定不會再認為物理學、宇宙學是空洞無聊的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嚴謹、清晰、豐富,而且包羅萬象。并且常用通俗簡單的方式解釋一些深奧難懂的定義或理論,使讀者不會被大量的專業術語或詞匯弄昏頭腦,反而更有閱讀的熱情,而且還時不時出現一些幽默的句子,使原本嚴肅、刻板的文字頓時生動起來。我認為,這本書不只是介紹了一大堆物理學定義、理論,更是系統的敘述了整個人類的科學發展史、認識史,體現了無數科研人員不懈探索的執著精神,以及追尋真理的艱辛歷程。
我們是這個社會的新一代,追尋真理的接力棒終有一天會交到我們的手中,或許我們該慶幸前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經驗教訓,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敢于提出質疑,挑戰權威。
“平行宇宙,量子力學,狹義、廣義相對論,量子色動力學······”穿梭于手掌間的宇宙語言,真理在未知的遠方,人類只能追尋者那一點點光亮,在追尋真理的軌道上摸索爬行。
時間簡史讀后感范文精選篇6
在讀罷整書后,心中不知為何,像是充滿了一股濃濃的悵然,像一團陰云,阻隔了空氣,遮擋了陽光,久久揮之不去。我自問這“陰云”是什么,許久,我明白了,這是一個渺小的人類在浩瀚的宇宙銀河和龐大的歷史長河面前的巨大落差產生的無窮盡的無力感。
曾有一位科學家在幾百年前對著人們慷慨的演講他所研究許久,觀察多年的宇宙科學,對人們講述著宇宙是什么,從何而來,關于他的生命,動態等等。有一位老婦人在他演講完畢之后站起來,毫不客氣的說:“你所說的,你所研究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浪費時間,說了一堆廢話,”她接著說,“宇宙,就是一只上帝的烏龜馱著的一塊巨大的平板啊!”科學家并不生氣,他清楚傳播新的理念有多么困難,他有禮貌的說:“那么,這位女士,您可以告訴我們,這個烏龜將在什么地方落足呢?”老婦人看了看他,不屑的道:“哼,你自以為很聰明,可是你不知道,支撐宇宙這塊平板的,是一只,一只,一只,不斷馱下去的烏龜群啊!”
看了這則故事,大多數的人們可能都會發出同樣的感慨:將宇宙比作一個烏龜塔?!多么的荒謬!多么的無知!
可是,好好想一想,我們,對于浩瀚的宇宙,又了解了多少呢?
霍金教授用了一半的筆墨寫宇宙,一半的筆墨寫時間,在寫宇宙的半邊筆墨中,他又用了不少的時間來描述宇宙形態在人們心目中的.發展史:在新的理論出爐時,多半的人開始抨擊新理論,當新理論成功后,又開始嘲笑原先理論的愚昧。
霍金教授風趣的將這稱之為是當時人類的思維風氣,那些自認“有學問”的人卻不敢提出新的理論和觀點,這也是科學發展的可悲和歷史發展的必然。
宇宙是龐大的。他的體積之大,是讓最快速的的光都會無比絕望天文距離。讓光來跑目前觀測加計算出的宇宙的最大長度,需要39 億億億億億億光年。我本想換一種說法告訴你,但是可能是知識有限,我找不到任何別的長度和他對比是可以更容易想象的。
宇宙,是千百年來從未改變的科學熱點,(以下,是我的思考)但到現在,他還依然是一個最大的迷。現在最具權威的說法,宇宙誕生于一次開天辟地的“創世紀”大爆炸,那時的宇宙的質量和體積都極小,密度極大,而我們生活在爆炸后的宇宙中,那么,有趣的是,在他的形態還是一個小球時,這小球存在在哪里?一個更大的“宇宙”?
我們看宇宙的視角,也許正是井底之蛙的蛙的視角,如果宇宙的誕生并非偶然,那么這個宇宙外,可能還有千千萬萬的宇宙。
黑洞,可以稱作是惡魔。進去的東西無一可以僥幸逃脫,但我認為黑洞不可能只進不出,如果我們想錯了,被吸入黑洞中的東西并不是沒有出來,而是沒有讓我們的發現,那么,黑洞的另一面,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人類,就像是生物中的一個細胞中的細胞質,我們生活在細胞里——也就是星球上,千千萬萬的細胞組成的這個人——也許就是宇宙。而這個“人”在什么樣的“星球”上,在觀察著,研究著怎樣的“宇宙”,我也不敢再想了,那也不是我該想的了。
這就是這本巨作給一個中學生的啟發。
然而,如果我們的確發現了一套完整的理論,他應該在一般的原理上讓所有人理解。那時,我們所有人,包括哲學家,科學家及普普通通的人,都可以參加為何我們和宇宙共同存在的問題而討論。
如果我們有幸,對此找到了答案,則將是人類思想和理智的最終極的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時間簡史讀后感范文精選篇7
3月14號,霍金走了。自從知道世上有這么一個人,并且在科學研究方面作出巨大貢獻,只恨自己空長一副臭皮囊,為地球多貢獻一點二氧化碳而已。霍金一生雖然長了一種不對的病,除此之外,他找到人生對的伴侶,找到科研對的方向,研究宇宙,研究星空。任何一個了解宇宙的無垠的人,都會心生人生多么渺小的感嘆。霍金研究這個方向,或許還會藐視自身身體的缺陷。霍金走了,不是淺薄的人所認為的他解脫了,而僅僅是走了。
正巧,兒按學校要求寫了一篇讀書筆記,恰恰就是霍金的《時間簡史》!發于此,以作紀念!
《時間簡史》這是一個多么嚴肅的書名!它的作者史蒂芬霍金的名字,更是無數次讓卻怯生生的、自認資質不高的讀者望而卻步。但是,如果它真的如天書一般無法理解,像物理論文一般佶屈聱牙,那么這本書又如何一次次地被各大新聞媒體推介,又如何獲得國際科普類圖書最高獎項——普利策獎?懷著這樣的心情與巨大的迷惑,我開始閱讀這本書。
我知道現今在中國購買的正版《時間簡史》,是圖文并茂的插畫版。而我閱讀的是我家書架上塵封了近25年,全書只有寥寥幾張黑白插圖的版本。因此我可以篤定地說:我是完完全全被這本書的文字所吸引的。這本書雖然幾乎完全是在介紹有關于我們所在宇宙的理論和物理學的理論發展,但霍金博士卻以高超的寫作技巧和寫作方式,避免行文變得晦澀難懂和枯燥無味。事實上,這正是本書全部的魅力所在:只需要一些閱讀和理解的能力以及豐富的想象力,你便能在霍金博士的帶領下,去領悟宇宙的真理,并且去感受人類最前沿的高深理論研究的邏輯美。那么,霍金博士是如何讓高深的物理問題簡單化的呢?
在書前面的“鳴謝”部分中,我們可以看到霍金博士所使用的其中一個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技巧:盡可能不去依賴公式。在書中除了質能方程式外,果真沒有出現任何一個物理學公式。霍金博士很清楚公式的局限性:它們可以精確地描述一個概念,但卻總是涉及到其他的復雜觀點。不去使用公式簡化了對問題敘述的難度。聯想到在上親愛的老向的物理課的時候,同學們“在靜靜的歲月中感受時間的流淌”的神情,我就忍不住贊嘆這一英明的決策。
除此之外,霍金博士還使用了另一個簡化問題的敘述方法。在對一個命題的論證過程中,他總是極為簡練解釋論證過程,而且即使是過程,他也只關心關鍵的`步驟間的邏輯框架。省略過于學術性而不重要的過程,而重點關心各個重要命題的啟示,以及它們對于我們理解宇宙本質在哲學層面的意義(而非物理學層面的)讓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也能明白,同時引起思考。
最后,每章書的內容編排也有耐人尋味之處。物理與數學的區別,在于物理學的構建是“推倒重來”式的。雖然我們可以在特定情況下使用一些舊的理論,但它們卻已經在本質上發生了錯誤。而本書后一章節的內容很有可能就與前一章節的某個理論完全矛盾。有時對于一個現象,甚至會給出三個全都似是而非的解釋。更有意思的是,連霍金博士在這幾個問題上也無法判斷孰是孰非!這迫使讀者去反復閱讀這幾個解釋,并使自己試圖做出選擇。當然,我們的選擇可能對,可能錯,更可能完全無法證明對錯。但是在這樣的思考中思維的能力得到了加強。這正符合“科普”的精神。
《時間簡史》并不高深,它十分的通俗易懂平,平易近人。它里面涉及的理論,是多個科幻故事世界觀的基礎。讓我引用《時代周刊》對霍金博士的贊美結束:“盡管他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游到廣袤的時空,解開宇宙之謎!”
時間簡史讀后感范文精選篇8
初讀《時間簡史》,只覺枯燥乏味,大都是些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新鮮的思想和概念,晦澀難懂,每每要回頭讀上幾遍,理解幾遍,最后也不能盡然全懂。讀之愈深,會將你以往的觀念顛覆重組,你會感嘆偉人異于常人的思維之遠之深。在此之前,從未想過宇宙的起源,仿若我們出生前存在的一切都那么合理,不必去追問;也從未去想過宇宙的邊際,仿若我們看到的就是全部,不曾考慮天之始末;更從未想過時間旅行,仿若那種是在影視劇中才會出現的橋段,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
我們的宇宙圖像,老婦人反駁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徐徐道出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烏龜塔,我們會覺得荒謬,但就像作者令人發省的提問一樣,我們對宇宙了解多少?我們憑什么以為我們知道得更好?當有人不顧一切提出問題開始論證時,你頭腦中也許質疑他的瘋狂,但我們又是怎樣知道這些的呢?難道異于常規的看來不夠合理的`觀點就盡然是錯誤的嗎?如果先發制人的是宇宙是一個烏龜塔,那么遭受非議的便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了,要得知真相,唯有將這一切交給時間去裁決。
小時候只覺得只有頭頂這片天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也只有它存在。大了以后才了解到地球不過是宇宙中微小的存在而已,會想象宇宙有多大,無窮大吧。也會遐想宇宙之外是什么,會不會像雞蛋殼那樣,或者白天黑夜的分界線那樣,但沒有涉及到邊界這個問題,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奇點。想來很驚奇,宇宙不該是無邊無際的嗎?怎么會有邊界呢?許是它太廣闊了,以我們之力很難測量,于是便放棄了去刨根究底,任它成謎。
“宇宙要么以一種不變的狀態存在了無限長的時間,要么以多多少少正如我們今天觀察到的樣子在有限久的過去創生。”這是我們固有的觀念,中國古代的盤古開天地,西方的上帝創世說,都將宇宙的出現添加了神秘的神話和宗教色彩。除此之外,我認為這些故事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前人對于混沌宇宙開啟雖不能悉數盡知緣由,但在思考宇宙起源這類問題,想象著各種可能,想要得到答案,并在時間的延續之下給予后人啟示。
霍金教授對于時空的探索令人感佩的,本就是非凡的想法,掙脫了身體的束縛,任由它在腦海里穿梭,不斷求證。在前人的思想體系下,他產生了自己獨特的想法,沒有趨之如騖,將前人思想悉數奉為圭臬。思想超于一切的人,想比很孤獨。他的想法可以讓自己欣喜若狂,他可以著書立說將自己的思想傳播出去,但很少會有人會站在與他同樣的高度,和他一起暢談那些未知的奧秘。一個人的前行,盡管吃力,但是很幸福。突破生理的極限,甩掉世俗的眼光,他在探討自己所熱愛的從未放棄的領域。
一次次的懷疑,一遍遍的檢驗,修正完善,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說到哥白尼-伽利略日心說的演化、宇宙膨脹的發現、黑洞現象、時空的奇點等理論逐漸被發現提出以至于逐漸走向成熟,人們逐漸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這過程中無論是害怕被譴責匿名地流傳還是公開支持合理的規律,無論是不被人接受埋沒還是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都體現了科學家們對于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因為他們的執著,才有今日的理論果實。
時間簡史讀后感范文精選篇9
最近在偶爾在書店翻到一本《時間簡史(插圖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已經是第50次印刷了。我第一次讀到《時間簡史(插圖版)》是2004年,是第一版第6次印刷,粗略算來這本書僅在中國每年都要重印近三次。《時間簡史》自1988年首版以來,被翻譯成40多種文字,銷售突破2500萬冊,成為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
《時間簡史》大陸最早的譯本是《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霍金著,許明賢,吳忠超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這個版本我沒看過,因為即使是配了插圖的2001年版《時間簡史(插圖版)》到現在我也沒有完全看明白。《時間簡史(插圖版)》全書共十二章,是一本講述關于宇宙本性最前沿知識的科普讀物,包括: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并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該書從公元前340年亞里士多德時寫起,一直到愛因斯坦及作者斯蒂芬·威廉·霍金的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對整個物理學的發展娓娓道來。后來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以前的基礎之上,正如如果沒有電燈的發明,人類沒有穩定的光源,愛因斯坦也不可能發現相對論。雖然《時間簡史》是當代物理學家關于宇宙構成以及演化理論的權威性總結,但當代物理學的不斷進步也在對書中觀點進行著考驗,比如2004年7月,霍金修正了自己原來的觀點,自認“黑洞悖論”錯誤,承認“信息守恒”。2019年4月人類才合成了第一張黑洞照片。2017年科學家才探測到的引力波。通過對探測引力波的數據進行認真研究,2020年兩名物理學家認為,他們發現可能存在一種新型黑洞的證據:不符合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推導出的光滑的黑洞模型。
絕大多數人僅靠閱讀《時間簡史》是不可能理解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的。現代物理學是一門定量精密科學,與數學緊密相關。脫離開這個原則閱讀《時間簡史》會發現書里介紹的很多規律和佛教中的時空觀暗合,走到宗教的岔路上去。霍金本人因為自己的研究,從早期的不可知論者變成了一名極端的無神論者,他以自己的.無邊界理論完全排除了上帝的概念。不過閱讀這樣靠譜的科學理論普及讀物,對于理解《三體》這樣的科幻小說,看明白《星際穿越》《信條》等科幻大片的內在邏輯是大有助益的。
個人感覺《時間簡史》更重大的意義在于超前的科學甚至已經開始引導哲學思想的變革了,即便是傳統定義的文科生也不難理解。
該書在第一章就寫到“假設的意義上來講,任何物理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另一方面,哪怕你只要找到一個和理論預言不一致的觀測事實,即可證偽之。正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帕所強調的,一個好的理論的特征是,它能給出許多原則上可以被觀測所否定或證偽的預言。每回觀察到與這預言相符的新的實驗,則這理論就幸存,并且增加了我們對它的可信度;然而若有一個新的觀測與之不符,則我們只得拋棄或修正這理論。至少被認為這遲早總會發生的,問題在于人們有無才干去實現這樣的觀測。”
對于科學家來說,尋找將整個宇宙的理論統一到一起理論,有多么大的魅力都不為過。作為普通人,對那個終極理論富于美感的秩序,還有借此來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可能,也會著迷吧。
每個在中國一直接受學校教育的孩子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時間簡史讀后感范文精選篇10
黑洞這一術詞,是前不久伴隨著史蒂芬·霍金這響亮的名字,闖進了我的腦海,在這奇妙的瞬間,引起我無限的遐想,深深的興趣,它促使我打開電腦,一覽《時間簡史》這部書,隨著屏幕的跳動,霍金的臉出現在我眼前,我和他仿佛心靈相通。
“什么是黑洞?”我輕輕的問,“在宇宙中,存在一個事件的集合,或空間——時間區域,光或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從該區域逃逸,而到達遠處的觀察者,現在我將這一區域,成為黑洞”霍金解釋說。天啊,連光線都無法逃逸的地方,我無法想象,心中頓時升起對宇宙無比敬畏之感。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又問,霍金那略帶怪異笑容的臉又一次浮現在我眼前,他告訴我:“一個大約為太陽質量的一倍半的冷恒星,向內坍塌、收縮,最終變為一顆半徑為幾千英里,密度為每立方英寸幾百噸的‘白矮星’,或收縮為半徑質量只有10英里左右,密度為每立方英寸幾億噸的‘中子星’,繼續坍塌、收縮,此時,所有物體收縮非常緊密,引力非常巨大,連光線,甚至時間都逃逸不出去,就形成黑洞”,我腦海中出現了壯觀而絢麗的宇宙奇景,冷恒星在耀眼光華閃爍之后坍塌、收縮成黑洞,所有一切化為齏粉,如果這一切發生太陽系,那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將無法逃脫、幸免,被吸入黑洞,我是不是更應該珍惜明天的日出。“不必擔心”霍金笑道,“幸運的'是最近的黑洞也離我們有十幾億光年,黑洞的威脅遠不及全球變暖,人類該明白,自己在宇宙中多么渺小,破壞環境多么愚蠢。”
“黑洞中是怎樣的呢?”“在黑洞中存在無限大密度和空間——時間曲率的奇點,在此奇點,所有科學定律都失效了,時間猶彈簧一樣,可以任意伸縮,空間猶如皮筋一樣,可以任意扭曲。”“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兩點最短的距離是什么?”“直線!”我肯定地回答,“在這里可不是這樣,你可以想象一張紙上兩點,黑洞中可能有神秘力量,把紙一折,兩點何為一點,從而產生一個‘蟲洞’,像科幻小說中一樣穿梭過去和未來,但這一觀點中的時間奇點,也有不可預告性”。我思緒中出現科幻小說中出現的怪異場面,我可以穿梭到過去,觀察恐龍的形態,“那里情況并沒有你想象的美妙”“如果你落入黑洞,那么,猶如進入地獄的入口,那可怕的引力,將在一瞬間,讓所有一切化為塵埃,你休想逃脫,別忘了,連光線這運動最快的物體也無從逃逸啊!”
“黑洞外觀是怎樣的呢?”我笑著問道,霍金解釋道:“黑洞分為非旋轉黑洞和旋轉黑洞,非旋轉黑洞是一個完美的球體,旋轉黑洞有一個對稱軸,形狀大小由它的旋轉速度和質量所決定。”我的眼前浮現出最壯觀超大旋轉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一億倍,甚至幾億倍,它不斷吞噬著周圍的物體,越來越大,有時產生壯觀無比的外噴射流。“其實,最讓我感興趣的是超小型黑洞,”我連忙說,“根據您的理論,超小型黑黑洞,不是引力坍塌產生,而是由物質外非常巨大的壓力造成,我可以用海洋中的重水制成一個氫彈,在巨大壓力下,它的中心物質壓縮成一個超小型黑洞,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現在許多世界性難題,比如能源問題!”“關鍵在于怎樣制造這巨大的壓力,”霍金笑道,“如果能夠成功,人類真正實現宇宙旅行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現在你明白,我為什么研究黑洞以及宇宙中一切了嗎?”“這一切,將使人類認識自己,更明白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無論人類最終將走向何方,我們都不能忘記地球是我們源頭。”我不禁發出會心的微笑,黑洞如此神奇,它吸引我不斷探索,黑洞如此可畏,它告訴我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