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上冊的課文教案人教版
學地理可以完善個人知識結構,在吸收知識的同時,會聯系所學對知識進行結構化梳理,整理的同時可以鍛煉邏輯,并學會梳理知識框架,養成習慣后有利于完善知識結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級地理上冊的課文教案人教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地理上冊的課文教案人教版1
教學目標
1.根據圖說出中國人口總數和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過錄像說出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特點。
2.能通過調查表和國家有關人口統計表,說出中國人口素質低、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遷移與農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現狀。
3.根據調查表分析人口與家庭經濟生活關系,分析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和環境的關系;
4.根據我國面臨的人口問題,提出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
5.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明確人口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教學重點
中國面臨的人口問題。
教學難點
人口與經濟發展、環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
談話法,圖示法,講授法。
教學媒體
錄像機、投影儀、板圖。
板書設計
一、中國人口分布特點(上節課內容)
二、中國人口的特點
三、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附表
投影(1)
我國各種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表
我國文盲半文盲占15.85%居世界第一位。
投影(2)
世界主要國家每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工程師與科學家人數統計表
投影(3)
城鎮與農村人口比例表
1996年我國城鎮人口35950萬人,農村人口86439萬人
投影(4)
預測我國60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表
投影(5)
家庭調查表(學生一)
家庭調查表(學生二)
家庭調查表
八年級地理上冊的課文教案人教版2
學習目標:
(1)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原因,培養閱讀、分析有關等值線分布圖的能力。
(2)了解我國各溫度帶及干濕地區的主要分布地區和劃分標準,認識其對我國的生產生活的影響。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讀圖分析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原因;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啟發式講授法
教學過程:氣候類型及影響因素
溫故知新:上節課我給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題,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是什么呢?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界限,是我國冬季0℃等溫線所在,是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所在,也是劃分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界線,劃分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界線。
在此線南北兩側有著鮮明的景觀差異,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有結冰現象,耕地以旱地為主;而此線以南冬季河流不結冰,水田面積廣大。
承轉過渡:由于我國不同地方氣溫和降水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將其組合起來,就形成了我國復雜多樣的氣候。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學習我國復雜多樣的氣候。
讀圖分析:我國一共有五種氣候類型:高原山地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大家看下面這兩張氣溫降水圖,分別應該是哪種氣候類型。
這是我國西部的兩種氣候類型,大家來判斷分別是哪種氣候呢?
要判斷是哪種氣候類型,得先看它們的氣候特點。
──第一張圖,夏季氣溫接近30℃,冬季最低氣溫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所以概括它的氣候特點為──冬冷夏熱,年溫差大,全年降水較少。應該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對應在圖上的吐魯番。
──第二張圖,夏季氣溫7℃左右,冬季最低氣溫接近-20℃,降水較少,7、8月降水最多,所以概括它的氣候特點為──全年低溫,降水集中在夏季。應該屬于高原山地氣候,對應五道梁。這種氣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在我國眾多高大山地氣候的垂直變化,使得我國氣候更為豐富多彩,比如橫斷山脈南麓,從山腳到山頂出現這樣的變化,被稱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轉承:我們再來看這三張圖,又分別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氣候類型呢?
它們分別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暖濕潤的溫帶季風氣候,對應漠河;冬季溫和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應上海;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的熱帶季風氣候,對應海口。
這三種氣候有著共同的特點──雨熱同期,這一特點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所以我國的季風氣候區也是重要的農業區。
總結歸納: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首先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此外,我國東部地區受季風影響,廣泛分布著三種季風氣候,構成了我國氣候的另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我國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的區域。
承轉過渡:因為我國季風氣候顯著,所以,同世界其他同緯度地區相比,我國會出現一些不一樣的特征。
實例印證:
同在北回歸線上,阿拉伯半島上沙漠廣布,而我國江南地區卻是山清水秀,被稱為“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正是因為長江以南地區位于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夏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使長江以南成為“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承轉過渡: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風氣候顯著還表現在氣溫上。
出示同緯度城市的氣溫對比數據
問:與同緯度城市相比,我國氣溫具有怎樣的特點?──我國夏季氣溫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而冬季氣溫低于同緯度其他地區,冬夏溫差較大。
承轉過渡:以上我們看到了我國的氣候特征,下面我們來總結下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總結歸納:
我國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降低,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緯度因素;
我國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是受到海陸位置(季風)的影響,高原山地氣候、出現垂直分異的現象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響。
受這三個因素的綜合影響,所以我國氣候復雜多樣;受海陸位置的影響,所以我國季風氣候顯著。
八年級地理上冊的課文教案人教版3
氣溫分布和溫度帶
教學目的
1.了解并掌握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冬季0℃等溫線所穿過的地區;理解氣溫分布特點的形成原因;掌握溫度帶的劃分標準及分布。
2.通過學習氣溫分布特點,培養學生使用等溫線圖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氣溫分布特點成因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氣溫及溫度帶的講解,使學生更加體會我國疆域的遼闊,氣候資源的優越,從而為祖國大好河山而自豪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1.冬夏季氣溫分布的特點及成因。2.溫度帶的劃分及分布。
本節難點:生長期和積溫等概念的理解及溫度帶的具體分布。
教學方法 講解法與練習法相結合。
教具 一、七月等溫線圖,溫度帶的劃分圖,三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陽高度和晝長時間表(投影片)。
課時 2課時。(第一課時講到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及成因;第二課時講溫度帶的劃分及分布。)
教學提綱
一、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特點
1.特點
2.原因
二、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特點
1.特點
2.原因
三、溫度帶
1.生長期和積溫的概念
2.劃分溫度帶的依據
3.溫度帶的分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有親身的感受,每當冬季來臨的時候,天氣變得十分寒冷,夏季到來時,天氣又變得十分溫暖。大家知道,我國國土遼闊,南北跨度很大。那么,我國南方和北方氣溫有沒有差別呢?如果有的話,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學習新教材
[閱讀思考] 結合課本第43頁插圖,閱讀課本第一、二自然段,說明哈爾濱和廣州氣溫有什么不同?
第二節 氣溫分布和溫度帶[板書]
一、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特點 [板書]
[教師歸納] 同是除夕之夜,北國的哈爾濱冰天雪地,十分寒冷;而南國的廣州卻鮮花斗艷,溫暖如春。這一自然現象充分說明,同是冬季,我國南方和北方氣溫相差懸殊。
[讀圖練習] 讀“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回答下列問題:
1.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度?
2.從秦嶺-淮河一線往北,氣溫變化趨勢如何?最北端氣溫是多少度?從秦嶺-淮河往南氣溫變化趨勢如何?最南端氣溫是多少度?我國冬季南北溫差是多少度?
[教師歸納]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冬季0℃等溫線穿過的位置。從此線往北溫度越來越低,黑龍江省最北端的平均氣溫大約是零下32℃左右。從此線往南氣溫越來越高,最南端的南海諸島氣溫大約是16℃。我國南北之間的溫差約為48℃。
[提問] 請同學概括一下我國冬季氣溫分布有何特點?
1.特點: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懸殊。越往北氣溫越低,越往南氣溫越高。 [板書]
2.成因 [板書]看“冬至日三地太陽高度,晝夜長短”投影片。
從圖表可以看出緯度越高,太陽高度越小,白晝時間越短,接受的太陽熱量越少,因此溫度就越低,天氣越寒冷;相反越向南氣溫越高。
[提問] 從冬季風形成的源地和風向考慮,分析冬季風對我國南北方氣溫有何影響?
[教師歸納] 我國北方距冬季風源地近,受寒冷氣流影響強烈,加劇了北方的寒冷。又由于南方距冬季風源地遠,又受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和南嶺高大地形的阻擋,使得冬季風的勢力越來越弱,甚至云南的南部、廣東的雷州半島、臺灣南部、海南省基本上不受冬季風影響,所以氣溫高。
二、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 [板書]
[讀圖練習] 讀《我國七月平均氣溫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提問] 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在多少度以上?黑龍江北部和南海諸島的氣溫各多少度?溫差有多少度?
[教師歸納] 我國夏季絕大部分地區氣溫都在16℃以上。黑龍江省北端氣溫約為16℃,南海諸島的氣溫約為28℃,南北溫差只12℃。可見,我國夏季南北溫差不大,且普遍高溫。
1.特點:我國夏季普遍高溫,南北溫差不大。 [板書]
2.成因 [板書]
分析“夏至日三地太陽高度、晝長時間”表格,思考我國夏季為什么全國普遍高溫?
從表格可以看出:越往北太陽高度越小,但白晝越來越長,太陽光照時間長,所以我國南北方接受太陽的熱量雖有區別,但差異不大。所以全國普遍高溫,溫差不大。
[提問] 青藏高原緯度不高,但為什么夏季時,氣溫也較低呢?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勢高。隨著高度增加,溫度逐漸下降,所以青藏高原雖然緯度低,但溫度仍然偏低。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提問] 回憶上節課內容,回答:我國冬季、夏季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
上節我們學習了我國冬夏季氣溫分布的特點及其成因。大家知道,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加上其它原因,使得各地區氣溫的差異十分明顯。氣溫的不同又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種類及其生長。這節我們來學習有關氣溫的分布及其與農作物的關系等方面的問題。
學習新教材
三、溫度帶 [板書]
1.生長期和積溫的概念 [板書]
由于農作物需要一定的氣溫,只有當日均溫穩定升到10℃以上時,大多數農作物才能活躍生長。因此,我們把一年中日平均氣溫連續在10℃以上的日期,作為農作物的生長期。而把在生長期內每天的日平均氣溫累加起來,得到的溫度總和叫積溫。
[示范練習] 教師以某地氣象資料為例,做統計該地生長期和積溫的操作示范。積溫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生長期內的溫度的高低和熱量的多少,對于指導各地農業生產活動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根據≥10℃的積溫的多少,劃分了若干個溫度帶。
2.劃分溫度帶的依據:≥10℃的年積溫 [板書]
3.溫度帶的分布 [板書]
[讀圖練習] 讀“我國溫度帶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說出我國劃分哪幾個溫度帶?
劃分了熱帶、亞熱帶、暖濕帶、中溫帶和寒溫帶以及青藏高原區六個部分。[請同學用不同顏色的筆將課本33頁圖中各帶涂上顏色]
(2)對照“政區圖”說出各溫度帶的分布范圍?
(3)比較各種溫度帶有哪些有代表性的作物種類?(中溫帶的甜菜、春小麥,暖溫帶的棉花、冬小麥,亞熱帶的油菜、水稻等等。)
[教師歸納總結] 教師用下表總結歸納我國各溫度帶的特點。
我國各溫度帶(區)的積溫和作物熟制
復習鞏固
在一月平均氣溫圖中找出0℃等溫線,說明其穿過的地區,并回答:它是哪兩個溫度帶的分界線?在作物熟制方面有何不同?
八年級地理上冊的課文教案人教版4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知道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及由此產生的人口問題;
2、理解我國人口增長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國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點;
4、培養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制作統計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
2、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
3、通過讓學生收集計劃生育標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關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實行計劃生育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2、正確處理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3、培養學生參與國家大事的意識和辨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1、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分布特點;
2、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對策。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制作統計圖的能力。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過程:
導入:在《中國的疆域》一課中我們知道了我國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那有誰知道我國的人口情況?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幾位?
生:我國人口已超過13億,總數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國
師:這位同學說中國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們用數據說話。(指導學生完成課本11頁活動題1:根據表1-2,分別計算不同年份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繪制成形象統計圖。)
(知識拓展):同學們知道形象統計圖有哪幾種嗎?
生:主要有餅狀圖、條形圖、折線圖。(根據回答,要求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統計圖的種類,指導學生畫圖,對制作規范的進行展示)
(學生親手制作統計圖,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圖中找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結論:中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總數一直處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總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過渡:知道了我國人口的比例,下面我們進一步了解中國近五十年以來我國的人口數量。我國已經進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請同學們根據我國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數繪制“人口數折線統計圖”。
(老師到學生中間指導學生畫圖,對制作規范的進行展示,根據折線圖得出結論。)
結論:
二、我國人口增長快。
我國自七十年代以來就開始了計劃生育,為什么人口增長這么快,是不是計劃生育沒有作用?
課件展示:中國、敘利亞、阿曼三國自然增長率和年凈增人口數的對比圖。 1 、我國人口增長原因:人口基數大。
眾多的人口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討論:人口眾多且增長迅速對我國社會帶來什么影響?
2、我國的人口問題
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資金積累困難。
2、資源人均占有量少,資源壓力增加。
3、對生態環境也造成巨大壓力。
4、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
5、就業形勢嚴峻,由于人口整體素質較低,結構性失業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會負擔加重。
7、流動人口增多,交通壓力增加,也導致社會治安問題日益嚴重。
3、我國的人口政策——計劃生育
控制人口數量 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
應,同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
實行計劃生育
提高人口素質
過渡:人口的數量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那么人口的分布會不會對經濟也產生影響呢?
三、人口分布
課件展示“中國分省區人口密度圖” ,引導學生根據圖例看圖,思考問題:
1、人口密度如何計算?
2、從沿海到內陸人口密度有什么變化?這是為什么?
3、你認為人口密度的這種分布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課堂小結(略)
[教學點評]
我國的人口,是中國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是同學們學好中國地理,尤其是學好我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等知識以及分區地理知識的基礎。本節內容是學生比較了解和熟悉的,執教老師讓學生在統計、繪圖等活動中認識我國的人口問題,培養學生繪制圖表的能力。特別是通過課件中三個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和年凈增人口數統計對比圖的展示,得出: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這一結論,可謂水到渠成,課堂活動學生參與度高。
本課的導入可采用視頻材料,讓學生對我國人口眾多的國情有切身感受,注意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有關的素材作為教學內容。(如:了解家庭祖輩人口的變化,從小家延伸到國家,體會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提出的意義。)本課教材中活動的篇幅很大,許多結論可讓學生通過活動進行認識(如:眾多人口給中國發展帶來的沉重負擔),一些記憶性的知識也要在活動中得到落實。(如:從圖中觀察
我國從沿海到內陸人口密度的變化,讓學生自己得出:我國人口分布不均勻,東部多、西部少這一結論。)
八年級地理上冊的課文教案人教版5
收聽天氣預報
教學目的
1.了解天氣預報及其意義,了解衛星云圖和簡易天氣圖的組成,掌握識讀衛星云圖和簡易天氣圖的基本方法。
2.通過學生識讀衛星云圖和天氣圖、培養學生利用現代技術了解和預知天氣現象的能力。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地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增強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明確學習地理的目的。在學習衛星云圖時,還可以通過介紹我國制造的風云一號氣象衛星以及它技術先進的事實,使學生為我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取得的偉大成就而自豪。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識讀衛星云圖和簡易天氣圖的基本方法。
教學方法指導自學法和練習法。
教具某日中央電視臺播放天氣預報的錄相片或當地人民廣播電臺天氣預報的錄音;投影片(天氣符號表和城市天氣預報圖)。
講授提綱
一、天氣預報的用途和內容
二、怎樣看衛星云圖
1.什么是衛星云圖
2.衛星云圖的識讀
三、簡易天氣圖
1.天氣圖中常用的符號
2.簡易天氣圖的識讀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播放錄相(或錄音)]讓學生看天氣預報的錄相(或聽錄音)。
[提問]大家經常看(或聽)天氣預報嗎?你為什要看(或聽)天氣預報呢?(從天氣預報中可以知道未來天氣的變化,我們就可以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帶雨具等等。)
[教師講解]除了同學所說的以外,由于天氣變化,我響著生產、交通等很多部門的活動,所以天氣預報對于幾乎所有的人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有關天氣預報的知識,并且掌握正確收看(或收聽)天氣預報的方法。
學習新教材
第一節收聽天氣預報[板書]
一、天氣預報的用途和內容[板書]
[教師歸納]天氣預報有利于人們安排生活、工作和生產活動。
[提問]通常在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中都看到有哪幾類氣象圖?(衛星云圖、天氣形勢圖、城市天氣預報圖等等)
[教師講解]通常氣象臺就是通過對衛星云圖的分析,做出天氣形勢的預測,才能準確地預報出我國各主要城市的天氣狀況。由于時間的關系,下面我們就只重點學習觀看衛星云圖和簡易天氣預報圖的方法。
二、怎樣看衛星云圖[板書]
1.什么是衛星云圖[板書]
[讀課文]教師指定學生朗讀課文27頁“衛星云圖”一節課文的第一段,并觀察“氣象衛星和地面接收”示意圖。
[教師講解]現在中央電視臺播的衛星云圖,是我國自行制造的風云一號氣象衛星發射回來的圖象。這是一項非常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在世界上只有為數很少的幾個國家才能做到。
[觀察圖片]指導學生觀察課本封底“衛星云圖照片”,讓學生讀出照片中都有哪些內容。(日期和時間、地球、經緯網、我國的國界和海岸線、長江和黃河、城市、云層及其運動方向標、陸地和海洋)
[提問]衛星云圖和上述內容都各有什么作用?(云層表示各地區上空云量的分布,其他內容表示地區的位置。)
[教師講解]衛星云圖的主要內容就是云。在看云圖時首先要根據經緯網、海陸界線等等內容弄清方位,再看云層的分布和范圍大小、云層的厚薄以及它的運動方向。根據對云層情況的了解,就可以全面地知道,在衛星發射圖象的時候我國各地的天氣狀況。
[練習]看“衛星云圖”回答下列問題:
(1)衛星云圖表示的是什么時間的天氣狀況?(1990年5月31日14點30分)
(2)圖中的主要云區在哪里?大致呈怎樣的方向延伸?向哪個方向移動?(在我國長江以南的地區,大致為西南—東北方向延伸,向東移動。)
(3)北京是什么樣的天氣?西安是什么樣的天氣?(北京是陰天,西安是晴天。)
[教師小結]由此可見,從衛星云圖上,我們能夠看出天氣晴朗和云雨的分布狀況。不僅如此,如果再配合我們今后要學習的很多天氣和氣候方面的知識,還能從它那里知道諸如臺風、寒潮、氣旋等等更多的天氣情況。大家說衛星云圖重要不重要呀!
三、簡易天氣圖[板書]
[展示投影片]看“城市天氣預報圖”。
[教師講解]這是一張簡單的天氣圖,從圖中大家可以看到,氣象臺對各地未來天氣情況的預測。請問學說說他們是用什么方法在圖上表現預測的天氣情況呢?(用符號和數字)所以為了學會識讀天氣圖就必須先掌握天氣圖中常用的符號。
1.天氣圖中常用的符號[板書]
[展示投影片]看“天氣符號表”教師講解天氣符號的構成。
[讀圖練習]教師指導學生按課本28頁“讀圖”練習中的項目,識讀“天氣符號表”,并且幫助學生掌握記憶天氣符號的正確方法。
2.簡易天氣圖的識讀[板書]
[展示投影片]看“城市天氣預報圖”。
[提問]請大家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一個城市的天氣預報圖都由哪些符號組成?(城市符號、表示未來天氣變化的符號、表示氣溫的數字符號)
(2)為什么有的城市天氣預報中有兩個天氣符號?(表示未來24小時內天氣的變化)
(3)電視臺預報每個城市天氣時,是按照怎樣順序?(先說天氣變化,再說氣溫)
(4)上海、南京、合肥、桂林、廣州和廈門等城市未來的天氣如何?(請按照一般天氣預報時的順序回答)
復習鞏固
[布置作業]想一想什么是天氣和氣候?它們有什么區別?(提示學生可以復習小學自然課中學到的有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