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下地理教案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眾多,體現于旅游、方志、建筑、測量測繪、天文學等多個方面。例如:酈道元、沈括、徐霞客、張衡等等。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人教版初二下地理教案,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初二下地理教案1:長江沿江地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讓學生認識長江沿江地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2.讓學生認識長江沿江地帶區內主要地理差異,以及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3.認識長江對沿江地帶的紐帶作用和其他條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產業基地以及沿江地帶南北的輻射作用。
4.認識長江沿江地帶區域產業的結構與空間分布特點。
5.了解長江沿江地帶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生態問題與治理保護措施。
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長江沿江地帶地圖,培養學生對地圖信息的認定、獲取、分析及評價能力。
2.通過閱讀長江沿江地帶部分城市氣溫和降水統計圖表,培養學生分析和歸納的地理思維能力。
3.閱讀長江沿江地帶分區設色地形圖,自然資源分布圖以及長江上、中、下游景觀圖,對比分析和歸納本區內的區域差異,初步培養學生對比分析能力。
4.繪制“H”的經濟格局圖和長江干流略圖等,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初步樹立區域內協作、共同發展和區際公平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1.長江對沿江東西地帶的紐帶作用和由沿江地帶縱貫南北的輻射作用。
2.長江沿江地帶的產業結構與空間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
長江對沿江東西地帶的紐帶作用和由沿江地帶縱貫南北的輻射作用。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談話和講解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2.中國地形圖,長江沿江地帶的地形、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長江沿江地帶城市分布圖等。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播放《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紀實》片斷讓學生回憶并討論長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災的防治。(學生回答略)
2.經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指明長江在給我們帶來災害的同時,更多的是給我們帶來流域內外經濟發展的機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長江沿江地帶。
板書:第二節 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
[講授新課]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板書)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掛出大幅中國地形圖或投影片,引導學生閱讀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①長江沿江地帶的范圍與區域形狀。
②如何概括長江沿江地帶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點。
③為什么說長江沿江地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學生回答略)
2.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東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東西綿延3000多千米,南北寬度大致在長江兩岸100~200千米的范圍內,大部分位于北緯25°~35°之間。長江干流縱貫東西、內河航運發達,本區東部的上海、江蘇、浙江在全國海上運輸網中具有中樞地位,海洋運輸發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1.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地形圖,上海、武漢、重慶三城市氣溫和降水統計圖表,分析長江沿江地帶的地形和氣候特點,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地勢總的來看比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平原東西排列,各段寬窄不一。
長江沿江地帶的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其特點是: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本區熱量資源豐富,≥10℃積溫為4000℃~6500℃,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
本區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的季節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受地形和氣候影響,長江沿江地帶河網密布,湖泊星羅棋布,是我國地表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2.讓學生讀長江沿江地帶地形圖(圖8.17)及76頁長江上、中下游景觀圖片,完成活動1,看沿江地帶的長江上游與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異,在圖片旁的標注欄里,概要描述長江中下游的地形特點。針對長江沿江地帶東西部地形上的這種客觀差異,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對長江沿江地帶進行開發利用,并說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回答略)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長江上游流經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灘多流急,落差較大,我們可以在長江上游發展水電業。
長江中下游地區水域廣闊、湖泊眾多、水利資源豐富。湖泊中浮游生物眾多、飼料豐富。由于地處亞熱帶,水溫較高,利于魚類索餌、越冬和繁殖,捕撈、人工養殖都有較好的條件。因此,我們可以在中下游地區發展淡水養殖業。
長江中下游地區河道寬闊、徑流量大而變幅小,來水過程較為穩定,有利于發展航運。長江干流武漢以下可通航5000 t級以上海輪,南京以下可通航2.5×104 t級海輪。實現了江海直達和江海聯運。
本區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極為豐富,例如蘇州園林,杭州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秀麗的黃山、廬山、神奇的三峽,還有我國古代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此外,楚文化遺址、三國遺跡、名人故里、寶剎禪林、葛洲壩水利樞紐,以及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均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應當大力開發,并努力提高旅游服務質量。促進商業、飲食、城建、園林、文物、文化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
3.引導學生讀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完成課本活動2,認識沿江地帶有哪些自然資源,并比較長江上、中、下游地區自然資源在種類和數量上的區別。并讓學生回答,然后教師歸納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河湖眾多、水利資源豐富。長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不夠豐富,本區除有色金屬礦產等少數資源外,從總體上看,礦產資源比較貧乏,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屬資源豐富地區,是銅、鎢、銻的主要產地。江西大余的鎢、德興的銅、湖南水口山的鉛鋅礦、冷水江的銻礦等都是全國的有色金屬產地。
鐵礦主要分布在長江兩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
能源資源相對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貴州六盤水。天然氣分布在四川自貢。
非金屬資源中磷礦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
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資源種類較多。其中水力資源、煤礦、天然氣等能源資源較下游地區豐富。下游地區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但能源缺乏。
[課堂小結]
長江沿江地帶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其發展提供了基礎,使本區成為我國近代工業的搖籃。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和中心,漢口成為內陸的工業中心。特別是1928年以來,改革開放和沿海戰略的實施,給本區帶來了新的機遇。長江沿江地帶在全國經濟區域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反饋練習]
1.填空
(1)長江沿江地帶地勢 ,以 和 為主。
(2)長江沿江地帶屬于 氣候,夏季 ,冬季 ,四季分明; ,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
(3)長江沿江地帶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江西 的鎢礦,湖南 的銻礦, 的鉛鋅礦,江西 的銅礦是全國的有色金屬產地。
2.簡述長江上游與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何差異。
答案:1.(1)低平 平原 丘陵
(2)亞熱帶季風 炎熱 溫和 降水豐沛
(3)大余 冷水江 水口山 德興
2.長江上游地區是山地,中下游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地形。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1)優越的地理位置
①沿長江東西帶狀分布的地理區域。
②長江縱貫東西,航運發達。
(2)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①地勢低平,以平原丘陵為主
②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
③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
④自然資源豐富
※活動與探究
長江沿江地帶位于25°N~35°N之間,同它緯度位置相同的西亞、北非等地氣候干旱,試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長江沿江地帶氣候與其不同。
第八章 第二節 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
——長江沿江地帶(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認識到長江沿江地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本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本區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地區。
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板書)
[講授新課]
1.要求學生按下列步驟畫出長江沿江地帶“H”形的經濟格局略圖。
①畫出長江干流略圖。
②標注出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標注出西部地區、沿海經濟帶的位置、長江沿江地帶。
2.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
①以長江為橫軸連接的沿海地區、西部地區構成了什么樣的圖形?(英文字母“H”形)
②讀圖說明為什么長江地帶具有紐帶作用。
③沿海地帶與西部地區各自的經濟發展優勢是什么?
④從溝通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地區入手,具體說明長江沿江地帶的紐帶作用。
然后教師在學生討論基礎上重點說明長江沿江地帶“H”形經濟格局略圖和紐帶作用的意義。
長江沿江地帶是溝通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區的紐帶。
第一,西部地區可以借助江海聯運,進入國際市場。
第二,沿江地帶從東到西將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商業中心連接起來,成為溝通東西部商貿的紐帶。
第三,沿江地帶是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推進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帶是東部沿海技術、信息向中西部傳遞、轉移的通道。
3.引導學生完成課本活動1,認識長江沿江地帶的南北輻射作用。
①對照圖8.18、圖8.26,在圖8.23上填繪出嘉陵江、漢江、贛江等支流及名稱,繪出在重慶、武漢、九江、南京、上海交匯的南北鐵路干線并標出名稱。
②結合中國政區圖,說說通過以上這些交通方式,長江沿江地帶的經濟輻射可以影響到哪些地方。
③具體描述沿江地帶的輻射作用。
4.讓學生在完成活動1的基礎上,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①長江沿江地帶經濟發展的基礎。
②長江沿江地帶活力的產業部門是哪一個?
③長江沿江地帶的經濟技術優勢可向哪些方向輻射?
④長江沿江地帶輻射作用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經過學生回答后教師對長江沿江地帶輻射作用的基礎、動力、方向、意義進行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兼有沿江和沿海的雙重地緣優勢。本區東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國對外的前沿陣地。便于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又可通過長江黃金水道和京九線、京滬線、滬杭線、京廣線、漢丹線、成渝線等多條鐵路干線、公路干線,聯結國內其他地區,發揮其強大的輻射作用,區位條件十分優越。
沿江地帶地勢低平、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熱量較充裕、水熱同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而且工業基礎雄厚,目前高新技術產業是長江沿江地帶活力的生產部門,通過眾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這些經濟技術優勢可向南北輻射,使我國南北經濟成為一體。實現東西結合、優勢互補,促進內陸開發和全國經濟增長。
承轉過渡:為了進一步增強沿江地帶的整體實力,現在正在建設沿江鐵路和高速公路,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請同學們完成活動。
2.談談你的看法。教師簡要說明。
承轉過渡: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注意發揮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經濟文化等優勢,形成經濟帶,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請同學們結合教材78頁的閱讀材料分組討論問題。
①萊茵河流域經濟帶形成的有利條件。
②萊茵河流域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地帶在形成條件、紐帶作用、輻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處。
③學習世界沿河產業帶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總結學習世界沿海產業帶的基本思路。
第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
第二,紐帶作用和輻射作用。
承轉過渡: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河流關系密切,長江沿江城市大都是憑借便利的河運發育起來的。
三、沿江地帶的城市(板書)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80頁的“長江沿江地帶城市分布圖”,完成下列學習活動。
①思考長江沿江地帶城市的分布與長江的干支流有何內在聯系。(城市多分布在干支流的交匯處)
②在圖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區。
③舉例說明上海、南京、武漢、重慶作為區域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內外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輻射作用和帶動作用。(上海位于長江入海口,是全國的港口、全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的商業中心、全國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擁有浦東經濟開發區)
④比較說明長江上、中、下游城市密度差異。(上游城市密度最低,下游城市密度,中游城市密度居中)
2.引導學生閱讀教材80頁活動1中上海輻射作用的相關內容和活動2中上海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輻射作用,分組討論上海對長江三角洲地區,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都有極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然后教師依據學生討論結果,強調長江沿江地帶城市與其輻射作用的關系。
長江沿江地帶擁有許多城市。其中,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極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課堂小結]
長江沿江地帶溝通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地區,是承東啟西的紐帶。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人教版初二下地理教案2:黃土高原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了解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讓學生理解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讓學生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并認識相應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辦法與經驗。
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2.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布圖。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 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下面我們看一段電視片斷(播放黃土高原的電視片)看一看這是什么地形區,主要地貌有哪些?(黃土高原地貌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引出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然后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板書: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么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5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于黃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說:有“風成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板書: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風成說”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電視片和課本插圖8.2“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教師可把三種地貌給學生簡要介紹)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板書: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書)
首先讓學生讀圖8.4“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松、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干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郁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郁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閱讀圖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②燒杯內水量多少;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讓學生閱讀圖8.7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段對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男孩的意思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卻認為“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實際上這兩個孩子的話都有道理,只是所處的時間平面不同,女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則是針對目前狀況來講的,同時這也說明了黃土高原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這也同時說明人類在這個循環當中始終起到了“引發”和“加劇”作用。具體有哪些讓學生回答,教師幫助他們總結。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為什么會這樣呢?請同學們閱讀圖8.8,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并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讓學生從地形、地勢著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布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布情況。
最后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課堂小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支持。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侵潤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反饋練習]
1.填空
(1)黃土高原東起 、西至 、南連 、北抵 。跨越 、 、 、 等省區。
(2)黃土高原黃土物質是由 作用形成的。
2.選擇題
(1)關于黃土高原敘述正確的是( )
A.黃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廣泛的地區
B.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泛的地區
C.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D.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許多山間小盆地
(2)黃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黃土坡 B.黃土塬 C.黃土峁 D.黃土梁
3.簡答題
簡述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 烏鞘嶺 秦嶺 長城 山西 陜西 寧夏 甘肅 (2)風力
2.(1)BC (2)BCD
3.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為因素:毀林開荒破壞了植被,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書設計
第一節 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1.位置和范圍: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陜、寧、甘等四省區。
2.黃土物質成因:“風成說”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2.人為因素
①毀林、毀草開荒破壞了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動與探究
結合本節所學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是否有水土流失現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決方法。
人教版初二下地理教案3: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運用地圖說出西雙版納的位置。
2.知道西雙版納的資源優勢。
3.熟悉原始熱帶雨林景觀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標
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觀察能力、相互協作能力與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學習本節內容,引導學生懂得我國少數民族的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幫助。
2.懂得一個區域的旅游業要長盛不衰,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管理,文明旅游,愛護旅游資源。
※教學重點
1.西雙版納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
2.原始熱帶雨林景觀的基本特征。
3.蓬勃發展的旅游業。
※教學難點
1.分析西雙版納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2.通過分析西雙版納的旅游資源優勢,探討如何保持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法、小組合作探討法等。
※教具準備
有關彩圖、投影片及錄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國哪一個省的民族最多?(學生:云南)云南哪一個少數民族最出名?(學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區?(學生:云南南部的西雙版納)西雙版納每年為什么能夠吸引國內外許許多多客人紛至沓來,觀光旅游?本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位于我國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美麗的西雙版納。
板書: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
[講授新課]
出示投影:展示西雙版納的景觀照片,引導學生邊觀賞邊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雙版納為什么每年會吸引大批國內外游人觀光旅游?(學生:西雙版納地處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最南端,南部與老撾、緬甸接壤,還以瀾滄江—湄公河與泰國、越南等水路相連,有著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尤其是風景旅游資源美麗誘人。教師激勵評價學生后及時板書: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板書: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讀圖觀察:在展示西雙版納景觀照片的同時,穿插一些熱帶沙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雙版納的地理位置圖》(圖7.10)引導同學讀圖析圖后,說出西雙版納位于我國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條特殊緯線以南?與哪些國家為鄰?(學生:云南南部,北回歸線以南,緬甸、老撾等國。教師及時評價鼓勵)
提問:西雙版納臨近北回歸線,為什么卻沒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出現熱帶沙漠景觀呢?
投影:“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圖”,引導學生邊讀圖邊分析邊探討,然后派小組代表將本組分析的結果告訴大家,其他小組代表可作補充回答。
影響我國的夏季風
評價點撥:學生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激勵評價后,著重指出:由于我國地處亞洲東部,面對太平洋,西南臨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獨特的季風氣候,特別是來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對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的形成有著獨特的意義。
投影:“景洪市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7.13)
讀圖7.13,分析西雙版納的氣溫和降水分布特點,并確定其氣候類型。
景洪市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
評價點撥:學生分析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西雙版納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氣溫出現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風影響很大,全年明顯地分為兩大季節: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降水較多,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來自大陸內部的東北季風,降水很少,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在熱帶季風氣候影響下,西雙版納地區形成了典型的熱帶雨林景觀。
過渡:受來自印度洋上濕潤的西南季風影響,西雙版納地區形成了原始的熱帶雨林景觀,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有什么特征?為什么西雙版納被稱為“熱帶動物王國”?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圖”(圖7.11)和“可愛的雨林動物彩圖”(圖7.12),并引導學生根據以上兩個問題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評價點撥: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激勵評價后指出:(1)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是我國寶貴的自然資源,它有著獨特的景觀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種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錯落,形成7、8個層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樹、巨大的板狀根、絞殺植物、“獨木成林”等都是高溫多雨、濕熱氣候的產物。(2)植物分布是制約動物分布的一個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隱蔽場所和充足的食物來源為熱帶動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條件,共同構成了西雙版納特有的生物群落。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著上千種動物,其中有亞洲象、綠孔雀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因此人們形象地把西雙版納稱為“熱帶動物王國”。
過渡:美麗誘人的西雙版納之所以每年能夠吸引大批的國內外游人前往觀光旅游,不僅是因為它有著十分豐富的風景旅游資源,還因為它有著文化底蘊相當深厚的人文旅游資源。西雙版納還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個少數民族在這里和睦相處,創造并保留了各自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樣性民族風情為西雙版納增添了無窮魅力。
提問:云南傣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什么?(學生:潑水節)
教師:回答得很對!這是傣族的一個什么樣的傳統節日呢?請閱讀材料《歡樂的潑水節》并觀看投影。
傣族男女在潑水節潑水嬉戲 ——歡樂的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歷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歡樂的日子。這一天,人們身著節日盛裝,相互潑水,相互嬉戲,傳遞真誠的祝福。傣家人常說:“一年一度潑水節,看得起誰就潑誰。”歡樂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煩惱和憂傷沖洗得干干凈凈。
播放錄像:引導學生觀看敬愛的周總理參加云南傣族潑水節時的情景錄像以加深印象。
提問:傣族的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呢?(同學們邊看圖邊分組討論)
投影:“深受自然環境影響的傣族文化生活圖”(彩圖7.14)
讀圖7.14,說明傣族的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深受自然環境影響的傣族文化生活
評價點撥:學生分組討論,代表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雙版納,由于臨近泰國、緬甸等佛教國家,小乘佛教在這里深入人心,處處可見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習俗,深受西雙版納自然環境的影響,構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傣家竹樓是一種竹木結構的空中樓閣,形狀很像孔明帽的屋頂斜度很大,底部離地面2米左右。這與當地降水豐富,氣候濕度很大有關;傣家人喜跳美麗多姿的孔雀舞,與當地多美麗多姿的孔雀有關;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飯,與當地竹林茂密,廣種水稻密切相關。西雙版納如此豐富、如此美麗、如此誘人的風景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哪能不吸引國內外眾多的游客前往觀光旅游呢?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西雙版納蓬勃發展的旅游業。
板書:蓬勃發展的旅游業
讀圖觀察:引導學生閱讀并觀察《西雙版納旅游景區和跨國旅游線路的分布圖》(圖7.15),觀察一下西雙版納與鄰國的通達狀況,思考并回答這種規劃對西雙版納的旅游業發展有什么好處?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西雙版納與鄰國的相關位置及與鄰國的交通通達性,可使西雙版納旅游業形成規模效益,開辟更廣泛的旅游空間,獲得可持續發展。
投影:《1991~2001年西雙版納旅游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的比重》(圖7.16)引導學生觀察后,想一想本圖說明了什么?
評價點撥:學生分析本圖回答后,教師及時激勵評價并點撥:本圖說明了近年來,西雙版納地區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以旅游促發展,不僅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進了本區經濟的迅速發展。
提問:西雙版納地區原來以農業為主,為什么現在它的旅游業會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呢?
分組討論:引導學生聯系前面已學知識分組討論,代表發言。
評價點撥:小組討論,代表發言后,教師激勵評價并點撥:西雙版納長期以農業為主,近年來,旅游業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紀8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和云南省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的鼓勵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雙版納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形成了獨具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資源。西雙版納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發了形式多樣的旅游活動。如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傣族園、野象谷等一大批旅游景區和多條州內、邊境旅游精品線路。第三,西雙版納以旅游業促發展,不僅帶動了有關部門和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得到它們的支持和配合。西雙版納地區正是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條件,所以它的旅游業能夠迅速發展并成為本區的支柱產業。
角色扮演:請五位同學分別扮演西雙版納政府官員、商人、學生、賓館服務員、今日橄欖壩的傣家人,來談談西雙版納是如何以旅游業為龍頭,來帶動本區其他行業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過渡:旅游業的發展,曾促進了西雙版納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來,西雙版納旅游業的發展卻呈下滑趨勢。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閱讀分析:引導學生閱讀下面材料,分析西雙版納旅游業的下滑與哪些因素有關?
近幾年,由于周邊的州縣也紛紛建立旅游景區,發展旅游業,西雙版納面臨的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旅游景點相對比較分散,沒有形成規模。旅游接待也沒有國際化,直接削弱了西雙版納在國內、特別是國際旅游市場的競爭實力。
一些不法商販,受利益的驅動,在某些景點或旅游沿線的購物點誘騙游客購物,影響了西雙版納在旅游市場的聲譽。
部分旅游景點建在自然保護區內,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壓力比較大。
部分景點的參觀內容大同小異,沒有什么特色,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夠。
評價點撥:學生分析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近幾年,西雙版納旅游業的發展出現下滑趨勢,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1)周邊旅游景點紛紛出現;(2)景點分散,沒成規模,接待也沒國際化;(3)不法商販誘客購物,影響聲譽;(4)生態環境壓力較大;(5)一些景點大同小異,沒有特色。
提問:面對近年來西雙版納旅游業下滑趨勢,人們該怎么辦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們全班分成四個大組(企業家組、學者組、商人組、學生組),以“為西雙版納旅游業獻計獻策”為題,展開討論。
評價點撥: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一個國家或地區旅游業的興旺發達與否,不僅取決于旅游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還取決于對這些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旅游業的發展上,必須要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一方面對旅游機構要加強管理,另一方面對旅游者也要加強教育引導,提倡文明旅游,愛護旅游資源。
[課堂小結]
方法1:讓學生結合板書內容簡要總結。
方法2:教師概括總結:通過學習本節內容,我們了解了西雙版納地區的位置、資源優勢和原始熱帶雨林的成因和景觀特征及豐富的民族文化習俗,知道了西雙版納為什么會成為國內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區,為什么近年來西雙版納旅游業會出現下滑趨勢,西雙版納將如何重振旅游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