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筑夢未來征文范文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夢想,雖然每個夢想都不同,但是只要有夢想,去努力、去追求,就會夢想成真,成就一個美好的未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閱讀經典筑夢未來征文范文,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閱讀經典筑夢未來征文范文篇1
不滿五歲,我就開始閱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國演義》。那時的我很天真,只愛看熱鬧,不會思考。喜歡仁義的劉備、英勇善戰的關羽,還喜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現在我再讀一遍,感受更深了。我知道了讀《三國演義》主要看各實力人物是如何團結、籠絡和使用人才,以及戰場上的隨機應變,斗智斗勇。
《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最敬佩三個人,其中有一人,便是曹操。書中有個叫董卓的人,非常殘暴,大家都恨他,可對他又沒有辦法。為此,大臣們常聚在一起哭。有一天,曹操突然站出來,對大家說:“你們這樣哭,就是哭到明天,也不能把董卓哭死。我愿意去刺殺董卓。”說罷,便拿了一口寶刀去找董卓。來到董卓家里,董卓正背對曹操躺在床上休息。曹操拔刀就想行刺,恰巧董卓從鏡子里看見了曹操這個舉動,立馬翻身坐起,呵斥道:“你想干什么?”曹操一見情況不妙,突然急中生智,跪在地上,對董卓說:“我這里有一口寶刀,前來送給丞相您。”董卓聽后滿心歡喜,叫人牽來一匹好馬,賜給曹操。曹操騎上好馬,一溜煙兒跑了。曹操就是這么機智勇敢!曹操不但會用兵打仗,還會作詩賦詞,著名的《觀滄海》、《龜雖壽》都是他的杰作。
還有一個人也使我佩服。這個人就是趙云。趙云英勇善戰,無人能敵,是諸葛亮最欣賞的大將軍。長坂坡大戰,趙云冒死將小公子阿斗、甘夫人救出,立下了汗馬功勞。后人有一首詩,贊揚趙云的勇猛:“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諸葛亮是我最敬佩的人。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能說會道,隨機應變。有關他的故事很多,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諸葛亮的文章《出師表》十分有名,其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是諸葛亮一生最好的寫照。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頗多。一個國家、一個人,要想成大事,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而且還要明辨是非,要學會聽取他人的意見。讀這本書,不但讓我的生活變得豐富,而且還讓我了解了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
《三國演義》值得一讀!
閱讀經典筑夢未來征文范文篇2
簡單明了,經典——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
這本書這套書這些書,傳了幾千年幾百年,到現在還讓人們愿意去讀,讀了有益,且被社會公認,這就是經典。同時,從價值定位看,經典還必須成為民族語言和思想的象征符號。如沙翁之于英國和英國文學,普希金之于俄羅斯與俄羅斯文學,魯迅之于中國文學,他們的經典都遠遠超越了個人意義,于是上升成為一個民族,甚至是全人類的共同經典。
談讀書繞不開讀經典,讀經典的過程,往往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重要階段,因此,說“閱讀經典,收獲未來”也很貼切。我在大學中文系學的是新聞專業,分配工作卻在黨校馬列教研室先教哲學后教社科,時間是6年。6年里讀的最多的是馬列經典著作。當時覺得當教員就必須讀這些書,而且同事們都在讀,并無特殊之處。但日后才發現先前讀的經典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并受益終身。
讀理論經典不同于讀文學經典。中國四大名著及世界名著,除了很少不喜愛看小說的,差不多都是在愉悅中閱讀享受。但讀哲學社會科學的經典著作,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大量的抽象思維與高度概括的語言,深厚復雜的歷史背景,中外文學翻譯后不為我們所習慣的文字表述,任何一點弄不通,都會成為閱讀過程中的攔路虎。所以,必須在一字一句閱讀的同時,還得理解弄懂其他方面的內涵。我在哲學教研室講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講一年,讀一年,不知多少遍,來年再講再讀,還覺得有些地點沒讀明白。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為了增強記憶,我用小楷邊讀邊抄,還有注釋,密密麻麻,實為苦讀、細讀、精讀。日后想起還是一舉兩得,又練了毛筆字。
理論經典著作的特點之一是邏輯性強。這對我后來寫小說幫助很大。一部長篇幾十萬字,一個中篇三、五萬字,如何把故事講好,用文學用語是需要講究小說“結構”的。而結構的根本要件,還是邏輯。邏輯亂了,結構也就不合適了,書也就不能寫成功。有的作者很敢寫,上手就寫長篇。但讀起來有時你會情不自禁發問:這是寫到哪去了?或者讀讀感覺讀不下去。除了受內容局限,多半是結構出了問題。就如你領人從一樓往上走,該是二樓,可你卻硬給帶到四、五樓,這是跳躍太大,中間斷檔;如果一下子給領到樓外,就亂了,讓人思維跟不上。無論是有形的聯系還是內在的聯系,經典總會給我們以啟迪,并為榜樣引領前行。
曾有讀者問我:如何才能把文章寫得讓人愛看。我說一是要有實質的內容,不能空泛,二是要有合適的表述形式,特別是短文,一千多字,還要講故事體現出點道理,這其實是需要打些根底的,而讀經典就是根基中的重點。許多人看了這篇小文,或許會驚訝,原來老何你最早是搞理論的。一點不假,有一陣,我都下決心當一輩子理論教員了,后來覺得還需要多接觸實際,才從黨校出來。但那些年讀了許多經典,受益匪淺,所感所悟,隨后潛移默化融入工作和創作中,對我幫助很大。時值“讀書日”,我建議年輕人讀書過程要多讀經典,即便是搞文學創作,也要讀些理論經典,如此,好處很多。
閱讀經典筑夢未來征文范文篇3
《民間故事》真是一本好書,它收集了很多民間的故事,這些都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留傳下來的。它教給我許許多多的道理,這里面有做事情方面的,有做人方面的,還有學習態度方面的······讓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讓我學會發思考。
其中的《捉妖戲老道》這篇文章,它講的就是一個“老道”坐鎮三清觀,雖然他威名遠播,但是卻徒有其表,并沒有真實才干,他不自量力地想要去去周外員家降妖除魔;結果呢,反被妖精治住,險些送了性命。像他這種沒有自知之明的人還要刻意賣弄,最終吃虧、遭罪的還是他自己。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是衣著光鮮、能說會道、整天招搖過市就意味著有才學。才學不是顯露在外的,它是一種內斂的財富。越是有真實才學的人越謙虛,因為一個人的知識越多,就越會發現自己的無知。
這讓我想起了我自己,前一陣子我在區業余體校學習跆拳道。因為覺得有專業的老師教我們,平時又練得時間多一些,總以為自己了不得了,見人就想來個大辟腿,讓人瞧瞧我有多厲害。現在再想想自己的想法,當初的我何嘗不是像這個老道一樣呢?
而《銀孔雀》則教會了我遇到困難是應該怎么做——只有不怕困難,坦然面對,我們才有機會戰勝困難,不怕被困難打倒。人的潛力是無限,我們為什么不試著挑戰自己呢?那樣的話,即使失敗了,我們也不會覺得后悔,因為我們至少已經努力過!
生活中會有很多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如果因為我們害怕就不去嘗試,那我們應無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說話的,每個看似非常簡單的小事情不也是一天天才學會的嗎?
我剛學習鋼琴的時候,因為之前學的雙排鍵,手指沒有力氣,指尖老是立不起來,一立起來彈就疼的要命。所以就不想學了,可是雙一想那么多人都能彈鋼琴,我也是一個人怎么就彈不了呢?我也一定能行!帶著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心,我想了很多種辦法,刻苦練習了三個月后,終于指尖站起來了。那一刻我是多么開心!只有經過努力才會有所收獲,我體會到了這名話的真正含義。
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很多故事,也學習到了很多哲理,《民間故事》這本書將會使我受益一生。
閱讀經典筑夢未來征文范文篇4
國學是什么?
國學對于我們現代人或許有些陌生了,但一談起儒家,大家幾乎都知道。
但儒家的確與國學有關。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是指以儒家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管寧和華歆兩人各有所異,管寧不在乎榮華富貴,把心思都用在鉆研學問上,可華歆就很羨慕有權勢的人。管寧認為華歆與他不是同種人,于是割席斷義,斷絕了他們之間的友誼。實際上,我們也需要長時間觀察自己的小伙伴們,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日久見人心。
國學經典,實在堪稱傳統文化的精華,儒家才能在我們國家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原因,給我們后世無窮無盡非物質的的文化遺產,令我們望塵莫及呀!
大家所知的“兄弟折箭”,“父子騎驢”, “雪中送炭”……常為人津津樂道。古人創作了成語,字詞,還有文言文呢!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學不尚實行,馬牛而襟裾。”我們要做禾稻,不要做蒿草,努力學習,積極向上,成為真正的有用之才,否則只能像蒿草一樣淪為當柴燒。學習了道理而不按理行事的人,就像穿了衣服的牛馬一樣,依然改變不了基本性質。唯有按道理和自己的睿智的主見來做事,我們才會不適得其反。“進步,意味著目標不斷前移,階段不斷更新,它的視野總是不斷變化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無。”幫助別人,應當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不能做高調的慈善,不做亂幫助的人。酒醉后,再添酒還不如不添;口渴時,喝一口水好像甘甜的露水一樣甘醇。
國學并沒有從我們身邊消失,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與我們相見。我們品讀著國學經典,做有國學的人,我們需要不斷努力,以自己獨有的方式過自己的人生。這就是經典國學。
閱讀經典筑夢未來征文范文篇5
沒有色彩的圖畫,總是讓人覺得黯然失色;沒有旋律的歌曲,總是讓人覺得單調乏味;沒有經典的人生,總是讓人覺得美中不足。
兒時的我,酷愛那本充滿彩色圖片的《西游記》。那時的我大字不識一個,可我卻對它津津樂道,一有空我就拿起來看,加上我豐富多彩的想象,逢人就能繪聲繪色地講給大家聽。幅幅圖片中的唐僧穿著整齊,一絲不亂,舉止文雅,性情和善,看到他面對妖魔鬼怪也虔誠地阿彌陀佛,我樂得前仰后合:“愚啊!愚啊!”于是我經常模仿著唐僧的樣子,雙手合十,口中默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看到別人笑得直不起腰來,我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那時,《西游記》是我的“尋樂軒”。
后來,我學會了拼音,認識了一些漢字,我終于可以讀《西游記》了,再也不用費力編了。于是一有空我就認真地一字一句地讀,抑揚頓挫地讀,儼然我也進入了故事中。特別是那精彩的“三打白骨精”,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識破了白骨精的詭計多端,那精彩簡直無法形容,一金箍棒下去妖怪馬上就會原形畢現,簡直是大快人心。可此時的唐僧在干什么呢?一味地責怪孫悟空誤殺好人,而且還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孫悟空趕走了,讀到這里我氣得頓足大喊:“氣死我也!”可事后我又想:唐僧為什么會這樣呢?難道他對他的弟子存有偏見嗎?在沉思苦想后,我得出了一個答案:唐僧一生向善,從不殺生。是啊,做人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啊!我恍然大悟。這時,《西游記》是我的“探寶閣”。
現在的我可以通篇閱讀鑒賞名著《西游記》了,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唐僧,一個令人佩服的唐僧。為了西天取經圓滿成功,面對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面對九九八十一難,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那認真勁,那執著情,令人仰慕。在學習、生活中,每當遇到困難時,我都會想起唐僧,是他教會了我堅持,永不言棄。現在,《西游記》是我的“悟理殿”。
我的.人生豐富多彩,因為經典伴我成長。
閱讀經典筑夢未來征文范文篇6
我爸爸的床邊有幾本書是他經常翻看的:《論語心得》、《帝國的惆悵》,還有《紅樓夢》、《圍城》等。爸爸說那里有好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經典。
“國學”是中華民族的“經典”,作為中華子孫不僅要知道,更要深入地了解。為此,爸爸給我買了幾本書:少年版的《紅樓夢》、《三國演義》、《三十六計》、《唐詩宋詞元曲》等,作業做完了看一看,睡覺前讀一讀,還真的有些愛不釋手呢!
跟爸爸聊天的時候爸爸就說過:兒童誦讀經典可以快速地增加識字量;幫助我們提高記憶的廣度和理解力;還有助于我們人格的成長。
的確是這樣,讀這些經典書籍使我的詞匯量增加了許多,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以至于在講話的時候還能經常冒出一些古人的名言。讀這些書的時候仿佛能聆聽古代圣賢的聲音。猶如和古人對話,好似春風化雨,潛自有潤。
在我們北苑小區的圍墻上,書畫家們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三字經》刻畫在上面。走在圍墻邊,古人的音容笑貌,躍然在眼前,圣賢就像朋友一樣用簡潔的語言,對我們諄諄教誨,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世。
雖然對《三字經》和《論語》的一些話還不能理解,但我相信長大后會慢慢地理解的,讀讀背背,還是朗朗上口,雖不甚解,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經典文化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理想還是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的。
以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四書》、《五經》、先秦散文、唐詩宋詞,處處閃耀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雖然我還小,讀的少,但我還是有機會讀一讀;雖然其中有一些思想被批判,但絕大多數還是被現代人批判地吸收。經典是處世哲學,是倫理道德的指向標,更是人生前進的明燈。
讀圣賢書,行萬里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留給后人的是大浪淘沙后的精華。生活在高科技的時代,我們不能在業余時間整天用拇指玩手機、用鼠標玩游戲。我們應靜下心來,讀些經典,發揚國學,繼承和發展中國燦爛的文化,彰顯我們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
閱讀經典筑夢未來征文范文篇7
閱讀,誰都有過。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愛閱讀勝過老鼠愛大米。書是我的長生果,是我精神上的財富。”
小時侯,我不識字。那些又小又黑的字對我來說就是個新的世界。我爸爸媽媽從小就給我買許多童話書。那些書上有許多插圖,我雖然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每當看到那書上圖上絢麗的色彩都讓我萬分喜愛,當看到爸爸媽媽讀書的樣子時,我也模仿了起來。最后竟然著了迷,讓我想停也停不下來,好象書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我上一、二年級時家里書多得足以堆成一堆小山。每天中午放學后,回家總是拿著我最最心愛的《十萬個為什么》不厭其煩,津津有味地看起來。這本書我一直看到差不多會背為止。從此,我知道了天為什么是藍的?草為什么是綠的?太陽為什么是圓的等等。
三、四年級時,我讀書的品味又提升了,開始讀一些經典童話名著。我讀過《安徒生童話》、《奧次國童話》、《格林童話》等。當看到那緊張的片段時心都提了起來,當危險過后勝利的喜悅來臨時我不知不覺歡呼了起來。每當我在書海遨游時都覺得自己的知識是何等渺小。
五、六年級時,我讀書的品位越來越高,我開始廣泛閱讀,我的`食量越來越大,好像總也“吃”不完。每當我出去時和別人交談總覺得自己變了一個人一樣。
書,讓我愛不釋手。每當我寫完作業就一定要用兩三個小時來讀,不放過一分一秒。記得有一次,我在床上看書時,正看到精彩部分,突然,電燈被關了,屋里黑漆漆的。原來是我媽媽,她和藹地說:“小書迷,好睡覺了。”“媽媽,我的好媽媽,再讓我看三十分鐘。”媽媽允許了,當我看完這篇故事后又被另一個故事所吸引。三十分鐘很快就過去了,我先假裝睡著,媽媽看后滿意的離開了。等媽媽走后,我偷偷把燈打開,又開始欣賞起來。就這樣直到我把書上所有的內容看完才甘心睡覺。
書給了我快樂,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評語:
這是一篇描寫喜愛閱讀的文章,小作者喜愛閱讀,與書是良師益友,書可以讓我們開闊眼界,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與書對話,與書為友,增長和豐富自己的知識,號召我們多讀書,讀好書,是一篇不錯的文章。
閱讀經典筑夢未來征文范文篇8
書是良師,書是益友,它就像甘露,滋養著我的心田,陶冶我的情操;書是鮮花,書是綠葉,用心妝點著我的心靈世界,讓我擁有一顆博大、寬容的心。我也是愛書之人,對書有著很深刻的認識,下面來談談我的讀書經歷吧!
小時候最愛讀的書是《丑小鴨》,既為丑小鴨因為丑而被忽視和唾棄感到憤憤不平,又為丑小鴨最終變成天鵝而擁有豐滿的羽翼感到欣喜。那時候,我就明白:人的美與丑是不能決定一生的命運的,要充滿自信,永不懈怠,還要有一顆堅定不移的恒心,相信經過“丑小鴨”般的磨礪后,你終將會改變本來認為很悲慘的命運,做一位成功人士。
稍微大點兒后,我就開始接觸四大名著了。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西游記》,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經典故事,我百看不厭。唐僧的心無雜念,孫悟空的機智果敢,豬八戒的.純潔可愛,沙和尚的憨厚老實,令我十分難忘。這一路上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也讓我耳目一新,還非常向往與他們同行,有了別樣的切身經歷,相信我也會機智果敢、心無雜念,成為一個大善之人。《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間凄美的愛情故事也讓我熟記于心,了解到封建社會種種丑惡的面孔,和那時宋、寧兩府的一些傳統的習俗,如:看花燈,行酒令,對對子等,妙趣橫生,讓我仿佛置身于故事情節之中,樂不思蜀。同樣我也為林黛玉感到惋惜,多么美麗又才華橫溢的女孩啊,就為了一點私欲之心和常年的多愁善感而英年早逝了。看來,對于人生該有的樂觀積極精神千萬不能丟失啊!
有一段時間,我迷戀上了文學小說,那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扣人心弦,讓我愛不釋手,甚至“廢寢忘食”。媽媽認為這樣對我的學習有害處,經常偷藏我的書,我就和她辯駁說:“讀小說有什么不好,可以開闊眼界,使人變得聰明,你想啊,那些小說呈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生活,人生百態盡收眼底,我每讀一本書,就好像經歷了一次別樣的人生,比同齡人見識的要多,經歷的要多,經驗當然比別人多。你說,這些不是益處嗎?”媽媽被我的話鎮住了,就是默許了,我也繼續“愛”著文學小說。
讀書的益處多多,只怕你沒有用心去體會了。以“書”為伴,開闊你的眼界,使你的眼睛里有一片小小的豐富的世界;以“書”為伴,美化你的心靈,妝點你的人生吧!
閱讀經典筑夢未來征文范文篇9
一個晴朗的早晨,在茶香四溢的伴隨下,我一邊看書,一邊品茶,閱讀也在陪伴著我。
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開始讀一些帶拼音的童話書了。在書中,我常常不由自主地被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所吸引。圖畫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睡美人……他們鮮活的形象一個個躍然紙上,他們的故事一個個美妙感人。直到我愛不釋手地合上書,腦海中還不斷出現各種畫面。閱讀帶領我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女孩逐漸成長起來,我有一種甜蜜的感覺:“閱讀,真好!”
隨著時光流逝,我長大了,開始讀小學了,我迷上了詩詞。有抒發思念家人的,有描寫田園風光的,有描寫友人送別的,有反映社會現實的……這些詩詞都表現了詩人不同的情感。蘇軾在中秋之夜,長嘆一聲“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抒發了對親人的無限思念;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表現了朋友間深厚的友誼;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了高尚的愛國情操;辛棄疾的一句“可憐白發生”的壯志難酬的悲憤……閱讀陶冶了我的情操,改變了我的人生價值,我不禁拍手叫好:“閱讀,真好!”
時光飛逝,現在,我已經是一名初中生了,我的閱讀視野更加地廣闊了。我捧起了世界名著,細細品味起來。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懂得了用堅強面對困難的道理,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讀《西游記》我被唐僧師徒四人不畏艱難地精神所折服,讓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不要被困難所嚇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讀《童年》我看到了阿廖沙所處的'年代,人們勾心斗角,到處充斥著丑惡、辱罵,我不禁感慨萬千。這些書籍,豐富了我的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改變了我的人生態度,使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諦。閱讀,填充了我心靈的空百,使我的成長更加多姿多彩,我由衷的感嘆:“閱讀,真好!”
當我們安逸地享受這文明的恩賜: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鱗次櫛比的高樓,舒適優雅的居住環境,便捷神奇的交通通信……不僅僅是我,大家都在呼喚:“閱讀,真好!”
我慢慢放下手中的書,茶香與書香融合,氤氳在空氣中,如水蕩起層層漣漪,一圈一圈地彌漫,使我久久不能忘記。
閱讀經典筑夢未來征文范文篇10
如今,科技日益發達,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被大為發展的移動互聯網所影響著,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碎片化了起來,這種碎片化的生活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心態與認知。
那么什么是碎片化的生活呢?碎片化的生活是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閱讀等等這些零零碎碎的事物的集合。碎片化的生活說明人類在如今這個速度節奏快的大都市中,用零碎的時間做零碎的事情,人們把一件事情分成零碎的一小塊一小塊去做,而不是去做一件完整的事情。
那么什么又是碎片化的閱讀呢?我先來舉一個如今社會上常見的現象,現在的人們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是在坐地鐵的時候,還是在吃飯的時候,都人手捧一個手機,真是名副其實的“低頭族”,他們捧著手機刷著微信朋友圈;翻看著QQ中的好友動態;看著最新發布的新聞。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碎片化的閱讀。
如今,我們手機上安裝了越來越多的軟件,有越來越多的公眾號定期推送文章,這些文章都是短小而簡要的,它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或者只是表達了一方面,這遠沒有我們看一本完整的書的時候所看到的具體,沒有書中的完善,多方面,有依有據。
許多人或許認為這種碎片化式的閱讀十分有益有效,他們能夠在盡量短的.時間內看大量的文章,收獲巨大的信息量。的確,碎片化的閱讀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方便與好處,但與此同時,它還存在著許多弊端。這些文章只能讓我們了解事情的大概,大多只能讓我們看到事情的表面一層微不足道的事物,卻不能幫助我們透過其中看到事物的本質。
我在坐地鐵的時候看到的大多都是低頭玩手機的人,很少看到有人翻閱書本,我們也只能看著其他國家人均一年的讀書量達到近50本書而望而驚嘆。其實在我看來,讀書是一種很好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在讀書時我們能從大量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會到作者多樣的思維,使我們更深入地去了解事物。
如今,許多人心中認為現在的閱讀方式十分便捷迅速,相較讀一本很長的書,他們更青睞現在的閱讀方式。但于我而言,碎片化的閱讀固然給我們許多好處,我卻更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看書,從書中體會到生活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閱讀經典筑夢未來征文范文篇11
閱讀之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題記
時光的信箋,在秋天清涼地鋪展深深淺淺的記憶,刻下的不是滄桑,而是落葉的靜美。文字本無言,而那些被記錄的文字,卻像是被命運埋下的伏筆,期盼可以鳳凰涅槃般浴火重生。
我喜歡閱讀。喜歡細細品味書中那些或是簡單干凈,或是凜冽爽朗的文字,如同喜歡一件精美的瓷器,經久不愿釋手。雖然往事早已蒼綠,但在時光的阡陌上,依舊可以邂逅一朵含露的小花,一片靜美的葉,一晚漫天的繁星。帶著懷中赤誠的火,翻閱一卷宋詞,會發覺每一闕詞都在說話;每一個字,都有情感;每一位作者,都有他創作的深意。
童年時的閱讀,在一棵綠柳下,鳥鳴如珠,一粒粒沁入人心里,埋下閱讀的種子,開始慢慢長出嬌艷的花兒來。那時,我閱讀的第一本書籍是《狼王傳》,讀著讀著,我就被其中的情節深深吸引,思緒隨著情節翻飛。故事的結尾,狼王離開了它所眷戀的人間,踏上了新的征途去追尋它自己的自由。我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終究是年少輕狂忍不住,猶如決堤的洪水一般洶涌而出,為故事中狼王哭得稀里嘩啦的。雖然現在再看這本書,已沒了當初的悲傷之感,但取而代之的更多是一種釋懷,狼王最后的離開難道不是比留下受折磨更好嗎?
到了少年時的閱讀,是在一條小溪邊,泉水擊時,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我喜歡把腳泡在水里,清涼之意活著閱讀之趣,真是別有一番風味。那時閱讀的感覺,就像是深陷人一個泥潭中無法自拔,當然我也不想反抗,任由自己險進去。周圍的景物都變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在那時的.小世界中,只有我和書。
文字可以很清淡,如一片片的白云,拂拭我的心,拂掉灰塵,留下潔凈,那些創作者所在書中寫下的文字,都是精心雕琢的玉器,晶瑩剔透,七彩生輝。所有的文字都有生命,如暗夜的精靈,隔著花草樹木在輕吟淺唱。
“古來書生唯氣魄,哪處風雨懼得?我欣賞那落筆便驚起遠山蟄伏的鶴與沉眠之虎的作者之書。九月流火,雨大梧桐,便激起千年不朽的詩情。我本塵中一客,為文字便應踏青云,驚塵寰,不懼風雨,來邀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