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一家親主題征文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頑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民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石榴籽一家親主題征文,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石榴籽一家親主題征文【篇1】
民族團結一家親,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句話深深印在我的心里,而還有一件事情也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那年暑假,我爸爸媽媽都去出差了,把我送到了一個我的好朋友家,她是一位維吾爾族的女孩,她有著一雙大大的眼睛,一個高高的鼻梁,扎著兩個麻花辮,頭上帶著好多頭飾,特別的漂亮。她叫加一木,她們家有一個特別大的農場,有牛、羊、馬等,就在那個暑假里,加一木家的旁邊有工人在修鐵路的。那一聲聲的轟鳴聲把奶牛嚇到了,嚇的奶牛不產奶了。
而工地上也了解了情況,便要給加一木家賠償,可是加一木的爸爸不愿意要。這時,有一位叫阿古麗的阿姨來問加一木的爸爸要債。
可是加一木的沒有多余的錢,阿古麗阿姨也不愿意,就要今天讓加一木的爸爸還錢,倆人沉默了一會,一位工地的工人代表把賠償款給阿一木的爸爸,阿一木的爸爸說:"不用了,我們家的奶牛好了,可以產奶了,我不是每天給你們送牛奶嗎?"原來阿古麗力阿姨是賣羊奶的,阿一木的爸爸每天從阿古力阿姨那里進羊奶,沒有給錢,所以來要錢,正好欠了一萬元,工地上的人也賠償了一萬元,阿古力阿姨把錢一把搶過來、抓在手里,說:"我們兩清了"。
阿一木的爸爸看了看阿古力阿姨手中的錢說、這錢我不能要啊!工人說:我們工地有規定,要是因為工地造成的`聲音影響到附近的牲畜,一定要給賠償的。阿一木的爸爸說:我們維吾爾族也有維吾爾族的規矩,難道我們兩個民族不是兄弟嗎?我們聽了阿一木的爸爸這樣說:我們很受感動。阿一木的爸爸說,如果非要算,那是我們欠你們的。
你們建墻為我們擋風、保護了我們的家園,遇到突發事件你們永遠沖到第一線、默默的幫助我們建設家園、我們才要好好感謝你們呢!難道我們的生命還不如這幾個錢嗎?我們各族兄弟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擰成一股繩,有勁一塊使嗎?阿古力阿姨說:阿一木爸爸你欠了我一萬元是不是、阿一木爸爸點了點頭。那我也不要了,當時就把欠款手撕了,你也不欠我的了,漢族兄弟也不欠你的了、我們都兩清了。這樣才算是兄弟嗎?
通過這個故事、我更加堅信、漢族離不開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也離不開漢族,各民族互相離不開。因為我們是兄弟姐妹!
石榴籽一家親主題征文【篇2】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們美麗的中國包含著五十六個各民族兄弟姐妹。
我至今還記得這樣一件事,我的一位鄰居是維吾爾族老奶奶——熱孜宛阿帕。她是一個沉默寡言的老婦人,我上學的路上總能見到她。她每次見到我,都會對我微笑,看到她的微笑我一天都會感到高興。
每次看到她,她手里都會拿著一張照片,靜靜地坐在小凳子上。她的背影訴說著一種落寞。有一天,抑制不住好奇的我走近去看,那是一個二三十歲的維吾爾族哥哥。
看著維吾爾族奶奶哭紅的眼睛,我也有種說不出的傷心,識趣地悄悄離開。那一天傍晚,我心里有好多疑問便從炕上下來,走到外面想去問問熱孜宛阿帕。
我開門的聲音很大,熱孜宛阿帕好像聽見了,抹掉了臉上的淚水,好像知道我的疑問一樣,喃喃道:“他是我的兒子,是一個警察,最后一次見他,他說他一定回來,沒想到我一直等,等來的卻是他殉職的消息,他說他會回來,會的……”后面熱孜宛阿帕痛苦地哭了起來,此時的我傻了,呆呆地站著原地……
三個月后的一天,我看到熱孜宛阿帕臉上揚起了久違的`笑容,跟著她后面的還有一個漢族小伙子,二三十歲的樣子,穿了個白襯衫,拎了一大包吃的,全是老年食品。
后來的幾天,我經常看到他,他和熱孜宛阿帕有說有笑的,有時候熱孜宛阿帕會慈祥的摸著他的頭,他并沒有反感,反而把身子半蹲著,讓熱孜宛阿帕更加方便摸到他的頭,他也總是拉著熱孜宛阿帕皺的不成樣子的手,晃來晃去的,像個渴望母愛的小孩子。
若是讓不知什么情況的人看到,恐怕會以為熱孜宛阿帕是他多么親的人呢!
后來我才知道,那位哥哥是在孤兒院長大的人。那天,熱孜宛阿帕心臟病犯了,是他救了她,熱孜宛阿帕一直在裝糊涂,把他當成她的兒子,從未體驗過母愛的漢族大哥哥也把熱孜宛阿帕當成了她的親人……
三天后,作為鄰居我隨爸媽去醫院看望熱孜宛阿帕。隔著玻璃,我看到阿帕的手與大哥哥的手握在一起笑的那么幸福,那么甜蜜,讓人不忍打擾。正好一縷陽光透過窗戶照射了進來,形成了七彩的彩虹。那彩虹那么美麗,每一個顏色都緊挨著,形成了絢麗的風景……
只有各族人民團結起來,我們才會像彩虹一樣,如此絢麗多彩,如此幸福美滿。只有大家心連心,根連根,親如一家,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我們的祖國會更昌盛,我們會更幸福!
石榴籽一家親主題征文【篇3】
清晨,我走在路上,看看一幅幅民族團結宣傳畫,心理不禁流過一陣暖流。
我想到了我在公交車上看到的一幕。周目我去補習班上了公交車。一個維吾爾族大爺和漢族爺也一起上了車,車里很擠,一個空位都沒有。
他們顫顫抖抖地走在了兩個少年的面前。很巧,這兩個少年也一個是漢族,一個是維吾爾族。
我心里想著:“他們會不會讓位給老爺爺們呢?”出乎意料的一幕發生了,兩位少年不約而同地站起來了,眉目清秀的漢族少年把位置讓給了維吾爾族大爺,而濃眉大眼的維吾爾族少年把位置讓給了漢族大爺,兩個人并排站到了一起,看了一眼對方會心地笑了。我看著他們倆人的笑容,我的內心似乎刻上了重重的四個字,民族團結。
是的,民族團結正式現在社會最強調的,更是最需要的,路上隨處可見關于民族團結的標語,提示語。可是有幾個人放在心上呢?
很少很少,很多人都認為,民族團結也就說說而已,不需要自己來維護。是的,公交車上的事很少,小到幾乎沒有人去發現,沒人觀察。
可是,現在社會需要的就是這種小事,雖然看似很小,卻能夠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穩定,使民族團結的風氣在烏魯木齊,在新疆,甚至是在中國都發揚光大。說到這里,我想到了我的姐姐。
我姐姐在天津師范大學讀大學,她是一個爽朗,熱情的維吾爾族姑娘。雖然在我姐姐的學校里維吾爾族同學不多,但是因為她很熱情,性格也很好,自然身邊有了很多的朋友,可是她最好的朋友是張暢姐姐。是的,她是個漢族姑娘,可是她們倆卻像親姐妹一樣親密無間。
他們的學校有漢餐和清真食堂,我姐姐自然要去清真食堂吃飯,而張暢姐幾乎每天都陪我姐去清真食堂吃飯,雖然清真食堂里的飯菜種類很少,但張暢姐一次也沒說煩,更不會抱怨,至今為止,張暢姐很少去漢餐吃飯。因為我姐一個人在異鄉,而她的舍友們家都在天津本地,每次到節假日,我姐總是一個人在寢室,很孤獨。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張暢姐把我姐帶到她們家去住。
我們總說,張暢姐和我姐在求學的道路上在天津相遇是命運般的相遇,值得珍惜。張暢姐也為了了解對新疆朋友的成長環境,加深和朋友家人之間的感情,今年暑假正準備來新疆,來我家。當然我們家人也歡迎她到新疆,到我家來做客。
我看著他們倆人,總會想,她們倆真的是兩個不同民族的人嗎?平時他們就像一家人一樣互相關心,互相關愛,彼此促進,一起進步。可能他們經常在一起學習,一起生活,長相方面也開始像彼此了。或許這就是真正的民族團結的典范。就算不是同一個民族,也把不同民族的朋友當做自己的家人,互相學習民族文化、風俗,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我認為,民族差別并不是一個隔膜,不會阻擋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發展,社會的進步,而是一個捷徑,是文化交融,使我們各民族之間縮短距離。把不同民族的朋友,當做自己的家人,更是我們應該做的。
民族團結離我們并不遠,只要我們用心去維護,我相信,我們的新疆人,我們的中華兒女在祖國的懷抱里更像一家人一樣安全地、快樂地生活。讓我們一起去努力吧!愿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盛開。
石榴籽一家親主題征文【篇4】
一位偉大而慈祥的母親,那就是祖國,她養育著56個不同民族兒女。她用強大的身軀保護著我們,用肥沃的土壤培育我們,讓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就是其中的一個兒女,漢族。我有著55個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我們是相親相愛、和諧、親密的一家人!
一次,到元陽縣梯田旅游,居住在一個哈尼人家。傍晚,大家圍聚在篝火邊,大人們喝酒、聊天,小孩們相互追逐。在濃郁的民族風情里,感覺舒服自在。我和這家的哈尼族小姐姐相識,成為好朋友 ,并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她叫索麗,多么好聽的名字啊。她皮膚有些黑,鼻梁高翹,不論何時,臉上總是掛著甜蜜、熱情和憨厚的微笑;索麗姐姐穿著具有哈尼族特色、自織自染的小土布衣服;她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向我們介紹著家鄉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萬畝梯田。她還給我們唱了哈尼族兒歌,雖然我聽不懂她唱的是什么意思,但那音韻、歌聲是那么的悅耳、動聽,那么美好,這深深感染著我。
在到元陽梯田之前,爸爸告訴我,梯田在大山里,由于山路崎嶇,交通不便,所以居住在元陽梯四周的人生活很艱苦,小朋友們學習也都十分刻苦,我都暗記在心里。臨出發的時候,我把以前穿的衣物、多余的文具、課本、讀過的課外書準備了一些,用自己的零花錢購買了很多好吃的零食,都帶去了。當我把這些東西分享給索麗姐姐和她的小伙伴時,看到她們高興的樣子,我好開心啊。
分別時,我和索麗姐姐依依不舍,這時索麗姐姐望著我用哈尼族語說了一句“俺儂喲嘎呀”。我睜大眼睛望著她,不解地問:“這是什么意思呀?”索麗姐姐深情地輕聲說道:“我喜歡你!”“‘俺儂喲嘎呀’我們永遠都是好姐妹。”我也動情地說。我們雖然相距遙遠,相信仍會彼此掛念,這份純真的友情,相信仍會延續。
祖國地域遼闊,還有很多的地方我都沒去過,我也想去各個地方,和那些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相識、相知。因為我們都是祖國的兒女,因為我們都是兄弟姐妹。只有民族團結,我們的祖國媽媽才會更加繁榮,更加的昌盛,讓我們手拉手,心連心,使我們的祖國媽媽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富強,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點評:小作者視野廣闊,用語鮮活,將國家民族作為文章背景,將兄弟民族比喻為兄弟姐妹,再通過與哈尼姐姐相處情節的再現,生動形象地詮釋了主題,借題發揮恰到其處。
石榴籽一家親主題征文【篇5】
我們的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族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我們這樣一個擁有多個民族的國家,只有民族團結才能共同成長,才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發展。
縱觀千百年來的民族發展史,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兄弟民族,生活在這片遼闊而富饒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盡管各民族之間,在歷史上曾經存在著矛盾與不和,發生過沖突和戰爭,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一直是歷史的主流。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融合成為團結的整體,并經歷幾千年的變故與動蕩而永不分離,正是因為我們的祖輩們如此團結,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親入藏,土爾跋扈族在渥多錫帶領還鄉……這些事例雖然來自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廣為流傳。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這樣的事例:
人們不會忘記,為了挽救尿毒癥晚期的維吾爾族學生毛蘭·吾買爾,23歲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顆腎,無償捐贈給了素不相識的維吾爾族“弟弟”。
人們不會忘記,在天山深處偏僻的庫車縣欄桿村,維吾爾族老人卡德爾,用40年時間寫下了1000多篇日記,記載了解放軍與當地村民之間擁軍愛民的故事。這位老人說,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寫日記的.任務交給兒子,這日記不會停,一定會一代代傳下去。
人們不會忘記,被譽為維吾爾“音樂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國成立前已瀕于滅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將其列為重點搶救的藝術品種,組織力量收集、整理和保護;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哈薩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項目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手握手、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維護民族團結是刻不容緩的,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去的,讓我們每個人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匯成江河,不傳謠,不信謠,不參與違法犯罪活動,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話不說;不利于民族團結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銅墻鐵壁。
可能我們的生活習慣不怎么相同,可能我們衣著不怎么相同,可能我們的語言不怎么相同,但是我們是團結一心的,當我們團結一心,不管多么大的敵人我們都不會畏懼。
民族團結一家親,我們期待這一天能一直延續下去!
石榴籽一家親主題征文【篇6】
中國有56個民族,其中有蒙古族、回族、傣族……但我最喜歡的少數民族是苗族。
食物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同時也非常的好吃,如果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兒,味道就會更加的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歡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族的食用油除動物油以外,大部分都分茶油和菜油,所以炒出來的飯也非常香,非常好吃。
禮儀
苗族人特別注意禮儀,比如:客人來訪,必須要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而來的貴客,必須要喝牛角酒。
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則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呢,即由家里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獨吞”,必須把雞心平均分給在座的所有老人,以表示尊敬。
如果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向主人說明情況,主人就不會勉強客人,但不吃飽喝足,那就會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也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以表示歡迎,看來苗族人特別重視禮儀呀!
這就是我喜歡的民族!
石榴籽一家親主題征文【篇7】
記得在我四歲上幼兒園時,老師問我們:“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國有多少個民族嗎?”
“我國有56個民族”。很多小朋友都回答對了。
“你能說出幾個少數民族的名稱呢?”老師又問。
大家七嘴八舌的說了蒙古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藏族、苗族。
然后老師又告訴我們還有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毛南族、水族等等。
這時我突然想到有一個族老師沒有說到,那就是腐竹,于是我舉起了小手,“老師,我還知道還有一個族叫腐竹”。這下把老師和同學們逗樂了。
石榴籽一家親主題征文【篇8】
中華民族是站在漢字上誕生的。從那些被烤出水滴的竹片到后來素白如雪的宣張;從那些難以辨認的象形到后業奔放如歌的狂草,一刀、一筆、一硯,及至一縷墨香,我們腳踩著以漢字為基的玉墀,一步步走至如今。
然而,在數據爆炸信息超荷的今天,太多太多以漢字為根本的文化卻被我們閑置一旁。當夜深人靜,我在燈光下默誦“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心中卻并不寧靜,因為沒有人懂;當旭日東升紅遍神州時,我想起“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的壯麗,卻并不說出口,因為沒有人聽。詩詞曲賦中的妙語無人玩索,圣賢經義中的道理沒人揣摩,我們一味向前探索探索,民族文化的根本卻忘了太多太多。
幸而,我們已經開始展開行動。越來越多的與中華古典文化相關的節目呼吁著所有人:回歸文化,回歸漢字,我們是站在漢字上誕生的民族。
曾經我并不了解文字有多重要,直到《我的最后一課》我才明白,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支柱,是她脊梁!當年坐擁十二金人的秦始皇不會想到,真正使他為后人批判的并不是他的苛政,而是他在土坑中留下的一具具白骨與火焰里的一堆堆竹簡余燼。他坑殺的不止是生命,還有秦朝從歷史中繼承的百家大道,他焚盡的不光是竹簡,還有一個民族賴以發展的文明。
然而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卻一而再而三地重蹈覆轍。,無數人死去,無數寫滿漢字的書本死去,無數用漢字盛載著的文化死去;信息革命,電子產品開始充斥身周,提筆忘字竟成普遍現象。對此,我們卻不以為意,甚至絲毫沒有意識到去文化乃去民族之本,忘漢字乃忘中華之根!我們是站在漢文字上的民族,卻忘了血液中流淌的是“兼愛非攻”的血,忘了靈魂中烙印的是“仁義禮智”的真誠!漢字聽寫大會,聽寫的不是一個人學識,而是一個人的修養;檢驗的不是一個人的能力,而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數典不能忘祖,不忘漢文化,從牢記漢字開始,從熟習國學開始,從關注文化開始。
我相信再不久,“月涌大江流”的美會被有心人在夜中玩賞。
我相信再不久,“一唱雄雞天下白”的風光會有人仔細品嘗。
因為我們是站在漢文字上的民族,業因我們已步上尋回漢字的旅途。
石榴籽一家親主題征文【篇9】
一、“不速之客”今天,我起的早早的,要去參加第一天的培訓。7時差5分,我走過了市政府大門,本想從政府旁的人行道經過,但在人行道上有一群老婆婆,手拿“舞扇”,正在晨練。我不想打擾她們,便繞道而行。
二、“照練不勿”今天早上,我又照樣去參加培訓,簡直不可思議,她們早就練了起來。今天又走不成了,又得繞道了。
三、越來越起勁今天已是培訓的第三天了,她們居然還在那塊地上晨練,還越練越起勁。有幾位老太太舞得是有板有眼,仿佛旁若無人;也有幾位老太太舞得不是很好,但也不能說是魚目混珠。她們先輕輕托起扇子,再慢慢地移動一步,扇子往下一揮……我想:雖然她們晨練是件好事,但也該空點位子讓路人走呀!我有點不大高興。
四、她們做得對當天晚上,我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一直在想老太太的事。她們為什么要晨練?無非是為了長壽。如果我們都參加晨練,都運動,就能強身健體,壯大民族,壯大祖國。那時侯,誰還敢來侵略我們呢?我覺得,她們做得對!
石榴籽一家親主題征文【篇10】
桂林不僅山水風光、人文景觀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也令人迷戀。壯、回、苗、瑤、侗等28個少數民族占全市總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數民族70多萬人。
淳樸的民風、獨特的地域文化,諸如農耕、游牧、節慶、服飾、飲食起居、婚喪、建筑、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構成了一幅濃郁而又色彩斑斕的民俗風情圖畫,為您的桂林之行增添情趣。
資源七月半河燈歌節:資源縣農歷七月半河燈歌節(七月十三日—十五日),歷史悠久,是當地民間一年一度民族風俗傳統節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燈寄托緬懷先人,消災避禍的情思。人們自發攜燈,沿河漂放,夜幕下燈光輝煌,形成“萬盞河燈漂資江”壯景。節慶期間,地方特產、民間小吃琳瑯滿目,經貿洽談,形勢多樣,有頂竹竿、舞獅、舞龍、大象拔河、斗雞、斗羊、羊鳥等古樸的民間體育、娛樂活動。“七月半”蒞臨資源縣城可飽覽桂北山區的鄉土民情。
龍勝紅衣節龍勝縣:是多民族的自治縣,紅瑤是龍勝瑤族的一個支系。紅瑤婦女愛穿自己編織的紅衣衫,故稱紅瑤,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鄉紅瑤同胞的會期、亦稱紅瑤同胞一年一度的紅衣節。
紅衣節是龍勝紅瑤同胞所特有的民族節慶日,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元朝期間,紅瑤同胞在每年農歷3月15這天,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肩擔自己生產的土特產品,成群結對來到淚水街舉行節日盛會,交換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用品,未婚青年則在這一天借機唱山歌、吹木葉,以優雅動聽的情歌來相約幽會意中人。紅瑤同胞能歌善舞,民間體育活動頂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紅瑤婦婦女愛盤發,頭發又黑又亮而且很長。紅瑤姑娘愛比美,不僅長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靈美。因此,對山歌,跳長鼓舞,體育比賽,比長發,評寨花,使紅衣節內容豐富、非常活躍。
一年一度的紅衣節,舉行于寨納(泗水鄉),或舉行于龍脊山下。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紅衣節已成為龍勝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個窗口,并發展成為瑤、苗、侗、壯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
民間對歌陽朔居有漢、壯、瑤、苗等11個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習俗、節日外,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擅長對山歌。不論婚喪嫁娶,還是逢年過節,每每擺起歌臺,一比高低,直至通宵達旦仍不肯散去。這些山歌有談情說愛的,有傾訴生離死別、崇尚忠孝的,也有談古論今敘事的。唱者少則三、五人,多則幾十人,歌聲或激越高昂,悠揚動聽;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訴;或輕呤淺唱、閑適瀟灑。尤以壯鄉高田的中秋節對歌、福利龍尾瑤民的“歌堂愿”會最富特色。
福利五月八節陽朔縣福利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國農歷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間組織在福利鎮上開展的民間文藝、體育及祭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