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知識點四年級教育教案
語文知識點四年級教育教案都有哪些?教案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導實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語文知識點四年級教育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知識點四年級教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初步了解作者寫錢塘江大潮的寫作順序。
2、學習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觀潮、據說、籠罩、薄霧、若隱若現、悶雷、水天相接、沸騰、猶如、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霎時、余波、風號浪吼、恢復等詞語。
3、介紹有關擴展資料。
教學重難點
1、初讀課文,初步了解作者寫錢塘江大潮的寫作順序。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到過海邊,看過海水漲潮嗎?說說海潮什么樣?(江海漲潮,氣勢宏偉,令人震撼。)
我國的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這里的潮比別處的潮更加宏偉壯觀,潮來時,激起的白浪達數米高,像一座城墻,你們見過這種奇觀嗎?為什么這里的大潮如此的與眾不同?(請查閱資料的同學介紹潮的形成、潮的氣勢或觀潮地點。)
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特殊的壯麗景象,第22課就寫了一次錢塘江大潮的過程。
二、檢查預習
1、檢查生字
⑴出示潮、浩、沸、漲等生字,指名讀,說說共同點。(偏旁相同,
都是形聲字)再口頭組詞:
⑵出示猶、據、踮、恢等左右結構的生字,指名讀并口頭組詞。
⑶出示罩、薄、崩、霎等生字,說說特點。
⑷出示
悶:多音字:mēn(悶熱悶酒)mèn(悶氣悶雷)
⑸說說你還有哪個字記不?。磕奈煌瑢W愿意幫助他?
2、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順序
1、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板書)
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大潮,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把錢塘潮的景象寫具體的。(板書)
2、再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小組自己解決有關詞語方面的問題。
語文知識點四年級教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詞,如方、倏爾、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詞語。
2、了解我國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盛景和觀潮的盛況。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提供同題材的不同體裁的作品,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3、教給學生改寫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多種形式的改寫。
本文描寫了錢塘江潮的奇偉壯麗,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過描寫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兒的不凡風采。學習它,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贊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弄潮兒。
【教學重點】
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讀講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3、比較拓展法。推薦潘閬的《酒泉子》,與本文比較,開闊學生視野,提高閱讀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引導學生賞析本文精彩的場面描寫和精巧的結構安排;比較閱讀,感受不同文體相同題材的文章的區別,并學習進行改寫。
〖教學步驟
一、#教案# 導語設計
同學們看過漲潮的壯觀景象嗎?下面請同學們觀看被前人稱為壯觀天下無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錢江涌潮。
多媒體顯示:錢江涌潮
教師講解:錢江涌潮從海寧角度看最為壯觀。每年的中秋節前后,海寧潮潮頭壁立,波濤洶涌,勢如萬馬奔騰;云移至岸,浪卷轟雷,卷起千堆雪。雙龍相撲碰頭潮、白練橫江一線潮、蛟龍脫鎖回頭潮和月影銀濤夜半潮吸引著無數來自海內外的觀光游客。為此,海寧市在每年中秋節前后,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觀潮節,現在已成為聞名于世的一大勝景。
二、背景簡介
錢塘江大潮,古人稱之為壯觀天下無。它的形成與其獨具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寬處過百里,窄處僅十里,巨潮被狹窄的江道約束,當然會形成波瀾壯闊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攔門沙坎,潮水涌進遇到如此巨阻,當然會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趕波,浪疊浪,潮水就會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嘯而來。
南宋的國都是臨安,即現在的杭州,觀潮地當時在臨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寧),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的表演。當日上到宮庭下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三、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掌握正確的讀音,聽清節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難句,積累詞語。
資料內容如下:
⑴ 讀準字音:
雷霆(tínɡ) 楊誠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爾(shū) 一舸無跡(ɡě) 善泅(qiú)
僦賃(jiù lìn) 羅綺(qǐ) 鯨波(jīnɡ)
⑵ 辨明詞義:
既望(望,農歷十五;既望,農歷十六)
方其遠出海門(當時)
則玉城雪嶺(城墻)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點點)
皆披發文身(畫著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江岸)
珠翠羅綺溢目(滿眼)
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逆流迎著潮水;忽隱忽現)
3、以小組為單位,質疑解難,教師可酌情給予指導。
4、選四位同學翻譯課文,其余同學補充訂正,熟悉文意。
5、多媒體顯示第三段譯文,學生共同評點。
譯文如下:
吳中地區有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中健兒,一個個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文彩,手里拿著十幅大彩旗,爭先恐后,逆流而上,出沒在萬仞高的巨浪之中,翻騰著身子變換各種姿態,而旗尾一點也不沾濕,以此來顯示他們的技藝。
學生評點:吳兒善泅者數百應翻譯為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中健兒;旗尾略不沾濕應譯為旗尾一點也不被水沾濕。
教師提示:文言文翻譯應遵守信達雅三字原則。在翻譯的過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對應,可以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適當潤色,爭取用現代漢語表現出弄潮兒的風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賞析精彩的場面描寫和精巧的結構安排
1、理清文章思路:
學生齊讀課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確: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第三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第四段寫觀潮之盛。
2、根據文章內容,展開想像,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第一、二段,賞析其精彩的場面描寫。
選兩位同學描述,其余同學補充。
學生明確: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當潮水從浙江入??谟科鸬臅r候,遠遠看去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隨著潮水越來越近,就像玉城雪嶺一般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宇宙,滌蕩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
教師點撥:作者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由遠及近寫出了海潮的壯麗雄奇,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僅用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就把海潮在遠方、漸近奔涌到眼前時的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多媒體顯示:
學生齊讀第一段,感受畫面的壯闊。
學生明確: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數百條戰船分列兩岸,然后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忽然黃煙四起,人和物一點兒也看不見了,只聽得傳來水爆的轟鳴聲,如同山崩塌一樣。待到煙霧消散,水面又恢復了平靜,看不到一條船的蹤跡,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著波浪流走了。
教師點撥:這個場面寫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處在于參加演習的船只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嫻熟,演習中戰斗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結束在煙消波靜的靜景上,動靜相襯,起勢浩蕩,轉瞬即逝,令人回味無窮。
學生齊讀第二段,感受水軍演習場面的壯觀。
3、賞析文章精巧的結構安排:
提問:浙江潮雄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宏大,觀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試分析這樣安排的好處。
學生討論,明確: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四幅圖畫各具情態,組成連軸畫卷,而且以前三幅為主,正面描寫,第四幅寫觀潮之盛側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學生齊讀課文,體會精巧的結構安排。
五、課堂小結
我們領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錢江涌潮的雄奇壯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最近又獲喜訊,海寧市已于年4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旅游景點及聯合國《世界遺產》博覽會上,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申請報告,如果申報成功,這將是浙江省第一個世界遺產。到那時候,與錢塘江潮有關的一切藝術作品將會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遺產。江山如此多嬌。生活在這樣的國度中是自豪的。讓我們繼往開來,為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發努力吧。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把下面這一首宋詞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酒泉子
潘 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教師指導:改寫是在原題材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大多只側重于改變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換體裁,如這次訓練要求把詞改寫成記敘文;可以改換人稱,如把詞中的第三人稱改寫為第一人稱;可以改換表達方式,也可以對原文進行取舍、豐富和補充。改寫必須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透徹了解被改寫的作品和將要改寫的作品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把握各自的特點。
本題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像、聯想,參照課文中的有關描寫進行改寫。詞的上闋寫觀潮,寫人群涌動的盛況和潮水洶涌的氣勢;詞的下闋寫弄潮兒的表演,寫他們高超的技藝和觀潮人的感受。改寫時,可以選取第一人稱的視角,抓住觀潮人、潮水、弄潮兒、自己的感受四點來寫,重點應放在潮水和弄潮兒上面。
學生構思,寫作。如時間不允許,可放在課下完成。
七、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補充練習:
多媒體顯示:
翻譯下列句子:
⑴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⑵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⑶ 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⑷ 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
3、完成課上的改寫練習。
語文知識點四年級教育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2、創設情境,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充分展開練說句式,積累感悟的過程。
3、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與雄奇,體會大潮給人的啟示。
教學策略
本節課通過播放大潮來時的真實錄像和教師充滿激情的語言,把學生帶到錢塘江大潮雄壯美麗的景象中,讓學生通過聽、讀、議、賞的方法,自讀自悟,從而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大潮神奇偉大的力量。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句子,抓住大潮來時的聲、形之奇來理解課文。
2、從大潮的奔騰咆哮氣勢,感悟大潮給人力量的啟示。
教學準備
課件,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引出壯觀
1、談話,板題
2、理解“觀”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觀”。
二、初讀課文
1、觀潮,課文寫的是哪兒的潮?
2、談談對錢塘江大潮的了解。
三、再讀課文,理清課文順序
1、課文都寫了什么時候的潮?
2、感悟發現
寫作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
四、理解難懂的詞語
1、詞匯練習
老師說詞語的意思,學生說詞語
2、同桌互練
五、學習第二自然段
1、讀:觀潮前,你最深的感受市什么?
2、創設情境,體會觀潮前人的心情。
如果你就是觀潮人中的一員,想到馬上就要見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會怎么做?觀潮人群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六、布置作業
1、讀課文,積累文中的優美詞句
2、搜集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直觀感受,激發情感,從整體上感悟美
1、導入:大自然萬事萬物無不給人以人生的啟迪,錢塘江大潮又向我們昭示怎樣的風采呢?
2、放錄像:直接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
3、師生交流:談觀錢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4、總結: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前去賞潮,看看它究竟奇在哪里?
二、品讀課文,自讀自悟,自學探究,體會大潮聲之奇,在細讀中積累美。
1、讀:描寫大潮聲音的語句
2、悟:這是一種怎樣的聲音?那些句子寫出了這種巨大的聲音?
3、議:從這種聲音中你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賞:再次展現大潮來時的雄壯之聲。
5、再讀:誰能把這種聲音的力量讀出來?
三、積累語言,練習說話,在表達中升華美
1、練說:大自然中奇妙的聲音世界
2、總結:如果為這美妙的聲音再譜上一支雄壯之曲,錢塘江大潮就是音,這是大潮的聲之奇
四、細言細賞,啟發想象,重點體會潮來時的壯觀景象。再現雄偉壯麗,品位美
過度提問:除了聲音方面,還能感受到它的什么之奇?
1、讀:學生自讀第三四自然段
2、引導學生體會:哪兒寫出了大潮的形之奇?
3、品讀:朗讀文中的描述大潮壯觀的句子。
4、課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5、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
提問: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象?你又有什么感受?
五、拓寬思路,創設新情境運用語言設計美、傳達美
1、創設情境,激發想象:大潮還像什么?
句式練習:大潮像(),大潮像(),真是()!
2、賞:再賞大潮雄奇景象
3、指導朗讀,體會大潮美
提問:這雄壯之勢,真可謂天下壯觀呀!誰能把這種雄壯之勢讀出來?
4、練說:用美妙的語言描述各種形態的'潮
創設情境:再現一線潮、交叉潮、碰頭潮、回頭潮等各種形態的潮
(模擬情境)
選擇喜歡的潮,起個美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現潮的美
5、總結:如果大自然是千萬幅美的畫,那錢塘江大潮就是最壯觀最雄偉的!
六、回顧潮景,感悟寫法,在感悟中體會美
句式練習:作者寫錢塘江大潮由()及(),由()到(),最后又恢復了()。
提問:祖國這一奇美壯麗的景象怎能不令人贊嘆不已呢?你佩服作者什么?
七、創設情境,體會觀潮人的感受
過度提問:欣賞了錢塘江大潮的風采,你此時此刻的心情怎樣?那些現場觀潮的人們心情激動、興奮,表現在哪兒呢?
1、體悟心情,升華激情
從潮來前的急切期盼到潮來時的人聲鼎沸,沸騰時,人們會有怎樣的表現,會說些什么呢?
2、深悟中心,感情升華
如果把這種心潮匯成一句話,為大潮題詞,你想說那句話?(真不愧是天下奇觀)
過渡提問:同時我們也能從大潮身上汲取一種力量,一種怎樣的力量?(永不退縮,勇往直前)
3、總結:這就是錢塘江大潮給我們的啟示。
八、布置作業
1、激發探究興趣。對于錢塘江大潮,你還想了解什么?
2、自由組成學習小組,指引回家查找資料
第三課時
一、回顧潮景,深情讀文
1、讀全文
2、自選喜歡的句子讀
二、合作學習,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探索錢塘江大潮的奧秘)
三、片段小練筆
模仿《觀潮》一課的寫作方法,描寫一種場面
四、學習生字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篇目推薦
2、積累課外有關描寫壯觀場面的好詞佳句
語文知識點四年級教育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字詞。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寫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夠說說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并說說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難點:
感受詩人的“巧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兩首現代詩,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課文最前面有一段#教案# 導語,通過#教案# 導語我們就知道學習這兩首詩歌的方法了。誰來給我們讀讀。(學生個別讀)
2.這段#教案# 導語中你提取出了哪些方法?板書:讀詩歌,說景物,想畫面。
3.接下來,我們就用這些方法來讀讀兩首詩,我們先讀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二、學習第一首。
(一)讀出節奏
1.出示《秋晚的江上》,自己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學生自讀,指名朗讀)
教學提示:
①正音,盡(jǐn)管、蘆葦(wěi)。
②用詩和句子的不同排版對比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現代詩歌分行的特點,并通過朗讀,讀出詩歌的節奏。
2.齊讀詩歌。
(二)想象畫面
1.多美的朗讀,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此時此刻正在江邊欣賞著這幅美景,再仔細瞧瞧,這畫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呀?
教學提示:
①學生自讀中發現景物:鳥兒、斜陽、江上、蘆葦,老師板畫江上、蘆葦、鳥兒。
②學生借助教具“太陽”板貼,嘗試結合詩歌意思將斜陽放在畫面的適當之處。學生在板貼中,感受斜陽漸漸西沉,時間緩緩推移。
2.想象畫面,讀出詩歌的意境。
(三)感悟巧思
1.有人說,一首好詩一定有詩人巧妙的構思,從古至今,詩都很強調構思,這首詩中你發現詩人的巧思了嗎?
教學提示:
①感悟“馱”字的巧思。倦鳥歸巢、夕陽西下,這本來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過的景象,可是作者卻說它是馱著斜陽回去,把原本看似沒有關聯的事物聯系到了一起,這就是詩人的巧思。
②感悟“掉”字的巧思。夕陽灑在江面上,這是大自然中平常的景象,在詩人筆下,這一切似乎是鳥兒帶來的。
③感受“妝成紅顏”的巧思。這白頭蒼蒼的蘆葦,因為這夕陽的映照,似乎被打扮成了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多么奇妙的巧思呀。
2.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充滿詩意的畫面中。(配樂學生朗讀)
3.讓我們輕輕閉上雙眼,夕陽西下,倦鳥歸林,江水瑟瑟……讓我們想象這樣的畫面聽同學讀,讓我們一起背一背,把這樣的畫面印在腦中,記在心里。配樂背誦全詩。
三、自學第二首詩歌。
1.出示自學要求:
①請用“讀詩歌、說景物、想畫面、悟巧思”四個方法自學《花牛歌》,在學習單上完成自評。
②同桌合作,交流自學情況并相互評價。
2.學生根據自學要求,小組合作學習《花牛歌》。教師提示學生,“悟巧思”為挑戰要求,可選擇完成。
3.師生、生生結合自學情況展開交流。
教學提示:
①說景物。結合畫面理解“剪秋蘿”。辨別“小尾巴”是不是景物。
②想畫面。結合語句想象花牛的自由自在,悠閑自樂。
③悟巧思。感受詩歌反復的手法。根據學生的讀悟情況,機動引導學生感受“霸占”“偷渡”中巧妙的構思。
4.配樂朗讀、背誦詩歌。
四、小結。
當我們再讀到現代詩的時候,可以用“讀詩歌、說景物、想畫面、悟巧思”的方法自己嘗試學一學。
語文知識點四年級教育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說說《秋晚的江上》描繪了哪些景物,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用一幅畫導入: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引起學生思索。這樣美得景色,我們現代的詩人劉大白會用什么樣的筆觸去描寫呢?一起去看看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三、研讀詩歌,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一)整體感知。
(二)學習第一小節。
(三)學習第二小節。
四、整體感受詩歌內涵
五、激情朗誦,升華情感
全班展示朗讀、賽讀。師生共同評價,評出“全班朗讀獎”。
六、自悟自得
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及學習感悟。
語文知識點四年級教育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會認“羅”、“眠”、“霸”、“占”,積累“壓扁”、“霸占”、“滴溜溜”、“偷渡”、“青峰”等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合作探究,品味詩歌語言的美,學習詩歌中擬人的修辭手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作者的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由的向往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散文詩歌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培養正確的審美觀。
2.學習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體會詩歌表達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擴詞法,學習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流程:
(一)讀詩題,想象畫面
板書課題,引導交流: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現代詩——《花牛歌》,齊讀課題。說一說:讀了詩題,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設計意圖:從課題入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不用拘泥于詩歌表現的畫面和意境,讓學生在充分、自由的交流中,點燃對詩歌學習的興趣。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課文,用序號標出詩歌的小節。
2.小組合作學習。
(1)大聲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認讀生字卡片,并用生字組詞。
(3)交流識記生字方法。
3.學生分節朗讀,在師生點評中指導學生讀準“眠、巢、霸占、滴溜溜、偷渡”的字音,讀好“壓扁了一穗剪秋羅”“太陽偷渡了西山的青峰”這兩個句子。
4.教師配樂朗讀全詩,學生閉眼想象:草地上的花牛在做什么?
設計意圖:在學生初讀詩歌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依據文本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將想象的主體聚焦在自由、悠閑、可愛的小花牛身上。通過這個環節,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花牛坐、眠、走、做夢這四幅畫。
(三)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學第1節
(1)出示課文插圖,這幅插圖畫的是哪一小節內容?
(2)學生自由讀第1節,找一找這里寫了哪些景物?
(3)指導想象:花牛的顏色、樣子、動作等;草地和剪秋羅的顏色、樣子等;花牛、剪秋羅可能會說些什么?
學生邊說,教師邊寫出關鍵詞,如(黑白相間)的花牛、(軟綿綿)的草地、(美麗)的剪秋羅等。
(4)指導學生憑借想象說出第1節所描寫的畫面,說說這是一只怎樣的花牛?
(5)帶著想象和感受朗讀第1節。
(6)總結想象的方法:抓關鍵詞,從顏色、樣子、動作、語言等方面展開想象,能讓畫面更生動。
2.小組合作,學習第2、3、4節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節,運用上面學的想象方法開展學習。
小組學習步驟:
(1)大聲朗讀詩歌,圈出這節詩寫了哪些景物?
(2)逐句想象畫面內容,再連起來說一說。
(3)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花牛?
(4)帶著想象和感受朗讀。
全班分享,重點指導第2節“眠”“霸占”,第3節“滴溜溜”,第4節“偷渡”的想象。
小結:多么自由、悠閑的小花牛啊,指導學生講述整首詩的畫面。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擴詞法指導想象第1節詩,讓學生懂得通過抓關鍵詞,從顏色、樣子、動作、語言等方面展開想象,能讓畫面更生動;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后三節,通過對擴詞法的操練,讓學生掌握想象畫面的方法,感受花牛的自由、俏皮、悠閑。
(四)作業布置:
淘氣的花牛在草地里還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發揮你的想象,仿寫1-2節。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花牛在草地上還可能做什么,仿寫詩歌,豐富學生想象,激發學生創作詩歌的熱情。
(五)課后延伸
課后找一首優美的散文詩歌朗讀。
語文知識點四年級教育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讀記“艙面,半明半昧,霎時,搖搖欲墜”等詞語,感受繁星的燦爛和美麗,體會作者對繁星的喜愛之情。
2.方法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全文,展開想象,想象三個不同場景下的繁星畫面。學習并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
3.情感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全文,體會不同的繁星場景下繁星的美麗,體會作者對繁星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有關巴金的文學常識,了解巴金的代表作品。
2.重點學習文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學習并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手法來寫景狀物。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巴金的生平及作品介紹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仰望星空,依然可以望見那顆星,依然感受到那顆星在照亮文壇,他就是現代的小說家,散文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中國現當代文壇巨匠巴金先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精美散文《繁星》,走進巴金的文學世界,感受其文學的魅力。
1.走進作者(作者生平及代表作介紹)
巴金,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余一等。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年被授為“人民作家”稱號。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背景介紹
1927年1月15日,巴金爺爺乘坐法國郵船“昂熱”號離開上海前往法國,為了學習經濟學,在郵船航行期間,巴金爺爺撰寫了38則《海行雜記》。《繁星》是其中的一篇,寫于1927年1月。
二、學習課文
1.學習重要詞語:艙面,霎眼,半明半昧,搖搖欲墜等詞語,并正確讀記。
2.請四位同學分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三種不同繁星場景下的作者對繁星的喜愛之情.
3.講解課文
細細品讀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體驗作者三次不同的情感,說說它們的不同之處,并探究每次看繁星的情感.
三、重點探究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段首句“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開篇點題,表露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也為下文寫“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鋪墊。
2.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思考:本段末句“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那個巨人”指的是什么?“跑”字在句中有何作用?
(“那個巨人”指的是“巨人星座”“跑”字既寫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狀,又暗示了船在前行,本句話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來寫景狀物,表達作者心中涌動的喜悅之情。
3.結合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分析其各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為什么會有不同?
(依戀——伙伴——知心:情感表達方面有所不同是因為作者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對星空的觀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4.讀課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思考“哪些內容寫的是實景?哪些內容是作者的想象和聯想?請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回答。
實景:深藍色的天空里懸掛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
想象和聯想:船在動,星也在動;我好像看見
我仿佛看見……我仿佛聽見…
他用手指著:……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
四、美點賞析
本文善用修辭,語言優美,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加以賞析:
例句:“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
賞析: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搖搖欲墜的無數星星”比作“無數螢火蟲”,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1.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幻的。依次從觸覺,聽覺和幻覺的角度描寫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靜謐和奇妙。
2.擬人句:“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對我說話”。
本句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五、總結提升
1.內容小結:《繁星》是描寫星空的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課文按照時間順序描寫了作者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寫法借鑒:善用修辭來表達情意,善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來寫景狀物。
六、再讀散文,體會散會優美的句子和作者對繁星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