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集郵》語文教案四年級上冊
無論從教師的教態、板書、方法,還是從課堂結構、氣氛、效果等都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說一堂好課必須設計一個好的教案,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有關《羅斯福集郵》教案四年級上冊語文,供大家參考。
《羅斯福集郵》教案四年級上冊語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逐步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五自然段。
3按認讀和讀寫的不同要求,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掌握“葦葉、搜集、匯攏”等詞語。
4通過本課學習和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激發學生創造美好童年生活的興趣。
教學重點:
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逐步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邊讀邊想象作者描寫的搜集樹葉的情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快樂心情。
教學準備:
1教學準備:演示文稿(圖片、視頻、文字);樹葉貼畫(或其它樹葉、高粱秸制品)。
2課前學生進行調查:現在的學生都玩些什么。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明確單元學習任務:
1導入:今天我們開始新年段、新學期、新單元的學習,同學們做好準備了嗎?讓我們一起去遨游語文天地吧!
2瀏覽“單元導讀”:
這個單元給我們講述的是作者們的童年故事,他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和我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嗎?
在新的學期里,我們又將開始怎樣的語文學習?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瀏覽“單元導讀”,找出問題的答案。
3交流體會:
①匯報“讀懂了什么”。
②說說自己想怎樣學習這個單元;或說說自己學習中存在的難題。
二、進入第一課《綠葉的夢》的學習:
1導入:下面我們開始學習《綠葉的夢》這一課。
2釋題激趣:看到這個題目,你有哪些思考?(從“綠葉”、“夢”、“綠葉的夢”三個角度談均可)
[教師提示]①綠葉:哪里見過?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夢:可以讓學生組詞,體會“夢”的情感內涵。
③綠葉的夢:啟發質疑。
小結:(整合學生發言,導入課文閱讀)
3范讀課文,初步感受:
⑴邊聽邊思考:作者通過哪些事來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⑵聽讀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結:作者就是抓住與綠葉有關的幾件事,向我們講述了她快樂的童年生活,讓我們不禁產生羨慕之心。愿意自己讀讀這篇課文嗎?(導入下一環節)
4學習本課生字詞:
⑴檢查生字自學情況:
出示生字卡,檢查認讀情況,指導難寫或易錯字。
⑵自讀課文,畫出新詞,并把帶新詞的語句讀一讀;把自己喜歡的詞語摘錄到“詞語花籃”中。
⑶解詞:(根據學生掌握情況進行選擇)
⑷小結:同學們都掌握了生字的認讀,對新詞也有了了解,希望通過學習課文,更好的掌握這些生字、新詞。
5按要求自讀課文:
⑴提出自讀要求:
默讀課文,標出自然段號,看看哪幾個自然段是講同一個意思的。(用▲分段)
出聲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與周圍同學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和存在的問題。
⑵學生按要求自學。
⑶組織班內交流:
檢查分段情況;匯總好的詞語;指名朗讀喜歡的段落;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
6作者簡介:(有時間再安排)
葛翠琳,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現任冰心獎評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半個世紀來堅持寫童話,力求在童話創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獨具的風格。主要作品《野葡萄》、《會唱歌的畫像》、《翻跟頭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獲國內外多種獎項,并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出版。丹麥、瑞士、前蘇聯、日本、泰國等報刊對其作品都有過介紹和評論,港臺地區出版過她的繁體字中文版童話圖書。
葛翠琳曾出訪法國、瑞士、泰國、日本并講學。70年代末期任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80年代末曾任瑞士兒童圖書國際獎評委。1990年與韓素音等人創辦冰心獎,并一直主持冰心獎工作,為培養兒童文學作者盡心力盡力。90年代曾連任北京市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執行委員。
小讀者喜歡她的書,是她最高興的事。
7布置作業:
⑴抄寫本課生字詞。
⑵繼續熟讀課文,特別是自己喜歡的段落。
⑶試著自己解決課上提出的問題。
⑷閱讀《野葡萄》(或自己收集作者的作品)[選做]
野葡萄(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羅斯福集郵》教案四年級上冊語文2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本課生字新詞,隨文理解“旋渦”“脖頸”“棱角”“榮譽”“稀罕”等詞語。
2.學習課文借物喻人的寫法,體會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積累優美的詞句。
3.讀懂課文內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學習貝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勇于奉獻的精神。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解“這是一只可憐的貝,也是一只可敬的貝”這句話的含義,學習作者借物喻人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這是一只可憐的貝,也是一只可敬的貝”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準備
搜集一些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人物的小故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只貝》。(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默讀課文,畫出生字,借助字典讀準字音。
2.學生互動學習,老師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檢驗自學效果。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結合課后“學習鏈接”讀懂課文,記下課文中不理解的問題,然后提出來。
2.說說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想想作者想借助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什么?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這篇課文,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
2.請兩名學生分別讀課文。
其他同學邊聽邊想:這是一只怎樣的貝?你能不能試著用文中的詞語來說一說。
(生:丑陋的可憐的可敬的教師相機板書這幾個詞語)
二、再讀課文,交流體會。
1.再讀課文,交流體會這是一只怎樣的貝?
同學們,你從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這是一只丑陋的、可憐的、可敬的貝。
2.學生匯報。結合文中的語句談體會。
三、理解、感受貝的丑陋,激發對貝的同情。
(一)貝的丑陋
1.由上面學生談到這是一只丑陋的貝這一內容過渡下來,引導學生關注描寫貝丑陋的第三自然段。
文章的哪一部分描寫了貝的丑陋呢?出聲地讀讀這個自然段,想一想,從哪能看出這是一只丑陋的貝?
(大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 但是,這只貝沒有被孩子們撿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時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貝。因為有一顆石子鉆進了他的殼內,那是個十分硬的石子,無論如何不能擠碎他;又帶著棱角;他只好受著內在的折磨。他的殼上越來越沒有了顏色,沒有了圖案,他失去了做貝的榮譽;但他默默地,他說不出來。”)
當學生談到貝丑陋的語句時,大屏幕出示:“他的殼上越來越沒有了顏色,沒有了圖案,他失去了做貝的榮譽。”
2.指名讀這句話,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對于貝來說,值得他們驕傲的榮譽到底是什么呢?(是美麗的外殼)會是怎樣的美麗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到描寫貝殼美麗的語句?
(二)貝的美麗
1.學生談到關于貝美麗的內容時,大屏幕相機出示:“這殼上都曾經投影過太陽、月亮、星星,還有海上長虹的顏色,也都曾經顯示過浪花、旋渦和潮峰起伏的形狀,現在他們生命結束了!這光潔的殼上還留著這色彩和線條。”
2.朗讀、想象這美麗的貝殼的樣子。請學生充分地談談,在腦海里浮現出了怎樣美麗的貝殼。
3.出示多張美麗的貝殼的圖片,從視覺上給學生以沖擊,令學生發出了由衷的贊嘆。
引導學生練習表達:同學們,當這么美的貝殼一下子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發出怎樣的贊嘆?
4.學生抒發贊嘆之情,進而帶著這種贊嘆的語句再來讀描寫貝殼美麗的語句。
(三)再次體會貝的丑陋。
1.再讀描寫貝丑陋的語句。
對于漂亮的貝殼來說,即使生命結束了,他們的殼上還留著人們喜歡的色彩和線條,而對于這只丑陋的貝呢?讓我們再來讀讀描寫這只貝的語句。
2.教師巧妙過渡:同學們,在他的殼上,有絢麗的色彩嗎?那就應該有精美的圖案了?就是因為有一顆小小的石子鉆進了他的殼內。
四、感悟體會貝歷經的磨難,進而體會貝的可憐。
1.大屏幕再次出示第三自然段。
這是一顆什么樣的石子?從哪能看出來?
2.教師激情引讀:
如果說這是一顆圓潤的石子,這只貝受到的痛苦也許會少些,可這偏偏是一顆——
如果說這是一只有著鐵一般剛硬身子的貝,也就罷了,可他的身子偏偏是——
同學們,如果你曾是一只漂亮的貝,當你看到你的同伴遭受著這樣的痛苦時,你會對他說些什么?
3.創設情境,體會貝與石子抗爭的過程。
同學們,讓我們再次回到課文中,走進這只貝的一生吧。
一只貝和別的貝一樣,在海里玩耍。誰知有一顆石子鉆進了他的殼內,他立刻感到了鉆心的疼痛,他無論如何不能擠碎他,因為,那是個——(生接讀)“十分堅硬的石子……但他默默地,他說不出來。”
一個月過去了,他用力磨那顆石子,甚至那軟軟的身子都流出了血,但他發現,那是個——(生接讀)“十分堅硬的石子……但他默默地,他說不出來。”
一年過去了,他的殼變得暗淡無光,他知道他再也不會高高地浮在潮的上頭了,他發現,那真是個——(生接讀)“十分堅硬的石子……但他默默地,他說不出來。”
不知多少年過去了,貝們近乎忘記了他的存在,每天與那顆石子的較量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因為,那的的確確是個——(生接讀)“十分堅硬的石子……但他默默地,他說不出來。”
4.教師小結:這種不能訴說又不被理解的精神上的痛苦已遠遠超出了他所承受的肉體上的折磨,這真是一只可憐的貝。
五、揭示貝孕育了一顆大珍珠,進而體會貝的可敬。
1.為什么又說他是一只“可敬”的貝呢?引發學生思考貝所具有的精神。
2.重點體會“磨制”。體會貝是用什么來磨那顆石子?在“磨制”的過程中可能會……可能會……可能會……他曾間斷過嗎?曾放棄過嗎?是啊,他在分分秒秒地磨制,在日日夜夜地磨制,在長年累月地磨制啊!
3.出示幻燈:“即使——,他也——;
即使——,他也——;
即使——,他仍在——;“
結合上面我們想到的,試著用這樣的句式來說說。
4.提升貝可敬的品質。
說貝可敬,更是因為他同石子分分秒秒、永不氣餒的較量。
5.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與貝對話,超越文本,讀寫結合。
同學們,此時,當你的眼前就是這只用他的血和肉盡其一生孕育了一顆稀罕的大珍珠,和曾被人忽視、冷落甚至一腳踢開的貝時,你又會對他說些什么呢?請你把最想對他說的話,寫在書上。
6.變文為詩,再讀文章,升華感情。
如果說貝的這種不屈于磨難的精神是一首詩,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壯麗的詩篇;如果說是一首歌,那么它一定最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讓我們飽含著崇敬之情,再來讀讀貝與石子較量,與命運抗爭的語句吧!
大屏幕出示:那是個十分硬的石子
無論如何不能擠碎他
又帶著棱角
他只好受著內在的折磨
他的殼上越來越沒有了顏色
沒有了圖案
他失去了做貝的榮譽
但他默默地
他說不出來
五、啟發思考,體味生活。
教師小結:貝雖經磨礪,終究以血和肉孕育了一顆絢麗奪目的大珍珠。我們在驚嘆于那顆珍珠的美麗與名貴的同時,不要忘記那只曾孕育過他的丑陋的、可憐的但更加可敬的貝呀!正如冰心所說:“成功之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大屏幕出示)
這是貝的一生,人生不也是相似的嗎?
板書設計
一只貝
漂亮:投影、顯示
可憐、可敬
丑陋:擠碎、折磨
《羅斯福集郵》教案四年級上冊語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聯系課文內容理解并積累“盲目、堅持、堅信、淚如泉涌、滿山遍野。”等詞語。
2、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過程與方法: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課文重點,讀懂課文。
情感與態度:
通過學習教育學生學會關愛他人,懂得感恩回報社會。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我”在井中勇敢、堅持的情景。
2、體會鄉親們來救“我”的情景。
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法、引導,點撥法。
教學準備:
多煤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發學生,想象導入:
1、板書課題,讓學生讀題并想象:“你讀了課題仿佛看到了什么?”
2、課前回顧: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二. 學習課文,探究新知。
(一)、學生齊讀第二自然段
質疑:我是怎么墜井的?
1、學生互動學習。
2、學生匯報
課件出示:“我不由自主地側身避風……身子恰恰卡住在井口。”
體會:我卡在井口的情景。
質疑:墜井后我的處境怎么樣?我又是怎么做的?結果如何?
1、學生互動交換意見
2、學生匯報。
課件出示:“天上下著大雨,。。。。。。又往下陷了一點。”(理解“摳”字體會我慌張、無助的心情。)
3、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當時惡劣的環境和我慌張、無助的感覺。
(二)、學生默讀3-5自然段
質疑:我為什么不再哭喊,也不再掙扎了呢?
1、學生互相交流。
2、學生匯報。
理解:盲目、堅持、堅信。
3、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用一些詞語形容一下我。(聰明、勇敢、堅強。)
4、指導朗讀3-5自然段。(讀出我堅定的決心)
5、小結:在大雨泥濘的野外,這個孩子雖然沒有擺脫困境,但是他的勇敢、他的堅持、他的頑強,使他對于險惡的環境毫不畏懼。他具有一定的野外自救能力。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三)、學習6—8自然段。
1、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閱讀6-8自然段,把自己喜歡的詞語和感動的句子作上記號,并在小組里交流討論。
2、討論:親人是怎樣來救我的呢?
3、學生匯報。
(1)、 課件出示第6自然段。
(2)、“急切渴望”是什么?用“渴望”造句。
渴望:看到別人有〈〈教你寫作文〉〉,我也渴望有一本。
(3)、從“那一聲又一聲焦急、親切而悠長的呼喚”中,你想到了什么?(親人急切的心情)
(4)、緊接著我又看到了什么?(先是一線,很快是……滿山遍野的燈龍火把越來越亮。)
從“滿山遍野”一詞你想到了什么?(尋找我的親人多)
面對親人的愛我怎么啦?(淚如泉涌)
理解“淚如泉涌”。我為什么會淚如泉涌?
(5)、指導朗讀。(讀出我的感激之情。)
4、指名讀第7自然段。
你是怎樣理解“……只有眼淚在不停地流,是熱的。”這句話的。
5、齊讀第8自然段,再一次體會我對親人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課件出示:同學們,你們也是大人疼愛的孩子,他們是怎樣關心、愛護你呢?你愿意告訴大家嗎?
學生講述。
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經歷寫下來。
四、課堂總結。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愛是偉大無私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板書設計:
9.滿山的燈龍火把
墜井 哭喊著 掙扎著
堅持 不再哭喊 不再掙扎
得救 淚如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