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復習教案
教案一般都應包括以下內容: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關鍵、教學方法、課的類型、教學器材、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課后分析等等。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有關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復習教案,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復習教案1
第一單元復習梳理 一、 基礎知識:多音字及易錯讀音:蒙古包(měng)好客(hào)同行(xíng)似乎(sì) 二. 文本解析1.草原 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被稱為人民藝術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茶館》等。我們曾經學過他寫的《貓》《母雞》。
2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3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4草原的景:遼闊、碧綠;草原的人:熱情,好客
5理解句子:
1〉“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句話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么舍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句。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這句話是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寫出了草原遼闊、碧綠的特點。
3〉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回味”:細細地回憶,品味。這里是駿馬和大牛的天然牧場。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風光如詩如畫,有著無限樂趣,因此連靜立的牛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樣在享受和回味。這種擬人的寫法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增強了草原風光的感染力。
6 《草原》:散文,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移步換景,情景交融,流露出作者對蒙漢兩族人民及對蒙古草原的贊美之情。
7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句詩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么舍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這句話既全文的中心句。
8 背誦經典段落:課文一、二自然段。
《白楊》
1本文運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獻身邊疆的精神。
2 理解句子:
1〉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這句話借物喻人,描述了白楊樹的特點:a直,b生命力強,c堅強,不動搖,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獻身邊疆的精神。
2〉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表白:解釋說明。
這是一個設問句。爸爸以白楊自勉,托物言志,勉勵自己要像白楊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高大的白楊樹”指像爸爸一樣的邊疆建設者;“幾棵小樹”指邊疆建設者的孩子們。這句話的含義:爸爸已扎根邊疆,獻身邊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經受鍛煉,成為建設邊疆的棟梁之才。
3《白楊》: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語言描寫和神態刻畫,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4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這段話是全文體現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樣的關聯詞語,一氣呵成地刻畫了戈壁上的白楊樹。一方面描述了白楊樹外在的特點-----高大挺秀,能頂住任何自然災害,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一方面表現了白楊樹的精神---一是忠誠無私,盡職盡責;二是不怕困難,堅強執著。這正是邊疆建設者身上特有的奉獻精神,聽從祖國安排,無怨無悔地扎根邊疆,無私奉獻地建設邊疆。這是人與樹的神似處,也是以物喻人的連接點。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復習教案2
第二單元復習綱要
一、字詞部分
草鋪(pū) 收篙(gāo)停棹(zhào)亡(wú)賴 臥剝(bāo)蓮蓬(peng)翁媼(ǎo)
倭(wō)瓜 澄(chéng)澈 咀嚼(júe)慢慢地嚼(jiáo) 運轉(zhuǎn)自如
二.課內積累
《古詩詞三首》
1《牧童》詩意: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2《舟過安仁》詩意: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3《清平樂?村居》詞意:長滿青草的溪邊有一座茅草屋,屋里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夫妻。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兒子在小溪的東面鋤豆田里的雜草,二兒子正在編雞籠子,調皮可愛的小兒子,趴在溪邊剝著蓮蓬,那憨稚之態格外讓人喜歡。
4《牧童》是唐代詩人呂巖的作品。詩的第一句話寫原野,第二句寫笛聲,分別從視覺和聽覺上給人感受,詩的三四句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個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牧童形象,表達了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向往。
5《舟過安仁》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作品。詩中,前兩句話描寫的是作者的所見,后兩句描寫的是作者的所悟。我們還學過他寫的《宿新市徐公店》
6《清平樂?村居》是一首詞。詞,又叫長短句。作者是宋代詩人辛棄疾。(他是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代表作《稼軒長短句》。1.《牧童》 (唐) 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前一句意思: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全詩意思: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聲牧童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7 《舟過安仁》(宋) 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后一句意思: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全詩意思:兩個兒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們在船上卻不用篙和棹。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8.《清平樂·村居》 (宋)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全詞意思:大兒子,在小溪東岸的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最逗人喜愛是調皮可愛的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
9 《牧童》《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三首古詩詞,在內容上有一個的共同點(都是寫古代兒童無憂無慮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三 【園地積累】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立志 名言)
君子處世,就應該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止息。
2.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傳家寶》(立志 名言)
不一定年齡大的人才有理想,一個沒有遠大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歲數也是虛度光陰。
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滿江紅》(惜時 詩句)
不要虛擲光陰,否則到老的時候,后悔也無濟于事。
4.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偶成》(惜時 詩句)
時間是過得很快的,一轉眼就告別少年時光了,但要掌握一門學問卻是很難的,所以請珍惜時間,不要浪費光陰。
5.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求索 詩句)
追尋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長的,我將不斷地追尋、探索。
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好學 名言)
不積累半步行程,就無法到達千里遠的地方;不匯集涓細的水流,就無法形成江
河大海。
四、文段理解
1 《古詩詞三首》
“怪生無雨都張傘”中“怪生”的意思是怪不得。
“最喜小兒亡賴”中“亡”讀wú,“亡賴”的意思是頑皮、淘氣。
“清平樂”是詞牌名,其中“樂”讀yuè
《冬陽·童年·駱駝隊》
2 .這是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作者中國女作家(林海音)。
3. 在本文中,作者寫了童年這樣幾個畫面:(看駱駝咀嚼)、(想象駱駝系鈴鐺)、(想為駱駝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問媽媽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四件事,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這些場景是按(季節推移)順序寫的。
《童年的發現》
1本文寫了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胚胎發育規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夢中飛行;思考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產生人究竟是怎么來的的疑問并對此進行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
2費奧多羅夫是個有求知欲望、探究精神,敢于大膽想象的孩子。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舉例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句話一語雙關。它既講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某些真實情況,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又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誰讓我有這樣重大的發現呢?被轟出教室也就不足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發明與發現的人列在一起,這是真正能讓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1.課文講敘了作者(童年時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經過),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表現了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
《冬陽?童年?駱駝隊》
1《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我們曾經學過她寫的《竊讀記》。
2課文圍繞童年生活寫了四個生活片斷:學駱駝咀嚼,關于駝鈴的想象,看駱駝脫毛,想念駱駝隊。
3為什么駱駝要系著鈴鐺?爸爸的解釋是為了防狼,“我”的想法是拉駱駝的人耐不住長途路程的寂寞,增加行路的情趣。你的猜想是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復習教案3
第三組:語言的藝術
《楊氏之子》:1《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
2全文意思: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3理解句子:
1〉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這句話起到了總起全文的作用。2〉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說話婉轉,禮貌,思維敏捷,語言機智幽默。
①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這句話點明了文章要講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點。起到總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 從孔君平來拜見孩子的父親一事看,兩家的關系很好,常來常往。所以當得知孩子的父親不在時,孔并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叫出了這個孩子。可見,孔與孩子很熟。
③為設果,果有楊梅。 誰為誰設果? 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看起來孩子很有禮貌,很會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晏子使楚》
1《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開頭寫楚王想侮辱晏子,這是故事的起因;接著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這是事情的經過;結尾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這是故事的結果,首尾照應。
2晏子是一個能言善辯、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人。
①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
這是晏子和楚王第一次斗智。晏子不卑不亢、將計就計,以楚王之法反擊楚王。
②晏子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說著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著笑。
這是晏子和楚王第二次斗智。先貶低自己,再貶低楚國。晏子將計就計,來了個順水推舟。
③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晏子舉了個楚國上下都熟知的現象來反擊楚王。
3 楚王的三次笑:
①初見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這一笑極盡輕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沒有把晏子放在眼里;(輕蔑的笑)
②面對晏子不動聲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擊,他無言以對,“楚王只好陪著笑”,他其實是裝作聽不出晏子話里的話,以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尷尬的笑)
③“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嘲笑齊國的人做賊沒出息。表面上態度并不尖銳,實際上是笑里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認輸,又想出了新花樣,這種笑,居心更加險惡。 (陰險的笑)
三、本單元的主要表達方法:
1.《楊氏之子》中: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①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②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
2.《晏子使楚》一課中人物對話比較多。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也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開頭寫楚王想侮辱晏子,這是故事的起因;接著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這是事情的經過;結尾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這是故事的結果。首尾照應,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