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長春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長春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
教材簡析:
《龜雖壽》是我國古代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的詩作,對曹操的詩歌學生并不陌生,上學期就曾經學過他的《觀滄海》。對這首詩歌,學生借助書本上的注釋應該完全能讀通能理解好,一則我們學生的基礎都比較好,另外單純從字面上來解讀也確實很簡單,但曹操的詩歌如果深入地體味,那可以咀嚼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從我的角度來說,曹操是我最喜歡的古代作家之一,而且當時在學習《觀滄海》時我就非常詳盡地介紹了曹操其人,其詩歌在中國文學的杰出地位,其大體的詩歌風格等,如果本堂課再來炒一下陳舊的知識,學生肯定不會感興趣,也不能從課堂中多有獲益。
因此我考慮從另外的角度、以全新的方法來進行本課的教學。
設計理念:
怎么上這堂課?我想到了學校在初二階段開展得轟轟烈烈的研究性學習,初一的學生雖然沒有正式開展這一工作,但參與觀摩了初二年級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環節:課題的選擇、開題報告會等,對研究性學習也很感興趣,心向往之。我就設想將研究性學習引入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打消“研究”的神秘感,感受“研究”“發現”的樂趣,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也為以后正式開展研究性學習積累一些感性的認識。
這樣的考慮也具備一些前提條件:首先就是學校研究性學習開展的良好氛圍,初一學生一直耳濡目染,對研究性學習也是躍躍欲試;其次,我校的校園網絡設施較好,加上學生中的有不少電腦高手,上網檢索、PowerPoint幻燈制作、演示都非常容易上手;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利用每天的晚讀課時間,將毛澤東詩詞全部介紹給了學生,并且學生都能背誦,而我設想中的研究重點正是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的風格比較研究。最后,對研究性學習這一新型學習方式的改革、實驗、操作,我是個新手,我也想通過這樣的嘗試將平時學習的一些理論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提高自己。
老實說,我對這堂課的教學嘗試心中還是有點底的,我從來不小看學生的能力。我還想:只要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研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初步掌握學習策略,懂得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樣學,哪怕失敗了也能得到一些有價值的教訓,那這樣的嘗試實驗就是有意義的。我更深信“下個世紀,受教育著不再是一個只會吸納大量事實信息的人,而是一個知道如何檢索、評價和應用所需信息的人”。彼得?克萊恩《每日天才》中早就說過:“當孩子們在幫助下自己去發現那些基本規律時,他們學得。”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再現詩歌的動人情景,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
2.深入研讀,比較閱讀,探討曹操詩歌與毛澤東詩詞的異同。
教學過程:
1.入題: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代重兵在握的大將軍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詠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并以鐵如意擊打酒壺,以致于酒壺全部缺了口。王大將軍為何對這段文字情有獨鐘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曹操的《龜雖壽》。
2.(幻燈展示書法作品《龜雖壽》,學生欣賞)
高聲示范朗讀詩歌;再全體學生齊讀,要求投入情感,讀準節奏。
3.教師:去年我們學過了一首曹操的詩歌《觀滄海》,有同學能背誦嗎?(請一學生背誦)
提問:這首詩歌表現了曹操怎樣的情感呢?
回答、明確:表達了作者統一天下,吞吐日月的雄心壯志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4.一學生小組簡介曹操其人其作:(這一環節由學生課后通過網上及圖書館的資料查詢,用Powerpoint幻燈片展示)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氣韻沉雄,質樸簡潔,大巧若拙是曹操詩歌語言藝術上的重要特點。鐘嶸《詩品》謂之“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觀滄海》是《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而《龜雖壽》則是最后一章。這兩首詩遙相呼應,寫下《龜雖壽》時,詩人已經53歲了,他的北征雖然歷盡艱辛,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為統一北方掃除了最后的障礙。他在為新的勝利所感奮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認識到,大業未竟,任重道遠,應當乘勝前進,不斷進取。
我們看到的幻燈片上的曹操是一副帝王之像,說實話和我們腦海中的曹操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我的頭腦中曹操應該是個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慷慨悲歌的曹操,因為他一生都有著統一天下的雄心抱負。
[解析:學生能夠分析到這么多,其實可以說對詩歌主題思想已經完全理解了,特別是對曹操形象的認識很有意思,也很到位。這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
5.全體學生再次高聲朗讀全詩。
研究文章主題的小組上臺報告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們首先把握了本首詩的核心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從這四句話當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前四句講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都到處求取仙丹企圖長生不老,但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情醒的認識,在那個時代是可貴的。但更可貴的是如何對待人生,他想讓自己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不要虛度。
中間四句:寫詩時詩人已經53歲,因此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老了,但仍然有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說,有志于干一番大事業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但一顆雄心不會消沉,一種對理想的追求不會停息。
后四句回到了一種哲理的思辯。雖然人總是要死的,但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人不能全憑上天安排,如果善于保養身心,也是可以延年益壽的。
揭示主題:強調了發揮人的主觀作用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解析:依靠網絡資源和每個人手頭可能都會有的這樣那樣的參考資料,得到這些分析難度并不大,但這一研究小組在語言的組織和任務的分工上還是很花了一番工夫,動了一些腦筋的。]
6.再次高聲朗讀。
7.教師講解:讀曹操的詩歌,不但可以體會他悲涼蒼茫的風格,還可體會他直抒胸臆,博大雄偉的特點。我們這學期給大家介紹了毛澤東的詩詞,大家都能很好地背誦,很多同學覺得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有很多可比之處,因此他們做了一些研究,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研究成果。
(展示《沁園春???長沙》《蝶戀花?答李淑一》《滿江紅?和郭沫若》《清平樂?六盤山》等毛澤東手書的書法作品幻燈片,大家或朗誦或背誦,初步感受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的異同點)
A.教師:有同學認為毛澤東和曹操詩歌風格上有很多的相似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都具有獨一無二的身份。
景白云小組上臺交流研究成果。
B.教師: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曹操給人的印象總是一個白臉_臣的形象,但毛澤東在生活中卻對曹操其人和其詩歌推崇倍至。
糜天衢小組上臺交流:《毛澤東生活中的曹操》
C.教師:還有同學在比較兩人的作品時發現毛澤東就有一首詩歌直接點評了曹操并在文章中運用到了曹操的詩句。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發現。
周陽陽小組交流他們的發現: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中寫到“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對歷史與現實進行了抒懷,發表了感慨,可以感受到他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還是褒揚得多一些,也可從這首詞當中感受到曹操詩歌的那中慷慨悲壯。
D.教師:剛才看到毛澤東的書法作品,大家都驚呼起來,常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你們能從毛澤東的書法上看出毛澤東可能有的詩詞風格嗎
許銘煒小組交流研究成果。
E.周春梅小組上臺談如何對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進行朗讀處理。
[解析:因為學生交流的內容很多,因此我略掉了很多他們的研究成果,但學生在研究中所體現出來的才能每每令我感佩不已,學生們談到的很多知識是教師所第一次聽到,其中當然有一些現成的資料,但都帶上了他們自己的思考,很多研究成果我認為他們完全是在較好地把握了兩位詩人的詩詞風格的基礎上做出的,此誠可喜可賀]
8.結束語:剛才大家對毛澤東和曹操的詩歌風格等的研究做得很好,雖然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如……但確實體現了我們班級學生認真思考的學習態度和不斷進取的學習作風。大家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希望大家平時的生活中能更好更多的做這樣的研究,讓我們在研究中獲取知識,在研究中收獲成功。研究著是快樂的,讓我們研究著,快樂著。
長春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2
教學目的:1 知識與技能:認識1個字,學會3個字。
2 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深入閱讀,體會不同人士對于故事的不同評價。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感悟,相機引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新課,齊讀課題。并指生讀課文。
2、同學們評議讀得怎么樣。
二、讀課文,注意讀得文通字順。
三、結合課前的預習,匯報自學的成果。
師:同學們之前已經預習過這篇文章,有哪些需要同學們的內容請大家充分交流。
關注字音、字型、詞義、等基礎知識部分。
四、在把文章讀流利的基礎上,體會文章的主要內容;觀察作者畫的這兩幅畫,談談你的看法。
1、默讀課文,結合書后習題,試著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2、根據時間順序可以給文章分為兩段:
第一段:(1-5)講述狼的故事。
第二段:(6-12)不同人士對故事的不同評價。
五、小組討論,留給學生思考題,為下節課做準備。
(1)文中重點詞句;
(2)作者的寫作目的;
(3)我們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一、鞏固復習,回顧上節課的內容。
請兩名同學分別來讀文章的兩個部分,試著概括其主要內容。
二、精讀文章,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精讀文章進行學習,將其中你認為最值得研究的語句找到,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其中的含義。
結合書后第二題所給出的重點句子。
2、含義深刻的句子:
不同人士對故事的評價。(幾個句子。)
3、在讀這個故事時,可以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討論交流自己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1、討論書后題,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體會。
2、相機進行朗讀指導。人物的語言要符合人物形象、身份、特點,在讀到評論性的語言時要讀得沉穩、深刻。
3、體會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整篇文章又帶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四、作業:小練筆
長春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2.通過深入閱讀,體會不同人士對于故事的不同評價。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文作者用寓言的手法寫了一只狼四天發生的故事——追捕羊、兔、松鼠的失敗與被老虎追捕的經歷,因為狼的不留余地,導致自己被送入虎口。作者用富有哲理的思維方式,對這只狼的案例借各界不同人士的內在邏輯思維趨向,表露看法。故事雖短小,但這只狼的不留余地,卻給人留下了一個思考的余地。人們指責著狼的愚蠢與不明智,因為他們都在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看待事物都在奔赴一個自己認為有益的目標。狼的遭遇,繁衍了各界人士的思考,對人生、對環境、對計劃等等。精辟的言論引人深思,耐人尋味。
2.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3.教學難點:
理解各界人士對故事的不同評價。
4.教學突破點:
通過引導學生結合活動提示,先弄清楚各界人士是什么樣的人,然后結合他們的職業來理解他們的評價。
教法設計:
第一課時
(一)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新課,齊讀課題。并指生讀課文。
2.同學們評議讀得怎么樣。
(二)讀課文,注意讀得文通字順。
(三)結合課前的預習,匯報自學的成果。
師:同學們之前已經預習過這篇文章,有哪些需要同學們的內容請大家充分交流。
關注字音、字型、詞義、等基礎知識部分。
(四)在把文章讀流利的基礎上,體會文章的主要內容;觀察作者畫的這兩幅畫,談談你的看法。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結合書后習題,試著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2.根據時間順序可以給文章分為兩段:
第一段:(1——5)講述狼的故事。
第二段:(6——12)不同人士對故事的不同評價。
第二課時
(一)鞏固復習,回顧上節課的內容。
請兩名同學分別來讀文章的兩個部分,試著概括其主要內容。
(二)精讀文章,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精讀文章進行學習,將其中你認為最值得研究的語句找到,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其中的含義。
結合書后第二題所給出的重點句子。
2.含義深刻的句子:
不同人士對故事的評價。(幾個句子。)
3.在讀這個故事時,可以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討論交流自己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1.討論書后的“討論”題,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體會。
2.相機進行朗讀指導。人物的語言要符合人物形象、身份、特點,在讀到評論性的語言時要讀得沉穩、深刻。
3.體會這個個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整篇文章又帶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板書設計:
不留余地的狼
哲學家 唯心——唯物
宗教學家 善——惡
環境學家 生態平衡
經濟學家 盈——虧
軍事學家 強大——弱小
農民 種植——收獲
長春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4
《不留余地的狼》這篇課文共有十二個自然段,分兩個部分,1——5自然段寫的是狼在圍追堵截其他動物時,也自絕后路,落入虎口。6——12自然段是寫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對這件事情的評說。
這個小故事很簡單,在教學時,我設計了表格,在默讀課文完成這個表格的同時,學生對故事內容也就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填成語的地方,可以提取文中的現成的關鍵詞,沒有現成的詞可以轉換四字詞語,比如第一自然段,“狼發現山洞可以捕獲獵物,心非常高興,”就可以概略成“喜出望外”,“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單等動物來送死”就可以換成“守株待兔”等。
通過完成表格,感受狼的心理活動,學生就會理解什么叫做事不留余地,同時也理解了“不留余地”這個成語的意思。借助這個一目了然的表格學生還可以進行復述課文內容的練習,進一步體會到這只狼自以為堵住洞里所有的窟窿就可以捕獲到各種獵物,但實際上也堵住了自己的活路。引導學生領會,做事要留有余地,絕人者必先自絕。第二部分的處理,對于這個故事,各界人士的說法不一。這是課文的第二部分,也文章的重點部分。對于“哲學家”和“宗教學家”學生可以通過課前的資料查找和課上的交流來了解,謬誤的“謬”和平衡的“衡”,是本課要認的兩個生字,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相關的句意和詞意中來學習。
各屆人士對這個案例的評說,都是站在他們自己的職業角度來評說的。做為六年級的學生,通過朗讀訓練,應該能理解他們的評說是符合職業特點的。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認為不用過細地去講解,有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質疑。教學的重點是要使學生認識到:角色、地位的不同,人們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就會不同。引導學生談出他對這件事情的評說。
在談論觀點的時候也要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我們每一個人在處世時,學會留有余地,為別人,也為自己。或許會有所收獲。
長春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十六字令詞牌的格式特點,在誦讀中體會長短句的節奏之美
2、感受作者筆下群山巍峨的氣勢、體會詩人借山抒發的萬丈豪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朗讀節奏,感受作者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所刻畫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難點:結合特定的歷史背景,解讀作者借山抒發的萬丈豪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利用課前的閱讀課,推薦學生閱讀毛澤東的相關詩詞,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1、學生交流介紹毛澤東及其作品
2、教師補充并小結:毛澤東是中國革命的偉大領袖,新中國的建立者他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毛澤東又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一旦進入到創作的時候,他跟主席身份、領袖身份、黨的領導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擔分開了,他就變成了一個詩人,他在長征途中寫《十六字令&8226;山》也是比較典型的山是紅軍長征途中的天險,是長征中艱難險阻的象征,但他對于山的雄偉、險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種審美的眼光來看它,而且寫得十分磅礴大氣由于十六字令形式過于短小,只有16個字,常常使英雄無用武之地,還沒開頭就結束了,就十六個字怎么寫?但是毛澤東能寫出來絕妙好詞,而且成為中國詩歌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散讀課文: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請個別學生朗讀課文,檢查散讀情況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1)提醒學生韻字延長的讀法;(找出韻字,嘗試韻字略微延長的讀法如:山,鞍,三;山,瀾,酣;山,殘,間)
(2)確定重音強調的字詞:有些突出表現內容、強化情感的詞語要用重音并確定重音(如:未下鞍 驚回首 三尺三等 )
4、全班齊讀
四、朗讀賞析、拓展深化
整體感知
1、說一說這三首詞體現了作者對山持抱的是怎么樣的情感態度?(贊美)
2、出示毛澤東的其他關于山的作品,說說毛澤東的詩的藝術特點?并從本課中找出體現這一特點的詞句?(從《十六字令》遣詞用字賞析中體會毛詩“豪放大氣”的藝術特點體會“大”的字眼,名詞“山、海、天”,量詞 “億、萬、千”,是他喜歡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萬馬戰猶酣”,《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卜算子 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等這里面大的景,大的數字,整合在一起變成一種氣勢,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根據學生水平,還可補充一些毛澤東詩詞的名句來賞析)
深入品析
1、第一首賞析要點
快馬加鞭未下鞍”與民謠中的“馬過要下鞍”兩種不同的境界比較:
——將民謠中的“馬過要下鞍”改為詞中的“快馬加鞭未下鞍”,寫出了紅軍戰馬奔騰穿山而過的英姿,這完全不同于民謠中對高山“須下得馬來”的屈服從而表現出一種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
“驚回首”中“驚”字的品讀:
——這里的“驚”字用得極好:詩人的動感、神態、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巔全都溶入這一字之間,顯得內涵尤其深邃、豐富而且這“驚”字也一貫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寫了驚嘆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寫了驚嘆山之多,還在最后一首寫了驚嘆山之險,連驚三次,氣勢暢通,渾然磅礴
2、第二首賞析要點
山的動態形象品讀:
——在這里,作者運用形象的比喻,使山如狂濤巨浪成翻江倒海之勢,奔騰向前,連綿不絕,猶如一幅巨型的紅軍萬馬奔騰圖
學習這首小令中對山的描寫:
——這首小令中運用“倒”、“翻”、“卷”、“奔騰”、“戰”等詞語,讓沉睡著的群山一下子“覺醒”了,限度地動了起來——其動態顯得氣勢磅礴無比、力量強大非凡
3、第三首賞析要點
從狀貌和氣概上體會山險峻之勢
——山高得可刺破青天,山高得可為天柱支撐起天頂天立地之山,既是寫景又是象征著詩人及紅軍戰士作為民族中流砥柱之頂天立地的作用
4、知人論詩:現已公開發表的毛澤東詩詞有五十多首,其中大約用了五十五個“山”字直接以“山”作為標題者九首,如《西江月&8226;井岡山》、《憶秦娥·婁山關》、《清平樂·六盤山》、《念奴嬌·昆侖》、《五律·看山》等,長征途中的七首詩詞,更是篇篇都離不了山毛澤東詩詞,為什么有那么多的 “山”呢?首先,與作者的戰略思想及中國革命斗爭的歷史環境有關從“農村包圍城市”開始,上了井岡山;五次“圍剿”憑借“龍岡千嶂”,利用“白云山頭”,始得“贛水蒼茫閩山碧”;兩萬五千里長征,“五嶺逶迤”、“烏蒙磅礴”、“更喜岷山”;解放戰爭,一曲“鐘山風雨”,唱徹“天翻地覆”;社會主義建設,登廬山、到韶山,重上井岡山毛澤東愛山,情有獨鐘由愛山到寫山,把山寫得千姿百態,出神入化“萬山紅遍”,“不周山下紅旗”,有氣吞八荒、包舉宇內之勢; “白云山頭云欲止”,“黃洋界上炮聲隆”,乃披堅執銳、勢如破竹之勇“截斷巫山云雨”,“天連五嶺銀鋤落”,言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妙香山上戰旗妍”,狀國際主義精神“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對比;“山下山下”,重疊“離天三尺山”,高也;“刺破青天鍔未殘”,利也;“賴以拄其間”,堅也“蒼山如海”,寬也,“江山如畫”,靜也,“一山飛峙”,動也“要似昆侖崩絕壁”,其恨無窮“關山陣陣蒼”,其美無比……
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寫對象,又是創作的靈感山,是他的胸懷,是他的性格,又是他的的形象山的深沉,山的堅韌,山的博大精深,與他的詩詞渾然一體
五、拓展練習
1、請選擇毛澤東其他的詩中關于山的詩句加以品析,如:毛澤東在《沁園春&8226;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等句子中對山的描寫,恰到好處地運用了“舞”、“馳”、“試比”等詞語,使本屬靜態的山一下子成了“活物”
2、用幾分鐘時間,背誦課文并摘錄自己比較喜歡的毛詩名句段背一背
六、作業布置
1、背誦本文,并完成《點擊》練習
2、從毛澤東詩詞中再選取一到兩首你喜歡的,摘抄并背誦
3、請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詩詞中寫山的名句下次進行課堂交流
長春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