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個人中班教學活動教案
認真編寫教案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過程。教師編寫教案是一個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學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綜合過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教個人中班教學活動教案,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幼教個人中班教學活動教案1
教學目標:
1、在成人的陪伴下,通過歌曲感受音樂的固定拍。
2、能在成人的陪伴下,配合音樂用簡單的動作進行歌曲表演。
3、感受歌曲的趣味性。
3、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4、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小豬的手偶1個;
2、《胡椒小豬》圖片1幅;
3、胡椒小豬肚兜胸卡每人一個;
4、蛋沙鈴。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出示手偶小豬,想小朋友介紹好友"胡椒小豬"以及它的職業(廚師)
2、出示胡椒小豬的圖片,講述故事。
二、基本部分:
1、全體圍坐,欣賞全曲,教師帶領媽媽和寶寶一起在膝蓋上輕輕拍出固定拍。
2、教師帶領寶寶回顧歌詞,并嘗試在成人的幫助下用肢體動作表現出歌曲的內容。
3、教師和寶寶們一起討論自己喜歡吃什么食物,鼓勵幼兒多吃蔬菜和水果。
4、教師清唱歌曲,帶領寶寶在成人的陪同下一起做動作。
5、在老師的引導下,請寶寶和媽媽一起聽音樂,傳樂器(蛋沙鈴)
6、在教師帶領下,引導寶寶和媽媽一起用蛋沙鈴為歌曲伴奏(固定拍),提示寶寶和家長可以拍打不同的肢體部位(肩膀、膝蓋、腳等)。
三、結束部分:
1、請寶寶佩戴上胡椒小豬的胸卡兜兜,和媽媽一起在教室內進行表演。鼓勵寶寶可以把蛋沙鈴當做調味瓶進行道具表演。
2、聽音樂,請寶寶在成人的帶領下降樂器送回到筐中。
幼教個人中班教學活動教案2
教學目標:
1、自由創編各種跳的動作,能跟著音樂合拍地跳舞。
2、嘗試自由討論創編游戲的玩法和規則進行游戲,并遵守規則。
3、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會找空位跳舞。
4、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5、在學習歌表演的基礎上,結合游戲情節,注意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
教學準備:在地上畫上巨人的大嘴巴、錄音機、磁帶、已學會歌曲、跳跳糖(每人一份)。
教學過程:
一、小朋友們,看看我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什么禮物?(跳跳糖)吃過嗎?今天表現好的寶寶每人都有一份跳跳糖。
二、"吃跳跳糖",說說感覺。引出課題。
師:跳跳糖好吃嗎?什么味道?和我們平時吃的那些奶糖水果糖有什么不一樣?
小結:這個糖吃在嘴里會發出聲音會跳,像是在跳舞一樣,所以我們叫它"跳跳糖"。
三、自由創編各種跳的動作,并合拍地跳。
1、復習歌曲《會跳舞的跳跳糖》,把跳跳糖快樂的樣子唱出來。
2、今天我們也來做回"會跳舞的跳跳糖"。
3、你這顆跳跳糖會怎么跳舞呀?(啟發幼兒自由創編各種跳的動作:有腳的動作,再加上手的動作)
4、聽著音樂一起來跳舞,可以自由做各種手和腳跳舞的動作。指導小朋友聽著音樂的節拍,一拍一下地跳。
5、教師整理糾正不合節拍的動作,幼兒集體學習練習幼兒創編的較好的動作。
6、鼓勵膽小的幼兒大膽的表現自己,請個別幼兒單獨表演自己的動作。
四、自由創編游戲的玩法和規則。
1、聽歌曲后尾奏一句,自由想象,跳跳糖怎么了?
2、看,地上有一張巨人的大嘴巴,跳跳糖到巨人的嘴里去跳舞一定很有趣。今天我們一起來玩這個游戲。
想一想:
①跳跳糖什么時候跳到巨人的嘴里去好呢?
②把剛才尾奏的音樂也加到游戲里去,可以怎么玩呢?(鼓勵小朋友自由想出不同的玩法和規則)
3、根據小朋友自己討論創編的游戲玩法和規則進行游戲。(嘗試用不同的玩法和規則游戲,提醒幼兒遵守規則,體驗自由創編游戲的快樂。)
幼教個人中班教學活動教案3
活動目標:
1.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并根據物體的沉浮特征分類。
2.對沉浮現象有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每人兩人一份材料,內有積木、塑料玩具、有蓋的小玻璃瓶、玻璃球、回形針、鐵夾子等。個人記錄表兩人一份(見附表)。
2.每組1大盆裝水,1塊擦手毛巾。
3.集體記錄表和沉浮字卡圖片。
活動過程:
(一)感受沉浮現象,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1.教師:看一看我這里有兩樣東西,看看是什么?如果把石頭和泡沫板放到水里會怎樣呢?
2.請個別幼兒來輕輕的放到水里,仔細看它怎么樣了?
3.教師:出示字卡,一起用動作來做一做沉和浮。這里畫了一杯水,誰來貼一下沉下去的時候物體在水中的位置?浮起來是物體在水中的位置?適當糾正不對的。
4.教師小結:像泡沫板一樣飄在水面上的叫浮,像石頭一樣沒在水中的叫沉。
(二)認識操作材料和記錄表,商量記錄方法。
1.認識操作材料和記錄表。
教師:這里還有一些東西也想去水里,我們來看看有些什么?你猜哪個會沉下去,哪個會浮起來?(幼兒猜測)
2.了解活動記錄單。教師出示幼兒操作記錄單:你們見過這樣的表格嗎?表上的問號表示什么?小手表示什么?表格上的這些東西放入水中會怎樣?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3.商量記錄的方法,老師這里有兩個標記,你們覺得哪個可以表示沉?哪個表示浮?老師根據幼兒的猜測進行記錄。
(三)引導幼兒兩人合作探索并記錄沉浮現象。
1.老師:現在要請大家來做實驗來驗證一下你的猜測。交代操作要求:兩人一組,一人把東西放入水中,一人進行記錄。放的小朋友每次選一個東西,輕輕的放到水中,然后就讓他在水中,不要拿出來了,記錄的小朋友看好放的是哪個,是沉下去的還是浮起來的,進行記錄。(認一認小朋友的記錄表)
2.兩人合作探索沉浮并記錄。
(四)出示集體記錄單,幼兒交流、分類。
1.教師:你猜對了嗎?經過實驗,結果怎樣?(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驗結果,在集體記錄表中隊每個物體逐一進行沉與浮的情況記錄。)
2.教師:現在我們給這些東西來分類,你打算怎么分呢?(引導幼兒根據沉與浮進行分類,每組有兩個小筐,請把能沉下去的東西放在箭頭向下的筐里,把能浮起來的東西放在箭頭向上的筐里)
3.幼兒把材料按沉和浮分類,剛才還有問題的小朋友可以到老師這邊再來試試。
4.交流:大家來說說你是怎么分的?
(五)小結,擴展幼兒經驗。
教師:今天我們發現了把物體放到水里,有的會沉下去,有的會浮上來。你還看見過哪些東西是浮在水上、哪些東西是沉在水里的呢?把你知道的告訴大家。如果教室里有的可以去拿過來試試。(輪船、鴨子等是浮的,石頭等是沉的)
幼教個人中班教學活動教案4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圖畫,初步理解繪本前半段內容并學習用正確的量詞來表述。
2、通過閱讀圖書了解牛的外形特征。
3、喜歡閱讀圖書,并樂于與同伴、老師分享自己的發現。
4、運用已有生活經驗,根據畫面大膽想象、推測并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PPT、黑色和白色毛邊紙、小圖書人手一本。
2、作為牛身體的長方形白紙若干張,黑紙和白紙若干張,膠水、棉簽。
活動過程:
(一)、觀察
1、PPT上撕紙人物與動物造型圖,引導幼兒說出撕貼過程。
師:“小朋友,這些畫漂亮嗎?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哦!這些漂亮的畫是用紙撕出來的。"
2、出示封面,引出主題——牛的一家
師:“這是牛的一家,有牛爸爸、牛媽媽、和牛寶寶。它們也是用白紙和黒紙撕出來的,今天,我們來一起閱讀這本有關撕牛的書,好嗎?”
(二)、幼兒自由閱讀。
1、提出閱讀要求:
(1)安靜,一頁一頁從前往后翻閱
(2)仔細看一看,看看牛是怎么撕出來的?
2、幼兒自由閱讀,教師巡回指導。
3、引導幼兒說說牛是怎么撕出來的?
(三)、引導幼兒觀察PPT2~7閱讀圖書,理解故事內容。
師:第2、3頁:畫面上有什么?
幼:一塊黑,一塊白
幼:一片一片,有的黑,有的白
師:這一塊黑,一塊白是什么?
幼:很多的紙片
師:猜猜這些撕出來的紙片,是牛身上的哪個部位呢?
幼:牛的身體
師:牛的身體撕好了還要撕牛的哪些部位呢?觀察牛的外形特征,引導幼兒跟讀課文重復的句子:撕呀撕呀,一個頭(兩只角、一條尾巴、四條腿)……
(歸納小結書中量詞的用法。)
師:啊,牛爸爸好壯呀!原來我們撕出了一只強壯的牛爸爸!
師:撕呀撕呀……
(教師停頓,讓幼兒猜猜接下來撕的會是誰?)
幼:牛媽媽
幼:牛寶寶
(四)、集體閱讀P8—15。觀察畫面內容,鼓勵幼兒嘗試講述。
引導幼兒討論:牛爸爸、牛媽媽、牛寶寶想到山上吃草,那我們要撕出什么呢?
幼:我們要撕草地、還有山坡。
幼:還有樹,花。
師:我們要準備什么顏色的紙呢?
幼:綠色
師:牛寶寶很小,吃的草要嫩一些,還可以用什么顏色的?
幼:淺綠色
師:一片深綠,一片淺綠、深深淺淺都好綠(教師引出課文的句子)
(五)、師幼完整閱讀封面至P15,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六)、幼兒嘗試撕牛
(1)提出要求,介紹牛一家的異同點:大的身體是牛爸爸、略小一點的是牛媽媽、最小的身體是牛寶寶的。
(2)幼兒撕牛,師提醒幼兒自由撕出一只牛。
(3)相互展示作品,再次要求幼兒用書中的語言描述牛爸爸
(七)、延伸活動
鼓勵幼兒在區域活動時繼續撕出書中“牛的一家”。
幼教個人中班教學活動教案5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發現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發現比較、觀察能力。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
3、體驗沉浮游戲的樂趣,愿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在操作中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并進行簡單的記錄。
活動難點:探索如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積木、塑料瓶、彈珠、泡沫、雪花片、蓋子、恐龍玩具、裝水的盆子、毛巾、桌子;筆、透明盆子、"↑""↓"符號圖片。
知識準備:知道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活動過程:
(一)以情景導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師:今天小熊過生日,小螞蟻要到河對面去給小熊送生日禮物,老師準備了積木、大蓋子、塑料瓶、小紙片、珠子、雪花片等物品,請小朋友們幫忙看看這些材料有哪些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
教師請個別幼兒講述。
(1)師:現在請小朋友想一想,說說哪些材料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為什么(個別幼兒回答)
(2)師小結:小朋友覺得浮起來的材料可以幫助小螞蟻過河,而沉下去的就不可以。
(二)引導幼兒探索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并且記錄結果,并用符號記錄。
1、教師出示記錄單,講解記錄方法。
師:老師這有一張記錄單,這一排是老師準備的材料。(出示PPT圖片)我們把會浮起來的物品可以當小船,用符號"↑"記錄,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當小船,用符號"↓"?,F在大家一起來猜想一下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老師幫忙將猜想的結果記錄下來。
2、介紹材料,講解要求。
師:等一下我們分組進行試驗,老師給每組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筆、裝水的盆、抹布、積木、塑料瓶、小紙片、珠子、雪花片、大蓋子。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將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東西會沉下去,哪些東西會浮起來,并在記錄單上做記錄。小朋友們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濕了要及時用抹布擦干。
3、幼兒分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勵幼兒玩多種材料,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并集中記錄結果。
(1)師: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來,后來就沉下的?
(2)幼兒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4、集中分享探究結果。
(1)師:剛才小朋友們都進行了試驗,現在請小朋友們討論一下你們剛才在實驗中發現了哪些東西沉下去,哪些會浮起來。
(2)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哪些物品會沉下去,哪些物品會浮起來。(個別幼兒回答)
(3)師小結:小朋友說的很好,泡沫、積木、瓶子、大蓋子會浮起來,彈珠、雪花片,恐龍玩具會沉下去。
(三)小朋友思考為什么有些會沉,有些會浮?
(1)、小朋友們想想為什么有的東西會沉下去,有的東西會浮起來。(請幼兒個別回答)
(2)、教師總結:物體的沉浮跟它本身重量和水的浮力有關,當物體達到一定的重量就會沉下去,而沒有達到重量就會浮起來。現在我們就來試試看。(做實驗演示給幼兒看)
(四)引導幼兒探索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的方法。
(1)師:現在我們的難度要加大了,請小朋友幫助小螞蟻想想辦法,如何讓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來給小螞蟻當小船。
(2)請幼兒到前面來操作給小朋友看。
總結:小朋友們通過借助可以浮的物體來幫助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小朋友都非常的棒,幫助小螞蟻找到了過河工具。
(3)師: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時候是借助會浮的物體讓會沉下去的物體浮在水面上的?小朋友們可以想一想,等會到教室告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