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端午節教案幼兒園中班
五月五是端午節,充滿芳香的粽子讓人一飽口福。端午節,祝幼兒園孩子們健康成長每一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教案幼兒園中班7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傳統節日端午節教案幼兒園中班篇1
活動目標: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習俗。
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樂于探索、交流與分享。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
幼兒對過端午有一定印象。
課件準備:
《端午節》動畫視頻;“端午習俗”組圖;《過端午》兒歌音頻及圖片。
活動過程:
播放動畫視頻《端午節》,引導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你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和誰有關?
小結: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的來歷,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屈原。
出示組圖“端午習俗”,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教師也可出示粽子、艾草、香囊、五彩繩、彩蛋等實物)
——除了吃粽子和劃龍舟,你家過端午還有什么其他習俗嗎?
——圖片上的習俗你知道哪些?說說看是什么。
小結:端午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每到這一天,大家都會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草、配香囊、戴彩繩、掛彩蛋。
播放兒歌音頻及圖片《過端午》,帶領幼兒誦讀兒歌。
——我們把端午節的一些習俗編成了一首兒歌,來聽聽看吧。
——跟著老師念一念。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
1.在生活區,投放粽葉、糯米、餡料、繩子等,組織幼兒親手包粽子。
2.在美工區,投放繪畫彩蛋,組織幼兒畫彩蛋。
日常活動
制作簡單的報紙圈,組織幼兒到操場上模仿劃龍舟的動作,分組合作協調向前快跑。
家園共育
請家長在端午節讓幼兒盡可能多地感受端午習俗。
附【兒歌】
過端午
五月五,是端午。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活動反思
重新站上講臺,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學校里上公開課,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在一番對課文和相關資料的細致研讀后,大致的教學思路逐漸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講的東西很多,但要上好課顯然不宜面面俱到。本著“一課一得”的有效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學習精彩的場景描寫”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案并付諸實施。
臨到上課時,教室后面坐著的一排老師讓我的學生們多少有些緊張,我自覺準備還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勵他們。整節課基本上順利地按計劃進行,也基本達到我所預期的教學目標。但課還沒上完,我已經有了遺憾之感。因為臨場發揮的能力和經驗的欠缺,交流討論場景鑒賞和實踐場景描寫兩個板塊完成得比較倉促,未能達到應有的程度和水平。
現在想來,這些應該算是我對自己的教學所做的最原生態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聽了各位前輩和同仁的評價之后開始的。他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給了我很多切實有力、極富啟發性的指點。我歸納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語文課應該實現內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我想,為人、為文固然要追求文質兼美,上課也應該以此為旨歸。而我這節課在處理內容和形式時有些偏頗,執著于窮盡對描寫手法的鑒賞,而對課文本身的核心內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動的是濃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而我卻未能加以強化,這是一處不容忽視的敗筆。另有,在PPT的制作上也有形式大于內容的傾向,多配的動畫圖片有點喧賓奪主。
第二,語文課應該實現方法的落實掌握。本課中,我著重以《端午日》的場景描寫為例子,系統地總結了文中所體現的各種描寫方法。遺憾的是,我在講授這個環節時沒有進行強化總結,這使得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流于倉促和浮泛,對這幾種描寫方法的認知不夠扎實。在隨后的對“追鴨競賽”的場景描寫中,有的學生就沒有能夠有意識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練習。
第三,語文課必須重視語文特有的感悟體驗。在本課中,我在強化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弱化了對朗讀的要求。我想,語文課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導,更要有朗讀感悟,這二者是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上課時當把二者有機結合,以理解促進朗讀,用朗讀體現理解。
再次回望開公開課的前前后后,感受最深的是那種無形的壓力,然而也深知這些壓力正是成長的契機。我想,也只有在不斷的歷練與反思中才能不斷地成長吧。
傳統節日端午節教案幼兒園中班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一些習俗。
(2)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重點與難點
(1)了解民俗民風。
(2)自制自玩龍舟。
材料及環境創設:
粽子,做龍舟的材料,賽龍舟的錄像或圖片。
設計思路
端午節對中班幼兒來說,比較陌生。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華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粽子、吃粽子、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愛祖華情感。
a、講講端午節的來歷。
(1)老師講屈原的故事。
(2)介紹端午節兩項主要慶祝活動包粽子、劃龍舟的意義。
b、包粽子、吃粽子。
(1)向幼兒介紹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幼兒用紙片折“粽子”。
(2)幼兒吃粽子,邊吃邊引導幼兒體會粽子的獨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華的特色點心。
說明:此活動可在生活環節中進行。
c、制作龍舟。
(1)欣賞龍舟大賽的錄像和圖片,激起幼兒自制自玩的興趣。
(2)制作龍舟。
將布圍在用兩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貼上各種彩色紙條。
畫一個龍頭,制作龍的頭飾。
d、劃龍舟。
組織幼兒進行“龍舟大賽”。船頭的幼兒頭帶龍的頭飾,其余兒童排成一隊坐在龍舟里,按鑼鼓節拍作劃船動作。也可兩舟之間開展競賽,哪隊動作整齊哪隊為勝。
e、延伸
可以通過學唱《過端午》,畫畫《賽龍舟》來增強過端午節的感受。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幼兒用書中劃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嗎?什么節日人們會舉行劃龍舟比賽呢?(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二、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1、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2、教師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4、教師:端午節為什么要劃龍舟呢?教師講述劃龍舟的來歷。
5、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初了吃粽子、劃龍舟之外,還有什么風格習慣嗎?教師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端午節兒歌。(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呀真熱鬧。)三、讓幼兒完整聽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為什么要跳江自殺呢?
3、人們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劃龍舟呢?
教師小結: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們華家古代的一位偉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愛華主義詩人,一心為華家大事擔憂,眼看著華家就要面臨災難卻無法挽救,于是整天憂心忡忡,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跳江自殺了!但是他的尸體一直都沒有找到!他自殺的時候剛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們就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在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趕跑河里的魚蝦,怕他們吃掉屈原的尸體,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飽魚蝦,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體!由此可見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與愛戴的人啊四、請幼兒說說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
傳統節日端午節教案幼兒園中班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了解端午節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物品,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活動準備:
1.掛圖:有關端午的圖片。
2.ppt,粽子;香袋;長命縷;雄黃酒;龍舟圖片。
3.建議家長事先為幼兒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
活動過程:
師:(教師出示粽子,龍舟,香袋,長命縷,雄黃酒圖片)小朋友看看圖片,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他它們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龍舟(船),香袋......
師: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粽子,有龍舟,有香袋,還有的是什么東西呢?有沒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師:圖片中的東西一起復述一遍
你見過這些東西嗎?在哪里見到的?
幼:見過。家里,商店里......
師:現在,我們在家里,店里很容易看到這些物品,那小朋友們知道這些東西是在哪個節日里要用到的嗎?
幼:端午節
師:老師聽到好多小朋友說端午節,你們是怎么知道端午節的呢?
幼:我爸爸/我媽媽......給我講的。
師:小朋友們很認真,把爸爸,媽媽告訴你們的節日記下來了。沒有錯,這些東西呢,都要在端午節用的。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告訴老師,端午節是每年的什么時候?
幼:6月6日(公歷)五月初五(農歷)(給幼兒分析公歷,農歷)
師: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幼:屈原......
師: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聰明,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啊,和我國以為著名的詩人有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聽聽屈原的故事
(教師講故事......完)
師:端午節和誰有關?
幼:屈原
師:小朋友們聽得都很仔細,現在人們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幼:屈原
師:小朋友們都很聰明,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過端午節;小朋友們想想,為什么人們要紀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愛國家......(表達了人們對屈原怎樣的感情)
師:因為屈原愛自己的國家,他聽到自己國家滅亡了,心里很難受,跳進了汨羅江,小朋友們說屈原怎么樣啊?
幼:很偉大......
師:屈原很偉大,當時人們聽到屈原死的消息,他們怎么做的?
幼:劃小船,拿粽子、雞蛋......把雄黃酒倒進江里。
師:人們劃來小船打撈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魚蝦們吃屈原的身體,把粽子、雞蛋扔進河里,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讓水里的動物罪暈,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
師:人們對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
師:因為屈原愛國家,愛人民,所以人民也熱愛他。為了懷念他,以后農歷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端午節。所以在我們過端午節的時候呢,包粽子,賽龍舟也成了我們的習俗了。
師:現在小朋友們清楚了沒有,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啊?
幼:紀念屈原。
師:在什么時候?
幼:農歷五月初五
師:我們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
師:我們現在呢,在完整的欣賞一下這個故事,體會一下大詩人屈原的心情,和人們對他的'熱愛與懷念。
傳統節日端午節教案幼兒園中班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兒歌,并有節奏地朗誦兒歌。
2、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氣息。
3、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4、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5、通過學唱歌曲,體驗歌曲的氛圍。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學習兒歌,并有節奏地朗誦兒歌
2、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氣息
1、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用書的畫面,理解畫面的內容
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3、引導幼兒學習兒歌
傳統節日端午節教案幼兒園中班篇5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二、活動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三、活動過程:
1、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活動介紹: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2、品嘗粽子,并講述。
3、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4、幼兒品嘗。
T: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5、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四、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
小(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小(3)"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小(4)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傳統節日端午節教案幼兒園中班篇6
教學重難點:
1、了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并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
2、以鴨蛋為造型對象進行裝飾表現的技巧。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利用鴨蛋為表現對象,學習在鴨蛋上作畫的技巧。
課前準備:
1、學生:收集關于端午節的傳說與習俗的資料、準備繪畫工具,雞蛋。
2、教師:準備相關信息資源。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學具準備情況,穩定學生情緒導入。
二、導入:
師:同學們,再過不久,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家以前是怎么過端午節的?能給大家說說嗎?
生答:(吃粽子,在門口掛艾草,吃鴨蛋等等)我們、我們的父母、爺爺奶奶都在每年的這一天慶祝傳統節日。
三、交流資料,認識端午:
1、介紹端午節
播放FLASH《端午節的由來》
師:端午節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距今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要以各種活動來慶祝節日,誰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生答師補充
師:端午節正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楚國被秦國打敗后,屈原悲憤投江了,這天正是五月初五,愛他的人們怕魚蝦吃掉他的尸體,就包了很多粽子投到江里去喂飽魚蝦,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以吃粽子的方式來懷戀他呢!
2、端午節的風俗:
師問:據你所知,中國民間還有哪些端午風俗?
生答: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吃咸蛋。①誰來說說劃龍舟習俗的由來?
欣賞各種龍舟比賽的圖片,介紹龍舟比賽活動總結民族精神(課件欣賞)
師:原來人們劃上龍舟是為了去打撈屈原的尸體,漸漸地就變成了現在端午節上的民間活動啦,看龍舟就是把船做成了巨龍的模樣……它也體現了咱們民族的精神就是團結協作、奮勇拼搏!正是因為我們有這種優秀的民族精神,看還把老外也吸引來啦!
②介紹粽子的來歷和種類?(課件欣賞)
師:古時候,粽子叫角黍,它的原料主要包括尖角和黍料,味道比較單一,現在的粽子種類可豐富拉,有棗泥、豆沙、咸肉……味道有甜有咸可好吃啦!老師的粽子還沒煮好,讓我們先來一飽眼福吧!
③欣賞香包圖片,介紹掛香包習俗
師:香包的外觀都很小巧別致,一般還要配上五彩絲線,掛在身上非常漂亮!香包里裝著藥材,據說可以去疫祈福,所以大人們都會在端午節這天為孩子們系上一個漂亮的香包!贈送香包,借節日表達祝福。
④掛艾草飲雄黃(課件欣賞掛艾草飲雄黃)
師:端午節正好是在天氣變暖的五月,很多害蟲病菌都跑出來了,所以人們會采取很多預防措施。什么措施呢?
生答師補充
師:比如人們會在房上掛艾草或菖蒲,據說這些藥草能驅逐蚊蟲,預防病菌。聽說雄黃有去百毒的功效,所以人們會在節日這天喝些雄黃酒或把雄黃涂抹在額頭或肚子上以消毒驅邪。
⑤畫彩蛋
1、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江蘇地區過端午節的習俗――掛彩蛋
師:咱們江蘇一帶也有很多端午節的風俗呢,咱們江蘇地區到端午節還要以掛彩蛋的形式來慶祝節日呢!
2、出示鴨蛋資料,引出彩蛋
師:不要小看我們的鴨蛋,它們不僅僅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還能變成好看的裝飾品呢!(欣賞一組彩蛋裝飾)今天我們也來畫一個彩蛋來慶祝端午節吧。
3、欣賞彩蛋的圖片
師:我們先來想想可以在鴨蛋上畫哪些東西,老師已經總結了幾塊,可以是點線面的裝飾,可以是小動物,可以是水果自然,也可以是植物等等,
(1)畫出重要的點
(2)添加細節線條
(3)涂上漂亮顏色
4、讓學生思考自己想畫的內容并互相討論(四人一組設計鴨蛋外衣)
四、學生畫彩蛋,(播放有節日氣息的背景音樂)師巡回輔導并提示在鴨蛋上作
畫的注意事項:
(1)將鴨蛋固定在透明膠帶的圈內以便操作。
(2)涂過顏色的地方要小心避讓,否則容易將顏色蹭掉。
五.展示評價
1、欣賞學生的作品,老師做簡單評述
2、傳授學生一些簡單包裝的方法,使彩蛋更具生活情趣
六.藝術彩蛋欣賞
1、介紹中國彩蛋制作作品。(課件欣賞)
2、西方復活節彩蛋的介紹
師:除了我們有彩蛋藝術,西方也有一個和彩蛋有關的節日,就是復活節,這個是為了慶祝基督誕生的節日,(課件欣賞)
拓展總結
1、講述一則韓國將粽子作為自己本國的傳統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遺產保護的消息。
師: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大家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是非常重視的,老師不禁想起一則消息,就是-年韓國將粽子作為自己本國的傳統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遺產保護,大家說我們能不能答應他們?當然不能,因為粽子也好端午節也好,它們都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怎么能被其他國家給搶走呢,老師相信他們的申請是不會成功的!
傳統節日端午節教案幼兒園中班篇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活動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導入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幼:端午節······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么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1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粽子嗎?粽子長什么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粽子,請小朋友觀察)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2師:好了,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粽子都是什么餡兒的,是甜的?咸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伙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三引進新的講述經驗運用句型"不僅···還···"
1、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粽子,還品嘗了各種口味的粽子,對嗎?
2、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么,然后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做香包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幼:·······(幼兒運用句型,自由回答)四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動腦筋想象,平時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不僅···還···"說哪些句子呢?
教師示范:
比如說,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媽媽夸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
經驗重點指導:
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活動評析此次活動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